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四校2015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试卷(有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福建四校2015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试卷(有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 2015-2016晨曦、冷曦、正曦、岐滨四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 ‎ 高三语文 2015.11‎ 第I卷阅读题 ‎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批评对作品的意义不言而喻。好的批评如同灯光,指引着作品从暗处走向前台。近些年的诗歌批评中,不乏这样的经典或中肯之作。但与此同时,诗歌批评庸俗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不少诗歌批评为了应酬需要,违心而作,学术含量可疑,甚至堕落为诗人小圈子里击鼓传花的游戏道具。这类批评对诗歌创作来说类同饮鸩止渴,还不如索性没有的好。‎ ‎  批评庸俗化表现为诠释过度,脱离作品文本进行没有限度的“再创造”。一些平庸之作明明直白无味或佶屈聱牙,批评文章却写得天花乱坠,一再上演“皇帝的新衣”闹剧。这些批评牵强附会、肆意升华,外延无限扩张,乃至另起炉灶,使批评成为原创式的畅想,早已失去了与原作品的联系。‎ ‎  批评庸俗化表现为一哄而上的羊群效应。有人提到“疼痛”,一时间无痛不成诗,非痛不好诗,翻开诗歌评论集,简直“痛不欲生”;有人说到“底层写作”,于是流水线、小餐馆、地下室和打工妹顿时成为新宠。不论创作还是批评,长期以来已习惯跟风、复制和起哄。对生活我们缺的不是图解,而是用心的关注。诗歌应该是自然与人文背景下的“顺产儿”,诗歌批评同样如此。海洋、浪花、岛屿,应该把这些真实的生活还给诗歌,也还给批评。‎ ‎  批评庸俗化表现为概念代替文本,行为代替写作。较之个体性的埋头创作,不少诗人似乎更喜欢混个脸熟,在这样的背景和语境下,诗歌批评基本沦为诗人间的交际和应酬。哪怕是纷纷攘攘的流派或主义之争,也往往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名目噱头不少,却未见得与文学和读者有何关系。‎ ‎  批评庸俗化表现为以偏概全、近亲结缘。某些诗人同时兼有批评家身份,习惯以自己的喜好为唯一或主要标准。比如现实主义视浪漫为虚空,浪漫主义视写实为流水账,废话诗人眼里唯美即为幼稚,至于下半部诗人则一篙子打翻一船人——除我之外都是“伪娘”。这种“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门派偏见之争,批评效果不难预期。‎ ‎  一切表现形式都应该是创造的成果。今天的浪漫或许是明天的现实,当下的现实也可能是昨天的浪漫。重要的是我们的作品是否揭示生命本质,精神是否向真向善向上,以及手上的“主义”是否与我们的诉求达成一致。而批评要做的,就是把真正的创造性成果点亮,让不同形式、不同风格、不同创造性诉求的佳作,在反复的研读与辨析中沉淀价值。‎ ‎  诗歌批评庸俗化趋势亟须扭转。文学批评的职业公信力需要树立,批评家需要贡献学术良知。果真如此,对诗歌和读者,都将是福音。‎ ‎1、下列关于“诗歌批评”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歌批评是对作品的诠释,也是对作品文本的一种再创造,但须坚持适度的原则。‎ B.诗歌批评对于作品而言意义巨大,犹如灯光一样指引着作品由暗处走向前台。‎ C.诗歌批评需要批评者有学术良知,用心关注、反映生活,而不是对生活进行图解。‎ D.诗歌批评需要批评者保持清醒,与文学和读者紧密联系,而非人云亦云一哄而上。‎ - 17 -‎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不少诗歌批评存在用概念代替文本,用行为代替写作的现象,这在于批评者心气浮躁,不能潜心、埋头创作。‎ B.有些诗歌批评脱离现实,牵强附会,肆意升华,甚至割裂与原作品的联系另起炉灶,凭空畅想。‎ C.无痛不成诗,流水线、小餐馆、地下室和打工妹顿时成为诗歌的新宠,这些陋习导致了诗歌批评的庸俗化。‎ D.现在的诗歌批评庸俗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不少诗歌批评学术含量低,甚至沦为学术游戏的道具,妨碍了诗歌创作的进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批评庸俗化,会丧失文学批评的职业公信力,如果文艺批评家再不反省,对诗歌和读者来说,都是灾难。‎ B.诗歌批评与诗歌一样,都应该是自然与人文背景下的顺产儿,反映真实是它们的共同要求,而不可为制造噱头而作。‎ C.文艺作品需要揭示生命本质,表现真善美;文意批评则要把文艺作品中真正的创造性成果点亮,将价值沉淀。‎ D.现在的诗歌批评家都习惯以偏概全,搞门派之争,以自己的喜好为唯一或主要标准,给诗歌创作造成恶劣影响。‎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4一7题。