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全套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全套

ID:97206

大小:57.44 KB

页数:33页

时间:2019-11-27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1.《古诗三首》教案 (一)《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 根据诗句想象出紧张的劳动场面和小孩钓鱼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培养想像能力。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的能力,能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4. 理解诗句,想象意境,激发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感受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二.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想像能力。   三. 跟老师一起学:   (一)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 时田园杂兴》   1. 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苏州市)人。绍兴二十四年 (1164)进士。孝宗时出使金国,表现出不畏强暴的凛然气节。官至四川制置使、参知政 事。他是南宋著名诗人之一,为“中兴四大家”之一。先做地方官,后来一度做参知政事。 曾出使金国,全节而归。晚年隐居石湖。他是位爱国诗人,也写过大量的田园诗。其诗语 言清新自然,风格温润委婉。与尤袤、陆游和杨万里并称“南宋四大诗人”。他的词,所 涉及的生活面不及诗歌广阔;文字精美,音节谐婉,与婉约派一脉相通。著有《石湖居士 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2. 释题:“兴”是什么意思?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3. 教师范读全诗,学生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 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4. 试读全诗,回答上面问题。   5. 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其一①昼:白天。②耘:除草。③耘田:在田里除草。④绩麻:把麻搓成线。⑤各当 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⑥未解:不懂。⑦供:参加。⑧耕织:耕田织布。⑨ 傍:靠近。⑩桑阴:桑树下。   其二①梅子:梅树的果实,夏季成熟,可以吃。②麦花:荞麦花。荞麦是一种粮食作 物,春秋都可以播种,生长期很短。花为白色或淡红色,果实磨成粉供食用。③篱落:篱笆。用竹子或树枝编成的遮拦的东西。④蛱(jiá)蝶:蝴蝶。   6. 解释全诗:   其一: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线,村里的男女都担起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其二:   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天长了,农民忙着在地里干活,中午也不回家,门前没有人走动;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 笆飞来飞去。   7. 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天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 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 语言) 8. 资料:《四时田园杂兴》(其一)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 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 及生活的困苦。这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9.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耘田”即除草。 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 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 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 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 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 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 天真情趣。   这首诗以一个老翁的口吻,写初夏时节乡村劳动的繁忙。成年的“村庄儿女”们,不 论白天还是晚上,不是耘田就是绩麻,没有一个闲人,没有一点闲工夫。而那些不懂事的 “童孙”们呢,他们也在忙着 “学种瓜”。这样一方面更烘托出农忙无闲人的热烈气氛, 一方面又表现了乡村儿童在大人影响下从小就爱劳动的好品质。一个“学”字,写出了小 孩子们种瓜时认认真真的情态。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 横生。   10. 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 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 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 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   11. 读诗,想象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和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   12.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  13.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 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14. 