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练  文言文阅读(四)
加入VIP免费下载

第15练  文言文阅读(四)

ID:132860

大小:34.03 KB

页数:9页

时间:2010-04-13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15练  文言文阅读(四)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旧中涓①范君养民,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②。数年,始克结庐于西峰之左,名曰复庵。华下之贤士大夫多与之游,环山之人皆信而礼之。而范君因非方士者流也。幼而读书,好《楚辞》诸子及经史,多所涉猎,为东宫③伴读。方李自成之挟东宫二王以出也,范君知其必且西奔,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将尽厥职焉。乃东宫不知所之,而范君为黄冠矣。 太华之山,悬崖之巅,有松可荫,有地可蔬,有泉可汲,不税于官,不隶于宫观之籍。华下之人或助之材,以创是庵而居之。有屋三楹,东向以迎日出。 余尝一宿其庵,开户而望大河之东,雷首之山,苍然突兀,伯夷、叔齐之所采薇而饿者,若揖让乎其间,固范君之所慕而为之者也。自是而东,则汾之一曲,绵上之山,出没于云烟之表,如将见之。介子推之从晋公子,既反国而隐焉,又范君之所有志而不遂者也。又自是而东,太行、碣石之间,宫阙山陵④之所在,去之茫茫而极望之不可见矣。相与泫然,作此记,留之山中。后之君子登斯山者,无忘范君之志也。 注  ①中涓:宫中太监。②黄冠:代指道士。③东宫:太子所居之宫,也指太子。④碣石:位于河北昌黎。宫阙山陵:指明朝故都的皇宫和皇陵。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始克结庐于西峰之左                    克:能够 B.将尽厥职焉                            厥:他的 C.既反国而隐焉                          反:通“返”,回到 D.相与泫然                              泫:雾气潮湿 答案  D 2.以下各组句子,全都表明作者复国之志的一组是                                     (    ) ①数年,始克结庐于西峰之左,名曰复庵  ②挟东宫二王以出也  ③有松可荫  ④有屋三楹,东向以迎日出⑤绵上之山,出没于云烟之表,如将见之⑥去之茫茫而极望之不可见矣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⑤⑥          D.②③④ 答案  B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范养民,从小读书,喜好《楚辞》诸子百家及经史文章,涉猎广泛,学问渊博。在朝为官做太子少傅,后来弃官离家来到华山当道士,仍受到当地人们的尊敬。 B.像古代的伯夷、叔齐那样住在山野,采集着野菜,并且互相谦让着吃,这样的生活,本来就是范养民的心愿。 C.即使天气晴朗,雾气散尽,站在华山顶上东望,也仍望不见“宫阙山陵”的半点影子,但范养民一定曾多次长久地东望过。 D.全文的中心是描述庵的规模和环境,主旨是歌颂和赞美庵主范养民的人品和操守。 答案  C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范君因非方士者流也。 译文:                                                                               (2)范君之所有志而不遂者也。 译文:                                                                               答案  (1)但是范先生凭借的并不是方士道人那类人们的道术。(2)(这些)都是范先生希望达到但并没有实现的心愿啊。 参考译文 过去的太监范养民先生,在崇祯十七年夏天从京城北京步行来到华山当道士。几年后,才能够在华山西峰的左侧建立起一所房屋,命名叫复庵。华山附近的贤士大夫们大多都和他交游,环山而居的人们都信任他并尊敬他。但是范先生凭借的并不是方士道人那类人们的道术。他从小就读书,喜好《楚辞》诸子百家及经史文章,大都有所涉猎,成为太子的伴读。正当李自成挟太子和二王将要退出北京城的时候,范先生推知他们一定将要向西走,于是就弃家跑到关中,准备尽自己的职分。可是太子竟然不知到哪里去了,于是范先生成为了道士隐居下来。 华山高耸的山巅上,有亭亭如盖的松树可以成荫乘凉,有肥沃的坡地可以种菜,有清泉可以汲取,不向朝廷纳税,不受其宫观户籍的限制。华山下面的人们有的给他提供木材,所以他能够创建这个庐庵居住。这个庐庵有三间屋,朝向东方来迎接旭日升起。 我曾经在这个庐庵中住过一个晚上,打开大门向黄河东边望去,那首阳山,苍翠高耸,这是古代的伯夷、叔齐二位先贤采摘野菜并忍饿不食周粟的地方啊。好像他们仍在那里作揖互相谦让国君之位。这些本来就是范先生心生羡慕并努力去做的事情啊。从首阳山向东,就是汾河的湾岸,绵上之山,在茫茫云烟之外若隐若现,好像将要看见了。介子推跟随晋公子逃亡,回到晋国后又隐居在这里了。(这些)都是范先生希望达到但并没有实现的心愿啊。再从这里向东,太行、碣石之间,是已故的大明王朝皇宫皇陵的地方,距离华山遥遥渺渺极目远望也不能望见啊。我和范先生都怅然落泪,写下这篇文章,留在华山中。后来登山的诸位君子,不要忘却范先生的心愿啊!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高可隐人,枝柯鄂① ②,蕊丛丛以百数。