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真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真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5年春走向高考】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第4单元 第2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真题体验 新人教版必修2‎ ‎1.(2014·全国新课标文综Ⅱ·28)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维新变法运动。从材料“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可知,维新思想家认为,变革服饰是“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的前提,意在社会上营造一种改革的氛围,使人们逐渐接受“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故应选B项。‎ ‎2.(2014·北京文综·17)下图是民国时期描绘北京社会生活的风俗画。画中最能反映近代社会生活变革的有(  )‎ ‎①墙上画作的风格     ②人物的发型 ‎③照明手段   ④饮食方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以及学生依据图片信息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图片中一些人物已经剪去发辫,反映出辛亥革命对民众发型的影响,故②正确;风俗画中已经开始利用电灯照明,反映出西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中国照明手段的变革,故③正确,由此选择B项符合题意。‎ ‎3.(2014·浙江文综·16)从甲图到乙图,表明(  )‎ A.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 - 3 -‎ B.某些生活习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 C.专制王朝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历史命运 D.专制与民主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清军入关后,受满族习俗的影响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朝要求全国蓄辫;民国初年,出于反对专制统治的要求,政府强行剪辫。这说明某些生活习俗与政治生活相联系。故选B项。A、C、D三项不是两图反映的主题。‎ ‎4.(2014·安徽文综·13)‎1912年4月22日《申报》刊载《西装叹》:“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银浪掷轻利权。”这表明(  )‎ A.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 B.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 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 D.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 ‎[答案] D ‎[解析] 本题以材料形式考查了近代中国传播媒介报纸对生活风尚的报道,旨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由题干中的信息“《申报》刊载《西装叹》”即可选出D项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A、B、C三项不能正确反映题意。‎ ‎5.(2014·福建文综·15)旗袍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其社会原因是(  )‎ A.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 B.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变化 C.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时尚 D.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 ‎[答案] B ‎[解析] 本题以民国前期社会生活的变迁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结合材料中的时间信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联系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旗袍为国家礼服之一,旗袍成为时尚反映了民国时期思想观念的变化,选B项。A项错在“完全西化”,C项材料未体现,D项与设问中的“社会原因”不相符合。‎ ‎6.(2014·江苏历史·6)下面漫画《发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表明,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  )‎ - 3 -‎ A.盲目崇尚西洋风尚     B.可以保存传统精华 C.旧有观念根深蒂固   D.主动破除国人陋俗 ‎[答案] C ‎[解析] 漫画中剪辫子的人剪掉一部分代表崇尚西洋,还保留一部分表示保留国粹,这说明时人传统观念依然存在,故选C项。 ‎ ‎7.(2014·全国新课标文综Ⅰ·30)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 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答案] C ‎[解析] 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近代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的能力。题目中未涉及中外电影制作水平的比较,也未涉及京、津、沪三地对外来事物热情度的比较,故排除A、B、D三项;由题目中的信息“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的比例可知此时由于军阀混战致使中国电影的流通税费较重,故本题应选C项。‎ ‎8.(2014·浙江文综·17)下图是20世纪初某报截图,它不能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  )‎ A.出版业的发展  B.广告业的进步 C.婚姻礼俗之变迁  D.世界文明之演进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大众传媒的变迁。从“某报截图”可知反映A项,从“世界最文明之求婚广告”可知反映B、D两项。从“中国江南险要图志”“钦定”等信息可看出反映的是中国文明之演进,而非世界文明之演进。‎ - 3 -‎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