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大连市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新人教带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7.doc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4年大连市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新人教带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4年大连市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新人教带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变化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 ‎ A.‎ 用燃烧法区别羊毛和合成纤维 ‎ ‎ B.‎ 气球充气过多爆炸 ‎ ‎ C.‎ 以大米、高粱、小麦等粮食为原料酿酒 ‎ ‎ D.‎ 铜制品在潮湿的空气中变成铜绿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 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 解:A、羊毛和合成纤维燃烧时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气球充气过多爆炸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以大米、高粱、小麦等粮食为原料酿酒的过程中生成了酒精,属于化学变化.‎ D、铜制品在潮湿的空气中变成铜绿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铜绿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B.‎ 点评:‎ 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 ‎ ‎ ‎2、下列各组物质中,带点的同种元素的化合价相同的是 A.Cl2、NaCl B.NH4Cl、HNO3 C. MnO2 、K2MnO4 D. P2O5、Ca3(PO4‎ 考点:‎ 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常见元素与常见原子团的化合价;化合价规律和原则..‎ 专题:‎ 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 根据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在化合物中元素的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来解答.‎ 解答:‎ 解:A、Cl2属于单质,则Cl元素的化合价为0;NaCl中Na元素的化合价为+1,则Cl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故A错误;‎ B、NH4Cl中Cl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H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则N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HNO3中H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O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则N元素的化合价为+5价,故B错误;‎ C、MnO2中O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则Mn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K2MnO4中O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K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则Mn元素的化合价为+6价,故C错误;‎ D、P2O5中O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则P元素的化合价为+5价;Ca3(PO4)2中Ca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O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则P元素的化合价为+5价,符合题意,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元素化合价的计算,学生应熟悉常见元素在物质中的化合价,并能利用化合价的计算原则来进行简单计算.‎ ‎ ‎ ‎3.(2分)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 ‎ A.‎ ‎4P+5O22P2O5‎ B.‎ ‎2Fe+6HCl=2FeCl3+3H2↑‎ ‎ ‎ C.‎ Zn+2HCl=ZnCl2+H2‎ D.‎ ‎2KMnO4=K2MnO4+MnO2+O2↑‎ 考点:‎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化学方程式的含义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反应的条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微观粒子个数比;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等.‎ 解答:‎ 解:A、正确;‎ B、不符合事实,产物应该是氯化亚铁,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 C、漏了气体符号,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Zn+2HCl=ZnCl2+H2↑;‎ D、漏了反应条件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 故选A.‎ 点评:‎ 确定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并且掌握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方法和步骤.‎ ‎ ‎ ‎4.下列有关分子、原子和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 ‎ A.‎ 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粒子 ‎ ‎ B.‎ 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主要是因为物体中的粒子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 ‎ C.‎ 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 ‎ D.‎ 在化学反应中,任何离子都不能再分 考点:‎ 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A、根据分子的特点考虑;‎ B、根据微粒的特征进行分析;‎ C、根据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考虑;‎ D、根据反应实例考虑.‎ 解答:‎ 解:A、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故A错;‎ B、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主要是因为物体中的粒子之间的间隔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故B错;‎ C、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是分子、原子、离子,故C正确;‎ D、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了氯化钠、水、二氧化碳,即碳酸根离子转化为二氧化碳了,故D错.‎ 故选C.‎ 点评:‎ 通过回答本题知道了分子的特点,决定元素种类的微粒,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和化学反应的过程.