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高中生物所有教案(全).doc
加入VIP免费下载

必修三高中生物所有教案(全).doc

ID:106122

大小:1.27 MB

页数:74页

时间:2020-08-05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中生物必修三所以教案汇总 第一章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3)能力方面: 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方法: 问答法、举例法、讲解法、探究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学习法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在开始今天新的一章内容学习,首先请大家看几幅图片。 (播放图片,学生观看) 师:2009 年 12 月 29 日,“黑河好八连”的战士在哨位上站岗执勤。当日,地处中俄边境的 黑龙江黑河市气温是零下三十五度。他的体温是多少呢?是不是也是零下三十五度呢?2004 年 7 月 28 日下午 3 时,天气闷热难当。重钢股份公司炼钢厂炼钢炉前温度起码超过 100℃, 他的体温是不是也达到了 100 摄氏度呢? 生:不是,应该是 37 摄氏度左右。 展示抗洪展示图片,抗洪抢险战士可能会面临高温,缺干净水的恶劣生活环境抗洪抢险战士 生活环境中蚊虫多,细菌等微生物也多,战士们容易患病。。 师:前面所看到的恶劣环境对人体健康有何影响?在寒冷或炎热环境中人体是如何维持体温 的?如何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的?这就涉及到本章所学习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首先来学习 第 1 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新课讲解] 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问题探讨。 课件展示草履虫和红细胞的图片: 讨论 1:图 1 和图 2 各是什么细胞?请说出细胞的名称。 讨论 2: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两者的生活环境有何异同? 生:图 1 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图 2 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师:还记得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有几种吗,他们生活的环境和草履虫有相似之处吗?二者又 有何不同? 学生自由讨论,老师点学生起来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 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可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下面我 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今天的第一个内容: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课件展示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的剧照。 师:红楼梦中有这么一句话,女人是水做的,其实不管是女人还是男人都是水做的,人体内 含有大量的液体成分。我们就把它称为体液。 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 2/3) 体液 血浆 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 1/3) 组织液 淋巴等 师:人体内细胞数量很多,存在于细胞内的液体总和大约占 2/3,所以细胞内液多。那么细 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什么? 生:细胞外液 师: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下面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思考并讨论以下问 题。 ①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内环境之间有何关系? ②内环境各部分的物质交换关系如何? 细胞内液 体液 血浆 细胞外液 组织液 (内环境) 淋巴等 教师着重讲解几个概念。 血浆:血液中的液体成分。 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 淋巴:组织液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 内环境: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教师展示内环境的图片同时请同学们思考几个问题 1、血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血浆。 2、体内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组织液。 3、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淋巴液。 4、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血浆和组织液。 5、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淋巴液和组织液。 请同学们自习看书并回答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异同点。 相同点: 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 (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 于淋巴管中; (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 (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看一下组织液、血浆、淋巴液之间的内在联系。 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 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 中。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 入血浆中。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这个图来显示。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 一个有机的整体。 (叫学生上来画,教师批改、点评、补充) 视频展示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多放几遍,加深印象,让学生理解组织液、体液、 血浆间的内在联系) 想一想:在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这三种体液中,O2 浓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什么?CO2 的浓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什么? 提示:O2 浓度由高到低:血浆 > 组织液 > 细胞内液 CO2 浓度由高到低:细胞内液 > 组织液 > 血浆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是细胞外液的成分。 首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的资料。 讨论:1、如何将表中物质按化学性质进行归类? 2、除表中所列成分外,血浆中还可能含有哪些物质? 3、在组成血浆的离子中,哪些离子的含量较多?它们可能起什么作用? 4、HCO3- 、HPO42- 可能起什么作用? 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有机物包括糖 类、蛋白质、脂质、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提示:还含有气体分子、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如维生素)等。 提示:Na+、Cl-含量较多。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渗透压。 提示: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 课件展示: 二、细胞外液的成份(饼图) 教师总结: 水:90%左右 1、血浆的主要成分 无机盐:1%左右 蛋白质:7%——9%左右 其它物质 2.组织液、淋巴的化学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有所不同。最主要的差异在于血浆中 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3.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师:在必修 1 中我们曾学过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来吸水或者失水;红细胞置于清水中渗透吸水会涨破,置于高浓度食盐水中渗透失水会皱缩,那么在细胞外液中细胞会出现这种情况 吗?首先请学生阅读课本,思考问题。 1、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主要指哪些性质? 提示: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主要指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2、什么叫溶液渗透压? 提示: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3、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由什么决定? 提示: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4、正常人血浆的 PH 是多少? 提示:7.35—7.45 5、人为什么能保持血浆 PH 的相对稳定? 提示:与它含有 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6、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多少度? 提示:37℃左右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一个总结。 (旁栏思考题) 提示:哺乳动物的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 0.9%的 NaCl 溶液,这样的溶液所提供的渗透 压与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同,所以是血浆的等渗溶液。如果输液时使用的 NaCl 溶液 的质量分数低于或高于 0.9%,则会造成组织细胞吸水或失水。 师:细胞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教师展示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图片。 请学生思考:氧气是如何进入细胞内的?食物中的葡萄糖又是如何进入细胞的?细胞中 的二氧化碳是如何排出细胞的?细胞中的尿素是如何排出的? 分别点学生起来回答。 教师点评并总结。 Na+和 Cl-等直接来自于食物,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 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糖类和蛋白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 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上述物质在小肠内经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内的 毛细血管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中,再通过物质交换过程进入组织液和 淋巴。由此可见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需要以内环境为媒介。 师:通过以上讨论可以看出,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 参与,同时,细胞和内环境之间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 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课堂总结] 课件展示:内环境的概念、组成、理化性质及物质交换。 请同学们自己在笔记本上试着画出本节的概念图。[习题巩固] 板书设计: 第 1 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 1 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细胞内液 1、体液 血浆 细胞外液 组织液 淋巴等 2、内环境的概念 3、内环境成分中三者的关系: 二、细胞外液成分 水:90%左右 1、血浆的主要成分 无机盐:1%左右 蛋白质:7%——9%左右 其它物质 2、组织液、淋巴的成分 3、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 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渗透压 1、细胞外液的主要理化性质 酸碱度 温度 2、正常人血浆的 PH 值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第 2 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 PH 稳定的机制。 3)能力方面: a.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b.养成自我保健的意识和习惯。 c.运用这方面的知识关爱家人和亲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 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2)教学难点 稳态的调节机制。 三、教学方法: 问答法、举例法、讲解法、探究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学习法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一入学的时候进行了体检,体检什么? 有没有验血?呈现血液检验化验单:a 具体哪些 指标查哪些项目?b 每种成分的参考值都有一个 变化范围,为什么?c 化验单哪几种超出范围, 对人体有什么不利影响? 归纳总结答案,内环境可能会出现不稳定状态, 当内环境不稳定时,生命活动难以正常的进行, 说明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性。这节课我们一起来 学习“第 2 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学生回答 让学生学会阅读 化验单 启发学生思考 回忆已有知识。 通过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 习动机。 一 、 内 环 境 的 动 态 变化 1、内环境 的 化 学 成 分 2、内环境 的 理 化 性 质 (1)人的 体温 (2)血浆 的 PH 值 (3)血浆 的渗透压 随着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 进行,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是如何变化的呢? 展示:学生的 “体温的日变化规律”的调查结果。 请同学根据调查结果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1.比较班级中同一年龄同一性别同学的体温数据, 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2.家庭不同成员的体温完全一致吗?这说明了什 么? 3.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有变化吗?与当地气 温的日变化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如何? 体温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一个方面,调查结果证 明体温处于动态平衡中。那么有哪些事实可以证 明内环境的 pH 和渗透压也处于动态平衡中呢? 简单说明了内环境中的 pH 值和渗透压处于动态 平衡中。 根据以上内容,引导学生总结稳态概念。 教师强调:(1)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相对恒 定的一种动态变化;(2)这种动态变化保持在一 定范围内。 简要介绍稳态概念的提出和发展,并说明稳态概 念已成为生命科学的一大基本概念。 学生观察后回答 学生总结: 内环境的化学成 分处于动态平衡 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总结: 正常机体通过调 节作用,使各个器 官、系统协调活动, 共同维持内环境 的相对稳定状态, 称为稳态。 说明内环境化 学成分处于动 态平衡中。 学生体验体温 的相对稳定情 况。 培养学生分析 图表的能力和 归纳总结能力 培养学生归纳 总结的能力 二 、 对 稳 态 调 节 机 制的认识 1、稳态的 内环境稳态是怎样实现的呢? 下面以内环境中的营养物质、代谢废物、02、C02 等化学成分为例来分析。 利用课本图解,回顾内环境中的营养物质、代谢 学生看图分析 培养学生的识 图能力调节基础 (2)稳态 的 调 节 机 制 废物、02、C02 等化学成分的来源与去路。 说明这些成分要保持相对稳定,首先与消化、呼 吸、循环、泌尿等系统的功能及细胞代谢功能的 实现有直接关系。其次与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有 关。 机体内各个器官、系统,为什么能保持协调一致? 资料分析: 如果你是一个足球迷,看一场重要比赛时,看到 自己喜欢的球队进球,你会欢呼雀跃,对方进球 则让你捶胸顿足。尽管你意识不到,你此时已经 面红耳赤、心跳加快、血压升高(与肾上腺分泌 的肾上腺素的作用有关)。整个过程受什么调节 呢? 简要介绍人类对机体维持稳态机制的认识过程, 指出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提问:通过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同学们对科 学的探索有什么样的启发呢? 学生分析资料 培养学生获取 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建立 敢于质疑尊重 事实,严谨、 仔细的科学精 神和科学态度。 三 、 稳 态 的失调 机体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维持稳态, 那稳态会不会出现失调的情形呢? 内环境稳态遭破坏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请同学列举几个稳态失调的病例,说明症状和危 害。在同学充分列举的基础上,教师给予适度的 补充和修正。 什么原因导致内环境稳态的失调呢? 机体对稳态进行调节的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环 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 碍,内环境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学生举例,如发高 烧、严重腹泻造成 的脱水、尿毒症、 糖尿病、高原反应、 酸碱中毒等。 学生回答 启发学生思考, 与生活经验建 立联系。 四 、 稳 态 的 重 要 意 义 为什么内环境稳态失调后,会对机体造成危害? 引导学生从细胞代谢需要的物质和条件进行分析, 最后总结出: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 动的必要条件。 如何预防内环境稳态失调、保持机体健康?引导 学生从外界环境和机体自身调节能力两个方面去 思考。即通过加强自我保健,减少外界环境变化 对机体的不良影响,同时增强机体的调节能力以 适应多变的外界环境。 具体如何做?学生讨论,总结。 1.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防治环境污染。 2.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适应外界 环境的能力。 3.加强自我保健,为机体保持健康创造有利条件。 尤其是处于比较恶劣的工作环境中的人,更应注 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 通过讨论,促 进学生关注健 康问题,强化 自我保健和关 爱他人的意识 和能力。意自身保健,如边防战士注意保暖、炼钢工人注 意降温、抗洪战士注意补充水盐等。了解这些知 识后才能懂得如何关爱自身和他人。 小结 师生共同小结 稳态的概念、调节机制和意义 提升学生归纳、 总结能力,有 利于学生内化 所学的知识, 加深记忆。 巩固练习 展示习题 学生作答 检测新知识的 掌握,巩固课 堂知识。 六、板书设计 第 2 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1、内环境的化学成分 体温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渗透压 动态平衡 PH 值 二、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三、稳态的失调 四、稳态的意义 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 第 1 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3.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2)人脑的高级功能。 2.教学难点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三、教学方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四、教学用具:幻灯片 五、课前准备:六、教学课时:2 七、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 图 问题探讨 组织学生讨论 思考讨论 引发兴 趣 〔板书〕 一、神经 调节的结 构基础和 反射 〔思考与 讨论〕 (一)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1.反射 非条件反射(先天的);条件反射(后天的)。 2.