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教学设计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教学设计

ID:109549

大小:211.32 KB

页数:83页

时间:2020-12-10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教学设计 1.《白鹭》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词语。 3.仔细品读全文,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白鹭的美,了解作者 独特的感受和独到的认识。 4.理解本文描写白鹭所运用的独到方法并指出其作用。 5.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作者从常见的动物白鹭身上发现其独特的美,运用多种方法对其美进行描写。 2.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 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的诗”的意思。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准备 搜集关于白鹭的诗歌等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老师:“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白鹭是一种体态优美,富有诗意的动物。你认识它? (出示图片) 老师: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白鹭在诗 人的笔下尽展优美的姿态。确实,白鹭是很美的,美得象一首诗。因此郭沫若写了一篇散 文来赞美它。 (板书:白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识读生字词。 老师: (1)掌握会认字:鹭、嫌、黛、嵌、匣、嗜。 (通过具体的句子示例,认识生字) (2)掌握会写字:宜、鹤、嫌、朱、嵌、框、匣、哨、恩、韵2.初读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重点字词句,读通顺,老师伺机指导)   3.提问:作者从哪几方面写出了白鹭的美? (指名分节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这个问题)    生 1:白鹭的颜色 生 2:白鹭身段的精巧 生 3:白鹭的觅食、栖息、飞行时的不同韵味   4.指导分段: 第一段:(1 自然段)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第一段:(2—5 自然段)白鹭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都很适宜,十分精巧。   第三段:(6—9 自然段)白鹭在觅食、栖息、飞行时充满韵味,给人们以美的享受。   第四段:(10 自然段)白鹭实在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 1.老师:下面给同学们几分钟的时间再次默读课文,读的时候请大家带着这几个问题 思考一下: (1)在作者的眼中,白鹭是什么? (2)在你的脑海中,这首散文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这首散文诗的特点) (3)这首散文诗表明作者对白鹭怎样的思想感情? (默读结束后,小组讨论问题的答案) 老师明确答案: (1)一首精巧的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2)语言精练形象,节奏感强,充满意境。 (3)对白鹭的喜爱、赞美之情。 2.细节分析。 (1)作者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请朗读课文,分别找出与白鹭是“精 巧的诗”“韵味无穷的诗”相对应的语句。    学生交流。(2、5 小节与白鹭是“精巧的诗”相对应;6、7、8 小节与白鹭是“韵味 无穷的诗”相对应。) (2)“颜色的配合”从哪里可以体现出? 学生讨论:(雪白的蓑毛、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素一点儿则嫌白,深一点儿则嫌 黑)读后有何感觉?   “身段的大小”从哪里可以体现出? 学生讨论:(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增一点儿则嫌长,减一点 儿则嫌短)你有什么体会?   (身段精巧,颜色和谐,一切都很适宜,的确精巧如诗。) (3)白鹭的“美”体现在课文中的哪些方面?用精练的语言概括。老师示范:和谐美(三个字 抓住关键词: 嵌、镜匣) ①外形美(2、5 节)--------能看出的美 ②和谐美(6)------------------作者感受到的,被人忽略的美 ③神态美(7 安稳、悠然)-------作者感受到的,被人忽略的美 ④动感美(8 活力美 黄昏 乡居)----------作者感受到的,被人忽略的美 (答案灵活不求全一致。老师板书) 师总:白鹭是一种平凡的动物,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感受抒写了它因为常见而被 人忽略的这么多的美。可见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只是缺少发现的眼睛。所以我们要善 于用心去感受、发现蕴含在平凡事物中的美。 四、拓展感悟。 (出示 PPT,介绍郭沫若所处的年代: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 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结合创作的时代背景谈一谈:作者仅仅是赞美白鹭的美吗? 五、总结拓展 课文小结:郭沫若先生的小品文清纯自然,别有情趣,《白鹭》更是其中的精品。这 是一曲自然美的赞歌。作者长于形象和色彩刻画,比喻新奇贴切,意境清丽悠远,富有浓 浓的诗情画意。 六、课后作业 1.仿照《白鹭》写一篇关于动物的小散文。 2.个人或小组合作将白鹭改写成一首诗,或找到白鹭的图配诗歌。   3.拓展阅读,郭沫若《石榴》或高尔基的《海燕》 2.《落花生》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花生的品质以及借物喻人的写法。 3.从人物的对话中懂得做人要像花生一样朴实但是有用。 教学重难点 1.通过人物的言语来领会父亲要讲述的道理。 2.深刻体会花生的品质。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准备集关于花生的生长、用途等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问题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预习的新课文吗?大家看到这三个字有什么问题吗? (ppt 出示相关内容) 为什么本文要以此为题呢?花生是大家都知道的一种食物。有的地方因为它有营养, 吃了对身体有好处,所以也叫它“长生果”,平常叫它花生。但课题上为什么要加个“落” 字,叫它“落花生”? (因为花生的特点就是落花入土而生果,所以在植物学上就叫它――落花生。) (板书:落花生) 二、感受作者及家人对花生的喜爱以及花生的 品质 (一)出示 PPT,展示关于作者的一段介绍。 留学西洋多年,他从不穿西服,他不抽烟,不喝酒,大部分收入都用在购买图书上; 在港大任教时,他以中文系主任的身份每周上课二十小时,还为学生课余补习,他常说: “他们肯学,我就肯教”;抗日战争时期,他为战争奔走呼号,终因过度疲劳而病逝;郭 沫若曾评价他说:“他有献身精神,对于名利竞逐,及其恬淡。”这就是本文作者许地山。 1.今天我们请一位同学先读一读课文第一段, (1)课文多音字。 多音字:空、种 (结合第一段课文,学习多音字,让学生知道:多音字的读音要根据它的意思来判断) (2)买种,翻地,播种,浇水 这几个词有什么特点? (动词+名词) (3)这段内容讲了什么事情?从哪里感受到作者和他的家人喜爱花生? ①指名交流 ②这段话中,哪里最能彰显作者和家人对落花生的喜爱呢? ③这段文章中作者和 家人种花生的过程表现了什么? ④小结:作者和家人这么开心的种花生你可以看出什么? 生:作者和家人对花生的喜爱 2.学习 2-9 自然段 那作者和他的家人把花生种出来了吗?围绕着花生又展开了什么故事呢?接着读一 读。 看看那天晚上他们都讨论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做上标记。(1)那天晚上天色不太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提问: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出示 PPT(许地山的父亲当时是知县,在为老百姓奔波。) (2)老师:接着父亲提出了什么问题? 生:问我们是否爱吃花生,花生的好处是什么? 老师:这些孩子们是如何回答的? (指名答,每名同学扮演一名文中人物,说出具体的好处。) 生 1:姐姐说:“花生的味道很美。” 生 2: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拓展:花生的这个用途咱们在生活中也有所了解吧! 生 3: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他的好处。” (二)阅读第 10 自然段到最后。体会感悟 1.父亲仅仅说的是花生吗? 2.哪句话说明不仅讲的是花生还在讲做人? (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怎样理解这句话?少年时期的作者是怎么样理解这句话的,找出相关句子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用的人。) (1)全班齐读,读出对这句话的理解 (2)重点词:体面、只 (3)请生读 4.什么是有用的人?请生说说,举例子 (生 1:为了国家的繁荣,默默奉献在岗位上的工人……) (生 2:舍己为人的人。) 三、总结拓展 1.从父亲对花生的描述中我们学习到了什么关于花生的品质? 2.现在如果你作者或者他的家人中的一个。此时,你有什么话要说?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课文《落花生》,这篇课文启示我们,我们不能凭借事物的外 表去评估事物的价值,我们更要做一个平凡而有用的人。 五、板书设计 种花生  落花生 吃花生   过收获节△ 我们谈   谈花生 △ 赞花生   父亲谈△   学花生△ 3.《桂花雨》教案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 通过学习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喜爱桂花,思念家乡的情感。 3. 认识生字“萝、杭”,积累词汇。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借物抒情的表达方法。 2.通过课文描绘的桂花盛开之景,摇桂花的乐趣,深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准备相关材料、制作 PPT 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学习导入 1.板书课题《桂花雨》。 2.师:这节课我们学习《桂花雨》这篇文章,那什么是桂花雨呢?它是怎么一回事? 谁能用课文中的话告诉我们? 点名朗诵文章中心句: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 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自由练读,边读边想象当时的画面。 3.师:现在你能说说这“雨”是怎么回事了吗?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纷纷”“满头满身”等处品读体会摇下的桂花就像下雨一样。 4.指导朗读,读出桂花雨的特别之处。 【设计意图:“桂花雨”是作者对桂花纷纷扬扬下落样子的形象表达,也是课文中的 核心句段之一。教学伊始,通过课题引出这一片段,直奔文本核心内容,减少枝蔓,对于 课文整体学习也将起到提纲挚领的作用。】 二、分析课文 (一)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先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读通全文领略作者意思。 2、让学生描述课文内容(现场提问)。(二)带领学习,精读全文 1、认识生字,并在重要知识点处做出点拨,提出相应问题,让学生先自行阅读解答。 (1)教生字“萝、杭、撮” (2)教生词“笨笨拙拙、桂花卤、沉浸、新鲜、炉烟袅袅” (3)“吩咐”和“挑练”如何应用 “吩咐”什么意思?在家里谁可以吩咐你?你在家可以吩咐谁?用“吩咐说一句话。 “挑练”什么意思?(PPT 展示) 选词填空:我从地上()起一块石头 我从一堆石头里()起一块鹅卵石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交流阅读感受,不懂的内容互做标记,小组成员互助学习, 共同解决问题。 3、找出代表汇报,分享阅读感悟,回答相应问题,教师给与适当讲解。 (三)重点学习 1、结合情景赏析重点语句 (1)“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 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这句 话描写了什么? 学生:作答 教师:这段话主要写了桂花树的样子。作者是怎么写的呢?先写了桂花树总体的样子, 再写了桂花的样子,最后描写出桂花的香气。 (2)“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 的。”这句话中的“浸”用的好不好?在此处它有什么作用? 学生:作答 教师:毫无疑问,这个“浸”字在此处用的极好,一个“浸”字就把香味写的好像看 得见,摸得着,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桂花浓烈的香气。那我们来想一想,香气我们可以 看的见吗?我们又能把什么浸泡在水里呢? (3)“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 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大家谁来描述一下这 是怎样的一幅情景。(重点,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创设想象人物的内心,体会“我” 童年的摇花乐。) 学生:作答 教师:这诗情画意般的桂花雨,这心满意足的快乐,怎能不在作者的心里留下深深的 印迹,即使几十年过去了,回想童年这快乐的一幕幕,依然是那样的意味深长,而在作者 念初中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母亲是怎样评价那里的桂花的? 学生: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教师:母亲为什么会这么说呢,谁能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学生:作答 教师:桂花是一样的桂花,甚至杭州小山上因为树多,更显得浓郁,但是因为母亲爱 自己的家乡,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 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桂花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杭州再多的桂花也比不上情感中的家乡桂花 三、总结拓展 1.媒体出示:介绍作者琦君,浙江人,她一生漂泊,1949 年来到台湾后,定居美国,就 再也没有回来过,在这段日子里,她的母亲、父亲相继去世,在写这篇文章时,她 44 岁, 文章流露出作者对家乡桂花的热爱和对家乡亲人,及家乡美好生活的眷恋,思念家乡,又 不能回去,这份忧伤的乡愁,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齐读第八段。 2.作者琦君曾写到“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 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一份情,像花木草树似的,谁能没有根呢?” 结合这句话,请大家联系《桂花雨》,你觉得琦君是个怎样的人?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课文《桂花雨》,作者通过回忆小时候摇桂花的乐趣,表达了 作者对于童年往事的回忆以及强烈的思乡之情。希望同学们学习了这篇课文以后可以动笔 写一写自己童年经历中难忘的事,难忘的人。 五、板书设计 4.《珍珠鸟》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练习快速默读课文。 2、识记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 3.体会作者对鸟的真诚、细腻的爱,认识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从害怕到 亲近、到信赖的变化过程。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快速的阅读课文。 2.读懂课文,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准备 准备 ppt,收集珍珠鸟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图片导入同学们,大家看到这几张图片,是不是觉得这种鸟非常的漂亮呀!有没有哪位同学告 诉老师它的名字是什么?(自由回答) 这是珍珠鸟,是“金山珍珠”的别名,又叫“锦花鸟”、“锦华鸟”、“小珍珠”。因羽 毛散落很多小白斑点,形似珍珠,故得名。 小结:大家现在一定对这种鸟充满了兴趣吧,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眼中的珍珠鸟。 珍珠鸟(板书) 二、读文识字(展示 PPT) 在正式开始这堂课之前,为了方便同学们更好的理解课文,先让我们来认识几个生字。 (老师领读,学生跟读) 三、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下面请同学们快速的阅读这篇文章,根据文意划分一下段落,并分别概括文章段意。(同 桌交流) 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作者和珍珠鸟之间的故事,细腻的写出了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 哪位同学跟大家分享一下划分段落的结果(指名回答) 生:我划分了三个部分。 师:每部分的段意是什么呀? 生:第一部分(1——5 自然段):我为珍珠鸟营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第二部分(6——13 自然段):雏鸟在我的呵护下成长,我取得了它的信赖。 第三部分(14——15 自然段):“我” 发自内心的感受。 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作者和珍珠鸟之间的故事,作者通过无声的爱拉近了与珍珠鸟的距 离,正是信赖使彼此更加亲密,最后珍珠鸟在作者的肩膀上睡了起来,这是何种信赖! (二)深入研读 下面让我们走近作者家中的珍珠鸟: 1、下面请同学们一齐朗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并回答以下两个问题:(师生齐读) (1)作者为珍珠鸟做了什么? (2)珍珠鸟对作者态度是如何转变的? 第一部分主要讲的是朋友送给作者一对珍珠鸟,作者为珍珠鸟营造了舒适幽静的生活环 境,其对作者的态度发生转变。哪位同学告诉我珍珠鸟对作者态度是如何转变的?(举 手回答) 生:态度由刚开始的害怕慢慢转变为亲近。 师: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 生:刚开始时珍珠鸟害怕见到人,后来 它们可爱的鲜红小嘴从绿叶中伸出来 它们便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我们就这样一点点熟悉了。 2、下面请同学们一齐朗读课文的第二部分(6——13 自然段),并划出珍珠鸟对作者态 度发生转变的语句。 第二部分主要讲的是雏鸟出生后,对作者态度的转变。哪位同学告诉我珍珠鸟对作 者态度是如何转变的?(举手回答) 生:开始时是害怕,后面变得越来越亲密。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呀? 生: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渐渐它胆子大了, 就落在我的书桌上。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这样,它 完全放心;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 小结:我们从本段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可以知道这个小家伙竟然在作者的肩头睡了起 来,可见小家伙对作者完全放下了戒备心,对作者充满了满满的信赖感。 珍珠鸟由刚开始的害怕,慢慢的转变为了亲密,最后竟然趴在了作者的肩头睡觉, 是什么让珍珠鸟的态度发生了这么大的转变呢?答案就在第三部分。 3、下面请同学们一齐朗读课文的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生:“我” 发自内心的感受。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恰恰是本文的文眼,作者用最简单的文字,表达了 最强烈的感情。 师:有哪位同学回答以下的问题:是什么让珍珠鸟的态度发生如此大的转变呢?(自 由提问) 生: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师:恰恰是这句话给了我们答案,是作者的爱让珍珠鸟对作者有了信赖感,信赖是 人人交往当中重要的一部分。 小结:信赖不止发生在人和动物之间,人和人之间更需要信赖,信赖能创造出美好 的世界。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课文,如果我们都能给予别人多一点信赖,那人和人之间的关 系就越来越亲密,世界将会越来越美好,让我们对其他人多一点信赖吧! 五、板书设计 珍珠鸟 金山珍珠 怕人 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六、教学反思 珍珠鸟是一篇文旨优美的课文,讲作者冯骥才与他养的珍珠鸟之间发生的故事,文章 饱含着作者对珍珠鸟的关爱、尊重、喜爱,也展现了鸟对人的信赖,是一篇很有韵味,读 来想象丰富,感觉异常美好的文章。所以教学重点就放在这方面。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 就想如何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我”与小珍珠鸟亲近的这一过程,这一过程体会不好,文章 主旨的理解会显得生硬。 讲授这篇文章我希望同学们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增强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这堂 课应用了图片导入。