‎ ‎ ‎ ‎5.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 ‎ A.‎ ‎ 干燥氧气 B.‎ 测定溶液pH ‎ ‎ C.‎ 量取9.0mL液体 D.‎ 向试管中滴加液体 考点:‎ 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测量容器-量筒;液体药品的取用;气体的干燥(除水);溶液的酸碱度测定..‎ 专题:‎ 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 A、用浓硫酸干燥氧气,氧气应进入浓硫酸;‎ B、检验溶液的性质:取一小块试纸在表面皿或玻璃片上,用沾有待测液的玻璃棒或胶头滴管点于试纸的中部,观察颜色的变化,判断溶液的性质;‎ C、量筒量液时要注意量程的选择,应选择略大于量取液体体积的量程,选取的量程太大,会因刻度不精确而使量取的液体体积不准确;‎ D、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的位置是否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 解答:‎ 解:A、用浓硫酸干燥氧气,氧气应进入浓硫酸,所以应从长管进入,故A错误;‎ B、整个pH试纸丢入试剂,污染了试剂,图中操作错误,故B错误;‎ C、量取9.0mL液体应选用与之相近的10毫升的量筒,故C错误;‎ D、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的位置是否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主要了解各操作的注意事项;考查用浓硫酸干燥氧气的方法和量筒、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 ‎ ‎6.(2分)(2012•杨浦区二模)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由其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 ‎ ‎ A.‎ 氢气充探空气球 B.‎ 酒精作燃料 ‎ ‎ C.‎ 干冰用作人工降雨 D.‎ 木材可以制作桌椅 考点:‎ 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常见气体的用途;甲烷、乙醇等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 分析:‎ 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等;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毒性、可燃性等.‎ 解答:‎ 解:A、氢气用于填充探空气球是利用了氢气的物理性质﹣﹣密度比空气小,是物理性质,故A不可选;‎ B、酒精用作燃料是利用了酒精的化学性质﹣﹣具有可燃性,故B可选;‎ C、干冰用做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环境温度降低,是物理性质,故C不可选;‎ D、木材可以制作桌椅是利用木材的物理性质﹣﹣硬度,是物理性质,故D不可选.‎ 故选B 点评:‎ 掌握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定义,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本质区别﹣﹣﹣﹣是否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了解二者包括的内容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 ‎ ‎ ‎7.(2分)(2011•铜仁地区)如图是“尾气催化转换器”将汽车尾气中有毒气体转变为无毒气体的微观示意图,其中不同的圆球代表不同原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 A.‎ 此反应有单质生成 ‎ ‎ B.‎ 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是不可分的 ‎ ‎ C.‎ 图中生成物全部是化合物 ‎ ‎ D.‎ 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1:1‎ 考点:‎ 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专题:‎ 微观粒子模拟图型;化学反应模拟图型.‎ 分析:‎ 根据变化微观示意图及粒子构成模拟图,可判断该变化为两种化合物的分子通过原子的重新结合生成一种单质分子和一种化合物分子.‎ 解答:‎ 解:去除干扰粒子得图:‎ A、生成物分子中有同种原子构成的单质分子,因此反应中有单质生成;故A正确;‎ B、变化前后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个数都没有改变,可判断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是不可分的;故B正确;‎ C、生成物的分子一种为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化合物分子,一种为同种原子构成的单质分子,因此反应中既有单质又有化合物生成;故C不正确;‎ D、反应前后都有1个构成相同的化合物的分子,说明该分子未参加反应,因此,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1:1;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 根据变化微观示意图及粒子构成模拟图,根据分子由原子构成等特点,正确判断变化中的物质构成与粒子个数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基本方法.‎ ‎ ‎ ‎8.某合作学习小组讨论辨析以下说法:‎ ‎①纯净水和矿泉水都是纯净物;‎ ‎②用活性炭可将硬水进行软化;‎ ‎③太阳能、风能和天然气都是可再生能源;‎ ‎④霉变的大米(含有黄曲霉毒素)只要洗干净就可放心食用;‎ ‎⑤合金比组成合金的纯金属强度和硬度更高、抗腐蚀性能更好;‎ ‎⑥回收利用废旧金属不仅可以节约资源,而且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其中正确的是(  )‎ ‎ ‎ A.‎ ‎⑤⑥‎ B.‎ ‎③⑤⑥‎ C.‎ ‎②④⑤‎ D.‎ ‎①②③④‎ 考点:‎ 合金与合金的性质;硬水与软水;金属的回收利用及其重要性;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常见中毒途径及预防方法..‎ 专题:‎ 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 矿泉水中含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活性炭不能除去水中的钙离子和镁离子;天然气属于不可再生能源;霉变的大米洗干净后也不能食用;合金比组成合金的纯金属强度和硬度更高、抗腐蚀性能更好;回收利用废旧金属不仅可以节约资源,而且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解答:‎ 解:矿泉水不属于纯净物,用活性炭不能将硬水进行软化,太阳能、风能属于可再生能源,天然气属于不可再生能源,霉变的大米不能食用,合金比组成合金的纯金属强度和硬度更高、抗腐蚀性能更好;回收利用废旧金属不仅可以节约资源,而且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故选A.‎ 点评:‎ 解答本题要掌握各种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等方面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 ‎ ‎9.(2分)(2014•浠水县模拟)印刷铜制电路板的“腐蚀液”为FeCl3溶液.已知铜铁均能与FeCl3溶液反应,反应方程式分别为:Cu+2FeCl3═2FeCl2+CuCl2,Fe+2FeCl3═3FeCl2.现将一包铜、铁的混合粉末加入到盛有FeCl3溶液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烧杯中仍有少量固体,关于烧杯中物质的组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 ‎ ‎ A.‎ 溶液中一定含有FeCl3,固体一定是铁和铜 ‎ ‎ B.‎ 溶液中一定含有FeCl2,固体一定含有铜 ‎ ‎ C.‎ 溶液中一定含有FeCl2、CuCl2,固体一定含铜 ‎ ‎ D.‎ 溶液中一定含有FeCl2,固体一定是铁和铜 考点:‎ 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专题:‎ 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压轴实验题.