重点句:《四时田园杂兴》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补充知识:“中秋”经典诗词鉴赏   中秋经典诗词鉴赏   玉带清辉风骚传——浅尝中秋经典诗词文学是最古老的传情方式之一,中秋在传统文 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文学意象,这些描述常常成为最能打动人心的篇章。 早在汉魏时期,《古诗十九首》中之七《明月皎夜光》就有中秋夜里“昔我同门友,高举 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的感伤。   而后,在唐诗之中,以李白的《静夜思》最为脍炙人口,短短四句诗,让多少游子魂 牵梦绕。而同为李白所作的《月下独酌》,又全然另一番味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极尽苍凉。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在唐代 咏中秋的篇什中,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也是较为著名的一首。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 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 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   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 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苕溪渔隐丛话》说: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对联是汉语艺术中的一个独特种类,中秋赏月时它又常成为取乐娱情的简便方式。在 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中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咏月名联。   “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重庆巫峡上的此联, 运用叠字手法写出了“月到中秋分外明”的特色,与写巫山秀色的下联相对,工整自然, 珠联璧合。   “楼高但任云飞过;池小能将月送来”,上海豫园得月楼之联,阐明“尺有所短,寸 有所长”的简单道理。   “满地花阴风弄影;一亭山色月窥人”,台湾阿里山古月亭,全联对仗既工整且含无 穷韵味。“弄”、“窥”两字深得“推敲”之神。   “水凭冷暖,溪间休寻何处来源,咏曲驻斜晖,湖边风景随人可;月自圆缺,亭畔莫问当年初照,举杯邀今夕,天上嫦娥认我不?”杭州西湖水月亭上的此联,典雅明丽,富 于想象。 (二)《稚子弄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认读本课生字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能联系注释理解词句意思,感受诗句中对于童年天真快乐生活的向往。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小组交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独立理解诗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并体会儿童生活的纯真和 烂漫。 重难点分析: l.抓住重点诗句,品味朗读,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以及诗句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感受孩子无忧无虑、天真浪漫的心性。 2.《稚子弄冰》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 性。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因此可让学生通过品味词句、想象画面、联系自己实际生活 来深入理解古诗,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让学生在感 受语言文字之美的同时,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之美。 课前准备: 1.学生了解作者的资料,预习古诗。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一、品读《稚子弄冰》,感情诵读古诗,体会童年生活的趣味。 (一)学生自读古诗,思考:诗句中何处让你觉得有趣? (二)交流对古诗的解读。课件出示诗句 1. 抓住“脱”、“穿”、“敲”等动词,感受儿童的天真淘气。 2. 想象声音,感受儿童的快乐。 3. 想象儿童从“脱晓冰”到“当银铮”再到“敲玉磬”至最后的“忽作玻璃碎地声” 各个环节的心理特征,体会孩子从快乐到失望的心理变化。 4. 关于“玻璃”、“玉磬”、“银铮”这些名词的理解要立足于诗歌实际。(三)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感情朗读古诗,读出孩子情绪的变化。 (从字词出发,以“趣”为着眼点,关注学生的生活与诗句中儿童生活的联系,想象 有趣的画面和变化而灵动的声音,感受儿童的心理,从中品味儿童生活的快乐。) 二、拓展延伸,改写古诗。 根据自己的理解,把古诗改编成短文,展现诗句中的情景,可以加入自己的恰当想象。 课件出示改写提示 (联系课文内容,发挥学生的想象,进行仿写练习,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 达能力,又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村晚》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给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学习化的平台,提供一些有利学习的资源,如听课教师的指点. 网络社区资源的利用.学生特长资源的开发等,让学生开心快乐的学习。在学生已经理解 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课外补充材料,让学生感悟乡村生活之美。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词,学习诗歌理解内容。 2.个性化体会诗歌情感,用朗读表现自己的理解。 3.提升学生对诗歌的解析能力,并发展对诗歌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节奏的朗读并能背诵这首诗。 2.能想象并说出《村晚》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 个性化理解诗歌。 