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江都市初三化学上学期期末测试卷(新人教附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195.doc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4年江都市初三化学上学期期末测试卷(新人教附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4年江都市初三化学上学期期末测试卷(新人教附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分)2013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同呼吸,共奋斗”.下列行为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 ‎ A.‎ 冬季使用煤炉取暖 B.‎ 加快煤电产业升级 ‎ ‎ C.‎ 使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D.‎ 鼓励使用公共交通出行 考点:‎ 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 专题:‎ 化学与环境保护.‎ 分析:‎ 能够保护环境的就是符合主题的,否则就不符合主题.‎ 解答:‎ 解:A、冬季使用煤炉取暖,会加重环境污染,不符合主题;‎ B、加快煤电产业升级,可以保护环境,符合主题;‎ C、使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可以保护环境,符合主题;‎ D、鼓励使用公共交通出行,可以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符合主题.‎ 故选:A.‎ 点评:‎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防止空气污染的方法和途径,真正做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 ‎ ‎2.(2分)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 ‎ A.‎ ‎ 瓷碗破碎 B.‎ ‎ 高炉炼铁 C.‎ ‎ 焰火绽放 D.‎ ‎ 葡萄酿酒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 一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某种变化是否属于化学变化,但是不是判断变化的唯一标准,判断变化是否属于化学变化的唯一标准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是化学变化,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不是化学变化.‎ 解答:‎ 解:A、瓷碗破碎过程中,只是瓷碗的形状发生了改变,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N、高炉炼铁过程中,铁矿石中的铁被还原出来,属于化学变化;‎ C、烟花爆竹燃放的过程中,能生成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D、葡萄酿酒的过程中,葡萄糖转化成酒精,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A.‎ 点评:‎ 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 物质,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而化学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 ‎ ‎ ‎3.(2分)(2013•石景山区二模)空气中体积分数约为21%的气体是(  )‎ ‎ ‎ A.‎ 氮气 B.‎ 氧气 C.‎ 二氧化碳 D.‎ 水蒸气 考点:‎ 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专题:‎ 空气与水.‎ 分析:‎ 根据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解: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它气体和杂质占0.03%.‎ A、氮气占78%,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氧气占21%,故选项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占0.03%,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其它气体(包括水蒸气)和杂质占0.03%,水蒸气含量小于0.03%,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 本题很简单,熟记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是解答此类题的关健.‎ ‎ ‎ ‎4.(2分)硅藻土的化学成分主要是SiO2,含有少量的Al2O3、Fe2O3等和有机质.硅藻土是(  )‎ ‎ ‎ A.‎ 氧化物 B.‎ 单质 C.‎ 化合物 D.‎ 混合物 考点:‎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专题:‎ 物质的分类.‎ 分析:‎ 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据此分析.‎ 解答:‎ 解:硅藻土的化学成分主要是SiO2,含有少量的Al2O3、Fe2O3等和有机质,因此硅藻土属于混合物.‎ 故选:D.‎ 点评:‎ 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要分析物质是由几种物质组成的,如果只有一种物质组成就属于纯净物,如果有多种物质就属于混合物.‎ ‎ ‎ 吸烟有害健康!科学研究表明,香烟及其燃烧后产生的烟雾中,含有4000多种有害物质.请回答5~11小题:‎ ‎5.(2分)公共场所吸烟会导致其他公众吸入“二手烟”,主要原因是(  )‎ ‎ ‎ A.‎ 分子在不断运动 B.‎ 分子间有间隙 C.‎ 分子由原子构成 D.‎ 分子很小 考点:‎ 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解:公共场所吸烟会导致其他公众吸入“二手烟”,是因为烟气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其他公众被动吸入二手烟而危害健康.‎ A、由于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这是造成公共场所吸烟会导致其他公众吸入“二手烟”的主要原因,故选项正确.‎ B、由分子的性质可知,公共场所吸烟会导致其他公众吸入“二手烟”的主要原因与分子间有间隙无关,故选项错误.