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  第四单元  A卷
加入VIP免费下载

九年级语文(下)  第四单元  A卷

ID:136478

大小:23.59 KB

页数:6页

时间:2010-09-10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九年级语文(下)   第四单元  A卷 …………   基础知识和重点过关    …………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题序 一 二 三 总分 结分人 核分人 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给下列词中加点的字注音。(4分) 咬文嚼宇(    )      持之以恒(     )      狡黠(     )      汲取(     ) 吹毛求疵(    )      锲而不舍(     )      诘难(     )      滞碍(     ) 2.根据下列词中的注音写汉字。(4分) miǎo茫(    )      yú论(    )     kuānɡ骗(     )     要jué(     ) lún理 (    )      xu6n虚(     )      统chóu (     )    诬miè(     )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A.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锲而不舍:                                                                    B.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味同嚼蜡:                                                                  C.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吸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孜孜不倦:                                                                 D.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 文采藻饰:                                                                  4.说明下列句子各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4分) A.夜来临,四下一片静,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     ) B.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     ) C.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     ) D.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     ) 5.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4分) A.《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作者罗迦·费·因格,美国实业家。   (     ) B.《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丁肇中,荚籍华裔化学家。             (     ) C.《谈读书》作者培根,英国哲学家、作家。                (     ) D.《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作者鲁迅,这篇文章写于“九一八”事变周年之际。(     )                                                 6.在《不求甚解》中,作者说陶渊明所说的“会意”是指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简要说明理由。(2分)                                          7.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它对于今天的中国有什么现实意义?(3分)                                               二、阅读与探究(35分) (一)阅读下列文字,做文后的题。(本题满分18分)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我对此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出一种新产品。因为菊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而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小平面上打出印花来。有一天,古登贝尔克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在几个硬币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 使之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由此组合就是印刷机和排版术。 另一个例子是罗兰·布歇内尔。1971年的一天,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在创速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囚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断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8.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3分)                                                     9.“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点非常重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10.“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3分)                                                     11.为了论证“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文章列举了哪两个事件?(4分)                                                    12.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于创造性的人?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阅读下列文字,做文后的题。