教学道具: 大黑板,大型音箱,每人一份表格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营造情境 1.师生玩游戏。 师:举个例子,我这儿有个词:树,我给它前面加个词儿:高大的树,大家懂了吗?好, 现在开始,准备,想到了就站起来说。 草--青青的草 池塘--碧绿的池塘水--清澈的水 山--巍峨的山 落日--红红的落日 放牛娃--快乐的放牛娃 牛--悠闲的牛 …… 2.很好,现在换一种方式,把要加的词放在后面,比如:树--树长得根深叶茂 学生说。 3.我们再加大难度,现在把所给出的词语前后都加上一些修饰性词语,大家愿意接受 挑战吗? 学生说。 二、初感诗歌,激发疑问 1.我们今天要去领略的是宋代乡村的一段美丽风光。这段风光是一位诗人带给我们的, 他的名字叫--雷震(板书)。 指名解题:看了诗题,你想到什么? (“村晚”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可以知道这首诗是描绘乡村傍晚景色的。) 这首诗老师想请我们班书法最棒的一名同学写在黑板上。 学生上黑板板书古诗: 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其他同学可以先打开书本,自己来读读这首诗,要求:读流利,有问题可以在书上做 个记号。 学生自由读古诗,可分组讨论或同桌共同学习。 2.好,诗已经写完了,现在谁能愿意来为大家读一下这首诗呢? (指名读) 读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评点一下朗读情况。 3.激发疑问。 读了这首诗,谁有问题吗? 让学生阐述自己想到的疑问,教师则在黑板的诗歌上用红粉笔打上相应的记号。问题假设: 1)诗中的“陂”和“池塘”意思一样吗?(明白它们的意思是相同的,都是包括了池 塘和池边上的岸上两部分)学生找出诗句中和图画上想对应的地方,看看图,再说说诗句 的意思,理解这一行诗写出了水草丰美的样子,写得生机勃勃。 2)这一行里的“山衔落日”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意思是山叼住将要 落下去的太阳)为什么要用“叼”字呢?找出和诗句内容相对应的部分,并用自己的话说 一说。 3)理解寒漪,(指的是清凉的水面波纹。)“浸”是什么意思?(倒映在水中的意思。) 从图画上能看出这句诗的内容吗?为什么?你能相象出这部分的图画吗?(学生自由的发 挥想象,比如可以说说图画上没有的内容是怎样的) 4)“牧童”是指什么人?(指放牛放羊的儿童,这里指的是放牛娃。)“归去”是指去 哪里?(去村里)“横牛背”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该词的意思。)看看牧童在牛背上干什么? 哪一句诗和这个画面是对应的?(理解“短笛无腔信口吹”,明白这句的意思是:手里拿着 短笛不成腔调地在吹。)听一支牧童短笛。 师:好,还有问题吗?(肯定已经没有学生再有问题了)如果没有,那我们就要开始运 用我们的智慧来解决这些问题了。 三、指导学法,理解诗歌 1.同学们,研究问题就好比打仗,一切只有运筹帷幄,最终方能决胜千里。让我们想 一想,怎么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谁有好的建议? 让学生讲讲解决的办法。 比如,查字典.同桌讨论.查找课外资料.结合课文插图其实,还有很多办法,荀子曾 说过:“君子生非异也,善借于物也”,今天我们周围有许多老师,我们也可以问问他们, 更要告诉大家的是,李老师已经为大家准备好一个网络社区,上面稍微有一些资料和动画, 可供大家学习时参考,你们可以把自己通过各种不同方式解决的问题答案回复到社区里, 这样,我们大家资源共享了,呵呵~ 学生开始尝试通过各种方式解决问题。 2.集体交流。 3.谁能将自己对整首诗的理解说说看? 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四、深入诵读,表达感悟 1.诗歌讲究音律美,我们读诗时应该注意什么呢?(指名说) 2.提出要求:应该把这首诗的韵脚“陂.漪.吹”读得清晰.响亮。 3.学生自由练读。 4.指名读,学生评议。教师根据评议在社区中划分出这首诗的节奏: 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5.教师分行领读,学生跟读。 草满池塘-- 山衔落日-- 牧童-- 短笛-- 6.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7.背诵古诗。 五、拓展延伸,善加积累 《村晚》这首古诗描写了夏末初秋傍晚时乡村的景色,给人一种无限的遐想。课前, 老师曾让大家搜集了一些像《村晚》一样描写乡村景色的古诗,并发到了社区中,现在派 上用处了,让我们一起来瞧一下吧。 请同学们分成小组进行交流: A.选取你们组喜欢的一首诗,并讨论:你从中感受到了怎样的美景? B.尝试着吟诵好这首诗。 2.《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及相关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作者的自由与快乐, 感悟祖父的慈爱和宽容。 3.学习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运用反复的手法),仿写片段。 4.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在园子里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 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如何表现“我”在园子里心情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一)检查生字词 指名读词,正音 (二)交流主要内容 (三)明确学习要求 1.引出阅读提示的问题,引导提炼出中心问题。 2.出示中心问题:“我”在祖父的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 3. 依据预习,交流感受到的心情。 二、细读品味,感悟心情 (一)自学感悟——自由快乐之心 1.出示问题:从哪儿感受到作者快乐自由的心情? 2.引出阅读方法,引导自学,阐述自学要求:默读课文,找出相关句段,作批注。 (二)交流感悟——自由快乐之事 1.交流作者在祖父园子里做的快乐自由的事。相机指导朗读。 2.出示课件,回顾所有快乐的事。 3.小结,梳理作者的写作方法。 (三)交流感悟——自由快乐之物 1.依据交流出示语段“愿意……就……” 2.引读该句式,体会反复手法的表达效果。 3.想象“园子里还有哪些事物是自由的。 4.延伸课外用“愿意……就……”句式仿写。 三、研读深思,领悟中心 1.深入质疑:学到这里你脑子里会跳出什么问题? 2.浏览课文,找出描写祖父的句子,自读体会。 3.交流:“作者为什么能这么自由快乐?”领会祖父的慈爱和宽容,是作者自由快乐 的源泉。四、猜测内容,阅读延伸 1.出示《呼兰河传》封面,引导猜测书中内容。 2.出示茅盾对该书评价的话语,学生质疑:“为什么会是一部凄婉的歌谣?”。 3.激发阅读原著兴趣,布置课外阅读作业。 