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中学2015届高三历史1月月考试卷(含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0647.doc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盐城中学2015届高三历史1月月考试卷(含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盐城中学2015届高三历史1月月考试卷(含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盐城中学2015届高三历史1月月考试卷(含解析)(2015.1.3)‎ ‎【试卷综析】本试卷是高三历史试卷,历史部分的考查以主干知识为载体。试题重点考查:宗法制和分封制瓦解、察举制、筒车、清朝军机处、八国联军侵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国民党改组、抗日战争、对外开放、祖国统一大业、《十二铜表法》、新航路的开辟、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两次工业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斯大林模式”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罗斯福新政、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行省制度、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等主干知识;注意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调动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是份注重考查基础的好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题文】1、《中华帝国:制度的断想》中说道:“在诸侯争雄的春秋时代,封建制原来赖以存在的基础——宗法制被打破,……一种不同于以往的,非宗法、非宗教、绝对实利主义的文化成长起来,……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改革,实际上就是实利主义的角逐。”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A.周朝王室的衰落          B.礼乐制度的崩溃 C.铁犁牛耕的出现 D.宗法关系的疏远 ‎【知识点】A1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和分封制瓦解 ‎【答案解析】 C 解析:材料中的“封建制原来赖以存在的基础……宗法制被打破”说明当时宗法制和分封制已经走向崩溃,“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根源”这是政治制度的变化,应该从经济的角度去考虑其根源 故选: C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关键信息的准确理解,并对宗法制和分封制瓦解的根源的准确分析、理解。‎ ‎【题文】2、《后汉书·左雄传》记载:“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经术),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据材料可知,左雄建议东汉察举制要 ‎①规定察举对象年龄必须在四十以上   ②通过考试来甄别察举对象的能力 ‎③结合科举考试制度多途径选拔人才  ④尽量避免察举过程中的舞弊现象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②③④‎ ‎【知识点】A2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察举制 ‎ ‎【答案解析】B 解析:材料讲述了左雄对东汉察举制完善的建议,“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经术),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表明东汉察举制完善过程中改变单凭“德”选拔人才的标准,②“通过考试来甄别察举对象的能力”的理解是正解的;“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表明④“尽量避免察举过程中的舞弊现象”的理解是正确的;“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表明如有人有异行,不要拘于年齿(通龄),即不要一定达到四十岁以上,①“规定察举年龄必须在四十岁以上”理解不正确;“结合科举制度多种途径选拔人才” ③史实表述不正确,科举制是隋唐时期才出现。 ‎ 故选: B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东汉选官制度——察举制的相关内容准确把握。‎ ‎【题文】3、“戽车寻丈旧知名, 谁料飞空效建瓴。一索缴轮升碧涧, 众筒兜水上青冥。溉田农父无虞旱,负汲山人赖永宁。颠倒救时霖雨手,却从平地起清泠。”诗中所述工具 A.推动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B.促使汉代灌溉技术进一步提高 C.表明水力鼓风冶铁技术出现 D.体现了官营手工业的精湛技艺 ‎【知识点】H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发达的古代农业·农业灌溉工具·筒车 ‎【答案解析】 A 解析:依据材料“溉田农父无虞旱”可知,题干阐述的是一种水利灌溉工具,结合材料描述“水激轮转、众筒兜水”应为唐代的筒车,筒车的发明,有效地推动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排除B、C、D项。‎ 故选: A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准确的解读,并对筒车的特点以及农业灌溉工具的改进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的准确解读。‎ ‎【题文】4、嘉庆帝亲政之初,认为“凡事必专责之军机大臣,则其权过重”,与“乾纲独断”的家法不符,强调军机大臣不过“承旨书谕”而已,皇帝并非“将臣工翊赞之职尽责此数人”。