(本题满分17分)                                  我 的 读 书 经 验 我今年87岁了,7岁上学就读书,一直读了80年,基本上没有间断,不能说对于读书没有一点经验。我所读的书,大概都是文、史、哲方面的,特别是哲。我的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1)精其选;(2)解其言;(3)知其意;(4)明其理。 先说第一点。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多极了,浩如烟海。但是,书虽多,有永久价值的还是少数。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只供翻阅的。所谓精读,是说要认真地读,扎扎实实地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所谓泛读,是说可以粗枝大叶地读,只要知道它大概说的是什么就行了。所谓翻阅,是说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不要一句话一句话地读,也不要一页一页地读。就像看报纸一样,随手一翻,看看大字标题,觉得有兴趣的地方就大略看看,没有兴趣的地方就随手翻过。听说在中国刚有报纸的时候,有些人捧着报纸,就像念五经四书一样,一字一字地高声朗诵。照这个办法,一天的报纸,念一年也念不完。大多数的书,其实就像报纸上的新闻一样,有些可能轰动一时,但是昙花一现,不久就过去了。所以,书虽多,真正值得精读的并不多。 怎样知道哪些书是值得精读的呢?这个问题不必发愁。自古以来,已经有一位最公正的评选家,有许多推荐者向他推荐好书。这个评选家就是时间,这些推荐者就是群众。历来的群众,把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书推荐给时间。时间照着他们的推荐,把那些没有永久价值的书都刷下去了,把那些有永久价值的书流传下来了。从古以来流传下来的书,都是经过历来群众的推荐,经过时间的选择,流传下来了。我们看见古代流传下来的书,大部分都是有价值的,心里觉得奇怪,怎么古人写的东西都是有价值的。其实他们所作的东西,也有许多没有价值的,不过这些没有价值的东西,没有为历代群众所推荐,在时间的考验上落了选,被刷下去了。现在我们所称谓的“经典著作”或“古典著作”的书都是经过时间考验流传下来的。这一类的书都是应该精读的。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这些书当中还要有些被刷下去,但直到现在为止,它们都是榜上有名。 我们心里先有了这个数,就可以随着自己的专业选定一些需要精读的书。这就是要一本一本地读,在一段时间内只能读一本书,一本书读完了才能读第二本。读的时候先要解其言,这就是说,首先要懂得它的文字;它的文字就是它的语言。语言有中外之分,也有古今之别。就中国的汉语, 笼统地说,有现代汉语,有古代汉语,古代汉语统称为古文。我们看不懂古人用古文写的书,古人也不会看懂我们现在的《人民日报》。这叫语言文字关。攻不破这道关,就看不见这道关里边是什么情况,只在关外指手画脚,那是不行的。我所说的解其言,就是要攻破这一道语言文字关。当然,要攻这道关,要先作许多准备,用许多工具,如字典和词典等工具书之类。 中国有句老话说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意思是说,一部书上所写的总要简单一些,不能像他所要说的话那样的哆嗦。这个缺点倒有办法克服。可是言不尽意那种困难,就没有法子克服了。因为语言总离不了概念,概念对于具体事物来说,总不会完全合适,不过是一个大概轮廓而已。比如一个人说自己“牙痛”,“牙”是一个概念,“痛”是一个概念,“牙痛”又是一个概念。其实他不仅止于“牙痛”而已。那个“痛”,有一种特别的痛法,有一定的大小范围,有一定的深度。这都是很复杂的情况,不是仅仅“牙痛”两个字所能说清楚的,无论怎样哕嗉他也说不出来,言不尽意的困难就在于此。所以读书时即使书中的字都认得了,话全懂了,还未必能知道著书的人的意思。从前人说,读书要注意字里行间,又说读诗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这都是说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这就是知其意。司马迁说过:“好学深思之士,心知其意。”“意”是离不开语言文宇的,但有些是语言文字所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语言文字是帮助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既然知道了那个意思,最好扔了拐棍。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得意忘言”。     上面所说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下,还可以再加一句“意不尽理”。“理”是客观的道理;“意”是著书的人的主观的认识和判断,也就是客观的道理在他的主观上的反映。“理”和“意”既然有主观客观之分,“意”和“理”就不能完全相合。人总是人,不是全知全能。他的主观上的反映、体会和判断,同客观的道理总要有一定的差距,有或大或小的错误。所以读书只到“得其意”还不行,还要“明其理”,才不至于为前人的“意”所误。如果“明其理”了,我就有我自己的“意”。我的“意”当然也是主观的,也可能不完全合乎客观的“理”。但我可以把我的“意”和前人的“意”互相比较,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这就可能有一个比较正确的“意”。这个“意”是我的,我就可以用它处理事务,解决问题。好像我用我自己的腿走路,只要我心里一想走,腿就自然而然地走了。读书到这个程度就算是能够现学现用,把书读活了。会读书的人能把死书读活,不会读书的人能把活书读死。把死书读活,就能使书为我所用,把活书读死,就是使我为书所用。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读书就算读到家了。 13.阅读文章,你认为作者读书的成功之处是什么?(4分)                                                                                     14.为了使文章条理清晰,作者采用了怎样的结构形式?(2分)                                                                                     15.作者认为可以把书分为哪几类?(3分)                                                                                    16.你怎样知道哪些书是值得精读的呢?(4分)                                                                                    17.从作者的读书经验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至少写两点)(4分)                                                                                    三、作文题(40分)    一本好书可以给你带来许多教益,甚至可以影响你的一生,请写一篇文章向读者推荐你最喜爱的一本书,谈谈这本书的优点以及你从中获得的益处。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测后反思录: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