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班级     
     姓名           
 
 
  
多思则明;多学则精;多问则博。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标要求】
1、     
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2、     
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基础知识梳理】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西汉初期,统治者实行郡国并行制,以致诸侯势力膨胀,威胁中央。汉景帝平定     
,
在此基础上,汉武帝颁布“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朝中期,中央政府在地方设置了许多
        ,      
 之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3、北宋初年宋太祖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      
,同时派      
任地方长官,设     
负责监督,地方税赋大部由中央掌控。这样就加强了中央集权。
4、元朝在地方实行     
制度,而   
、     
、    
等由中央直接管理。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西汉丞相位高权重,为加强皇权,汉武帝起用______,任用侍从、秘书等人为
       、       
等,以削弱相权。
2、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唐朝时期的三省别是___、___、___,并在     
省                    
下设  
 、   
、   
、   
、   
、    
六部。隋唐时期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3、北宋初期,中央设立        
作为最高行政机构,为制约宰相,后增设     
、      
、        
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以加强皇权。
4、 元朝设___作为国家最高行政机关,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元朝后期,其权势渐大,甚至可左右皇位的继承。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选官主要实行        
。       
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采取   
      制,门第高低成为选官的主要依据。隋朝时,
废除该制度,开始用        
的方式选官,隋文帝时始设        
科,科举制形成。
3作用(略)见课本p15页。
        
 
 
【主干网络】 中央集权的发展 :
          
     
西汉时期    背景:汉初地方郡国并行,封国时有反抗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措施: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王侯,加强集权
  
                  
唐朝中期    背景:朝廷在地方设置许多节度使,拥有很大实力,     
                                
以致发生了安史之乱
                              后果:形成长期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北宋初年   
背景:唐末藩镇割据,以致形成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局面
                                措施 :   
军事上:剥夺大将兵权,抽调精兵强将充实禁军   
                                         
行政上:中央派文官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上:地方赋税由中央掌控
                            
                 
元朝时期 :行省制度-
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直属中央外,地方分设路、府、州、县。
                                  
                                        
                             
宣慰司-对边远民族地区举行管理
                                     
背景:汉初,丞相位高权重
                 
 
君主专制的演进 :
汉武帝削弱相权    
措施:重用身边之人参与军国大事,削弱相权
                          隋唐时期 : 
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形成三省体制
                                     
内容:中书省-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
                                         
                                   
作用:加强君主专制 ;削弱相权,保证皇权独尊  
                                        
                         宋初削弱相权 :
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皇帝总揽大权 
三分宰相职权,加强皇权 
 
        选官、用官制度:
                                   
汉朝-察举制度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的变化
                              
  
隋朝  隋炀帝-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重难点突破】
1.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是什么?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明中央集权制度内存在着哪些主要矛盾?
  从汉至元,历朝的政治制度的变革不外乎两点:中央尽量分散相权,限制相权,以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地方尽量削弱其权力,加强对其控制和管理,以达到加强中央权力,解除地方威胁之目的。
   
这两方面的措施恰好说明了,在中央集权制度下,有两对矛盾是无法解决的。那就是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因为这两对矛盾的存在,使得作为地主阶级最高统治者的皇帝面临着两难的选择:相权过大或地方权力过大都会影响到其统治的安定,而相权过小或地方权力过小别影响从中央到地方的工作效率,这样也难以对国家实施有效的治理。
2、从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弊端
(1)特点:A、中央严格控制地方,地方不存在独立的行政体系。
B、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服从皇帝。
C、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
D、地方权力分散。
E、中央控制地方官员的任免、监督、考核。
(2)弊端: A、地方官员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影响地方工作效率。
B、地方缺乏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管理。
【基础过关】
1、  下列中央官制行成的先后顺序是
①三公九卿制  
②三省六部制  ③ 内阁制
A. ③②① B.②①③  C.①③②  D.①②③
2、秦与西汉都实行郡县制,其共同之处是
A.郡县长官受所在州管辖     
B.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
C.郡县长官统辖列侯         
D.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
3、《资治通鉴》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这说明隋唐时期的中央机构
A.分工明确,互为补充      
B.相互牵制,互为监督
C.程序繁琐,效率低下      
D.部门增多,相权削弱
4、宋元时期的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
A.中书省和枢密院         
B.中书门下和中书省 
C.参知政事和平章政事     
D.枢密院和宣政院
5、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是
A.防止宰相权重难以控制       
B.完善中央集权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扩大民主权利
6、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行机制是
A.尚书——中书——门下     
B.中书——门下——尚书
C.尚书——门下——中书     
D.门下——中书——尚书
7、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以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最能反应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    
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C.降低将帅之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D.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8、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加强
C.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           
D.中央对于地方政府控制日益严密
9、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的趋势是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分散地方管理权力,防止割据 
③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  ④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渐趋严密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10、元朝创设的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是指这一制度
①推广了秦汉的郡县制度 
②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③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④成为今天中国省制的开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③④
 
11、阅读下面这段材料:
朱熹在总结北宋败亡的教训时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子语类》
请你想一想:(1)北宋是怎样吸取五代藩镇的教训的?
 
 
 
 
(2)朱熹关于北宋败亡原因的观点你同意吗?说说你的观点。
 
 
 
 
 
 
12、山东省又称“齐鲁大地”因其地理位置重要,我国古代各王朝都利用各种方式对其进行了
  管辖。
阅读以下材料:
 
 
 
 
 
(1)      
结合材料一说明山东省为什么又称“齐鲁大地”。
 
 
(2)      
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体现了哪一朝代对山东省的管辖?从中看出它们各采取了什么样的行政管理制度?
 
 
(3)      
元朝时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在这种制度下,是如何加强对山东的管辖的?
 
 
(4)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逐步完善有何积极作用?
 
 
 
 
 
 
 
 
 
 
 
 
 
 
 
 
 
 
 
 
 
 
 
 
第一单元   第3课答案
一、选择题:1-5
DDBBA  
6-10BBACD
二、问答题:
11、(1)A、在军事上,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B、在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C、在财政上,大部分地方赋税由中央掌控,这样就加强了中央集权。
(2)有一定道理。宋初的各种措施虽然达到了加强中央集权,改变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的目的,但是这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也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积贫积弱”的后患。这些都是宋败亡的原因。但宋朝灭亡的原因最主要的是封建政府的腐败以及严重的社会危机。
12.(1)在古代,山东省曾分封过齐、鲁两个诸侯国。
(2)西周和西汉前期。分封制和郡国并行制。
(3)行省制度。山东归中书省直接管辖。
(4)有利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和                    
政治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