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备课素材整理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新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备课素材整理

ID:106088

大小:29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8-03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敕勒歌》说课稿 说课标: 针对这首诗歌,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其次通过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 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并能够在课堂上自信、 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说内容: 《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内蒙古阴 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反映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 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和家乡的热爱。 “敕勒川,阴山下”,这句诗交待了牧民居住的大草原就在阴山脚下。“天似 穹庐,笼盖四野”,这句写天空像圆圆的蒙古包大屋顶,笼罩着大地。“天苍苍, 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句主要写草地。在蓝蓝的天底下,草原一眼望不 到边,风时时吹来,茂盛的牧草低伏下去,一群群肥壮的牛羊从草里显露出来。 整首诗场面宏大,意境高远,层次清楚,语言通俗,充分表达了牧人对草原风光 的热爱之情,对家乡的赞美之情。 说教材处理: 本节课从诗歌的内容、情感、手法等角度对诗歌进行鉴赏分析,学生在赏析 诗歌的基础上,拓展到欣赏描写自己家乡的诗歌,通过练笔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家 乡自豪感。 说教学目标: 本节课目标的确立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认知的实际规律,确定以 下三个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古诗。 2.过程与方法:解析诗意,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草原的广阔和美丽,激发学生 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说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说难点: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确定的依据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的确定重难点,即由诵读到理解 赏析,其中运用的一些写作手法对八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说如何解决这些重点和难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 , 我采 用情景法、诵读法、探究法、读写法来指导学生学习。 教法、学法: 1.说教法 本节课采用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让授课在讨论、合作的 氛围之下进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说学法 学生采用“诵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浅入深,共同合作完成学 习内容。 教学手段: 情境法 以草原歌曲为背景的视频,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习热情 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 能 《夜宿山寺》教材理解 教材说明   《夜宿山寺》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诗人用极度夸张的笔调形象、生动地勾 勒出山上的寺院楼非常高。诗题的意思是:夜晚投宿在山上的寺院里。全诗共四 行,前两行“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是从视觉感受上写出楼高,后两行“不 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从听觉上进一步烘托出楼高。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危:高。危楼就是高楼,指建筑在山顶的寺 院楼。百尺,虚指,夸张的写法,形容楼很高。星辰,天上的星星。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声,大声。语,说话。恐,怕。惊,惊动。 天上人,传说中天上的神仙。   本课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课文朗读录音带。   2.教学挂图(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   (二)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本课的生字中,“宿”、“寺”是平舌音,“摘”、“辰”是翘舌音,“敢”是前 鼻音,“惊、恐”是后鼻音。   “宿、寺、惊”,可借助学过的偏旁、部件和熟字识记字形。   2.写字教学。   重点提示容易写错的笔画和笔顺。   危:第三笔是“横”,不要写成“横钩”。   摘:右边不要写成“商”。   辰:笔顺是辰。   敢:第一笔是“横折”,右边是反文儿,不是折文儿。   (三)词句教学   可采用一边读诗,一边看图,一边思考提问的方法了解诗句的大意,在读诗 理解的过程中把诗背熟。教学时可分五步进行。   1.学生读诗题,结合图画理解“夜宿”与“山寺”的意思。   2.引导学生围绕“山寺”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   3.教师从学生的提问中,筛选出山上寺院的楼是怎样的,作为重点解决的问 题。   4.学生带着问题读诗句,结合图感悟全诗主要讲寺院楼很高。   5.让学生继续读诗句,找出哪些诗句是讲楼有多高的。   (四)朗读指导   这首诗想象丰富,表现了诗人对山寺夜景的喜爱、赞赏。朗读时要读出惊讶、 赞叹和神秘的语气。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五)扩展活动   根据诗意画一幅想象图,比一比谁画得与众不同,并说说自己的画。   (六)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可用 1~2 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由原有认知导入新课。   1.回忆一下,你们读过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哪些诗?能试着背一两首吗?   2.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投宿在山上寺院内所写的诗,出示课题:夜宿 山寺。   (二)初步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全诗,学生注意听准字音。   2.学生借助拼音初读诗文,画出生字,多读几遍。   (三)借助插图,了解诗意。   1.