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赀。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木,移其位让焉。幕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主人惭其故花,且嫌庭之空也,归其原,数日亦死。 客过而尤之曰:“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迁而移之,在冬非春。故人与花常两全也。子既貌取以为良,一不当,暴摧折之,移其非时,花之怨以死也诚宜。夫天下之荆棘藜刺,下牡丹百倍者,子不能尽怒而迁之也。牡丹之来也,未尝自言曰:‘宜重吾价,宜置吾庭,宜黜汝旧,以让吾新。’一月之间,忽予忽夺,皆子一人之为。不自怒而怒花,过矣!庭之故花未必果奇,子之仍复其处,以其犹奇于新也。当其时,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则俱不死;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左之,怒而右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尽矣!然则子之病,病乎其己尊而物贱也,性果而识暗也,自恃而不谋诸人也。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 主人不能答,请具砚削牍,记之以自警焉。                    (选自袁枚《小仓山房文集》) 注  ①鄂:通“萼”,花蕾。② :音wěi,繁盛。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归其原,数日亦死                    归:移回 B.客过而尤之曰                        过:指出过错 C.请具砚削牍                          牍:书版 D.花之怨以死也诚宜                    诚:确实 答案  B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以其犹奇于新也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B.旧有数木,移其位让焉                 其若是,孰能御之 C.不自怒而怒花,过矣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 D.夫天下之荆棘藜刺,下牡丹百倍者       夫晋,何厌之有 答案  C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移植花木宜在春季,可主人却在冬季买了牡丹种在庭院里,导致其花期紊乱,不足一个月就死去了。 B.主人认为新牡丹株高蕾多,比原有的牡丹好;新牡丹死了,才知道还是原有的牡丹好,所以又把它移回了原处。 C.客人认为如果主人处理得当,旧牡丹虽被移出庭院,也可以不死,旧牡丹死了,主人不责怪自己反而怨旧牡丹,是错上加错。 D.作者以牡丹的遭遇喻指封建社会中人才的遭遇,委婉含蓄地批评了封建统治者仅凭自己的喜怒而对人才生杀予夺的社会现实。 答案  D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 译文:                                                                              (2)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 译文:                                                                              (3)喜而左之,怒而右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尽矣! 译文:                                                                              答案  (1)不久,花开了,花瓣薄得像蝉的翅膀,大大不如原先的那几株牡丹。(2)于是主人愤愤地将它移到山上,再移到墙边,牡丹很快枯死了。(3)高兴了就抬举它,生气了就摧残它,主人如此喜怒无常,花的命也就断送掉了! 参考译文 冬天,山中有位老翁挑了一株牡丹,(牡丹)有一人多高,枝条繁茂,花苞簇簇数以百计。主人对它另眼相看,出高价买了下来。怕栽在别处与这株牡丹不相称,庭院中原有几株牡丹,特地移到别处,把地方让出来。上面用锦帐遮盖,晚上点上烛火,客人来了,(主人)常指着它感到自豪。不久,花开了,花瓣薄得像蝉的翅膀,大大不如原先的那几株牡丹。于是主人愤愤地将它移到山上,再移到墙边,牡丹很快枯死了。主人感到对不起原有的那几株牡丹,并且嫌庭院太空,便将原来的牡丹移回原处,没过几天,也枯死了。 来访的客人埋怨主人道:“您没见过善于种花的人吗?适宜在山上长的就种在山上,适宜在庭院中长的就栽在庭院。如果迁移它,应该在冬天而不是春天。所以人和花常能两全其美。您既然根据外貌认为那些牡丹是良种,一见不如原来想的那样,立即粗暴地摧残损害它们,移栽不按时节,牡丹花含冤而死理所当然。天底下荆棘、藜刺之类的东西比牡丹低下百倍,您没有办法因为生气而统统把它们迁走。牡丹来时,并不曾自己说:‘应该看重我的身价,应该把我栽在庭院中,应该铲除你原有的旧花,(把地方)让给我这新来的。’一个月中,忽而珍视它,忽而贬抑它,都是您一个人所为。不怪自己却怪花,这就错了!