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练  文言文阅读(三)
加入VIP免费下载

第14练  文言文阅读(三)

ID:132859

大小:34.96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0-04-13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14练  文言文阅读(三)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把胡鲁,不详其初起。兴定二年正月,召为御史中丞。三月,拜参知政事。兴定六月,平凉等处地震,胡鲁因上言:“皇天不言,以象告人,灾害之生,必有其故,乞明谕有司,敬畏天戒。”上嘉纳之,遣右司谏郭著往阅其迹,抚谕军民焉。时陕西岁运粮以助关东,民力浸困,胡鲁上言:“若以舟楫自渭入河,顺流而下,庶可少纾民力。”从之。时以为便。 五年正月,朝议欲复取会州,胡鲁上言:“臣窃计之,月当费米三万石、草九万称,转运丁夫不下十余万人。使此城一月可拔,其费已如此,况未必耶。临洮路新遭劫掠,疮痍未复,所须刍粮决不可办,今农事将兴,沿边常费已不暇给,岂可更调十余万人以饷此军。果欲行之,则数郡春种尽废矣。止宜令承裔军于定西、巩州之地,护民耕稼,俟敌意怠,然后取之。”诏付省院曰:“其言甚当,从之可也。” 是年十月,西北兵三万攻延安,胡鲁遣元帅完颜合达、元帅纳合买住御之,遂保延安。元光元年正月,罢参知政事,以知河中府事权安抚使。于是陕西西路转运使夹谷德新上言曰:“臣伏见知河中府把胡鲁廉直忠孝,实朝廷之良臣也。去岁,兵入延安,胡鲁遣将调兵,城赖以完,不为无功。今合达、买住各授世封,而胡鲁改知河中府。窃谓方今用人之时,使谋略之臣不获展力,缓急或失事机。诚宜复行省之任,使与承裔共守京兆,令合达、买住捍御延安,以籓卫河南,则内外安矣。”不报。 六月,召为大司农,既至汴,遂上言曰:“迩来群盗扰攘,侵及内地,农事半废。甫经大赦,贼起益多,动计数百,驱牛焚舍,恣行剽掠,田谷虽熟,莫敢获者。所在屯兵率无骑士,比报至而贼已遁,丛薄深恶,复难追袭,则徒形迹而已。今向秋成,奈何不为处置也。”八月,复拜参知政事,上谓之曰:“卿顷为大司农,巡行郡县,盗贼如何可息?”对曰:“盗贼之多,以赋役多也。赋役省则盗贼息。”上曰:“朕固省之矣。” 初,胡鲁拜命日,巡护卫绍王宅都将把九斤来贺,御史粘割阿里言:“九斤不当游执政门,胡鲁亦不当受其贺,请并案之。”于是诏谕曰:“今九斤有职守,且握兵柄,而纵至门下,法当责降,朕重卿素有直气,故复曲留。公家事但当履正而行,要取人情何必尔也,卿其戒之。”是年十二月,进拜尚书右丞。                                     (节选自《金史·列传第四十六》,有删节) 注  文中画波浪线的为人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上嘉纳之,遣右司谏郭著往阅其迹                     嘉:赞美 B.臣伏见知河中府把胡鲁廉直忠孝                       伏:暗中 C.迩来群盗扰攘,侵及内地                             迩:近 D.胡鲁亦不当受其贺,请并案之                         案:查办 答案  B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皇天不言,以象告人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B.今合达、买住各授世封,而胡鲁改知河中府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C.要取人情何必尔也,卿其戒之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今向秋成,奈何不为处置也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答案  C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把胡鲁认为攻伐会州耗费人力物力,影响农耕,应当在搞好农业生产,有充足的粮草的基础上再等待时机,他的想法得到了皇上的认可。 B.守卫延安的过程中,把胡鲁功劳很大,但后来他却被罢免了职务,改往河中府任职,转运使夹谷德新上言皇帝,要求让把胡鲁复职,故把胡鲁得以复任参知政事。 C.面对“群盗扰攘,侵及内地”的情形,把胡鲁认为应当采取得力的措施以保证田谷丰熟时期的收获,同时,他认为平息贼乱的根本在于减少赋税。 D.把胡鲁得到重用后,把九斤前往恭贺,御史粘割阿里认为此举不合礼制,而皇上也因此下诏批评把胡鲁并告诫他处事须“履正而行”,但并未将其免官责罚。 答案  B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以舟楫自渭入河,顺流而下,庶可少纾民力。 