本课的学习重点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学会与动物、与自然和谐共处。 同时,学习这篇文章还想教给学生一些写作的方法,学习作者写作手法的细腻之处。 课文中关于珍珠鸟外形的描写是为了让学生感受不同文体的文章在表达上的不同效果,让 学生通过说明性描写和本文描写的比较体会到作者语言的精到和匠心的独特。能够意识到 文章的描写是为文章的中心和主题服务的,是可以充分展示作者内心世界的。 不足之处:课上的提问过多不利于学生对文章的品读,而过多的品读,让学生自读自 悟又不利于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两者如何协调值得深入思考。这一节课留给自己的反思 很多,争取在不断的实践和反思中不断的进步。 5.《搭石》教案 教案分析 捧读课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 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 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 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 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一定会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 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教学目标 1、会认 “谴”等 7 个生字,会写“暴”等 11 个生字。 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知道什么是搭石。 4、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协调有序、理所当然”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学时间 2 课时 教学准备铺搭石用的石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步学习感知课文,自学生字新词,交流自己学习收获,对课文进行质疑。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5 自然段。 2、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人影绰绰”、“协调有序”等重点词语。 3、感受搭石上“看得见”和“看不见”的美,体会平凡中的不平凡。 4、学习作者用字精准以及巧妙选材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用字精准以及巧妙选材的写作方法。 教学流程 一、说石引入 1、揭题,读题。 2、回顾:什么是搭石? 3:质疑:搭石不就是乡村山野中供人们过小溪的一种非常非常普通的石头吗?可是, 作者为什么却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二、找景寻美 1、默读课文 2-4 自然段,你从哪些句子感受到搭石是一道风景?用“——”画下来, 再想想这些风景美在哪? 2、师巡视指导。 3、指名交流感受。师根据学生反馈,相机引导孩子们品搭石上蕴藏着的美。 三、品石悟情 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学习“上了点儿年岁的人走搭石”、“一行人走搭石”、“两人面对 面走搭石”、“年轻人遇上老人走搭石”这几道风景。 风景一:“一行人”走搭石 1、课件出示“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2、联系上下文理解“协调有序”,感受一行人走搭石的协调美。 3、用查字典以及想象画面的方法理解“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感受一行人走搭石时 的画面美。 4、指导朗读“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 感受一行人走搭石时的音 乐美。5、写法指导:感悟作者用词的精美以及用标点符号的准确。 6、有感情地朗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7、解疑,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风景二:“上了点儿年岁的人”走搭石 1、课件出示“上了点儿年岁的人,无论怎样。。。。。。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2、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那位上了点儿年岁的人,通过采访了解“老人”踩到不平稳 的搭石时会怎么想,怎么做,感受“老人”无私奉献的美。 3、指导朗读这道风景。 4、解疑,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风景三:“两人面对面走搭石” 1、学生汇报从这道风景中感受到的美。(板书:谦让) 2、朗读句子。 3、解疑,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风景四:“年轻人遇上老人走搭石” 1、课件出示“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2、理解“伏”、“理所当然”,感受家乡人敬老的美。 3、语用练习:展开想象,还有哪些人过搭石需要年轻人帮助?请你写一段话,用上 理所当然。 4、学生分享所写语段,师相机点评。 四、写法指导 体会和学习作者巧妙选材来表现平凡事物中不平凡的美。 五、以石升情 1、指着板书问:仅仅是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吗?(不是) 还有谁构成了家 乡的一道风景? 2、指着板书追问:这排排的搭石仅仅是用石头搭成的吗? 3、指着板书追问:你认为这一排排搭石仅仅是联接着故乡的小路吗? 4、齐读最后一段: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 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小结:这一块块、一排排平凡而普通的搭石,静静的躺在溪水里,任人踩、任人踏, 不计名利,无怨无悔,这正是乡亲们乐于奉献、互相帮助、敬老爱老的写照。课文题目是 “搭石”,可是课文却主要写了走搭石的人的美德。刘章爷爷的这种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值得我们学习。 六、总结拓展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用心感受,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不平凡的美。 七、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文字并不深奥,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一开始,我就以“搭石,构 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为美的切入口,让学生在体会搭石的自然美的基础上,挖掘出其蕴 涵的情感美。接着,出示问题——“请细细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文中的那些词 句让你感受到美呢?”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透过文字直抵内心的引子。 学生带着任务读课文,读书目的性自然体现,又增加了语言的积累。以“美”为切入点, 带着学生走进了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欣赏“搭石”,寻找美的画面。 急着赶路的 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助人之美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 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和谐之美。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 闲话家常;——谦让之美 要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尊老之美 为了 将学生的真实体会在朗读中一次次的提升,所以在学生每次交流感悟之后,齐读中心句: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美是永恒的主题,学生们自读、自悟,在寻找美,欣赏美 的同时,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谐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6.《将相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 新词:理屈、示弱、抵御、推辞、侮辱、拒绝、无价之宝、绝口不提、 完璧归赵、同心协力、负荆请罪。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 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本文的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主要通过默读分析、讨论、交流解决。 2.本文的难点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在反复朗读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 后果的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准备 课前:读一遍课文,自学生字.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一、导入语设计: “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 并存。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它六国进攻。赵国紧邻秦国,是一个比较弱的 国家,常受到秦国的侵略。文中讲的故事就发生在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时期。 让我们来一 起看看吧. (板书课题)二、分析课文,讨论交流。 ①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 (“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②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本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 1.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2.学习第一个小故事。 (1)指名朗读第一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各抒己见,归纳整理:(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 经过:蔺相如机智勇敢 斗秦王。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整理: ①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 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机智) 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 ②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 行动:当蔺相如觉察 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点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 ③语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 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不 畏强暴、机智勇敢。) 3.看图讲述,训练表达。 打出幻灯片,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 1,发挥想象,说说蔺相如智斗秦王、完璧归赵的故事。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复述故事能力。进一步了解蔺相如是个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人。 4.小结: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 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 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个故事。 (点名指导学生了朗读) 6. 自学第二、三个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7. (1)课文讲了哪三个小故事?表现了蔺相如、廉颇的什么品质? (表现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 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两人爱 国的好品质。) (2)课文的三个小故事叙述了谁和谁的矛盾?根据矛盾性质的不同,这些矛盾可以 归纳为哪两种矛盾? (讨论、交流、点拨:叙述了秦国与赵国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敌我矛盾;廉颇与 蔺相如之间的矛盾是个人矛盾。) (3)贯穿两种矛盾的中心人物是谁? (蔺相如) 蔺相如在这两个不同的矛盾面前分别采取了怎样不同的解决办法? (讨论、交流、点拨:对秦国敌我矛盾采取坚决斗争、针锋相对的解决办法;对同廉 颇的内部矛盾采取顾全大局、求和、团结的解决办法。) (4)三个小故事间有什么联系? (讨论、交流、点拨:师:三个小故事都各有中心,合起来又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蔺 相如有完璧归赵之功,才会有渑池之会的随行。因此,哪是因,哪是果?生:前是因,后 是果。师:而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两次奇功却是 廉颇与他失和之因,因此,哪是因,哪是果?生:“负荆请罪”是果,前两件事均是 因。) (5)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和下面的三个故事是因果关系。第一自然段是下面三个故事 的总的起因,如果没有这个原因,也就不会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 而最后蔺相如忍辱退让,廉颇受感化,负荆请罪,主要是由于他们看到了大敌当前,有共 同抗秦的爱国之心,这是促成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 三、总结、扩展 本文通过典型事件来刻画 人物形象;抓住人物言行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使读者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下 请同学们自读历史故事“刎颈之交”,进一步学习将相团结一致、全力合作的爱国主义精 神。四、课堂练习 简要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四、板书设计 将相和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蔺相如 廉颇 五、教学反思反观自己,看到的最多的还是不足之处。 第一,自我感觉准备的比较充分,但是我学情的把握不是很到位。 第二,课堂上的失误较多。其他老师在给我评课时说我很紧张。实际上,我一点都没有 紧张而是时时在关注着学生,也许是过于关注学生而忽略了自己的言语,所以导致口 误较多,让学生帮忙纠正了许多次,显得教师心理素质不高。我想,我应该多关注自己 的语言,沉住气、静静心,减少自己的失误。 第三,课堂时间把握不准。孩子们早就坐在教室等着了,我也怕等的时间过长,学生会 失去新鲜感和兴趣,所以我提前上课了。前面的环节进行得很顺利,师生之间的对话也 很融洽,可是到了后半节课,时间就显得过于紧张了,急匆匆的进行着自己的教学环节, 甚至看到时间快到了,有的问题直接删掉。使得整个课堂结束的比较突然,前松后紧, 虎头蛇尾。 7.《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记“隼”、“瀚”等五个生字,会写“冠”、“俯”等十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 3.学习说明文中的说明方法,并会使用该方法描述事物。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 2.对说明文有初步的认识,掌握说明文中的说明方法。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准备 PPT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出示 PPT) 同学们,在今天的课程开始之前,咱们先来猜一个谜语: 似虎不是虎, 速度快过虎。 身披花点衣, 羚羊填饱肚。 ——打一动物 有没有哪位同学告诉老师这是什么动物呢?(学生提问) 展示 PPT 上猎豹的照片。引读:猎豹栖息在温带、热带的草原、沙漠和有稀疏树木的 大草原。猎豹是世界上在陆地上奔跑得最快的动物,它的时速可以达到 115 公里。猎豹厉 害吧!可是还有比猎豹更厉害的呢?它们是谁?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发现奇妙的科学世界。 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板书) 二、教学过程 (一)读文识字(展示 PPT) 在正式开始这堂课之前,先让我们来认识几个生字和多音字。(老师领读,学生跟读) (二)整体感知 1、下面让我们快速的通读一遍课文,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阅读完成后回答以 下的问题,(指 PPT)教师巡视指导。(出示课件相应页) 宇宙中速度最快的是( B ) A 猎豹 B 光 C 声音 2、反馈交流: (1)指名交流 (2)阅读课文后,我们知道猎豹的速度是最快的吗?生:不是,还有比猎豹速度更 快的。 (3)宇宙中速度最快的是什么?生:光。 (4)本文是说明文,介绍了比猎豹的速度更快的游隼、声音、喷气式飞机、火箭、 流星体、光等事物,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奇妙的科学世界,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奇妙的 世界。 (三)再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我们仔细的读一下 1-3 自然段,找出陆地上速度最快的动物是什么?文章应用了 什么方法说明这一点? 2.检查交流(媒体出示第 1-3 自然段) (1)谁先来说说这三个自然段中都写了哪些事物啊?(指名提问) 生:老师,这三个自然段中都写到了人、鸵鸟和猎豹。 师:回答的非常完整,那你有没有找到陆地上速度最快的动物是哪个? 生:老师,是猎豹。 师:非常好,你是从哪句话中发现的? 生:猎豹才是陆地上跑的最快的动物! 师:那它们的速度由慢到快的顺序是怎样的? 生:人、鸵鸟和猎豹。人、鸵鸟和猎豹(板书) (2)大家再来看看这三个自然段中都应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出示 PPT) “二十四千米每小时、七十千米每小时和一百千米每小时”这三个数字采用的说明方 法叫做列数字,使文章更具科学性和准确性。 “这个速度跟鸵鸟比起来差远了” “比鸵鸟跑得更快的动物,那就要属猎豹了” “在两条腿的动物里,鸵鸟应该算是奔跑的世界冠军”这三句话采用的说明方法是作 比较,即把两种同种类型或不同类型的事物放到一起进行对比,从而突出某一事物的方法。 3、下面让我们朗读 4-8 自然段,并回答下面问题:猎豹的速度是不是最快的?如果 不是,什么比猎豹的速度快?(指 PPT)教师巡视指导。(出示课件相应页) (1)检查交流:有哪位同学想回答刚刚的问题?(随机点名) 生:猎豹的速度不是最快的。 师:那通过刚刚阅读的段落,你能说出哪些事物比猎豹的速度快吗? 生:游隼、飞机、声音、火箭、流星体和光。 师:非常好。(展示图片)你能不能按照速度把这几样事物排序呢? 生:游隼、声音、喷气式飞机、火箭、流星体和光。 师:这个顺序大家有没有排对呢。 游隼、声音、喷气式飞机、火箭、流星体和光(板书) (2)刚刚咱们已经学习了两种说明方法,接下来仔细阅读 4-8 自然段,找出相应的 语句和说明方法。(展示 PPT) 列数字:“四万千米每小时、二十五万千米每小时、三百二十千米每小时” 作比较:“这个速度是汽车在高速公路上飞速行驶时速度的两到三倍。不过,游隼还 是没有飞机飞行的速度快” 除了这些,同学们还找到了哪些语句?(自由提问) 4.反馈交流: 课件出示人 光 游隼 火箭 猎豹流星体 鸵鸟 喷气式飞机 声音的图片,指名学生答出速 度。(师指出为了把各种事物的速度说清楚,所以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把以上几种 事物按照运动速度的快慢排序。 三、总结拓展 本文通过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向我们介绍了游隼、声音、喷气式飞机、火箭、 流星体、光等事物,最终说明了光的传播速度是最快的。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跟着作者走进了奇妙的科学世界,认识了很多新事物,同时也接触 了说明文,学习了两种说明方法,可以使文章更具科学性和准确性,我们要学习并掌握这两种说明方法。 五、作业设计 相信同学们通过文章已经学习到说明文里作比较和列数字两种说明方法,课下请同学 们应用这两种说明方法写一段话。 六、教学反思 《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是统编版教材五年级的阅读策略单元,这节课就是围绕阅 读要有一定的速度而展开的的阅读策略的梳理。 在这课中,我要达成的重难点目标就是:默读课文,学习并能够实际运用计时、带问 题、抓课文表达特点和跳过不理解地方等方法加快默读速度,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课文,知道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 所以在本课学习中,希望通过日常学习中给予学生一定的训练指导,和本课的练习、 归纳整理的方式,使学生有明晰的有一定速度阅读策略意识。