‎ C、由分子的性质可知,公共场所吸烟会导致其他公众吸入“二手烟”‎ 的主要原因与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无关,故选项错误.‎ D、由分子的性质可知,公共场所吸烟会导致其他公众吸入“二手烟”的主要原因与分子很小无关,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 ‎ ‎6.(2分)CO在香烟中的浓度约为400ppm,CO中C元素的化合价是(  )‎ ‎ ‎ A.‎ ‎﹣4‎ B.‎ ‎﹣2‎ C.‎ ‎+2‎ D.‎ ‎+4‎ 考点:‎ 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专题:‎ 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 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一氧化碳的化学式进行解答本题.‎ 解答:‎ 解:氧元素显﹣2价,设碳元素的化合价是x,‎ 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可得:x+(﹣2)=0,‎ 则x=+2价.‎ 故选: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利用化合价的原则(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的方法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 ‎ ‎7.(2分)有报告称,部分品牌香烟中镉含量为3.21μg/g,铅为2.65μg/g,这里的镉、铅是指(  )‎ ‎ ‎ A.‎ 原子 B.‎ 离子 C.‎ 分子 D.‎ 元素 考点:‎ 元素的概念..‎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镉、铅是指含有这些元素的物质,它们存在于化合物中,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 解答:‎ 解:香烟中镉含量为3.21μg/g,铅为2.65μg/g,这里的镉、铅是指含有这些元素的物质,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所以这里的钙是指元素.‎ 故选:D.‎ 点评:‎ 主要考查元素与微观粒子及物质的区别,加深对元素概念的理解是正确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 ‎ ‎8.(2分)香烟燃烧会产生剧毒的放射性元素钋(Po),如图是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A.‎ 钋是一种非金属元素 B.‎ 钋原子中质子数为84‎ ‎ ‎ C.‎ 钋元素的原子序数是210‎ D.‎ 钋原子的中子数是116‎ 考点:‎ 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名称是钋,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84;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质子数数为84,故选项说法正确.‎ C、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可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10,故选项说法错误.‎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84,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其核内质子数为84;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其中子数为210﹣84=126,则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及辨别元素种类的方法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 ‎ ‎9.(2分)丁烷是香烟产生的有毒物质,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X+13O28CO2+10H2O,丁烷的化学式为(  )‎ ‎ ‎ A.‎ C4H8‎ B.‎ C4H8O C.‎ C4H10‎ D.‎ C4H10O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根据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X+13O28CO2+10H2O,推断反应中生成物X的分子构成,根据分子的构成确定X物质的化学式.‎ 解答:‎ 解: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X+13O28CO2+10H2O,可判断反应后8CO2、10H2O中总共含有碳原子数为8、氢原子数为20、氧原子数为26,而反应前的13O2中含有氧原子数为26.根据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可判断物质X的2个分子中含8个碳原子、20个氢原子,则每个X的分子由4个碳原子、10个氢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C4H10.‎ 故选:C.‎ 点评:‎ 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利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各物质的粒子个数关系,可推断反应中某物质的分子构成及物质化学式.‎ ‎ ‎ ‎10.(2分)有研究表明,土壤酸性越强,烟叶中镉、铅含量越低,下面4个不同pH土壤种植的烟叶中镉、铅含量最低是(  )‎ ‎ ‎ A.‎ pH=5.3‎ B.‎ pH=5.8‎ C.‎ pH=6.5‎ D.‎ pH=7.3‎ 考点:‎ 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专题:‎ 常见的酸 酸的通性.‎ 分析:‎ 根据题意,有研究表明,土壤酸性越强,烟叶中镉、铅含量越低,据此结合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且pH越小,酸性越强;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pH=5.3,小于7,显酸性.‎ B、pH=5.8,小于7,显酸性.‎ C、pH=6.5,小于7,显酸性.‎ D、pH=7.3,大于7,显碱性.‎ 根据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且pH越小,酸性越强,pH=5.3的土壤pH最小,酸性最强,烟叶中镉、铅含量最低.