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通奥窔,举一反三 ——以《陈情表》一文教学为例
加入VIP免费下载

会通奥窔,举一反三 ——以《陈情表》一文教学为例

ID:108637

大小:22.62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9-13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会通奥窔,举一反三 ——以《陈情表》一文教学为例 阅读与写作中的“会通”,古今中外的学者都非常看重。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说:“古来辞人,异代接武,莫不参伍以相变,因革 以为功,物色尽而情有馀者,晓会通也。”清人陆以湉在《冷庐杂识·为学之道》中也说: “读古人书,就其篇中最胜处记之,久乃会通。”无独有偶,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洛姆提出 过两种学习知识的方式:一为占有式,“to have”,将所读所闻,悉数记住;二为存在式, “to be”,彻底消化,学以致用,实现存在的目的。两相比较,他更欣赏“to be”,而 这种学习方式正需要会通的力量。 语文教学同样需要会通。语文从 1904 年的独立设科至今,已逾百年,社会上对学生不 会阅读,写不通文章的怨声从来没有终止过。个中原因很多,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师生皆不 懂会通。鲁迅反对的一任学生摸索的“暗胡同教学”[],还有令当下学者揪心的“就课文教 课文,就教材教教材”现象,莫不如此。教师思维淤塞了,又怎么能指望学生会通呢?但 是,数理学科的学习,只要掌握了某种法则或原理,学生便能在不同的情境中加以运用, 而语文学科始终难臻此境,岂非咄咄怪事?从这个角度讲,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强调的“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 应现实生活和自我发展的需要”,是颇富洞见的,因为“联系”“沟通”突出的正是会通的 思想! 问题是如何会通?毕竟,从课程内容到教材内容,再到教学内容,需要一个极其艰巨、 复杂,甚至漫长的转化和创造过程。这方面,王国维的“观其奥窔,窥其会通”[]思想对我 们的语文教学不无启示。“奥窔”,即奥秘精微之处。落实到语文教学中,就是立足形式, 聚焦文本的奥窔,深度乳入,含英咀华,再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实现文本与文本的打通, 学习与生活的打通,现实与历史的打通,使学生纵情地徜徉于文字构筑的艺术天地,深悟 作者言语表现的智慧,从而走向举一反三,灵活创造的学习境界。 一、立足结构的会通 《陈情表》一文的结构颇富特色。 开首是作者自叙身世的悲苦之情,继而是因奉诏奔驰与服侍祖母发生冲突所引发的窘迫之情,再接着是掩藏在对孝治天下国策的赞美之情、对朝廷宠命优渥的感激之情背后的 不想废远的区区“私情”,最后是与卒章显志紧紧伴随的辛苦之情、惧怖之情。由慢板到高 潮,由平淡到浓烈,由含蓄到明朗,抒情表意的线索极为分明。 也有学者是从叙事的视角切入的:“从开篇讲述自己幼年时的不幸,到中间详陈自己 的两难处境和难以奉诏的理由,乃至结尾剖白心迹,起承转合,环环相扣而过渡极其自然。 作者将自己的经历、处境、心情娓娓道来,既动之以情,又喻之以理,看似信手写来,实 际上却颇具匠心。”[] 其实,《陈情表》中的叙事和抒情完全是同构的。两相比较,叙事终是为抒情、造势服 务的。但抒情、造势并非终极目的,终极目的是表意:愿乞终养。换言之,抒情只是过程, 表意才是结果;抒情只是前奏,表意才是高潮;抒情只是表象,表意才是本质。 这便形成了一种非常独特的表意结构:钻木取火式。所抒之情在与接受主体晋武帝的 隔空交流、磨合中,变得越来越融,越来越热,就像钻木取火一般,内心深藏的“志”/ “意”终于被越来越高温的情感所点燃。 这种结构在其他优秀的文本中也有出现。 比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一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伟岸信念, 正是在寥落、自嘲、抱怨、失望、孤独、伤感、惶恐的情感烈焰焚冶中脱颖而出的;《公 输》中墨子指出楚王攻宋的不宜,正是通过对舍文轩而窃敝舆,舍锦绣而窃短褐,舍粱肉 而窃糠糟的铺陈,以及与楚王拥有幅员辽阔、物产丰富的楚国,却想攻占地少物乏的宋国 类比而点明的。 但是,与之相异的是,文天祥的“意”如果是一片烈焰,墨子的“意”是一团火苗, 而李密《陈情表》中所表达的“意”充其量只是一点儿小火星罢了。