这表明嘉庆帝认识到军机处 A.办事效率高 B.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 C.应予以撤销 D.可能对皇权构成威胁 ‎【知识点】A2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清朝军机处 ‎ ‎【答案解析】D 解析:由材料中“凡事必专责之军机大臣,则其权过重”,可分析出嘉庆帝认为军机处权势过大,可能会给皇权造成一定威胁。‎ 故选: D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清朝军机处的特点、实质等相关内容的准确把握。‎ ‎【题文】5、右图是光绪二十七年的一份吏部档案,但是残缺不全,原文有:“上年□月间,□□入都,本署即被占据,迨洋兵撤退,检查署内所存档案则例等件,全行遗失。”与这份档案相关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知识点】C1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 ‎【答案解析】D 解析:从材料中“光绪二十七年”“入都,本署即被占据,迨洋兵撤退”等信息可分析出,该侵华事件发生于光绪年间并占据北京,符合这两个条件的只有八国联军侵华,第一次鸦片战争与甲午中日战争,外国军队并没有侵入北京,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在咸丰年间。‎ 故选: D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列强侵华战争的相关内容准确把握。‎ ‎【题文】6、下表是某一阶段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情况,分析该表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年代 商办 官办或官商合办 外商企业 设厂数 资本(千元)‎ 设厂数 资本(千元)‎ 设厂数 资本(千元)‎ ‎1872-1894年 ‎53‎ ‎4697‎ ‎19‎ ‎16196‎ ‎103‎ ‎28000‎ ‎1895-1913年 ‎463‎ ‎90801‎ ‎86‎ ‎28469‎ ‎136‎ ‎103153‎ A.甲午战争前民族资本力量相对弱小 ‎ B.甲午战争后外商企业严重阻碍民族资本发展 C.甲午战争后到20世纪初民族资本发展较快 ‎ D.一战前官办资本在近代工业中的比重逐渐降低 ‎【知识点】J2‎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答案解析】 B 解析:从表格材料中“1872-1894年”“商办设厂数”仅有53家,“资本4697千元”说明甲午战争前民族资本力量相对弱小,A项正确;“1895—1913年” “商办设厂数”有463家,“资本90801千元”说明相对于甲午战争前民族资本发展较快,C项正确;官办资本在甲午战争前所占近代工业的比重为33%,而在一战前占近代工业的比重13%,D项正确。‎ 故选: B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表格材料数据关键信息的准确分析,并对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相关内容的准确把握。‎ ‎【题文】7、《蒋总统集》中记载“国民党党员成分中,70%以上是工农,20%以上是小资产阶级。”国民党党员组成的这一状况可能出现的年份是 A.1925年 B.1931年 C.1939年 D.1945年 ‎【知识点】C3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与国共的十年对峙·国民大革命·国民党改组 ‎【答案解析】 A 解析:依据材料中“国民党党员成分中,70%以上是工农”可知这一现象是由于第一次国共合作,代表工农的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所致,故时间上应该存在于1924—1927年间,A项符合题意;1931年国共处于对峙,B项不合题意;1939-1945年国共第二次合作采用党外合作,不会导致国民党党内成员成分变化,C、D项与题意无关。‎ 故选: A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国共两党关系的发展历程准确把握。‎ ‎【题文】8、近代《申报》曾评述道:“这是华北战争以来的第一次胜利,也是国共宣布合作以后的第一个喜讯。我们的抗战是全面的持久的抗战。……不过,从这次晋北的初步进展中,我们却得到了一个深切的教训,那就是要保证抗战的胜利,政治工作必须和军事相配合,武力必须和民众相联络。”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①文中“第一次胜利”指台儿庄战役 ‎ ‎②文中“初步进展”指平型关大捷 ‎ ‎③报道实际上肯定了中共发动民众的策略 ‎ ‎④报道反映了抗战相持阶段中国政府的抗战路线 A.①②③ B. ②③ C.①③④ D.②④‎ ‎【知识点】C4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抗日战争 ‎【答案解析】B 解析:从材料中“华北战争以来的第一次胜利”“国共宣布合作以后的第一个喜讯”“晋北的初步进展中”可分析出该战役是山西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大捷,①错误;“那就是要保证抗战的胜利,政治工作必须和军事相配合,武力必须和民众相联络”可知③正确。平型关大捷是在抗日战争中的防御阶段取得的胜利,④错误。‎ 故选: B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抗日战争时期的各种战役的特点准确把握。‎ ‎【题文】9、我国古代逐步发展起来的集市贸易,在新中国成立后一度销声匿迹。但在1962年到1965年间,城镇中重现集市贸易,农民也有了自留地,一些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一现象主要说明 A.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B.农村中的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C.农村中“左”倾错误部分得到纠正 D.