‎ 故选:A.‎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 ‎ ‎11.(2分)尼古丁(C10H14N2)是香烟中毒性最大的物质,下列关于尼古丁的说法正确的是(  )‎ ‎ ‎ A.‎ 尼古丁由C、H、N元素组成 ‎ ‎ B.‎ 尼古丁中C、H、N元素的质量比是5:7:1‎ ‎ ‎ C.‎ 尼古丁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62g ‎ ‎ D.‎ 尼古丁有C、H、N原子构成 考点:‎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A、根据尼古丁化学式的含义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C、相对分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常常省略不写.‎ D、根据尼古丁的微观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尼古丁是由碳、氢、氮三种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B、尼古丁中碳、氢、氮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0):(1×14):(14×2)=60:7:14,故选项说法错误.‎ C、相对分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常常省略不写,故选项说法错误.‎ D、尼古丁是由尼古丁分子的,尼古丁分子是由碳、氢、氮三种原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 ‎12.(2分)下列实验仪器的名称不正确的是(  )‎ ‎ ‎ A.‎ 酒精喷灯 B.‎ 坩埚钳 C.‎ 石绵网 D.‎ 研钵 考点:‎ 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选用..‎ 专题:‎ 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 常见的仪器名称错误有:名称错误,错别字等.‎ 解答:‎ 解:A.酒精喷灯书写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 B.坩埚钳书写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C.应是石棉网,故符合题意;‎ D.研钵书写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仪器名称的正确书写,难度不大,书写时要注意.‎ ‎ ‎ ‎13.(2分)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 ‎ A.‎ ‎ 吹灭酒精灯 B.‎ ‎ 测溶液pH C.‎ ‎ 过滤 D.‎ ‎ 取用液体 考点:‎ 加热器皿-酒精灯;液体药品的取用;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度测定..‎ 专题:‎ 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 A、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 B、根据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 D、根据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漏斗下端没有紧靠在烧杯内壁上,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 ‎ ‎14.(2分)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 ‎ A.‎ 一氧化碳和炽热氧化铁反应,生成黑色铁粉 ‎ ‎ B.‎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 ‎ C.‎ 镁和稀硫酸剧烈反应,溶液颜色变成浅绿色 ‎ ‎ D.‎ 硫在空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考点:‎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金属的化学性质..‎ 专题:‎ 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分析:‎ A、根据实验现象的描述方法来分析;B、根据红磷燃烧后生成物的状态来分析;C、根据镁与稀硫酸反应后生成物溶液的颜色来分析;D、根据硫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来分析.‎ 解答:‎ 解:A、生成铁粉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大量的热,故选项说法错误;‎ C、稀硫酸是无色溶液,生成的硫酸镁溶液也是无色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D、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在描述实验现象时,需要注意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烟和雾的区别.‎ ‎ ‎ ‎15.(2分)下列物质加入水中,振荡后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 ‎ A.‎ 食盐 B.‎ 植物油 C.‎ 蔗糖 D.‎ 高锰酸钾 考点:‎ 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A、根据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定义和特征判断;B、根据植物油在水中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定义和特征判断;C、根据蔗糖在水中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定义和特征判断;D、根据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定义和特征判断.‎ 解答:‎ 解: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它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只有被分散的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是可溶的,二者混合后才会形成溶液.