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三历史测验题(4)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0年高三历史测验题(4)

ID:133614

大小:26.36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0-04-29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赵姬请逆盾与其母……以盾为才,固请于公,以为嫡子,而使其三子下之。”又《襄公二十三年》记载:“季武子无适子(嫡子),公弥长,而爱悼子,欲立之。”材料涉及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2.史学家邓广铭对宋代社会有如此论述:“宋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与该论述不相符的是 A.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       B.坊市界限被彻底打破 C.彩瓷发展兴盛             D.词作为文学的主流形式取得了辉煌成就 3.近年来,以历史为题材的电视剧持续热播。下列剧情有违历史史实的是 ①《汉武大帝》中出现水力鼓风冶铁场景 ②《隋唐英雄传》中隋灭陈的战争场景火炮声雷动  ③《大宋提刑官》中内阁大学士辅佐朝政 ④《康熙大帝》中军机大臣跪奏笔录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黄宗羲在《山居杂咏》诗中写道:“锋镝(贬官)牢囚(牢狱之灾)取次过,依然不废我弦歌。死犹未肯输心去,贫(贫困)亦其能奈我何?”诗人创作这首诗的主要目的在于 A.批判中国封建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腐朽  B.歌颂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的斗争精神 C.要求实行“工商皆本”,发展手工业和商业 D.诗人主张采用革命和暴力的手段改变现状 5.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国宝档案》栏目曾经播出近代中国皇宫珍贵文物现流失到海外的消息,与这些文物大量流失有关的事件有 ①鸦片战争②第二次鸦片战争③甲午中日战争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6.人们通常用“封建余孽”这个词特指近现代社会中残存的拥护封建制度的分子。这种用法最早可能出现于 A.太平天国运动后  B.戊戌变法后     C.辛亥革命后      D.五四运动后 7.辛亥革命前,各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日本只占第六位,到1919年已与久居首位的英国势均力敌了。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 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B.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C. 《马关条约》的签订         D. 中国民族工业萎缩 8.右图是民国15年7月9日台湾地区发行的一枚周年纪念封的局部邮票处。依据图中信息判断其是为纪念下列哪件事情而发行的? A.中国同盟会成立             B.北伐战争开始 C.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D.抗日战争胜利 9.1957年2月13—19日,上海23家影院同时进行1956年影片展览。该影片展览不可能涉及的时代内容有 A.民主党派积极参政议政         B.民族资本家申请公私合营 C.北京电视台试验播出           D.新中国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10.“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当时实现和平统一的最有利条件是   A.改革开放后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     B.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C.中美正式建交                         D.“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1.2009年是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下列选项没有正确反映这50年来西藏历史的是   A.满足了西藏藏族同胞当家作主的愿望           B.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在西藏基本确立       C.西藏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曾出现曲折         D.改革开放正在西藏稳步推进   12.公元前449年,罗马人争相观看和议论刻于12块铜牌之上的某部法律条文。该法律的特点有 ①有一些习惯法   ②是成文法   ③是公民法     ④是万民法 A.①②③       B.③④       C. ①②        D.①④ 13.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苏格拉底也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为了扩充人的善性,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方式分别是 A. 仁政和道德教育           B.王道和民主政治    C.加强专制和自我节制        D.实行人治和法治 14.伏尔泰在其著作《天真汉》中借主人公天真汉之口说“我每天都发觉,那本书(指《圣经》)里不让人做的事,大家不知做了多少,让人做的,却一件也不做。”其用意主要是 A.号召人们粉碎教会邪恶势力    B.告诫人们不要相信《圣经》 C.告诉人们不要信仰上帝        D.引导人们按照《圣经》的要求去做 15.下列事件按因果关系排列正确的是 ①启蒙运动兴起②近代科学形成③浪漫主义文学出现④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A.②   ①   ④   ③         B. ①   ②   ③   ④ C.②   ①   ③   ④         D. ①   ③   ②   ④ 16.1787年确立的美国共和制和1871年确立的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共同点是 A.