‎ 分析:‎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铁>铜,位置在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解答:‎ 解:将一包铜、铁的混合粉末加入到盛有FeCl3溶液的烧杯中,能发生的反应有①Cu+2FeCl3═2FeCl2+CuCl2,②Fe+2FeCl3═3FeCl2,③Fe+CuCl2═FeCl2+Cu,铜和铁都能与氯化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故所得溶液中一定含有氯化亚铁,充分反应后仍有少量固体,根据反应的方程式可知一定含有铜,由于铁的量不确定,故可能含有铁,有铜存在,则不可能含有氯化铁.‎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意义进行.‎ ‎ ‎ ‎10.(2分)过氧化钠(化学式为Na2O2,其中Na元素显+1价)是潜水艇中的制氧剂,它是一种淡黄色粉末,能与物质R反应生成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R═2Na2CO3+O2,则下列有关判断中,错误的是(  )‎ ‎ ‎ A.‎ Na2O2中氧元素化合价为﹣1价 B.‎ R的化学式为CO2‎ ‎ ‎ C.‎ Na2CO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6‎ D.‎ Na2O2中含有氧分子 考点:‎ 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物质的构成和含量分析;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 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 A、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过氧化钠(化学式为Na2O2)的化学式进行解答;‎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据此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推断R的化学式;‎ C、根据相对分子的质量为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进行分析解答;‎ D、根据物质构成的粒子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钠元素显+1,‎ 设氧元素的化合价是x,‎ 可知过氧化钠(化学式为Na2O2)中氧元素的化合价:(+1)×2+2x=0,‎ 则x=﹣1;‎ 故选项说法正确;‎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 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原子个数和种类相等 ‎,反应物中钠、氧原子个数分别为4、4,反应后的生成物中钠、碳、氧原子个数分别为4、2、8,‎ 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 则2R中含有2个碳原子和4个氧原子,‎ 则每个R分子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 则物质R的化学式为CO2;‎ 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相对分子的质量为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 可得Na2CO3的相对分子质量量为:23×2+12+16×3=106;‎ 故选项说法正确;‎ D、过氧化钠是由过氧化钠分子构成的,不含氧分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灵活利用化合价的原则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化学反应前后原子守恒来确定物质的化学式等知识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 ‎ ‎11.(2分)苹果中富含苹果酸,苹果酸的化学式为C4H4O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A.‎ 苹果酸中含有12个原子 ‎ ‎ B.‎ 苹果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12‎ ‎ ‎ C.‎ 苹果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41.4%‎ ‎ ‎ D.‎ 苹果酸中C、H、O三元素的质量比为4:4:4‎ 考点:‎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A、根据苹果酸的微观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100%,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苹果酸是由苹果酸分子构成的,1个苹果酸分子中含有12个原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B、苹果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4+1×4+16×4=116,故选项说法错误;‎ C、苹果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41.4%,故选项说法正确;‎ D、苹果酸中碳、氢、氧元素质量比为(12×4):(1×4):(16×4)≠4:4:4,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 ‎12.(2分)下列实验现象中,描述正确的是(  )‎ ‎ ‎ A.‎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有无色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 ‎ ‎ B.‎ 镁条在盐酸中剧烈反应,产生大量气泡,试管壁发热 ‎ ‎ C.‎ 红磷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放出热量,有大量白色气体生成 ‎ ‎ D.‎ 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火星四射,有黑色熔融物溅落瓶底 考点:‎ 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专题:‎ 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分析:‎ A、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镁与稀盐酸的反应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B、镁条与稀盐酸剧烈反应应,产生大量的气泡,放出大量的热,故选项说法正确;‎ 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D、铁丝在空气中只能烧至发红,不会产生火星,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金属的化学性质等即可正确解答;但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 ‎ ‎ ‎13.(2分)(2004•烟台)有X、Y、Z三种金属,把Y投入X(NO3)2溶液中,Y表面有X析出,得到Y(NO3)2溶液的质量比X(NO3)2溶液的质量大;把X投入Z(NO3)2溶液中,Z析出后,溶液的质量减小.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 ‎ A.‎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可能是:Z>Y>X B.‎ X、Y、Z可能依次是:Hg、Zn、Cu ‎ ‎ C.‎ 金属活动性顺序是:Y>X>Z D.‎ X、Y、Z可能依次是:Cu、Zn、Hg 考点:‎ 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专题:‎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 根据实验现象:把Y投入X(NO3)2溶液中,Y表面有X析出,得到Y(NO3)2溶液的质量比X(NO3)2溶液的质量大,可判断金属Y活动性比X强且Y的相对原子质量大于X;‎ 根据实验现象:把X投入Z(NO3)2溶液中,Z析出后,溶液的质量减小,可判断金属X的活动性比Z强且X的相对原子质量小于Z.