‎ A、食盐能溶解到水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溶液,故A错;‎ B、植物油不能溶于水,把植物油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只能形成乳浊液,故B正确;‎ C、蔗糖能溶解到水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溶液,故C错;‎ D、高锰酸钾能溶解到水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溶液,故D错.‎ 故选B.‎ 点评:‎ 该题主要考查溶液的形成,在判断物质混合后是否能形成溶液时,可以结合生活经验,根据物质的溶解性、溶液的定义和特征进行判断,其中了解物质的溶解性是解题的关键.‎ ‎ ‎ 二、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每小题有1个或2个选项符合题意.若正确答案只包括一个选项,多选时,该小题为0分;若正确答案包括两个选项,只选一个且正确的给1分,选两个且都正确的给满分,但只要选错一个该小题就为0分)‎ ‎16.(2分)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 A.‎ 只要可燃物和氧气接触,一定会燃烧 ‎ ‎ B.‎ 有限空间内的急速燃烧可能会发生爆炸 ‎ ‎ C.‎ 厨房失火,应移走液化石油气以隔离可燃物 ‎ ‎ D.‎ 炒菜的油锅着火,可以用扇子扇风灭火 考点:‎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专题:‎ 化学与生活.‎ 分析:‎ 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二者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灭火的方法有:移走可燃物,隔绝氧气,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解答:‎ 解:A、可燃物和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时,才能燃烧,可燃物和氧气接触不一定燃烧,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有限空间内的急速燃烧可能会发生爆炸,例如天然气在有限空间内的急速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急剧膨胀,会导致爆炸;有限空间内的急速燃烧可能不会发生爆炸,例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如果操作得当,不会发送爆炸,该选项说法正确;‎ C、移走液化石油气相当于移走可燃物,能够灭火,该选项说法正确;‎ D、用扇子扇风时,能够补充充足的氧气,使油燃烧更旺,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BC.‎ 点评:‎ 可燃物燃烧需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而只要采取一种灭火方法就可以实现灭火,要注意理解.‎ ‎ ‎ ‎17.(2分)向如图装置的试管中加入某物质,一段时间后,左瓶内有水进入,则加入的物质是(  )‎ ‎ ‎ A.‎ 硝酸铵 B.‎ 氯化钠 C.‎ 氢氧化钠 D.‎ 碳酸钙 考点:‎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根据物质溶于水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进行分析,左瓶内有水进入,说明瓶内的气体压强减小;根据热胀冷缩现象进一步进行分析.‎ 解答:‎ 解:左瓶内有水进入,说明瓶内的气体压强减小,由于热胀冷缩的原理,可知物质溶于水吸收热量,使瓶内气体压强减小造成的.‎ A、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降低,故A正确;‎ B、氯化钠加入水中,溶液温度没有明显的变化,不会进入水,故B错;‎ C、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热量,溶液温度升高,左瓶内不会进入水,故C错;‎ D、碳酸钙不溶于水,溶液温度没有明显的变化,不会进入水,故D错.‎ 故选:A.‎ 点评:‎ 氢氧化钠、浓硫酸、氧化钙放入水中都会放出大量的热,但有本质不同,氢氧化钠、浓硫酸是溶解放热,氧化钙反应放热 ‎ ‎ ‎18.(2分)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A.‎ 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 ‎ B.‎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 ‎ ‎ C.‎ 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发生改变 ‎ ‎ D.‎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H2 C+4H2↑‎ 考点:‎ 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反应类型的判定..‎ 专题:‎ 化学反应模拟图型.‎ 分析:‎ 依据反应的图示特点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是甲烷,而生成物是碳和氢气,据此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 解:由于反应前后存在相同的分子,故图示可变化为:‎ 故该反应的方程式为CH4 C+2H2↑;‎ A、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一种而生成物是两种,故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B、由反应的图示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没有变化,故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 C、由反应的图示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变化;‎ D、由分析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 C+2H2↑;‎ 故选:AB.‎ 点评:‎ 本题通过微观粒子的反应模型图,考查了微观上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学会通过微观示意图把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联系起来、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物质的变化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 ‎ ‎19.(2分)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 A.