译文:                                                                               (2)今农事将兴,沿边常费已不睱给,岂可更调十余万人以饷此军。 译文:                                                                               (3)窃谓方今用人之时,使谋略之臣不获展力,缓急或失事机。 译文:                                                                               答案  (1)如果用船只(装载粮食)从渭水进入黄河,顺着水流下行,希望可以稍微缓解百姓的劳苦。 (2)现在农事将要繁忙起来,沿边地区的日常费用已来不及供给,哪里可以再调十余万百姓来为这支军队运送军粮呢? (3)我私下里认为现在正是朝廷用人的时候,如果让有谋略的大臣不能够施展才力,(如果)遇到紧急的事也许会失去机会。 参考译文 把胡鲁,不清楚他最初的情况。兴定二年正月,被征召担任御史中丞。兴定二年三月,又被授予参知政事一职。兴定六月,平凉等地发生地震,胡鲁于是向皇上进言说:“上天不言,而用某种现象来警示人们,灾害的发生,一定有它的缘故,希望能明确告诫有关官员,要敬畏上天的警戒。”皇上表彰了他并接受了他的建议,派遣右司谏郭著前往平凉等地检查具体情况,安抚劝告军民。当时陕西每年运粮来帮助关东,民力受到严重困扰,胡鲁进言说:“如果用船只(装载粮食)从渭水进入黄河,顺着水流下行,希望可以稍微缓解百姓的劳苦。”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当时的人都以为这是非常有利的措施。 兴定五年正月,朝廷共议打算收复会州,胡鲁进言说:“我私下考虑这件事,每月会花费米三万石、草九万称,转运粮草的人不下于十余万人。假使会州城一个月可以攻克,费用已经这样多,更何况不一定一个月就能攻占下来呢。临洮一带刚刚遭受劫掠,创伤还没有恢复,所需的粮草不可能筹措,现在农事将要繁忙起来,沿边地区的日常费用已来不及供给,哪里可以再调十余万百姓来为这支军队运送军粮呢?果真要攻打会州,那么数郡春种就全部荒废了。只应当派承裔率军驻扎在定西、巩州等地,保护百姓耕种,等到敌意倦怠,然后再去攻打它。”皇上下令给省院说:“他的话非常正确,听从他的建议好了。” 这一年十月,西北兵三万人攻打延安,胡鲁派遣元帅完颜合达、元帅纳合买住去抵御敌军,于是保住了延安。元光元年正月,被罢免参知政事,以知河中府的身份担任安抚使。于是陕西西路转运使夹谷德新进言说:“我知道河中府把胡鲁廉直忠孝,确实是朝廷的忠臣。去年,敌兵攻入延安,胡鲁遣将调兵,延安城全依仗他得以保全,不能说没有功劳。现在合达、买住分别被授予世封,而胡鲁却改任河中府。我私下里认为现在正是朝廷用人的时候,如果让有谋略的大臣不能够施展才力,(如果)遇到紧急的事也许会失去机会。确实应当恢复他担当朝廷行省这样的重任,让他与承裔共同固守京兆,让合达、买住去保卫延安,从而保卫黄河以南的疆土,那么朝廷内外就安定了。”但皇上始终没有答复。 六月,胡鲁被征召担任大司农,到了汴之后,于是进言说:“近来群盗到处骚扰,攻入内地,农事多半被废。刚刚经过大赦,盗贼更多,动不动就有数百人,抢劫耕牛焚毁民舍,随意抢夺,田里的谷物虽然已经成熟,却没有人敢去收获。驻扎在那里的军队全没有骑兵,等接到报告再赶到时,盗贼已经逃走了,丛林深幽地势险恶,再难追击,那么虽有军队驻扎也只不过是个摆设罢了。现在接近秋收,为什么不解决这件事呢?”八月,再被授予参知政事。皇上对他说:“你刚刚担任大司农,在各郡县巡视,怎样才能平息盗贼呢?”胡鲁回答说:“盗贼之所以多,是因为赋役太多。减少赋役那么盗贼就会减少。”皇上说:“我本来就明白这个道理。” 当初,胡鲁被再授予要职时,巡护卫绍王家的都将把九斤前来祝贺,御史粘割阿里说:“把九斤不应当到执掌要职的人家里去,胡鲁也不应当接受他的祝贺,请一并查办他们。”于是皇上下诏说:“现在把九斤有职守,并且掌握兵权,你却放任他到你门下,按法应当责罚并降职,我看重你一向正直有气节,所以再行考虑。朝廷的事只应当秉公而行,要得人情又何必这样呢,你一定要以此为戒。”这一年十二月,被提升授予尚书右丞。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康熙戊寅,噶尔丹败亡,固始汗第十子达什巴图尔入朝,封和硕亲王。其子罗卜藏丹津袭爵,自以青海、西藏旧皆为领土,思恢复先业。会世宗御极,乃于雍正癸卯叛。世宗命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以四川提督岳钟琪参赞军务,征之。 吴人某,少无赖,好勇,被仇诬作太湖盗,逃塞外,随蒙古健儿盗马久,性遂爱马。一日,见岳所乘,名马也,夜跳匿厩中,将牵其缰。未三鼓,岳起视,自饲马,某不能隐,被擒。岳上下视,问:“行刺乎,盗马乎?”曰:“盗。”问:“白日阑入乎,夜逾墙乎?”曰:“逾墙。”岳微瞠,若有所思。秣马讫,命随入室,赐以杯酒,随解衣卧。迟明,岳起,唤盗马人同往大将军府,岳先入,良久,开军门传呼曰:“岳将军从者某,赏守备衔,效力辕下。”