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体教学中的个性化创造——《苏州园林》教学实录及评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适体教学中的个性化创造——《苏州园林》教学实录及评析

ID:108632

大小:29.06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0-09-13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适体教学中的个性化创造——《苏州园林》教学实录及评析 一、导入 1、闲话苏州之“特”:清代 159 个府中的税老大;园林、苏绣、美女,天下扬名;9 个园子位列世界遗产名录。 2、亮出教学目标:学习叶圣陶先生如何用语言将苏州园林的美表现出来。 3、分享阅读体验:好文章就是“阅读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 画”。 4、屏显学习方法——宏观:看整体结构;中观:探段落奥妙;微观:赏语言特色。 评析:比之只围绕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打圈圈的教学,将“说明之美”定 为攻坚目标,显得境界高迥,灵气逼人,因为这不仅可涵容文本的类性特征,而且能深入 揭示文本的篇性特征。仿叶圣陶对苏州园林的审美感悟,将好文章定性为“阅读者无论站 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课眼),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引领 学生细致体悟,更是匠心别具的切入,与夏丏尊先生称道的“寡兵御敌”智慧(围绕一个 点,精心营构)极为神合。闲话苏州之特,是教者广博积淀的悄然绽放,看似随意,却在 为唤醒学生对苏州的爱,进而迁移到对叶圣陶文字园林的爱积极蓄势。不过,举重若轻的 背后,也暴露了内心的紧张——苏州之特的介绍皆出自教者之口,学生只是象征性地跑跑 龙套;“三层学习法”也是迫不及待地亮出,而非学生体验丰满后的自然生成。为什么不 放手让学生多说说、多悟悟呢? 二、宏观:析整体结构 1、点出第 1 自然段为课文的引子后,直接屏显第 2 自然段,师生齐读。提醒:读《苏 州园林》,要有“散步的感觉,读慢一点会更好”;“这一段对阅读课文特别重要,因为这 一段叶圣陶先生把自己对苏州园林的态度都表达出来了”。齐读。 2、背诵屏幕中红色标记的语句: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 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生背。师抽背。生齐背。) 3、跳读,寻找关键句,思考第 2 自然段和全文的关系。 4、讨论。学生发现第 2 自然段中的四个“讲究”分别呼应第 3、4、5、6 自然段,全文的结构呈先总后分的特点,教者请学生说得再仔细点,学生总结如下: 第一个“讲究”强调亭台轩榭的布局,第 3 自然段写的就是亭台轩榭的布局;第二个 “讲究”强调假山池沼的配合,第 4 自然段写的就是假山池沼的配合;第三个“讲究”强调 花草树木的映衬,第 5 自然段写的就是花草树木的映衬;第四个“讲究”强调近景远景的层 次,第 6 自然段写的就是近景远景的层次。 教者趁势追问:除了第 3、4、5、6 自然段,第 7、8、9 自然段为什么也要放在后面写? 这三个自然段作者为什么不继续用“讲究”写?怎么看这个问题?学生讨论交流后,这样回 答: 因为第 2 自然段还写了一句“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 有欠美伤美的败笔”,所以作者就在第 3、4、5、6 自然段后用第 7、8、9 自然段补充了一 些景物。教者敏锐地抓住学生发言中的“补充”一词,启悟第 7、8、9 自然段和第 3、4、 5、6 自然段存在一个“由主到次的关系”。 5、热情肯定学生体悟,屏显教者“宏观阅读诀窍”——2 段提纲又挈领/佳句美词有担 当/相呼相应分主次/清清爽爽好文章。让学生轻松、快乐地齐读。 评析:三次发问(第 2 自然段与全文是什么关系?‚除了第 3、4、5、6 自然段,第 7、8、9 自然段为什么也要放在后面写呢?这三个自然段作者为什么不继续用“讲究”写呢?ƒ 第 7、8、9 自然段与第 3、4、5、6 自然段在地位上呈什么关系?)紧紧盯住了文本结构上 的精致呼应特点,也是“宏观把握文本结构”这一目标的具体展开。第一问“道而弗牵, 开而弗达”;第二问非常的细腻、漂亮——问到了很多学生,乃至老师的感知难点、盲点; 第三问借学生嘴里的“补充”,顺势启悟,一下子将整体把握推向了高潮,引而不发,颇为 高妙。 