‎ 解答:‎ 解:A、根据Y置换X后,得到的溶液质量比原来溶液增加,可判断元素Y的相对原子质量大于X;把X投入Z(NO3)2溶液中,Z析出后,溶液的质量减小,可判断金属X的活动性比Z强且X的相对原子质量小于Z.可判断元素X的相对原子质量小于Z;综合分析,X、Y、Z的相对原子质量大小关系为X<Y、X<Z,Y与Z的大小无法判断;所以可能.故A正确;‎ B、根据实验现象:把Y投入X(NO3)2溶液中,Y表面有X析出,可判断金属Y活动性比X强;根据实验现象:把X投入Z(NO3)2溶液中,Z析出后,可判断金属X的活动性比Z强.则X、Y、Z三种金属活动性的强弱关系为Z<X<Y,这与金属汞、锌、铜的关系不相符;故B错误;‎ C、根据B选项的分析,X、Y、Z三种金属活动性的强弱关系为Z<X<Y;故C正确;‎ D、根据选项A的分析,相对原子质量X<Y、X<Z;根据B选项的分析,X、Y、Z三种金属活动性的强弱关系为Z<X<Y;与X、Y、Z可能依次是铜、锌、汞的判断一致;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 活动性强的金属能从盐溶液中把活动性弱的金属置换出来;在金属化合价相同时置换后溶液质量减少,说明盐中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较大.‎ ‎ ‎ ‎14.(2分)有三瓶无色无味的气体,分别是氧气、空气、二氧化碳,区别它们最简单的方法是(  )‎ ‎ ‎ A.‎ 伸入燃烧的木条 B.‎ 测定气体的密度 ‎ ‎ C.‎ 滴入澄清石灰水,振荡 D.‎ 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振荡 考点:‎ 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 专题:‎ 物质的鉴别题.‎ 分析:‎ 区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瓶无色气体,要求根据三种气体性质差别,所设计的方案能出现三种明显不同的实验现象,达到鉴别气体的目的.‎ 解答:‎ 解:A、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入瓶中,燃烧无明显变化的气体为空气;燃烧更旺的气体为氧气;燃烧熄灭的气体为二氧化碳;故正确,‎ B、三种气体密度不同,测三瓶气体的密度可以区别三种气体,但不是最简单方法;故错误,‎ C、倒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为二氧化碳,无明显现象的为空气或氧气.无法区别三种气体,故错误,‎ D、倒入紫色石蕊试液,使溶液变红的气体为二氧化碳,无明显现象的为空气或氧气.无法区别三种气体,故错误,‎ 故选A.‎ 点评:‎ 利用所要鉴别物质的性质差别,设计实验,实验中出现明显的现象差异,达到鉴别物质的目的.‎ ‎ ‎ ‎15.(2分)鉴别下列物品方法不正确的是(  ) ‎ 选项 鉴别的物质 鉴别的方法 A 冰和干冰 室温(20℃)放置,过一段观察是否有水渍 B 水和双氧水 加二氧化锰,观察是否有气泡 C 二氧化锰和氧化铜 观察颜色 D 纯羊毛和化纤面料 灼烧闻气味 ‎ ‎ A.‎ A选项 B.‎ B选项 C.‎ C选项 D.‎ D选项 考点:‎ 物质的鉴别、推断;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 专题:‎ 物质的鉴别题.‎ 分析:‎ A、冰是固态的水,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水在室温下是液态,二氧化碳在室温下是气态;‎ B、在水中加入二氧化锰,水不会发生分解反应,在双氧水中加入二氧化锰,双氧水以二氧化锰为催化剂生成水和氧气;‎ C、二氧化锰和氧化铜都是黑色的固体;‎ D、羊毛的主要成份是蛋白质,蛋白质灼烧时有羽毛烧焦的气味,化纤面料灼烧时会熔成一团黑色的小球.‎ 解答:‎ 解:A、冰在室温下放置一段时间会融化成水,干冰在室温下会升华成气态的二氧化碳,因此室温放置,过一段时间有水渍留下的是冰,没有水渍留下的是干冰.故A正确;‎ B、向两种无色液体中加入二氧化锰,若有气泡冒出的是双氧水,无气泡冒出的是水.故B正确;‎ C、二氧化锰和氧化铜都是黑色的,用观察颜色的方法不能将它们区分.故C错误;‎ D、分别将它们灼烧,有羽毛烧焦气味的是羊毛,无羽毛烧焦气味的是化纤面料.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 双氧水也就是过氧化氢溶液,在常温下也会缓慢的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加入二氧化锰后,过氧化氢的分解加速,二氧化锰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 ‎ 二、填空简答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29分.)‎ ‎16.(5分)用化学用语回答:‎ ‎(1)天然气的主要成分 CH4 ;‎ ‎(2)三个带三个单位正电荷的铝离子 3Al3+ ;‎ ‎(3)氧化铁中+3价的铁元素 2O3 .‎ ‎(4)在某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中 ,x= 8 ,其中y= 17 .‎ 考点:‎ 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 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分析,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有几条弧线就有几个电子层,最外层是指离核最远的一层;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元素的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密切,当最外层电子数>4时,一般为非金属元素,在反应中易得到电子.‎ 解答:‎ 解:(1)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根据有机物的书写规则,其答案为:CH4;‎ ‎(2)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所以带3个单位正电荷的铝离子表示为:Al3+;若表示多个离子,就在前面加上相应的数字,故三个带三个单位正电荷的铝离子可表示为:3Al3+;‎ ‎(3)根据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确定出化合物中所要标出的元素的化合价,然后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因此氧化铁中+3价的铁元素表示为:2O3;故答案为:2O3.‎ ‎(4)由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可知,x为8,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为17.‎ 故答案为:‎ ‎(1)CH4;‎ ‎(2)3Al3+;‎ ‎(3)2O3;‎ ‎(4)8;17.‎ 点评:‎ 本题有一定的难度,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式的书写,及对物质性质的运用,这是经常考查的一种方式,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应注意加强训练.‎ ‎ ‎ ‎17.(4分)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3Fe+2O2Fe3O4 ;‎ ‎(2)碳酸钠溶液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碳酸钙: Na2CO3+Ca(OH)2=2NaOH+CaCO3↓ ;‎ ‎(3)铝片插入到硫酸铜溶液中: 2Al+3CuSO4=Al2(SO4)3+3Cu ;‎ ‎(4)煅烧石灰石: CaCO3CaO+CO2↑ .‎ 考点:‎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写化学方程式时,必须熟悉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必须依据客观事实、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1)铁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 ‎(2)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 ‎(3)铝片插入到硫酸铜溶液中生成铜和硫酸铝;‎ ‎(4)碳酸钙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氧化钙.