【板书设计】 祖父的园子 自由 快乐 《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二) 这篇课文节选自著名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全篇以轻快、优美的文笔详尽地展现 了祖父园子的勃勃生机。园子里的所有生命都是那么无拘无束;祖父又是那么宽厚仁爱; 尤其是童年的“我”,在这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 学习这篇课文,要放手让学生完全自主地阅读,读懂课文内容,明白祖父的园子不仅 是童年的乐园,而且是学习的课堂;懂得大自然处处皆学问,习得知识的途径有很多种; 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设计理念 鼓励学生在前两课同类题材的学习基础上,把阅读方法运用于阅读实践。教学中,引 导学生围绕课文前的“学习提示”,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重点,体会作者 情感。并注意与大家交流、讨论,积极吸取别人的合理见解,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交流 能力,使语文课堂变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乐园。 教学目标 1.会认读生字及“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等词语,通过查字典, 并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熟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我”在祖父园子里的生活情景,体会“我”在园子 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文中优美的句子 4.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从哪些情景表现“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学习作者留心 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如何表现“我”在园子里的心情的表达方法。课前准备 让学生了解作家萧红,读一读他的有关文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今天,就让我们跟着另一位女作家萧红,走进《祖父的园子》,一同感受她的童年生 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思考:你觉得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 的园子?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并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谈谈理解。 [本课清新活泼的笔调定会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定会对祖父的园子产生深刻、 美好的第一印象。所以,开篇的第一个问题也正是顺应了学生当时有话要说的心理,而且, 对整体把握全文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三、研读课文,体验情感 (1)默读课文,找出印象最深刻的情景,体会“我”的心情。(学生自主学习) (2)汇报交流: A.对园子的印象(1—3 小节)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什么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停在 上面一动不动了。”“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①从这几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祖父的园子里昆虫丰富多彩;昆虫非常可爱;祖父的园子充满生机、热闹、美 丽……我对园子非常喜爱,难以忘怀。) ②有感情的朗读,读出热闹和生机勃勃的感觉。 B.“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玩耍。(4—15 小节) “伏在”、“乱钩”,说明“我”的举止很天真可爱,说明了园子不仅是童年的乐园, 而且是学习的大课堂。 [这几个小节围绕着“我”错把谷穗当野草割掉的趣事展开,通过对话表现“我”的 年幼无知和天真顽皮,也表现出祖父对“我”的喜爱和呵护。一老一少,形象鲜明,语言 生动,特别是人物心理很耐人寻味。教学中,还可安排角色表演的形式,激发兴趣、丰富 内容、加深体验。] ③小结:“我”在园子里到底是玩还是干活?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我”在园子里干活就是玩,玩就是干活,反正都充满了欢乐。) ④选择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我”的快乐。 [“捡了这个,扔了那个,心里却又想着另一个”,这种微妙的心情,是每个孩子共 有的心理特点,因此,这一环节应重视孩子的朗读体验,读出孩子所特有的俏皮可爱。] C.感受园子里所有生命的自由。(16—17 小节) ①思考:从这两段话中读出了什么?是从哪些句子读出来的? ②交流、讨论: 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 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 (写园子里植物和动物的自由自在,表达“我”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快乐心情;所 以,在“我”的眼里,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快乐的,都是那样美好,充满活力。) ③重点朗读 17 小节,体会其中的自由和快乐。 [理解作者在这一小节排举了大量事物,花费大量笔墨细致描写的用意,充分感受园 子中所有生命的自由自在。] D.有感情地朗读后面三段话,通过适当的语气把“我”的快乐心情读出来。 四、回归全文,领悟写法 思考:作者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有趣,真实,吸引读者? (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并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把“我”—一个小 孩做的、想的、说的如实地写下来。这些事,只有小孩会这样做,这样说,具有真情实感。 作者的描写具体生动,用了一系列的动作、语言,心理描写,使我们好像真正走进了园子, 看到了“我”一样。因此,我们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感受生活中的人、事、物。) [这篇课文为什么能给人带来强烈的震撼,使人心驰神往?