‎ 盖宽饶字次公,魏郡人也。明经为郡文学,以孝廉为郎。举方正,对策高第,迁谏大夫。劾奏卫将军张安世子彭祖不下殿门,并连及安世居位无补。彭祖时实下门,宽饶坐举奏大臣非是,左迁为卫司马。‎ 宽饶初拜为司马,躬案行士卒庐室,视其饮食,有疾病者身自抚循临问,加致医药,遇之甚有恩。及岁尽交代①,卫卒数千人皆叩头自请,愿复留共更一年,以报宽饶厚德。宣帝嘉之,以宽饶为太中大夫,使行风俗,多所称举贬黜,奉使称意。擢为司隶校尉,刺举无所回避,小大辄举,所劾奏众多。公卿贵戚及郡国吏使至长安,皆恐惧莫敢犯禁,京师为清。‎ 宽饶为人刚直高节,志在奉公。家贫,奉钱月数千,半以给吏民为耳目言事者。身为司隶,子常步行自戍北边,公廉如此。然深刻喜陷害人,在位及贵戚人与为怨,又好言事刺讥,奸②犯上意。同列后进或九卿,宽饶自以行清能高,有益于国,而为凡庸所越,愈失意不快,数上疏谏争。太子庶子③王生高宽饶节,而非其如此,予书曰:“明主知君洁白公正,不畏强御,故命君以司察之位,擅君以奉使之权,尊官厚禄已施于君矣。君宜夙夜惟思当世之务,奉法宣化,忧劳天下,虽日有益,月有功,犹未足以称职而报恩也。”宽饶不纳其言。‎ 是时上方用刑法信任中尚书宦官宽饶奏封事曰方今圣道浸废儒术不行以刑余为周、召④,以法律为《诗》《书》。”上以宽饶怨谤终不改,下其中书二千石⑤。谏大夫郑昌愍宽饶忠直忧国,以言事不当意而为文吏所诋挫,上书颂宽饶。上不听,遂下宽饶吏。宽饶引佩刀自刭北阙下,众莫不怜之。 ‎ ‎(节选自《盖宽饶传》,有删节)‎ ‎[注]①岁尽交代:汉时每岁末更换卫卒。 ②奸:同“干”。 ③太子庶子:官职。 ④‎ - 17 -‎ 刑余:指宦官,周、召:周公、召公,西周贤臣。 ⑤中书二千石:官职。‎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时/上方用刑法/信任中尚书宦官/宽饶奏封事曰/方今圣道浸废/儒术不行/‎ B、是时上/方用刑法/信任中尚书宦官/宽饶奏封事/曰方今圣道浸/废儒术不行/‎ C、是时上方用刑法/信任中尚书/宦官/宽饶奏封事/曰方今圣道浸/废儒术/不行/‎ D、是时上/方用刑法/信任中/尚书宦官/宽饶奏封事曰/方今圣道浸废/儒术不行/‎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郎,古代为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等官员的统称。战国始有,本文中是指为为君主侍从之官。‎ B、迁,移动、搬换、转变之意,在古代也可指官职的变动。‎ C、奉钱即资助之钱,如《史记·萧相国世家》中“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的“奉钱”即是此意。‎ D、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疏”原意是疏通的意思,引申为对问题的分析。‎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宽饶因通晓儒经被选为郡文学,凭孝廉身份做了郎官;升任谏议大夫后,曾向皇帝检举揭发彭过殿门不下车及其父卫将军张安世居高位而无补朝政之事。‎ B、宽饶任司马一职时,善待士卒,年终按例交接更换士卒时,数千人叩头自请,愿意留下再服役一年。宽饶受到宣帝嘉奖,升任为太中大夫,巡察各地风俗。‎ ‎  C、宽饶为司隶后,刺举无所回避,与公卿贵戚结怨甚多;又好借事批评朝政,冒犯皇上意旨,因此他的职位不升反降,被同列及后进超越,对此他很是失意不快。‎ D、宽饶性格刚直,高风亮节,志在奉公。同时他又为人苛刻,好陷害他人。太子庶子王生赞赏宽饶的节操,但不同意他的这些做法,写信劝他,宽饶却始终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擢为司隶校尉,刺举无所回避,小大辄举,所劾奏众多。。(5分)‎ ‎(2)上不听,遂下宽饶吏。宽饶引佩刀自刭北阙下,众莫不怜之。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秋宿湘江遇雨 谭用之 ‎ 江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①。‎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背重王孙。‎ 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注】①刘琨,晋代人,当时北方被少数民族所统治,刘琨和好友祖逖胸怀统一大至,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常常闻鸡鸣而起舞。‎ ‎8.