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已经全面完成 ‎ ‎【知识点】K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答案解析】 C 解析:由于中苏关系恶化、自然灾害、“大跃进”等“左”倾错误造成当时1959——1961年的三年困难时期,1960年冬天实行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重点是调整“大跃进”等“左”倾错误造成的农轻重比例失调问题。材料中出现的现象即“调整”所达到的效果,它促使国民经济逐渐得以恢复。经济体制改革是在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后,排除B项;农村的生产关系仍以公有制为主,排除A项;对国民经济的调整任务已经全面完成是在1965年,排除D项。‎ 故选: C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准确的把握。‎ ‎【题文】10、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新中国的开放举措:“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了半个中国”,它是35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文中“最大胆行动”是指 A.开发开放浦东新区 B.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 C.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D.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 ‎【知识点】K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对外开放 ‎【答案解析】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开放整个海岸”、“实际开放了半个中国”的提示,再结合对外开放的新局面的步骤,应该是开放14个沿海城市。A项只是在上海;B项错误,并未涉及到整个沿海;D项是在海南,都与材料中心意思不符。‎ 故选: C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开放相关内容准确的把握。‎ ‎【题文】11、在‎2012‎年6月第四届海峡论坛大会上,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洪秀柱说:“过去金门、厦门炮火隆隆,充满硝烟。而今根据我们保守地估计,金门每4个家庭,就有1户在厦门购地置产,每10个金门的居民,就有1个拥有人民币账户。”这表明海峡两岸 A.由对峙走向全面合作 B.民间交流得以加强 C.都认同“一国两制” D.统一成为历史潮流 ‎【知识点】E2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祖国统一大业 ‎【答案解析】B 解析:和过去充满硝烟的史实比较,台湾在内地购房和拥有人民币账号的居民增多,反映了交流增强。‎ 故选: B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海峡两岸的交流,国家统一的准确理解。‎ ‎【题文】12、《十二铜表法》第九表第一款规定“法勿因私而立”,第三款规定“授权之狱官或仲裁者,经查决狱讼而取赂者,当诛”;第八表第十二款规定:“适逢夜盗,杀之无罪。”上述规定 ‎ ‎①体现了公正的法律观念  ②反映了平民斗争成果 ‎ ‎③强调了司法程序的严格   ④保护有产者的利益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知识点】A3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十二铜表法》‎ ‎【答案解析】B 解析:由“法勿因私而立”可以判断①正确;由“夜盗,杀之”可判断④正确,由“决狱讼而取赂者,当诛”可判断②正确,③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故选: B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十二铜表法》的相关内容准确理解。‎ ‎【题文】13、15世纪末,右图中卡里库特的 国王请某位航海家转交给一封信,同意与葡萄牙人进行商品贸易,但是要求他们带着金银、珊瑚和红呢绒来换取肉桂、丁香、胡椒。 这位航海家是 A.达·伽玛 B.迪亚士 ‎ C.麦哲伦 D.哥伦布 ‎【知识点】I1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新航路的开辟•达·伽玛 ‎【答案解析】A 解析:达·伽玛是葡萄牙探险家,也是历史上第一位从欧洲航海到印度的人,他率领的船队最远到达了印度的卡里库特。‎ 故选: A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和地图关键信息的准确分析、理解,并对新航路开辟的路线准确把握。‎ ‎【题文】14、英国安妮女王(‎1702‎—‎1714‎年在位)缺少主见,一旦出现另一种意见,她立刻就会改变初衷,接受新的建议,这使大臣们难以与她打交道。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大臣们逐步形成一个习惯,即遇事先在他们自己内部磋商后再报告女王,让她无可选择。这一习惯开创的先例是 A.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B.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C.内阁所有成员对国王负责 D.内阁保持一致集体负责 ‎【知识点】B1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及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内阁保持一致集体负责 ‎【答案解析】 D 解析:由题干中的“大臣们逐步形成一个习惯,即遇事先在他们自己内部磋商后再报告女王,让她无可选择”可以看出应该反映的是D项正确。‎ 故选: D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历程的准确把握。‎ ‎【题文】15、“引起我们注意的还不仅是资本数额的巨大……同时还有消除竞争,用有计划的生产组织代替资本主义生产中占统治地位的无政府状态。”由此可知材料作者的意图是 A.用机器工厂代替手工工场 B.用资本输出替商品输出 C.用垄断组织代替自由竞争 D.