何以如此?因为“愿 乞终养”之意不是直接亮出来的,而是有一个慢慢预热,最后爆发的过程。即使最后爆发, 也还是借了乌鸦反哺的旗帜,含蓄地亮出来的,且立刻被辛苦之情、惧怖之情,还有“生 当陨首,死当结草”的誓言所覆盖。这种表达方式又颇像一条小鱼,稍稍将嘴伸出水面吐 了个泡,马上就又缩回去了。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凭借这一独特的资源,组织学生深入探究、开发 —— ①《陈情表》是按怎样的次序抒情或叙事的?②李密为什么采取这样的表意结构,而不是其他?如果采取其他表意结构,他还会打 消晋武帝的猜忌,获得“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晋书·李密传》)的美好 结局吗? ③这种独特的表意结构,在其他文本中有出现吗? ④与其他文本相比,《陈情表》一文中的钻木取火式结构有什么特别之处?为什么会有 这种差别? 经过这样的研讨,学生不仅会对李密写《陈情表》时焦虑、不安而又无比谨慎的内心 世界有所感受,而且对不同文本中钻木取火式的言语表现智慧也会有更深、更强、更彻的 领悟。 从学习论的角度讲,在不同的文本中寻觅相似或相同的表意结构,更容易形成联结, 从而推动学习的有效迁移。从教学的角度讲,立足结构奥窔的揭示,因为暗合文本的意脉, 还可以挣脱伪科学化的肢解式解读,令语文教学更富整体感、生命感和美感。这一点,叶 圣陶在《文章例话》中曾作过强调:“临时搬出些知识来,阅读应该怎么样,写作应该怎 么样,岂不要把饱满的整段兴致断裂得支离破碎?”[]他看重的正是要聚焦在“做法、好处” 这样艺术形式、表现手法的奥秘揭示上,不要中断读者的感兴,不要破坏读者饱满兴致的 审美自失。 从钻木取火式的结构视角组织教学,其学理正缘于此。 二、留白艺术的会通 优秀的作品,结构上一定会注意留白,形成一种独特的“召唤结构”,吸引读者饶有兴 致地沉醉其间,赏玩不已,这便给语文教学的会通带来了审美的契机。 《陈情表》尽管属于实用类文体,但仍然有留白,因此更形珍贵。 在表中,李密明确写道:“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告诉我 们,他在写就这篇名垂后世的《陈情表》之前,还曾写过一篇。只不过失败了,导致了晋 武帝的的猜忌、不满,甚至警觉。是人,都会有这种反应。一而再,再而三地提拔你,你 竟然推三阻四,到底想干什么?难道想效法几年前拒不合作的嵇康不成?——有学者考证 出,李密写作《陈情表》当在泰始六年,距嵇康被害、阮籍故世不过六七年时间[]。如此一 来,上一篇《陈情表》到底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会招致这样一个后果,便成了一 个巨大的艺术空白,值得认真探究。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在此处设问——对照上一篇失败的《陈情表》,李密此次写作成 功的秘诀到底是什么?进而引爆学生的想象和思维,深化他们对作者言语表现匠心的体悟 与认知—— 本次竭力夸赞晋朝圣明,说明上次没有,或夸得不够;本次不断点染晋朝“孝治天下” 的治国方略,以之作为服侍祖母,不能废远的大前提,说明上次或许没有作此打通和拔高; 本次不断地抒写感激之情,称“非陨首所能上报”,说明上次很有可能大大咧咧,忘记了感 恩;本次竭力表白自己是亡国贱俘,不会有所希冀,说明上次极有可能遗漏了这方面的辩 解…… 这样一来,本次写作的策略就跃然纸上了。学生通过还原,会通,对本次《陈情表》 中作者的着力点便会格外敏感和在意,对这种写作智慧因而也会有更多的感触。鲁迅说: “必须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的。”[]我们通过上述的追 问,便可以很好地知道为什么“不应该那么写”,而“应该这么写”了。鲁迅当时提倡的是 通过作家的定稿和未定稿的对比确定该如何写,这当然可遇而不可求。可是,我们引导学 生直接从作者的着力点切入,一样能知道“不应该那么写”,岂不是更妙? 除了上述的新旧《陈情表》会通外,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回忆—— 这样的艺术留白,在你的阅读经历中是否还遇到过,可否举例谈谈?与其他作品相比, 《陈情表》的留白有什么特别之处? 如此一来,很多精彩的艺术留白便会被巧妙盘活,教学会通的目的便不难实现。 在《烛之武退秦师》中,对烛之武侃侃而谈的铺叙,对秦穆公神态、语言、动作描写 的留白,那是为了凸显烛之武无边的自信,以及劝说中势如破竹的逻辑力量。 还有《老王》中作者欲显还藏的感悟:“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 一句话之所以撼人心魄,还因为它形成了一个“空筐结构”——老王借着回光返照的一点 儿精神能量,将所有的积蓄送给“我”,“我”竟然担心他死在自己家中,忘记请他坐坐喝 口茶水。