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产物        B.保障了本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C.体现了民主共和的精神          D.有利于巩固统一 17.法国是浪漫的国度,巴黎是浪漫之都,这种浪漫主义开始于18世纪末,并且在文学艺术方面都有所体现。下列作品符合这一史实的是   ①《巴黎圣母院》②《人间喜剧》③《自由引导人民》④《安娜·卡列尼娜》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8.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这表明他 A. 是一个坚定的社会主义者   B. 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充满失望和忧虑 C. 赞赏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   D. 认识到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19. 下列机构成立初期的宗旨与二战后美国推行的马歇尔计划所宣扬的目标相一致的是 A.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 世界银行   C.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D. 世贸组织 20.以下是美国拍摄的曾经风靡中国的两部动画片的剧照。这一文化现象带给我们的历史启示,最恰当的是           《花木兰》                     《功夫熊猫》 A.二战后电影艺术得到迅速发展       B.电影艺术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有广泛的影响       C.好莱坞电影特别喜欢中国元素       D.要依靠现代科技提升民族文化的影响力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 二、非选择题: 21.(13分)在中国,名字不仅是一个指代符号,还承载了父辈的愿望,甚至社会意义、政治意义。   材料一  中国古籍中出现的部分人名:刘敬先、殷孝祖(《宋书》),蔡兴宗(《南史》),裴安祖(《北史》),张茂宗、杨延宗(《新唐书》),洪兴祖、冯继业(《宋史》)、何荣祖、韩显宗(《元史》),汤显祖(《明史》),史念祖、杨光先(《清史稿》)。《宋史》中出现的部分人名:焦守节(卷261)、李克让(卷270)、陈从信(卷277)、赵安仁(卷287)、钱端礼(卷385)、张忠恕(卷409)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以前,人们大多认为,名字越随意,孩子越好养,阿猫、阿狗之类的小名比比皆是,因此,“狗剩”之类的名字就大行其道。 材料三  20世纪50年代以后,很多人起名建设、援朝、跃进、文革、卫星等。20世纪80、90年代,中国人起名讲究更动听、悦耳的声音和表达,勇、伟、娜、丽等极富男性或女性色彩的字眼被广泛采用。21世纪,中国第二批独生子女开始为人父母,他们读着金庸、琼瑶的小说长大,他们希望给孩子一个并不大众的名字,彰显个性。有的孩子随母姓,四、五个字的名字也出现了。 材料四  在阅读历史文献时,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作者在文章中凡是涉及到本朝的皇帝、自己的长辈及尊崇的人名时,每每避而不用该字,而以改字、空格、缺笔等方法代替。这种现象就是避讳,表示作者不敢、不能或不愿直呼其名。避讳制度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民国成立后废除。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当时人的起名深受什么制度和思想的影响?(4分)   (2) 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分析材料二所述现象出现的原因。(3分)   (3) 结合材料三,指出中国人的起名变化说明了什么道理?(2分)   (4) 材料四中的“避讳”这一社会文化现象说明了什么?(2分) 这种社会文化现象对历史研究造成了什么影响?(2分)      22.(13分)16世纪以来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来往不断扩大并日益频繁。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英国开始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大幅度降低了关税.同时与法国等国家签署了减免关税的双边协议。……德意志经济学家李斯特……认为一个国家要从农业社会成功地向工业社会过渡,必须采用贸易保护。……美、德在19世纪中后期都实行了较高的关税政策,贸易保护对两国经济力量的集中起了促进作用。                                                   ——《民族国家与世界经济》 材料二  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从1870年至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 材料三  1930~1932年,由美国开始,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或实行商品输入限额制度。……为了调节国家间的经济关系,以利于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各国政府纷纷出面与外国缔结具体的贸易协定或短期支付协定加以调节。政府干预对外贸易和金融已成了资本主义各国国家机器的重要职能之一了。                                                           ——《国际关系史》 材料四  2008 年 9 月 14 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格林斯潘说,美国正陷于“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之中。这场危机引发经济衰退的可能性正在增大。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在过去连续5年两位数的增长之后,正以高于预期的速度降温。银行倒闭、股市暴政、油价跳水、流动性短缺……金融危机下各自“噩耗”纷至沓来,让人们感到有些措手不及。