缘于作者敏感的心灵,细 腻的笔触,她选举的例子看似一件件平常的小事,却往往最易打动人,印证了“生活就是 写作的源泉”,对我们的写作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兴趣的,还可以背一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2.摘抄课文中体现童真童趣的句段。 3.课外阅读有关童年生活的文章,如高尔基的《童年》。3.《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能通过评点的方法与文本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 阅读感受。 [重点难点] 1.通过阅读,训练学生运用评点的方法来深入理解课文的能力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学生第一次评点课文,有一定的难度。课堂上老师可介绍方法并进行示范,来 指导学生评点课文。 [教学时间]:一课时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母题,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 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 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 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 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 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 为永恒的象征。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 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 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隐《月夕》)……关 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 杜甫有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二、简介作者 季羡林,山东清平人。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曾任第六届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等。1930 年考 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 年秋进人德国格廷根大学学习印度古代语言。1941 年获哲 学博士学位,并应聘留校任教。1946 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系主任。他曾长期 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的史诗《罗摩衍那》。在佛典语言、中印 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著作等身,成为 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此外他还创作许多散文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 集》以及《季羡林散文集》等。 三、整体感知课文: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把握内容与特色。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语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所以,思乡类的作品往往都是从一些具体的东西出发,由眼前之景 激起乡思之情,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有的 景物因为被反复书写而成为思乡的文学意象,如柳、月、炊烟、乡音等等。季羡林的《月 是故乡明》就是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 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第 1 小节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作了简单阐释。“月是故乡明”是一句流 传很广用以表达故园之思的诗句,它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全诗为:“戍鼓断人行, 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 收兵。”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抒发了杜甫离乱之际对故乡亲人的怀念。对自然事物 的感觉有时因主观情绪而改变,在文学作品中,这样的写法特别多,月亮其实无处不明, 但杜甫偏说“月是故乡明”,从而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由于杜甫这句诗特别能引发人的 乡思共鸣,因而被广为传诵。本文的第一段,实际上就是对这句诗的解释,最后说“事情 大概就是这个样子”,正是说明它表达了一种普遍的感受。 第 2、3、4、5 节是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第 2 小节是一个过渡,由月到山,到水, 进而过渡到家乡的山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对家乡一草一木有着深厚的感情, 虽然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但儿时的记忆连同那少年的梦境与感受仍新鲜如昨,数星星,捉 知了,看月亮,拣鸭蛋,这些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构成了美丽纯洁的乡村生活图景,经过 几十年后一位耄耋老人的的叙述显得更加动人。 第 6、7、8 三节写作者离开故乡之后的生活,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 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情感的亲疏深浅只有通过对比才能显现出来,故乡的小月亮为什么 那么美,除了亲切而温馨的回忆外,作者还通过与其他场景进行对比来表现,从济南到北 京,一直说到世界上三十多个国家,要说景色,比故乡那只有在童年看来才有浩渺之势的 苇坑美得多的怕不是一处两处,但在作者看来,哪一处的月都不及故乡,故乡的月亮越美, 越发勾起作者的乡思乡愁。