用国家垄断代替私人资本 ‎【知识点】I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两次工业革命 ‎【答案解析】 C 解析: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资本数额的巨大”“ 消除竞争”“‎ 有计划的生产组织代替资本主义生产中占统治地位的无政府状态”。A项反映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自由主义思想盛行,与“计划的生产”不符合,排除;材料没有涉及B项内容,排除;国家垄断是国家政权与私人资本的结合,材料内容无法体现,排除D项。‎ 故选: C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两次工业革命的变化特征准确把握。‎ ‎【题文】16、以下文字反映了不同时期苏俄(联)的经济政策,按照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开垦荒地是增加粮食—个重要的而且完全现实的来源,也是最容易做到的和最迅速的办法。”‎ ‎②“必须使我国各地区毫无例外地都布满国营农场,它们在向国家缴纳粮食方面不仅能够代替富农而且能够代替个体农民。”‎ ‎③“要尽量实现农民的流转自由和尽量发展小工业,给在小私有制和小商业基础上生长起来的资本主义一点自由。”‎ ‎④“责成每一个粮食所有者,必须在本法令公布一周内,把超过播种田地和自己到下次收获前的定额消费量的全部余粮呈报交售。”‎ A.②④③① B.④①③② C.④②③① D.④③②①‎ ‎【知识点】M‎2 M3‎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答案解析】D 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①是赫鲁晓夫的措施;②是斯大林模式;③是新经济政策;④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故选: D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苏联(俄)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政策的历史知识准确识记。‎ ‎【题文】17、1935年,罗斯福签署了《社会保障法》,为失业者和老年人提供了救济金和养老金。同年,美国国会又通过《财产税法》,规定对盈利超过15%的公司征收超额利润税;对5万美元以上的收入者征收超额累进税,使社会财富的再分配稍显公平。这表明新政 ‎①注重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 ②积极运用立法手段干预经济发展 ‎③着力增加就业扩大社会购买力 ④力求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 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④   D.②③④  ‎ ‎【知识点】M1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 ‎【答案解析】 C 解析:材料中“《社会保障法》”“《财产税法》”主要体现了罗斯福新政中“建立保障体系”“缩小贫富差距”等内容,②④正确。‎ 故选: C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美国罗斯福新政的相关内容的准确理解。‎ ‎【题文】18、“当西方和平降临之时,却是中国内战爆发之际;当西方开始重建之际,却正是中国内战加剧之时;当西方经济恢复发展之时,中国经济却走向崩溃。”此时西方“重建”和“恢复发展”的有利因素不包括 A.马歇尔计划实施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C.“新经济” 的出现 D.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 ‎【知识点】M3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答案解析】 C 解析:依据材料“西方重建之际”是20世纪40年代后,“西方经济的恢复发展之时”是20世纪50-70年代,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成立于1945年; C项“新经济”(知识经济)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 故选: C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二战后欧洲经济恢复发展的原因准确把握。‎ ‎【题文】19、20世纪80、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进一步加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与北美自由贸易区相继问世。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 ‎①在国际经济贸易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建立 ②成员国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 ‎③成员国社会制度相同 ④美国都是重要成员国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知识点】N2‎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及全球化·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答案解析】 C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与北美自由贸易区共同点,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其成员国为数众多,各国的文化传统和政治经济制度差异很大,③不符合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特征,①②④三项表述正确是二者的共同点。‎ 故选: C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组织的特点准确比较分析。‎ ‎【题文】20、保罗·肯尼迪在《大国兴衰》中写道:“国际政治领域的现实主义反对政治一体化,满足于现在的国际无政府状态,坚持国家利益、民族利益至上。如果他们在理论上和政治上保持强势,世界联邦和世界政府的理想就会遥遥无期。”