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 经、效应器(缺一不可)。 〔提示及板书(黑体)〕1.神经元包括胞体和突起两部 分,突起一般又可分为树突和轴突两种。 神经元的长的突起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鞘,组成神经纤维。 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构 成一条神经。 2.反射弧一般都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 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3.不能;至少需要两个,如膝跳反射等单突触反射的传 入神经纤维经背根进入中枢(即脊髓)后,直达腹根与运动 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而绝大多数的反射活动都是多突触反 射,也就是需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神经元参与;而且反射活 动越复杂,参与的神经元越多。 4.蛙的搔扒反射有脊髓的参与,人的膝跳反射、排尿反 射、排便反射等也都有脊髓参与。 思考回答 〔板书〕 二、兴奋 在神经纤 维上的传 导 〔问题〕反射活动中,在反射弧上传导的是兴奋。什么 是兴奋呢?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认识,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 提问:兴奋的本质是什么呢?如何产生?又是如何传导的 呢? 〖板书〗1.神经纤维上传导(双向性) (1)未受刺激时:膜外——正电位 膜内——负电位 (2)某部位受刺激生兴奋时,该部位 膜外由“正”→“负”膜内由“负”→“正” 思考回答(3)电位差→电荷移动→局部电流→局部电流回路 (4)兴奋以电流的方式沿着神经纤维迅速向前传导 三、兴奋 在神经元 之间的传 递 〔思考与 讨论 2〕 〔提示及板书〕很明显,由于突触间隙的存在,兴奋在 神经元之间不能以神经冲动的形式进行传递,而是通过神经 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相结合的形式将兴奋传递下去的。 〖讲述及板书〗(1)突触的定义 一个神经元与另一 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叫做突触。 (2)突触的结构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①突触前膜——突触小体的膜; ②突触后膜——与突触前膜相对应的胞体膜或树突膜; ③突触间隙——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存在的间隙。 (3)突触小泡内递质的释放作用 (4)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因为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内,只能由前膜释放,作用于后 膜,使后一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而不能按相反的方向传递。 突触小体内近前膜处含大量突触小泡,内含化学物质 ——递质。当兴奋通过轴突传导到突触小体时,其中的突触 小泡就释放递质进入间隙,作用于后膜,使另一神经元兴奋 或抑制。这样兴奋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给另一个神 经元。 思考回答 〔板书〕 四、神经 系统的分 级调节 〔资料分 析〕 〔提示〕1.成人和婴儿控制排尿的初级中枢都在脊髓, 但它受大脑控制。婴儿因大脑的发育尚未完善,对排尿的控 制能力较弱,所以排尿次数多,而且容易发生夜间遗尿现象。 2.是控制排尿的高级中枢,也就是大脑出现了问题。 3.这些例子说明低级中枢受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阅读分析 回答 阅读、提 取信息 能力和 迁移能 力 〔板 书〕五、 人脑的高 级功能 1.中央前回第一运动区 中央前回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 置的。 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大小无 关,而与躯体运动的复杂精细程度有关。 2.言语区 (1)运动性失语症 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 思考讨论 回答〔思考与 讨论 3〕 〔旁栏思 考题〕 (2)听觉性失语症 听不懂——听觉性失语症 3.大脑皮层与内脏活动的联系 4.神经系统各部分的协调统一 神经系统是人和高等动物的主要的功能调节系统,各项 生命活动一般都是在大脑皮层、下丘脑、植物性神经等共同 调节作用下才得以协调进行。 (四)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与联系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在动物体内是同时存在的,都是机 体调节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二者这两种调节作用共同协调 相辅相成,一方面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 控制,如性激素的分泌就是受中枢神经系统调节的;另一方 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如甲 状腺激素就是大脑的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在上述这两种调节 作用中动物的各项生命活动主要受神经系统调节。 〔提示〕可能是 H 区出现了问题。 提示:记忆必须加以巩固才能持久,巩固的方法是复习。 通过各种感觉器官进入人脑的信息量非常大,据估计仅有 1%的信息能被较长期地记忆,大部分都将被遗忘。能被长期 贮存的信息是反复被运用的。通过反复运用,信息在短期记 忆中循环,从而延长信息在其中的停留时间,这样就使这些 信息更容易转入长期记忆。 〔小结〕 总结 总结能 力 八、板书设计 第 1 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一)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1.反射:非条件反射(先天的);条件反射(后天的)。 2.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缺一不可)。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神经纤维上传导(双向性) (1)未受刺激时: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 (2)某部位受刺激生兴奋时,该部位膜外由“正”→“负”膜内由“负”→“正”(3)电位差→电荷移动→局部电流→局部电流回路 (4)兴奋以电流的方式沿着神经纤维迅速向前传导 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的定义: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叫做突触。 (2)突触的结构: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① 突触前膜——突触小体的膜; ② 突触后膜——与突触前膜相对应的胞体膜或树突膜; ③ 突触间隙——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存在的间隙。 (3)突触小泡内递质的释放作用 (4)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四、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五、人脑的高级功能 1.中央前回第一运动区 中央前回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 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大小无关,而与躯体运动的复杂精细程度 有关。 2.言语区 (1)运动性失语症: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 (2)听觉性失语症:听不懂——听觉性失语症 3.大脑皮层与内脏活动的联系 4.神经系统各部分的协调统一 神经系统是人和高等动物的主要的功能调节系统,各项生命活动一般都是在大脑皮层、 下丘脑、植物性神经等共同调节作用下才得以协调进行。 六、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与联系 九、布置作业 第二节通过激素的调节 课 题 通过激素的调节(第二课时) 教 师 上课 时间 编号 06 教学重点 1、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 2、血糖平衡的调节。 教学难点 激素调节的实例分析。 知识 目标 1、描述动物和人体的激素调节。 2、探讨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教 学 目 标 能力 目标 2.运用建构模型的方法, 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情感 目标 讨论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中,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所起的重要作用。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挂图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个人札记 复习上节课内容 甲状腺激素的分 级调节 激素调节的特点 讨论与交流 (1) 什么是激素调节? (2) 激素是怎样调节生命活动的? (3) 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人体血糖? (4) 血糖平衡的调节是什么调节? 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对实例一作简要归纳总结后引入对实例二的分析。 学生:阅读教材,不明白的可以相互讨论。 然后请同学依据课本图 211 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 请一位同学讲解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其他同学补充。 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解简要总结归纳甲状腺激素的调节。然后 要求学生归纳血糖平衡调节与甲状腺激素分级调节的异同。 从二者相同点上,引出激素调节的特点。 要求学生根据本节所学的知识,并联系初中学习过的其他激 素的有关知识,讨论归纳激素调节的特点。 学生先讨论、归纳激素调节的共同点,然后交流。 再阅读教材,比较自己的归纳与教材叙述的差异。 师:做简单总结。激素种类多,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 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随体液到达靶细胞, 使其原有生理活动发生变化。因此,激素是调节生命活动的 信息分子。 科学知识有其实用的价值,知识在实践上的应用,会影 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激素调节发现之后约 100 年来, 提问学生回答 在细胞核内,基因 完成转录,形成 mRNA,mRNA 被 转送到细胞质,在 内质网上的核糖 体中指导合成多 肽链(先形成的长 链大分子称为前 胰岛素原),前胰 岛素原能穿越内 质网膜进入内质 网,在内质网内加 工,成为胰岛素原 然后胰岛素原被 运到高尔基体,继 续加工成为成熟 的胰岛素,由高尔 基体分泌的囊泡 运输到细胞膜,分 泌到细胞外 激素调节的特点: 1.微量和高效 2.通过体液运输 3.作用于靶器官、 靶细胞 按其化学性质可 分为两大类:   (一)含氮 人们开发了许许多多的激素类药物。 (1)你知道哪些激素类药物?这些药物有什么功用? 请你评价这些药物应用的利弊。 (2)补充一些学生未列举到的激素应用的例子,你如 何评价它们的利弊? (3)你认为人们在开发和使用激素类药物时应该注意 哪些问题? (4)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类带来的影响,能给你什么 启迪? 激素   1.肽类和蛋 白质激素 主要有 下丘脑调节肽、神 经垂体激素、腺垂 体激素、胰岛素、 甲状旁腺激素、降 钙素以及胃肠激 素等。   2.胺类激素 包括肾上腺素、去 甲肾上腺素和甲 状腺激素。   (二)类固 醇(甾体)激素   类固醇激素 是由肾上腺皮质 和性腺分泌的激 素,如皮质醇、醛 固酮、雌激素、孕 激素以及雄激素 等。另外,胆固醇 的衍生物棗 1,25- 二羟维生素 D3 也 被作为激素看待。 课堂巩固 本节学案相关练习 作 业 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第二节 通过激素的调节 二.激素调节的实例 2.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三.激素调节的特点 1.微量和高效 2。通过体液运输 3。作用与靶细胞和靶器官 课后笔记: 通过本节的学习,同学们了解到激素对人和动物体有着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在日常生活中, 对激素类药物一定要慎用。第三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简述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 ⑵说出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间的协调关系。 2.过程与方法: ⑴描述体温调节、水盐调节。 ⑵举例说明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毒品的危害,远离毒品。 二、教学中难点 1.教学重点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协调。 2.教学难点 人体的体温调节与水盐调节的分析。 三、课时安排 1 学时。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对话法、演示法 五、教学过程 内容板书 教师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教 学 意 图 【讲述】同学们好! 在本章的前 两节中,我们分别学习了神经调节和 激素调节。下面让我们先来看图片 【展示图片 1】玩过山车的图片 【讲述】过山车大家玩过吗。在 〖留待学完新课后回 答〗 1.在重力加速度的影 响下,全身的血液要进 行重新分配,这是一个 新 课 导 入游乐园乘坐过山车,头朝下疾驰时, 不少人感到心怦怦直跳,有些人还会 狂呼乱叫。如果此时检测血液,发现 能使心跳和呼吸加快的肾上腺素含量 也明显升高。这一现象我们姑且称之 为“过山车现象”。 问题探讨: 1、 既然知道做过山车是安 全的,为什么心跳还会加速呢? 这个例子中,人体所作出的反应,那 些与神经调节有关?那些与激素调节 有关?你能说出两者之间的关系吗? 方面;另一方面,虽然 知道坐过山车是安全 的,但不免还是有点担 心,在这种状态下,内 分泌系统分泌出肾上 腺素等多种激素,使心 跳和呼吸加快,血压上 升。 2.人由于紧张,会紧握 双拳、发出叫喊等,这 些反应与神经调节有 关;心跳和呼吸加快、 血压上升等与激素调 节有关。在这种紧张的 状态下,肾上腺、垂体 等一接到神经系统的 信号,就分泌多种激素 进行应急。 按现在同学们所掌握的知识,对“过山车现象”其中的奥妙 还很难理解得很透彻。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相关的知 识,学完了我们再重新来审视这些问题。 转 折 第 3 节 神经 调节与体液 调节的关系 体液调 节:激素等 化学物质 (处激素以 外,还有其 什么是体液调节呢?看到体液调 节大家马上能联想到什么? 为什么有这样的联想呢?这两者 有什么关系? 所以我们可以说激素调节就属于 体液调节。但是,体液调节就完全等 同于激素调节吗? 提示:兔子在 CO2 浓度过高的环境 激素调节。 因为我们之前学过,激 素调节的第 2 个特点 就是:通过体液运输。 这说明 CO2 也能 调节生命活动,它的作 用是促进呼吸运动。 他调节因子, 如 CO2 等) 通过体液传 送的方式对 生命活动进 行的调节。 中呼吸会加快加强,这说明 CO2 有什 么功能呢? CO2 在生物体内是通过什么运输 的呢? 所以,CO2 的调节应该属于哪种 调节方式? 除了 CO2 以外,还有很多其他非 激素类调节因子也在生命活动的调节 中起着重要作用。请同学总结什么是 体液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体液。 体液调节。 激素和其他调节 因子,如 CO2 等,通过 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 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 体液调节。 一、神 经调节和体 液调节的比 较 要更好解释“过山车现象”,我们 先要把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二者各自 不同的特点来做个比较。 先简单复习一下前两节的相关内 容。 1、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什么?其结构基础是什么? 2、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和神 经元之间是以什么方式传递的?它们 的速度怎样? 3、 激素的分泌有着什么样 的调节机制?激素从产生到起作用的 大致过程是怎样的? 由此,同学们通过讨论,分析神 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不同点。填下表 【板书】 比较项 目 神经调 节 体液调 节 1:神经调节是以 反射为基本活动方式, 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2:兴奋在神经纤 维上以神经冲动的形 式传导的,在神经元之 间是以神经递质的方 式传递的。前者的传递 速度非常快,后者要稍 慢一些。 3:激素调节存在 着下丘脑—垂体—内 分泌腺的分级调节机 制和反馈调节。激素在 内分泌腺细胞中合成 以后,通过外排作用分 泌到体液中,通过体液 的传送,作用于靶细胞、 作用途 径 反射弧 体液运 输 反应速 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 围 准确、比较局 限 较广泛 作用时 间 短暂 比较长 靶器官。 思考讨论填表 〖精讲〗神经调节是以反射为基本活动方式,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当然 它的作用途径就是反射弧了。体液调节中的激素或其他调节因子都必须靠体液 来运输,它的作用途径自然是体液的运输。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神经冲动,产生原因是形成了局部电流, 所以这种运输速度非常快。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虽然有突触延搁的现象存 在,但相对来说延搁的时间还是非常短的。而体液体调节需要经过物质的分泌、 体液的运输、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等过程,时间经过得就长了。 神经调节中,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所以某一刺激引起的反射作 用范围就是这条反射弧的效应器,比较准确而局限。体液调节中的激素和其他 调节因子广泛弥散在体液中,很多调节因子(如甲状腺激素、CO2)的靶细胞 是几乎包括全身所有细胞。即使它有特定的靶器官,它的功能也常常会影响到 全身。如胰岛素分泌的不正常会使流遍全身的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过高,产生 糖尿病。 神经调节中因为神经冲动的产生是由于局部电流回路,神经纤维上的膜电 位在兴奋后马上回到静息状态,而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神经递质在突 触间隙中存在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很快会受突触间隙中的其他物质的影响而 失去功能。所以每次反射产生的时间很快,完成后又马上回到原来状态。而体 液调节中激素或是其他调节因子被分泌到体液中后,它能存在较长的时间。 我们通过分析知道,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作用方式和结构 基础都是不同的,但两者又是相互协调地发挥作用的。那么 两者间有什么关系呢?这两种调节是怎样进行协调的呢? 转 折二、神经调 节和体液 调节的协 调 这里我们用两个例子来 帮助大家理解这一问题。 实例一:体温恒定的调节 1.不论是在炎热的环境 中,还是在寒冷的环境中,人 的体温总是保持恒定的,这种 恒定有什么意义? 2.一个物体温度的高低 取决于什么?人的体温高低 又取决于什么? 3.人体通过什么途径产 生热量?通过什么途径散失 热量? 【讲述】体温的恒定对人 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 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人体安 静时以肝脏放能为主,运动时 以骨骼肌为主。热量的三处主 要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 细血管的散热,其次还有呼吸、 排尿和排便等。 出示图:体液调节图解 4.寒冷的环境中,要维持体 温的恒定,产热的结构发生什么变 化?散热的结构发生什么变化? 如果是在炎热的环境中呢?5.在 上一节课上我们曾经接触过一种 激素,它能在寒冷刺激下调节机体 1.人体内的代谢反应是酶促 反应,而酶必须在一定的温 度条件下才能发挥最大的催 化能力。人的体温总是保持 恒定,人体内的酶促反应就 能稳定的进行,大大提高的 人适应变化中的环境的能力。 2.物体的温度高低取决于该 物体所处的环境的温度。而 人的体温高低和环境温度高 低没有必然的关系,它取决 于人体代谢产生的热量和人 体向环境中散失的热量之间 的比例。 3.人体主要通过呼吸作用产 生热量,主要通过体表热辐 射散失热量。 4.寒冷环境中作为产热结 构的肌肉和肝脏代谢旺盛,产热 多;作为散热结构的汗腺分泌减 少,毛细血管收缩,散热减少。 炎热环境中,肌肉和肝脏代谢减 弱,产热少,汗腺分泌增加,毛 细血管舒张,散热增多。 5.甲状腺激素。 6.人体的产热和散热是受神 经和体液共同调节的。体温 变化的刺激被下丘脑感受到 后,神经系统通过反射弧产 产热增加,是什么激素? 6.人体的产热和散热是受什 么调节和控制的呢?如何进行调 节和控制的? 7.在这个实例中,神经调节 和体液调节的关系是怎样的? 8.人体的体温在任何情况下 都能保持恒定吗?哪些情况下可 能导致体温失恒?如果环境温度 过高或过低,应采取哪些措施才能 维持体温的恒定? 9.请根据人体体温调节机制 简图解释,极地和高温车间工作人 员是怎样调节体温的?这种调节 能力是有限的,因此还应分别采取 哪些措施? 10.人体每天都要从饮食 中获得水和各种无机盐,同时 又要通过多种途径排出一定 的水和无机盐,以维持内环境 的稳态。水盐排出的主要途径 是排尿。关于尿液的形成,我 们在初中时已经学过,这里大 家来重温这个知识。尿液形成 过程中直接影响尿量多少和 回到内环境中水盐的量的是 在哪里进行的什么过程? 11.