在后面的六年级复习阶段, 我们还将加入有目的地读的阅读策略。 七、板书设计 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 由慢到快:人 鸵鸟 猎豹 游隼 声音 喷气式飞机 火箭 流星体 光 列数字 作比较 8.《冀中的地道战》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地道战的奇迹。 2.理解重点词语。 3.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重难点 1.熟练掌握本文的生字词。 2.体会地道战的巨大威力。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准备 提前准备 PPT 课件。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信息。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1、介绍作者。 周而复(1914-2004),现当代作家,原名周祖式,生于南京。自幼入私塾学诗词习书 法,1932 年,高中尚未毕业的周而复考入河南大学中文系,后因未取得高中文凭而被学校 要求退学。经河南大学卢前教授帮助,转读上海建国中学。后于 1933 年秋考入上海光华 大学英国文学系。在光华大学曾因参加进步学生运动被捕。读书期间,他积极参加左翼文 艺活动,参与创办《文学丛报》,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夜行集》.1959 年后,周而复历任对 外文委委员、党组成员,兼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中日友协和中拉友协副会长。先后率中 国代表团出访日本、墨西哥、古巴等国。期间写了报告文学《长良川畔》《在古巴前线》 等。出版了散文集《火炬》、游记《航行在大西洋上》和长篇小说《上海的早晨》第一、 二部。周而复 1978 年 12 月起,先后任文化部副部长、对外文委副主任、中国人民对外友 好协会副会长,率中国政府或友好代表团,访问五大洲数十个国家进行文化交流。为第五、 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兼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1979 年后, 周而复出版《上海的早晨》第三、四部,散文《掠影集》《怀念集》,文艺评论《文学的探 索》和《周而复选集》(第一卷)。从 1987 年至 1995 年,出版长篇小说《长城万里图》。 期间还出版了《周而复书琵琶行》《周而复书法作品选》;散文集《浪淘沙》《欧美风情录》; 报告文学集《难忘的征程》。1997 年至 2000 年,陆续出版长篇叙事诗《伟人周恩来》、杂 文文艺评论集《六十年文艺漫谈》《周而复散文集》《往事回首录》等。 《上海的早晨》第 3、4 部,散文《掠影集》、《怀念集》、《浪淘沙》、《欧美风情录》, 文艺评论《文学的探索》和《周而复选集》(第一卷)、《60 年文艺漫笔》和《周而复散文 集》(4 部)。长篇小说《长城万里图》(6 卷)。书法集《周而复书琵琶行》、《周而复书法 作品选》、《周而复书屈原离骚》、《周而复研究文集》、《往事回首录》、《死海》和《周而复 文集》等;报告文学集《难忘的征尘》。长篇叙事诗《伟人周恩来》(1-4 部)。在中国的文 学和科学取得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小说反映了中国不同时期的现实生活。代表作《上海的早晨》以改造民族工商业 者为题材,塑造了富有个性的资本家的形象,规模宏大,构思严谨,在国内外有较大的影 响,被拍摄成电影和电视连续剧。以抗日为题材的小说有长篇《长城万里图》。散文报告 《诺尔曼白求恩》,他是中国最早将白求恩事迹介绍出来的,人们从他那里知道了这位国 际主义战士和他的国际主义精神。 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这位作者笔下的冀中的抗战故事。 二、讲授新课 (一)朗读全篇课文。 1.自学生字词,现在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①出示生字词,指名读,齐读。 ②会认字:“搁”“棘”“任”等。 ③会写字:“避”“妨”等。 同学们要注意“妨”字的偏旁部首,如果写成了“纟”部首,就变成了什么什么字? 对,写错偏旁部首就变成纺织的“纺”了。除此之外,课文中还有哪些容易写错的字, 大家找一找,和同桌交流一下。 (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巡视,并且参与讨论,纠正错误)2.现在老师为大家朗读一遍课文,留个同学们一个小小的任务,大家要认真听哦! 全文共 8 个自然段,概括各自然段的内容。 第 1 自然段:介绍当时的情况。 第 2 自然段:地道战的产生。 第 3 自然段:概括介绍地道战的规模和作用。 第 4 自然段:具体介绍地道里的构造。 第 5 自然段:介绍地道的出口和通道。 第 6 自然段:介绍地道怎样防火、防水、防毒。 第 7 自然段:介绍地道里的通讯联络。 第 8 自然段:介绍地道战的结果。 (二)第一段、第二段,快速的读一遍,想一想日本侵略者为了搞垮我们的人民武装, 做了什么? 学生齐答:在冀中平原扫荡,建筑封锁沟封锁墙。 继续提出疑问,那么什么是“扫荡”,也就是说“扫荡”的含义是什么?哪位同学愿 意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 学生答:就是扫地。 师:哦?是这样的吗?其他同学还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学生:用武力或其他手段肃清敌人,泛指彻底清除。 (三)在第 3 自然段中哪句话、哪个词最能总结“地道战”的情况?  (第一句话中的“奇迹”一词。)  继续追问,“奇迹”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奇迹”是让人想不到让人很惊喜的事。 师:对,奇迹的意思就是想象不到的很不平常的事。 “地道战”的确是个奇迹。那么地道战“奇”在哪儿呢?课文又从三个方面给我们进 行了详细的介绍,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从第四段我们可以了解到:地道够高、够牢靠,而且生活设施一应俱全,通气透光。 (四)学习最后几个自然段,教师解释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找一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在文中的第几自然段? 生回答:第五段 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是李白诗里的一句话。讲的是一个人把着关口,一 万个人也打不进来,形容地势十分险要,易守难攻。夫,是古代成年男子的通称。关,是 关口。莫,是不能的意思。这一段对地道的构造及特点介绍得比较清楚,使我们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生:更加清楚的了解地道。 师:是不是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只是一百多种地道中的一种。地道的特点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既可以保存自己, 又能够打击敌人。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地道战”的确是—— 学生答:奇迹。 2.迷惑、孑口是什么意思?结合文章说一说。洞里的岔道是如何迷惑敌人的?在课文 里找到相应的句子,用你自己的话来概述一下。 迷惑是辨不清、摸不着头脑的意思,敌人分不清活道和死道,死道里面有地雷,活道 也到不了关口。 孑口是地道里有很窄的只能容一人过去的关口。 3.敌人是怎样想方设法进入地道的呢?如果是你,你会在地道里用什么样的措施来 防御敌人?大家自由踊跃的回答。 学生自由回答。 4.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无线电和有线电用引号引起来了,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是有什么意图呢? 引号把两个词引起来,是有一定的特殊含义。 因为不是真的有线电和无线电,而是说人们通过一个个的口传被称作了“无线电”, 用铁丝栓的小铜铃是“有线电”。 三、总结拓展 第二段是全文的重点,对地道的样式和特点做了详细的介绍。人民不屈不挠和无穷的 智慧得以体现,使读者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四、课堂小结 课文从“奇迹”一词开始,到“奇迹”一词结束。全篇课文通过对地道的构造、特点 和冀中人民利用地道巧妙地打击敌人,以及地道在战斗中所起的作用几个方面的描写,具 体阐明了地道战是个惊人的“奇迹”。 从而说明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人民战争具有巨大的威力。 五、板书设计 冀中的地道战 利用地道坚持斗争 创造了奇迹 结构独特 出口隐蔽 能攻能守 巧妙的防备 有线无线 智慧和精神 六、教学反思 学生的参与度还需要提高,增加与学生的互动,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参 与到其中,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 9.《猎人海力布》教案 教学目标: 1. 默读课文,抓住文中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细心体会人物的品质,并分角色演故事。 2. 认真读课文,能提取主要信息,介绍“海力布”石头的来历。(重点) 3. 能有自己的阅读感受,通过读和写受到“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教育。 (难点) 教学重点: 抓住描写海力布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品质。 教学难点:学习浏览课文的方法,练习有一定速度的木渎课文。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过程: 一、出示目标,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猎人海力布》,请看这节课的学习目 标(PPT 出示)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 师:现在请同学们快速浏览 1、2 自然段,说一说海力布平时是怎样做的? 1 分钟后,比一比谁说的好。 1、 学生快速读文,圈画。 2、 师:好,现在谁来说说,通过刚才读文,你了解到海力布平时是怎样做的?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 师:正式如此,海力布平时就是一个热心助人的人。在一次深山打猎时,他遇到了一 条遇难的小白蛇,他是怎样做的呢? 1、 生自学,师巡视。 2、师:好,请同学们来说说,海力布遇到了一条遇难的小白蛇,他是怎样做的 呢? 从中你感受到海力布是一个怎样的人?(板书:见义勇为) 3、在救了小白蛇之后小白蛇要送给海力布珍宝,他要了吗?海力布不要珍宝,他 要什 么了?4、在海力布得到宝石后,小白蛇是怎么叮嘱海力布的? 5、小白蛇为什么要再三叮嘱海力布? 默读课文 3~6 自然段并思考: 海力布在深山中遇到了遇难的小白蛇,他是怎样做的? 从中你感受到海力布是一个怎样的人? (3 分钟后比谁体会的深刻。)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 五、师:就这样过了几年,海力布在一次打猎中听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究竟是 什么消息?他又是怎样做的? 1、生自学,师巡视。 2、师:谁来读读你画的句子(指名回答,出示 PPT) 师:同学们,当海力布听到这个消息后,他刚开始的心情怎样? 生:...... 师:当乡亲们不想搬家,不相信海力布的话的时候,海力布的心情又着怎样的变 化呢? 生:..... 师:海力布为什么越来越着急?从中你体会到 了什么? 生:...... 师:那我们就要读出海力布那种着急的心情,谁愿意带着自己的体会来读一读? (找生读文) 师:同学们读得真棒。但是乡亲们并不愿意离开自己生活的地方。怎么才 能拯救乡亲们呢?谁愿意来说一说海力布此时的心理活 动的句子? 海力布知道急也没有用,不把为什么要搬家说清楚,大家是不会相信的, 再一迟疑, 灾难就要夺去乡亲们的生命,要救乡亲们,只有牺牲自己。 师:在这种危机关头,海力布选择了牺牲自己去挽救乡亲们的生命,这是一种多 么 伟大的精神,这是一种多么高尚的情操啊!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生:...... 师板书 师:这种精神是多么的伟大,那么谁愿意带着对海力布的尊敬,带着这种精神去 读 读这句话。(生读) 师:同学们,面对死亡,通常人们的表现是什么? 生:害怕。 生:恐惧。 师:海力布面对死亡又是怎样表现的呢?(找生读并出示PPT) 他想到这里,就 镇定地对大家说:“今天晚上,这里的大山要崩塌,洪水要淹没 大地。你们看,鸟都飞走 了。”接着,他就把怎么得到宝石,怎么听见一群鸟商 量避难,以有为什么不能把听来的 消息告诉别人,都原原本本照实说了,海力布 品读课文 7~12 自然段,请同学们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描写海力布动作、语言 和心理 活动的句子,反复品读,旁注出你读后的感受。 (4 分钟后,比谁理解的深刻) 海力布得到这个消息,大吃一惊。他急忙跑回来对大家说:“咱们快搬到别 处去吧! 这个地方不能住了!” 海力布焦急地催促大家,可是谁也不相信。 海力布急得掉下眼泪说:“我可以发誓,我是的话千真万确。相信我的话吧, 赶快搬走!再晚就来不及了! 刚说完,就变成了一块僵硬的石头。 师:现在就让我们带着镇定的语气来读一读。(找生读) 六、当堂训练 就这样,海力布牺牲了自己,变成了一块僵硬是石头。也正如海力布所说,天空 乌云 密布,狂风怒号,下棋了倾盆大雨,大山崩塌了,村庄淹没了,乡亲们得救 了,人们世世 代代纪念海力布,据说现在还能找到那块叫海力布的石头呢!那么, 乡亲们能甘心让海力 布就这样牺牲吗?小白蛇能甘心吗?来看咱们这节课的当 堂训练。 令人尊敬爱戴的海力 布变成了石头, 乡亲能甘心吗?龙王的女儿能甘心吗?请你 展开想象的翅膀,续写这个 故事,设计一个完美的结局! 1、生独完成写作。 2、找生读。 七、小结 师:是啊,英雄海力布舍己救人的故事值得每一个人铭记,我相信同学们通过学 习, 一定会把海力布这种热心助人,舍己救人的精神发扬光大,我也相信同学们 时时刻刻能做 到心中有他人,处处留美名! 八、板书: 猎人海力布 热心助人 见义勇为 舍己救人 九、教学反思 新课程新课堂的目标似乎是很明确的,那么这些目标都能真正实 现吗?我时常反思自 己的课堂教学。《猎人海力布》一课的教学备课时进行了充分的课堂教学环节设计,其中 有一条是要求 学生初读课文后想一想:自己打算从课文中学习什么,用什么方法去 学。 当时我想,这个设计是否太活,太难以控制呢?假如学生提出的 要求太多,怎么完成后边 的教学步骤呢?提的要求太少,又拿什么去 补充这个时间空档呢?既而又想,这篇课文教 学的重难点是通过自主 学习探究,感悟这个民间故事的叙述顺序,感悟故事中人物的精神 品 质。这个设计也许能达到目的。于是就把这个想法提出来与几个同年 级的同行的商量。 他们都同意这个设计,同时指出,只要能突破这个 重难点,学生提的越多,说明他们参与 得越深入。 10《牛郎织女(一)》教案 教学目标(课件展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说说牛郎和老牛怎么相处的,和织女怎么认识的。 3.从牛郎和老牛的关系,织女下凡生活中得到的人生启迪。 教学重难点1.深刻体会牛郎和老牛之间的感情。 2.寻找关键语句,获得人生启迪。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准备 准备课件,作者了解(课件展示作者情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复习导入(媒体出示情景导入) 每年八九月份,晚上 8~10 点钟左右,只要天气晴朗,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人们都可望 见头顶上的亮星三角形——夏季星空大三角。构成此三角形的三颗亮星是织女星、牛郎星 (也叫牵牛星)和天津四。 传说,牛郎织女是由于王母的阻挡才会隔河对望的,而每年七月初七会牛郎肩挑着一 双儿女在鹊桥上与织女相会,这也是牛郎织女星座的来历。 今天就来学习一下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的《牛郎织女(一)》 二、课文指导。 (一)阅读课文。 1. 读课后生词(媒体出示课后生词) 2.画出本课生词,用“罕”“拘”“辈”组词造句。(媒体出示) 3.反馈交流: (1)指名交流。 (2)把读错的字,造错的句子指正出来。 (3)默写课后生词。 (二)分析课文 1 一 4 段。(媒体出示) 1.从哪些句子感受到牛郎和老牛关系亲密,把你找到的句子划一划。 2.把你找到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你读懂什么?圈一圈从哪些词语中读懂得?好, 把你找到句子和同桌说一说。 3.检查交流 谁先来说说你从哪儿感受到牛郎和老牛相依。 (1)那头牛跟他很亲密,用温和的眼神看着他,有时候还伸出舌头舔舔他的手,怪 有意思的。 ①你读懂了什么? ②喂养的牛温和的看着喂养它的人,还舔他的手,说明这个牛??(2)他总是挑很好的草地,让牛吃嫩嫩的青草;家里吃的干草,筛的一点儿土也没 有。 ①你能感受到什么? ②牛郎为什么这么做呢? 交流总结:牛郎和老牛相依。 (三)分析第 5 一 8 自然段。 1.从哪里看出哥哥嫂子对牛郎的刻薄冷漠。画句子。 2. 把能体现刻薄冷漠的词语圈一圈,和同桌交流。 3. 检查交流结果。 (1)哥哥嫂子想独占爹娘留下来的家产,把他看成眼中钉。 ①你读懂了什么? ②从“独占”“眼中钉”中能看出哥哥嫂子对牛郎怎么样? (2)一头牛,一辆车,都归你;别的归我。 ①简短的一句话, “都”“别的”你能看出嫂子性格如何? ②你又看出牛郎境遇如何? (3)嫂子在旁边,三分像笑七分像发狠,说:"我们挑顶有用的东西给你,你知道吗?你 要知道好歹,赶紧离开这儿……” ①嫂子的表情如何? ②是不是感觉牛郎在哥哥嫂子这里生活艰难?生:是 交流总结:哥哥嫂子对牛郎刻薄冷漠。 (四)分析 9 一 21 自然段。 牛郎离开哥哥嫂子家之后,又发生了什么事呢? (1)牛郎并不觉得奇怪,像是听惯了它说话似的,就转过身子去听。 ①牛郎怎么不惊讶呢?(提问学生) ②老牛突然说话,是想告诉老牛什么呢?接着向下分析。 (2)她常常想,人人都说天上好,天上有什么好呢?没有自由,又看不见什么。她总想 离开天上,到人间去,哪怕是一天半天呢,也可以见识见识人间的景物。 ①从这里可以看出,天上的织女为什么烦恼呢? ②她的性格如何? 三、总结拓展(媒体出示) 发挥想象,把下面情节说更具体,和同学演一演。 1.牛郎常常把看见的,听见的事告诉老牛。(指名 2--3 名)2.仙女们决定瞒着王母娘娘去人间看看。 四、课堂小结(媒体出示)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这个课文,初步了解了牛郎织女的故事,从中我们了解到牛 郎的遭遇,是不是感觉好人有回报,真心相对会有知己的道理,那我们在生活中,该怎样 对待我们身边的人呢? 五、板书设计 牛郎身世,和牛建立亲密关系 牛郎织女 哥嫂只给牛郎老牛破车,将其赶出家门 牛郎在老牛帮助下认识织女,二人结为夫妻。 六、课后作业 1. 默写课后作业 2. 完成对应练习 3. 试着给家人,同学讲述四大民间爱情故事 【教学反思】 这篇故事讲述了四大爱情故事之一牛郎织女的前半段,牛郎从小没了爹娘,哥哥嫂子 待他不好,和老牛相依为命。后来被哥哥嫂子赶出家门,辛勤劳作生活,又在老牛的 指引下,和织女结为夫妻的故事。 在之后的教案中应该设计更多的交流环节,调动同学的积极性。 11.《牛郎织女》(二)教案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 体会牛郎织女及老牛之间的真挚情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性格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准备 课前查资料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这个流传千古的民间故事——《牛郎织女》。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有哪些?(板书:牛郎 织女 老牛 王母) 3、昨天我们已经学过课文第一小节,谁能说说在文字里你感受到什么?让我们一齐 带着这种感受读好第 1 小节。 二、感受人物形象 任务一:再读课文,深入理解内容,体会人物性格特点,升华主题思想。 1 任务呈现:出示任务,读一读 2 自主学习 1、牛郎、织女是什么样的人?他们为什么会结为夫妻? 浏览或速读 1-7 自然段,思考。 尽管爱的路上会有坎坷和崎岖,但是牛郎和织女还是相爱了,他们互相欣赏、倾心、 爱慕,除了这些他们还有共同之处,那就是(追求幸福),请大家学习课文,体会他们是 怎样相爱的?怎样走到一起的?你发现了怎样的牛郎和织女? 2.默读课文 8-10 自然段,体会王母娘娘是个怎样的人? 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牛郎和织女哪怕面对再大的困难也表现得坚强不屈。他 们的爱感动了天,感动了地,感动了万物,看,喜鹊来了,他们来干什么了? 3.朗读 11、12 自然段,想想:牛郎织女隔河相望,他们会想什么?七月初七他们鹊桥 相会会说什么?( 2 分钟) 3 展示交流 牛郎:勤劳善良 织女:心灵手巧 老牛:知恩图报 多么美满的生活,多么纯真的爱情,男跟女织,一家四口,其乐融融,但是天有不测 风云,遇到了什么困难? 一(1—2) 牛郎是个孤苦伶仃的穷孩子,与老牛相依为命 二(3—5) 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并结为夫妻 三(6—7) 牛郎与织女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老牛死了 四(8—10) 王母娘娘抓走了织女,牛郎带着孩子追赶,用玉簪划出一条天河将他们 隔开(高潮) 五(11—12) 牛郎织女从此隔河相望,只能在七月初七的夜晚,才能在鹊桥上相会 任务二:根据内容,复述故事。 (1)生活很苦,人称牛郎。 (2)照看周到,老牛亲密。 (4)来到森林,见到织女。 (3)老牛说话,指点机会。 (6) 男耕女织,日子美满。 (9)闯入家中,抓走织女。 (7)牛郎喂牛,老牛诀别。 (5)相遇相知,结为夫妻。 (8)王母知情,发誓严惩。 (10)心急如焚,追赶被阻。 (12)喜鹊搭桥,一年一见。 (11)隔河相望,化作星辰。 三、总结拓展 牛郎织女流传千古,表达着人们对爱情、自由的追求;无论社会怎样变迁,这是永恒 不变的。你还知道哪些民间故事,写下来。 四、教学反思 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牛郎折射了我国农业社会中男性吃 苦耐劳的品德,织女折射了我国农业社会中妇女贤惠淑德的精神。王母娘娘则代表了封建 保守势力,折射了专制狡猾的丑恶嘴脸。我们让学生读民间故事的目的是透过故事情节, 引发对价值观的正确判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五、检测导结 1.请大家说说“中国四大民间故事”有哪些? 2.写感受 学完了这个故事,你们想说什么呢?