由此可见,保罗·肯尼迪主张 A.实现世界政治文明一体化 B.尊重世界政治文明的多样性 C.推动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 D.坚持国家利益民族利益至上 ‎【知识点】G3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 ‎【答案解析】A 解析:从材料“世界联邦和世界政府的理想”可以看出作者主张实现世界政治文明的统一,A项符合题意。B、C、D各项表述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题,第21题12分,第22题10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2分,第25题12分。共60分。‎ ‎【题文】A2 B1 B2 21、(12分)国家结构形式是指一个国家的整体和其组成部分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相互关系。国家结构形式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划分国家的领土,以及如何规范国家整体和组成部分,中央和地方之间的权限问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元代的)行省的职掌,在忽必烈时期主要是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即位后,颁给行省长官虎符,使其就领本省军队。……各行省的重大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执掌军权的中央机构),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在理论上,我们可以把1787年宪法想象成定义一些封闭的“权力圈子”。对于各州权力,这些“圈子”规定了限制范围:在圈内的权力是被禁止使用的,所有在圈外的权力则被假设允许使用。对于联邦政府,这些“圈子”则规定了授权范围:只有在圈子内的权力是被允许使用的,凡是在圈外的权力都被假设为无效而受到禁止。‎ ‎——张千帆《西方宪政体系》‎ 材料三  新帝国由22个邦和3个自由市组成,……最大的邦是普鲁士王国,占帝国全部面积的55%和人口的61%;……当时有人讽刺说,这是一个由一只大猛兽、半打狐狸和十几只耗子组成的联邦。新帝国形式上是作为一个联邦组织起来,参加帝国的各邦表面上并未失去各自的原有地位,但是统治权属于普鲁士控制的帝国政府,而不属于各邦。‎ ‎——丁建宏《德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元代是如何规定中央和地方的权限的? (2分)分析其作用。(2分)‎ ‎(2)据材料二、三,分别概括美德两国国家结构形式的特点。(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其形成的历史背景。(4分) ‎ ‎(3)据上述材料,你认为导致各国国家结构形式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分)‎ ‎【知识点】‎ 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 ‎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及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答案解析】答案:‎ ‎(1)规定: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受中央节制。(2分)‎ 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政治局面。(2分)‎ ‎(2)特点:美: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1分)德:普鲁士在帝国联邦中占主导地位。(1分)‎ 背景:美:松散的邦联体制不能巩固革命成果,促进美国发展。(2分)德:普鲁士主导了德意志的统一与帝国的建立。(2分) ‎ ‎(3)因素:历史传统;基本国情等。(2分)‎ ‎ 解析:(1)从材料一中“各行省的重大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执掌军权的中央机构),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可分析出中央和地方的权限;“作用”结合行省制度的影响可分析作答。(2)“美国国家结构形式的特点”可根据材料二中“各州权力,这些‘圈子’规定了限制范围:在圈内的权力是被禁止使用的,所有在圈外的权力则被假设允许使用”“对于联邦政府,这些‘圈子’‎ 则规定了授权范围:只有在圈子内的权力是被允许使用的,凡是在圈外的权力都被假设为无效而受到禁止”和美国《1787年宪法》相关内容可分析出答案;“德国国家结构形式的特点”可根据材料三中“统治权属于普鲁士控制的帝国政府,而不属于各邦”可分析出答案;“背景”可结合美国和德国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确立的背景进行分析。(3)“主要因素”结合材料可分析出与各国的基本国情有关。‎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分析、综合归纳,并对古代中国、近代美国和德国的政治体制特征的准确理解、分析。‎ ‎【题文】J2 K1 22、(10分)工业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是每个国家实现国富民强、民族振兴的重要过程和手段。工业化道路的选择直接关系一个国家能否顺利地实现工业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9年以后,国民政府通过与列强的交涉,实现了关税自主。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1936年,成为民国史上各项经济指标最好的一年。以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而言,由于有了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并设置了像资源委员会这样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发展最为迅速。