岳旋出,上马顾曰:“壮士努力,将相宁有种耶!” 及岳征西藏,某从行。天暮,岳立营门,谕曰:“此行非征西藏也,青海酋罗卜藏久稽天诛,昨其母与弟红台吉二酋密函乞降,机不可失。”收珠宝一囊,金二饼,顾某曰:“先遣汝召贼母来,贼所居穹庐,外有网城,结金铃于上,动辄人知,非善逾者不能入。贼营帐四,上有三红灯者,其母也,对面帐居罗卜藏,左右居丹津、红台吉二酋。珠宝与金将以为犒。此大事,汝好为之。”解腰下佩刀授之。 某受命出,天大雾,行三十余里,至贼网城。腾身入,帐烛荧然,母上座,二首侍侧,叱问:“何人?”某曰:“年大将军以阿娘解事,识顺逆,故遣奴来问好,囊宝贝奉赠,金二饼馈两台吉。”二人闻之,喜谢。吴乃诈曰:“将军在十里外待阿娘,阿娘速往!”三人相顾犹豫,某解佩刀厉声曰:“去则去,不去,我复将军。”其母曰:“好蛮子,行矣。”上马,与二酋随十余骑,行不十里,岳来迎。须臾,前山火光起,夹道炮发,斩母与二酋回,入军营。次日,谍者来报,罗卜藏丹津已逃准噶尔部落,岳命竿三头徇,三十三家台吉皆震悚,乞降。 岳兵至哈达河,袭守地贼,追奔一昼夜,士马饥渴。塞外严冻,忽涌泉成溪,万马腾饮。遂追入崇山,歼贼二千。罗卜藏丹津穷窘无计,乃放平日所养野骡,使直奔岳军前。骡尾有焰上腾,诸军大惊骇,岳曰:“此火牛故法耳,可一不可再。”乃命士卒各持长矛向前直奔,又以强弩百余尽力射之,骡怀痛,皆反奔,罗卜藏丹津阵大乱,遂歼焉。                            (《清稗类钞》)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秣马讫,命随入室                 讫:结束 B.岳旋出,上马顾曰                 旋:转身 C.青海酋罗卜藏久稽天诛天           诛:朝廷的讨伐 D.年大将军以阿娘解事解             事:通情达理 答案  B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随蒙古健儿盗马久,性遂爱马              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B.珠宝与金将以为犒                        不赂者以赂者丧 C.去则去,不去,我复将军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D.乃放平日所养野骡                        至于鞭棰之间,乃欲引节 答案  A 7.以下6句话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岳钟琪有胆识谋略的一组是                          (    ) ①岳起视,自饲马,某不能隐,被擒  ②命随入室,赐以杯酒,随解衣卧  ③解腰下佩刀授之 ④岳兵至哈达河,袭守地贼  ⑤岳命竿三头徇  ⑥乃命士卒各持长矛向前直奔,又以强弩百余尽力射之 A.①②③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①④⑥ 答案  B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达什巴图尔被清廷加封为和硕亲王,其子罗卜藏丹津承袭爵位,却趁世宗刚刚登基之时,发动叛乱。 B.对盗马贼吴人某的任用,体现了岳钟琪的胸襟与远见;吴人某出色地完成任务,说明岳钟琪的用人之当。 C.征讨青海一役,岳钟琪巧妙利用了三十三家台吉间的矛盾,杀一儆百,震慑敌顽,取得胜利。 D.“寒外严冻,忽涌泉成溪,万马腾饮”的描写,使岳钟琪平定青海叛乱的故事具有了传奇色彩。 答案  C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外有网城,结金铃于上,动辄人知,非善逾者不能入。 译文:                                                                               (2)岳命竿三头徇,三十三家台吉皆震悚,乞降。 译文:                                                                               (3)骡怀痛,皆反奔,罗卜藏丹津阵大乱,遂歼焉。 译文:                                                                               答案  (1)外面有网绳结成的城墙,上面挂满了金铃,稍有触动就有人知道,不善于逾越的人是不能进入的。 (2)岳钟琪命令用长竿挑着叛贼的三颗人头示众,其余三十三家台吉都震惊恐惧,乞求投降。 (3)骡子感到疼痛,都转身往回奔跑,罗卜藏丹津军阵一片大乱,于是被歼灭了。 参考译文 康熙戊寅年间,噶尔丹被朝廷打败并死亡,固始汗第十子达什巴图尔接受朝廷辖制,被封为和硕亲王。他的儿子罗卜藏丹津承袭爵位,罗卜藏丹津自己认为青海、西藏过去都是他们的领地,企图恢复先人基业。