关于抗利尿激素的功 能,我们在第 2 节练习的题目 生相应反射,同时体液中如 甲状腺激素等能调节体温的 激素含量也会发生变化,神 经和体液共同调节产热结构 和散热结构发生相应变化。 7.在这个实例中,首先起作 用的是下丘脑的体温感受器,它 属于反射弧中的感受器部分,分 泌相关激素的内分泌腺就相当 于效应器。所以,这个实例中体 液体调节受神经调节的控制,它 们共同作用完成对产热和散热 的控制。 8.人体的体温并不是在任 何情况下都能保持恒定的。当环 境温度持续长时间过高或过低, 超出了机体所能调节的限度,就 可能导致体温失恒。如果环境温 度过高或过低,应采取增减衣物、 转移到温度适宜的环境中、物理 降温或取暖等措施才能维持体 温的恒定。 9.极地工作人员通过神经 和体液共同作用,肌肉、肝脏细 胞代谢非常旺盛,汗腺分泌很少, 毛细血管收缩。而在高温车间工 作的人则正好相反。因为调节能 力是有限的,极地工作的人员要 穿很多保暖衣物,喝温水,作室中接触过了,还记得它的作用 吗? 【转折】很好。水盐调节 的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多种激 素和神经的协调作用。下面仅 以抗利尿激素及相关神经调 节为例,来探讨水盐平衡的维 持。 内加热等措施。高温环境工作的 人多喝盐开水补充汗液中流失 的水分和盐分,室内要通风,准 备风扇、室内降温等措施。 10.是在肾小管、集合管 中完成的水分和盐分的重吸 收过程。 11.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 素能提高肾脏集合管对水的 通透性,促进水的重吸收。 1、内分泌 腺直接或 间接地接 受中枢神 经系统的 调节。 2、内 分泌腺所 分泌的激 素也可以 影响神经 系统的发 育和功能。 实例二: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示 图:水盐平衡调节图解 【说明及问题】1.大家根 据水盐平衡调节图解,展开分 析讨论,然后分别请两位同学 来说明当饮水不足和饮水过 多的情况下,人体是怎样保持 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的。 2.在这个实例中,下丘脑 及参与了神经调节,又作为内 分泌腺参与了体液调节。请同 学比较分析实例一和实例二, 进一步阐明神经调节和体液 调节的关系。 【提示】经过分析我们知 道,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 地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 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 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1.生 1:当人饮水不足、 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 咸,细胞外液渗透压就会升 高,这一情况刺激下丘脑渗 透压感受器。使得下丘脑一 方面把信息传到大脑皮层感 觉中枢,使人产生渴觉而主 动饮水,结果就能使细胞外 液渗透压下降。这部分属于 神经调节。另一方面,下丘 脑还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 垂体释放到血液中。血液中 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增加,就 加强了肾小管、集合管对水 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了, 回到内环境中的水分增加, 就会使细胞渗透压下降趋于 正常。这属于体液调节。 1.生 2:当人饮水过多 3.反过来,体液调节对神 经系统就没有作用了吗?请举 例说明。 【讲述】是的。另一方面, 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 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 能,如幼年时甲状腺激素缺乏, 就会影响脑的发育;成年时, 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神 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就会降 低,这一情况刺激下丘脑渗 透压感受器。使得下丘脑一 方面把信息传到大脑皮层感 觉中枢,使人不产生渴觉。 另一方面,下丘脑还减少分 泌抗利尿激素,垂体释放到 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减少, 就减弱了肾小管、集合管对 水分的重吸收,回到内环境 中的水分减少了,尿量增加 了,就会使细胞渗透压升高 趋向正常。 2.课本 P33 第一段。 3.有的。比如说甲状腺 激素的几个功能中有一个就 涉及到它能提高神经系统的 兴奋性、与神经系统的发育 有关。 【小结】总之,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 节。正是由于这两种调节方式的协调,各器官、系统的活动才能协 调一致,内环境的稳态才能得以维持,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才能正 常进行,机体才能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 解决 “问题探讨” 见开头提示 最后请同学们阅读课后 的文章——拒绝毒品、慎用心 理药物。 阅读思考谈谈对此的想法。 拒 绝 毒 品 〖作业〗〖教师适当提示〗 基础题 1.(1)×;(2)√。 2.提示: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虽然人体每天摄入和排出的 水量是基本相等的,但还是需要一定的水量来维持正常的生 命活动。如果喝水过少,尿量就会很少,那么应通过尿液排 出的体内代谢废物无法正常排出,就会造成人体内环境的紊 乱。 拓展题 1.激素传递的信息需要通过体液的传送,然后与相 应的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多数情况下是比较缓 慢的;而神经传导的兴奋在同一个神经元上是以电流的形式, 只在突触处才转化为化学信号的形式,所以激素传递信息多 数情况下没有神经传导兴奋的速度快。 2.在紧急情况下,紧急信号通过交感神经作用于肾上 腺髓质,一方面促进肾上腺素的合成,另一方面促进它的释 放。肾上腺素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可以提高其兴奋性,使 机体警觉性提高,反应变灵敏;同时作用于其他组织,使肺 通气量增加,心脏收缩力加强,心率加快,血液重新分配到 骨骼肌和肝脏,促进糖原和脂肪分解以提供能量等。在这一 过程中,交感神经和肾上腺素的作用(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 节)很难区分,它们相互配合,有利于机体应付紧急的情况。 独 立 完 成 作 业 〖板书设计〗 第 3 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处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 CO2 等) 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一、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 二、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 实例一:体温恒定的调节 实例二: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 1、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 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第 4 节 免疫调节 一、教学目标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4.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2.教学难点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三、课时安排 2 课时(本节为第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导入:屏幕展示两幅有关艾滋病的图片 教师提出问题:图中展示的正是目前肆虐全球的疾病艾滋病,对于艾滋病大家应该不会陌生, 谁能说一下你对于艾滋病有哪些了解? 生:略,(对于所答给予评价) 师: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艾滋病的致病机理,大家请注意艾滋病毒攻击的是人体的什么细胞? 生:T 细胞 为什么攻击这种细胞后人体的免疫功能会全部丧失?T 细胞在免疫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 这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我们先来学习人体的免疫系统有哪些部分组成,大 家看课本 35 页,并完成导学提纲中的前 3 个问题,给你 2 分钟时间 (学生看书,填提纲,同时教师板书) 大家抬头看大屏幕,关于免疫系统的组成,我们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第一个问题是:你 认为 T 细胞和 B 细胞是因何而得名的? 生:略 师:大家同意他的观点吗?正如他所说的是根据成熟的场所来命名的。第二个问题是:这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免疫细胞是在哪个免疫器官中生成的? 生:略(学生可能会答错,提醒大家看 T 细胞是迁移到胸腺成熟,说明不是在这里生成) 师:所有的这些免疫细胞都是在骨髓处生成,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而来的。有 关免疫系统组成,我们就先说这么多,我们来做一个练习(屏幕呈现) 想出答案的请举手,(如果没有人举手要鼓励大家,我相信在座各位都是很优秀的,请大胆 举起你的手,) 人体的免疫系统是如何保卫我们的身体免受伤害的呢?因为由它们组成了人体的三道防线, 请看课本是哪三道防线?(1 分钟时间,同时教师板书) 师:第一道防线是? 生:皮肤和黏膜 师:你认为黏膜是指什么? 生:消化道黏膜,呼吸道黏膜等 师:回答的比较全面了,但是要提醒大家注意,还包括黏膜的分泌物 第二道防线是? 生: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师:唾液中就存在着溶菌酶这种杀菌物质,它是否属于第二道防线呢? 生:不是, 师:所以确切地说应该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第三道防线是? 生: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 师:前两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接下来我们来看几个实例 判断一下它们分别属于第几道防线。(屏幕呈现练习题) 生:(举手做答) 师:特异性免疫到底特异在哪里?好,我们接下来学习特异性免疫的过程,(教师板书)在 学习特异性免疫之前我们首先要掌握两个基本概念:一个是抗原,另一个是抗体,(作为副 板书呈现)对这两个名词大家应该不陌生,谁能说一下什么是抗原? 生:略,(答的好给予鼓励(看来这名同学初中生物学的就非常棒),答的不好,换一名同学 作答) 屏幕呈现抗原的准确定义,并找同学举出实例 师:抗体又是指什么呢?继续找学生作答(答得好继续鼓励) 在呈现的定义中有浆细胞这个词,告诉学生我们即将学习到, 师:抗体消灭抗原的过程是在体液中进行,所以这个过程被称为体液免疫,好大家带着屏幕 上这几个问题来看课本 37 页第四段的内容。(3 分钟,板书体液免疫) 3 分钟后,找某一排的同学从前往后依次回答屏幕上的 5 个问题,接下来让大家尝试写出体 液免疫的过程,可以商量,同时找两名同学到黑板上书写,(下面写完的同学两个一组相互 描述体液免疫的过程),完后先说一句鼓励的话,(如:上来写就表明你很勇敢)然后通过比 较来完善两名同学所写的过程,并屏幕呈现规范的图解,(1 分钟整理)师:我们在没有生病的时候也会打疫苗,打疫苗的目的是什么? 生:预防疾病, 师:我们打的预防性疫苗是什么? 生:灭活的病毒 师:好,那谁能利用我们刚刚学过的体液免疫过程来解释一下打的疫苗为什么会起到预防疾 病的作用? 生:略(评价:你解释的太好了,真是出乎我的意料) 师:由此可见打疫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体内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这样在第二次接触同种 抗原的时候,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从而产生大量抗体,所以打过疫苗的人 在同种抗原侵染时病症程度会轻的多,甚至不患病。刚刚我们说的是灭活的病毒,如果不是 灭活的病毒,而是毒性较强的病毒呢?我们知道活的病毒是要寄生的活细胞内的,在经过了 体液免疫的过程之后,没有将所有的病毒消灭,有部分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内,而抗体又无法 进入,这时我们的机体又会作出怎样的反应呢?大家看课本 37 页最后一行,到 38 页第一段。 并尝试在体液免疫的基础上补充接下来的反应。 (1 分钟后,让另外两名同学在前面同学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屏幕呈现细胞免疫的过程) 师:(先评价然后完善)如果病毒侵染的是其它组织细胞还好,如果侵染的是 T 细胞呢?T 细胞无论是在体液免疫还是细胞免疫中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所以艾滋病难以治疗的原因 就在这里。 好,本节的主要内容就这些,现在我们小节一下。屏幕呈现本节的小节 大家做随堂巩固的题目,最后订正答案。下课 五、板书设计: 第 4 节 免疫调节 主板书内容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二、三道防线 三、特异性免疫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示意图(由学生所写的) 副板书内容: T 细胞 抗原 抗体 疫苗 第三章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教学课题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课 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必修 3 第 3 章第 1 节,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 1 课时。主要内容包括: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植物激素调节一章是必修 3 植物个体水平 的稳态与调节内容,揭示了植物体维持稳态的调节方式──激素调节的原理和应用知识,与 第 1、2 章内容并列共同组成生物有机体稳态调节知识体系。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节作为本 章开篇一节层层深入揭示了植物向光性这一生命现象是在生长素调节作用下产生的个体适 应性,随着生长素的发现学生认识到植物激素的存在,并初步了解生长素作用──促进生长, 这也为继续探索第二、三节生长素的其他生理作用及激素应用奠定基础,本节内容起着承上 启下的作用。这一节内容其中“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隐含的科学研究的方法与过程,在整 个必修课本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很好的载体,更是历年高 考的热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概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②说明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 ③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2.能力目标: ①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初步学会科学探究实验的设计方法。 ②训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养成良好的生物学素养。 3.情感目标:利用生长素发现过程进行科学发展史教育,学生关注生活现象,体验科学发 现之美,形成积极探索、勇于进取的求知精神和追求真理的良好意志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及分析:生长素发现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 在科学研究与发现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着观察(包括实验观察)、根据观察发现问题并 提出问题、根据分析提出假说和对假说的求证活动。课文中所介绍的生长素发现历史中的三 个实验,完整地再现了一个假说的提出和求证过程,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的极好素材。 同时也是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实验方法以及严谨的思维逻辑过程。 2.难点及分析: ① 生长素发现的实验设计,及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在探索胚芽鞘向光生长的过程中,以科学的严密的逻辑思维引导学生层层设疑、合作探究设 计实验来解决。这个能力对于学生来说有难度也有挑战性,运用科学方法:假说-演绎法解 决这个教学难。初步学会遵守实验设计中的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学会分析实验设计, 得出相应结论,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② 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学生对芽、顶端分生组织、形成层、形态学上端等缺乏感性认识,通过图片展示加深印象, 感悟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换。 教具准备 课件教法分析 1、设计理念 通过创设情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意识,通过引导生生交流、师生评价,获取知识。“创 设情境现象→ 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合作发现→释疑→归纳→反馈→应用”为施教方法, 完成目标。 2、主要教法: a.达尔文实验 回顾科学的研究方法──发现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得出结论,以此 为思路展开教学,生生合作制定探究方案、预测结果、得出结论,突出知识线索对向光性的 可能原因的推测,同时教师引导归纳实验设计方法和要点。 b.詹森、拜尔、温特实验 知识上以问题引导阅读合作讨论突破为线索,方法上迁移达尔文实验设计方法判断詹森实验 的巧妙之处,补充对照实验,对比拜尔实验和达尔文实验领悟单侧光引发向光生长原因 c.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分布 以幻灯片展示图片、识图、填图牵引阅读兴趣、抽象知识形象化,理解应用知识。 教学过程 I、导入【直观展示、激情置疑】 导课: 春色满园关不住, ? 设问:1、这是植物生活中的什么现象? 2、环境中哪种刺激引发了红杏出墙 ? 3、红杏出墙对它的生活有什么益处 ? “红杏”为什么会向光生长,在这个过程中植物体是怎样调节的?让我们一起探索“生长素 的发现”。 II、新课 (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1、达尔文实验 首先介绍科学的研究方法:发现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得出结论。 展示达尔文的实验示意图,并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比较,得出实验结论。 设计意图:指导探究学习思路 【学生活动: 用科学方法探究植物生长具有向光性】 生活发现:受到单侧光照射时金丝雀虉草的胚芽鞘会向光弯曲生长 提出假说: ⑴ 向光性与胚芽鞘尖端有关 ⑵ 感光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⑶ 弯曲生长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以下 ⑷ 单侧光作用下胚芽鞘背光侧比向光侧生长快 课件展示图片和相关内容(如下),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 活动一:探究向光性与尖端有关 活动二:探究感光部位在尖端 活动三:探究弯曲生长部位在尖端下部 设问:根据这些实验结论,你怎样解释胚芽鞘生长具有向光性? 结论:单侧光照射时尖端产生某种刺激,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 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 过渡语:用什么方法可以证明这种“刺激”从尖端 传到下部呢?这种“刺激”究竟是什么? 2、詹森 拜尔 温特实验 推测:尖端产生刺激引起下部弯曲生长,这种刺激一定能传递到尖端下部。 【自主学习、突破重难】 阅读教材内容 P47 3-8 段、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能通过阅读理解教材内容,同时可迁移、发散由达尔文实验学习中形成的实 验设计方法。 ①说詹森实验的巧妙之处,你怎样设计对照试验? ②拜尔怎样解释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原因?对比达尔文向光性试验想一想该实验为什么在黑 暗条件下进行? ③你能否用该实验得到的启示来解释单侧光引起弯曲生长的原因? ④温特是怎样找到这种刺激的?他为什么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学生:阅读思考交流各自认识、互补完善。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詹森 拜尔 温特实验指导规范学生小结。 教师精讲:拜尔 达尔文 分布多生长快, 分布少生长慢 背光侧分布多生长快, 向光侧分布少生长慢 ; 胚芽鞘向光生长是由于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的某种刺激在尖端下部分布不均导 致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 教师简介并幻灯片展示:生长素的发现与提取,强调其化学本质。 设问:除生长素外,植物体还有哪些激素?它们共同特点如何? 幻灯片展示:赤霉素、乙烯、细胞分裂素的共同特点: ⑴由植物体内产生 ⑵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 ⑶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 过渡语:生长素的产生部位、运输特点和分布部位怎样? (二)、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教师展示植物图片,学生识图并思考生长素的相关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对芽、顶端分生组织、形态学上端等缺乏感性认识,展示图片加深印象,训 练抽象思维能力。 