具体表现在:‎ 时间 电力工业 煤炭工业 生铁 钢 ‎1920年 ‎772百万千瓦 ‎14.2百万公吨 ‎436815吨 ‎30000吨 ‎1936年 ‎1724百万千瓦 ‎26.2百万公吨 ‎958683吨 ‎556347吨 增长率 ‎9.4%‎ ‎7%‎ ‎9%‎ ‎40%‎ ‎ ——步平、荣维木主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 材料二 产品名称 单位 按人口平均产量 各国为我国倍数 中国 苏联 美国 英国 苏联 美国 英国 电力 度 ‎7.9‎ ‎219.5‎ ‎1144‎‎.6‎ ‎514.9‎ ‎27.8‎ ‎144.8‎ ‎65.2‎ ‎9.2‎ 原煤 公斤 ‎83.0‎ ‎761.0‎ ‎3498.0‎ ‎4938.0‎ ‎42.1‎ ‎59.5‎ 生铁 公斤 ‎1.7‎ ‎84.4‎ ‎244.5‎ ‎165.9‎ ‎49.6‎ ‎143.8‎ ‎97.6‎ 钢 公斤 ‎0.9‎ ‎95.3‎ ‎376.3‎ ‎255.2‎ ‎105.8‎ ‎418.1‎ ‎283.6‎ 棉布 公斤 ‎7.34‎ ‎20.28‎ ‎61.42‎ ‎70.38‎ ‎2.8‎ ‎8.4‎ ‎9.6‎ ‎ ——《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 材料三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 ——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和实践》‎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中的表格,指出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结合材料分析其原因。(4分)‎ ‎(2)据材料二分析,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化面临怎样的问题?(1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中国共产党采取的“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是什么?(2分)简要分析产生这一战略的国际因素。(2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工业化道路的主要特点。(1分)‎ ‎【知识点】‎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答案解析】答案:‎ ‎(1)特点:基础工业发展较为迅速(或重工业发展较为迅速)。(1分)‎ 原因:实现了关税自主;制定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设置综合经济管理部门。(3分)‎ ‎(2)问题:工业化水平尤其是重工业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1分)‎ ‎(3)战略:制订“一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2分)‎ 国际因素: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对新中国的“遏制和孤立’’‎ ‎;斯大林模式的影响。(2分)‎ ‎(4)起步落后,艰难发展。(1分)‎ 解析:(1)由材料一表格信息可知,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的电力、煤炭、钢铁等重工业发展迅速;依据材料分析这一时期工业发展的原因:“国民政府比较成功地通过与列强各国的交涉,实现了关税自主”;“有了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并设置了像资源委员会这样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2)从材料二的数据可以看出,建国初期,我国的工业化水平尤其是重工业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材料一、二中运用数字统计表格对历史进行定量分析,使历史研究更加科学、严谨,更具说明力。(3)注意材料三的时间信息“1953年”,“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指的是一五计划。第二小问从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影响等方面分析一五计划制定的国际背景。(4)材料四“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可以分析出我国工业化道路起步落后,发展艰难等特点。 ‎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综合分析、归纳。‎ ‎【题文】F‎1 F2 23、(14分)睦邻友好是中国对外关系的基础。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巩固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地惠及周边国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材料二 历史的事实早已告诉我们,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是密切关联的。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战争不止是道义上的责任,而且和我国全体人民的切身利害密切地关联着,是为自卫的必要性所决定的。救邻即是自救,保卫祖国必须支援朝鲜人民。‎ ‎——《中国各民主党派关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联合宣言》‎ 材料三 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补充发言 材料四 在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就指出:中日两国之间,“不但人民要往来,人民还要影响政府,改变政府的态度,两国才能友好”。‎ ‎——《周恩来外交文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必须一边倒”的原因。(2分)‎ ‎(2)结合近代有关史实,说明朝鲜存亡与中国安危的关联性。(2分)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战争”的原因。