这首诗首联哪个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 ‎9、诗的颈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 17 -‎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望岳》“    ,    ” 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气 ‎ 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 ‎(2)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开头“    ,    ”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 ‎ (3)《庄子·逍遥游》以奇特想象展现大鹏由北冥徙于南冥壮观图景的两句是 ‎ “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能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 倒 立 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孙大盛今晚在一号楼西餐厅设宴招待我们—-他的中学同学。 ‎ ‎ 大盛人没到笑声先到了。听到孙大盛的笑声,先到的同学们松散的身体突然地紧张起来,连看起来平静如水的谢兰英的腰身也微微地挺了挺,我原来是不想站起来的,但我身体自己站了起来。‎ ‎ 孙大盛在我们眼前出现了,只见他上身穿一件金黄色的半袖T恤衫,下穿一条黑裤子,肚子有点凸,他的头发一根是一根,看起来十分珍贵。我只觉得眼前这个人不是从那个偷樱桃掉到我家猪圈里的孙大盛成长起来的,就像一匹老驴是不可能从一头牛犊子成长起来一样。‎ 孙大盛和大家打过招呼,笑眯着眼,站到谢兰英面前。‎ ‎“‘小茅房’你把谢兰英管得太严了吧?”歪着头问 ‎“小茅房”动作夸张地说,"你看看我样子,哪里能管得了她?"‎ ‎"有什么冤屈尽管对我说,"孙大盛紧盯着谢兰英的脸道,"本官为你做主!"‎ 孙大盛又笑眯眯地对着我走来。我本来想喊他一声"弼马温"——这是上小学时我亲自给他起的外号——但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 ‎"魏大爪子,你今晚上可是焕然一新啊!"孙大盛用手捻着我的衣袖,笑着说,。‎ ‎ 众人哈哈大笑。‎ ‎   孙大盛招呼着众人说,“坐下坐下!”他拍拍身边的椅子,说,“谢兰英,你靠着我坐。”‎ ‎ 谢兰英别别扭扭地说:“我坐在这里就行了……”‎ ‎ “不行,”孙大盛说,“现在讲究跟西方接轨,女士优先。”‎ ‎ “孙部长让你坐,你就坐嘛!”“小茅房”说。‎ ‎  “挪过去,娜过去!”董良庆把谢兰英拉起来,将她扯到孙大盛身边的待子上按坐下去。‎ ‎ 一个美丽的服务小姐转到孙大盛身后,轻轻地问:“孙部长,喝什么酒?”‎ ‎ 孙大盛扫了我们一眼,说:“老同学聚会,当然喝白酒!”‎ ‎ “我不喝白酒。”谢兰英说。‎ ‎ “你又扫兴!”“小茅房”瞅了谢兰英一眼。‎ ‎ 小姐往每个人面前的酒杯里倒酒,谢兰英护着酒杯说:“我真的不能喝!”‎ ‎ “不能喝也得倒上看着!”孙大盛说。‎ ‎ 孙大盛端起酒,说:“各位老同学,多年不见,这杯酒我敬你们,都干了!”‎ - 17 -‎ 他举杯一饮而尽。这点小酒算得了什么,我一仰脖子就干了,其他几个也干了,惟有谢兰英没干。孙大盛把她的杯子端起来,举到她的面前,说:“连这点面子都不给是不是?”‎ ‎ “我真不会喝……”‎ ‎ “你会不会喝水?”孙大盛问。‎ ‎ “喝水当然会了。”谢兰英说。‎ ‎ “会喝水就会喝酒!”孙大盛说。‎ ‎   “就是一杯耗子药你也喝下去,”“小茅房”恼怒地说。‎ ‎“那好吧”,谢兰英说,“我豁出去了。”她端起酒杯,先喝了一小口,龇牙咧嘴地说,“真辣.”然后一仰头,就把杯中酒喝干了。‎ 黄良庆端着一杯酒,转到孙大盛身边,说:“孙部长,我敬您一杯!”‎ 孙大盛说:“酒桌上只有同学,没有部长,谁破了这个规拒就罚谁三杯!”‎ ‎“下不为例,下不为例!”董良庆说。‎ ‎  “先罚!“孙大盛说。‎ 董良庆连喝了三杯,然后又倒满一杯,说:“老同学,我敬您一杯!”‎ 大家轮流向孙大盛敬酒。轮至。“小茅房”时,他自己先喝三杯,说:“我先罚了,孙部长,老同学敬您一杯!”‎ ‎ “这不行,”孙大盛说,“故意犯规,加罚三杯!”‎ ‎ “小茅房”连干三杯,说:“二三得六,三三见九,孙部长,现在可以敬您一杯了吧?”‎ ‎ 孙大盛与“小茅房”碰了杯,说:“数学学得不错嘛!”‎ ‎“我当了十年书店会计,当了八年副经理,还兼着会计!”“小茅房”似乎有点伤感地说。‎ ‎  “还好意思说,”谢兰英说,“你混出了个什么样子?”‎ ‎   孙大盛端起酒杯,说:“谢兰英,来,老同学敬你一杯。”‎ ‎  “我已经喝了三杯了,再喝就醉了。”‎ ‎  “知道自己喝了三杯就说明还没醉,再说了,喝醉了又怎么样呢?人生难得一次醉嘛!”‎ ‎  “对,人生难得一次醉,”“小茅房”说,“孙部长让你喝,你只管喝就是!”‎ ‎ “我真地豁出去了!”谢兰英端起酒杯就干了。‎ ‎ “谁都可以发牢骚,就是你‘小茅房’不能发牢骚!”孙大盛说。‎ ‎ “为什么我就不能发牢骚?”“小茅房”说。‎ ‎  “你小子把我们的校花拔了!”孙大盛说,“大家想想谢兰英在校宣传队那会儿……唱就唱,跳就跳,还能倒立着行走……全县的人民都知道一中有一个女孩子能倒立着在舞台上转十八圈!”‎ ‎ “老了……”谢兰英眼睛闪着光说。‎ ‎ “你不老……”孙大盛眼睛闪着光对谢兰英说,“怎么样,给老同学们表演一个?”‎ ‎ “你要让我出洋相?”谢兰英说。‎ ‎ “来一个……”孙大盛直盯着谢兰英,执拗地说。‎ ‎ “不行了……再说,我也喝多了……”‎ ‎ “大家鼓掌吧!”孙大盛说。‎ ‎   “真不行了……”.‎ ‎ “你真是狗头上不了金盘托!”“小茅房”说。‎ ‎   谢兰英站起来,说:“你们非要耍我的猴!”‎ ‎   “谁敢?”孙大盛说。