作者指出,对一个异乡人来说,对故乡的思念常常构成他不可 缺少的精神生活,思乡是他生命的组成部分,有故乡可思,甜,思而不得,苦,正是这种 复杂的滋味显示出乡思特有的情感色彩。 最后一小节是对前面的呼应,也是作品在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和在他乡对故乡的思 念的记叙与描写之后,情感的自然迸发。虽然短短几句话,却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文章的风格与一个人的年龄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讲,老年人的文章都写得古拙、 质朴,所谓由绚丽而归于平淡。季羡林的这篇《月是故乡明》就体现了这一点,它写得非 常平实,采用的大都是短句子,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娓娓道来,甚至不时流露出返老 还童般的天真,但越是这样的质朴自然,越是能见出作者对故乡的至情至爱。 四、通过评点,研读课文。 1.什么是评点? 评点是古人研读文章的一种重要方法。就是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 (作者的思想、观点、情感等)和写作方法进行评论与分析,从而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从方法上讲,评点的要义是对话,是交流,是再创造。评点作为对话,是读者与文 本、与作者、与想像中的文本的其他读者的交流。文本肯定是对话的第一个对象,与文本 的对话是构成其他对话的前提和基础。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要注意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实际上,在阅读中,作品的局部与整体是不可分割的,因为对整体的理解是建立在局部的基 础上的,而且,从阅读的过程看,也是由局部到整体次第展开的,有时,一些看上去是局 部的地方实际上关系到作品的全局,是理解作品整体的关键。古人讲诗有“诗眼”,文有 “文眼”,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些“眼”有的关系到全篇的结构,有的关系到全篇的主 旨、感情的转换,甚至是给全篇写作方法和风格定调子的地方,我们在评点时就要注意到。 另一方面,对局部的理解又离不开作品的整体,局部只有在整体中才能理解,整体是局部 的语言环境,比如《前方》中的“家”、“路”、“眼前与心中”,这些词语,有时是实指, 有时又是比喻,有时又是在实指中寄托了另外一些涵义,如果不从全篇的立意出发,不从 文章特定的语境出发,是很难搞清楚的。 与文章对话的进一步就是与作者对话,孟子讲“以意逆志”,意思就是说可以通过 对作品意义的把握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以《想北平》为例,由文章就会想到老舍,想 到老舍与北平的关系,老舍为什么爱北平?为什么爱到了与爱母亲相提并论的地步?爱到 了“说不出”的地步?这就是从文章过渡到作者了。还有,自己对文章的看法只是你一个 人的一己之见,而文章是不会只有一种看法的,因此,点评时应该会想到别人怎么看。这 实际上就是在与文章的其他读者展开对话。 2.示例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 就是这个样子。(开篇点题。)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 胜数。(过渡,由月到山、水,从而写到故乡的水。) 至于水……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写童年往事,故乡往往与童年 连在一起。下面还有许多充满童趣的细节。) 在济南住了十多年,……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对比,为的是突出故乡 月亮之美,同时又是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随着年月的增加,思乡之情更增一番苍茫。) 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这也是对比,又是衬托,朱自清《荷塘月色》 的美景也不足以与故乡的“小月亮”相媲美。) 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对故乡的思今是充满了惆怅的,有 时甚至是痛苦的,但人有故乡可以思念,并且拥有一份温馨的回忆,又是幸福的。) 3.学生进行评点,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五、小结 评点是读书时常用的方法,古人讲读书不动笔等于不读书。读书不是纯粹单向的、 被动的接受,同时也是在思考,思考有了心得,就随时记下来,书的天地边角空白处都是 记录的地方,因此,评点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习惯,一种读书的好习惯, 要能养成这样的好习惯。 六、作业 1.完成《学习与评价》相关练习。 2.预习。 4.《梅花魂》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通过外祖父爱梅花,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 2.懂得梅花的高尚品格,学习这种品格。 3.了解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冲寄托了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课文是怎样做到“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 [教学难点 ] 理解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 [教学方法] 朗读法,情景教学法,扶放结合法。 [学法] 读文悟情,读句悟理;抓重点词句,一点带面的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 梅花挂图,《红梅赞》歌曲 VCD 碟。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重点:自学字、词,了解内容,理清层次。 一、激情引趣,导入 新课。 1.出示梅花图。 2.谈话导入 新课:同学们,你们看见过梅花吗?你喜欢它吗?你喜欢它的什么?今 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一个有关梅花的故事。 3.板书课题。理解“魂”的意思,那么“梅花魂”指的是什么?设疑激趣。 二、初读课文,完成自学要求: 1.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通过写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画出最使你感动的语句,体会其中的情感。 4.