(2分)‎ ‎(3)指出材料三所体现的外交思想,说明其对中国外交的积极影响。(4分)‎ ‎(4)据材料四,指出中国对日外交的方针。20世纪70年代促进中日建交的直接原因是什么?(2分)‎ ‎(5)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在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时外交政策的变化趋势。(2分)‎ ‎【知识点】‎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开创外交新局面 ‎【答案解析】答案:‎ ‎(1)帝国主义的封锁包围;两大阵营对峙(美苏冷战亦可)。(2分)‎ ‎(2)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出兵朝鲜,继而侵略中国。(2分)原因:吸取历史教训,维护国家安全;中朝两国同属社会主义阵营。(2分)‎ ‎(3)“求同存异”。 (2分)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开创中国对外关系的新局面。(2分)‎ ‎(4)“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对日方针。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2分)‎ ‎(5)逐渐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调和平与发展。(2分)‎ ‎ 解析:(1)根据新中国成立后当时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分析即可;(2)近代甲午战争日本侵略朝鲜,但要进一步侵略中国,抗美援朝的原因主要从中国和朝鲜方面分析;(3)抓住亚非会议,周恩来阐述的外交政策,积极影响从对亚非会议以及以后的深远影响分析;(4)从材料概括先是人民往来,用人民往来影响政府,中日关系的改善是受中美关系的影响。(5)纵观新中国的外交从一边倒向社会主义阵营到与美国日本等国改善关系,反映了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的变化,从中归纳。‎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分析、理解、综合分析归纳,并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准确理力。‎ ‎【题文】I1 24、(12分)新航路开辟前后人类之间的联系经历了从彼此孤立到相互依存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几个世纪以来,亚洲一直是欧洲许多贵重商品的主要来源地,其中的部分制成品是欧洲无法与之竞争的,例如丝、棉织品、地毯、珠宝、瓷器和优质钢,以及部分被加工成半成品的药材和食糖,尤其是香料。欧洲人从未亲自到过东方货物的供应地。‎ ‎——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二 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从智利进口硝酸盐,从阿尔及利亚进口特矿石,从爪哇进口蔗糖。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当然,国外市场也为欧洲剩余的制成品提供了市场。欧洲通过其资本、工业及军事能力而在19世纪末统治了世界经济。‎ ‎——杰克逊•斯皮尔伯格《西方文明史》‎ 材料三 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没有了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同时在旧大陆也很难出现像美利坚合众国那样的自由资本主义试验场地。同样,没有把世界联成整体的地理大革命,也不可能出现推动否定旧传统的思想解放运动。 ‎ ‎——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 ‎ 材料四 互通有无,吸取一切先进经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动力之一。尽管在这个过程里掺杂着罪恶,但是与文明进步的成果相比,那既是无法避免的代价,同时也是相对微小得多的。‎ ‎——刘芃、朱汉国 《历史学习精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航路开辟的主要动机。(1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末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1分)并分析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2分)‎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新航路开辟,论证材料四的基本观点。(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150字左右)(8分)‎ ‎【知识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开辟新航路 ‎【答案解析】答案:‎ ‎(1)主要动机:获得贵重商品。(1分)‎ ‎(2)特点:以欧洲为中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1分)原因:经济发展、科技革命(交通革命)、资本输出、殖民扩张。(2分,任答2点得分)‎ ‎(3)互通有无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之一,与文明的成果相比,罪恶无法避免且是次要的。新航路开辟后的交流加速了人类从传统的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促进了思想解放等。新航路开辟后的殖民扩张掠夺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共8分)‎ ‎ 解析:(1)从材料一中“亚洲一直是欧洲许多贵重商品的主要来源地,其中的部分制成品是欧洲无法与之竞争的”和西方“寻金梦”的角度可分析主要动机;(2)材料二反映了世界市场的形成。“特点”从材料二中“欧洲通过其资本、工业及军事能力而在19世纪末统治了世界经济”可分析出答案;从近代以来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等角度分析“原因”。