同学们可以从文章内容情节、思想感情,以及中 华文化的丰富多彩、灿烂辉煌等等方面来抒发你们的感受。也可以试着对故事进行改写。 请把你们最想说的和最想做的写下来。 3.做一做 自行搜集整理中国四大民间故事,通过诵读,感受中国古代民间文化的魅力。 六、板书设计 织女→善良、渴望自由和真情、勇敢 王母→冷酷自私、凶恶霸道、法力无边 想象基于现实。答案: 1.《白蛇传》 《梁山伯与祝英台》 《孟姜女》 《牛郎织女》 12.《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乃、熏、亥”等 5 个生字,会写“祭、乃”等 8 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能默写《示儿》。 3.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诗歌题目和借助注释、背景资料理解诗句,进而读懂古诗表达的情感。 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ppt、诗人的背景介绍。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 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听完这首歌大家是不是都感到热血澎湃,爱国之情在心中 犹如一团烈火,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几首诗的作者都是为了自己的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的爱国诗人。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三首古诗并体会诗中浓浓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过程 (一)学习古诗《示儿》 1.作者简介: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 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 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陆游一生坚持抗 金主张,虽多次遭 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勤于 创作,一生写诗六十年,保存下来就有 9300 多首。诗的 题材极为广泛,内容丰富,其中表现报国抗金的作 品,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的精神。诗的风 格豪放,气魄雄浑,近似李白,故有“小太白”之称。 2.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古诗《示儿》,注意字音、停顿。 (3)认读生字 ①出示带生字的诗句,让学生认读。 家祭(jì)无忘告乃(nǎi)翁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3.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齐读第一首诗的题目,从题目中,你了解什么内容? 看注释理解“示儿”。(给儿子看。这首诗是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 结合事先搜集的资料,进一步理解“示儿。”(《示儿》诗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 嘉定三年(1210 年),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既是诗 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2)梳理课文思路 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主要讲了什么?(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自己搜集的资料) 译文:本来就知道,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唯独放不下,没有亲眼看见祖国 的统一。宋朝的军队平定中原那一天,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告诉你的父亲。 4.品读古诗,体会情感。 (1)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古诗,你感受到诗人怎么样的情感? (2)指名交流。 想象“九州不同”时社会是什么样的?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最能表达感情的是哪一句? (二)学习古诗《题临安邸》 1.作者简介:林升,字云友,又名梦屏,号平山居士,南宋诗人(1123~1189),1126 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 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 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 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题临安邸》这首诗就是针 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 命运的深切忧虑。 2.初读感知(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古诗《题临安邸》,注意字音、停顿。 (3)认读生字 ①出示带生字的诗句,让学生认读。 暖风熏(xūn)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biàn)州。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3.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大片土地就这样被金国蹂躏了整整九十五年,九十五年都没有收复, 当时的统治者, 军队都在哪里,又在干什么呢? (1)带着问题自由朗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古诗的意思。 (2)说说这首诗讲了点什么(译文: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西子湖畔 这些消磨人们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什么时候才能罢休?) 4.品读古诗,体会情感。 (1)临安城有什么特点?你想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2)由“醉”字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表达作者什么情感? (三)学习古诗《己亥杂诗》 1.作者简介:龚自珍(1792 年 8 月 22 日-1841 年 9 月 26 日),字璱(sè)人,号定 庵,又号羽琌山民,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 驱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 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48 岁辞官南归,晚年居住昆山 羽琌山馆,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 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 2.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古诗《己亥杂诗》,注意字音、停顿。 (3)认读生字 ①出示带生字的诗句,让学生认读。 九州生气恃(shì)风雷,万马齐喑(yīn)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sǒu),不拘一 格降人才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③学习多音字:重(zhòng chóng )降(xiáng jiàng) 3.再读古诗,理清诗意。 (1)齐读这首诗的题目,从题目中,你了解什么内容?看注释理解。(是诗人在乙亥年(1839 年)写的一组诗(315 首)中的一首(第 220 首)) 结合事先搜集的资料,进一步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己亥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 年)岁次已亥,这一年作者 48 岁,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又去北上迎接妻儿,在 南北往来途中,感受到清朝朝庭压抑、束缚人才的情况。) (2)梳理课文思路 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主要讲了什么?(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自己搜集的资料) 译文:要是这么大的中国重新朝气蓬勃,靠的是像疾风迅雷般的改革。像万马齐喑一 样的局面,毕竟让人心痛。我奉劝皇帝能重新振作精神, 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 才。 4.品读古诗,体会情感。 (1)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古诗,你感受到诗人怎么样的情感? (2)指名交流。 提问: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九州生气”是什么意思? 透过字面去想象,你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 这句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最能表达感情的是哪一句 三、分类积累,拓展延伸 1.自由读这首古诗,背诵,并积累。 2.回读《示儿》、《题临安邸》 3.补充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出示: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自由朗读,自己搜集资料,理解诗歌,你感受到了诗人什么情感? 联系《古诗词三首》,进一步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感。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古诗,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并结合注 释、搜集的资料理解了诗意,感受到诗人希望祖国统一的深切的爱国之情。 五、教学反思 本课安排的三首古诗都是爱国题材的古诗,为了激发出同学们的爱国情怀,我特地设 计了播放爱国歌曲环节以唤起学生的爱国情怀,从而加深学生们对这三首古诗的理解。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纸笔之作。简短的几句话,饱含着诗大至死不渝的爱国情 怀。读这样的诗,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一位爱国诗人毕生之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作者 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热情。《题临安邸》通过“杭州”与“汴州”的对 照用不露声色地揭露子“游人们”的腐杯本质,也由此表现出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使失地 的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已孩杂诗》以祈祷天神的口吻,呼唤着风雷般的变革并以打破清王朝束缚思想、扼杀人 才造成的死气沉沉的局面, 表达了作者解放人才,振兴国家的愿望。 不足之处在于在自学环节时,我放手让学生讨论,优秀的学生驾驭能力强易操作,但 中下等有难度没能全面照顾。 13.《少年中国说》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掌握生字,积累字词,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与期待。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课的修辞手法,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文章中作者歌颂少年中国的激情,激 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作用,并且学会运用。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准备 收集关于梁启超的生平资料,了解其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激发同学们兴趣导入(出示课件 1) 同学们,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我们承担着国家复兴的责任。清代末 年,有一位非常有远见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梁启超,他就明白这个道理。因此, 他写了一篇脍炙人口之作-----少年中国说。这篇文章用事实和道理告诉我们,告诉全世 界,我们中国的少年充满了希望,少年的中国更加充满了希望。 少年中国说(板书)二、作者简介、社会背景介绍 写作背景:(出示课件 2)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指 1898 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梁启超 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 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 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 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遭捕杀或逃亡国外。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 终于失败。也叫戊戌维新、百日维新。 作者简介:(出示课件 3) 梁启超(1873 年 2 月 23 日—1929 年 1 月 19 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 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 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 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 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 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三、生字学习与字词积累 1.生字学习(出示课件 4) 泻(xiè) 隼(sǔn) 腾 (téng) 哉(zāi) 潜(qián) 胎(tāi) 啸(xiào) 试(shì) 渊(yuān) 矞(yù) 震(zhèn) 皇(huáng) 鳞(lín) 硎(xíng) 惶(huáng) 疆( jiāng) 履(lǚ) 荒(huāng) 翼(yì) 2.字词积累(出示课件 5)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头顶着青天,脚踏着黄土大地。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干将,古代宝剑名,常和莫邪并说,泛指宝剑。硎,磨刀石。 作,磨剑使之发出光芒。 宝剑在磨刀石上磨出,发着耀眼的光芒。 河出伏流:渊:深水,潭。比喻潜在力量爆发,其势猛不可当。 鹰隼试翼,风尘吸张:隼,-种凶猛的鸟。吸张,收缩与扩张。雄鹰隼鸟展翅试飞,掀 起狂风,飞沙走石。 来日方长:未来的日子还很长。现用来暗示事情还大有可为,或劝人不必急于做某 事。. 造句:来日方长,只要我努力,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四、小组合作讨论(出示课件 6) 1.大声朗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圈出生字词,并借助字典等方式解决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不懂的句子,小组讨论解决。 3.小组成员先自读课文,在完成以上练习后,小组成员互相交流探讨。 五、课文分析 1.老师总结每段含义(出示课件 7) 第一自然段:从小到大介绍中国少年的责任。 第二自然段:歌颂少年中国的蓬勃生命力。 第三自然段:抒发对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赞美之情。 1.课文分析(出示课件 8.9.10)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 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排比手法 这句话告诉我们,作者心目中的少年中国是一个智慧、富有、强大、独立、自由、进 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的中国。一个排比句把少年和国家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每个少 年理所当然地感到重任在肩。这几个分句,由轻到重,由短到长,一气呵成,表达了少年 与国家命运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 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 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用典、比喻 这段文字为四字韵文,用典丰富,集中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中国少年比作“潜 龙”“乳虎”“鹰隼”,使得一个突然崛起、幸福美好、前程灿烂的少年中国形象展现在读 者面前。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对偶 这句话总结全文,热情地讴歌了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美好未来,进一步说明了二者 之间的密切联系。这句话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工整,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少年和中国 的赞美之情。(总结) 六、课文结构与主旨 板书(出示课件 11) 少年和国家紧紧相连——排比 讴歌祖国未来 中国少年说 前程灿烂的少年中国——比喻 寄予少年希望 (节选) 少年和国家美好未来——对偶、用典 课文主旨(出示课件 12) 本文讴歌了祖国未来的英姿及其光辉灿烂的前景,对肩负着建设少年中国重任的中国 少年寄予了无限希望,鼓励他们奋然而起,投入到改造旧中国的战斗中去。 七、课外拓展与课堂小结 拓展(出示课件 3) 今天改革的春风吹遍中华大地,展现在世界面 前的已是一个飞腾向前、日益强盛的少年中国。自古英雄出少年。作为跨入新世纪门 槛的新一代少年,在读完本文后,应当作何感想呢? 小结(出示课件 14) 作者把封建古老的中国和他心目中的“少年中国”作鲜明的对比,极力赞颂少年勇于 改革的精神,针砭老年人消极保守的思想,鼓励人们发愤图强,肩负起建设少年中国的重 任,表达作者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八、老师有话说(出示课件 15) 你们是幸福的一-代,也是肩负重任的一代。回顾历史。从清末被蹂躏到现在的繁荣 盛世,多少少年英雄抛头颅洒热血,用他们的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和平。他们开创了祖国的 今天,我们就要造就祖国的明天,让我们弘扬民族之精神,再现中华之雄魂,树爱国之心, 立报国之志,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类灿烂的文化武装自己,时刻准备着为祖国明天贡 献力量,相信在你们不懈的努力下,祖国的明天更美好! 14.《圆明园的毁灭》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下面词语:不可估量、损失、组成、象征、杭州、建筑、 宏伟、博物馆、凡是、统统、销毁、罪证。 2.结合课文和自己搜集的资料理解课文“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 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3.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圆明园当年的辉煌,了解圆明园毁灭的历史,使学生记住这 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依据文中语句展开想象,理解体会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激发学生对圆明 园的热爱和对英法联军的痛恨。 2.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会反衬的写作手法。 教学时间 1 课时教学准备 课件 ppt、搜索圆明园有关的图片和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图片导入 同学们,看到这几张照片时,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这几张照片充满了没落,有哪位 同学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指名提问) 这是坐落于北京西北郊的圆明园,如今就只剩下残垣断壁,你们一定想象不到当年的 圆明园有多么的雄伟壮观。占地面积 3.5 平方千米,建筑面积达 20 万平方米,一百五十 余景,有“万园之园”之称。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感受它的辉煌与毁灭…… 圆明园的毁灭(板书) 二、读文识字(展示 PPT) 在正式开始这堂课之前,为了方便同学们更好的理解课文,先让我们来认识几个词语。 (老师领读,学生跟读) 三、教学过程 (一)1、今天我们先自己仔细的阅读课文,将课文划分一下段落,并回答以下的问 题: 是什么人将圆明园毁灭的?什么时候?