师生互动交流、补充完善 小结: 讨论:你能否从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三个环节解释胚芽鞘向光生长的原因? 老师:课件展示过程。 III、小结:通过展示练习师生共同总结 IV、习题:课后习题的基础题 意图:知识的应用,强化所学知识 V、作业:练习册相关习题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运用了“假说-演绎”法进行实验的探究,通过生生合作,教师指导制定探究方案, 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实验方法及过程,同时训练了严密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生物素养。 在教学中还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这些都体现了新课程标准 的特点。但是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较弱,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设计时间长的问题,同时也会 出现生生讨论效率低的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方面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第二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概述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通过实例理解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2. 了解生长素及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二)能力目标 学会分析生物图表. (三)情感目标 建立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科学观。结论,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教学难点:顶端优势、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产生的原因的分析 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图表分析与教师讲授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引言:前面一节我们一起学习了“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知道什么是植物激素, 理解了植物发生向光性的原因以及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的特点。下面我们 来看一道题,请分析现象及原因。 教师的组织与引导 学生活动 意图   1、现有两株燕麦幼苗的胚芽鞘尖端部分,给予不同的处理(见 下图),培养一段时间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如何?为什么? 提出问题:那是不是任意浓度的生长素溶液都能促进植物生长 呢? 请分析“问题探讨”中的“生长素浓度与所起作用关系”曲线图。 结合“问题”讨论我们从中能解读到哪些信息? 总结:一、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作用特点表现两重性: 2、一般情况下,生长素在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在浓度过高时则 说出胚芽 鞘的生长 情况并分 析产生的 原因 结合“问题” 讨论此曲 线图所隐 含的信息。 复习巩固生长 素的产生、运输 特点以及能说 出生长素具有 促进生长的作 用 培养学生学会 分析图表能力 和语言表达能 力。 黑 暗 处 理 单侧光照射会抑制生长,甚至会杀死植物。 3、不同器官对生长素反应的敏感性不同,根>芽>茎 请应用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现象 [实例 1] 顶端优势现象。分析: (1)比较甲和乙的生长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 比 较 生 长 素 含 量 情 况 : 甲 ____ 乙 , 原 因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长素对甲和乙的作用有什么不同?_________________。 ( 4 ) 解 除 顶 端 优 势 的 方 法 和 原 理 是 ___________________。 [实例 2] 根的向地生长及茎的背地生长 分析:(1 )根图分析比较 A 和 B 、 C 和 D 生长情况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填快慢) (2)分析生长素含量情况:A_____B;C_____ D。(提示,考虑重 力对生长素的影响) ( 3 ) 分 析 ABCD 四 点 生 长 素 的 作 用 A_______ B______ C______D____(填促进或抑制) (4 )试分析出现根向地生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 茎背地生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考虑根和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 提问:在农业生产或园艺等方面,哪些利用了顶端优势,哪些又 要解除顶端优势?请举例说明。 从刚才的例子可以看出,有关生长素的科学道理在林业、农业、 园艺等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由于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含量 非常少,提取困难,人们在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中,发现一些人工 合成的化学物质,如萘乙酸,2,4-D 等,同样具有生长素的生理 效应。这些化学物质,被称为生长素类似物,它们可用于防止果 实和叶片脱落,促进结实,获是无籽果实,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等。 提出问题:生长素类似物 2,4-D 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是多少呢?在农业生产上应用它时,非常有意义,下节课我们来 探究这个问题。 课堂小结及作业布置 课后反思: 师生共同 分析 学生举例 说明“顶端 优势”在农 业、园艺等 方面的应 用。 巩固生长素的 运输和生理作 用特点第三节 其他植物激素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列举其他植物激素,说明其作用 (2)评述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2、能力目标:利用多媒体搜集植物激素在农业上的应用等相关信息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探讨植物激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与同学交流成果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其他植物激素的作用 2、教学难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 1、讨论法(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2、PPT 演示法 3、讲授法(植物激素的产生、分布、功能等)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 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 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2、探究实验的注意事项:预实验 插条处理方法 无关变量 (二)导入 引用生活实例:未成熟的香蕉或者猕猴桃和成熟的苹果放在一起,香蕉很快 就成熟了,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在看书上的“问题探讨”,引入乙烯,开始新课。 (三)新课 1、赤霉素的发现过程(看书总结) 让学生看书 53 页,自己总结赤霉素的发现过程。 我再以 PPT 演示我总结的发现过程 2、其他植物激素的作用(重点介绍) 主要是扫描书上的图片,制作成 PPT 来介绍四种其他植物激素,包括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其中,合成和分布的相关内容只是读一下带过而已, 学生只要了解就好,而植物激素的作用要重点介绍。 首先是分图一种种介绍,再是以一张表格的形式总结归纳,简单明了。 再比较不同植物激素的作用(如生长素促进果实的发育,乙烯促进果实的成 熟等),以加深印象。 最后,做两三题相关选择题巩固知识。 3、植物激素间的相互作用(学生自己看,了解就好) 这个内容不准备 PPT,学生自己看书了解,我再提一下“植物的生长发育, 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再列举以下几个例子说明植物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1)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乙烯的合成 (2)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增值,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 (3)脱落酸抑制生长、加速衰老,细胞分裂素则能解除该种作用。 4、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重点是概念) 首先回顾植物激素的概念,再指出什么是植物生长调节剂,并且说明上一节 课所学的生长素类似物也是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一种。 再是说出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优点,直接看书上。 最后的应用实例学生自己看书了解。 (四)课堂小结 主要是结合板书回顾总结 (五)课堂练习 (因为指导老师说这节课时间控制在 20 分钟左右,所以之后的 25 分钟左右 是做一张《导学案》上的单元练习卷上的全部选择题) (六)课后作业 1、书后的练习 2、完成《导学案》上的单元练习卷 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科目 生物(必修 1) 课型 传统授课 教学对象 高二学生 课题 第 4 章 种群与群落 第 1 节 种群的特征 设 计 人 袁聆轩 教学需要分析 教 学 目 标 1、学习目标:掌握种群和群落的概念;理解种群的特征及各个特征的关系;掌握种群密度的调查 方法。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种群密度调查法调查某一种群的密度;利用种群的特征来分析解决生产中 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对计划生育、物种保护等社会现状有自己的见解和正确的态度。 教学 内容 分析 本节课是必修 3 第 4 章第 1 节的内容,从本节课开始学生将从宏观上探讨生命系统的组成、 结构和发展变化规律。教材着重介绍了种群的 4 个特征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其中样方的选择 和确定是本节课的难点。学好本节课不仅为后面探讨种群数量的变化做好铺垫,也为学习群落和 生态系统打下基础。 学生 分析 学生在必修 1 分子与细胞、必修 2 遗传与进化及必修 3 前三章生物个体生命活动调节部分对 生物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而且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计划生育、物种保护 等内容,有一定的知识背景和生活常识,对学习本章有一定的铺垫作用。 教学准备教 学 策 略 结合已学知识将学生引入所设计的教学情景,每一部分内容都有问题引领,使整个教学过 程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锻炼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分析问题能力 和语言表达能力。 对于本节课的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让学生先自主探究,然后教师引导分析讨论出现 的问题,师生一起总结出样方法的注意事项。标志重捕法的教学设计一个数豆子的小实验,帮 助学生理解掌握。 板 书 设 计 第 4 章 种群与群落 1.种群:一定区域、同种生物、全部个体 2.群落:同一时间、区域、各种生物、集合 3.个体、种群、物种的关系:(图) 种群 A 物 种群 B 个体 种 个体 第 1 节 种群的特征 一、种群密度 1.概念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样方法: 取样方法:五点取样、等距取样 (2)标志重捕法 计算公式: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三、迁入率和迁出率 四、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图)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出生率>死亡率 ♀>♂ ① 出生率≈死亡率 ② ♀≈♂ 出生率<死亡率 ♀<♂ 五、种群特征间的关系:(图) 年龄组成 预测 出生率 种群数量 死亡率 迁入率 种群密度 迁出率 影响 性别比例 六、种群的空间特征:(图) 均匀分布 随机分布 集群分布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导入新课 首先回顾以前生物课上学习的内容。必修 1 和必修 2 从微观的角度认识了生物(分子水平和 细胞水平),必修 3 的前三章学习了生物个体对生 命活动的调节。让学生思考: ①决定和体现生命现象主要是哪两种化合 物? ②生物个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又有哪些? 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包括人都能够通过自 身生命活动的调节来维持稳态,完成生长、发育、 繁殖等生命活动。但是,在自然界中,生物不是 单个存在的。请学生思考: ③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或其它行为和其 它生物个体之间有没有关系?请学生举一些例子 来说明。 通过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生物的生存会受 学生思考讨论: ①核酸和蛋白质。 ②人体内环境、神经调节、体液调 节、植物激素的调节等。 ③有关系。举例:各种生物集体生 活或者相互影响的例子均可。 将学生从分子 和细胞水平、生物 个体水平引入种群 水平,让学生从已 学习的知识点回顾 中引起新内容的思 考。 + - + -到生活在一起的同种或不同种生物的影响。所以, 在研究各种生命现象时,有必要把生活在一起的 各种生物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推进新课 从第 4 章开始,我们从各种生物的整体水平 上对生命现象进行学习。第 4 章标题为“种群和 群落”,首先来了解一下这两个概念。(板书) 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 种群。(强调种群的几个要素)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 的集合叫生物群落。 思考: ①请学生根据种群的概念举例。(通过学生 回答的正误,再次强调“种群”概念的几个要点) ②学生思考:一个池塘里的全部鱼是不是一 个种群?为什么? ③在必修 2 中,学习过“物种”的概念,请 学生回顾。请学生联系所学内容思考,个体、种 群、物种的相互关系。 结合学生对问题 3 的回答,与学生一起总结 出三者关系:(板书) 种群 A 物 种群 B 个体 种 个体 学生讨论思考: ①举例。 ②不是。一个池塘中的鱼还分很多 种,鲤鱼、草鱼、罗非鱼等等。并 解释种群的概念。 ③物种: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 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成为一个物种。思考并讨论。 加 强 学 生 对 “种群”概念的理 解。 思考: ④对于生物个体来说,生命是有限的,但是 对于一个种群来说,一般会不会因为个体的死亡 而消失呢? ⑤在同一个生活区域,是不是只有一个种群? 举例。 结合学生回答,推进本节主要内容。同一区 域中往往生活着许多个生物种群,种群内个体之 间构成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从 而表现出一定的特征。下面就开始讲解本节主要 内容“种群的特征”。(板书) ④不会。虽然有个体的死亡,但是 还有它的后代在继续延续。 ⑤不是。举例。 使学生通过对 问题的思考,自然 地过渡到新课程的 学习。 新课详解 第 1 节 种群的特征 一、种群密度 种群的第一个特征——种群密度。 种群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数量上的变化,认识 和把握种群的数量特征很重要。 自主学习课本内容掌握种群 密度的定义;体会种群密度的生物1、种群密度的概念(板书、课本) 我们平时经常听说够某种珍稀动物在全球有 多少只、某种作物的产量是否提高……要分析这 些数量上的变化,先要调查种群的数量。对于一 些珍稀动物,因为数量很少,就很容易通过逐个 计数得到其总体数量。但是对于数量很大的种群, 逐个计数就会非常困难,比如要估算一片稻田的 水稻有几株。 请学生思考,可以有什么方法能够估计这样 的种群数量。 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结合学生回答的与样方法相类似的方法讲解。 ·方法一:样方法。 (1)让学生阅读课本内容,了解样方法的概念及 步骤。 (2)学生阅读“探究”部分的资料,小组讨论如 何进行实际操作。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对样方法 进行总结。样方法中提到的“样方”也叫样本, 是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抽取出来的部分个体的 集合。 (3)请学生思考,在选择样方的时候,它的位置 应该确定在哪里?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确定洋房的一个原 则:随机取样。因为要调查的种群在调查区域内 学意义。 学生结合预习和日常生活经 验提出各自的方案。 学生阅读课本文字材料,了解 样方法的概念和步骤。小组讨论探 究样方法的实际操作。通过教师的 引导,积极探寻最有效的方法。 学生通过思考,能够回答样方 确定在哪里都可以。 引导学生思考 联系课本知识和生 活经验,提出各自 认为适合的方法。 教师再根据学生的 回答引出系统和正 确方法。 学生要学会小 组合作讨论,并且 能够充分发挥积极 性,对样方法的操 作进行讨论和学习。 的分布是随机散布的。所以取样的关键就是要进 行随机取样,能够保证中群众每个个体被抽取的 机会是一样的。 (4)取样的方法:取样的方法关系到用调查数据 估计的种群密度是否接近真实值,所以取样的方 法非常重要。以下介绍两种取样方法: 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板书绘图)。学生 通过阅读材料,判断两种方法适用于怎样布局的 调查对象 。 ·方法二:标志重捕法。 (1)请学生思考:如果要估计某一区域中的老鼠 数量,能否用样方法?为什么? 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 密度调查 ,样方法就不再使用。就用另一种方法 估计——标志重捕法。 (2)让学生阅读课本内容,了解标志重捕法的概 念和步骤。要求学生根据文字材料总结出标志重 捕法的计算公式。(第一次捕获的个体进行标记 五点取样:调查总体非长条形。 等距取样:调查总体为长条形。 不能。老鼠会活动,不像植物 一样保持在一个地方。 a/x=b/y x=ay/b 通过对试验方 法的探究,使学生 真正掌握样方法的 步骤和取样规则。 鼓 励 学 生 自 己 总结规律,并结合后记数为 a,重捕个体数为 y,重捕个体中被标记 的个体数为 b,种群个体总数为 x) (3)根据总结的公式,要求学生思考课本中“学 科交叉”部分中的材料,运用标志重捕法估算该 种群的种群密度。(注意:计算个体只能取整数)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学习了种群密度和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后, 进一步学习种群的其他特征,这些特征通过直接 或者间接的作用影着种群密度。 根据课本东北虎、大熊猫田鼠、蝗虫的材 料,让学生通过看课本自学“出生率”和“死亡 率”概念。思考: ①不同的种群其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否相同?举例。 ②生物的出生率是有什么决定的? ③前面说过个体与种群的关系,个体的死亡不会 引起种群的消失,因为个体在不断地繁殖后代, 新个体的出生和个体的死亡对种群的密度有直接 的影响。思考: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密度的关 系。 联系社会:根据我国人口现状,让学生思考 出生率和死亡率对人口密度的影响。同时,让学 生就我国“计划生育”的政策提出自己的见解。 39/x=15/34 x=88.4 即 x≈88(只) ①不同。大熊猫等珍稀动物和蚊子、 苍蝇等昆虫。 ②结合课本:生物的繁殖能力。 ③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总结得出: a.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 b.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不变 c.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少 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和思考 积极发言。 学科交叉,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思考 总结规律,教师的 作用只是做适当的 引导和补充。 鼓励学生通过 思考和讨论,以达 到情感态度目标。 三、迁入率和迁出率 对于许多种群来说,除了出生率和死亡率决 定种群数量以外,迁入率和迁出率叶是决定种群 密度的重要因素。 让学生看课本,了解迁入率和迁出率的概念。 根据生活常识,举例那些生物中有迁入和迁 出的行为。 我国沿海地区人口密度大,内陆边疆地区人 口密度小,除了历史、经济等因素影响,还有一 个因素就是迁入率和迁出率。 四、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除了以上的特征,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对种 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1、年龄组成 让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年龄组成的概念。