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定风波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定风波教案

ID:103277

大小:37.5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3-26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定风波(苏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本诗主要内容和苏轼面对风雨的人生态度。 2、赏析本词情、理、意、趣完美结合的特点,从文本中体会哲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诗歌的鉴赏理解,掌握知人论世、披文入情的诗歌鉴赏方法。 2、通知分析本词真正理解东坡的旷达与乐观,并付诸人生实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宠辱皆忘、超乎物外的人生态度,积极面对人生的起伏。 2、通过理解苏轼的旷达,增强学生对生命的感悟以及人生意义的理解。 3、用心阅读文学作品,表达真实的感受。 【教学重点】 1、置身诗境,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2、赏析并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准确、生动地解读诗歌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处世哲学。 【难点突破】抓住诗词内容,通过知人论世、分析、探究等方式突破。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举例法、师生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个人能在某一个领域做出成就“一枝独秀”已很不易,而苏轼的成就遍地开花,被称为“古今第一 全才”。我想原因不仅仅是天资聪明。性格决定命运,这肯定和他的思想性格有关。苏轼到底是一个怎样 的人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定风波》去寻找答案吧。 二、知人论世。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 (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文学成就:苏轼是有多方面 的创作才能的大家,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有独到的成就。在文学创作方面:他倾注了毕业精力,重视 文学的社会功能,反对“贵华而贱实”,强调作者要有充实的生活感受。重视文艺创作技巧的探讨,他用 “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进一步“了然于口与手”来解释“辞达”(《答谢民师 书》)。在写作方面:今存有他的诗 2700 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在北宋词坛上,他一改词坛婉 约之风,把游仙、咏史、宴赏、登临、悼亡、哲理探讨等写进诗词里。扩大词境,对词起到开疆拓土的作 用。对散文也有很大贡献,他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为散文创作开拓了新天地,有谈史议政的论 文,包括奏议、进策、史论,如《进策》、《思治论》等,尤其是叙事记游的散文艺术价值最高,有不少 是广为传诵的名作,如《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是他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除诗词文赋而外,他对 书画也很擅长,书法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他善长画竹石,自成风格。总之,苏轼学识 广博、才华横溢。文、诗、词、书、画,无所不通,他是一位罕见的通才人物。 苏轼生活在宋神宗时期,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变法派当权时,他看到了变法的弊端反对变法;变法失 败,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当权时,他看到了变法的可取之处支持变法,受到了双方的排挤和打击,一生 仕途坎坷三起三落。 “乌台诗案”:因李定等人诬告苏轼诗文“毁谤君相”,苏轼被囚于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 史台外柏树很多,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坐牢 103 天,几 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期间未卜生死,一日数惊。在等待最后判决的时候,其子苏迈每天去监狱给他送饭。由于父子不能见面,所 以早在暗中约好:平时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果有死刑判决的坏消息,就改送鱼,以便心里早做准备。一日, 苏迈因银钱用尽,需出京去借,便将为苏轼送饭一事委托朋友代劳,却忘记告诉朋友暗中约定之事。偏巧 那个朋友那天送饭时,给苏轼送去了一条熏鱼。