(3)提取材料四中的关键信息,联系文明演进中的成果与罪恶等知识回答,注意辩证分析。‎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综合分析、归纳,并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的相关内容准确把握。‎ ‎【题文】G‎1 G3 25、(12分)战后世界格局由两极对峙、新兴力量兴起到呈现“一超多强”局面,并出现多极化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传统的美国学派认为,冷战是由苏联引起的,苏联热衷于获得领土,尤其是征服东欧领土。如果苏联没有表现出这种倾向,美国将有可能退回到战前的孤立主义状态。……美国采取遏制苏联扩张的政策是正确的。如果没有美国主动的遏制政策,苏联将继续在欧洲、中东和亚洲扩张。 ‎ ‎——赵菊玲《战后世界格局五十年》‎ 材料二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使美苏交替使用外交和武力威胁的心理战达到了顶点,随后双方关系进入了持续10余年的相对缓和状态。这一缓和的主要特征,在于欧洲局势渐趋正常,军备控制谈判取得显著进展,……70代后期开始,两国关系再度重新紧张,其原因主要在于苏联在亚非两洲进行频繁的直接间接军事干涉,连同美国在越南战争失败后扩展海外军事、政治义务的倾向重新显著抬头。 ‎ ‎——时殷弘《美苏冷战史》‎ 材料三 这种“两个世界”对抗的格局虽然在 历史的长时段中仍属于过渡形态,但毕竟改变了世界体系发展的自发性走向,并由此在战后40余年间影响了部分国家和部分地区的发展道路。可见苏联在二战中崛起后没有延续反法西斯同盟的惯性进入既有的世界体系,而是另组一个针对西方的社会主义阵营。 ‎ ‎——俞邃《大国关系调整与世界格局》‎ 材料四 海湾战争加强了美国在中东的主导地位。北约东扩和俄罗斯的削弱使俄无力同美国争夺欧洲和世界。科索沃战争为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干涉成员国以外的事务开了先例。……美国在同日本的经济竞争中重新占据国际竞争力第一的位置。美国的智库估计,在2015年以前,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对美国的优势地位构成挑战。‎ ‎ ——李景治《世界格局和大国关系的新变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学派关于“冷战起源”的观点。(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美苏冷战的根本原因。(2分)‎ ‎(2)据材料二,概括美苏“冷战”的主要特征。(1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冷战时期制约世界战争爆发的主要因素。(2分)‎ ‎(3)材料三认为“美苏40余年冷战影响了部分国家和部分地区的发展道路”,以亚洲地区为例,举例说明。(2分)‎ ‎(4)据材料四,概括冷战结束后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1分)并指出美国推行这一目标的有利条件。(2分)‎ ‎(5)综合上述料,你认为中国应该如何面对国际格局的新挑战? (1分)‎ ‎【知识点】‎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两极世界的形成 ‎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 ‎【答案解析】答案:‎ ‎(1)观点:苏联扩张引发冷战。(1分)‎ ‎ 分析:冷战是美苏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冲突的结果。(2分)‎ ‎(2)特征:外交和武力相威胁(或缓和与紧张相交替)。(1分)‎ ‎ 因素:美苏力量均势;国际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经济全球化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2分)。‎ ‎(3)理由:朝鲜半岛分裂;新中国优先重工业,一边倒外交。(2分)‎ ‎(4)目标:称霸世界(建立单极世界)。(1分)‎ ‎ 条件:苏联解体,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2分)‎ ‎(5)认识:把握机遇,增强国力;努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1分)‎ ‎ 解析:(1)“观点”从材料中“冷战是由苏联引起的,苏联热衷于获得领土,尤其是征服东欧领土”“ 美国采取遏制苏联扩张的政策是正确的”等关键文字信息来概括观点;“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美苏两国国家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角度分析原因。(2)“特征”从材料二中“随后双方关系进入了持续10余年的相对缓和状态。这一缓和的主要特征”“两国关系再度重新紧张”来概括答案;“因素”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全球化发展、美苏势均力敌以及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影响等角度概括作答。(3)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所给的观点,冷战对亚洲地区既有热战也有冷战,热战可以从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角度回答,冷战从朝鲜半岛分裂、中国建国初期外交政策以及日本经济的复兴等角度综合分析作答。(4)“目标”从材料中“美国争夺欧洲和世界”“占据国际竞争力第一的位置”等信息来概括答案;“条件”从“俄罗斯的削弱使俄无力同美国争夺欧洲和世界”“美国在同日本的经济竞争中重新占据国际竞争力第一的位置”来概括条件。(5)认识国际形势属于开放题型,可以围绕国际形势的变化,从提高自身综合国力以及建立公正合理国际政治新秩序角度去综合分析作答。‎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综合分析、归纳,并对二战后国际形势的变化相关内容准确把握。‎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