(指板书)教师巡视指导。 2.反馈交流: (1)指名交流 (2)生:老师我分了三个部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第二至四自然段为第二部 分,第五自然段是第三部分。 师:第一部分概括阐明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你 总结的第二部分的段意是什么啊? 生:详尽地介绍了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文物的珍贵,再现了圆明园当年的 宏伟壮观。 师:回答的特别好,你总结的第三部分的段意是什么啊? 生:介绍了圆明园毁灭的经过。 小结:本课用大量文字介绍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较少的文字写了毁灭,使用了反衬 的手法,以辉煌来反衬毁灭,更易激发读者的愤慨之情。 (二)学习第 1 自然段 作者在第一自然段用了“是”、“也是”,其目的是什么? 作者在首段应用了“是”和“也是”,充分的表达了作者对这座美丽的园林惨遭毁灭 命运的深深惋惜之情。与文章的结尾提到的“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首尾呼应。 (三)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辉煌的圆明园 1、仔细阅读一下第 3 自然段,回答 本段用了几个“有”字来形容圆明园?(生同桌讨论,师巡视并加入讨论。 ) 2、在文中划出相关的语句。 师:法国作家雨果曾形容圆明园是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那圆明园都有什么呢,谁来 回答这个问题?(点名回答) 生: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 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 意建造的。 师:除了这些,还有什么? 生: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3、圆明园除了这些宏伟上的建筑,还有什么?(同桌交流) 生: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师:它还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小结:圆明园中不仅有美景,美轮美奂的建筑,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可见圆 明园当年的辉煌壮观景象。 (四)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毁灭的圆明园(示图片) 1860 年 10 月 6 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一场大火将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 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化为灰烬。 读到这里,同学有什么感受呢?(自由交流) 是愤怒,是泪水,是叹息,是奋发,是立志……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圆明园被毁灭的 日子——1860 年 10 月 6 日。 三、总结拓展 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而作者为什么却用大量的篇幅来描 绘昔日的辉煌?体会作者安排材料的独具匠心。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圆明园的大火早已熄灭,可是我们思考的脚步不能停止,希望大家从这扇门 出发,怀着更多的思考走向未来的人生。 五、教学反思 为了达到本课教学的情感目标,突破难点,我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了大量有关圆明园的 资料、图片,让学生了解当年圆明园的辉煌之处: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使学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它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圆明园真的太美了”学生由衷地发出了这样 的感叹。 但在教学中,我感觉《圆明园的毁灭》再现的毕竟是历史,与学生生活的年代实在太 远了。在学生的脑海里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形象思维,学生很难理解和想象这么一座历经 几代皇帝辛辛苦苦设计、建立起来的美丽皇家园林就这样在三天时间里,在英法联军的手 里化为灰烬,这是多么令人感到惋惜和可恨,这是我们中国人永远不能忘记的一个耻辱。 为了使学生有一个具体的形象思维,我利用多媒体、图片等,此时映入学生眼帘的是圆明 园的设计、建造、毁灭这一完整的历程,呕尽几代皇帝心血的皇家园林就这样化为灰烬已 清晰地记入学生的脑海里。顿时引起了学生们的愤怒,激起了他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 告诫他们不要像统治者们的昏庸无能,激起他们发愤图强,热爱科学技术,振兴中华民族 的雄伟决心。学生们纷纷谈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是那么热烈、那么深刻、那么感人。 六、板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 圆明园的辉煌 圆明园的毁灭 有……,还有…… 不但……,还…… 15.《小岛》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瞒、域、艇、矛、盾、炊、喉、咙、勺、搅、舀”等 11 个生字,读准多音 字“哼”。 2、用将军的口吻讲述自己登上小岛后发生的事情,写出自己的心理活动。 3、感悟守岛战士甘于吃苦、敢于创造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默读课文,简要介绍小岛的情况。 2、简述将军登上小岛后发生的事情。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准备 幻灯片、收集各地边防战士驻守边疆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程 1、老师出示我国各地边防战士驻守边疆的图片,导入课文内容。 导语:同学们,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一直默默驻守在祖国漫长的边海防线上,戍边卫国,无私奉献,他们就是可敬可爱的边防战士。不管是在巍巍的昆仑,还是在远海礁岛, 他们身在边疆,心在边疆,用青春描绘祖国的年轮,用岁月证明铁人的精神,用生命捍卫 庄严的国门。今天,我们就登上南海的一座小岛,去体验一下边防战士的生活。 2.出示课题,引导学生理解题目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小岛”突出了岛的特点“小”,课题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 (师板书:小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自读课文目标: ①读准音:读准课文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②理解义:交流课前预习中新掌握的词语的意思。 让学生试着读一读: 强调:“咙”读 lónɡ,不读 lǒnɡ;“舀”读 yǎo;“炊”读 chuī“哼”是多音字, 本课读 hnɡ。 然后针对课文 11 个生字,让同学们,一起来读读。 开展“你认识吗?”活动,同学们,生字你们会认了,那你是怎样识记它们的?把你 的好方法与大家分享分享。 如:“域”右部是“或”;“舀”下边是“臼”,不是“白”。 然后老师结合课文中的内容对生字进行解释: 如:礁石:出示礁石图片帮助理解。并与“岛”进行区分。 牙龈溃烂:探寻原因,缺少维生素。 怔:发愣。 哽:①食物堵塞喉咙不能下咽。②因感情激动等原因喉咙阻塞发不出声音。文中的 “哽”是第二个意思。 2、整体来感知 同学们,请默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同学们,介绍一件事,我们要交代清楚哪些要素? 【课件出示: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同学们,请根据刚才的提示交流交流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课件出示:课文讲了将军上小岛检查,发现了一片菜地,守岛战士用珍贵的小白菜 请将军吃晚饭,将军不忍吃,最后与战士分吃蔬菜的事。】 设计意图:学生了解记叙文六要素的知识点,为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做准备。 3、介绍小岛同学们,根据提前读的课文,请简单说一下:小岛是一座什么样的岛?(请快速浏览 课文,圈画出相关语句) 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代表回答,并念出相关的句子: 如:①小岛很小。(从第 1、2 自然段中找出相关依据。) 课件出示相关语句:“远远望去,像一片云在天边浮着。小岛转一圈也用不了十分 钟。” ②小岛很热。(从第 2 自然段中找出相关依据。) “将军上岛时正是这儿比较凉快的时候,但也有二十多摄氏度。” ③小岛不适合居住。(从第 1、4 自然段中找出相关依据。) 课件出示相关语句:“这里树少,草少,土也很少。在这个地方,蔬菜是很难生长的。 因为主要吃罐头,有的战士上岛一段时间后,就会牙龈溃烂,嘴里起泡。从大陆上运来的 蔬菜,还没上岛,就要烂掉一大半。” 老师总结:同学们,在这样的环境下,却驻扎着一群海军士兵,你有什么想说的?提 示:感悟中国军人不怕吃苦、守卫国家的伟大精神。 然后让学生一起朗读这些句子! 三、总结拓展 同学们,小岛虽小,居住条件很差,但是对我们有着重要的作用。海军士兵们不怕吃 苦,他们长年驻扎在这里,保卫着国家的安宁。现在让我们重新阅读课文,说一说令你感 动的地方吧! 老师总结:同学们,守卫祖国的每一位战士眼里是中国,心里也是中国,满满的爱国 情,让我们牢牢记住这群最可爱的人。 四、课堂小结 课程中介绍了小岛的特点,小岛虽小,居住条件很差,但是对我们有着重要的作用。 海军士兵们不怕吃苦,他们长年驻扎在这里,保卫着国家的安宁。守卫祖国的每一位战士 眼里是中国,心里也是中国,满满的爱国情,让我们牢牢记住这群最可爱的人。 五、板书设计 小岛 ①小岛很小; ②小岛很热; ③小岛不适合居住; 最可爱的人:守卫祖国的每一位战士 六、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以将军的行踪为线索,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记叙了将军登上小岛后发生的故事。 文章把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都叙述得很清楚,着重描写了将军在小岛上的所见所闻、 所思所想,让读者借助将军的双眼看到了海岛上的战士们的艰苦生活,也让读者从将军的言行和心理活动中感受到战士们热爱海岛、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中应把朗读课 文、赏析人物形象作为教学的重点。本次课程中着重让学生朗读课文,赏析人物形象开展 较少。 16.《太阳》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文章重点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含义。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说明文所用的说明方法。 3.把握课文所述太阳的特点,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太阳的特点,知道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2.体会说明方法的应用,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文与说明文写作的方法与能力。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准备 集关于太阳的信息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每天给我们带来光明和温暖的是什么? 生:太阳。 师:对,虽然我们每天都能见到太阳,可是你对太阳的了解有多少呢?哪位同学可以 说一下自己对太阳的了解? 生举手回答。 师: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今天我们就以一篇说明文来详细了解一下与我们密切相关 的太阳的知识。首先咱们说一下什么是说明文呢?(PPT 展示说明文)叶圣陶先生曾说“说 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所以这篇文章就是要给我们说明白关于太阳的事。 太阳(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生自由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概内容。 1.生按要求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与含义。 2.同桌之间交流朗读结果,标出都不能解决的重点字词。 3. 弄清楚生字词读音和结构,联系上下文或者借助字典理解含义。 4. 师介绍字词,解析重点字词。(PPT 展示)5. 师:读过一遍之后,谁能大概总结一下文中介绍了关于太阳的哪些知识? 指名回答。 同学们说的没错,那么接下来,让我们详细看一下,每一点文中都是如何描述的? 三、逐段交流对内容的理解。 (一)再读课文,归纳大意 再默读一遍课文,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句或者用自己的话总结每段话的主要内容。 1.边读边思考段落内容,用自己的话加以理解。 2.体会作者所用语句的含义,对于不理解的语句用线标出来。 3.把握作者对说明方法的使用。 (二)交流反馈 1. 文章每个自然段分别说了什么内容?师分别指名回答。 第一自然段:太阳离我们很远。 第二自然段:太阳很大。 第三自然段: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第四自然段:太阳与我们关系密切。 第五自然段:太阳与雨雪形成的关系。 第六自然段:太阳与风的形成。 第七自然段:太阳光有杀菌的作用。 第八自然段:地球上的光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 概括并板书。 2. 通过以上段落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太阳有哪些特点? 生讨论交流。指名回答。 师总结:太阳的特点为:远、大、热。 3.作者是如何体现太阳的特点的? (1)(PPT 展示)①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 要 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②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五千多摄氏度。 ③我们看到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约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 抵得 上一个太阳。观察一下这些句子,你会发现什么?生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在写太阳的特点时用了很多的数字。这叫“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列数字(板书) (2)思考,为什么在说太阳的大的时候提到了地球? 师:文中提到地球,是为了拿地球和太阳作?生:比较。 师:说得对,可是通过比较,是问了突出什么呢? 生:太阳的大。(指板书) 师:这就是另一种说明方法,“作比较”。(板书)往往通过作比较的方法,是为了突 出所描写物体的特点。 4.“有了太阳,地球上的庄稼和树木才能发芽、长叶、开花、结果;鸟、兽、虫、鱼 才能生存、繁殖。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就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 体会“有了……才……”和“如果……就……”的语气与含义。 通过这两个关联词的应用,突出了太阳的重要性。 师:通过这两个关联词,我们也能体会到太阳和我们的关系?生:密切。(指板书) 还能从哪里看出来呢? 5.找出文中其它用关联词的地方,学习关联词的用法。 生交流学习,师巡视指导。 “虽然……但是……”、“因为……所以……”等。 6.第四自然段从太阳与动植物关系,甚至于煤炭的形成来体现太阳与我们生活的密切 关系 除了这些,太阳与我们关系的密切还有哪些方面可以体现? 太阳与雨雪风的形成的关系,以及太阳光的杀菌作用。 7. 文章最后一段从文章结构上说起什么作用? (1)这段话写了什么? (2)结合全文理解,这段话说明了太阳的作用。 师:这段话总结了太阳与我们关系的密切。同时,这段话也是全文的总结。(板书) 哪句话最能突出太阳与我们重要且密切的关系? 生:(自由举手回答)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结合我们的生活,你是理解这句话的?学生交流想法。 三、总结拓展 1.如果太阳不再发光,你的生活将会怎样?自由讨论,然后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指 名 2--3 名)2.依据你本节课学到的说明方法,描写一个物体。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说明文,通过这篇说明文,我们了解了太阳的特点,知道了太 阳与我们人类关系的密切,如果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我们要更加多地 了解太阳,利用太阳带给我们的资源造福世界。 五、板书设计 太阳 太阳离我们很远 太阳很大 太阳的特点 列数字、作比较 发光、发热 与我们关系密切、动植物生长 雨雪的形成 风的形成 与我们关系密切 太阳光杀菌 光和温暖 (总结)没有太阳,就没有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六、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很好地把握了教学重点,带领学生了解了关于太阳的知识。而 且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主动深入课文,体会作者用的说明方法。在对全文内容的把握上, 我也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但是我也在教学中存在不足之处。首先我对文章的说明方法介绍不够深入,对于学生 容易混淆的地方没有给出详细解释。其次,在课文讲述时,较少联系到实际问题,并未对 课文内容进行太多拓展。 这些问题都是我需要改进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多注意这些方面的问题,努力提 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17.《松鼠》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 11 个生字。正确读记“驯良、矫健、歇凉、分杈、苔藓、狭窄、勉强、圆锥” 等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松鼠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 3、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积累语言。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产生喜爱之情。 2、能用较准确、生动的文字对某一种动物的特点进行说明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猜谜语,猜猜这是什么动物?(出示送语:形状像耗子,生活像猴子,爬在树枝上,忙 着摘果子),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松鼠。齐读课題两遍 二、作者简介 布封(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进化思想的先驱者,他利用 40 年时间 写成 36 卷《自然史》。这是一部博物志,包括《地球形成史》、《生物史》、《人类史》等 部分,对自然界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本课布丰所著的《布丰文选》中《松鼠》一文改 写而成的。 三、整体感知 (一)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读课文,画出课文生字新词,对于不懂的地方可以采用查字典,问老师和同学等 方式来解決,也可以在课文中做一个标记,在课文的进一步学习中慢慢体会,慢慢解決。边 读边想一下作者都写了松鼠的哪些方面? 2、PPT 出示生字,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采用多种方式进行 (指名领读,分男女生读,小组赛读,开火车读,抢读等方式进行。) 3、指名接读课文,要求读通顺、流利。读完后让学生讲价一下学生读得怎么样 (二)在读课文,理解内容 1、自由读文,思考: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 2、交流合作,明确全文共 5 个自然段,可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介绍了松鼠漂亮的外形特点。 第二部分(第 2 自然段):介绍了松鼠驯良的性格特点 第三部分(第 3、4 自然段):介绍了松鼠乖巧的行为特点 第四部分(第 5 自然段):介绍了松鼠的繁殖、换毛等生活习性 3、朗读第 1 自然段,松鼠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可爱、漂亮) (1)课文里有一句话直接告诉我们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大家找一找,用波浪线划 出来 (2)句子中写出了松鼠哪些讨人喜欢的特点?(漂亮、驯良、乖巧) (3)文中一开头就用了这么一句话概括地写出了松鼠的特点,谁能说说这句话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叫什么句?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引出文章的主线,理清文章思路。并认识总起句在全文的作用。 4、朗 4、读第 2 自然段,用________画出松鼠驯良的性格 (1)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说说喜欢的理由,并作好批注。