在危机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各国开始认识到,各国应当寻求更为有效的全球策略来应对这场金融危机,通过各种平台,加强磋商与沟通。                                              一一据人民网相关信息整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英国和美、德实行的贸易政策及其原因。(4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贸易发展的基本特点。(3分)  (3)据材料三,指出这一时期国际贸易关系的特点和主要原因。(3分)  (4)据材料四,面对经济危机,世界各国采取了怎样的应对措施?试分析当前世界各国应对措施产生的根源。(3分)      23.(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欧洲文明的共同背景下,欧洲确实存在着统一的根本因素。这种因素有着共同的、根深蒂固的古代文化和犹太基督教的背景。他们在同异族文化接触后,既显示出他们之间的差异性,又表现出了欧洲文明的普遍性和统一性。” ──(意)玛·格·梅吉奥妮著《欧洲统一,贤哲之梦》,《欧洲统一思想史》 材料二  当17~18世纪的康德、卢梭等提议成立“欧洲联盟”或“欧洲合众国”时,欧洲各大国几乎都是由王朝统治的。当时的欧洲似乎离统一并不遥远,因为各王朝之间联姻众多,关系密切,各国君主可随意支配领土和人口。可是,由于还不具备统一的坚实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即使有统一的形式也不可能有统一的内容。 ──德尼兹、阿尔德伯特等著《欧洲史》 材料三  两次惨烈的世界大战使欧洲人重新思考战争与和平的观念。事实证明,势力均衡并不是治愈战争的良药。它只能保证大国的存在,并不能防止利益冲突的激化和战争。势力均衡和利益协调都不能够保证和平,必须寻求新的更有效的途径,这就是联合,即一体化。 ──李济时《欧洲统一:从客观到主观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 材料四  戴高乐将军警告他的后人“永远不要把法国的命运交在别人手里”时,不会预料到有一天欧洲的经济和政治版图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不过戴高乐可以感到欣慰的是,他毕生所追求的法国复兴,通过将“法国的命运交在别人手里”实现了,他的国民在交出自己一部分命运的同时,也掌握了别人的一部分命运。我们还应该为欧洲的一体化记上另外一大功:欧洲经历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长时间的和平。 ──《欧洲由对抗走向统一,国家间相互制衡是必要条件》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作者所说的“欧洲文明的普遍性和统一性”是指什么?(2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17~18世纪“还不具备统一的坚实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的原因。(2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欧洲走向统一的政治、经济因素。(4分)  (4)材料四中 “他的国民在交出自己一部分命运的同时,也掌握了别人的一部分命运”是什么意思?(2分)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统一产生的世界影响。(4分)    24. 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   公元前594年,所有各派别一致同意任命梭伦为首席执政官,执掌政权,施行改革。他将债务人失去的全部土地所有权归还债务人,让因负债而沦为奴隶的所有平民都重新获得自由,并永远禁止债务奴隶制。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令、佐分地计量,验地土肥瘠,定其色号,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 ─《宋史》卷三百二十七 材料三 “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亦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即使那些既有势力而又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着优势。” ──引自梭伦的诗 材料四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传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仅儇慧少年。             ──《宋史》卷三百二十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梭伦改革和王安石变法内容的相似之处及其共同历史作用。 (4分)  (2)据材料三、四,指出两场改革一成一败的主要原因。(4分)据此,你认为改革者要使改革成功,在改革中应注意哪些问题?(2分)    25. 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  1649年,英国废除君主制,成立共和国,克伦威尔任国务会议第一任主席。1653年他被拥戴为终身“护国主”。他是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的陆、海军总司令,他主管税收,统辖警察和司法,领导外交,在国务会议同意下宣战、媾和。在召开例行议会之前,他有权以自己的名义颁布具有法律效力的敕令。……乍看起来,议会、国务会议和护国主在权利上是彼此制约和互相限制的。实际上,唯独护国主才能制约一切和限制一切。                                  ──[苏联]米·阿·巴尔格《克伦威尔及其时代》 材料二  对我们的论题来说,值得注意的是他对法国的15年统治有两个特点:国内改革和军事战役。前者巩固了革命成果,后者在邻国激起了一个民族主义反应并最后导致了他的垮台。就国内政策而论,拿破仑可比得上开明的专制君主。他感兴趣的是技术效率而不是抽象的意识形态。虽然他对国家实行独裁统治,但有效地统治了国家。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二,说明克伦威尔与拿破仑的统治措施有何相同之处?(2分)      (2) 护国主的统治与拿破仑第一帝国统治的最终结果分别是什么?(2分)  (3) 从社会进步的角度,分析克伦威尔与拿破仑对各自国家历史发展的作用。(4分)  (4) 结合上述问题,就克伦威尔和拿破仑的个人独裁,谈谈你的认识。(2分)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