庭中旧有的牡丹花,未必一定名贵,你仍然把它们移回原处,以为它们比新买的好。如果当初新的牡丹虽然买来,旧的牡丹先不移走,比较它们开的花哪个更好,然后再移栽,就都不会死掉了。您急急忙忙,既不懂生物的习性,又不知道土壤是否适宜,高兴了就抬举它,生气了就摧残它,主人如此喜怒无常,花的命也就送掉了!那么,您的毛病在于看重自己而轻视生物,性情专断而缺乏见识,自以为是而不和人商量。以后您的庭院中,大概不会有花木了!” 主人听了无以对答,于是准备下笔墨纸砚,记下这件事情为自己警戒。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望诸君(即乐毅)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其功多者赏之;不以官随其爱,其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窃观之,先王之举措,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而以身得察于燕。先王过举,擢之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以为亚卿。臣窃不自知,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令而不辞。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曰:“夫齐,霸国之遗教,而骤胜之遗事也。娴于兵甲,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举天下而图之,莫径于结赵矣。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愿也。赵若许,约楚、魏、宋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随而击齐。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举而有之于济上。济上之军受命击齐,大胜之。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遁而走莒,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大吕陈于元英,故鼎反乎历室,齐器设于宁台,蓟丘之植植于汶篁。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惬其志,以臣为不顿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国诸侯。臣不佞,自以为奉命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辞。 臣闻贤圣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 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遗令诏后嗣之余义。执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顺庶孽者,施及萌隶,皆可以教于后世。 臣闻之,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说听于阖闾,而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吴王不寐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是以至于入江而不改。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不察疏远之行,故敢献书以闻,唯君之留意焉。             (选自《战国策》)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夷万乘之强国                   夷:平定 B.吴王不寐先论之可以立功         寐:醒悟,领悟 C.离毁辱之非                     离:离开 D.以臣为不顿命                   顿:使……受阻 答案  C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先王过举,擢之宾客之中                   故裂地而封之 B.不以官随其爱                             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C.以为亚卿                                 自以为奉令承教 D.我有积怨深怒于齐                         以身得察于燕 答案  A 11.下列句子能全部作为乐毅回答惠王“何以报先主之所以遇将军之意”理由的一组是     (    ) ①先王之举措,有高世之心  ②顾反命,起兵随而击齐  ③以为亚卿  ④遁逃奔赵⑤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  ⑥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A.①②④⑤         B.②④⑤⑥           C.②③⑤⑥          D.①③④⑥ 答案  B 12.下列对文章的具体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乐毅在《报燕惠王书》中详细剖明燕昭王“畜幸臣之理”和自己“事先王之心”,发人联想,有暗与燕惠王对照之意,实寓批评、指责于其中。