其间还含蕴了等待的智慧:等待体验的成熟、思想的升华、个性的绽放。比如,当有 学生发现四个讲究分别呼应第 3、4、5、6 自然段时,教者并未沾沾自喜地迅速收场,而是 继续启发:“你的思维真敏锐!有同学似乎还不大明白,请你说得再仔细点。”于是,学生 粗线条的概括,立刻化作了具体的演绎。杜威说:“生长并不是从外面加到活动上的东西,而是活动本身具有的东西。”静听学生细说,实际上就是放手学生在活动中完成自我思考的 悄然生长。 美中不足的是,这种静听花开的等待做得并不彻底:宏观阅读的诀窍依然不是学生的 体验生成;第 2 自然段的重要性及其与全文的关系也是变相的授知,而非体知;不整体阅 读,一开始就让学生直奔 2 自然段,更非阅读的正道。 三、中观:探段落奥妙 1、出示学习任务:比较第 3、5 自然段的写法异同,提炼方法,破解说明文段落布局 之 2、谜,并留下悬念:如果脑筋动得好,会给大家讲个有趣的故事。 3、齐读课文——女生齐读第 3 自然段,男生齐读第 5 自然段。 4、屏显这两段,提示学生:可从说明方法、表达方式、结构特点等方面比较。 5、讨论交流 第 3 自然段中心句是第 2 句——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第 5 自然段中心句是第 1 句——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这两段都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苏州园林和其他园林的不同之处。 ƒ第 5 自然段是对第 3 自然段所写“不讲究对称”的扩写。 教者在这里肯定:发现这两段所写内容有呼应,这是一种深层次的理性提炼。提醒学 生注意红色提示。于是,学生的思维被再次激活。 ④叶圣陶先生为了把苏州园林不对称的特点说明白,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教者 表扬:他没有说比喻,说明他注意到《苏州园林》是说明文的语境特点,他的语文知识很 扎实。 ⑤苏州园林里有那么多的景物,可叶圣陶先生偏偏要说藤萝怎么样,他是想干什么呢? 生(杂):举例子!举例子!师:举例子特别容易把一段话写饱满。 5、出示总结的“说明文段落布局歌”,生读(两遍):比较是法宝/举例添劲道/议论 点睛笔/分总藏奥妙。 6、投影 5 张图片,让学生找出不是苏州园林的照片。学生找出横着的两张,判断理据是:皇家园林讲究对称,而苏州园林不是。教者趁机拓展:还有一个重要的不同就是皇家 园林要展示帝王的威严,往往是添天下之盛,藏古今之奇。所以,皇家园林的风格一般园 林是不可以比的。你们知道和坤吧?他在北京的府邸叫恭王府。和坤权势越来越大,钱也越 来越多,就觉得自家的园林也应该和皇家的园林一样。皇家园林里有一个小蓬莱岛,他就 在自家的园林里一也搞了一个小蓬莱岛;皇家园林里有一个乐寿堂,他也在自家的园林里 搞了一个乐寿堂。最后,这些都成了他被皇帝杀头的理由。封建时代民间的园林是不能有 皇家园林那种气派的,所以皇家园林在色彩上和民间私人园林也是不一样的。 7、要求学生再观察其他三幅图:先观察苏州园林的色彩,然后用刚学过的方法口头作 文,必须是说色彩。学生沉默,教者再次屏显《说明文段落布局歌》,学生齐读。 8、师生交流 生 1:苏州园林与皇家园林相比,比较平淡,比较幽静;皇家园林给人的感觉比较富贵。 教者提醒学生“平淡”这个词用得不是很准确,建议换一个词,学生换成“幽深”。师: “幽深”好像也不是指颜色。建议以“平淡”这个词为基础,把“平”字去掉再加一个字 试一试。学生说出“淡雅”一词,教者肯定“比平淡好得多”。 生 2:苏州园林的墙壁是黑白相间的,颐和园的则显得更加张扬。教者觉得未能尽意, 建议同桌帮助加一个词语,将话说完整。同桌发言:“苏州园林的墙壁是黑白相间的,皇 家园林的墙壁看起来比较高贵。”教者肯定:“你很了不起,一句话就用了两种说明方法, 举出墙壁是举例子,同时还用了作比较。” 生 3:苏州园林的颜色是一种活泼的淡绿色,皇家园林的颜色是一种庄重的深绿色。苏 州园林的淡绿色虽然比皇家园林的深绿色浅,但有一种优雅美,虽然没有皇家园林那么庄 重,但那种不规则和那种——那种——(此处,学生思维卡壳,教者点拨:“优雅”用在 皇家园林上更合适,并启发学生用打比方的方法说说苏州园林的色彩更像什么画,皇家园 林的色彩又更像什么画?学生的思维再度活跃。) 生 4:苏州园林的色彩像花鸟画,皇家园林的色彩更像山水画。教者委婉提醒:你对山水 画了解多少?课后找几幅山水画看看,特别是中国的山水画,然后想想你这个打比方的说明 是不是很恰当,好吗?生 5:皇家园林像工笔画,苏州园林更像水墨画。工笔画比较庄重,水墨画比较淡雅。 教者高度赞许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并说将同学们刚才说的话组合起来就是一篇很好的文章, 说不定比叶圣陶先生写得还要有意思。叶圣陶先生是怎么写的呢? 