‎ 谢兰英走到那个小舞台上,抻抻胳膊,提提裙子,说:“多少年没练了……”‎ ‎“我揭发”“小茅房”说,“她每天都在床上拿大顶!”‎ ‎"放屁!"‎ - 17 -‎ 谢兰英骂着,拉开了架势,双臂高高地举起来,身体往前一扑,一条腿抡起来,接着落了地。但是没有停止,她咬着下唇,鼓足了劲头,双臂往地下一扑,沉重的双腿终于举了起来。她腿上的裙子就像剥开的香蕉皮一样翻下去,遮住了上身,露出了两条丰满的大腿和鲜红的短裤。大家热烈地鼓起掌来。谢兰英马上就觉悟了,她慌忙站起,双手捂着脸,歪歪斜斜地跑出了房间。‎ ‎(选自莫言短篇小说《倒立》,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篇小说内容平常而又简单,就是写了一场司空见惯的老同学聚会,但是构思十分巧妙,充分地集中了时、地、人、事等要素,调度得法,情节集中。‎ B、小说通过孙大盛在聚会中与同学之间对话的描写,从话语这一视角,展示出一群人在权力面前丧 失话语权利的重大主题。‎ C、小说细致地描绘了各个人物的外貌、举止、语言,把人物刻画得极具特色,呈现给我们的是舞台式的表演,读之如同观赏一出小型的戏剧。‎ D、魏大爪子(“我”)“焕然一新”来参加聚会,喝起酒来也不含糊,“一仰脖子就干了”,可见“我”在整个聚会中都是兴致勃勃的。‎ E、莫言是一位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和意识流影响的作家。在这篇小说中,作者也运用了这两种手法来塑造人物,表现主题。‎ ‎(2)“小茅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小说作简要分析。(6分)‎ ‎ (3)小说以第一人称“我”叙写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 (4)谢兰英是整个聚宴中的唯一女性,她的“倒立”表演让她出乖露丑。有人认为她是为了巴结讨好,也有人认为她是推却不过的勉为其难。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8分)‎ ‎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 而我却今天才知道他的存在 我们这些知道李政道,钱学森,钱三强,王淦昌……的人,原本都应该知道他-----他是他们的老师。‎ 李政道大二的时候,是他破格选送去美国,当时李政道才19岁,穿着短裤去办护照,办公的人员都不相信“怎么会是个儿童?”李政道后来说“他决定了我的命运”‎ 华罗庚是初中生,是他让在清华算学系任职,又送去英国深造,华罗庚说“我一生得他爱护尽”。‎ 那是战乱烽火时代,但后来的重要科学发展所依仗的这些人,是他在那时满地焦土上栽下的桃李。‎ ‎---------可是我为什么不知道他?‎ 他生在上海,父亲是旧式文人,让他从小读经史子集。他幼年已经以君子“慎独”之道要求自己,修身自省,对跟朋友之间“因小故而致割席”之事也写在笔下:“一时之忿,至今思之,犹有隐痛。” ‎ 他讷于言,但一生都保持温润如玉的君子之风。‎ ‎1915年,他在清华上学的时候,成立清华校史上的第一个学生团体――科学会。‎ ‎1918‎ - 17 -‎ ‎,他留学美国,后来在哈佛读博士,导师是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布里奇曼。他的第一个研究课题,是用X射线短波极限法精确测定基本作用量子h值。实验结果,在美国《科学院院报》和《光学学会学报上》发表,很快被国际科学界公认为当时最精确的h值。这一数值被国际物理学界沿用达16年之久。这一年他23岁。‎ 他27岁回国,于清华执教,执教之严也是出名的,他的课给李政道的分数只是83。他允许这学生不听自己的课“因为你看的参考书比我的更高明”,但是“你的实验做的不认真,要扣去25分”‎ 他去世后多年,亲人发现他一直留着当年的那三张答卷,写在泛黄的昆明土纸上。‎ ‎   他是清华物理系主任,这对他自己来说其实是一种牺牲,相当于要放弃了自己的专业研究来作行政的工作。因为他把聘任第一流学者到清华任教列为头等大事。从1926年到1937年,他先后为物理系和理学院聘来了熊庆来、吴有训、萨本栋、张子高、黄子卿、周培源、赵忠尧、任之恭等一批学者。‎ 吴有训还只不过是刚到校的普通教师,资历年纪都不如他,他把吴有训的工资定得比自己还高,1934年,他引荐吴有训接替自己的物理系主任一职。四年后,他力主吴有训接替自己的理学院院长一职,那时他正当盛年。‎ 冯秉铨毕业的时候,他对他们说:“我教书不好,对不住你们。可是有一点对得住你们的就是,我请来教你们的先生个个都比我强。”‎ 他在1929年又组建了清华理学院,其中包括算学、物理、化学、生物、心理、地学6系。‎ 他说凡是出人才的地方,必然是科学文化最盛行、科学土壤最肥沃、科学气氛最浓厚之地。比如欧洲的哥廷根、慕尼黑和美国的芝加哥等。‎ 中国科学研究停滞数千年,第一次有了这滚热得烫手的雄心:"除造就科学致用人才外,尚谋树立一研究科学之中心,以求中国之学术独立。"‎ ‎1929年,他在一篇叫《中国科学界之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文章里说“有人怀疑中国民族不适宜研究科学,我觉得这些论调都没有根据。中国在最近期内方明白研究科学的重要,我们还没有经过长时期的试验,还不能说我们缺少研究科学的能力。惟有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去做学研究,五十年后再下断语。