正赶上世宗刚刚登上皇位,他就在雍正癸卯年发动叛乱。世宗命令年羹尧担任抚远大将军,让四川提督岳钟琪参赞军务,征讨罗卜藏丹津。 吴地有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强横无礼,喜好勇力,被仇家诬陷为太湖盗,逃亡塞外,跟随蒙古健儿干盗窃马匹的勾当时间很久了,于是自己也就非常喜爱马。一日,他看见岳钟琪骑的是一匹名马,于是就在夜里翻墙跳入藏匿于马厩中,准备盗走那匹马。不到三更天的时候,岳起床巡视,亲自喂马,他不能继续隐藏,被擒拿。岳上下打量他并问:“你是行刺的,还是盗马的?”他回答说:“盗马的。”岳又问:“你是白天擅自闯入的,还是夜里翻墙而入的?”回答说:“翻墙而入。”岳微微地盯着他看了一会儿,若有所思。喂完马,岳命令他跟随进入房中,赐给他一杯酒喝,随后脱下衣服休息。天刚亮的时候,岳起床,招呼盗马人一同去大将军府,岳先进入大将军府,过了好久,有人打开军门高声传呼:“岳将军的随从某,接受赏赐担任守备一职,应当效力于将军部下。”岳钟琪很快走了出来,上马回头对他说:“壮士好好努力吧,将相难道是天生的吗!” 等到岳钟琪征讨西藏时,吴人某也随行。傍晚时,岳站在营门,下命令说:“这次出征并非征讨西藏,而是因为青海首领罗卜藏丹津长久以来就应当要受到朝廷的讨伐,昨天他的母亲和他的弟弟红台吉两个首领秘密来函乞求投降,机不可失。”于是拿出珠宝一袋,黄金二饼,回头对吴人某说:“先派你去把叛贼的母亲召来,叛贼所住的帐篷,外面有网绳结成的城墙,上面挂满了金铃,稍有触动就有人知道,不善于逾越的人是不能进入的。叛贼营中有四顶帐篷,上面挂有三盏红灯的,是他们母亲的,对面的大帐中住着罗卜藏丹津,左右的大帐中分别住着丹津、红台吉两个敌首。珠宝和黄金将要作为对他们的犒赏。这是重大的事情,你要好好地去干呵。”解下腰中的佩刀交给了他。 某接受命令出营,天降大雾,走了三十余里,到了叛贼的网城。腾身越入,见大帐中灯烛明亮,叛贼母亲坐于上座,两个敌首领侍坐在一旁,他们见了吴人某大声喝问:“什么人?”吴人某说:“年大将军认为阿娘通情达理,知道事情的顺逆,所以派奴才我来问好,带来珠宝一袋奉赠给阿娘,黄金二饼馈赠给两位台吉。”二人听说以后,非常高兴表示感谢。吴人某于是就骗他们说:“将军在十里外的地方等待阿娘,阿娘赶快去吧!”三人面面相觑有些犹豫,他解下腰中佩刀厉声说:“去就快去,如果不去,我还要回去禀报将军。”他们的母亲说:“好一个蛮子(北方少数民族对当时南方人的称呼),我们一起走吧。”翻身上马,与二酋以及随行十余个骑兵同行,走了不到十里,岳来迎接。很快,前山火光起,两边山道的大炮击发,清军斩杀了叛贼母亲与两个敌首领回到军营。第二天,密探者来报,罗卜藏丹津已经逃往准噶尔部落,岳钟琪命令用长竿挑着叛贼的三颗人头示众,其余三十三家台吉都震惊恐惧,乞求投降。 (有人说,)岳钟琪兵至哈达河时,攻打守地的叛贼,追击奔跑了一昼夜,士卒马匹饥渴。塞外严寒地冻(四处无水,这时,)忽然见地上涌出泉眼流成溪流,万马欢腾饱饮一顿。于是能奋力追入大山之中,歼杀叛贼二千名。罗卜藏丹津陷入绝境无计可施,于是就放出平日所养的野骡,驱赶它们直奔岳军阵前。骡子尾巴上有火焰腾起,众军非常吃惊恐慌,岳说:“这是火牛阵的老办法罢了,只能用一次而不能用两次啊。”于是命令士卒们各拿长矛向前直奔,又用强弩一百余把尽力射杀它们,骡子感到疼痛,都转身往回奔跑,罗卜藏丹津军阵一片大乱,于是被歼灭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 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为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则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 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虽有圣智,不能与谋。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 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 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则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 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可不戒哉!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宦者传论》)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                源:原因 B.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                      图:谋取 C.