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力与运动关系复习第一课时》案例分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八年级物理下册《力与运动关系复习第一课时》案例分析

ID:99409

大小:9.46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1-04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八年级物理下册《力与运动关系复习第一课时》案例分析【学习目标】:1、通过几个实例,巩固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2、通过若干问题的解决,准确科学地把握力与运动的关系;3、通过问题的优化设计,引领学生主动思维,享受温故而知新的乐趣。【学习方法】:学案导学【学习过程】:  问题设计分类化   问题设计多元化   预设学生   一、重温基本方法(受力分析)   1、抓住物体状态、受力个数差异设计问题; 2、你的困难在哪里?   1、可能会画出压力(研究对象不明确); 2、斜面上物体所受摩擦力、支持力会错。   借助以上实例明确“平衡状态”   二、平衡状态的再认识   1、设计两个易错的状态请学生判断; 2、能否再列举一两个平衡状态的实例?   1、能力能达到。   借助以上实例明确“二力平衡”   三、“二力平衡条件”实验探究的再认识   1、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2、方案一:A、该方案中,构建二力平衡时应注意什么?             B、如何逐一探究四个条件? 3、方案二:A、你如何评价该方案?             B、你能否提出改进意见?   1、方案一的操作会模糊,安排学生再演示; 2、方案二的评价与改进,部分学生能较好完成。   四、平衡力的判断识别   1、对照四个条件设计三道选择题判断是否为平衡力; 2、借助第三道题,认识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异同点。   1、部分学生缺少判断方法,作方法指导。   平衡力←→平衡状态   五、平衡状态→平衡力   1、由状态到受力情况,通过几个实例分析加深平衡力四个条件的理解运用。   1、作图错误会较多; 2、力的大小易受速度干扰。   六、平衡力→平衡状态   1、通过几个实例分析,加深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状态的理解。   1、第一个问题易错。   七、物体的运动状态   1、如何理解“物体运动状态改变”? 2、受平衡力作用的物体运动状态是否改变? 3、能否列举运动状态改变的例子?是谁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是否受到了平衡力?   1、是什么力改变了物体运动状态须多指导。   明确非平衡力   八、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斜面的作用是什么? 2、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释放,目的是什么? 3、通过实验直接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4、请以实验为基础,科学推理得出你的结论: 5、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吗?   1、能很好地推理; 2、不受力会处于静止状态须帮助理解。   九、不受力→平衡状态   1、用知识解决生活中不易出现的问题。 2、怎样才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1、缺乏实践经验; 2、第二问能够完成。  【案例分析】:一、教学设计力争摆脱“三种困境”:1、老师津津乐道,学生漫不经心:本节课“基本知识”的复习,老师没有先归纳成条文或画图表概括的手段来罗列知识,梳理知识方法,这种做法,往往表现为老师津津乐道,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漫不经心,没精打彩,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2、学生一听就懂,一做就错,一考就怕:在涉及“物理技能、物理思想方法”的复习中,往往是阐述一种“方法”后,立即出示一个或几个相应的例题或练习,学生只管按老师传授的“方法”套用即可,这样,学生就省略了“方法”的思考和被揭示的过程,即选择判断的过程,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长此以住,也就形成了“学生上课听得懂,课后或考试不会思考、不会做题”的现象。在解答问题上,学生就会束手无策,无从下手。3、习题堆积,指向不明:以练代讲,让学生在题海中摸爬滚打,将复习课变成了单调乏味的知识训练课。二、基本策略:1、以“问题”为载体,构建新的知识网络:在涉及“基本知识”的复习时,老师设计了一些创设性的问题,学生面对这些问题时精力更加集中,精神更加振奋,这就是明显反映了学生需要通过问题来复习“基础知识”的迫切要求,本节课设计了九个大问题,每个大问题下又设计了一些列的小问题,在问题的思考与解决过程中学生的知识体系得以完备。2、创设阶梯性问题情境,引领学生深度学习: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设置系列化的循序渐进的问题,由此引发认知的冲突,唤醒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例如:“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这一复习环节,设置了五个小问题,斜面的作用是什么?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释放,目的是什么?通过实验直接得出的结论是什么?请以实验为基础,科学推理得出你的结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吗?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设计这五个阶梯性问题,引导学生寻根究底、深度思考、深度学习。3、创设问题情境,消除错误前概念的负面影响:例如在受力分析时,学生认为踢出的足球能在空中飞行是受到一个向前的推力;在斜面上下滑的物体受到了下滑力;摩擦力的方向一定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静止在地面上的箱子没有推动是因为推力小于摩擦力。在通过这些问题情境让学生错误的前概念充分暴露,给学生足够的话语权,请学生介绍每个施力物体是谁?什么力与之平衡?学生难以自圆其说,学生能够很好的认识到错误的直觉、认知的局限是学习的一大障碍。

资料: 3.6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