诸君要知道,没有自然科学的民族,决不能在现代立脚得住。”‎ 他终身未娶,唯与学生亲厚,当中有一人叫熊大缜。‎ ‎1938年,熊突然对他说要去冀中抗日。‎ 他明知这学生在河北没有依靠相熟的人,又没有政治经验,但是国难当头,他只能送他去,熊走后,他曾“约有十余天,神思郁郁,心绪茫然,每日只能静坐室中,读些英文小说,自求镇定下来。”‎ 他唯一能安慰的一点,是他能够帮着自己的学生在后方搜购一些雷管,炸药等军用物资,‎ 看这书时,我才知道,曾经炸碎日军机车车头的TNT药性地雷,是来自熊所在的“技术研究社”的制造,而不是我们小时看的电影《地雷战》中由农民土法制成。‎ 建国后他仍然当过一段清华的一把手,一直到1951年。‎ 八十年过去了,他在空白处栽种的一切,让我这样的后代得以生活在一个浓荫蔽头的世界上,而我却今天才知道叶企孙先生的存在。‎ ‎(摘编自柴静《而我却今天才知道他的存在》)‎ ‎[相关链接]‎ ‎ ①1992年5月,叶企孙的老学生和老同事185人捐赠了几万元,成立“叶企孙奖”基金,以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1992年,海内外127位知名学者联名向清华大学呼吁为叶企孙建立铜像,1995年在清华大学校园,一代名师叶企孙的铜像立了起来。‎ ‎ ②晚年,叶企孙还作了许多科学史的研究,他的一些科学史研究论文迄今还是研究科学史的样板。‎ - 17 -‎ ‎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叶企孙先生出身于书香世家,自幼学习经史子集,以君子“慎独”之道要求自己,修身自省,始终保持温润如玉的君子之风。‎ ‎ B.在那战乱烽火时代,叶企孙先生不拘一格选拔培养人才,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体现了他独到的眼光与开阔的胸襟。‎ ‎ C,担任清华物理系主任期间,叶企孙先生把刚到校教书,资历年纪都不如他的普通教师吴有训的工资定得比自己还高,后来又力主吴有训接替自己的理学院院长一职,这对他自己来说其实是一种牺牲。‎ ‎ D.抗战期间自己的得意门生熊大填投身革命队伍,叶企孙先生积极支持他报效祖国的行动。他还想方设法在后方搜购军用物资,师生同心协力为反抗日本侵略者作出了贡献。‎ ‎ E.文章开头就说我们“原本都应该知道他”,中间部分又说到“可是我为什么不知道他”,最后写到 “而我却今天才知道叶企孙先生的存在”,旨在体现叶企孙先生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精神。‎ ‎ (2)文章记述的是叶企孙先生,作者却从李政道、华罗庚说起,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分析。(6分)‎ ‎(3)叶企孙先生的铜像终于矗立在清华校园里,表明后人对先生的敬仰和纪念。请结合材料,谈谈先生为人有哆些值得敬仰和纪念的珍贵品质。(6分)‎ ‎(4)在《中国科学界之过去、现在和将来》一文中,先生说“没有自然科学的民族,决不能在现代立脚得住”。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8分)‎ 第II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20分)‎ ‎13.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①还城市蓝天,不是某个省、某个市可以独立完成的,必须建立区域联动机制和治理环境的联系机制,不同地区,不同部门    ,才有可能解决整体环境污染问题。‎ ‎ ②在“伊斯兰国”杀死大批难民后,政府于周四召开了新闻发布会,但是政府相关人员对难民死亡数字却    ‎ ‎ ③政府职能部门开微博,就应该从群众角度出发,深入思考怎样利用现代网路平台,吸引群众,与群众    讨论各类难点热点问题,讨论政府各项工作。‎ ‎ A.齐心协力 闪烁其词 开诚布公 B.齐心协力 隐约其辞 开诚布公 ‎ C.和衷共济 闪烁其词 推心置腹 D.和衷共济 隐约其辞 推心置腹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今年云南虽然下了那么多雨,可是有的山区还是和去年前年干旱一样时常缺水,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 B.局长一接到电话就马上行动,他统一安排了出发的时间、人员以及行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 C.远征军在敌人碉堡下方挖了两条地道,然后填充炸药同时起爆,将松山顶峰变成了日本侵略军的坟墓。‎ ‎ D.中韩两国首脑在北京进行了深入的交谈,双方同意共同致力于推进两国经济关系发展更好。‎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 真正意义上的咏竹文学的出现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 - 17 -‎ ‎。其时,最具有代表性的咏竹文学当属南齐谢眺的《秋竹曲》。在《秋竹曲》的后段中有云:“欲求枣下吹,别有江南枝,但能凌白雪,贞心荫曲池。”诗中明里歌颂竹在严寒大雪中挺立不屈、忠贞不挠的品行,暗里表达了诗人忠直刚正、不屈不挠的情操。