看 图 4-3,根据三种年龄组成结构预测种群数量的 发展趋势,并说出其原因。 候鸟的迁徙、我国很多人从一 个城市向另一个城市迁移。 A:增长型。幼年个体多,老年个 体少,种群密度会不断增长。 B:稳定型。各个年龄段的个体数 目比例适中,种群密度变化不大。 C:衰退型。幼年个体少,老年个 学生根据生活 常识和一些对我国 社会背景的了解, 对该部分内容掌握 比较容易。2、性别比例 让学生阅读课本,了解性别比例的概念,并 熟悉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影响作用的实际生活应 用。 思考: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的影响。(让学生 将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结合起来思考。) ①♀>♂ ②♀≈♂ ③♀<♂ 补充蜜蜂、蚂蚁等不符合一般性别比例的特 例。 五、种群各种特征之间的关系 种群的各个特征时间相互联系。 思考: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的影响作用是怎 样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与学生一起进行总结: 年龄组成 预测 出生率 种群数量 死亡率 迁入率 种群密度 迁出率 影响 性别比例 通过学习,请学生举一些常见的与种群密度 相关的实际例子,加深对本节重点内容的掌握。 六、种群的空间特征 种群除了以上研究的几个重要特征,还有其 它一些特征,比如种群分布的空间特征。(概念)。 请学生看课本中的图,分析水稻、杂草、瓢 虫的空间特征有什么区别。 根据学生的回答,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即 种群的空间分布有三种类型:均匀分布、随机分 布、集群分布(板书绘图)。 体多,种群密度会减小。 ①♀>♂,种群密度增长快 ②♀≈♂,种群密度相对稳定 ③♀<♂,种群密度增长慢 学生跟着教师的带领,主动思 考讨论,同教师一起总结对本节内 容进行一个总结。 学生按照生活常识和经验作答。 水稻的分布有一定规律,比较 均匀;杂草是散布的,没有什么规 律;瓢虫都集中在一起。 相 对 简 单 的 知识点,鼓励学生 自己思考并通过小 组讨论得出结论, 既激发学生的兴趣, 也培养了学生积极 思考和小组合作的 学习习惯。 第 2 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 - + -课 题 第 2 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 师 上课 时间 2007-10-6 编号 `015 教学重点 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学难点 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知识 目标 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能力 目标 3.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 模型。 教 学 目 标 情感 目标 4.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教学媒体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个人札记 〖引入〗在第一节中,我们学习了种群数量的影响因 素,大家看“问题探讨”,思考讨论准备回答。 〖提示〗1.Nn=2n,N 代表细菌数量,n 代表“代”。 2.N=2216。 3.细菌数量不会永远按这个公式增长。可以用实 验计数法来验证。 〖问题〗再以“本节聚焦”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注意力。 〖板书〗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并完成 P66 图 4-4 细菌 种群的增长曲线 〖旁栏思考题 1〗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不够精确。 〖问题〗在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是怎 样的呢? 〖答并板书〗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学生活动〗阅读 P66 第三段到第五段。 〖板书〗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 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 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 Nt=N0λt 〖问题〗“J”型增长能一直持续下去吗? 〖板书〗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学生活动〗阅读 P67 并完成 “思考与讨论”。 〖提示〗1.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可以采取 器械捕杀、药物捕杀等措施。2.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 思考,可以采取措施降低有害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①如将食物储藏在安全处,断绝或减少它们的食物 来源;②室内采取硬化地面等措施,减少它们挖造 巢穴的场所;③养殖或释放它们的天敌,等等。 〖旁栏思考题 3〗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同一种群的 K 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 到环境的影响。 〖问题〗种群数量达到 K 值时,都能在 K 值维持 稳定吗? 〖板书〗3.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学生活动〗阅读 P67~P69 并完成“探究”。 〖小结〗略。 〖作业〗练习一二。 〖提示〗一、基础题 1. (1)在食物充足、空间广阔、气候适宜、没有天敌 等优越条件下,种群可能会呈“J”型增长。例如,澳大利亚昆 虫学家曾对果园中蓟马种群进行过长达 14 年的研究,发现 在环境条件较好的年份,种群数量增长迅速,表现出季节性 的“J”型增长。(2)在有限的环境中,如果种群的初始密度 很低,种群数量可能会出现迅速增长。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 种内竞争就会加剧,因此,种群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会停 止增长,这就是“S”型增长。例如,栅列藻、小球藻等低等 植物的种群增长,常常具有“S”型增长的特点。 2.(1)以年份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根据表 中数字画曲线。 (2)食物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等。 (3)作为食物的植物被大量吃掉,导致食物匮乏;自 然灾害等。 典型例题 例 1(2000 年广东卷)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 中 A.同种生物所有成熟个体的总和 B.所有 生物成熟个体的总和 C.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 D.所有 生物个体的总和 解析 种群是指一定时间、空间内同种生物个体 的总和。不同的生物不属于同一个种群;同一时间、 空间内的同种个体是一个种群,这些个体不仅包括所 有成熟个体,也包括所有幼年、青年、老年等所有个 体。但种群不是同种生物简单的相加,而是具有一系O 时间 种群数量 K a b 列一个个体所不具备的种群特征。即具有种群密度、 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特征,才能 成为真正的种群。本题正确答案是 C。 例 2(2004 年吉林、浙江卷)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 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图 ,下列判断正确 的 A.a 种群与 b 种群为捕食关系,a 种群依赖于 b 种群 B.a 种群与 b 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 弱 C.a 为 S 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D.b 为 J 型增长,始终受到 a 种群的制约 解析 根据题意,种群 a 随着时间的延续,种群数量 在不断增加,达到 K 值时趋于平衡,呈现出“S”型 增长曲线。之所以不能无限增长,主要是种群数量的 不断增加,种内斗争加剧而致。种群 b 在前期不断增 长,尚未达到 K 值就锐减,既不是“S”型、也不是 “J”型增长曲线。从曲线图分析推出二者不是竞争 关系,因为开始时二者的数量同步增长了时间,排除 竞争可能性;也不是捕食关系,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 间呈波动的关系,且不同步,相差一个时间段。从图 中看不出二者之间的关系。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C。 第 3 节 群落的结构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3、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 4、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区别不同的群落 5、通过比较种群和群落在不同水平上的研究问题,掌握类比方法 (二)能力目标: 1、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 3、通过讨论学习,相互交流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协作精神。 4、通过学习生物群落的综合作用等有关内容,学会观察事物,把握评价事 物的尺度 (三)情感目标: 1、通过种间竞争的学习,认同同学之间在学习上既要你追我赶,也要互相 帮助,并能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来。 2、通过学习群落的特征及种间关系,使学生学会从生态学角度认识生物界 的现象和规律,建立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群落的结构特征。 2、种间关系。 (二)教学难点: 从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三、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 为了使学生领会和把握群落的概念,我结合“问题探讨”的素材,说明一个 群落是共同生活在一个地区的生物大家庭,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其中的各种 生物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为进一步说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一些问题,可以 通过剖析池塘生物群落,引出群落结构的话题。在进行这些内容的教学时,联系 具体的事例,并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比较、归纳和总结,避免直接“下定义,举例 子”的教学方法。 关于“群落的物种组成”的教学,主要让学生认识到: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 群落的重要特征。不同群落间,种群数量和种群中个体数量差别很大。认识一个 群落的物种组成,要调查该群落分别有多少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列出它们的 名录。还要进一步搞清群落中各种群的相对数量和比例。在生态学上,描述一个 群落中种群数量的多少是用丰富度来表示。关于“种间关系”的教学可以让学生 分析教材中提供的资料,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对教学目标、情境、资料等环节的精心设 计,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思考,主动参与,体现 其主体地位,并使学生在有效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科学 素质。 四、课前准备 1、教师:上网查找新疆北部的常绿针叶林、福建武夷山的常绿阔叶林的相 关图片和物种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预习课本 P75 探究活动内容,小组按要求完成提出问题、制订计 划、制作取样器、讨论选择采集地点和取样,并在课外完成这一活动;把取样的 结果带回课堂,为课堂上进行物种丰富度的统计做准备。 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结合“某个池塘中生活的部分生物”图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1.这个池塘中至少有多少个种群? 2.假如池塘中的肉食性鱼类大量减少,池塘中 的种群数量将会出现什么变化? 学生:看图,完成讨论题。 1.可以从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微生物、肉食 性鱼、植食性鱼等方面举例。 2.池塘中的肉食性鱼大量减少,一些小鱼等小型 水生动物因天敌减少,数量会大量增加,池塘中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以及其他一 些水生植物数量会大量减少。随时间推移,植食性鱼类等生物也因食物来源减少 而数量减少。 通过池塘实例,使学生明白一个群落是共同生活在一个地区的生物大家庭, 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其中的各种生物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为学生领会和 把握群落的概念、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空间结构等知识做好铺垫。 (二)归纳提炼“群落”的概念 教师:结合问题探讨中池塘生物种群组成的例子,强调各个种群之间有着密 切的关系,引导学生归纳群落的概念。根据学生的归纳情况,突出“同一时间”、 “一定区域”、“各种生物种群”等判断要点。 学生:通过实例提炼出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 种群的集合。 提问:一个池塘中的鱼类是一个种群,还是一个群落或都不是。 (都不是) (三)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教师:结合课本 P71 研究群落图表 设问: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和在种群水平上研究的有什么不同?研究群 落有什么意义? 学生:阅读课本 P71 研究群落的图表内容,回忆上一课时的探究活动。 讨论:群落研究的内容和种群研究的内容的区别,以及研究群落的意义。 使学生领悟: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群落是更高层次的系统,在群落 水平上进行研究,又会发现新的问题,获得新的认识。 (四)探讨“群落的物种组成” 教师:(1)结合课本 P72 图 4-8、图 4-9、相关信息,展示课前收集到的关 于新疆北部的常绿针叶林、福建武夷山的常绿阔叶林的相关图片和物种资料。引 导学生对比两个森林群落在物种组成上的差别,包括常见的物种、占优势的物种 等。 (2)引导学生归纳丰富度的概念。 学生:(1)观看课件展示的图片及相关资料,对比、回答:新疆北部的森 林,主要是由常绿针叶树种组成,而福建武夷山森林的主要树种是阔叶乔木。 (2)归纳群落物种丰富度的概念,并理解物种丰富度的差异主要与气候有 关。 教师:通过对课前学生活动作谈论,总结。 提问:(1)统计出的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能否代表该取样地点物种的丰富 度?有哪些原因使取样地点的物种丰富度不同?(2)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小组成员在哪些方面表现得较好?哪些方面需要 加强? 学生:仔细采集样本中的小动物,做好统计记录,并进行简单的分类。 学生:讨论、回答: 1.探究活动的统计结果可以区别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的差异,但不能完全 代表该取样地点物种的丰富度。物种的生存环境、气候条件、物种之间的关系、 人为因素等都会影响丰富度。 2.小组间进行交流,对实验本身提出改进的意见,对小组成员参与活动的积 极性和主动性提出自我批评。 (五)、探讨“种间关系” 教师:布置学生阅读课本 P72-73 的资料分析,再进行讨论: 1.如何解释资料 1 中的实验结果? 2.分析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波动情况,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3.猞猁的存在对整个群落的稳定可能起什么作用? 4.资料 1 和资料 2 中,两个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回答: 1.单独培养时,两种草履虫均能正常生长繁殖。当它们被放在同一个容器中 培养时,起初两种草履虫的数量较少,而食物(杆菌)数量较多,因此表现为两 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均增加。但是,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相互之间对食 物的争夺表现为大草履虫处于劣势,双小核草履虫处于优势。随着双小核草履虫 数量的增加,争夺食物的优势越来越大,最终大草履虫失去了食物来源而灭亡。 2.雪兔和猞猁相互制约,使它们的种群数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3.猞猁的存在不仅制约雪兔的种群数量,使得植物→雪兔→猞猁之间保持相 对稳定,而且由于植物资源比较稳定,进而使得另一些以植物为生的动物数量及 其食物链相对稳定,因而整个群落可以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4.资料 1 中两个种群之间是通过食物间接地发生作用,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 方处于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最终灭亡。资料 2 中两个种群是通过捕食与被捕 食直接地发生作用,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两个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教师:培养学生读图、分析数据的能力。为下一环节学习种间的四种关系做 好铺垫。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 P73 图 4-10 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 A B 捕食 竞争 寄生 互利共生 实例关系一般特征物种关系类型 (“+”表示有利,“-”表示有害) ++ 彼此有利,彼此依赖 地衣、根瘤 +- 一方有利,一方受害 彼此抑制-- 种群A得利 种群B有害+- 蛔虫和人 水稻和稗草 羊与草 狼与羊设问: 1.在资料分析中,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猞猁与雪兔的种间关 系分别是什么? 2.请举出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的例子。 学生:读图,理解竞争、捕食、寄生、互利共生的概念。 学生:思考、回答: 1.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之间是竞争关系,猞猁与雪兔之间是捕食关系。 2.列举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的其他例子。 教师:及时对学生列举的例子进行评析。使学生明白种间的关系非常普遍;竞争 不仅是对食物的相互争夺,还包括对资源和空间的相互争夺。 (六)探讨“群落的空间结构” 教师:结合课本 P74-75 图 4-11、12、13,展示课前搜集的图片,引导学生 阅读图片,并对不同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进行对比。 设问: 1.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各有什么特点? 2.这些结构有什么意义? 3.植物的垂直分层与动物的垂直分层有什么关系? 学生:阅读图片,讨论、归纳: 1.垂直结构具有分层的特点,水平结构具有镶嵌的特点。 2.可以更好的利用资源,如阳光。 3.在垂直方向上,动物的分布依赖于植物的分布。 教师:使学生认同不同群落在结构上的差异与气候、人为因素等有关;不仅 陆地群落具有空间结构,水生群落一样具有。 (七)小结:小结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 第三节、群落的结构 群落:同意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体 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更高层次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三、种间关系 1、捕食 2、竞争 3、寄生 4、互利共生 四、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 2、水平结构 七、作业设计 课本 P77 练习,根据所剩时间的多少,适当补充本节练习题(内容见下面的 练习题)。 1、下列三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那么,甲、 乙、丙三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A.共生、竞争、捕食 B.共生、捕食、竞争 C.竞争、共生、捕食 D.捕食、竞争、共生 2、下图是处于平衡状态的某草原上各生物种群间的关系,请据图回答: (1)图中鼠与兔之间构成了_______关系,猫头鹰和蛇之间既是 关系, 又是 关系。 (2)从进化角度看,鹿奔跑速度会越来越快。鹿奔跑速度的提高是通过 __________之间的生存斗争来实现的。鹿群个体间在奔跑速度上的_________为 鹿的进化提高了选择材料,而定向的__________决定了鹿的进化方向。 (3)由于人们连续地围猎狼,使_______大量繁殖,结果草原植被受到破坏。 停止围捕_ _________年后,狼的数量逐渐增多,该草原生物种群间又恢复平 衡。 