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三政治复习题(2)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0年高三政治复习题(2)

ID:133574

大小:12.45 KB

页数:5页

时间:2010-04-27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一、单项选择题1、人们的认识之所以要不断深化,是因为( )  ①复杂事物包含若干层次,整个世界的层次是无限的  ②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③由于实践等条件的限制,人们的每一正确认识在深度上总是有限制的  ④浅层次的认识总是不正确的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2、十五大报告指出:“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成,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  这段话体现的哲理主要是( )  A.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  B.只有抓住本质和规律的东西,才能从根本上抓住可靠的东西  C.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具体认识在广度上总是有局限性的  D.事物的现象不一定要反映了事物的本质3、由于物质世界是一个无限宽广的世界,多层次的世界,不断变化发展的世界,因此,人们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 )  ①不断深化认识 ②不断扩展认识  ③不断把认识向前推移 ④不断地运用认识指导人们的行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4、国有企业在转换经营机制问题上,经历了“不找市场找市长——不找市长找市场——找了市场找市长”的变化过程,这告诉我们( )  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②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③在实践的基础上,人们的认识有反复性、无限性  ④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在我国,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的认识,先后经历了五个阶段:“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阶段;“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阶段;“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阶段;‘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阶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这一过程告诉我们()  ①每一时期的人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  ②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正确代替错误的过程  ③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在扩展在深化  ④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人们不可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6、毛泽东同志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送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段话说明了( )  ①人的认识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②人们应当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③人们的认识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  ④一切把认识凝固化、僵化的观点都是不科学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7、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这说明( )  ①主观和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感性认识应该上升到理性认识  ③随着改革、建设实践的发展,认识也在不断向前推移  ④要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二、论述题  材料一:毛泽东说:“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  材料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深入,我们逐步摆脱了旧观念,形成了新认识。对推动改革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对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应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材料一中的“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包含的哲理是什么?  (2)运用问题(1)的哲理分析材料二。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D 2、B 3、A 4、B 5、B 6、D 7、B 二、论述题  (1)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上的认识、一个方面的认识、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而世界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因此,就对整个世界的认识而言,人的认识运动没有也不可能结束,人们应当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因此,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  (2)①由于实践条件的限制,我们在每一层次上的正确认识在深度上都是有限的。从深度上讲,人们的认识需要逐步深化。对市场和计划关系上每一层次上的正确认识,就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此较深刻到更为深刻的过程。  ②从广度上讲,人们的认识应当不断扩展。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具体认识在广度上总是有局限性的。传统观念认为计划只适用于社会主义,后来认识到资本主义也有计划,说明人们应不断地扩展认识。  ③从变化上讲,人的认识必须向前推移。原来计划经济体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我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说明了我们的认识随事物的进程而向前推移。 三、典型例题 单项选择题:1、我国有个“小儿辩日”的故事;小儿甲认为早晨的太阳离人近,因为早晨的太阳比中午大,近大远小;小儿乙认为中午的太阳离人近,因为中午的太阳比早晨的太阳热,近热远凉。两小儿的辩论给我们的启示是  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  D.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分析:  ①该题联系实际事例,考查学生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原理的认识和把握情况,着重考查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一方面。  ②本题正确选项为B。题干中两小儿对事物的认识由于停留在感性认识——对现象的认识阶段,所以,影响了对整个事物的正确认识,说明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的道理,所以入选。  ③题肢CD本身是正确的,题肢C正确反映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题肢D讲了认识事物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问题,但均不符合题意,所以不能入选。题肢A是错误的。因为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认识来源于实践,所以排除。 不定项选择题:  1、“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从哲学上讲,这个认识  A.是对改革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正确的理性思维  B.揭示了改革、生产力、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内在的、真实的、必然的联系  C.是对改革有所判定的思维形式,是一个真判断,是真理  D.回答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分析  ①本题是一道联系实际的问题,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哲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分析和认识党和国家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也是对学生是否正确掌握哲学上“判断”这一概念的考查,是否具有觉悟的考查。  ②本题正确选项为ABC。 A项指明了题目对改革的论述是和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的一种正确的理性认识,是正确的认识,B项从事物本质的角度进行考查,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而题目论断是展开的概念,表现了概念之间的一定联系或关系,揭示了改革与生产力、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联系。C项从两个角度进行设计,一是说题目论述是属于认识过程中的判断的思维形式,二是说这个判断是符合实际的真实判断,是对改革这一事物的正确认识,是真理。  ③D项本身是正确的,不入选是因为题干规定“从哲学上讲”的这个限制,使D项不符合这一要求。  2、作为事物的现象是指  A.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B.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外在表现  C.只能由理性思维去把握的东西 D.感性认识分析:  ①本题考查学生对事物现象这一概念的把握和理解,考查重点在于是否能够认识现象与本质的区别。  ②本题正确选项是A。A项是事物现象的本质含义,所以入选。  ③B项正误混杂不能入选。前半句把现象看成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混淆了现象与本质的区别,后半句认为现象是事物的外在表现是正确的。  C项从认识的角度来考查,现象的本质特点,决定了它可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并不是只能由理性思维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是只有依靠理性思维才能把握的东西,所以排除。  D项将题目所讲的客观事物本身的现象与人对事物的认识混淆起来,是错误的。 简答题: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谈谈你对这一论断的理解。 参考答案:  ①感觉到的东西是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由于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外部联系,它是片面的、多变的,所以,感觉到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  ②理解了的东西是指对事物的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必然的联系,本质和规律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因此,只有深入到事物内部,抓住本质和规律,抓住诸多现象的根据,才能深刻地理解现象。分析:  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对立统一关系的理解和运用情况。同时考查对事物现象和本质的关系的认识。 四、辨析题:  “真象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 参考答案:  ①认为真象是客观的,是正确的,因为任何客观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现象包括真像和假象。  ②认为假象是主观的,是错误的,这是因为假象也是客观事物的一种现象,它同样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及外部联系,不过它是以歪曲的、颠倒的形式从反面表现事物的本质。  假象与真象的区别不在于它们是否主观的产物,还是客观存在,而在于是否正面表现本质。  ③本题的认识是片面的。分析:  ①本题考查学生对现象的全面认识和理解。  ②无论真象和假象都是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客观性决定了事物的现象不论是真像、假象都是客观的。学生往往认为假象是主观的,主要是由于将客观事物的现象本身与人的主观认识混为一谈,搞不清真象与假象的区别。本题的考查有助于学生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