‎ ‎ A.我们称这一时期为竹文学文化符号的形成发展期 ‎ B.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竹文学文化符号的形成发展期 ‎ C.这一时期被称为竹文学文化符号的形成发展期 ‎ D.竹文学文化符号的形成发展期就在这一时期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 面对世界,一种可以验证的思维,才是趋向世界真实的思维。 ①  ,一是现实的结果,一是逻辑的推导。这种思维, ②  ,但它是人类迄今为止探索世界的最好方法了,它至少让人类的智慧,不再停留或满足于一种主观幻想之中。逻辑思维的特征,体现为两个“验证”,一个是自身的“自圆其说”,另一个是与现实的符合,而这两种“验证”,都源于将思维规则客观化的过程,也就是说思维的规则, ③  。‎ ‎17.把下面这个长句改写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合理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6分)‎ ‎ 金砖国家为了自己及其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等项目筹措资金,遵循维护金融主权、合作促发展、公平互利的原则,于2014年7月在巴西峰会上宣布签署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协议。‎ 六、写作(60分)‎ L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晚清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理学名家曾国藩被誉为“中兴名臣”、“官场楷模’, “官场楷模”和“理学大师”。他一生修身齐家治国.他的“修身十二款”至今为世人称道和效法,其中第一款是“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慎。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第三款是“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第四款是“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不看他书”。‎ ‎ 这三款中,你认为哪一款最值得称道和效法?‎ ‎ 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和选择。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 ‎ ‎ ‎ 语文参考答案与解析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1.B(偷换概念,好的文学批评才如灯光,才能起到那个作用。)‎ ‎2.C(因果倒置,将诗歌批评庸俗化的表现当成原因。)‎ ‎3.D(以偏概全,只是某些诗歌批评家犯了“以偏概全,搞门派之争,以自己的喜好为唯一或主要标准”的错误。)‎ ‎4.(3分)A - 17 -‎ ‎5.(3分)C 【解析】奉钱有两个意思,其一是资助之钱。其二是薪俸。在本文中应该是薪俸之意。‎ ‎6.(3分)C 【解析】“他的职位不升反降”错。' A- f& C+ ?+ L( I- N ‎7.(10分)翻译:‎ ‎(1)(5分)提升为司隶校尉之后,揭发不加回避,官职不分大小一律举报,被检举揭发的人很多。(采分点:“擢”、“刺”、“举”各1分,整句通顺2分)‎ ‎(2)(5分)皇上不听,就把盖宽饶交给御吏。盖宽饶举刀在北阙下面自杀,众人无不怜惜他。(采分点:“上”、“引”、“莫”各1分,整句通顺2分)‎ ‎8.(6分)“锁”字。(1分)锁:束缚,封住,笼罩的意思。(1分)一个“锁”字写出了阴云笼罩,暮雨将临,孤舟受阻的情形;(2分)流露出诗人被迫困于此地的无奈和怅惘的心情。(2分)‎ ‎9.(5分)诗的颈联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和仕途不遇之悲。(2分)“乡思”一词直接抒情,(1分)“王孙”一词巧用典故、反诘,(1分)在壮烈情怀中寄寓着愤慨与忧伤。(1分)‎ ‎10.(每空1分,共6分)‎ ‎(1)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2)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3)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11.(25分)‎ ‎(1)(5分)BA (选B得3分,选A得2分,选C得1分,选D、E不得分。)‎ ‎【解析】C项,“小说细致地描绘了各个人物的外貌”错,人物的外貌并未都进行细致的描写;D项,“可见‘我’在整个聚会中都是兴致勃勃的”错;E项,“也运用了这两种手法来塑造人物,表现主题”错,本文没有使用这两种手法。‎ ‎(2)(6分)“小茅房”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善于阿谀逢迎,又奴性十足、趋炎附势 - 17 -‎ 的人。