出示投影片(课文插图),找出寺院。提问:假如你站在山顶寺院的高楼 上会有什么感觉?   2.讨论:你从诗中哪儿可以看出楼很高?作者是怎样讲楼高的?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教师范读,学生体会停顿与节奏。   2.自由朗读,指名读。   3.学生提问题,教师筛选出重点问题,先由学生解答,后由教师讲解。   4.参照插图试背古诗。   5采用多种形式练习背诵,达到人人会背。   (五)识记字形,指导写字。   (六)完成课后练习。   五、参考资料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陕西成纪(今甘肃内),出生于 碎叶城。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离蜀,长期在各地漫游。天宝初供奉翰林,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被 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 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著有《李太白诗集》。   李白生平和思想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在隋末因 罪徒居中亚。他诞生于中亚的碎叶(今苏联托克马克),五岁时随父迁居四川彰明 县的青莲乡,因自号青莲居士。他的家庭可能是个富商,幼年所受的教育,除儒 家经籍外,还有六甲和百家等;他的生活情趣和才能也是多样的,他不仅是一个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的青年作家,同时还是一个“十五游神仙”、“十五 好剑术”的少年游侠和羽客,传说他曾经为打抱不平而“手刃数人”。二十岁以 后,他开始在蜀中漫游,曾登峨眉、青城诸名山。这些生活经历,对李白豪放的 性格和诗风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但也造成他的思想的复杂性。   开元十四年,李白二十六岁,为了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奋其智能,愿为辅 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他“仗剑去国,辞 亲远游”,开始了一个新的漫游而兼求仕的时期。他浮洞庭,历襄汉,上庐山, 东至金陵、扬州,复折回湖北,以安陆为中心,又先后北游洛阳、龙门、嵩山、 太原,东游齐鲁,登泰山,南游安徽、江苏、浙江等地,游踪所及,几半中国。 李白的漫游有恣情快意的一面,但也有他的政治目的。他没有也不屑于参加科举 考试,因为这和他的“不屈己,不干人”的性格以及“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 宏愿都不相符合。因此,在漫游中,他有时采取类似纵横家游说的方式,希望凭 自己的文章才华得到知名人物的推毂,如向朝朝宗诸人上书;有时则又沿着当时 已成风气的那条“终南捷径”,希望通过隐居学道来树立声誉,直上青云,如他 先后和元丹丘、孔巢父、道士吴筠等隐居嵩山、徂徕山和剡中。他尝自言“隐不 绝俗”,说穿了也就是隐居以求仕。   天宝元年,李白四十二岁,终因吴筠的推荐,唐玄宗下诏征赴长安。“仰天 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人的喜悦是可以理解 的。李白初到长安,太子宾客贺知章一见叹为“谪仙人”,声名益振。玄宗召见 时,也“降辇步迎,如见园绮”。但实际上玄宗所赏识的只是李白的才华,把他看作点缀升平和宫廷生活的御用文人,因命供奉翰林。这不能不使李白感到他的 政治理想的破灭。同时,他那蔑视帝王权贵的傲岸作风,如他自己说的“揄扬九 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又招致了权臣们的谗毁,也使他感到长安不可以 久留。在度过一段狂放纵酒的生活之后,他上书请还。“五噫出西京”,他的心情 是沉重的。三年的翰林供奉,使天真的诗人李白初步认识到统治集团的腐朽和现 实政治的黑暗,开始写出一些抒发愤懑,抨击现实的诗篇。   “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天宝三载春,李白离开长安后,再度开始了 他的漫游生活。在洛阳他遇见了杜甫,在汴州又遇见高适,这三位诗人便一同畅 游梁园(开封)、济南等地。李白和杜甫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醉眠秋共被,携 手日同行。”(杜甫《与李十二同寻范十隐居》)天宝四载秋,李白和杜甫分手后, 又南游江浙,北涉燕赵,往来齐鲁间,但以游梁宋为最久。这时期李白的生活是 窘困的:“归来无产业,生事如飘蓬”,心情也很悲愤:“摧残槛中虎,羁拽鞲 上鹰”,但始终没有丧失他的乐观和自信,也没有放弃他的政治理想,他相信自 己“才力犹可倚,不惭世上英”。随着天宝年间政治的日益黑暗,他揭露现实的 作品愈来愈多,反抗精神也愈来愈强烈,成为他这一时期创作的显著特色。   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由宣城避地剡中,不久即隐居于 庐山屏风叠,密切地注视着事件的发展。次年冬,永王李粼以抗敌平乱为号召, 由江陵率师东下,过庐山时,坚请李白参加幕府,李白出于一片爱国热情便接受 了他的邀请。不料李粼暗怀和他的哥哥唐肃宗(李亨)争夺帝位的野心,不久即被 消灭,李白也因而获罪,下浔阳狱。出狱后,又被判处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一 带)。李白这时已五十八岁,在“世人皆欲杀”的残酷迫害下,经常爽朗大笑的 诗人有时也不得不发出无声的垂泣:“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江夏别宋 之悌》)乾元二年(759),李白西行至巫山,因遇大赦,得放还。他经江夏、岳阳、 浔阳至金陵,往来于金陵、宣城间。上元二年(761),李白六十一岁,闻李光弼 率大军征讨史朝义,他由当涂北上,请缨杀敌,但行至金陵,因病折回,所以他 说“天夺壮士心,长吁别吴京”。次年,宝应元年,李白病死在他的族叔当涂令 李阳冰家。初葬采石矶,后人遵诗人遗志,改葬青山。和杜甫一样,在安史之乱 期间,李白诗歌的特征,也是爱国主义精神。   李白的一生是复杂的。作为一个天才诗人,他还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酒徒等类人的气质或行径。这和他的思想的复杂性是分不开的。一方 面他接受了儒家“兼善天下”的思想,要求“济苍生”、“安社稷”、“安黎元”, 并且认为“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接受了道家特别是 庄子那种遗世独立的思想,追求绝对自由,蔑视世间一切,有时他甚至把庄子抬 高到屈原之上:“投汨笑古人,临濠得天和。”与此同时,他还深受游侠思想的 影响。所谓“以武犯禁”、“不爱其躯”、“羞伐其德”这种游侠精神,在李白身上 也是存在的。所以他又敢于蔑视封建秩序,敢于打破传统偶像,轻尧舜,笑孔丘, 平交诸侯,长揖万乘。儒家思想和道家、游侠本不相容,陈子昂就曾经慨叹于 “儒道两相妨”,但李白却把这三者结合起来了。这就是他在诗文中再三重复着 的“功成身退”。这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所以他非常钦幕范蠡、鲁仲连、 张良等历史人物。主观上的结合并不等于事实,在黑暗的现实面前,李白这种人 生理想始终未能实现。但他又始终在追求,矛盾、冲突、以及遭受打击后的愤懑、 狂放等便都产生了。龚自珍说:“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 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最录李白集》)这 对于我们理解李白思想的矛盾复杂性质是很有启发的。当然,李白的思想也有庸 俗、消极的一面,如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等,这在他的生活和创作中都有所反映。  

资料: 3.6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