‎ 解答:‎ 解:(1)铁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Fe+2O2Fe3O4,‎ ‎(2)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故答案为:Ca(OH)2+Na2CO3=2NaOH+CaCO3↓;‎ ‎(3)铝片插入到硫酸铜溶液中生成铜和硫酸铝,故2Al+3CuSO4=Al2(SO4)3+3Cu;‎ ‎(4)碳酸钙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氧化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CO2↑+CaO.‎ 故答案为:(1)3Fe+2O2Fe3O4;‎ ‎(2)Ca(OH)2+Na2CO3=2NaOH+CaCO3↓;‎ ‎(3)2Al+3CuSO4=Al2(SO4)3+3Cu;‎ ‎(4)CaCO3CO2↑+CaO;‎ 点评:‎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正确配平和书写化学方程式,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不能捏造;熟记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并掌握其应用.‎ ‎ ‎ ‎18.(2分)学习了燃烧和灭火后,小槟设计了如右图所示的实验,甲烧杯中有高低两支燃烧的蜡烛,向甲中加入适量碳酸钠和盐酸,在乙烧杯上倒扣在高低两支蜡烛上方,请你帮她分析两实验的现象有何区别: 甲烧杯中较矮的蜡烛先熄灭;乙烧杯中较高的蜡烛先熄灭 .‎ 考点:‎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专题:‎ 实验性简答题.‎ 分析:‎ 甲中加入适量碳酸钠和盐酸,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并且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乙烧杯容积小,燃烧产生热的二氧化碳上升后自上而下覆盖在烧杯中.‎ 解答:‎ 解:甲中加入适量碳酸钠和盐酸,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并且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所以甲中较矮的蜡烛先熄灭;乙杯中先熄灭的是较高的蜡烛,因为烧杯容积小,燃烧产生热的二氧化碳上升后自上而下覆盖在烧杯中,故高的先灭.‎ 故答案为:甲烧杯中较矮的蜡烛先熄灭;乙烧杯中较高的蜡烛先熄灭.‎ 点评:‎ 本题是对二氧化碳性质的考查,注意乙中燃烧产生热的二氧化碳会上升,然后自上而下覆盖在烧杯中.‎ ‎ ‎ ‎19.(4分)‎2009年9月7日潍坊市政府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举行石油化工、盐化工一体化工程启动仪式.石油化工生产中,可通过反应制得甲烷、乙烯、丙烯、苯等重要有机物.请回答:‎ ‎(1)有机物中都含有碳元素,碳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是  .‎ ‎(2)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可做环保汽车的燃料,它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CH4+2O2CO2+2H2O .可燃物要燃烧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 ‎(3自然界中消耗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是光合作用和海水吸收等,海水中的水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O2+H2O═H2CO3 .‎ 考点:‎ 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专题:‎ 化学与能源.‎ 分析:‎ 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及其质量守恒定律可以书写化学方程式;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聚丙烯属于聚合物.‎ 解答:‎ 解:(1)碳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是:;‎ ‎(2)天然气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CH4+2O2CO2+2H2O;‎ 可燃物要燃烧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故填: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3)水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O2+H2O═H2CO3.‎ 故答案为:‎ ‎(1);‎ ‎(2)CH4+2O2CO2+2H2O;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3)CO2+H2O═H2CO3.‎ 点评:‎ 解答本题要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燃烧条件等方面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 ‎ ‎20.(4分)(2013•安庆一模)图中的①、②是氟元素、钙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A、B、C、D 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请你回答:‎ ‎(1)氟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19.00 ,钙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20 ;‎ ‎(2)X= 8 ;‎ ‎(3)A.B.C.D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 BC (填序号);‎ ‎(4)A粒子的化学性质与B.C.D中哪一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似 B (填序号).‎ 考点:‎ 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专题:‎ 标签图示型;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1)根据氟元素、钙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进行解答;‎ ‎(2)根据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进行解答;‎ ‎(3)根据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进行解答;‎ ‎(4)根据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它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有关,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进行解答.‎ 解答:‎ 解:‎ ‎(1)根据氟元素、钙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可知氟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9.00,钙元素的原子序数 为20;故答案为:19.00;20;‎ ‎(2)根据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可得18=2+8+x,则x=8;‎ 故答案为:8;‎ ‎(3)根据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因为BC的增值税相同,所以BC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故答案为:BC;‎ ‎(4)根据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它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有关,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A粒子的化学性质与B粒子化学性质相似.