义婉而正,辞深而显。 B.乐毅复书前后四次谈“臣闻”如何如何,都说明他是奉“古之君子”行事,并据此提出了君择臣,臣亦择君,君臣契合的观点,以及“察能而授官”,不可任人唯亲的用人思想。 C.从书中可看出,乐毅虽得燕昭王之恩遇,却不为燕惠王所识。惠王取代其兵权,还有加害责难之意,故乐毅愤而奔赵,欲说赵伐燕。 D.书中善作铺张排比。如论述君臣正道、用人原则、功名官禄的关系,立废成毁的转化,表明心迹等,常运用对偶排比句。而遣辞精当婉曲,柔中带刚。 答案  C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 译文:                                                                              (2)臣闻之,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 译文:                                                                              (3)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 译文:                                                                              答案  (1)所以了解(手下的)能力而授予官职的人,是成功的君王;依据品行而结交的人,是能树立名望的人士。 (2)我听说,善于劳作的人不一定善于成就事业,善于开始的人不一定善于收尾。 (3)古代的君子,断绝了交往不说(别人的)坏话;忠臣离去,不表白自己的好名声。 参考译文 望诸君(原昌固君乐毅)便派人送书信给燕王道:我不(够)聪明,不能听从先王的教诲,来顺应(君王您)左右(官员)的心,害怕犯下受斧质刑的罪,(这样)就伤害了先王的英明,又伤害了您的道义,所以逃奔到赵国。自己来负起不肖的罪名,因此不敢对(自己的行为)辩解。现在国君您派使者来数说我的罪行,我怕您身边的人不了解先王之所以容留在下的道理,又不表达清楚我之所以侍奉先王的真心,所以斗胆用书信回答(您)。 我听说圣贤的君王,不用俸禄私自照顾他的亲属,功劳多的就赏给他;不将官爵随便给他所喜爱的人,让能力相当的人呆在那位子上。所以了解(手下的)能力而授予官职的人,是成功的君王;依据品行而结交的人,是能树立名望的人士。我凭自己的所学来看,先王的举措(行为),有高于世事的心志,所以(在下)借着魏王的符节(出使燕国),而使自己在燕国得到(先王的)赏识。先王抬举(在下),在宾客中提拔我,而(让我)立身于(他的)群臣之上,(先王)不和父兄商量,就让我成为亚卿。我私下不自知,自己觉得听从(先王的)命令接受(先王的)教诲,可以侥幸不犯错,所以就接受了(先王的)命令没有推辞。先王命令说:“我对齐国有积怨,不(愿意)计较(自己的实力是否)弱小,就是希望把齐国作为我的军事目标。”我回答:“齐国,有帝国的遗风,有屡次胜利的战绩,有娴熟的作战经验,(又经常)练习进攻作战。君王如果想讨伐它,就必须用率领天下(各诸侯国)的方法来谋划。用率领天下(各诸侯国)的方法来谋划,最直接的办法莫过于结交赵国。况且(齐国的)淮北、宋地,是楚国、魏国都希望得到的,赵国如果同意盟约,楚国、魏国、宋国都会尽力,四国(加入)攻打它(齐国),可以大破齐国啊。”先王说:“好。”我便接受(先王的)口令,出使南边的赵国。回国复命,起兵一起攻打齐国。凭借上天的眷顾,先王的运道,黄河以北的地利,跟着先王一举而攻占了济上。(到)济上的军队,接受命令攻打齐国,大胜齐国,轻装锐利的军队,长驱直入来到(齐国的)国都。齐国国王逃跑到莒,仅仅自己得以免遭(灭亡);(齐国的)珠宝玉器等财宝、战车甲胄珍贵器具,全都收入燕国。大吕钟摆放在元英宫,原来燕国的鼎放回到历室宫,齐国的(珍贵)器具摆在宁台上。(燕国国都)蓟丘的植物栽到了汶河的竹田中。自从五霸以来,功业没有能及得上先王的。先王觉得切合了他的心愿,认为我没有使他的命令受阻,所以划地封赏我,使我得以和小诸侯国相比。我不够聪明,自认为听从命令接受教诲,就可以侥幸没有罪,所以接受命令而没有推辞。 我听说贤明的君王,建立了功业不会将它废弃,所以留名在史册之中;有远见的人士,成就了功名不会将它毁坏,所以在后世(民众中)被称道。 像先王(既)报仇雪耻,(又)平定了具有万辆战车的强国,收缴了(齐国经历了)八百年的积蓄,等到(他)抛弃群臣(去世)的日子,遗留下来的条令诏告后代具有重要的意义。执政担任事务的臣子,才能遵循法令,使庶出(国王的正妻以外妻妾所生)子顺服,(恩泽)施加到百姓头上,(先王的教诲)全都可以教导后世子孙。 我听说,善于劳作的人不一定善于成就事业,善于开始的人不一定善于收尾。从前伍子胥说的道理得到阖闾的接受,所以吴王(阖闾)的足迹远涉到(楚国的国都)郢;(阖闾的儿子吴王)夫差不认可(伍子胥的观点),赐给他(装尸体的)皮袋子并(让他)浮尸江上,所以吴王(夫差)没有领悟(伍子胥)有远见的观点可以建立功业,因此将伍子胥沉尸(江中)而不后悔。伍子胥没能预见到(不同的)君主有不同的度量,因此(被)沉入江中也不改(他的处世方法)。(所以)避免我自己遭殃保全我的功绩,未彰显先王(知人善任)的事迹,是我的上策啊。罹患毁誉受辱的错误,损贬先王名声的事,是我最担心的啊。面临不测的罪行,帮助赵国攻打燕国侥幸获得利益的事,按照道义的标准(我是)不敢去做的。 我听说古代的君子,断绝了交往不说(别人的)坏话;忠臣离去,不表白自己的好名声。我虽然不聪明,(但)经常受君子的教诲啊。怕您身边的人听信左右(臣子)的话,而不能了解(我这个)被疏远了的人的品行啊,所以斗胆用书信呈报,请君主明察啊。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