9、生读屏显文字—— (比较总起)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举例分说)梁和柱子以及门 窗阑干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墙壁白色。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 灰色和白色对衬。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议论点睛)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 们安静闲适的感觉。而到花开时节,却更显得各种花明艳照眼。 10、兑现诺言,讲有趣的故事:乾隆年间,有一个诗人叫汪脘。有一次,他和一群人 聚在一起各自说自己的家乡好。这群人中有广东人、湖北人、四川人,也有苏州人,汪脘 就是苏州人。说自己家乡的独特时,广东人说了大象,湖北人说了木材,四川人说了猴子。 汪脘一直没有说话.最后大家都问他苏州什么比较独特。同学们猜一猜,汪脘是怎么说的? 他说:“我们苏州啊,专产状元。”清朝一共出过 114 个状元,光江苏就有 49 位,其中苏 州好像是出了 25 位。苏州产状元,孩子们,这很吓人吧!这说明什么呢?说明苏州这个地方 什么发达呢? 生:教育发达。 生:文化发达。 生:这也是苏州有如此好的园林的一个重要原因。 评析:从说明方法、表达方式、结构特点等方面比较第 3、5 自然段的异同点,比单纯 地识别说明文的类性特征,挑战更大,但也更利于深化学生对文本类性特征和篇性特征的 体知,更能磨砺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学生从 5 幅图中挑出非苏州园林图片,是对理解文本 内容的灵动检测,而从风格、色彩上指出皇家园林与一般园林的差别,则是醍醐灌顶般的 文化点睛。让学生从色彩上比较皇家园林与苏州园林的异同,口头作文,并最终导向对叶 圣陶精彩分析的认知,将解读就是解写的理念贯彻得水乳交融。从盛产状元的历史现象中 见出教育、文化的发达,并觉得这是苏州园林之好的一个重要原因,更是高屋建瓴的发现,彻底盘活了看似游离课堂的放松材料。 “比较”是本环节的轴心,层层深入,不断刷新学生的认知与体验。将说明类文本上 成思维的舞蹈,审美的戏剧,情感的揽胜,令人惊奇!倘若第 3、5 自然段的写法比较不是 教者划定,而由学生自我探究获得,那简直是巧夺天工!另,本文体现的是“成年人、文 化人的趣味”,引入游乐园、动物园的比较,是否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寻求自然之趣的 角度,将苏州园林与鲁迅笔下的百草园、萧红笔下的后花园进行比较,是否更能拓展学生 的视野?苏州园林本质上是“万物皆备于我”的私家园林(garden),而非满足于大众观赏 的人民公园(park),这种差别是否也可引发学生去思考、探究?当然,一节课承载的思想、 知识容量有限,不必面面俱到。可是,如果精心设计,加入了这些维度的比较,是否可以 上得更饱满,更开阔,更灵动? 四、微观:赏语言特色 1、导入:读《苏州园林》,年龄越大越喜欢读,为什么呢?因为叶圣陶作品的语言,哪 怕是说明文的语言,都写得相当漂亮!有同学也许不这么认为,那我就给人家一点帮助。 2、屏显叶圣陶原话和教者习作,请学生比较优劣。 原文: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 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 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习作: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是技术。有的是重峦叠嶂,有的是几座小山 栽种着竹子花木,全在于设计者和匠师们阅历很丰富,胸怀中有山水风景的形象并且深知 其中趣味,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记苏州城市,只觉得白己在爬山。 3、师生交流 生 1:第二句用的是“有的是”,叶圣陶先生用的是“或者是”,叶圣陶先生的表达更好 一点。教者提示学生说出理由。生 2:“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比“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是技术”更准 确。因为假山的堆叠既包含技术也包含艺术,所以是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者称许:说得有 道理,我很服气,我要向叶圣陶先生学习。 