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及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知识在解题中的应用.‎ ‎ ‎ ‎21.(4分)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的燃料是丙烷,丙烷的分子模型如图所示:‎ ‎(1)丙烷的化学式是 C3H8 ;‎ ‎(2)一个丙烷分子中有 11 个原子;‎ ‎(3)丙烷完全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试写出丙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C3H8+5O23CO2+4H2O ;‎ ‎(4)甲烷、乙烷(C2H6)、丙烷、丁烷(C4H10)、戊烷(C5H12)…、n烷(CnHy)等分子结 构相似的一类有机物,统称为“烷烃”.在CnHy中y= 2n+2 (用含n的代数式表达).‎ 考点:‎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微观粒子模拟图型;化学式的判断.‎ 分析:‎ ‎(1)分析丙烷的分子模型图,可以得出它的化学式和原子个数;‎ ‎(2)欲写出丙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须知丙烷的化学式和燃烧的条件;‎ ‎(3)利用数学上学过的找规律的方法,可找出甲烷、乙烷(C2H6)、丙烷、丁烷(C4H10)、戊烷(C5H12)…、n烷(CnHy)等分子的碳原子和氢原子的原子个数的关系的规律,进而得出y=2n+2.‎ 解答:‎ 解:(1)由丙烷的分子模型图可知,它由3各碳原子和8各氢原子构成,故丙烷的化学式为C3H8;‎ ‎(2)由丙烷的分子模型图可知,它由3各碳原子和8各氢原子构成,故一个丙烷分子中有3+8=11个原子;‎ ‎(3)丙烷燃烧,须有氧气参与,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3H8+5O23CO2+4H2O;‎ ‎(4)根据甲烷、乙烷(C2H6)、丙烷、丁烷(C4H10)、戊烷(C5H12)…、n烷(CnHy)等分子的碳原子和氢原子的原子个数的关系可知y=2n+2.‎ 故选C3H8,11,C3H8+5O23CO2+4H2O,2n+2.‎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根据图示信息答题的能力,并能根据所给条件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而且能结合相关学科知识解答的能力.‎ ‎ ‎ ‎22.(6分)已知铜绿[Cu2(OH)2CO3]在加热时分解生成A、B、C三种常见的氧化物,下面是有关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图示.‎ ‎(1)试通过分析推断,确定下列物质:D. O2 ,E. H2 ,F. CO ,X. C .‎ ‎(2)写出铜绿加热时发生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Cu2(OH)2CO32CuO+CO2↑+H2O .‎ 写出C→H的化学方程式: CO2+Ca(OH)2═CaCO3↓+H2O .‎ 考点:‎ 物质的鉴别、推断;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框图型推断题.‎ 分析:‎ A在通电的条件下反应生成D和E,则A为水,D和E为氢气和氧气;B和E在加热条件下能生成红色固体G,则G为铜,所以B为氧化铜,那么E为氢气,D为氧气,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能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所以C为二氧化碳,C和黑色单质X反应生成气体F,并能够使石灰水变浑浊,所以X为碳单质,而H为碳酸钙,至此各物质鉴定完毕,可以据此答题.‎ 解答:‎ 解:‎ ‎(1)A在通电的条件下反应生成D和E,可知D和E为氢气和氧气;B和E在加热条件下能生成红色固体G,则G为铜,所以B为氧化铜,那么E为氢气,D为氧气,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能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所以C为二氧化碳,C和黑色单质X反应生成气体F,并能够使石灰水变浑浊,所以X为碳单质 ‎(2)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能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所以可以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据(1)可知C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可以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故答案为:(1)O2;H2 ;CO;C;‎ ‎(2)Cu2(OH)2CO32CuO+CO2↑+H2O;CO2+Ca(OH)2═CaCO3↓+H2O.‎ 点评:‎ 此题主要是考查同学们的综合分析能力,要求同学们具备有关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并利用这些知识分析、解决化学实验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认真分析题目给出的条件,联系实际,逐一分析推断.‎ ‎ ‎ 三.简答题 ‎23.(5分)(2010•大连)冬季可用煤炉取暖,分析下列做法或现象中的原理.‎ ‎(1)生煤炉时,需先引燃木材.‎ ‎(2)开始时煤燃烧较弱,过一会变得剧烈.‎ ‎(3)煤层上方有时会出现蓝色火焰.‎ ‎(4)用扇子扇炉火,越扇越旺.‎ 考点:‎ 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专题:‎ 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是可燃物燃烧的必要条件之一;‎ 煤燃烧时能够放出热量,从而使环境的温度升高;‎ 一氧化碳燃烧时的火焰是蓝色的;‎ 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能够促进可燃物燃烧.‎ 解答:‎ 解:(1)木材燃烧放出热量,煤吸收热量后温度升高,当温度达到煤的着火点时,煤就燃烧起来.‎ ‎(2)燃烧放热,使周围的煤达到着火点,燃烧旺盛.‎ ‎(3)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被热的碳还原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燃烧能够发出蓝色火焰.‎ ‎(4)增加空气量,从而使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增大,促进煤的燃烧.‎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和促进可燃物燃烧等方面的知识,解答时应该从温度、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 ‎ ‎24.(5分)(2009•大连)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下列事实.‎ ‎(1)向气象气球中充入氢气,随着气球的上升,其体积逐渐变大.‎ ‎(2)贮存气体的容器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是不渗漏,而贮存氢气的容器要达到这一条件却非常困难.‎ 考点:‎ 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根据分子的性质回答,分子都很小,分子间有间隔,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间隔受温度和压强的影响,氢分子的体积和质量在分子中都是最小的.‎ 解答:‎ 解:(1)分子间都有一定的间隔,气体分子间隔随压强的减小而增大,越往高处,气压越小,所以氢气球会逐渐变大;‎ ‎(2)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氢分子又是体积和质量最小的气体分子,容易散逸,故不易保存.‎ 故答案为:(1)氢分子间有间隔,随着气球的上升,压强的逐渐减小,氢分子的间隔逐渐变大,所以其体积逐渐变大;(2)相比其他气体,氢分子的体积、质量均最小,运动速率最快,所以氢气极易通过各种很小的空隙散逸.