八、教学反思 本次公开课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命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的研究方法, 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本课有四个亮点:①体现新课程理念,把实验探究 与理论学习结合,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实现了动手、动脑、动口;②充分利用教材 中的图表,把所学的知识以直观的图解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主体通过观察、思 考、分析、归纳以及总结等等过程主动地构建新知识;③运用现实生活的例子与 本节知识点联系,降低了知识点难度。④穿插于课堂中的“问题串”,能够较有 效地与学生的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形成较好的课堂氛围。在新知识的学 习之后,我及时对本节课作出总结,并加以练习,在另一层面上复习知识点。 通过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学生不仅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 《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的活动增强了动手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思维面得到拓宽,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但本节课在课堂程序上需要进一步调整,学生思维活跃程度尚未得到充分的 拓展,需要加以挖掘和拓展。 在实践中我渐渐认识到,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的知识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知 规律,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将新知识有效地整合进学生原有的知识网络中,使 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这样就能更深刻地认识到生命世界的丰富多彩 和无穷奥妙,而学生的探究能力也将在训练中得到进一步的提高。第四节 群落的演替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三、教学设计: 学习过程 学生 活动 教学说明 回顾群落水平研究的几个问题,引出群落的 演替的学习。 案例引入:展示教材中的“问题探讨”的案 例,分析案例: 1、火山为爆发前,该地区的所有生物是不是 群落? 2、开始长出小草、蜘蛛是否一个群落? 3、最后形成的小树林是不是原来的那个群 落? 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群落 结构因此而发生了变化,一般不能恢复原来 的群落结构。后讲解演替的概念。 设疑:生物是如何在裸露的岩石上一步步定 居的? 展示教材“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逐步层 层分析: 思考讨论: 回顾群落的结 构 分析讨论案例 学习发生在裸 岩上的演替,在 教师引导下,逐 步分析讨论问 题。 回顾前一节的 内容,温故知新。 结合案例,引出 群落演替的概念。 利用学生已有的 知识,层层深入 地分析解决问题。 1、为什么在裸岩上首先定居的是地衣? 2、苔藓出现后,和地衣的种间关系是什么? 他们竞争的是什么?哪个有优势? 3、有机物增加,为什么微生物也增加? 4、出现草本后,草本、苔藓、地衣哪个竞争 阳光有优势? 5、从地衣阶段到苔藓阶段到草本植物阶段, 演替过程中土壤怎么变化?生物的种类 数量怎么变化?植物变化有什么特点? 6、灌木阶段群落已经相对比较稳定,还有没 有比灌木更有竞争力的植物类群? 7、在森林阶段,还能否找到地衣、苔藓、草 本、灌木? 小结:光裸岩石上发生的演替过程。 阅读思考: 讲解弃耕农田上的演替,提问: 1、 与“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相比 较,分析共同点和不同点。 2、 分析为什么两者的演替起点不同? 3、 火山爆发后,裸岩上发生的演替还能 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吗?农田是人类 对自然群落进行改造的产物,在农田 上群落的演替能否恢复为原有的自然 群落呢? 师生共同归纳: 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概念及区别。 分析讨论: 分析讨论教材中“践踏对草地群落的影响” 的素材。 学生回顾光裸 岩石上发生的 演替过程。 学习在废弃农 田上进行的演 替,思考讨论问 题。 归纳演替的两 种类型。 讨论践踏对草 地群落的影响。 观看图片,分析 归纳。 锻炼学生比较分 析的能力。 学生归纳比较的 能力的锻炼。 讨论分析,合作 学习。从贴近学 生生活经验的事 例展开教学。 提高学生的环保 意识。 分析与归纳: 学生观看图片等相关资料,分析人类活动对 草原、森林、水域生物群落的影响。 师生归纳:(1)人类活动往往是有目的、有 意识地进行的,可以对生物之间、人类与其 他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关系; (2)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 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 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讲解有关“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资料, 课堂上交流。 教师点拨:人类绝不能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 源为代价求得一时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 展道路,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 境的关系,致力于生活环境的改善。 课堂自测:课本 P82 页练习及金榜前面的基 础知识自测。 学习事例,形成 保护环境的意 识。 练习巩固知识。 结合实例,对学 生进行可持续发 展教育。 及时检测学生 的掌握情况。 自我反思:本节课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容易理解,自我感觉讲解比较清晰,有条 理,时间把握比较好,气氛较活跃,能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问题。存在问题:由于 内容简单,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讲解群落演替实例时,大面积的文字说明容易使 学生分散注意力。 第五章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 一、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标 1、理解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 2、理解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及营养级的确定。 3、掌握简单的食物网简图。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读书、思考问题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知识迁移、归纳能力。 2、通过食物网的有关问题,培养学生知识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生态系统各成分间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学习,进行保护生态 环境重要性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各成分间的关系 2、分析简单的食物网 三、教学难点 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及营养级的确定 四、教学方法 阅读指导法、讲述法、谈话法 五、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一) 复 习 导 入 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张图片,如图是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 的一角,请用生态学知识判断:一只熊猫、保护区所有熊猫、 保护区所有生物、保护区分别属于什么? 一个熊猫是一个个体,这个很容易理解。那什么是种群呢? 它指的是同一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同在保护区里,都 是熊猫,所以保护区里所有的熊猫就构成了一个种群。在一 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者间接关系的生物的 总和,就是群落。所以保护区里所有的生物,它们之间总有 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所以它们构成了生物群落。生物的生活 离不开无机环境,它们与无机环境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有大有小,我们上节课学过了哪些类型的生态系 统? 这些类型的生态系统组成如何?其营养结构怎样呢?这节 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 大家翻到课本 86 页,阅读课本,找出池塘生态系统中哪些 成分是没有生命的?哪些成分是有生命的? 回答:一个熊猫是一个生 物个体。保护区所有的熊 猫是一个种群,保护区所 有的生物的群落,保护区 是生态系统。 回答:森林生态系统、草 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 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 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 看书找问题的答案 (二) 授 新 课 1、 生 态 系 统 池塘中有哪些成分是没有生命的? 这些成分都没有生命,那么它们能不能不存在呢? 阳光为生态系统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水、空气等为生物提 供必须的物质。所以,这些没有生命的成分为生态系统中的 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我们把这些成分称为“非生物物质和 能量”。它们是生态系统必须的成分之一。 哪些成分是有生命的? 在这些生物中,哪些是自养型生物? 大家还记不记得什么是自养型生物?新陈代谢过程包括同 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个方面,同化作用根据能不能利用无机 物制造有机物,分为自养型和异养型两种。 硅藻、栅藻、团藻,以及其他水草等。它们能够进行光合作 用,将无机物制造有机物,同时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 在有机物中。 整个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所需的有机物和能量几乎都有绿色 植物制造出来。所以把绿色植物称为“生产者”。 假如生态系统中没有这些生产者,那么对这个生态系统会有 答:阳光、水、空气、无 机盐、溶解在水中的氧气 和养料,热能、温度、石 子等。 答:不能 答:硅藻、栅藻、团藻, 鱼。。。 答:其他生物也将会死亡。 答:不是,还有硝化细菌 等 答:异养型 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的 成 分 什么影响? 所以说生产者是整个生态系统中最重要、最主要的一种成分, 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成分。 只有绿色植物才是自养型生物吗? 除了刚才说的那些自养型生物外,池塘中还有鱼、虾、螃蟹 等属于什么型生物?这些动物只能以什么为食? 之所以称他们为异养型生物,是因为它们不能将无机物制造 成有机物,必须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像这些只能吃现成 的有机物,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的生物,我们把它称为“消 费者”。 根据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利用植物制造有机物的次序,又可 以将消费者分为若干个级别。 有句谚语是这样说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 泥巴。”(其实虾米吃的是浮游植物) 在这里,虾米吃浮游植物,虾米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的动物 称为植食性动物,叫“初级消费者”。 小鱼吃虾米,小鱼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称为肉食性动物, 叫“次级消费者”。 大鱼吃小鱼,大鱼以次级消费者为食的大型肉食性动物,叫 “三级消费者”。 生产者能够为消费者提供食物,那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有什 么作用呢? 像蜜蜂采蜜,可以将帮助植物完成花粉传播和受精工作。有 些消费者也可以传播种子。这就是消费者的一些重要作用。 刚才提到的消费者都是动物,那是不是所有的动物都是消费 者呢? 请举例说明。 像蚯蚓、屎壳郎等他们是腐生性的动物,他们就属于分解者。 说到分解者,什么是分解者呢? 我们把动植物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所含的有机物分解成 无机物的生物称为“分解者”。分解者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 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 花开花谢,生老病死是生物的一种自然现象,那么,在这个 池塘中,各种动植物的遗体以及一些残枝败叶都去哪了呢? 假如说没有这些分解者的话,那动植物遗体就会堆积如山。 从刚才讲的那些,我们总结一下生态系统的成分有哪些? 答:虫是初级消费者,鸡 是次级消费者,人是三级 消费者。 答:不是 蚯蚓、屎壳郎 回答:被细菌、真菌等微 生物分解了。 答:被分解者分解了。 答: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 量、生产者、消费者、分 解者 2、 食 物 在池塘生态系统中,大鱼与小鱼,小鱼与虾米,虾米与浮游 植物之间是什么关系? 对,我们把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 答:吃与被吃的关系链 和 食 物 网 成的联系,叫做食物链。 练习: 1、根据下列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兔吃草,狐吃兔,用箭 头写出他们的关系。 2、写出这条食物链中的每种生物的成分。 3、这条食物链总共有几种生物? 写食物链的时候,先写生产者,再到初级消费者,然后是次 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用箭头来连接, 箭头指向捕食者。遵循这些原则,我们就可以把这条食物链 完整地表示出来了。这是他们的成分了,那么他们的营养级 又怎么表示呢?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营养级。一条食物链上有几种生物就 几个环节,每个环节即为一个营养级。草到狐这食物链中有 三个环节,那这样他们就有三个营养级。 从这里可以看出一条完整的食物链必须包括那两部分?食 物链中必须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两部分,有分解者吗? 学习了食物链,下面我们来做个练习: 有句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是否构成一条完整 的食物链?为什么?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生态系统简图,数出图中有几条食物链? 分别一一列出。 共有九条 (1)草→兔 → 狐 (2)草→兔 → 猫头鹰 (3)草→鼠 → 猫头鹰 (4)草─→鼠 → 狐 (5)草→鼠 → 蛇 →猫头鹰 (6)草→昆虫→吃虫鸟→猫头鹰 (7)草→昆虫→蜘蛛 → 吃虫鸟→猫头鹰 (8)草→昆虫→青蛙→蛇 → 猫头鹰 (9)草→昆虫→蜘蛛 → 青蛙 → 蛇 → 猫头鹰 观察:1、猫头鹰在不同的食物链占有几个营养级? 由此可见,各种生物处的营养级的级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同一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是不同的营养级。同种 生物,所属消费者级别和所处的营养级级别一定是不同的。 2、猫头鹰可以吃哪些食物? 3、昆虫可以被哪些生物吃? 4、青蛙和蜘蛛是什么关系? 学生写食物链 答:生产者总是对应第一 营养级,初级消费者对应 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 对应第三营养级,三级消 费者对应第四营养级等 等。 答:生产者和消费者 答:没有 答:不能构成食物链,因 为没有生产者。 答:9 条。 (1)草→兔 → 狐 (2)草→兔 → 猫头鹰 (3)草→鼠 → 猫头鹰 (4)草─→鼠 → 狐 (5)草→鼠 → 蛇 →猫头 鹰 (6)草→昆虫→吃虫鸟→ 猫头鹰 (7)草→昆虫→蜘蛛 → 吃虫鸟→猫头鹰 (8)草→昆虫→青蛙→蛇 → 猫头鹰 (9)草→昆虫→蜘蛛 → 青 蛙 → 蛇 → 猫头鹰 答:第三、第四、第五、 第六 答:兔、鼠、蛇、吃虫鸟 答:吃虫鸟、蜘蛛、青蛙 答:既是捕食关系,又是 竞争关系。一种生物可以吃几种不同的食物,同一种生物可以被几中不 同的生物吃。因此就使得各种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网 状,这样就组成了食物网。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连接的复杂的营养 关系,就叫食物网。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 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大家思考一下:假如食物链中某个环节发生了变化,对其他 生物有影响呢?例如:上图中猫头鹰减少了,会有什么样的 影响? 直接影响是鼠和兔,然后再间接影响其他生物。 所以我们必须爱护我们的生态,爱护我们的家园。 (四) 小结 本课 投影 (五) 巩固 练习 投影 六、板书设计 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生态系统的成分结构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空气、水和无机盐等) 2、生产者(主要成分):主要是绿色植物 3、消费者:主要是动物 4、分解者:主要是腐生性的细菌和真菌 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食物链 2、食物网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理解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和散失,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与 营养级之间的能量变化关系,发展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 2、学会分析、推算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并学会应用“传递效率”解决相 关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生态系统食物网中能量流动的渠道和数量的分析,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 观察能力和识图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培养学生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来分析事物。 2.站在生态道德角度,理解一些生态学观点,使学生懂得对资源的利用应遵循生 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做准备.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难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的原因。 教学过程: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总结.能量流动的过程 ①输入能量来源:太阳能 ②起点: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 ③输入总量:全部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④传递途径(渠道):食物链或食物链和食物网 ⑤传递形式(物质):有机物 ⑥ 散失:主要以热能形式散失(呼吸作用) 例 1.大象是植食性动物,有一蜣螂则专以象粪为食。设一大象在某一段时间所同 化的能量为 106KJ,则这部分能量中可流入蜣螂体内的为( A )  A.0KJ B.106KJ   C.2×106KJ D.106KJ~2×106KJ 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同化量×100% 10%~20%的含义: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大约只有 10%~20%传递到下一个营 养级 二 . 能量流动的特点:     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 只能沿食物链由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 1、各营养级生物会因呼吸作用而散失部分能 量 2、各营养级生物总有一部分能量不能被下一 营养级利用 一. 能量流动的过程:课件展示。 二. 三. 初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总量为流经这个生态 系统的总能量 传递 以有机物的形式沿食 物链向下一营养级 传递 输入3、能量传递效率:10-20% 根据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绘制成图,可形成一 个金字塔图形 从中可以看出,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 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 4—5 个营 养             级。 三.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 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要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农作物产量,人们可以采取哪些相应的措施? 