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松鼠的驯良的? 活动范围:树林(不侵犯人类); 活动时间:夜晩(不骚扰人类); 教师引导:“满树林里跑”“在树上跳着叫着,互相追逐”“歇凉”“练跑”“玩耍”等拟 人化的语句,笔端流情,写出松鼠活泼可爰的性格特点,突出了它的“讨人喜欢” 5、朗读第 3 自然段,用________画出松鼠乖巧的性格 (1)小组交流:作者是怎样写松鼠的乖巧的 课件出示重点句子: “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从树上的窝里跑出 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別的树上去。” (2)画出表现松鼠反应灵敏的动词。闭上眼晴想象当时的情景,说说这些动词是怎样 表现松鼠警觉的特点的 可引导学生模仿松鼠“跑、躲、逃”的动作,体会它“十分警觉”天性。 6、朗读第 4 自然段,了解松鼠搭窝过程 (1)口述搭窝过程:假如你就是一只松鼠,你怎样向大家介绍搭窝的过程?教师指导学 生 用上“先…再…然后…说话 “先……再…然后…”是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 (2)师生共议:松鼠搭窝的方法表现了松鼠怎样的特点 (乖巧) 7、朗读第 5 自然段,说说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松鼠的? 生活习性:繁殖、换毛、爱干净 四、总结拓展 1、说一说:通过学习课文和査阅资料你对松鼠有了哪些了解? 2、 学习了本文之后,你觉得如何才能更好地介绍动物呢?(讨论) A 准确、生动的语言 B 合理清晰的结构; C 鲜明的事物特征 D 恰当选用说明方法。 五、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了解了作者布封的些知识,识记了生字新词,熟悉、朗读了课文,弄清了 各段所写的内容,了解了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积累文中描写松鼠的优美词句 六、板书设计 松鼠 讨人喜欢:漂亮、驯良、乖巧 总→分 外→內 七、教学反思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种文艺性说明文的写法,教师引导学生品读描写松鼠活 动的句子,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读文,深入了解松鼠的外形、生活习性、行动特点等,感 受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18.《慈母情深》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 3 个生字,理解词语“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 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 1、认识 3 个生字,理解词语“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 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难点:理解文本的内容,体会文中的慈母情深。从而使孩子们懂得生活中不能没有母 爱,爱是最伟大的,也是最幸福的。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音乐《母亲》; 学生:课前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1.同学们是否记得赞颂母爱最经典的一首古诗——《游子吟》(出示 PPT) 2.看似平常的一件件小事中,却饱含着母亲的深情。(板书“慈母情深”) 3.让我们深情地朗读课题——慈母情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在读文过程中,勾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先要求学生独立阅读,初步扫除语言障碍;再请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纠正读音; 最后点名分段阅读课文,达到全班师生集体正音。) 3.谈一谈读完课文后的感受。 三、再读文章,加深体会 1.师: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中的场景,说说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慈母情 深”?(出示幻灯片) 生:那天母亲数落了我一顿。数落完,又给我凑足了买《青年近卫军》的钱。 生: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师:又这个字体现了——? 生:母亲虽然责怪我给她买水果罐头但依旧为我凑足了钱买书表现她对我爱之深切。 师:母亲怎么样把钱给我? 生:塞。 师:塞这个字体现了母亲对钱很——? 生:珍惜 师:珍惜钱却塞给我体现了她——? 生:愿意为我付出。对我爱之深切。 2. 师: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反复出现的部分,想想它们的表达效果,课文中还有一些 这样的语句,画出来和同学交流。一起来念一遍。(出示幻灯片) 生: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 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 生: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 刻又陷入了忙碌…… 师:同学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的母亲重复了三遍。 师:对了,这里用了重复的表现手法,表现了母亲工作很——? 生: 辛苦。为了挣钱不辞辛苦。3. 事情的起因是——? “我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失魂落魄。” 4. 事情的结果却是——? 我用那一元五角钱为母亲买了一瓶水果罐头。 5. 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我为什么不买书了呢? 生:我为什么要为母亲买水果罐头呢? 生:难道送水果罐头比书更重要吗? 师:那一天,当我到母亲工作的地方去找她时,我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让我 改变了注意,放弃买书了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在文中勾画出相应的语句,我们等会来 交流。 4. 组织交流 1)母亲是那样辛苦 “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那样近……” 母亲在“震耳欲聋”的工作环境中,“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师:母亲要一直在那样的环境中工作。不仅如此,母亲工作的环境远比这恶劣。(出 示幻灯片,指名读) 补充资料: 父亲去遥远的大西北工作,我们 5 个孩子,全凭母亲带养。母亲在一个街道小厂上班, 每月工资 27 元,她每天不吃早饭,带上半饭盒生高粱米或大饼子,悄无声息地离开家, 每天回家总在七点半左右。……母亲上班的地方离家很远,没有就近的公共汽车可乘,即 使有,母亲也不舍得花五分钱一毛钱乘车。 师:一元五角钱对于母亲来说是辛苦劳动近两天的收入!多么通情达理的母亲啊。 师:母亲塞到我手里的只是钱吗? 生:还是母亲对我的爱和期待 生:包含着母亲对我的希望 师:面对这样深厚的慈母情,我竟然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齐读“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此时此刻,我——? 生:被母亲对我的爱深深打动了 生:内心充满了自责,觉得自己太不懂事了 生:我想为母亲做点什么? 师:我为母亲买了一瓶水果罐头,这仅仅是一瓶水果罐头吗?(我对母亲的爱和崇敬) 七、课堂小结 1.学生抄写生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八、拓展延伸 我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到了母爱的幸福,感受到作者与母亲之间的情感深切。 【课堂作业】 1.想象一下你就是文中的我,当我攥着母亲给我的钱往外跑去时,我会想什么? 2.我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 ),于是我来到母亲的工厂,那里的噪声 ( ),我发现母亲极其瘦弱,当知道我想要一元五角钱买书时,母亲用( )的手将钱 塞给我,立刻又陷入了忙碌中。我鼻子一酸,( )着钱跑了出去…… 【答案】 1.母亲为了挣钱身体已经如此之差了,我竟然还不体谅母亲,要求母亲给我买书的钱, 我实在是太过分了。太不应该了。母亲应该没有尝过水果罐头的滋味吧,我给母亲买一听 让母亲也常常甜味。 2. 失魂落魄 震耳欲聋 龟裂 攥 【板书设计】 慈母情深 辛苦劳累 挣钱 塞 母爱的伟大 【教学反思】 本文讲的是我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于是我到母亲的工厂去 找她,工厂的噪声震耳欲聋,母亲用龟裂的手数出钱递给我,我看到母亲瘦弱的背影,鼻 子一酸,攥着钱跑出去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母亲知道后数落了我一顿,又重新凑齐 了给我买书的钱。 1.让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整节课我都饱含激情,以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激 发学生的情感。 2.不足之处是重点词句的理解这一环节,处理得不够到位。 19.《父爱之舟》教案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并且会读且会背写。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细腻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辛苦劳作的 心疼和对父亲给予关怀表示感谢,崇敬。 3.通过课文,领悟以小见大的写法,感受父母从小事中表现出的对孩子伟大的爱。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父亲的细致具体的描写领会人物的感情。 2.领悟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情领悟大情感。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准备 收集关于吴冠中的生平、背景故事、主要作品以及写作手法等资料。 教学过程 一、语言导入,激起兴趣 父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父爱是一泓清泉, 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纯洁明净。母爱是醉人的春风,是润物的细雨,是相 伴你一生的盈盈笑语,是你飘泊天涯的缕缕思念。无论是哪种爱,以何种形式,都会给我 们温暖,让我们感觉幸福以至于给我们一生的影响。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吴冠中的《父爱之舟》,透过这一课,我们可以了解到父爱的特别 以及伟大之处。 题目《父爱之舟》(板书) 二、学习作者的知识 1.介绍作者资料 2.作者的社会经历 3.作者的主要作品 三、学习生字生词,为理解文章打好基础 (一)学习会认字 1.把会认字中的生字写在黑板上(板书) (茧、栈、冤、枉、惚、跷、僻、迪、嫁、缴、榜、兼、嘲、枕) 2.分小组让学生读半边,或者猜测字的读音。 3. 一起用字典查看字的正确读音,看哪一组对的多,给予奖励。 4. 领读生字,边读边让学生在生字本上练习写字。5. 找学生领读生字。 (二)学习会写字 1.首先组织学生把会写字在生字本抄写两遍 (蚕、考、疼、席、糖、屑、启、迪、钉、陪、毕、暑、煮、枕)。 2.再读音,尝试背写(考察瞬时记忆)。 3.生字归类 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半包围结构 4.开火车式抽查学生会写字情况, 5.每个学生在黑板上尝试听写生字。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课文,从整体看 1. 学生通读课文第一遍 分小组朗读课文 评价每小组的朗读情况 (1)通过上下文的理解,学习词语含义 (朦胧、枇杷、教训、便宜、客栈、冤枉、恍恍惚惚、庙会、偏僻、寄宿、粜稻、摇 橹、行装、乌篷船、精致)。 学生领读词语 抽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 (2)学生回答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3)学生回答文章采用什么样的叙述方式? (4)学生(讨论之后)回答这篇课文主要是讲了什么内容,表达什么意思,教育我 们什么。 (5)学生回答文章可以分为几段? (6)小组活动:概括每一段的大意。 (7)你能否说出作者的求学经历? (二)学习课文,从局部看 1.理解父亲对儿子的细腻,伟大的爱 (1)细读一遍课文,回答作者选取了几件事情来表现父亲的爱? (2)你能用简短的话语把这几件事情概括出来吗? (3)能否说出哪件事情令你最感动吗?为什么?(4)能否想一想你自己的父亲对你做过的令你最感动的事情并且和同学交流讨论? 2.理解儿子对父亲的感谢,感动,和崇敬之情 (1)你觉得文章中作者对父亲最能表示感动之情的是哪句?为什么? (2)找出描写父亲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父亲的情感。 (3)如果你想对自己的父亲表达感谢,你会说些什么? 3.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深层含义 (1)文章中写到“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 打架的哭都大不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 ①“新滋味”是什么意思? ②你在生活中因为哪件事情也获得过“新滋味”呢? ③和同学们讨论交流。 (2)第二段中,繆祖尧老师说:“茅草窝里要出笋了!” ①是什么意思? ②表达了老师内心的什么之情? (3)作者写父亲糊万花筒和买皮球有何用意? (4)文中写到“我以为汽水必定是甜甜的凉水,但喝到口,麻辣麻辣的,太难喝了。 店伙计笑了:“以后住下来变了城里人,便爱喝了!”然而我至今不爱喝汽水。” ①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②怎样理解“然而我至今不爱喝汽水”? (5)文中多次提到姑爹的小小渔船 ①作者几次提到姑爹的小小渔船? ②作者为什么要一次次地写摇船、船上做饭、船上睡觉? ③和文题《父爱之舟》有什么联系? (6)为什么“后来我读到《背影》时,这个船舱里的背影便也就格外分明,永难磨灭 了”? (三)感受写作手法 (1)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学生回答之后,教师解释线索的含义并告知线索是什么:小渔船 线索:文章线索就是贯串一篇文章,即在文章的不同段落中都可见的词、句子或是情 况等等;并且在解读文章时可以用来解读文章含义,了解文章主旨。线索可以使文章结构 严谨,浑然一体。) (2)谈谈你对以小见大这种表达的看法?三、总结拓展 1.通读课文,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总结课文通过哪些事件,表达对父亲的何种情 感? 2.尝试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写一篇小短文。 四、板书设计 父爱之舟 一:生字 茧、栈、冤、枉、惚、跷、僻、迪、嫁、缴、榜、兼、嘲、枕 二:生词 蚕、考、疼、席、糖、屑、启、迪、钉、陪、毕、暑、煮、枕 三:文章大意 第一部分(1)以梦境开始,引入往事的回忆。 第二部分(2~9)以小舟为线索,写了父亲对“我”满满的爱。 第三部分(10)以梦结尾,首尾呼应,表现出作者对父亲深深的爱意。 四:写作手法:以小见大(用生活中的小事件来表现伟大的情感情绪)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吴冠中的课文,通过课文理解到父爱是如何的伟大,并且我 们也从这篇课文中学习到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用生活中的小事情来描绘世界上伟大的情 感,希望学习这篇课文以后,同学们可以珍惜时间,珍惜眼前人,用以后的时光做一些对 父母有益的事情,报答父母,不要等到以后“子欲养而亲不待”。 六、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文教学的一大特色便是从学生的生活入手,真正将语文教学生活化。在引导理解时 更 是再现生活场景,用与学生现实联系的话语,让学生感悟亲情,并且引出本课内容。 在情景感染中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感恩情怀! 不足之处 文章有很多细节描写没能创设积累背诵环节,有点遗憾。 改进措施 如果再重新学习,我会增加课堂容量,如加大背诵力度,小练笔等,让教学更圆满。 20.《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读写本课 7 个生字,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熟读本文,思考父亲与母亲为什么对巴迪的诗有不同的看法 3、联系生活实际,想想父母对于我们有哪些不同的爱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读写本课 7 个生字,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熟读本文,思考父亲与母亲 为什么对巴迪的诗有不同的看法 2.联系生活实际,想想父母对于我们有哪些不同的爱的表达方式。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作者 巴德·舒尔伯格 1914 年 3 月 27 日~2009 年 8 月 5 日,生于美国纽约州纽约城,95 岁 时去世,他是国际知名的编剧、作家。 二、记忆字形,学习生字。 1、分析记忆字形。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记忆。 出示生字 “ 誊 篇 励 版 祥 歧 谨” 2、书写指导。 左右结构:励 版 祥 歧 谨 上下结构;誊 篇 三、导入新课。 关于教育的诗 敌视伴随着孩子,他学会争斗; 嘲弄伴随着孩子,他羞愧腼腆; 鼓励伴随着孩子,他信心倍增; 赞美伴随着孩子,他鉴赏有方; 认可伴随着孩子,他爱心常存; 分享伴随着孩子,他慷慨大方; 诚实与公正伴随着孩子,他领悟出真理与正义。…… 四、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同学们仔细看看课题,思考一下,课题有什么特别之处? 1、一对反义词:精彩与糟糕。 2、加引号:说明是别人说的话。 五、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说说什么精彩极了?什么糟糕透了? (要求学生独立阅读,初步扫除阅读障碍) 六、深入研读,感受父母之爱。 问:1、父亲和母亲对我的诗有怎样不同的评价? (父亲:糟糕透了。母亲:精彩极了) 2、我对他们的评价又有怎样不同的反应呢? (听到了母亲的赞美:我既腼腆又得意洋洋,点头告诉她这首诗确实是我写的。听到了 父亲的批评: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的抬不起来) 七、学习第十七自然段 请同学们齐读第十七段。 重点语句分析: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 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 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 品读解析重点段落: (1)它们指的是什么? 母亲的赞扬和父亲的批评 (2)两股风指的是什么? 母亲鼓励的爱和父亲批评提醒的爱 (3)生活的小船指什么? 成长的过程 (4)作者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母亲的鼓励与赞扬,激励他不断前进。 父亲的批评与指正,提醒他不被一时的成功冲昏头脑。 自己对父母的爱的平衡,对这两种爱的接纳。 八、课堂拓展。 1、写一写 母爱像 ,它 。 父爱像 ,它 。 2、想一想 生活中有哪些是给了你类似的感受与体验?3、自由说 讨论一下几年后,巴迪是怎样认为父母对于他的诗有不同的评价这件事的?文章是怎 么讲述的?说明了什么? 九、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童年的巴迪因为一首诗得到父母截然相反的评价的故事,并 仔细思考了其原因。希望同学们把父母的爱化为实际行动,用进步和成功来回报父母。 十、课外写作 巴迪的成功,与他童年时所受的教育分不开。你们肯定也有和他同样的感受吧。好好 翻看一下回忆的匣子,以《爱》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的优点我自己认为在于教学程序比较简洁,重在让学生自读,对语言文字予 以直接的思考、理解和感悟。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同时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忽略感情朗读。 二、评价激励不够。 三、缺乏课堂机智。 21.《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浣、聒”等六个生字,会写“孙、泊”等 6 个生字,掌握“更”这个多音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诗,掌握这三首诗的意思,并背诵这三首诗,默写《枫桥夜 泊》。 3.体会诗中的动态美和静态美。 4.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 1.会认“浣、聒”等六个生字,会写“孙、泊”等 6 个生字,掌握“更”这个多音 字。 2.掌握这三首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古诗词 课件上展示四季景色的图片,学生结合图片,说说对哪个季节景像感受最深。 板书:古诗词三首 二、识词记字 1.朗读课文,标出文中的生字,结合生字表查字典和课文注释认识生字。 2.课件展示生字:孙、泊、愁、寺、榆、畔等字。 三、学习《山居秋暝》 1.课件展示作者王维简介,介绍作者信息。 2.指导学生读古诗。 3.讲解古诗。 (1)诗中的空山是什么意思? 空山指空旷的山。在诗中是指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有如世外桃 源一般。 (2)颔联和首联有什么关系呢?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空气清新方可见月光之皎洁;新雨之后才能显清泉之声响。 (3)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意境是否和谐?