‎ t2℃时,甲的溶解度比乙的大 ‎ ‎ B.‎ 升高温度可将甲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 ‎ C.‎ 提纯甲、乙(少)混合物中的甲,采用蒸发溶剂结晶 ‎ ‎ D.‎ t1℃时,甲和乙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考点:‎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A、据溶解度曲线可比较同一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大小;‎ B、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升温可使其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C、据甲、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分析提纯物质的方法;‎ D、不知溶液是否饱和,无法确定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是否相等.‎ 解答:‎ 解:A、t2℃时,甲的溶解度比乙大,不符合题意;‎ B、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升温可使其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不符合题意;‎ C、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变化较大,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所以提纯甲、乙(少)混合物中的甲,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而非蒸发溶剂,符合题意;‎ D、t1℃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则其 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若溶液不饱和,则无法确定,符合题意;‎ 故选:CD.‎ 点评:‎ 会据溶解度曲线比较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据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情况可分析溶液状态转化,分离提纯物质的方法等,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 ‎ ‎20.(2分)KMnO4和MnO2混合物中,K%为15.6%.取10g混合物,加热至完全反应,则剩余固体质量为(  )‎ ‎ ‎ A.‎ ‎5.68g B.‎ ‎6.32g C.‎ ‎8.99g D.‎ ‎9.36g 考点:‎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专题:‎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 钾元素全部存在于高锰酸钾中,结合高锰酸钾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可以计算出高锰酸钾的质量,然后根据高锰酸钾分解的化学方程式可以计算出生成氧气的质量,最后求出剩余固体的质量即可.‎ 解答:‎ 解:高锰酸钾的质量为:10g×15.6%÷×100%=6.32g 设生成氧气的质量为x ‎2KMnO4 K2MnO4+MnO2+O2↑‎ ‎316 32‎ ‎6.32g x ‎=‎ 解得:x=0.64g 所以剩余固体的质量为:10g﹣0.63g=9.36g 故选D.‎ 点评:‎ 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步骤和格式,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等.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细致地分析题意,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 ‎ ‎ 三、(本题包括5小题,每空1分,共30分)‎ ‎21.(7分)用化学用语填空:‎ ‎①2个氧原子 2O ; ②铁离子 Fe3+ ; ③水中氧元素显﹣2价  ;‎ ‎④铵根离子 NH4+ ; ⑤2个氮分子 2N2 ; ⑥人体缺乏 Ca 元素时,会导致骨质疏松、畸形;‎ ‎⑦地壳中最多的金属元素 Al .‎ 考点:‎ 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微粒的个数就是在相应微粒的前面加上数字;离子所带电荷数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且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化合价书写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据此解答.‎ 解答:‎ 解:①两个氧原子就是在氧元素符号前面加上数字2,故填:2O; ‎ ‎ ②铁离子带三个单位的正电荷,故填:Fe3+; ‎ ‎ ③水中氧元素显﹣2价,首先写出水的化学式,然后在氧元素符号上方标出价态,故填:; ‎ ‎ ④铵根离子是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的微粒,故填:NH4+;‎ ‎ ⑤2个氮分子就是在氮气化学式前面加上数字2,故填:2N2; ‎ ‎ ⑥人体缺乏钙元素会导致骨质疏松,故填:Ca; ‎ ‎ ⑦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故填:Al.‎ 点评:‎ 本题考查了化学用语,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 ‎ ‎22.(6分)现有①石灰石、②干冰、③铜、④武德合金、⑤水、⑥氧气等物质,用合适的序号填空:‎ ‎(1)常用作溶剂的是 ⑤ ; (2)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是 ⑥ ;‎ ‎(3)用作导线的是 ③ ; (4)可用于人工降雨的物质是 ② ;‎ ‎(5)用作保险丝的是 ④ ; (6)用作工业炼铁原料的是 ① .‎ 考点:‎ 常见的溶剂;氧气的检验和验满;二氧化碳的用途;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铁的冶炼..‎ 专题:‎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 ‎(1)根据水能溶解很多物质考虑;(2)根据氧气的助燃性考虑;(3)根据物质的导电性考虑;(4)根据干冰升华吸热考虑;(5)保险丝的熔点要低考虑;(6)根据工业炼铁的原料考虑.