间苗除草、消灭害虫、合理密植、选育优良品种,适当增加谷粒重/秸秆重,增 加谷粒产量等。 课件展示生态农业和桑基鱼塘的模式图。 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指利用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规律和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规律, 结合本地资源结构,建立一个或多个“一业为主、综合发展、多级转换、良性循 环”的高效无废料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 如:北京大兴区留民村生态农场,留民营是联合国授予的全球环保 500 佳之一, 是著名的中国生态农业第一村,开展旅游观光已有 20 年的历史,吸引了世界 138 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 留民营已形成了以沼气为中心,串联各业良性循环的生 态体系, 。一种、二养、三加工,产、供、销一体化的生产模式,取得了良好的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工农业总产值达 1.42 亿元,人均收入 98000 元,是京郊乃至全国的涉外窗口 。 “桑基鱼塘”的设计理念是从人类所需出发,通过能量多级利用,充分利用 流经各营养级的能量,提高生产效益。 人们虽然不能改变能量流动的客观规律,但可设法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 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桑基鱼塘 小结: 起点 一、能量流动过程:终点 渠道 二、能量流动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传递效率:10%—20% 三、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练习提升: 1.调查得知某河流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共有 4 个营养级(以 a、b、c、d 表示)。 经测定,一年中流经这 4 个营养级的能量分别为: 营养级 能量(J·m-2)a 141.10 ×105 b 15.91 ×105 c 0.88 ×105 d 871.27 ×105 该生态系统中初级消费者是:A A、a B、b C、c D、d 2.在一定时间内,某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值为 a,全部消费者所获 得的能量值为 b,全部分解者所获得的能量值为 c,则 a、b、c 之间的关系是:B A、a=b+c B、a>b+c C、a<b+c D、c=a+b 3.下列各项能量流动中不属于人们生产研究的目的的一项是(D) A、在牧场上,最好是能量多流向牛、羊等牲畜 B、在农业上,最好使能量多储存在农作物、蔬菜中 C、在养鱼时,最好使能量更多的流向鱼中 D、在森林中,最好使能量多储存在动物中 4.如果一个人的食物有 1/2 来自绿色植物,1/4 来自羊肉,1/4 来自小型食肉动物。 假如传递效率为 10%,那么人每增加 1 千克体重,约消耗绿色植物(D ) A.28 千克 B. 1110 千克 C.10 千克 D. 280 千克 5.右图是草原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及能量流动图解,回答问题。 ①图中 D 表示太阳能。 ②能量在逐级递减中,若狐获得的能量是 8 千焦,传递给狼的能量最多应为 1.6 千焦,狼获得的能量中,草应供给这条食物链的能量至少为 200 千焦。 ③图中各营养级通过 A 呼吸 作用被消耗,通过 B 分解者 利用,而 B 又通过 C 呼吸作用 被消耗。 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 已知低营养级求高营养级 获能量最多: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 获能量最少: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 已知高营养级求低营养级 需最多能量: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 需最少能量: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 (2)识记、应用碳循环的过程; (3)比较得出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2. 能力目标: (1)学会分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方法; (2)通过分析“温室效应”的形成与危害,培养学生的推理,联想,思维迁 移的能力; (3)利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比较,归纳以 及对自己所持观点的总结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人类对碳循环的影响,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2)积累生态学知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碳循环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四. 教法与学法 教法:课前导学、启发式讲解、分析与归纳 学法:课前预习、质疑讨论、反馈矫正、迁移创新 五. 课时安排: 1 课时 六.教学过程 1. 复习提问   (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3)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什么? (4)能量流动的特点? 2. 引入新课   生态系统依靠太阳不断提供能量,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却都是由地球提供的。 讨论:生物为维持生命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的物质,如氧、水、氮、碳和许多其他 物质,为什么这些物质亿万年来没有被生命活动所耗尽?(因为这些物质可以被循 环利用) 碳是构成生命有机体的重要元素之一,没有碳就没有生命。——碳循环 3. 碳循环 出示“碳循环模式图”投影片。 (1)知识背景: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2)分析碳循环模式图,思考如下问题: ①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 CO2 和碳酸盐 ②碳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化 能合成作用 ③碳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形式? CO2 ④碳在生物群落内部的传递形式? 含碳有机物; 传递渠道? 食物链(网) ⑤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a.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b.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c.化石燃料的燃烧 ⑥碳由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形式? CO2 ⑦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循环的主要形式? CO2 [师生归纳] 4. 物质循环 (1)提问:①我们所讲的碳循环是指在什么之间进行循环?(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 ②除了碳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物质能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了解 氮循环和水循环,理解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 )( 22 OCHCO  →光合作用 22 )( COOCH  →有氧呼吸 动物、植物、微生物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 无机环境(CO2) 生物群落(有机物)(2)归纳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概念 生态系统:生物圈 物 质:化学元素 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地化循 环)。 (3)物质循环的特点 思考:在农田中大量使用 DDT 杀虫剂为什么会殃及南极的企鹅? 特点:全球性,循环往复 5. 温室效应 提问: (1)如果滥伐森林、大量化石燃料燃烧,对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及生态环境有 何影响?(化石燃料燃烧使碳在短时间内大量地释放出来,森林砍伐又使绿色植 物吸收的 CO2 减少,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使大气中 CO2 含量增加,导致 温室效应。) (2)温室效应将带来哪些危害呢?(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 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3)我们应该如何缓解温室效应?(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 新能源。) 6.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投影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同时进行的图,分析比较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形式 以有机物形式 以无机物形式 范围 生态系统的各营养级 生物圈 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全球性,循环往复 反复循环 组成生物体的 C、H、O、 N、P、S 等元素 生物群落 无机环境联系 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①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与分解 ②物质是能量沿良物链(网)流动的载体 ③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的动力 7. 联系生活(将所学知识用于生活实践中) 某农户有如下经营模式: 肥料(买) 水稻 猪 肥料(买) 桑 蚕 饲料(买) 鱼 请你根据所学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知识,建立新的经营模式,使农户减 少投入,从而增加收入 。 (画出该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8. 小结 (1)物质循环的概念 (2)特点: 全球性,循环往复 (3)实例:碳循环 (4)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9. 练习 7.5 探讨、分析温室效应形成的原因,对人类的危害以及解决的办法 教师提问:(1)物质可以被循环利用,那么地球上的资源是不是用之不竭的呢?请大 家思考问题:人们乱砍滥伐森林,对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有何影响?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对 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有何影响?(化石燃料燃烧使碳在短时间内大量地释放出来,森林砍伐又 使绿色植物吸收的 CO2 减少,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使大气中 CO2 含量增加,导致温 室效应。)(2)温室效应将 带来哪些危害呢?(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 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3)我们应该如何尽量避免温室效应的 发生呢?(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 7.6 分析比较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教师投影:(先投影空表格,再补充)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形式 以有机物形式 以无机物形式过程 沿良物链(网)单向流动 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往复循环 范围 生态系统各营养级 全球性 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全球性循环往复 联系 ①能量的固定、转移、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与分解 ②物质是能量沿良物链(网)流动的载体 ③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的动力 第四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授课题目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授课教师 吕芳 授课班级 高二.23 班 授课类型 讲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任 用;描述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组织学生对资料进行分析、讨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以及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收集资料,使学生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大自然的奥妙、激发学生更加热爱自然,珍爱生命;认识生物 科学的价值,乐于学习生物科学。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举例说明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课前一周布置学生观察身边的动物是如何进行信息的传递的,搜集 生物之间传递信息的资料,在课上进行交流和分析。利用多媒体辅助教 学,展示精彩实例,激发兴趣。采用启发、探究式教学,运用类比、综 合的方法分析资料得出合理的结论。 教 学 过 程 (一) 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究竟什么是信息?语言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信息传 递的方式,而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却没有语言,它们又是怎样进行信息的传递呢? 【板书】第 4 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二) 展示实例,明确信息的分类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下发的“资料分析”,要求学生把信息归类,学生通过分析、讨 论可以归纳出得出信息的种类。 阅读分析资料,思考: 1.每个资料中的信息传递的形式分别是什么?(在资料中画出关键词) 2.尝试把资料中的信息归类?可以归为几类?(说明理由) 最后总结出信息的种类 【板书】物理信息 化学信息 行为信息 (三) 分析资料:理解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师通过进一步引导学生下发的“资料分析”,要求学生从中得出生态系统中的信 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让学生自己挑选资料分析,分析出各个资料中信息的作用,最后让学生把作用分 层次归类。 阅读分析这资料,思考: 1.如果没有信息的传递,生物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2.每个资料中信息分别起到什么作用? 【板书】信息在生态系统的三个作用。 (四) 带着问题,讨论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学生了解了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后,教师适时进行话题的转移,“我们学习 信息传递,是为了更好的利用它,谁能说出信息传递在我们生产和生活中应用方面的 例子”? 思考和讨论: 北京郊区有一个集农林、园艺、观光于一体的大型的生态农场,种植了一些粮食 作物(玉米、水稻等),栽培了多种果树和花卉,同时也饲养了家禽(鸡、鸭、鹅等), 家畜(猪、牛等)。如果你是这个农场的负责人,你将利用哪些与信息传递有关的措施 来实现以下任务?①花卉布展(秋菊夏开)。②优质农产品供应(提高粮食、蔬菜、禽 蛋、肉、奶等产量)。③提供绿色农产品(生物防治害虫)。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信息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两个方面。最后让学生总结 我们这节课学了哪几个问题?哪些是重点问题?利用板书总结 (五) 寄语未来 信息传递是生态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生态系统中存在着精巧的信息传递和联 络,但是目前人们只能模糊地认识自然界的这种“对话”。随着研究的深入必定会取得 更多的成果。 希望同学们将来有人加入到这个科研行列中来,将你们的研究成果广泛地用于对 人类生存环境无污染的生物防治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六) 课外实践,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设计实验,证明雌蛾能分泌性外激素吸引雄蛾前来交尾。 板书设计 物理信息 生命活动 种类 作用 化学信息 种群繁衍 行为信息 应用 调节种间关系 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增产 减害 信 息 传 递第五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简 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2.能力方面: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 影响。 二、教学重点: 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三、教学难点: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四、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引用一些直观的图片,指导学生分析实例,总结规律,得出结论,运 用实践的能力。同时应用讲述法、比较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一些实践中的问 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总结和应用的能力。 五、课时安排:1 课时 六、教学课件: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导入: 同学们在小学的时候就学习过一首古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蕴含了生物学知识:草原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即使经历了大火,这个生 态系统仍然复苏了。那么为了证明生态系统确实具有这样的稳定性科学家们做了很多实验来 证明它。其中很著名的一个是美国的科学家们做的实验。 课件展示“生物圈 II 号”实验资料 【提问】八位科学家原打算在“生物圈 II 号”中自给自足生活两年,为什么中途撤出了? 这个实验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 (提示:1.由于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消耗掉大量的氧气同时释放出大量的二氧 化碳,部分二氧化碳又与建“生物圈 II 号”的混凝土中的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导致氧气含量由 21%下降到 14%。2.昆虫中除了白蚁、蟑螂和蝈蝈外基本死亡,食物链等营养结构联系中 断。3.靠花粉传播繁殖的植物都灭绝了,粮食严重减产。 ……) 【讲述】: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人工制作的生态系统都难以长期维持稳定,因此人类应当 很好地保护自己的唯一家园。那么现有的生物圈为什么能够自我长期维持稳定呢?应该怎样保护呢?今天我们共同来探讨这些问题。 [板书]:一、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1.概念:见课本 109 页 【讲述】:我们把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 系统的稳定性。 [设问]:生态系统在受到干扰后,为何仍能保持或恢复相对稳定呢?你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讨论:略) [实例阐述]:请同学们看课本 ①当河流受到轻微的污染时,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很快消除污染, 河流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 ②在森林中,当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类由于食物丰富,数量也会增多,这样,害虫种群 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 [教师归纳]:以上列举的实例,都说明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 有自我调节的能力。 [板书]:2、原因:自我调节能力 [讲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主要表现在 3 个方面: 第一, 是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控,这是在有限空间内比较普遍存在的种群变化规 律,即种内斗争。 第二,是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多出现于植物与动物或动物与动物之间,常有 食物链关系。 第三,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调控,即环境容纳量。 