生 3:老师最后写的是“只觉得自己在爬山”,叶圣陶先生写的是“只觉得身在山间”。 “爬山”一般都会感觉有点累,“身在山间”往往是在欣赏美景,有一种闲适的感觉。教者 夸赞:你的发言真精彩!“欣赏”“闲适”,你真是一个有哲学审美高度的女孩。还有吗?我 那么辛苦,我写的可比叶圣陶先生的长多了! 生 4:叶圣陶先生在最后写的是“忘却苏州城市”,您写的是“忘记苏州城市”,从表现 的情感程度上讲,“忘却”比“忘记”要强一点,我觉得他是被美景所吸引了,己经完全忘 却城市,忘记好像表达不出他己经被园林美景吸引的意思。教者激赞:你还知道语言表达有 程度深浅方面的区别,太牛了!你的发言有理论高度,真的很好!还有吗? 生 5:叶圣陶先生的语言精练简洁,的语言则稍微有些繁琐。教者故意反驳:我可不这么 认为,什么叫“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同学们看看课文下面的注释,我是为了让读者 好理解,才把“”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置换了,这样读者读的时候就一目了然了, 这多好啊!难道你们不同意? 生 6:我感觉叶圣陶先生写的“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更有诗意。教者追问:这种诗 意来源于什么呢?你能帮他解释一下吗?生答:因为这句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4、教者点睛:其实“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不仅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而且它本 身还是文言语言。刚刚有同学说这句有诗意,为什么会有诗意呢?因为它有文言味。孩子们, 你们又做了一件很难的事,这个问题很多老师都不太会注意。叶圣陶先生作品的语言为什 么漂亮啊?老师给大家总结出来了,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启示。 5、生读屏显文字:有准确严谨的表现力;有典雅端庄的文言范;有从容流转的音韵美; 有过目难忘的画面感;有气定神闲的情感流。 6、提醒学生再读《苏州园林》或叶圣陶先生其他作品时,一定要结合作品语言方面的 这些特点去体会。 7、赏读相关语句。 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 又是入画的一景。教者点拨:要读出感情来。这句是不是有文言范儿?是不是有画面感?再读 一遍。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 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教者点拨:这段文字要带着一种赞美的语气读,要像导游一样富含情感,还要读慢一点, 再读一遍。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 教者点拨:“即使”这个关联词的运用漂亮极了!来,试着背下来。读课文也好,读 其他文学作品也好,一定要一边读一边品。 ④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花开时节,更显得各种花 明艳照眼。学生读的语气不对,教者提醒应该是赞美的语气。生深情齐读。 8、有感情地读第 2 自然段。读安静闲适的语言,一定要传达出安静闲适的感觉。同学 们,这就是叶圣陶先生作品的语言。现在,请同学们回头看第 2 自然段,同样是有文言范 儿,同样是充满音韵美,这段该怎么读?生齐读。 评析:以自作文字陪衬,引导学生体悟叶圣陶说明文字准确严谨的表现力、典雅端庄 的文言范,颇有“陌生化”之效,既增加了审美和思辨的时长,也更有效地激起了学生对 叶圣陶说明文的亲近感和认同感。模拟学生心理的质疑,更是将审美体验和思辨推向了深 入,令人有欲罢不能之感。 对文中其他精彩语句的赏读,旨在体悟文字从容流转的音韵美、过目难忘的画面感、 气定神闲的情感流,这是基于文本篇性开掘的跨体阅读,创造阅读。或许是为了追求教学 中的扶放结合、详略分明吧,此时节奏偏快,且都是教者在赏,并未实现昆体良所说的“节 制教师力量,俯就学生能力”的目的。但是,在平淡似水的文字中发现如许亮色,依然让 人有置身七宝楼台的阅读惊奇。 五、拓展延伸 1、和学生一起回忆所学:从宏观角度析《苏州园林》的整体结构;‚从中观角度探《苏州园林》的段落奥妙。ƒ从微观角度赏《苏州园林》的语言特色。 2、布置作业:这堂课就要结束了,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好,是不是己经对说明文的学习 有一种慢慢开窍的感觉了呢?苏州园林有很多著名的园子,如“网师园”和“拙政园”。