‎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应用微粒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因此要熟练掌握粒子的基本性质,能用粒子的性质解释一些宏观现象.‎ ‎ ‎ 四.探究与实验题(共21分)‎ ‎25.(10分)(2012•怀柔区二模)以下是实验室常用部分仪器:‎ ‎(1)指出图中仪器的名称:④ 长颈漏斗 ;‎ ‎(2)小李同学选择仪器制取并收集氧气,已知他使用了仪器①③⑤⑥,那么他还需要使用如图仪器中的 ⑧⑨ (填序号);该发生装置检查气密性的方法是:把导管的一端浸在水里,用手紧贴试管外壁,若导管口有 气泡冒出,松开手后水进入导管形成液柱 ,则说明该装置不漏气.‎ ‎(3)小张同学正在收集一瓶CO2,不知是否收集满了,其验满方法是 将燃着的木条平放到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证明CO2已收满 .‎ ‎(4)某兴趣小组选用上述仪器,用锌粒和稀硫酸制氢气,锌粒反应完后,发现还有较多的灰黑色固体物质,从反应后的混合物中分离得到该灰黑色固体的操作方法是 过滤 .‎ ‎【提出问题】灰黑色固体物质的成分是什么呢?‎ ‎【提出猜想】①可能含有单质碳;②可能含有单质铜;③可能还有其它物质 ‎【设计实验】请设计实验用化学方法证明该灰黑色固体物质中是否含有单质碳和单质铜.完成下表(不一定要填满):‎ 步骤 实 验 方 法 现 象 和 结 论 ‎1‎ ‎ 将灰黑色固体充分灼烧,再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 ‎ 石灰水变浑浊,证明灰黑色固体中含单质碳,否则不含单质碳 ‎ ‎2‎ ‎ 向灼烧后的固体中加稀硫酸 ‎ ‎ 溶液变蓝色,证明灰黑色固体中含单质铜,否则不含单质铜 ‎ ‎3‎ ‎ 可不填 ‎ ‎ 可不填 ‎ ‎【反思讨论】上述各步反应完全后,兴趣小组的同学还收集到了少量剩余黑色固体物质,为了进一步探究剩余固体物质的成分,兴趣小组的同学讨论后,认为用初中化学知识无法解决,你对下一步的探究学习活动的合理建议是:首先 询问老师或查阅资料或上网查询等 .‎ 考点:‎ 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金属的化学性质;碳的化学性质..‎ 专题:‎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科学探究.‎ 分析:‎ ‎(1)熟悉常见仪器,了解名称.‎ ‎(2)依据所选仪器①③⑤⑥,可知是加热固体制取氧气,然后据此选择其它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应该注意有两个现象:冒气泡和导管内形成液柱,不能只答一个.‎ ‎(3)CO2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熄灭,所以可以用带火星的木条在集气瓶口检验是否集满.‎ ‎(4)根据对分离和提纯的基本方法的认识来解答,注意由题意可知灰黑色固体物质不溶于水;根据碳和铜以及它们的化合物的化学性质解题;如果遇到不会或者超出所学范围的内容,应该采取询问老师或查阅资料或上网查询等方法.‎ 解答:‎ 解:(1)图中④为长颈漏斗.‎ 故答案为:长颈漏斗.‎ ‎(2)依据所选仪器①③⑤⑥,可知是加热固体制取氧气,发生装置应选的仪器有①⑤⑥,根据发生装置中试管的开口方向,收集装置中的导气管只能用⑧,从而确定是用排水集气法收集,还要用到③和⑨;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试管内的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气体会向装置外排出,若装置不漏气,会看到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开手后水进入导管形成液柱.‎ 故答案为:⑧⑨;气泡冒出,松开手后水进入导管形成液柱.‎ ‎(3)二氧化碳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验满时应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部.‎ 故答案为:将燃着的木条平放到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证明CO2已收满 ‎(4)分离固体和液体和混合物一般用过滤的方法.‎ 故答案为:过滤.‎ ‎【设计实验】若灰黑色固体中有碳,在空气中灼烧产物中应有二氧化碳,通过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来确定灰黑色固体中有碳;若灰黑色固体中有铜,在空气中灼烧会生成氧化铜,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会生成硫酸铜,溶液变蓝色.‎ 故答案为:【设计实验】步骤1.将灰黑色固体充分灼烧,再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证明灰黑色固体中含单质碳,否则不含单质碳.‎ 步骤2.向灼烧后的固体中加稀硫酸;溶液变蓝色,证明灰黑色固体中含单质铜,否则不含单质铜.‎ ‎【反思】询问老师或查阅资料或上网查询等.‎ 点评:‎ 本题考查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仪器、装置气密性检查的方法、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设计,考查内容多,而且有一定的难度,是综合性较强的题目.‎ ‎ ‎ ‎26.(7分)请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为托盘天平,使用托盘天平称物品的正确操作顺序为(填序号) B .‎ ‎①调游码 ②放称量纸 ③称量物放左盘 ④调零点 ⑤加质量大的砝码 ⑥加质量小的砝码 A.①②③④⑤⑥B.④②③⑤⑥①C.④⑤⑥①②③‎ ‎(2)在小烧杯中加入硫酸铜溶液后,加入铁钉,称量总质量为m1,发生反应的实验现象为 铁钉上附着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逐渐变为浅绿色 ,反应发生了一段时间后,再称量小烧杯及烧杯内物质的总质量为 m2,则(填“=”“>”“<”)m1 = m2.‎ ‎(3)如图装置中,称量小烧杯中所有物质的质量m1,然后将小烧杯中的碳酸钠与盐酸完全混合,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2HCl═2NaCl+H2O+CO2↑ ,反应发生了一段时间后,再称量小烧杯及烧瓶内物质的总质量为 m2,则(填“=”“>”“<”)m1 > m2,其原因为 生成的二氧化碳逸散到空气中,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烧杯中反应物的总质量大于反应后烧杯中剩余物的总质量 .‎ ‎(4)在4A+5B═4C+6D的反应中,C、D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15:9,若有1.7g A与B完全反应生成3g C,则B和C的质量比为 4:3 .‎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称量器-托盘天平..‎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1)根据用天平称量物体时的正确操作顺序进行分析解答;‎ ‎(2)铁与蓝色的硫酸铜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于水中,同时生成红色固体铜,反应中没有气体参加,所以放在敞口的烧杯中进行实验,反应前后烧杯内物质质量也不变;‎ ‎(3)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物中有气体二氧化碳,所以放在小烧杯内进行反应时,二氧化碳气体逸散到空气中,而使反应前后烧杯内物质的质量不相等;‎ ‎(4)根据化学方程式和已知条件“C、D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15:9,若有1.7g A与B完全反应生成3g C”,列出比例式,即可求出D的质量,然后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出B的质量,进而计算出B和C的质量比.‎ 解答:‎ 解:(1)用天平称量物体时的正确操作步骤是:先调零点,然后在左右两盘中各方一张相同的纸,把称量物放到左盘,然后向右盘中放砝码,放砝码的顺序是先放质量大的,再放质量小的,最后用游码调平.故正确操作顺序为④②③⑤⑥①.‎ ‎(2)铁与硫酸铜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硫酸铜溶液呈蓝色而硫酸亚铁溶液为浅绿色,生成红色的铜附在铁钉表面;反应中没有气体参加,所以烧杯内物质的总质量始终不变.