准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理清叙述的顺序。 1.根据回忆内容、非回忆内容给课文分段。 (首尾各为一段,中间为一段,全文分三段。) 2.根据课后思考题 1 前半题的提示:“课文围绕梅花写了哪几件事?”给第二段分层。 分为五层:(一层一件事)。 第一层(2 自然段):外祖父常常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而且读着读着就流出眼泪。 第二层(3 自然段):外祖父对一幅墨梅图分外爱惜。 第三层(4 一 11 自然段):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哭起来。 第四层(12 一 13 自然段):外祖父在离别前把最宝贵的墨梅图送给外孙女。 第五层(14 一 15 自然段):船快开时,外祖父又递给外孙女绣着梅花的手绢。 3、自己体会文章开头与结尾之间有什么联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重点:理解全文 一、复习回顾,揭示任务。 1.说说课文围绕梅花说了哪几件事?(回顾旧知,做好铺垫) (1)读诗落泪; (2)珍爱梅图; (3)不能回国; (4)赠墨梅卧; (5)送梅花仇; 2.从题目入手:梅花是一种名花,但为什么说梅花魂呢?课题“梅花魂”与本文所记 叙的五件事有什么联系? 这就是我们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从“爱梅”入手,直奔重点段“品梅”。学习第二、第四件事,体现“教”学。 1.文中哪件事最能表现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 (第二件事:珍爱墨梅图)2.指名读。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外祖父对梅花情有独钟? (1)“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唯独书房罩那一幅墨 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从中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老人对梅花图 的珍爱。 (2)“我不小心在梅图上留下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 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沾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 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通过老人的语言,行动来体会他对梅图的珍爱。 a.体会“轻轻、慢慢”在句子中所起到的表达效果。 b.“清白”是什么意思?“沾污”又是什么意思? c.爷爷是让妈妈管教好我的行为、还是思想? (思想)从何而知?(“这清白的梅花,是沾污得的吗?”) 3.“这清白的梅花为什么不能沾污?”一向宽容慈爱的外祖父为什么这次会大动干戈 呢?导入 第四件事的学习。 4.教师范读“临别赠梅图”一事。 (1)老人深情地说的那段话,其中哪几句话点明了梅花的品格? (“这梅花,是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 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 (2)由此可见老人爱梅其实爱的是梅花的什么?(梅花的精神) (3)电视播放歌曲《红梅赞》:冰天雪地,傲然怒放的红梅,优美动听的旋律,深情 赞美的歌词。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对梅花有了更新、更高的认识。 (4)说说此时,你对梅花有了什么更新的认识? (5)指名读“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 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讨论: a.梅花的秉性像什么?(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 b.此时作者用了什么手法?(借物喻人) c.由此可见,老人赞梅花,实则赞美的是什么? (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 (6)再次播放《红梅赞》,同时指出:这首歌是电影《江姐》的主题曲,影片中江姐为 了追求革命信仰和崇高理想,面对敌人的酷刑拷打,毫不动摇,大义凛然,最后含笑走上 刑场,倒在一片梅花灿烂的地方。歌曲唱得是梅花,实在赞美江姐。声情并茂的导语 使 学生深深领悟:梅花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老人爱梅花,就是因为梅花是祖国 的象征。(7)外祖父保存这幅梅花是为什么?(是让自己保存梅花的秉性,也就是中国人的气 节。)现在他把它送给外孙女又是为了什么?(也让外孙女保持这种秉性、这种气节。)这 就是题目“梅花魂”的内涵。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此部分内容。 三、总结方法,帮助学习第一件事。体会“梅花魂”何在,“中国心”何在!体现“扶” 学,培养能力。 1.默读第一件事:吟诗落泪。 2.思考讨论: (1)“常常教我读唐诗宁词”说明什么? (老人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国人,不忘中华民族文化,也要让自己的子孙也不忘自己祖 国的文化。) (2)“读到一些诗句就落泪”是因为什么? a.适当解释说明三句诗的出处、意思及其表达的情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出自唐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意 思是:独自一个人在远方居住,每到过节的时候格外思念故乡的亲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出自王维的《山中送别》意思是:明年春天绿草如茵 的时候,您回来不回来呢?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出自北宋词人秦观的词《浣溪沙》,大意是: 在空中随风飘飞的落花,轻得好像夜里的梦,满天无边无际落着的雨丝,细得好像心里的 愁。 这些诗大致都体现了一种思乡怀亲之情。 b.明确老人的思乡之情是他落泪的原因。 (因为这些诗句触动了老人的思乡之情。他思念祖国,却身在异邦,不能回去,所以 伤感地流泪了) 四、放手自学第三件、第五件事,体会“梅花魂”何在“中国心”何在!体现“放” 学,发展能力。 1.从“听到不能回国,外公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起来了……”一句,体会老 人一直热爱着、思念着祖国,却不能回去,他难过地哭了,充分表现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 恋。 2.