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一样。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 静中的一遍勃勃生机。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4)这首诗是描写秋景,为什么要提“春芳”? 提示:因为春芳已逝无可追回,而此刻的景色如诗如画,应该好好把握。用“春芳” 对应秋景,用“春芳歇"暗示把握秋暝。 4.讲解诗句翻译: 5.主旨归纳 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美丽风光,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怡然自 得的满足心情。 6.板书设计 空山、新雨后—凉爽清新山居秋暝 明月、清泉---明镜清幽 竹喧、莲动---纯朴自在 四、学习《枫桥夜泊》 1.老师领读课文,学生跟读,注意朗读流畅、整齐。 2.课件展示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3.讲解古诗 (1)诗的第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提示: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是月亮已落下,乌鸦声声啼叫,寒气弥漫在空中。江边的枫 树在夜幕下静立,一点一点的渔火在闪动,诗人心中愁苦不堪,久久不能入眼。一个“愁” 字,真切地体现出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2)如何理解“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在这里,传到客船的钟声既衬托了夜的宁静,又揭示了作者因思乡而产生的不宁静的 心情。 (3)朗读全诗,说一说全诗是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愁字。“月落乌啼霜满天”透示着凄清悲凉之感,旅途的孤独、寂寞,牵起诗人的满 怀愁绪,更遇上残月衔山、乌鸦悲啼,满目寒霜洒遍江天,一个迷茫、凄清、寂寥的背景 已经形成,奠定了全诗以“愁”为中心的基调。 4.主旨归纳 《枫桥夜泊》全诗描绘了秋江月下凄清的景象,全诗有景有声有色,寓情于景。表现 了诗人旅途寂寞的郁结愁思。 5.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所见:月落、霜满天、江枫、渔火 所闻:乌啼、钟声 所感---对愁眠 五、学习《长相思》 1.老师领读,学生跟读。 2.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小组讨论交流。 3.(1)“山一程,水一程”表明了什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山一程,水一程”,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这两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 将“一程”二字重复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远。 (2)“风一更,雪一更”描绘的景象体现出了什么? 突出塞外风狂雪骤的荒寒景象。承接下句“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这是以 哀景衬伤情,风雪载途,透露出了强烈的思想之情。(4)夜深了,劳顿了一天的将土们本该在营帐里好好休息,为什么他们营帐里的灯 还亮着呢? 是什么声音勾起了他们的思乡之情呢? 4.主旨归纳 《长相思》描写了戍边将士在北方的风雪声中辗转反侧,不能入眠,思乡之情油然而 生。体现了浓浓的羁旅怀乡之情。 5.板书设计 上阙---山、水、千帐灯----羁旅野外 长相思下阙---风、雪、故园无此声---思乡之愁 六、拓展延伸 1. 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 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 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2.找出本课的三首诗中描写动景和静景的句子,和同桌交流。 七、课堂小结 学生课后要好好读一下这三首诗,体会每首诗所表达出来的感情,并进行背诵。 【教学反思】 依据每首诗的特点和学生的生活积累、阅读能力,我设计了一系列教学流程,收获还 是蛮大的,先让同学通过阅读自己感受情感,然后通过逐句分析每句诗词的特点,最后总 结主要思想,使学生的感语能力和思维能力、吟诵能力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本次的成功之处在于: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环节有效地为本文的学习降低了难度,自学 能力提开明显,动手动脑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不足之处由于课时原因,有些地方可能讲 解不够。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可能会有茫然的地方。改进措施: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 会照顾所有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思维程度,让所有学生都有所提高,让每个学生在整堂课中 都能充满活力,都能学有所获。另外,我还会增加吟诵的环节,在指导学生有滋有味的朗读 之后再引导他们思考领悟! 22.《四季之美》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心旷神怡、凛冽、闲逸”这三个生词,会写“黎、晕、漆、幕”等 9 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让学生感受四季之美,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并会写课文中的重难点生字词。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感受四季之美,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古诗引入 1.分享描写四季的古诗词,叫学生起来朗诵 2.老师:刚才我们欣赏了白居易笔下的春天;杨万里笔下的夏天;王维笔下的秋天; 柳宗元笔下的冬天。古代文人墨客对四季的描写有很多,写得都栩栩如生,言辞优美,也 让我们感受了多彩的四季。今天我们将要开启一篇新的课文,第二十二课《四季之美》, 一起走进日本作家清少纳言笔下的四季吧。 3.老师:首先先了解一下这位作家。(课件) 二、朗诵赏景 1.下面大家自由放声地朗读,通过工具书学习不认识的字词,并小组讨论。 2.老师:在朗读中要注意读出情感,想象现在你就是作者,你面对如此美景,会是一 种怎样的心情呢,所以带着这种感情开始朗读,一会儿我们叫同学起来配着音乐朗读课文, 一起欣赏四季之美,看看谁读的更好。 3.现在来学一下重难点的字词。 4.(叫四位同学,各读一段)老师放音乐。 老师:同学们读的可真不错,每个人的表现都可圈可点。朗读是语文学习中很重要的 一个环节,大家平时要多读多练,不要害羞,高质量的朗读有助于你把握文章的情感表达。 三、细品课文 老师:大家纵观全文,全文结构是怎样的呢? 老师:是的,就是按照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来写的,每个季节一个自然段的篇幅。 老师:那对于课文我们现在都有了整体的了解,现在开始逐段分析,看看作者是如何 描写四季之美的。 1.分析第一自然段 老师:第一自然段,作者认为春天最美的是什么呢?美在哪里? (同学回答) 老师:春天美的是黎明,春天美在黎明时分,天空的颜色渐变而多彩。“一天之计在于 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不论是春天还是黎明都代表着新生,代表着新的希望。所以春天美 得朝气蓬勃,美得青春洋溢。 板书:春——黎明——色彩2.分析第二自然段 老师;第二自然段,夏天最美的是什么呢?美在哪里?作者有怎样的感受? (同学回答) 老师:作者认为夏天的夜晚,最具代表性的是萤火虫,不论是晴天的暗夜还是阴雨蒙 蒙的晚上,总有萤火虫的身影,它们或是翩翩起舞或是闪着微光飞行。作者笔下夏夜不再 是燥热,而是让人觉得如此浪漫,所以作者说“着实迷人”。 板书:夏——夜晚——迷人 3.分析第三自然段 老师;第三自然段,秋天最美的是什么呢?美在哪里?作者有怎样的感受? (同学回答) 老师:秋天总是秋风瑟瑟,落叶纷飞的,但在作者眼中,秋季黄昏美不可言。夕阳西 下,归巢的鸟儿和着虫鸣和风声,构成了动听的声音,作者感觉“心旷神怡”。 板书:秋——黄昏——心旷神怡 4.分析第四自然段 老师;第四自然段,冬天最美的是什么呢?美在哪里?作者有怎样的感受? (同学回答) 老师:寒冬的早晨,或许有皑皑白雪,或是满地白霜,又或是无雪无霜,炭火总不能 缺少。冬天的清晨和炭火相配,竟让人觉得慵懒和惬意。作者说这心情很“闲逸”。 板书:冬——早晨——闲逸 5.总结:作者选取了每个季节的一个代表事物对四季展开描写,以小见大,勾勒出来 一幅幅动人美好的画卷。 四、写法指导 老师:纵观全文,作者都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呢? (同学回答) 老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运用到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在第二段对萤火虫翩翩起舞的描 写上。除此之外,整篇文章还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在对春天黎明的描写中,就是运用 的静态描写,而秋季归鸦和大雁的描写中则用到的是动态描写。还有一个就是借情抒情的 手法,全文描写四季景色之美,作者也同时表达了对四季,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板书: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五、随堂测验 1.在带下划线字的正确读音后面划“√”。 窠里(kē kè) 心旷神怡(ɡuǎnɡ kuànɡ) 凛冽(bǐng lǐn) 闲逸(tù yì)2.小练笔 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原因是什么? 六、课后作业 1.背诵全文。 2.运用四种修辞方法来描写你眼中的四季之美。 七、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的散文。课文按照时间顺序,从春、夏、秋、冬四个季 节展开描写,展现了四季的不同特点和美。这么优美的散文,是最应该朗读的,所以我让 学生配乐朗读,激发了他们的参与兴趣,比普通朗读更能吸引学生。再具体段落分析中, 我通过层层递进分析每个季节什么时刻最美,美在哪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受,达到 最终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目的。并且最后分析了课文的写作手法,布置的课后作业也与之 呼应,希望加强学生的习作应用能力。总体教学过程比较流畅和顺利。 八、板书设计 四季之美 对自然的热爱之 情 答案: 1.kē kuànɡ lǐn yì 2.言之有理即可。 23.《鸟的天堂》教案 教学目标 1.仔细、流利、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中的语句。 2.了解体会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他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教学重难点 1.深度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鸟的天堂是什么样的。 2.激发学生们的想象力,根据课文描写,对大榕树展开联想、想象。 3.体会、领悟到“鸟的天堂”所传递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美,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时间 2 课时 教学准备 1.收集关于巴金的生平、故事等资料教学过程。 春——黎明——色彩 夏——夜晚——迷人 秋——黄昏——心旷神怡 冬——早晨——闲逸2.整理大榕树的真实照片,梳理大榕树的历史背景。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和了解了四季的美,这一节课我们一起跟随巴金笔下的作者 探索鸟的天堂。(学习了解这一株超大的大榕树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它怎么成为了鸟 的天堂) 1.同学们齐读题目。你们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法? 设置提问环节,询问同学们关于这个题目的理解,激发同学们的想象力,交流同学们对这 个题目的第一印象。 (鸟栖息的地方,鸟的乐园、这里会有很多许多不同的鸟……发挥学生想象。) 2.这个鸟的天堂在哪儿?你知道吗?(一棵大榕树) 3.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是什么原因呢? 4.简单的介绍一下巴金的生平经历,作者背景(媒体提示:显示出作者巴金的人生经历以 及作者的代表作) 5.大榕树的生活环境(媒体:放映有关大榕树的图片) 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作者和本课课文相关大榕树的一些资料,你们是不是有点迫不及 待的想要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探索鸟的天堂呢。 6.朗读课文 二、自由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1.让同学读课文,读准字音。(朗读课文可以省略) 2.投影出示练习: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 3.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同学们自学生字,掌握字形。 4.画出重点难点的词语。 灿烂:光彩鲜明耀眼。 陆续:前前后后,时断时续。 展示:明显地表现出来,给别人看。 留恋:就是不忍心离开。 不可计数:没有办法来计算,形容数量特别多。 应接不暇:形容人或事情很多,接待、应付不过来。暇:空间。文中指鸟太多,看不 过来。三、理清文章的脉络 1.思考:作者几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是否相同?若不相同,有什么区别? 2.课堂交流。 学生甲: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第一次看到的是大榕树,第二次看到了许多鸟。 3.理清课文的脉络。 (1)作者是按游览的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2)学生汇报: 课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1—4)作者和朋友划船出去游玩。 (5—9)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见到的景象。 (10—13)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见到的景象。 (14)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留恋和赞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深度理解课文,了解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众鸟纷飞的景象。 2.学习课文中对具体事物的描写,分辨出作者的联想,分析联想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导入:请同学们先听一段乐曲,听后说一说你有什么感受?(播放《百鸟朝凤》 鸟很多,鸟的天堂──板书。) 2.这节课,我们就和巴金爷爷一起去“鸟的天堂”看一看,巴金爷爷两次去鸟的天堂, 看到的景象截然不同,第一次看到的是(学生接:大榕树),第二次看到的是(学生接: 鸟) 3.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体会一下大榕树给你什么感受?鸟儿又给你什么感受? (榕 树──大、茂盛;鸟──多、欢快) 二、重点感悟、体会榕树的奇特美和群鸟纷飞时的壮观景象 (一)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部分,抓住重点词句深入体会,体会后放出声音有感情 地朗读出来。用朗读的形式加以汇报。 (二)汇报交流。 大榕树: 1.大学生甲: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1)汇报读,其他同学听读:哪儿读得好?为什么?你听出了什么?从哪儿听出来的? (从不可计数体会出枝干数目很多,说明树很大。) (2)重点体会“真”字。 两个“真”有什么不同呢?听老师读,体会一下。 出示投影: 学生交流体会出:第一个“真”意思是本来的,实际的。第二个“真”指的是确确实 实。应读出惊叹的语气,表现作者的震惊,那种惊讶的感情。 学生乙: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3)赏析“又”字。指树根很多。 学生丙: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棵大树卧在水面上。 (4)体会“卧”字。(树占的面积大。) (5)这株大榕树占地面积有多大呢?谁查找到了这方面的资料?(学生答:一万多平 方米。)出示相关的图片资料 (6)告诉操场和教室的面积,大家计算一下:合几个操场?几个教室?(结合具体情 况请学生作答。) (7)你的计算,你有什么感受?(简直太大了。) 2.茂盛。 学生甲: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的上面,不留一点缝隙。(不留一点缝隙, 说明树叶多。) (1)没有缝隙,说明叶多而密。 学生乙:地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 生命在颤动。 (2)从中我们体会到榕树的生命力非常茂盛。 3.请学生反复朗读这部分内容,突出重点词句,体会榕树的特点,在读中表达出自己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受。 (三)教师引读: 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是鸟声,到处是鸟影。(两个“到处”说明 鸟很多。) 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 又飞起来。(应接不暇的意思就是说人或事情很多,接待,应付不起来。在课文里是说鸟 太多了,眼睛看不过来了。) 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有的…… 有的……有的,说明鸟的姿态很多,种类也很多。)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体会到鸟儿 很欢快,快乐地叫着。) 5.借机指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请大家想象一下,树上还有什么姿态的鸟呢?(学生发散想象。) 6.看到这么一棵奇特的榕树,领略到树上鸟儿欢腾的场面,作者又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呢? 学生齐读(投影出示) 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7.教师追问: (1)从这句话中,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两个鸟的天堂还不一样呢?(第一个鸟的天 堂有引号,而第二个则没有。) (2)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有什么不同的含义吗? (第一个鸟的天堂指的是这棵大榕树,第二个鸟的天堂指的是真真正正鸟的天堂。鸟 儿在这里栖息繁衍,过着幸福的生活。) 三、了解榕树成为鸟的天堂的原因 1.这棵大榕树成为了“鸟的天堂”的原因是什么呢,课文找线索? 2.教师介绍环保的意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3.小结:榕树的枝繁叶茂为鸟类提供了生存空间、食物、水分,当地的居民爱鸟、护 鸟,同时鸟的粪便成为榕树生长的有机养料。使这棵榕树长得愈加的繁茂。 四、思维拓展,深化主题 1.请你以导游或小鸟儿的身份,向游人介绍这里。介绍的形式可以自由选择。如写导 游词、写诗,唱歌,朗诵……。 2.学生交流自己学习的感受,学习心得。汇报交流。 五、总结全文 大榕树被大自然赋予了旺盛的生命力,成为了鸟的天堂。作为人类也要保护动物。保 护环境,保护大自然。 24.《月迹》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语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写作顺序与思路。 3.把握寻月过程中孩子们的心理变化,体会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 教学重难点1.整理寻月线索,理清寻月踪迹。 2.读懂课文内容,感悟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追求美。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准备 了解中秋节的习俗,收集并阅读关于月亮的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知道中秋节都有哪些习俗吗? 生:赏月、吃月饼。 师:是的,咱们一般在中秋节都会赏月吃月饼。(PPT 展示)咱们还会吃团圆饭,常说 “月圆人团圆”嘛。而在古时候,也有中秋祭月的活动,是通过祭月表达人民对美好生活 的期望。圆月通常就是美好的代名词,中秋赏月更是一件美好又引人遐想的事。我们今天 这篇文章就是关于中秋节赏月的。 月迹(板书) 二、初步感知课文 (一)默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注意重点生字词读音,标出重点字词。 2. 结合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学会字词含义。 3.清楚多音在在文中的读音及用法。 “累”和“悄” 4.文中所用方言较多,标出不懂的字词,与同桌交流讨论。 (师巡视并指导) (二)了解作者 贾平凹(1952-),原名贾平娃,当代作家,陕西丹凤人。1975 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 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法、日、韩等版 本。他的作品洋溢着乡土气息,文字简练。 三、细读品味情感 1. 