‎ 解答:‎ 解:(1)水能溶解很多物质,溶液中只要有水,水一定是溶剂,所以常用作溶剂的是水;‎ ‎(2)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3)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常用做导线;‎ ‎(4)干冰易升华吸热,使周围温度降低,空气中水蒸气冷凝成水滴,所以干冰可以用于人工降雨;‎ ‎(5)保险丝的熔点要低,武德合金的熔点较低,常用作保险丝;‎ ‎(6)工业炼铁的原料有:焦炭、石灰石、空气、铁矿石.‎ 故答案为:(1)⑤;(2)⑥;(3)③;(4)②;(5)④;(6)①.‎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方面的知识,要熟记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知道性质决定其用途,用途反映其性质.‎ ‎ ‎ ‎23.(3分)生活离不开水 ‎(1)生活中,区别硬水和软水用 肥皂水 ,冬季常在汽车水箱中加入乙二醇,目的是 降低水的凝固点,防止水箱结冰 ;‎ ‎(2)实验室电解水,电源负极产生的气体是 H2 (填化学式).‎ 考点:‎ 硬水与软水;电解水实验;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 专题:‎ 空气与水.‎ 分析:‎ ‎(1)根据硬水软水的区分方法以及溶液的凝固点比纯水低的性质回答;‎ ‎(2)根据电解水,正极生成氢气,负极生成氧气进行解答.‎ 解答:‎ 解:(1)生活中,区别硬水和软水用肥皂水,其中产生泡沫较多的是软水,泡沫较少的是硬水;溶液的凝固点比纯水低,且乙二醇之类的化合物不会对装置产生影响,所以冬季常在汽车水箱中加入乙二醇,目的是降低水的凝固点,防止水箱结冰;‎ ‎(2)电解水,正极生成氢气,负极生成氧气.‎ 故答案为:‎ ‎(1)肥皂水;降低水的凝固点,防止水箱结冰;(2)H2.‎ 点评:‎ 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必须服务于生产生活,所以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也是重要的中考热点.‎ ‎ ‎ ‎24.(8分)金属材料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1)生铁和钢都是铁合金,性能优良,硬度均比纯铁 大 (填“大”或“小”),其中生铁中含碳量为 2%~4.3% .生铁和钢在潮湿的空气中均易锈蚀,本质是铁和空气中 O2 和 H2O 反应;‎ ‎(2)家用铝壶表面常有灰色斑点,这是因为 4Al+3O2═2Al2O3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铝壶内的水垢[含CaCO3]可用厨房中适量的 食醋 (填名称)去除;‎ ‎(3)现代湿法冶金的先驱是指 Fe+CuSO4═FeSO4+Cu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属于 置换 反应(基本反应类型)‎ 考点:‎ 生铁和钢;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反应类型的判定;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 ‎(1)根据合金的硬度大、生铁中含碳量为 2%~4.3%以及铁生锈是与空气中氧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进行解答;‎ ‎(2)根据铝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以及碳酸钙能和酸反应进行解答;‎ ‎(3)根据现代湿法冶金的先驱是指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进行解答.‎ 解答:‎ 解:(1)生铁和钢都是铁合金,性能优良,硬度均比纯铁大,生铁中含碳量为 2%~4.3%;铁生锈是与空气中氧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2)铝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化学方程式为4Al+3O2═2Al2O3;碳酸钙能和酸反应,所以壶内的水垢[含CaCO3]可用厨房中适量的食醋除去;‎ ‎(3)现代湿法冶金的先驱是指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该反应是单质和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的单质和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 故答案为:‎ ‎(1)大;2%~4.3%;O2;H2O;‎ ‎(2)4Al+3O2═2Al2O3;食醋;‎ ‎(3)Fe+CuSO4═FeSO4+Cu;置换.‎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合金的性质、化学材料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合金概念的三个特点和化学材料的分类要记牢;还要理解合金的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要注意配平,本考点基础性强,比较好把握.‎ ‎ ‎ ‎25.(6分)欲配制120g质量分数为22.5%的NaCl溶液,步骤如下:‎ ‎(1)计算:需要NaCl的质量为 27 g;‎ ‎(2)称量:称量前,应先调节天平 平衡 ;用量筒来量取所需的水(水的密度为1g/cm3)时,应选择 100mL (10mL、100mL、200mL)的量筒;‎ ‎(3)溶解:溶解时,需用玻璃棒搅拌,目的是 加快溶解 ;‎ ‎(4)反思:读取量筒中水的体积时,若仰视读数,则配得的溶液中NaCl质量分数将 偏小 (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称量NaCl时,若将NaCl和砝码位置颠倒,则配得的溶液中NaCl质量分数将 无影响 (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注:1g以下用游码).‎ 考点:‎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测量容器-量筒;称量器-托盘天平..‎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1)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2)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时,先调节天平平衡,然后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再根据量筒的选取方法;‎ ‎(3)溶解固体时,为了加速其溶解,可以用玻璃棒搅拌;‎ ‎(4)根据公式:溶质质量分数=,进行分析.