(2分)分析:①他奉孙副部长的旨意行事,当孙大盛胁迫谢兰英喝酒,怂恿她倒立时,身为丈夫,不但不替妻子解围,还当众斥责妻子。②他为叫一声“孙部长”自罚六杯酒,极尽讨好巴结之能事。③为了博取部长大人的一乐,他竟不惜把自己的妻子推出去,和其他人一起鼓掌让她表演倒立,并且还揭发说:“她每天都在床上拿大顶。”(答出其中两点给4分) ‎ ‎(3)(6分)①第一人称叙述使作品具有真实感和感染力。小说从“我”的视角叙写聚宴,随着“我”的叙述,读者迅速地走进了小说空间,真切地感受到聚宴的全过程,在阅读中获得了强烈的真实感受。②“我”作为一个讲述者串起了整个故事,让读者跟着“我”去审视官场中人的丑陋,并进行谴责嘲讽,更有力地表现了小说主题。(每点3分)‎ ‎(4)(8分)(一)①认为她是为了巴结讨好。②短篇小说《倒立》整篇小说就是描绘现代社会中人对权力的膜拜与畏惧的。权力在《倒立》里是深入人心的,是让人甘愿为奴的。谢兰英一听到孙大盛的笑声,“她便微微地挺了挺腰身”,这一细微的动作已经微妙地暴露出了她的内心。③在酒宴上她一再地推托,更多的给我们的是一种作秀的感觉。看她第一次倒立失败,嘴上说不行却并没有停止,她本就不想拒绝,权势对她同样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也许是为丈夫的前程,也许是为自己出风头,也许是为满足孙部长的愿望,她心甘情愿地放下了自己的人格尊严。④随着一个倒立,她内心中的那种对权力的敬慕和对权贵者的讨好,与她的大腿和内裤一起暴露在了观众面前。这是一个极具反讽意味的特写镜头。(每点2分)‎ ‎(二)①认为她是推却不过的勉为其难。②在这场聚会中, 当年的校花谢兰英,只有她还怀着一点昔日同学的情谊,不失一点做人的真诚,表达出“我不喝白酒” 的抗议。③她不断被孙部长“命令”,从被要求坐在孙部长身边到喝酒再到表演倒立。每一次,谢兰英都显得极不情愿,然而每一次又都在丈夫及众人的怂恿、起哄、“逼迫”下服从了“命令”。④在聚会上,她的这种推却很好的让读者感受到在官本位体制下,人性被压抑、被扭曲,给大家看到一个颠倒的官场。(每点2分)‎ - 17 -‎ ‎(三)回答两者都有的,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12.(25分)‎ ‎(1)(5分)DB (选D得3分,选B得2分,选A得1分,选C、E不得分。)‎ ‎【解析】A项,材料只说他父亲是旧式文人,看不出是“书香世家”;C项,“这对他自己来说其实是一种牺牲”,曲解文意;E项,引文三句重点强调“我”以前不知道他的遗憾,以及对先生不为人知原因的反思。‎ ‎(2)(6分)①李政道、华罗庚是举世闻名的科学家,而他们的恩师叶企孙先生却不为人知,设置悬念,由此引出下文,启人思考;(2分)②突出体现了作为教育家的叶企孙先生的眼光及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2分)③李政道、华罗庚深情的话语既表明了先生善于培养人才,也表达了学生对先生的敬仰。(2分)‎ ‎(3)(6分)①献身科学,积极探索,研究成果被国际物理学界沿用多年。晚年研究科学史,一些科学史研究论文迄今还是研究科学史的样板;②虚怀若谷,无私奉献,团结同事,聘请了一批优秀学者到清华物理系任教;③关爱学生,悉心教导,鼓励帮助,为学生成才铺路;④热爱祖国,在国难期间,用实际行动和侵略者进行战斗。(每答对一点得2分,答任意三点即可)‎ ‎(4)(8分)①这是先生对我们民族苦难深重的历史与现实的深刻审视之后的觉悟。叶企孙先生生活的时代中国可谓内忧外患:外有列强侵略,遍地烽火;内则积贫积弱,被动挨打。先生痛感科学不兴,国家不强,民族难立。故有此深刻的认识。②这也是先生对中国科学界之同仁的激励与鞭策。在有人对我们民族研究科学的能力持怀疑态度之时,先生并未轻言放弃,而是希望同仁充分认识到自然科学的重要性,努力钻研,以实际行动证明中华民族是有无穷创造力的民族,中华民族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③这更是先生及几代科学家科学强国的美好愿景。在完成我们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今天,科学强国,实干兴邦已成共识。(答出前两点各得3分,答出第三点得2分)‎ ‎【解析】这是探究题,先明确观点,立足于历史和现实,再结合材料进行分析。要求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 17 -‎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13.(3分)A 【解析】齐心协力:形容认识一致,共同努力,强调合力;和衷共济:比喻同心协力,克服困难,侧重齐心。闪烁其词:说话吞吞吐吐,隐瞒真相或者回避要害问题;隐约其辞:指语意隐晦不明或说话躲躲闪闪,让人不易明白。开诚布公:指以诚心待人,坦白无私,不隐瞒;推心置腹:比喻真心待人。‎ ‎14.(3分)C 【解析】A项语序不当,把“虽然”放在“今年云南”前;B项“安排”和“问题”搭配不当;D项句式杂糅,应删去“更好”。‎ ‎15.(3分)C 【解析】“这一时期”放在句首,与前一句衔接最为紧密。‎ ‎16.(5分)①验证思维,依据于两点 ‎②虽然依然存在局限 ‎③反映的必须是客观世界的原则 ‎(答对一句得1分,对两句得3分,对三句得5分)‎ ‎【解析】解答此题,需要仔细阅读全文,根据横线上下文确定答案。‎ ‎17.