至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            抉:挖出 D.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                        捽:揪住 答案  A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B.宦者之为祸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C.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于赵 答案  C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历史上妇女和宦官乱政被称为“妇寺之祸”。欧阳修开门见山地指出“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突出强调了宦官专政,祸害深重。 B.本文根据史实分析了宦官专政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特点、后果,以警戒封建帝王加以足够的重视并及早防范,不要渐积养祸。 C.欧阳修在文章中指出了封建王朝衰亡的共同原因,这种对历史的深刻反思,目的是让统治者“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D.本文是篇史论,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层层深入,逻辑性强;文中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说理充分。 答案  C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 译文:                                                                              (2)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 译文:                                                                               (3)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 译文:                                                                               答案  (1)势力孤单了,害怕祸患的心理就越来越严重,而控制君主的宦官的地位却越来越稳固。(2)国家的安危,取决于宦官们的喜怒,祸患就潜伏在宫廷里,那么先前认为可以依靠的人,却是造成祸患的所在。(3)做君主的人,并不是存心要在宫廷里滋养祸患,而把忠臣贤士疏远在外面,而是因为逐渐积累发展,在形势上迫使他这样做。 参考译文 自古以来,宦官扰乱国家,从根本上讲比女人造成的祸患还要深远。 女人,只不过是美色罢了;宦官的危害,却不只是在一个方面。这是因为他们接近皇帝而成为皇帝的亲信,他们的心术专横而又隐忍,能够用小小的恩惠来迎合君主的心意,用小小的信用来稳住君主的心意,使得君主必然信任他们并亲近他们。等到他们得到君主的信任后,就用灾祸之变来恐吓君主。虽然朝廷有忠臣贤士,可是君主却认为他们跟自己很疏远,不如侍奉起居饮食、跟随在前后左右的这些宦官可靠。所以身边的宦官日益亲近,忠臣贤士日益疏远,于是君主的势力越来越孤单。势力孤单了,害怕祸患的心理就越来越严重,而控制君主的宦官的地位却越来越稳固。 国家的安危,取决于宦官们的喜怒,祸患就潜伏在宫廷里,那么先前认为可以依靠的人,却是造成祸患的所在。祸患已经很深了才觉察到,想要跟疏远的忠臣贤士来谋划除掉身边的亲信,要是行动慢了,就会滋养祸患使它更严重;要是行动过急,就会导致宦官挟持君主作为人质。即使有圣贤智者,也不能出谋划策。即使谋划了也不能实行,即使实行了也不会成功。到了严重的地步,就会两败俱伤。 所以,最严重的能使国家灭亡,其次是君主自己送掉性命,而且会使奸雄借这个为口实造反,直至把宦官和他们的党羽全部挖出,斩尽杀绝,使天下人心大快才算了事。以前史书上所记载的宦官之祸往往都是这样的,不是一朝一代的事!做君主的人,并不是存心要在宫廷里滋养祸患,而把忠臣贤士疏远在外面,而是因为逐渐积累发展,在形势上迫使他这样做。 至于被女色迷惑,不幸不能醒悟,那么祸患就临头了;假使一旦醒悟,揪着头发把她撵出去就行了。而宦官制造了祸患,君主即使想悔悟,但形势的发展已经到了无法除掉他们的地步。唐昭宗的事情就是这样。 所以说这比女人造成的祸患还要深远,就是这个缘故。能不警惕吗?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