‎ 解答:‎ 解:(1)需要NaCl的质量为120g×22.5%=27g;‎ ‎(2)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时,先调节天平平衡,因为需要溶剂的体积为73ml,所选量筒的量程要稍大于所需水的体积,所以选100ml的量筒;‎ ‎(3)溶解碳酸钠时,用玻璃棒搅拌可以加速其溶解.‎ ‎(4)利用量筒读数时,仰视会使量取的液体体积偏多,所以造成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由于需要NaCl的质量为27g,不会用的砝码,称量NaCl时,若将NaCl和砝码位置颠倒,称取的NaCl质量仍为27g,配得的溶液中NaCl质量分数不会发生改变.‎ 故答案为:(1)27‎ ‎(2)平衡;100mL ‎(3)加快溶解 ‎(4)偏小;无影响 点评:‎ 本题考查了溶液的配制的有关知识,了解配制溶液的步骤、量筒和天平的正确使用及误差分析是解答的关键.‎ ‎ ‎ 四、(本题包括1小题,每空1分,共11分)‎ ‎26.(11分)现有如图装置,回答问题:‎ ‎(1)实验室用KMnO4制取O2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2KMnO4═K2MnO4+MnO2+O2↑ ,发生装置是 B ,收集装置是 D或E ,发生装置中还缺少的一种实验用品是 棉团 ;‎ ‎(2)检查A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向长颈漏斗中加水至末端浸没在水面以下,从a处向外抽气,若观察到 长颈漏斗末端有气泡 ,则气密性良好;‎ ‎(3)实验室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收集装置是 D .将仪器接口a与c相连,即可证明CO2,但装置F有错误,请在图中修改(图见答题卡) c导管要伸到液面以下 ,此时瓶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Ca(OH)2═CaCO3↓+H2O ;‎ ‎(4)实验室用H2O2溶液和MnO2的混合物制氧气,MnO2的作用是 催化作用 ,欲从完全反应后的剩余物中回收MnO2,实验操作步骤是 ②⑤或① .‎ ‎①蒸发 ②过滤 ③溶解 ④洗涤 ⑤烘干.‎ 考点:‎ 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混合物的分离方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 ‎(1)根据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物是固体需要加热制取氧气时选择固体加热装置,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即可选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又可选择排水法收集;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要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颗粒堵塞导管分析解答;‎ ‎(2)根据常见的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解答;‎ ‎(3)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二氧化碳的收集方法和二氧化碳的特性分析解答;‎ ‎(4)根据实验室用H2O2溶液和MnO2的混合物制氧气,MnO2的催化作用和分离不溶性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和步骤解答.‎ 解答:‎ 解:(1)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物是固体需要加热制取氧气时选择固体加热装置,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即可选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又可选择排水法收集;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要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颗粒堵塞导管;‎ ‎(2)检查装置A的气密性,只要长颈漏斗冒气泡就证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是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能和水反应但密度比空气密度大,所以可选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不能用排水法,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但进气管要长要伸到液面以下;‎ ‎(4)实验室用H2O2溶液和MnO2的混合物制氧气,MnO2的催化作用和从液体中分离不溶性二氧化锰固体混合物,可选用先过滤再烘干的方法也可采用蒸发的方法得到二氧化锰固体;‎ 故答案:(1)2KMnO4═K2MnO4+MnO2+O2↑;B;D或E;棉花团;(2)长颈漏斗末端有气泡;(3)CaCO3+2HCl═CaCl2+H2O+CO2↑;D;CO2+Ca(OH)2═CaCO3↓+H2O;(4)催化作用(填催化也可得分);②⑤或①(填②④⑤不得分)‎ 点评:‎ 重在考察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电解水可以得到氧气,加热高锰酸钾可以得到氧气,分解过氧化氢也可以得到氧气,但是各自的实验条件不同,一定注意区分.‎ ‎ ‎ 五、(本题包括2小题,除特殊说明外,每空1分,共19分)‎ ‎27.(7分)氮气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广泛应用于化肥等工业.工业常用PSA变压吸附制氮气,某学习小组查阅到相关制氮气工艺流程(如图1),并展开学习,请回答相关问题:‎ ‎【资料】:1、碳分子筛对不同气体的吸附强度不同,如图所示; ‎ ‎2、气压越大,碳分子筛吸附能力越强,反之越弱;‎ ‎3、碳分子筛可以再生,能重复使用.‎ ‎(1)吸附塔中碳分子筛具有吸附性,这种性质是 物理 (填“化学”、“物理”)性质,根据工艺流程,资料1图象中气体②是 N2 (填化学式);‎ ‎(2)根据资料,碳分子筛再生的方法是 降低吸附塔中压强(气压),利用N2吹扫,使被吸附气体和碳分子筛分离 .‎ ‎(3)相比分离液态空气制氮气,该工艺的优点是 无需将空气液化,且碳分子筛可以重复使用,成本低廉 ;‎ ‎(4)氮气可作食品保护气,是因为氮气化学性质 稳定 (填“稳定”、“活泼”).N2和H2在500℃、200MPa及催化剂的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NH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2+3H22NH3 ,反应中,N2和H2的质量比为 14:3 .‎ 考点:‎ 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物质的制备.