(6分)2014年7月在巴西峰会上,金砖国家宣布签署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协议,(2分)目的是为自己及其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等项目筹措资金,(2分)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运行遵循维护金融主权、合作促发展、公平互利的原则。(2分)‎ ‎18.(60分)略 ‎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盖宽饶字次公,魏郡人。因通晓儒经被选为郡文学,凭孝廉身份做了郎官。被推举为方正,对策被定为优等,升任为谏议大夫。弹劾卫将军张安世的儿子张彭祖过殿门不下车,并牵连到张安世居官位而无补朝政。张彭祖当时实际上下了车,盖宽饶因犯上奏大臣不实的罪,被贬职为卫司马。‎ - 17 -‎ 盖宽饶刚任司马一职时,亲自巡视士卒住室,察看他们的饮食情况,有疾病的亲自探视慰问,并送来医药,对待士卒很有恩德。年终按例交接事务时,数千士卒叩头自请,愿意留下再服役一年,来报答盖宽饶的厚德。汉宣帝嘉奖他,让盖宽饶做太中大夫,派他巡察各地风俗,查出的多数上报,有的被提拔,有的被降职或免职,接受使命做事适合皇上的心意。提升为司隶校尉之后,揭发不加回避,官职不分大小一律举报,被检举揭发的人很多。公卿贵戚及郡国官吏出使到长安,都恐惧不敢触犯法令,京城因此而清静。‎ 盖宽饶为人性格刚直,高风亮节,志在奉公。家中贫困,每月俸禄几千钱,其中一半赏给当耳目送消息的吏民。身为司隶,他的儿子经常步行前去戍守北方边境,公正廉洁如此。然而他又为人苛刻,好陷害他人,在位官员及贵戚人人跟他结怨,又好借事批评朝政,冒犯皇上旨意。同僚后进有的官至九卿,盖宽饶自以为行为清廉,才能过人,有益于国家,却被平庸之辈超越,更加失意不快,多次上疏谏诤。太子庶子王生赞赏盖宽饶的节操,但不同意他的这些做法,写信对他说:“英明君主知道你廉洁公正,不畏强暴,所以把司察的官职授命给你,把奉行使命的大权交付给你,高官厚禄也给了你。你应该日夜思虑当世急务,执行法律,宣扬教化,担忧天下,即使日日办好事,月月有功劳,还是没有很好地称职报恩。”盖宽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 这时,皇上正用刑法治国,信任重用中尚书宦官,盖宽饶上奏说:“如今圣人之道渐渐废弃,儒家的学说不被推行,拿宦官当周公、召公,用法律代替《诗》《书》。”皇上因为盖宽饶怨谤始终不改,把他的奏书交给中书二千石官吏处理。谏议大夫郑昌怜悯盖宽饶忠直忧国,因为奏事不适合皇帝的心意而被文官诋毁侮辱,上书称赞盖宽饶。皇上不听,就把盖宽饶交给御吏。盖宽饶举刀在北阙下面自杀,众人无不怜惜他。‎ - 17 -‎ - 17 -‎ 双向细目表 语 文 题号 题型 分值 试题内容 难度 备注 ‎1‎ 选择题 ‎3分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易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 ‎2‎ 选择题 ‎3分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中 ‎3‎ 选择题 ‎3分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中 ‎4‎ 选择题 ‎3分 断句 中 文言文 阅读 ‎5‎ 选择题 ‎3分 文化常识 中 ‎6‎ 选择题 ‎3分 理解文章内容 中 ‎7‎ 主观题 ‎10分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中 ‎8‎ 主观题 ‎6分 诗歌的炼字 中 古诗鉴赏 ‎9‎ 主观题 ‎5分 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 中 ‎10‎ 主观题 ‎6分 名句名篇默写 易 背诵 ‎11⑴‎ 选择题 ‎5分 小说内容和艺术的分析和鉴赏 中 文学类 文本阅读 ‎11⑵‎ 主观题 ‎6分 小说的人物分析 中 ‎11⑶‎ 主观题 ‎6分 小说的叙述人称分析 易 ‎11⑷‎ 主观题 ‎8分 探究小说的思想内容 难 ‎12⑴‎ 选择题 ‎5分 传记内容的分析概括 易 实用类 文本阅读 ‎12⑵‎ 主观题 ‎6分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中 ‎12⑶‎ 主观题 ‎6分 传主的品质分析 中 ‎12⑷‎ 主观题 ‎8分 探究人物的精神风采 中 ‎13‎ 选择题 ‎3分 近义成语辨析 易 语言基础 ‎14‎ 选择题 ‎3分 病句辨析 中 - 17 -‎ ‎15‎ 选择题 ‎3分 句子的衔接 易 ‎16‎ 主观题 ‎5分 语段补写 中 语言运用 ‎17‎ 主观题 ‎6分 变换句式 中 ‎18‎ 主观题 ‎60分 新材料作文 中 写作 I、II两卷合计150分,易中难比例约为3:6:1‎ ‎ 命 题 思 想 达成 目标 优秀率 及格率 平均分 ‎15%±5%‎ ‎96%±5%‎ ‎110±5‎ 按照2015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Ⅱ卷的形式与要求命题 - 17 -‎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