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九年级中考命题形势分析及试题预测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09年九年级中考命题形势分析及试题预测

ID:121598

大小:21.45 KB

页数:6页

时间:2009-04-11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提要:通过钻研2009年中考考纲和分析近两年中考命题特点,拟以“五个不会变”来展望今年中考命题形势,并提出狠抓“两个落实”的应考对策,帮助学生养成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以适应中考的要求。 关键词:中考   命题   形势   分析 一、新课程以来中考试卷的特点 1、命题宗旨依纲靠本。2007、2008年两年的中考题,所依据的都是当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思想品德考试纲要和教育部2003年5月印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试验稿)》、教育部2002年12月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适应使用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的在我省使用的各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为依据而制定的。 2、重点从三个方面进行考核: (1)考核学生对新课程知识的理解、运用上的广度、深度、跨度和综合探究能力。2007、2008年两年的中考试题,都从不同形式、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考查这些能力要求。如2007年卷,多项选择题第24题、非选择题第30题第(1)(2)问、第31题第(1)(2)(3)问等,又如,2008年卷,单项选择题第6、11、16题、多项选择题第22、24、26题,非选择题第28、29、30、31题等,均要求考生通过阅读背景材料,理解题干题肢,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正确作答,等等这些,均系考查考生对知识掌握的广度、深度、跨度与综合运用的能力。 (2)考核学生对人生意义、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由此产生的判断力。如2007年,单项选择题第8、11、21题,多项选择题第22、23、27题,简答题第28题,辨析题第29题,分析说明题第30题,综合探究题地31题;2008年单项选择题第6、7、8、9、10、11、12、21题;多项选择题第22、25题,简答题第28题,辨析题第29题,分析说明题第30题,综合探究题地31题等,都隐含着对人生成长的意义、启迪考生养成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判断力。 (3)考核学生对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益生活的认识。如2007年,单项选择题第20、21题,多项选择题第22、25题、辨析题第29题;2008年单项选择题第6、7、8、9、10、11、12、21题,辨析题第29题,综合探究题地31题等,都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去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益生活。 3、比分向第一部分“成长中的我”和第三部分“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倾斜。“考纲”规定内容结构及比分为:“成长中的我”约占20%、“我与他人的关系“约占30%、”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约占40%,但是,出现在试题中的实际比分怎么样呢?通过钻研“考纲”和分析试题可见: (1)2007年,第一部分占23%,对比20%的考纲要求,多了3%; 第二部分占19%,对比30%的要求,少了11% 第三部分占48%,对比40%的考纲要求,多了8%; (2)2008年,第一部分占26%,对比20%的考纲要求,多了6%; 第二部分占16%,对比30%的要求,少了14%; 第三部分占48%,对比40%,多了8%。 为什么会如此倾斜呢?这就引出了我第四个要讲的问题—— 4、试题充分体现“三贴近”。大家可以翻一翻2007、2008两年的中考卷,可以领悟到试卷具有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即“三贴近,这些“三贴近”在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考纲里最具这些价值。所以,试卷倾斜于这两部分是在所难免的。 二、2009年中考命题猜想 (一)抓住命题指导思想的四句话。我认为,要始终抓住命题指导思想中的这几句话:“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考查的内容注重学生终生发展所需的必备知识,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坚持在课程标准范围内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学生在具体情景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这个命题指导思想可以概括四个方面来理解: 1、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 2、注重考查学生终生发展所需的必备知识; 3、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 4、坚持在课程标准范围内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学生在具体情景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二)用“五个不会变”来理解。在这里,我用“五个不会变”来对命题指导思想的理解,或者说对2009年的命题做一个宏观的猜想吧。 1、依据考纲命题的宗旨不会变。首先从考纲制定的现实来看,“考纲”依据“课标”制定,“课标”不变,“考纲”又怎么可以变呢?其次,从近两年中考试题的历史轨迹来看,试题紧紧依靠考纲,与考纲对应点可以一一找到(见图表)。 表一:2007年中考试题对应考点分布表: 项目 内容  比分 闭 卷 部 分 开  卷  部  分 合 计 单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 简答题 辨析题 分析说明题 综合探究题 时事 1、2、3、4、5 10 第一部分 第一单元 6、8 (3)※ 23 第二单元 7、9 22※、24※ 28※ (1)※ 第三单元 23 第二部分 第四单元 11 19 第五单元 12、13 25 第六单元 10、14、15 (2)※ 第三部分 第七单元 21 48 第八单元 22※ 29※ 第九单元 16、17 第十单元 18、19、20、 24※、26、27 (1)※ (1)※、(2)、(3)※ 合计(分) 42 18 6 8 12 14 100 注:表中1、2、3……27或(1)(2)(3)为小题序号; ※为综合或共有。 