‎ 分析:‎ ‎(1)根据碳的吸附性是将气体吸附在表面考虑;根据等体积气体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压强越大考虑;(2)根据碳分子筛进入吸附塔后吹扫能将氮气分离出来考虑;(3)根据空气不需液化和原料的利用率考虑;(4)根据保护气需要化学性质稳定考虑;(5)根据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方法考虑.‎ 解答:‎ 解:(1)碳的吸附性是将气体吸附在表面,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性质,等体积气体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压强越大,气压越大,碳分子筛吸附能力越强,由图示可知②的吸附能力最弱,所以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最小,所以资料1图象中气体②是氮气;‎ ‎(2)降低吸附塔中压强(气压),利用N2吹扫,使被吸附气体和碳分子筛分离,所以碳分子筛可以重复使用;‎ ‎(3)分离液态空气制氮气,需要将氮气加压降温呈液态,该方法不需要将空气降温,碳分子筛可以重复使用,节约成本;‎ ‎(4)保护气需要化学性质稳定,反应物是氮气和氢气,生成物是氨气,用观察法配平,N2和H2的质量比为14×2:3×2=14:3.‎ 故答案为:(1)物理;N2;(2)降低吸附塔中压强(气压),利用N2吹扫,使被吸附气体和碳分子筛分离;(必须写出关键词“降低压强”);(3)无需将空气液化,且碳分子筛可以重复使用,成本低廉;(4)稳定;N2+3H22NH3;14:3.‎ 点评:‎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根据题给信息来获取有用信息,尤其是所给的资料,熟悉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 ‎ ‎28.(12分)实验室常用加热(85℃)NH4Cl和NaNO2两种饱和溶液的方法制取N2,如图是实验室用这种方法制N2,并测定生成N2体积的装置(部分装置略去),请回答相关问题:‎ ‎【查阅资料】:‎ ‎1、NH4Cl和NaNO2反应生成NaCl、H2O及N2,并放出大量热量;‎ ‎2、20℃时,NH4Cl的溶解度约为37g;‎ ‎3、N2难溶于水,实验条件下,密度为1.25g•L﹣1.‎ ‎【实验步骤】:‎ ‎① 检查装置气密性 ;‎ ‎②20℃时,取0.78g饱和NH4Cl溶液放入烧瓶,连接装置;‎ ‎③调节水准管,使其与量气管中液面相平,记录量气管中水面读数为12mL;‎ ‎④打开分液漏斗活塞,逐滴滴入饱和NaNO2溶液,加热至反应发生,移走酒精灯;‎ ‎⑤烧瓶中不再产生气泡时,关闭活塞;‎ ‎⑥待冷却至室温,调节两边液面高度相平,记录量气管中水面读数为V mL;‎ ‎⑦处理剩余药品,整理实验台.‎ ‎【实验分析及数据处理】:‎ ‎(1)写出装置中仪器的名称:a、 分液漏斗 ;b、 铁架台 ;‎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NO2+NH4ClNaCl+2H2O+N2↑ ;‎ ‎(3)完善实验步骤中的所缺部分:① 检查气密性 ;‎ ‎(4)步骤④中,移走酒精灯的目的是 因为反应放热,防止水准管中水冲出,影响实验 ;‎ ‎(5)NH4Cl是一种 易溶 (填“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物质.20℃时,其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27%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生成氮气约为多少毫升?(计算过程中,中间数据保留2位小数,最终结果为整数;相对分子质量:Mr﹣NH4Cl:53.5、Mr﹣N2:28)‎ ‎(6)根据计算结果,步骤⑥中V的数值为 100mL ;‎ ‎(7)实验中,实际测得氮气的体积偏大,可能原因是 A .‎ A.实验中加入饱和NaNO2溶液的体积也被作为生成N2的体积 B.装置漏气.‎ 考点:‎ 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选用;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物质的制备.‎ 分析:‎ ‎(1)熟记常见仪器的名称;‎ ‎(2)根据化学方程式书写注意事项写出化学方程式;‎ ‎(3)根据制取气体时需要检查装置气密性考虑;‎ ‎(4)根据实验室用饱和NaNO2和NH4Cl溶液反应制取氮气的反应为放热反应考虑;‎ ‎(5)根据溶解度是37g进行回答本题;‎ ‎(6)根据氯化铵的质量算出生成氮气的质量,再除以氮气的体积;‎ ‎(7)根据能使生成的气体体积增加考虑.‎ 解答:‎ 解:(1)熟记常见仪器的名称,a是分液漏斗,b是铁架台;‎ ‎(2)反应物是亚硝酸钠和氯化铵,生成物是氯化钠、水、氮气,用观察法配平,所以方程式是:NaNO2+NH4Cl═NaCl+2H2O+N2↑;‎ ‎(3)该反应为制取氮气的反应,所以需装置不漏气,实验前需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方法是关闭分液漏斗下端活塞并将导管连接长导管后置于水中,用酒精灯微热圆底烧瓶,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撤掉酒精灯后导管内有一段水柱,则装置气密性好;反之,则装置气密性不好;‎ ‎(4)NaNO2+NH4ClNaCl+N2↑+2H2O↑+Q,+Q说明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所以加热片刻后,即应移去酒精灯以防反应物冲出;‎ ‎(5)20℃时,NH4Cl的溶解度约为37g大于10g属于易溶物质;20℃‎ 时,其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27%;0.78g饱和NH4Cl溶液中,NH4Cl的质量为:0.78×27%≈0.21g,设反应生成N2的质量为x NaNO2+NH4ClNaCl+2H2O+N2↑‎ ‎ 53.5 28‎ ‎ 0.21g x 根据:解得x=0.11g;生成氮气的体积为:=0.088L=88毫升;‎ ‎(6)由计算结果可知V=12mL+88mL=100mL;‎ ‎(7)实验中加入饱和NaNO2溶液的体积也被作为生成N2的体积,可导致实际测得氮气的体积偏大,如果装置漏气,不能测出氮气的体积.‎ 故答案为:(1)a、分液漏斗;b、铁架台;‎ ‎(2)NaNO2+NH4ClNaCl+2H2O+N2↑;‎ ‎(3)检查气密性;‎ ‎(4)因为反应放热,防止水准管中水冲出,影响实验(必须写出关键词“反应放热”);‎ ‎(5)易溶;27%;88毫升;‎ ‎(6)100mL;‎ ‎(7)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实验室制取纯净的氮气,掌握氮气的性质,掌握实验室基本化学实验操作是解答的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