同 学们猜一猜,园林的主人为什么会取这样的名字呢?这是今天这节课的课后拓展阅读作业。 3、总结。生读屏显文字—— 务必使阅读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作 者: 讲究整体结构的统筹布局 讲究段落之间的变化呼应 讲究片段内部的起承转合 讲究遣词造句的准确典雅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师:《苏州园林》的写作,叶圣陶先生就是这么做的,对于叶圣陶先生而言,《苏州园 林》的文字就是他自己的园林。 评析:“三观”学习法和苏州园林特色的结尾再奏,令人情不自禁地想到《爱莲说》 《故都的秋》等篇中的呼应式结构——不如此,所强调的情思就无法淋漓呈现,自有一种 荡气回肠之美。难以苟同的是作业布置。为什么不让学生就文本的结构呼应之美、段落布 局之美、语言雅洁之美,写上一些赏析文字呢?或将之与本单元的《中国石拱桥》《桥之美》 进行比较,既深化所学,又能将言语表现落到实处?拓展阅读“网师园”和“拙政园”名 称由来,对苏州学生没有必要,对外地学生也毫无挑战,且与本节课教学目标相去甚远, 何必呢? 【总评】 对说明类文本进行适体教学,似乎不是什么难事——将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语言特 点从文本中“理”出来即可,很多老师正是这么想的。难的是:如何“理”?能否理出文 本的篇性、作者的说明之美,进而上出教者的创造之美,学生的发现之美?这是真正的难! 缘于此,很多老师一提说明类文本就心有余悸。硬着头皮去上,只能讲得味同嚼蜡,连自己都觉着恶心,而将语文课上成建筑学、绘画学、生物学、天文学等课的,更是比比皆是。 在这一塌糊涂的窘境中, 能上出说明文的生机,上出自我的创造光芒,何其珍贵!与按图索骥般的适体教学不 同,已上升到“法”,乃至“道”的高度。宏观:看整体结构;中观:探段落奥妙;微观:赏语 言特色——这适合《苏州园林》的教学,也适合其他说明类文本的教学。既涵容了说明类 文本的类性,却又远不仅此——比如看整体结构,就不纯是了解说明顺序,还涉及了呼应 之美、剪裁策略等。如何看,如何探,如何赏,也各有章法,且均是贴紧作者言语表现匠 心的个性化总结——用的话来说,就是追求更高层次的“应用知识”和“创造知识”,让人 实实在在地感觉到什么叫“体不远人”。 体不远人,因为还密切关注了文本的篇性。区分同一文类文本的篇性,不亚于数学上 的哥德巴赫猜想,难度之大,令人望而胆寒。因之,篇性开掘的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不 毛之地。可喜的是,本课教学中,取得了不小的突破,如对叶圣陶语言基于精准、简练之 上的文言范、音韵美、画面感、闲适风的捕捉,这需要怎样的生命融合,怎样的审美爆发 力! 谈到审美爆发力,是因为和谐地统一了适体阅读与跨体阅读。很多老师死守适体阅读, 不敢越雷池半步,结果对文本中的跨体创造视而不见——如鲁迅小说中的戏剧性,郁达夫 散文中的诗性,叶圣陶说明文字中的文学性,因而无法灵动地跨体阅读,也就永远地和创 造性阅读失之交臂了。没有。她的教学既有科学的读解,更有审美的升华,甚至可以说就 是在审美的视野下进行科学读解的。比如对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的教学,她不是肤 浅地停留在找到、说出的层面上,而是继续挺进,让学生体悟其间的表现之力,表现之巧, 表现之美,因而上出了新意,上出了深意,也上出了诗意。 适体教学中的个性化创造还体现在课程知识的丰富性上。一般的老师,通常只会在教 材知识上兜圈;优秀的教师,会进一步考虑如何让自我的生命阅历与体验进入课堂;杰出 的老师境界更高,会将学生的生命经历、体验和思考多方激活,源源不断地引入课堂,从而形成花团锦簇的教学胜景。就是这样的杰出教师!在《苏州园林》的教学中,学生层面 的课程知识特别新鲜、闪亮,如对“忘却”与“忘记”的情感强度的区分,对“只觉得身 在山间”和“只觉得自己在爬山”的心境比较,对生产状元的历史、教育文化的发达,以 及苏州园林美好之间深层联系的发现……这种奇观的出现,是真正的语文之美,教者的个 性创造之美! 令人感动的是,在说明类文本的教学中,并没有忘却引领学生走向言语表现和创造。 如以“色彩”为切入点口头作文,比较苏州园林和皇家园林;故意为自己冗长、俗白的文 字辩护,诱发学生体味叶圣陶言语表现的精约和醇永,将说明类文本上得活色生香,韵味 无穷。 尽管从整体上看,教者的预设大于生成,学生的创造性容量还不是特别大,与同单元 中其他说明类文本,或者不同类文本间的打通做得还不够自觉,但毕竟有了生机盎然的突 破。相信在等一大批杰出语文同人的努力下,说明类文本教学的春天会早日来临!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