‎ ‎(3)碳酸钠与盐酸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各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各物质的总质量,但由于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放出,所以烧杯内物质的总质量随反应的发生不断减小.‎ ‎(4)解:已知C和D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为15:9,设生成D的质量为x,则 ‎ 4A+5B═4C+6D ‎ 15×4 9×6 ‎ ‎ 3g x ‎ ‎ x=2.7g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3g+2.7g﹣1.7g=4g;‎ 则B和C的质量比为4g:3g=4:3.‎ 故答案为:(1)B;‎ ‎(2)铁钉上附着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逐渐变为浅绿色;=;‎ ‎(3)Na2CO3+2HCl═2NaCl+H2O+CO2↑;>;生成的二氧化碳逸散到空气中,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烧杯中反应物的总质量大于反应后烧杯中剩余物的总质量;‎ ‎(3)4:3.‎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分析表中数据,灵活运用质量守恒定律.但要注意在任何与周围隔绝的体系中,不论发生何种变化或过程,其总质量始终保持不变.‎ ‎ ‎ ‎27.(4分)(2009•河北)某校同学以“比较锰、铁、铜3种金属的活动性”为课题进行探究.‎ 提供的药品:铁片、铜片、锰片、稀盐酸、硫酸亚铁溶液、硫酸铜溶液、硫酸锰溶液.‎ 做出猜想他们考虑到铁的活动性比铜强,对3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作出如下猜想.‎ 猜想一:锰>铁>铜;‎ 猜想二:铁>铜>锰;‎ 猜想三: 铁>锰>铜 .‎ ‎【设计实验】为了验证猜想成立,同学们分成三组,分别针对一种猜想设计实验方案.‎ ‎(1)第一组验证猜想一.实验方案是将锰片、铁片分别放入稀盐酸中,观察现象.‎ ‎(2)第二组验证猜想二.实验方案是将锰片放入 硫酸铜溶液 中,观察现象.‎ ‎(3)第三组验证猜想三.实验方案是(只用两个实验):‎ ‎ 将两片锰分别放入硫酸亚铁溶液和硫酸铜溶液中,观察现象 .‎ ‎【实验及结论】各组通过实验和交流,确认猜想一是正确的.第一组同学的实验现象 是: 都有气泡产生,锰片的反应比铁片的反应剧烈 .‎ ‎【拓展研究】随后同学们对探究金属活动性的方案涉及作了进一步研究.‎ 为了验证甲、乙、丙、丁4种金属的活动性依次减弱,某同学设计了如下方案:①把甲放入乙的盐溶液中;②把乙放入丙的盐溶液中;③把乙放入丁的盐溶液中;④把丁放入丙的盐溶液中.你认为哪个实验没有必要做?请说明理由.‎ ‎ 实验③;因实验①②④已可验证4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没必要进行实验③ .‎ 考点:‎ 金属活动性的探究;猜想与事实验证..‎ 专题:‎ 压轴实验题;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 ‎【作出猜想】根据考虑到铁的活动性比铜强,三种金属中锰的金属性比它们都强、只比铜强、比它们都弱来猜想;‎ ‎【设计实验】(2)根据金属的活泼性铁>铜>锰,可选择硫酸铜试剂来分析;‎ ‎(3)根据猜想三,利用同种金属在不同盐溶液反应的现象来得出结论;‎ ‎【实现及结论】根据反应产生气泡的快慢来归纳总结,得出金属的活泼性比较;‎ ‎【拓展探究】根据给出的实验方案,利用活泼金属可从盐溶液中置换出不活泼金属来分析没有必要做的实验.‎ 解答:‎ 解:【作出猜想】因考虑到铁的活动性比铜强,由猜想一和二可知,锰的金属性介于铁与铜之间,故答案为:铁>锰>铜;‎ ‎【设计实验】(2)由猜想二可知,验证金属性铁>铜>锰,可选择硫酸铜溶液,将锰片放在硫酸铜溶液中有红色物质生成,则锰比铜活泼,猜想二错误,故答案为:硫酸铜溶液;‎ ‎(3)验证猜想三,利用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则将两片锰分别放入硫酸亚铁溶液和硫酸铜溶液中,观察现象可知溶液的颜色都发生变化,即锰与硫酸铜溶液、硫酸亚铁溶液都反应,则猜想三错误,故答案为:将两片锰分别放入硫酸亚铁溶液和硫酸铜溶液中,观察现象;‎ ‎【实现及结论】确认猜想一是正确的,利用金属与酸的反应生成氢气,则将锰片、铁片分别放入稀盐酸中,都有气泡产生,锰片的反应比铁片的反应剧烈,而铜不与盐酸反应,即猜想一是正确的,故答案为:都有气泡产生,锰片的反应比铁片的反应剧烈;‎ ‎【拓展探究】根据金属可从盐溶液中置换出不活泼金属,且验证甲、乙、丙、丁4种金属的活动性依次减弱,由①把甲放入乙的盐溶液中,可验证甲>乙,②把乙放入丙的盐溶液中,可验证乙>丙,④把丁放入丙的盐溶液中可验证丙>丁,则可比较出金属的活泼性一次减弱,即实验③没有必要做,故答案为:实验③;实验①②④已可验证4中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没必要进行实验③.‎ 点评:‎ 本题考查金属活泼性的探究实验,学生需熟记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方法①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背出来,排在前面的金属的活动性比后面的要强.②和同种酸反应的速度快慢,反应越快的活动性越强等来解答.‎ ‎ ‎ 五、计算题(本题共10分.)‎ ‎28.(5分)(2011•白银)将100gNa2CO3溶液和153.7gBaCl2溶液混合后,恰好完全反应,过滤,得滤液的质量为234g.求:‎ ‎(1)反应后生成的沉淀的质量是 19.7g .‎ ‎(2)过滤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考点:‎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 压轴实验题;溶液的组成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 ‎(1)分析题意可知,滤液减少的质量就是生成沉淀的质量;‎ ‎(2)利用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生成沉淀的质量,列出比例式,就可计算出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质量,然后根据“溶质质量分数=×100%”计算即可.‎ 解答:‎ 解:(1)反应后生成的沉淀的质量=100g+153.7g﹣234g=19.7g.故答案为:19.7g;‎ ‎(2)设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x,‎ Na2CO3+BaCl2=2NaCl+BaCO3↓‎ ‎ 117 197‎ ‎ x 19.7g ‎∴‎ ‎∴x==11.7g;‎ 过滤所得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5%.‎ 答:过滤所得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化学方程式和溶质质量分数公式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跨度,强调了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 ‎ ‎ ‎29.(5分)氧化铜和铜的混合物2g,用氢气完全还原后铜粉的质量为1.8g,求原混合物中铜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考点:‎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专题:‎ 固体差量.‎ 分析:‎ 用差量法解答本题.由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CuO+H2Cu+H2O可以看出,原混合物的质量与还原后共得到铜的质量之差,就是固体减少的质量,据此列出比例式,就可计算出混合物中含氧化铜的质量,然后根据质量分数公式计算出原混合物中含铜的质量分数.‎ 解答:‎ 解:设原混合物中含氧化铜的质量为x,‎ CuO+H2Cu+H2O 固体质量减少 ‎80 64 80﹣64=16 ‎ x 2g﹣1.8g=0.2g x=1g 则原混合物中含铜的质量分数为:g×100%=50%.‎ 答:原混合物中铜的质量分数是50%‎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利用差量法和化学方程式解答问题的能力.利用差量法解答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问题,是较常见的一种解题方法,关键是分析清楚差量与物质质量的关系.‎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