表二:2008年中考试题对应考点分布表: 项目 内容  比分 选择题部分 非选择题部分 考纲(已考27条,占28.72%) 合计分 单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 简答题 辨析题 分析说明题 综合探究题 第一部分   成长中的我 6※、8、 7、9、10 22※、23※ 28※ 29 31(1) 31(2)※ 31(3) 4、5、8、9、10、12、18、19、20、21、22(共15条) 26 第二部分 我与他人的关系 6※、11、 12、13、14、 16※、17、18 22※ 31(2)※ 28、39、42、46、49、50(共6条) 16 第三部 分 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 的关系 15、16※、 19、20、 21 24、25、26、27 30(1)、 30(2)、 30(3) 56、68、70、71、74、78、81、82、86、89(共10条) 48 第四部 分 2007年5月至2008年时事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 1、2、3、4、5   10 合计(分) 42 18 6 8 12 14 100 注:表中1、2、3……27或(1)(2)(3)为小题序号; ※为综合或共有。 从实施新课标两年来的试题,可以感觉到两年来的命题宗旨始终坚持两个基本原则:一是考纲规定的内容,二是学生所课本出现的知识,设置一定的背景来体现,这一指导思想始终没有变。 2、对新课程知识运用的广度、深度、跨度的综合探究的理念不会变。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一是中考具有的选拔功能决定的。如果不通过对考生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度、跨度与综合运用能力这一手段,怎能筛选出不同层次学校所需的人才呢?要体现公平性,唯有如此。二是中考“命题指导思想”决定的。2009年“考纲”提出的“命题指导思想”,不仅继承了两年来的指导思想,而且完善了这一指导思想。如“坚持在课程标准范围内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今年新加上去的。这一理念,在2008年中考卷中体现的很充分。对比两年试卷,可以见到2008年试卷所展现的理念含量。 3、引领学生感悟人生意义、引领学生确立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教育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益生活的理念不会变。如2007年,简答题第28题,通过电视剧《青春的童话》故事里那个患先天性心脏病女孩在生存的每一天里都在日历上画一个红圆圈情景,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回答两个问题: (1)故事中“女孩在日历上画红圆圈”说明了什么? (2)你从故事中明白了哪些的道理……;2008年, 如第31综合探究题通过两幅漫画回答 (1)漫画一和漫画二分别反映了生活中的什么问题?这两幅漫画的联系点是什么? (2)结合漫画和生活实际,谈谈该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请你为解决漫画中反映的问题,提出不少于三个好主意。还有很多选择题都体现了这一理念。恕不一一列举。 2009年“考纲”变化不大,可以作为体现这一理念的命题背景材料极其丰富,如两个奥运、“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神七问天、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一号文、2008年《感动中国》人物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措施、两会精神以及有关青少年学生的事件等。 4、考查学生通过学习新课程后是否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判断力的理念不会变。如2007年第13、25、31题,2008年6、7、8、9、10、17、21、28、29、30、31题均基于这一理念进行考核。(第3、4个“不会变”可以合而为一)不一一细说。 5、比分各部分有所倾斜的可能性不会变。因为试卷的制定还是要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即“三贴近”的,这“三个贴近”是学生学习思想品德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即“三维目标”的重要体现,这些体现可以通过中考试卷来体现。所以,比分倾斜的理念不会变。 此外,反猜题的命题思想,还会有所体现。所以,要注意应考策略。 三、应考策略 1、紧扣命题指导思想,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重点,把时政与思想品德课程密切相关的思想内涵发掘出来。这不仅是思品课备考的基本思路,也是思品课与时俱进的基本要求。备考中,必须贯穿好这一思想。 紧扣时代脉搏,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社会热点重点,如上面所列举的两个奥运、“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神七问天、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一号文、2008年《感动中国》人物、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措施、两会精神、经济发展与环保以及有关青少年学生事件等,把这些事件从多个角度设置练习训练,单项选择、多项选择、非选择题等,联系考点,综合训练。 2、狠抓“两个落实”。一是抓好解题方法的落实,二是抓好综合分析、运用所学知识能力训练即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落实。据此,在复习教学中工作中,要具体抓好如下两个方面: (1)扎实基本功,避免不必要的失误。不知大家有没有碰过答非所问、问非所答的答卷?我认为出现这种答卷的原因主要是缺乏扎实的基本功所致。因此,在复习中,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抓抓基本功。 (2)加强学生的阅读、审题、解题能力的培养。我查阅了2007、2008两年的中考卷,2007年中考卷近4800字;2008年中考卷近5000字,在规定80分钟时间里,每个考生要完成包括阅读、做答——写1000字左右答案内容,的确不易!但这是现实,必须面对。针对这一现实情况,我们必须一方面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一方面帮助学生提高审题、解题能力。对此,教学中,我们要依据“课标”,有的放矢,逐步帮助学生养成这种能力,以适应中考的要求。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