理解课题 概括一下全文内容,理解为什么题为“月迹”? 生汇报内容。 孩子们在中秋之夜赏月,寻月迹。“月迹”是孩子们追求的美好。2. 细读第 2 自然段(PPT 展示第 2 自然段) 阅读这一段,找出描写月亮的语句划出来。 生分享自己找出的语句。师评价鼓励。 你认为这段描写月亮的话怎么样? 这段对月亮的描写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 3. 浏览全文,说说月迹都出现在哪里。 竹窗帘儿、试衣镜、院子里、葡萄叶儿、瓷花盆儿、锨刃儿、小河的上湾下湾、弟弟 妹妹的眼睛里。(板书) 4.月亮在每一个地方出现时的特点是怎样的? (1)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试衣镜上的 圆便满盈了。 (2)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儿却慢慢儿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 (3)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满院子的白光,玉玉的, 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亮的。……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 (4)河水细细的,……灿烂地闪着银光。 概括月亮出现时的特点。(板书特点)品读以上对月亮的描写,体会作者语言的细腻。 5.第三自然段中,“我们”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作者和弟弟妹妹为什么会 这么认为?(PPT 展示相应语句) 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并思考。 师(引读):抬头看着天空,星儿似乎?生:就比平日少了许多。 师:所以孩子们才会以为树上的骨朵儿是繁星变的。 这体现出孩子的什么特性?你能读出来吗? 孩子们的童心童趣,以及强烈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6.你还能从哪里看出孩子的想象力? (1)我们继续细读一下课文,从哪些句子可以感受到孩子们的想象力?把你找到的 句子划一划。 (2)把你找到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你读懂什么?然后把你找到句子和同桌分享一 下,交流各自的感受。 (3)检查交流 ①谁先来说说你从哪儿体会到孩子们富有想象力? 生举手回答。我想:月亮里,地该是银铺的,墙该是玉砌的,那么好个地方,配住的 一定是十分漂亮的女子了。 师:回答的非常好。②从这个句子中除了能感受到孩子的想象力,你还能读出什么? 根据语句的描述,在作者的想象中,月亮上是既纯洁又美丽。这也说明孩子的内心是 纯净和美好的。 7. 你认为“奶奶”是个怎样的人? (1)(PPT 展示)奶奶说:“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师:当孩子们都以为月亮不见了,奶奶让他们去寻月,这是奶奶对孩子们的? 生:引导。 (2)结合文中其他关于“奶奶”的描写,体会“奶奶”在孩子们寻月过程中起到的 关键作用。 找到文中出现“奶奶”的地方,指名读。 “奶奶”在孩子们寻月过程中既给了孩子们引导,又满足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好奇心。 说明她是了解孩子们的心的,同时也能体现出她对生活和美好的热爱。 8.总结全文 师:这篇课文通过描述孩子们寻月的过程,说明了什么? 同桌之间互相讨论,师检查评价。 师总结:本文通过寻月的过程,首先展现了美好的月色,然后体现了孩子富有想象力 的童心,也赞美了孩子们内心的纯洁和美丽。也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的热爱与追求。 四、总结拓展 1.文中对月亮的描述极其细腻又美好(PPT 展示文中对描写月亮的语句),你眼里的 月亮是怎样的呢?写一写你眼中的月亮。 2.与同学分享你知道的描写月亮的诗词。 五、课堂小结 月亮在孩子们眼里是美好的,寻月也是追求美好。生活中从来不缺少美,我们也要积 极去寻找生活中的美好,热爱生活中的美好。 六、板书设计 月迹 竹窗帘儿 一个白道儿、半圆;爬得高了 试衣镜 满盈了;慢慢又亏了、末了没了踪迹 院子里(葡萄叶儿、瓷花盆儿和锨刃儿) 不是满满的圆了、玉玉的、银银的;大多 了、也圆多了 小河的上湾下湾 哪一处的水里都有 弟弟妹妹的眼睛里 小小的教学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对重点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引导学生理解语句,进而体 会作者的情感。 2.我还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并加强学生间的合作探究, 更深入地了解课文。 但我在在教学过程中较少关注了学生的不同接受与理解能力,没能因材施教。在以后 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加以改正。 25.《古人谈读书》 教案 教学目标 1.读熟每一篇古文 2.学生自己对照课下注释试着翻译课文 3.课后的生字词会读会写 4.将古人的学习方法应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 学习重点 掌握古人的学习和读书的方法 学习难点 记熟课下注释,以后在出现类似的词可以举一反三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和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程 师:同学们,大家平时空余时间都用来干嘛呢 生:看电视,玩手机,出去和伙伴玩 师;嗯,看来大家的兴趣爱好还是多种多样的呀 那老师想问问,有没有同学喜欢读书呀? 生:有~ 师:嗯,非常好,读书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增长我们不少知识。今天呢,让我 们通过第二十五课《古人谈阅读》的学习来看一看古人对待读书和学习有着怎样的看 法和方法呢 二、初感课文1.师:今天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把重点字词来一起读一遍 耻 识 矣 岂 诲 谓 诵 恒 窥 皆 缺 2.师:大家都知道学习一篇古文最基本的是什么吗,对,记熟重点课下注释,那 我们一起来看看今天的这节课的课下注释把 ①[敏]聪敏。 ②[好]喜好。 ③[耻]... ...为耻。 ④[下问]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⑤[知]同“智”,智慧 ⑥[识] 记住。 ⑦[厌]满足。 ⑧ [诲]教诲。 ①[谓]说。 ②[漫浪]随意。 ③[急]要紧,重要 ①[士人]泛指知识阶层。 ②[恒]恒心,◎ ③[下流]下等,劣等。 3.一定要对于断句的划分要准确,这将影响我们对文章的初步理解(教师强调内 容) (教师引导学生在书上标出节奏划分)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 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 口/岂不到乎?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 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 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三、作者背景 师:大家对今天这节课的作者有什么了解吗 生:(会说一些有关知识) 师:好,同学们知道的很多,那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全面的作者介绍吧(内容 教师先引读,之后学生自行阅读) 《论语》:《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 全书共 20 篇 492 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 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及教育原则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 《春秋》,总称“四书五经”。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 版本。 朱熹:(1130 年 10 月 22 日-1200 年 4 月 23 日),字元晦、仲晦,晚称晦翁,又称紫阳 先生、紫阳夫子,谥文,故称朱文公。南宋徽州婺源县(今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人,生 于福建路南剑州尤溪县(今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南宋理学家,程朱理学集大成者,学 者尊称朱子。 曾国藩:(1811 年 11 月 26 日-1872 年 3 月 12 日),字伯涵,号涤生,原名曾子城,清 朝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杨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人,宗圣曾子七十世 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课文重点句子解释 (下面是全文重点语句的解释,是需要学生必须掌握的,教师要做好情调) 师:文章有很多重点的语句,大家一定要重视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聪明(智慧)的。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那就是心到、眼到、口到。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 课堂总结 本节课通过生字词的引入,进一步学习了一些字词在古诗词中的常见意思,,翻译三篇古 文,并且可以在不看注释的情况下说出每一篇文章的意思。用自己的话总结出每一篇文章 都讲了什么事,概括出来。 课外拓展师:大家知道什么关于学习的课外的故事呢? 生:(说一些故事) 师:非常好,接下来老师给大家看一篇故事,大家都认真读一读 悬梁刺股 东汉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闭门从早读到晚也很少休息,有 时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时候很容易打盹(瞌睡),为了不因此而影响学习,孙敬想出一个办 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这样读书疲劳 打瞌睡的时候只要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因疼痛而清醒起来再继续读书, 后来他终于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战国时期的苏秦是一个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轻的时候学问并不多,即使有雄心壮 志也得不到重用,于是他下定决心发愤图强努力读书。由于他经常读书读到深夜,疲倦到 想要打盹的时候就用事先准备好的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 来,振作精神继续读书。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有三篇古文组成。在教学中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自己 学习和同学探究的方法,抓准本科的重难点,这样的课堂会效率更高。 再教学中,一定要抓住重点词句,有一些常见的字词的解释,在之后的学习中再见 到时候要学会举一反三。在引导学生积极学习课内知识的同时也要把学生的视线引向课外, 要有所延伸,效果会更好。 26.《忆读书》教案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阅读的看法。 3.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爱阅读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读书的感悟和方法。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对应导学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大家平常都有什么爱好呢? 生:唱歌、跳舞、爬山、玩游戏。师:老师相信一定也有同学喜欢阅读吧,有人能说一说自己对读书、阅读的看法吗? 师;嗯,非常好,今天呢,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下冰心奶奶的这篇文章《忆读书》, 现在老师带着大家一起把课文读一遍。 二、作者连接 师:大家对作者有多少了解呀?你还知道他的哪些作品呢? 冰心(谢婉莹,1900 年 10 月 5 日-1999 年 2 月 28 日),福建长乐人 ,中国民主促 进会成员、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被称为"世纪老人"。 1919 年 8 月,冰心在《晨报》上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 小说《两个家庭》。1923 年,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 学的奠基之作。1946 年,在日本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讲师。1999 年 2 月 28 日 21 时 12 分,于北京逝世,享年 99 岁。 三、课文初步感知 1.师:同学们,我们刚刚度过一边课文了,可以说一说你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都记叙 了她读过的哪些书籍吗? 生:文中提到了作者读过《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封神榜》。 2.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呢,他是想传达给我们一种什 么样的中心思想呢。 (教师明确:作者以自己的经历谈“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告诉我们读书是人生 最大的快乐,读书对我们的成长有许多好处,要认真读书。) 3.读文章体会一下作者在小时候读《三国演义》的时候都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生:舅父杨敬先生给我们讲《三国演义》——自己一知半解地读——无法接受其中的 某些片段。 4.思考作者认为读书的好处 四、精读课文,重点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对课文进行延伸学习) 经过之前的学习我相信大家对于冰心奶奶对于读书的感悟应该有所了解了,接下来我 们进行更细致的学习,来进一步学习读书教给冰心奶奶的道理。我们也要学习这种精神, 认真读书。 1. 师:同学们,读了文章之后你们认为文章应该分几部分呢? 生:全文 15 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 :总说。突出作者对读书的感受和体会的强烈。 第二部分(2-- -11) :先分说后总说,以自己幼时的经历谈“读书好,多 读书”,说明读书是人生的最大快乐,从读书中能得到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 道理。 第三部分(12、 13) :侧重谈“读书好”,以作者八十多年的阅读经验明。如何挑选、 比较、选择好书。第四部分(14、 15) :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2. 师:读一读文章,说一说作者怎样看待《水浒传》和《荡寇志》? 生:作者认为,《水浒传》比《荡寇志》要强得多,喜欢《水浒传》因为它对人物的 描写很到位,人物描写很生动:而《荡寇志》之中的人物没有个性,这就是作者不喜欢它 的地方。 3. 请你说一说冰心少年时代会怎么读书的,你是否做到了“读书好,多读书,读好 书”? 五、课堂小结 概括课文内容:作者通过回忆幼时、少时读书的经历及多年来积累的宝贵经 验,告诉我们读书有好处,要多读书,读好书。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生中从亲身经历获得的经验是有限的,这 就要求我们通过其他途径,用别人的、间接的经验来弥补缺失,丰富心灵,完善自我。 读书,是人获得人生经验的不竭的源泉。所以,我们要多读书。 六、板书设计 忆读书 读书好 读书的经验 读好书 多读书 27.《我的“长生果”》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文 15 个生字新词。 2、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培养对读书的热爱之情,从读书中受益。 3、体会作者对读书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作者从读书写作中领悟的道理。 2、领悟写作方法,培养对读书的情感。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作者的信息以及制作课件。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激情导入 (展示图片)同学们,大家看一看这张图片,这上面是什么呢? 有的同学说是花生。没错,长生果即花生。花生滋养补益,有助于延年益寿,所以民 间又称“长生果”,另一方面是因为它还具有一定的医疗作用。文章的题目是我的长生果。 作者笔下的“长生果”是什么呢?下面跟随老师一起来探究。 我的“长生果”(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生字词 PPT 出示词语后,男女生分读 比喻(yù) 一阕(què) 美差(chāi) 嬉(xī)笑 呐(nà)喊 一大沓(dá) 过瘾(yǐn) 如醉如痴(chī) 直奔(bèn) 书籍(jí) 饥(jī)饿 报偿(cháng) 沉甸甸(diàn) 馈(kuì)赠 磁(cí)石 委(wěi)屈 酵(jiào)母 皎(jiǎo)洁 借鉴(jiàn) 呕心沥(lì)血 2、理解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默读课文,作者写了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到了哪些道理?找到有 关的部分画下来。 (读:“香烟人”画片——连环画——文艺书籍——中外名著; 写:《秋天来了》——《一件不愉快的往事》 悟:别出心裁 与众不同 真情实感 借鉴模仿 吸收创造) (2)通读全文,可以发现作者运用了很多成语。请找出它们并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 含义。 三、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一)初识“长生果” 1、课文中有很多精彩的段落,你认为文章哪里写得精彩?找出这些句子,说一说你 觉得好的理由。 预设点拨 1:像蜂蝶飞过花丛,像泉水流经山谷,我每忆及少年时代,就禁不住涌起 愉悦之情。在记忆中,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似一阕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少年时代欢快愉悦的读书生活。 预设点拨 2:后来,我看到几本真正的连环画。一位爱好美术的小学教师,他有几套连 环画,我看得如醉如痴:《七色花》引得我浮想联翩,《血泪仇》又叫我泪落如珠。后来, 哥哥的朋友们送了我几册小书:《刘胡兰小传》《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古丽雅的道 路》......只要手中一有书,我就忘了吃、忘了睡。 本段采用了列举法,使得句子变得详实而生动。也写出了作者博览群书,享受着不同 的书带给她的快乐。 预设点拨 3:渐渐地,连环画一类的小书已不能使我满足了,我又发现了一块“绿 洲”——小镇的文化站有几百册图书! 将小镇的文化站比作绿洲,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对书的渴求,书籍带给了她新的希 望。 预设点拨 4:后来,我又不满足于只看一般的故事书了,学校图书馆那丰富的图书又 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 将图书比作磁石,写出了书籍对作者来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2、作文赏析 作者在“秋天来了”这篇作文中是怎么写的?找出原文读一读。 (出示有关段落,学生讨论交流作者的写作方法。) (采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运用拂、撒、挡、捧等动词将秋天描写得生动美丽。 作者还善于运用排比短句,使人读起来朗朗上口。) (二)深入解读 1、你知道为什么把书比作“长生果”了吗?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因为对于作者来说,她沉迷于书中的世界,汲取着营养,在一天天地成长。书 带给了她知识,是她的精神食粮。 2、小组讨论,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对书的情感态度的? (1)看叫做“香烟人”的小画片时的津津有味 (2)看连环画时的废寝忘食 (3)读文艺书籍时的不求甚解 (4)读中外名著时的如痴如醉 四、拓展延伸 学完这篇课文,我们能体会到作者对于读书的热爱之情。书带给她知识,也是她的精 神食粮。你喜欢读书吗?你知道的关于书籍的名人名言有哪些? 五、布置作业 1、找到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读一读,背一背,写一写。2、写一写令你印象深刻的一本书。 六、课堂小结 看来书才是人类世界真正的营养品,即使在多年之后品味读书的味道,还是这样的让 人心醉,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才能如有神”。让我们在生活中多读书,汲取书中的 营养,体会读书的快乐并丰富自己的人生吧! 七、板书设计 我的“长生果” 读:“香烟人”画片——连环画——文艺书籍——中外名著; 写:《秋天来了》——《一件不愉快的往事》 悟:别出心裁 与众不同 真情实感 借鉴模仿 吸收创造 八、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应该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引导他们思考,感悟。本文作者 的经历与学生的读书经历很相似,所揭示的道理对学生也很有用,所以,在教学过程 中,老师不必多讲,把课堂教给学生,边读边想,自主感悟。教学中应该使学生懂得 读书与作文的关系,引导学生结合重点段体会作者对阅读的热爱。

资料: 371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