所以,这种愧怍里实际上还隐含了对自我卑怯、自私劣根性的无情解剖与批判。 遗憾的是,很多语文老师不懂这种隐蔽的留白,直奔“幸运”与“不幸”,“亲人”与“熟 悉的陌生人”而去,从而丧失了一次极为宝贵的会通良机。 《陈情表》中对上次所写之表的内容与写作方式的无意识留白本不为什么,却更能让 我们体味到作者上次写作的轻率、大意,与本次写作的谨慎与惶恐,而作者“应该这么写”的追求也立刻赫然在目,内心的真情、深情随之被引出、形塑,变得格外动人。 教学中,倘若不能扣住这处无意识留白,引导学生与其他作品的留白艺术加以会通, 是殊为可惜的。 三、点染手法的会通 在李密的写作“着力处”中,点染手法的运用要算上一个。 《陈情表》中,李密说自己被察孝廉、举秀才、拜郎中、除(授予官职)洗马,这既 是渲染受朝廷重用的感激之情、晋朝任人唯贤的清明,也是暗点“孝治天下”国策的英明 ——尽管实际上晋武帝看重的更是任用李密的社会影响,既可以彰显君主不计前嫌的开明、 大度,也可以利用以孝谨闻名于世的李密的影响力,安抚当时还颇为动荡的社会人心;说 晋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这是明点“孝治天下” 国策的英明。其实不论明点、暗点,都是为自己“辞不赴命”寻找更为有力的“法律”依 据、更加冠冕堂皇的借口,达到在顺从的旗帜下安全拒绝的目的。 点染的手法,文中还有不少。比如,状悲苦之情,不惜从“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行年四岁,舅夺母志)、“弱”(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孤”(既无伯叔,终鲜 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 吊)三个方面加以铺排;写祖母虚弱,本可以“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一句作结,却刹不 住笔,再补一句“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包括谈到自己身份时那句自辱性的话语——亡国 贱俘,至微至陋,说“贱”“微”“陋”不行,还要连用两个“至”字,这对号称孔明在世 的李密来说,实属不易。尤其在表达“愿乞终养”的意愿时,笔墨俭省到令人惊悚的地步。 渲染中的克制,克制中的渲染,含蓄吞吐,沉郁顿挫之风呼之欲出。 这种内隐的表达方式,令人情不自禁地想到唐人朱庆余的《宫词》:“寂寞花时闭院 门,美人相并立琼轩。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无一句说到宫中的压抑、恐怖 气氛,可是因为有了宫女们在鹦鹉面前不敢言宫中事的意象,又字字在写宫中的阴森与窒 息。如果说李密表中的“狼狈”“辛苦”“惧怖”等词是明写自我选择的艰难和无奈的话, 其采用的钻木取火式表意结构,以及渲染与克制的笔墨布置则暗写了他由切峻诏书所引起 的真实的不安、忧虑,甚至是恐慌。表里合一,浑然天成,却产生了真情奔流的表达效果, 这真的是形式塑造内容的一大奇迹,难怪人们说《陈情表》“反复谆笃,出于真诚”(真德 秀《文章正宗》),“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伪饰”( 吴楚材、 吴调侯《古文观止》)了。 因此,针对这种独特的点染手法,教学中可组织学生讨论—— ①李密为什么要不断地“点”晋朝的孝治天下的国策? ②李密为什么要“染”自我身世的悲苦、晋朝的圣明,以及自我的感恩,却又对“愿 乞终养”之意的表达一笔带过? ③这种点染手法的运用,在所学的其他课文中是否也经历过?试举例谈谈。 经过这样的启发、引导,很多成功运用点染手法的名篇便会被激活,如林海音《爸爸 的花儿落了》一文,不断地点染爸爸种植的夹竹桃,从而形成了“自然之花——生命之花 ——父爱之花”的意脉,将爸爸深眷的父爱表达得韵味悠长;贾谊的《过秦论》中叠用“同 调子的词句”,而又能“小施变化”(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 心),不仅将秦孝公的霸气酣畅淋漓地“染”出来,而且也叫文章“助长波澜,叫文气更能 生动”[]。这样,会通的教学效果便会水到渠成了! 当然,上述三种会通方法,可以在钻木取火式结构的视野下统筹安排,引导学生披文 入情,体味、玩绎,也可从其他视角切入,选择性地地穿插于教学过程之中。如果发现其 他可供会通的节点或资源,加以巧妙开发和利用,则更是个性化的创造。 总之,只要矢志不渝地会通文本的奥窔,执一御万,举一反三的语文学习境界就一定 不会是遥远的乌托邦。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