生态系统总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并与周围的环境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并且这种 自我调节能力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之上的。 展示 PPT 课件:草原生态系统兔与草的数量存在什么关系呢?根据学生回答出“负反馈” 的概念 [讲述]:大家刚才列举的实例中,在调节机制上有很多与此类似,调节的结果都是抑制和减 弱最初发生的变化,这种调节机制叫做负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通 过它的作用能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稳定,因此我们说负反馈调节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 基础。 【板书】3、基础:负反馈调节 (设问):刚才讲了负反馈调节它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那么在生态系统中这种自 我调节的能力是不是无限大呢?实例分析:①黄土高原由于植被被长期滥采滥伐造成水土流失 ②草原放牧过量造成植被啃食过量草场退化严重 【讲述】:这说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是以内部生物群落为核心的,有着一定的承载力,因 此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例如,有一个湖泊受到了过度的污染,超出了 自身调节能力范围,鱼类的数量就会大量死亡,鱼类死亡的尸体腐烂,又会进一步加重污染, 引起更多的鱼类的死亡。这就生态系统的正反馈调节。 过渡:那么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实例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的比较 学生思考回答:与生物种类有关,与无机环境有关 教师总结:草原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食物链单一,一种生物的死亡就会 影响下一个营养级生物的生存,而森林生态系统食物网复杂,一种生物的死亡可以有同一营 养级的其它生物代替,这样就不会影响下一个营养级生物的生存,因而稳定性就强。同时环 境越好这种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 【板书】4、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与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成正相关 【过渡】:在生态系统中,只要干扰和破坏不超过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就能够维持相对 稳定,这种稳定性表现为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板书】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一)抵抗力稳定性: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过渡:下面我们通过实例来理解抵抗力稳定性内含指的是什么。 实例分析:①当河流受到轻微的污染时 ②在森林中,当害虫数量增加时 [提问]:抵抗力稳定性稳定性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思考比较北极苔原生态系统与热带 雨林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不同 学生回答:1、生物的种类、数量多,一定外来干扰造成的变化占总量的比例小。 2、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途径多,一条途径中断后还有其他途径来代替。 教师总结: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抵 抗力稳定性就越低;反之,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的生物种类越繁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 节能力就越大,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所以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有一定限度。 【板书】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成正相关 [过渡]:下面我们再来了解什么叫恢复力稳定性。【板书】(二)恢复力稳定性: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实例分析:①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②河流遭到严重污染后 [提问]:恢复力稳定性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思考比较北极苔原生态系统与热带雨林生 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的不同 学生回答:1、各营养级的生物个体小,数量多,繁殖快。 2、生物种类较少,物种扩张受到的制约小。 教师总结: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恢 复力稳定性就越高;反之,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的生物种类越繁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 节能力就越大,恢复力稳定性就越低。 【板书】恢复力稳定性的大小:一般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成负相关 (三)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对一个生态系统来说,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存在相反关系。(利用曲线图说明) (a 为抵抗力稳定性,b 为恢复力稳定性) [提问]:如果将两个生态系统放在一起比较,显然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低,热 带雨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那么,恢复力稳定性又是谁高谁低呢?为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①生态系统在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后,其恢复速度与恢复时间是不一样的。②一 般情况下,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如果遭到破坏,比较容易恢复。③但是, 还要考虑生态系统所处的环境条件。如,当受到一定强度的破坏后,热带雨林由于所处的环 境高温多雨,气候适宜,故能够较快地恢复;但极地苔原由于寒冷,天气恶劣而须较长时间 才能恢复。说明热带雨林的恢复力稳定性比后者高。 [小结]:看来,比较恢复力稳定性时,除了考虑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外,营养结构简单,遭 到破坏后比较容易恢复,还生态系统所处的环境条件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课堂巩固]:1、比较热带雨林和人工林抵抗力稳定性的高低? 2、比较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和沙漠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的高低? [过渡]: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生态系统具有保持和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 能力。可是,这种能力也是有限的。因而我们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一些 实际问题 【板书】三、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和措施 1.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 力。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 与功能的协调。 提问:谁能够举出两个方面的例子? 学生:合理放牧,合理砍伐,合理捕鱼等;建立自然保护区,兴修水利,建防护林等。 小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在人们的生存面临了许 多的危机,将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才是最有意义的事。 【作业】练习一二 八、板书设计 第五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 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原因:自我调节能力 3、基础:负反馈调节 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一)抵抗力稳定性: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成正相关 (二)恢复力稳定性: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恢复力稳定性的大小:一般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成负相关 (三)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三、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和措施 第六章第一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我国的人口现状和前景, 2、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情感目标: 1、关注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相关问题 2、运用资料收集与分析的方法了解人口增长过快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 形成环境保护从我做起的意识 能力目标: 通过让学生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语言表达和信息 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课前导学、启发式讲解、分析与归纳 学法:课前预习、质疑讨论、反馈矫正、迁移创新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策略 1、课前将学生分成 3 个小组,分别以“我国、我县人口的现状和前景”、 “人 口增长对我国、我县生态环境的影响”、 “怎样协调人口和环境的关系”为课 题,进行外出调查,收集和整理资料。 2、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课堂中展示和汇报自己小组的研究结果。教师引导 学生阅读观察课文和教材中的相关资料、图片,结合自己的调查结果发表自己的 看法,相互之间进行讨论和交流,在此基础上了解和掌握“我国、我县人口的现 状和前景”、“人口增长对我国、我县环境的影响”、“怎样协调人口和环境的 关系”等知识。3、引导学生讨论课文的思考题,说说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看法,老师在学生讨论 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和总结。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导入 新课 教师投影或录像播放拥挤 的人群,组织学生讨论: 1、人口拥挤中的你有何感 受? 2、造成人口拥挤的原因是 什么? 3、目前我国人口是否过多? 4、人口过多对环境有什么 影响? 感受材料,激发探 究欲望 以图片、录象引入课 题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生兴趣 目前我国、我 县人口的现状 怎样?发展前 景如何? 让学生介绍课前调查收集 到的资料。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和 观看老师展示的图片,并 且进行资料分析 小组代表汇报演 示课件制作介绍。 阅读课文“资料分 析”并进行讨论、 交流 通过让学生汇报,阅 读、观察图片等形式, 帮助学生提高获取 信息的能力,促进学 生合作交流,让学生 学习因果联系分析 的方法。 人口增长对环 境有那些影 响? 让学生介绍、展示课前调 查收集到的资料,说明人 口增长对我国的影响和对 惠东县生态环境的影响 投影:课本 6-2 图模型组 织学生讨论、补充和完善 ①学生分别介绍 人口增长过快对 我国的影响,对惠 东县生态环境的 影响(由学生主持) ②观察老师投影 图片并进行讨论, 对模型进行补充 和完善 通过让学生汇报、观 察,提高学生的表达 能力、观察能力,通 过体验,深刻理解人 口对环境的影响。这 是本节的重点 怎样协调人与 环境的关系? 组织学生进行汇报、交流、 讨论、发表意见和见解。 投影 6-5 张相关图片。让 学生观察、体会、讨论我 国政府的相关措施。 展示课件,汇报调 查的情况,提出合 理建议 观察老师投影图 片体会、讨论我国 政府采取的相关 措施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 关注协调人口与环 境的关系,理解我国 计划生育国策的重 要性。小结 老师概括和总结 倾听、思考 课堂练习 投影课本 P122,一 学习讨论 练习、作答 巩固相关知识 作业布置 课本 P122,二 课后完成 通过课后实践,拓宽 学生视野、巩固知识, 提高能力 七、板书设计 第一节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目前我国、我县人口的现状怎样?发展前景如何? 2、人口增长对我国、我县的生态环境有那些影响? 3、怎样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第二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2.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3.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4.进行资料搜集,了解我国利用生物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进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三、教学方法 探究法,讲述法 四、课时安排 1 五、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1.气象学家的预言是有科学根据的。例如,英国《自然》杂志和《观察家报》 于 2004 年披露了美国国防部专家组的一份报告。该报告预测:气候变化可能演变成全球公 害;未来 20 年气候变化将成为全球性灾难,如英国将会像西伯利亚那样寒冷,美国等主要 粮食生产国将因遭遇严重干旱而出现粮食大幅减产。又如,我国科学家 2004 年预言:未来 大气的增温值将是 20 世纪的 2 至 10 倍;我国华北等地仍将保持继续变干旱的趋势;气候变 暖严重影响全球的自然生态系统,农业可能是对气候变化最为敏感和脆弱的部门之一。 〖板书〗一、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 1.全球气候变化 2.水资源短缺 3.臭氧层破坏 4.酸雨 5.土地荒漠化 6.海洋污染 7.生物多样性等 二、保护生物多样性 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他们所拥有的全 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讲述〗生物多样性包含了遗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 性。我们说的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指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的保护。 〖思考与讨论〗学生思考讨论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1.红树林的消失,使得潮间带多种鱼类、甲壳类、贝类以及多种水鸟因生态环 境改变而无法存活和繁衍,并且影响附近多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最终使大量的物种无法生 存和发展。红树林能维持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防风、抗海潮侵蚀海岸的作用。 因此,红树林的消失还将直接影响附近的农田、养殖场、森林和城市等多种生态系统的稳定 性,这对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2.可以通过现代生物技术,检测并获取水稻、小麦等栽培作物野生种细胞中人类所需要 的某些优良基因(如抗旱基因、抗病基因等),然后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这些优良基因导 入到相应的栽培种的细胞中并使之表达。袁隆平曾利用在海南岛发现的一株花粉败育的普通 野生水稻(含有使花粉不育的基因),利用杂交技术成功地培育出高产的杂交水稻,从而掀 主题 每层次相关的内容 基因 基因携带着遗传信息,基因控制性状,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等是 遗传多样性之源 物种 种群是进化的单位,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库在 代代相传过程中保持和发展,物种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生态 系统 生态系统的结构、 成分的多样性, 由物种的多样性组成。 保护生 态系统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起了水稻生产的“第二次绿色革命”。后来,经过分子检测技术得知,野生水稻细胞中至少 含有两个增产基因:其中的一个增产基因就能增产 18%,两个增产基因则能增产 36%。 3.这两例能够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潜在价值(红树、野生水稻等生物很可能还有目前人 类尚不清楚的重要功能)、间接价值(红树林对海岸的防护作用)和直接价值(潮间带的鱼 类、贝类、甲壳类等可供食用、药用和用做工业原料等)。 生物的种类繁多,人类对它们已经做过比较充分研究的只是极少数,大量野生生物的价 值──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森林生态系统同农田生态系统相比,具有更加 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对自身的调节功能更强大,因而具有更好的稳定性,这属于生物多样性 的间接价值;芦苇是一种重要的造纸原料,从金鸡纳树中可以提取治疗疟疾的药物──奎宁, 这些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板书〗(一)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潜在价值:目前尚不知道 2. 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其调节功能 3. 直接价值(潮间带的鱼类、贝类、甲壳类等可供食用、药用和用做工业 原料等)。 (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 就地保护是以建立国家或地方自然保护区的方式,对有价值的生态环境(如江河源头、 滨海、滩涂、湿地、荒漠等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特殊自然景观(如森林、灌丛、草原、 稀树草原、草甸等)、野生生物物种等,在具体地段划定范围保护起来,禁伐、禁牧、禁 猎。根据所处的地理位置和保护程度需要,有全封闭式保护,不准人入内;有半封闭式保护, 有的地方外人可进入,有的地方外人不准进入。 (2)迁地保护 迁地保护就是通过人工的办法,将要保护的野生物种的部分种群迁移到适当的地方, 以人工管理和繁殖,使其种群不仅可以繁衍延续,而且不断扩大。(其主要方法是建立动 物园、植物园与树木园或基因库。目前,饲养在世界各地动物园和其他圈养设施中的脊椎动 物已超过 3 000 种,个体数量达 5.4×105 头。全世界 1 500 余个植物园和树木园均承担着保 护植物种质资源的任务。) (3)离体保护 离体保护是指利用现代技术,尤其是低温技术,将生物体的一部分进行长期储存,以 保存物种的种质资源。 〖板书〗三、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然选择可持续发展:“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 要”,它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小结〗见板书。 〖作业〗练习一二 〖提示〗基础题 1.潜在价值──某种不知名的昆虫。间接价值──每个物种都维系着它们所在的生态系 统的结构和功能。直接价值──芦苇是一种重要的造纸原料;蝉蜕是一种动物性药物;鲁班 通过观察某种叶片的叶缘得到启示,研制出了木工用的锯;海洋和森林等生态系统能陶冶情 操、激发创作的灵感。 2.主要的困难是,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和欧盟国家等),拒绝核准或迟迟不 予核准该议定书。主要争议的问题是,这些国家担心影响本国经济的发展和其他国家可能不 承担相应的责任。例如,美国政府在 2003 年 3 月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会影响美国经济 发展”和“发展中国家也应该承担减排和限排温室气体的义务”为由,宣布拒绝执行《京都 议定书》。 建议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联合起来,通过联合国大会和各国的政府以及民间组织 等多种途径,呼吁每年大量产生温室气体的发达国家率先核准《京都议定书》(我国政府早 在 2002 年 9 月就核准了《京都议定书》)。 拓展题 用现代语言可以这样诠释这句话: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中有这四个 大,而人是这四个大中的一个。老子认为“道”是一个浑然而成的、先于天地而存在的东西; “道”不靠外力而永久存在、循环运行且永不停息;“道”伸向遥远而最终又返回自然,可 算是天地万物的根本。老子把人提升为“宇宙中四个伟大的存在之一”,可与“道”、 “天”、“地”并立,而惟独不认为有“神

资料: 4978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