苏轼一见大惊,以为自己凶多吉少,还曾写下绝笔诗。最 后苏轼被贬往黄州,充团练副使,但不准擅离该地区,并无权签署公文。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乐。 苏轼坎坷的一生有这样两句诗形容“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1082 年的春天,诗人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元丰五年三月七日,他由几个朋友陪同去沙 湖相田看地。沙湖在黄州城东三十里,时值春天,阴晴不定,出门时,风和日丽,于是让带着雨具的家僮 先行。却不料途中转阴,进而风雨袭来。大家淋得狼狈,而东坡浑然不觉,从容不迫地一边吟啸一边慢步 前行。不久雨散云收,斜阳复出。此次沙湖之行就催生了这首《定风波》。 三、朗读,初步了解课文。 提醒:1、读出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学生朗读(读准字音) 同行(xíng) 吟(yín) 啸(xiào) 一蓑(suō) 四、赏析小序。 1、阅读小序并思考词的小序交代了哪些信息?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天气(雨→晴)、人物、事件、写作缘由。 2、《定风波》这首词是借“道中遇雨”一事来抒写作者的心境。明确此词是“因事感怀”。 五、师生合作探究解读文本。 1、赏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1)思考:雨是什么样的雨?何以见得? 明确:大雨。能听见穿林打叶的声音,同行皆狼狈可见应是疾风骤雨。 (2)作者在疾风骤雨中“吟啸徐行”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呢? 明确:他人慌张避雨,苏轼却一反常人之所为,不为风雨所动,出人意料地来了个“何妨吟啸且徐 行”,显示了少有的从容不迫、悠然自在的神态。此句写作者在雨中的情态和表现为泰然从容、视风雨为 无物。 (3)重复诵读此句。 2、赏析“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1)思考:竹杖芒鞋真的轻胜马?为什么作者觉得它轻胜马? 明确:心态好。乐观旷达的苏轼手持竹杖、脚穿草鞋从一个侧面透露了他一贯喜好自然、无拘无束的 性格。 (2)思考:这里的风雨只是自然界的风雨吗?“一蓑烟雨任平生”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也指人生风雨,喻人生中挫折和磨难困境。此句告诉我们要坦然接受和面对人生中的“风雨”。 “一蓑烟雨任平生”不是写眼前景,而是写心中事。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这里表示能够顶得住辛 苦),意思是不怕自然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同时也暗含能顶得住人生风雨,说明他自然、旷达。 (3)师生重复诵读此句。 总结:通过词上片的分析,我们可看出,苏轼面对突如其来的风雨,他踏雨吟啸。可谓一个笑对人生 风雨的达者。上阙写他在途中遇雨的情形,连用“莫听”“何妨”“且”三个词,使一个在雨中长啸、从 容闲雅,且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自我形象跃然纸上。 3、赏析“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1)思考:刚刚还急风骤雨,现在却斜照相迎给我们什么人生启示呢?(阳光总在风雨后) 明确:“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是说经过略带寒意的春风一吹之后,酒醒了,这时身上微微地感到有些寒冷。紧接着来的是“山头斜照却相迎”一句,它写出了自然界天气变化之快,刚刚自己还在风雨中 行进,现在迎着他的却是山头的斜阳了。自然界忽晴忽雨,变化不定;而政治舞台上的晴雨表也是升沉不 定。 “料峭春风”也指人生的逆境、政治的风雨。与之相对,“山头斜照”也指人生的希望。寓意人生虽然变 幻无常,但阴雨之后必有阳光。(大家可以举例说明) (2)重复诵读此句。 4、赏析“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思考:“晴”和“雨”分别喻指什么?作者为什么说“也无风雨也无晴”,想表达什么? 明确:“晴”喻人生顺境,“雨”喻人生逆境。无论是顺境逆境都一样坦然面对,从容接受。“回首 向来萧洒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回头看看刚刚遇雨之处,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这里应该说是指自己 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呢?只有坦然面对。一个字“归”,此时的主人公只想着“归 去”,这里也许表现的是苏轼的忧乐两忘、祸福不惊的旷达,但也许表现了他身上的道家意向:退隐和逃 离。在苏轼的思想体系中,儒、佛、道是兼容并蓄的,他崇尚老庄哲学、颂扬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因而在 仕途上屡遭挫折后产生隐逸思想是很自然的事,然而苏轼一生始终没有真的归隐过,这说明即使屡遭挫折, 他的基本思想还是儒家的思想观念。他的归隐,只能看作是一种自我心理调节、自我心里宽慰,表达他旷 达通脱的人生态度。 “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语双关,表面是说自然气侯,实则说人生风雨不定、政治风雨不测,但他淡化 了甚至无视所有风雨,无视处境好坏,无视官职升降、地位得失等,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 表现了他随缘自适、心境恬静、超凡脱俗的心态。 综上所述:这首词记叙的是主人公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表述了他对人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 表达了作者洒脱、旷达的性格和胸襟。 需要提醒的是:全词从表面上好像是写自然风雨,但仔细体味,这里写的己经不是自然界的风雨,而 是人生旅途中的风雨,怎样对待这旅途中的风雨人生,应该说我们从这首词里找到了答案。当然,苏轼的 旷达胸怀,隐含着诗人历经政治磨难而终于醒悟的意味,他在《临江仙》中写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 生”这一名句在这首《定风波》之前,可见在被贬黄州这段时期内,归隐的思想在他思想中占据着很重要 的地位。 (2)重复诵读此句。 5、重读下片,再次感受总结:分析过词的下片,发现苏轼不仅对自然界的风雨不论晴雨,对人生更是宠辱 偕忘,超乎物外。雨后的东坡真可谓是看破人生晴雨的智者。 通读全词,我们看到,苏轼从生活中的一件极其寻常的小事:路中遇雨,联系到了自身的心态,而后 分析出了面对风雨,不惊恐、不逃避、不哀伤、泰然处之、潇洒从容的人生境界和哲学,恰如其分地展现 其平生学养。正所谓世上本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6、揭示苏轼的思想性格生命范式。 明确:苏轼思想集儒家的入世、道家老庄的超然物外,还兼有佛家禅宗平常心,为我们创立了一种执 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 六、这首词在写作上的特点是: 1、写眼前景,想心中事,情景交融,隐喻寄托。 眼前的遇雨:在雨中“吟啸”,竹杖、芒鞋、寒风、酒醒、斜阳……这是眼前景,但都隐喻着苏轼的 经历。眼前的雨,喻人生的政治风雨;竹杖、芒鞋,喻苏轼被贬而渔樵杂处,放荡山水;“酒醒”隐喻作 者经历坎坷后对世事更加清醒。 2、以小寓大,言外无穷。 道中遇雨本是生活中常事,但道出人生哲理:人世哪个不遇风雨?遇风雨怎样面对?应该是在自然风 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雨中泰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在醒悟中超脱旷达。这些都渗透出他放开眼 量、洞达事理、自我调节、旷达通脱一系列的人生哲理。七、从这首词中你得出怎样的人生思考?你以后准备怎样对待你的人生? 举例说明(刘伟、约翰·库提斯、明杨继盛) 小沈阳说:“眼睛一闭一睁,一天就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一辈子就过去了”。生命因脆弱而宝贵, 既然上苍在又一个早晨让我们又一次睁开了眼睛,那么我们就应该像苏轼一样用一种乐观旷达的心态去坦 然接受和面对睁开眼后看到的一切,无论是晴天,还是风雨天。 八、小结。 1、明确“因事感怀”诗词的特点和鉴赏要点。 特点:作者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 鉴赏要点:(1)首先要了解引发诗人感慨的“事”。 (2)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 (3)分析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抒发感情的。 2.事:苏轼遇雨。 怀:遇事要泰然从容、乐观、旷达。要坦然的接受和面对人生中的挫折、磨难、逆境 表现手法:比喻 以小见大 九、作业: 1、联系苏轼的一生探究他的旷达胸襟及超脱性格的由来,并讨论从他身上我们应该学习的是什么。 苏轼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的“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 苍……鬓微霜,又何妨……”说明他是多么的渴望建功立业。《江城子》“大江东去,浪淘尽……一樽还 酹江月”表现了他在壮志难酬时还有许多感概。但宦海的风波、仕途的坎坷使他不得不希望获得精神解脱, “归去”,也是自我慰藉的最好方式,“旷达”“超脱”的性格来自于“政治风雨”,来自于对人生空漠的 看透和体验。 从他身上应该学习他对待人生的旷达胸襟,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乐观自信,不能沮丧沉沦。 2、“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表现词人无惧苦难、听任自然勇往直前的意志品质。 3、背诵这首词 附:板书设计 上片:雨中——踏雨吟啸 雨中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 下片:雨后——看破晴雨 雨后东坡——看破人生晴雨的智者 寻常小事→人生哲学 教学反思: 苏轼:“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 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 也。”——(《文说》)

资料: 7.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