从“赤道吹来的撩乱了老人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 多。”体会到思乡的深情,孤独的痛苦,一下子把他催老了。 3.从“想不到泪眼蒙胧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个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 布上面绣着血色的梅花。”体会到老人把自己对祖国的一片眷恋之心让外孙女带回祖国, 成了却自己的心愿。五、学习最后一段,点明中心,总结全文。 1.齐读最后一段,说说这段对全文起到了什么作用? (点明中心) 2.回顾全文,口头概括本文的中心。 (课文讲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表露了 一位华侨老人的中国心。) 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你体会到了什么? (开头和结尾紧密联系。开头讲由梅花想到外祖父;结尾又从梅花想到外祖父的爱国 心。这样前后呼应,首尾连贯,更加突出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4.谈谈学完课文,你在写作上的收获。 5.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 1.读诗落泪 2.珍爱梅图 梅花魂 3.不能回国 中国心 4.赠送梅图 5.递梅花巾 照 应 口语交际 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 课题 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感受童年的美好、纯真,使学生珍惜童年,热爱生活。 2.指导学生具体有序地说出自己了解的大人们童年生活中有趣的事情,表现出学生自 己的真情实感。 3.引导学生以自己的耳闻目睹为基础,做到把内容讲清楚,讲具体。 4.在学生精彩的交流中,进行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 良好的所说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收集反映大人们童年难忘生活的片断,讲述大人们的童年故事,使学生感到童年 的纯真、美好,激发学生珍惜童年,热爱生活的情怀。教学难点 把故事讲述清楚,讲具体,并能注意表达方式,使其能引起听众的兴趣。引导学生在 活动中进一步提高交际与习作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1.童年,一首欢乐的歌,一个美好的梦,让人亲身经历,永不忘记。那么,在本单元 的学习中,童年的趣事、乐事又给你留下哪些印象呢? 2.小组交流,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3.谈话揭题:人不知不觉就长大了,童年的记忆却伴随着人的一生。让我们走进大人 们的童年岁月,了解他们小时候的故事。(板书:口语交际——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学 生齐读课题。 二、明确交际要求。 (一)阅读课本,了解交际要求。 1. 读教材 13 页,说说这次口语交际给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小组长根据学生的发 言进行整理。) 2.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小结。 交际要求:(1)根据提问对象提出恰当的问题。(2)认真倾听,在交流时能边听边 记录。 3.互相交流,说说这次口语交际可以选择哪些方面的内容来讲?(全班交流,教师评 议并小结。) 交际要求 先想一想可以了解谁的童年,如祖父母、父母、邻居,在针对不同的对象,提出恰当 的问题。问之前,先列一个提纲,把提问对象和问题写下来。下面的表格仅供参考。 提问对象 问题一 问题二 …… 邻居阿姨 还记得小时候学过的那 几篇课文? 干过什么傻事?说过什 么傻话? 爸爸 做过的最勇敢的事是什 么? 下课后最喜欢玩什么游 戏? ……3.小组交流:本次口语交际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1)可以从这些方面提问:他们小时候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难忘的 事情…… (2)提问的时候,注意使用礼貌用语。 (3)认真、耐心地听别人讲话,一边听一边做简单的记录,不要随意打断别人。 (4)整理记录。 三、互相交流,汇报交际。 1.小组合作交流。 交流要求:交流时,可以谈整理后的结果,也可以谈提问过程中印象深刻的事,还可 以谈你的感受。 2.组内推选代表,参加全班的口语交际活动。 (1)汇报要求:发言的同学要发挥自己的最高水平,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不要中 途打断;有疑问或者要提意见的,等听完之后再举手发言;发问和提意见要有礼貌,注意 礼貌用语。 (2)各小组推举代表轮流展示,本组的同学可以补充,其他小组可以提问(教师相 机指导点拨,重点从语言表达是否完整和内容是否有条理两方面来指导,启发引导学生相 互补充,学生相互评价,发现优点和不足)。 3.评议谁最棒。 (1)全班评议,看讲的同学内容是否符合要求、语言是否流畅、重点是否突出。 (2)评选出“最自然大方奖”“最佳口才奖”,并宣布评选结果。 (3)教师小结。 四、欣赏范例。 爸爸的童年趣事 爸爸的童年是充满快乐的、丰富多彩的,他给我讲了很多有趣的事情。什么下河摸鱼 啊、上树掏鸟窝呀、和小伙伴们一起捉迷藏等等。其中的一件事令我印象特别深刻。 爸爸十岁左右的时候,快过春节了,奶奶叫爸爸和他哥哥,也就是我大伯出去买白糖, 他们都高兴得跳了起来,因为爸爸最喜欢跑腿了,这样,他们就可以逃出奶奶的视线,无 拘无束地玩耍了。那时买东西都用供应票,买油用油票,买布用布票,买糖用糖票,并且 那时候没有商店,买东西只能去几公里外的供销社。 于是爸爸和大伯就出发了,爸爸习惯性的把糖票放在帽子里戴上。在路上,他们俩兴 奋地玩着滚铁环,一路上都洒下了他们的欢歌笑语,早把糖票放在帽子里的事情忘得一干 二净。 这时,他们来到了供销社。售货员说:“你们要买什么?”爸爸和大伯异口同声地答道:“我们要买白糖。”售货员又问:“那你们的糖票呢?”他摸了身上所有的衣兜,也 没找着。 “呀!”“怎么了?”大伯问。“我们的糖票不见了!”爸爸回答。大伯也焦急 地找起来,把全身都摸了个遍。爸爸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转来转去急得汗水都出来了。 热的爸爸摘下帽子,糖票掉出来了,“啊!在这里”爸爸兴奋的叫了起来,大伯甚至跳了 起来,就像打完胜仗后的喜悦。 售货员称好糖,用报纸包好( 那时候没塑料袋)系上绳子。他他俩提着往家赶,又 在那儿滚着铁环回家。突然,报纸破了个小洞,可怜的白糖一路走,一路撒,而爸爸和大 伯并未发觉到。这时,一个老爷爷路过,看到到这情形,立刻喊道:“你们俩小兔崽子, 糖都漏了,回家还不得挨骂!”爸爸扭头一看,哎呀!这都已经铺成了一条长长的“糖 路”!这该怎么办?爸爸灵机一动,他把身上的外套脱下来把糖包好,抱着回家了。 爸爸的童年是多么有趣,像一幅画卷令我难以忘怀! 1.小组交流对以上交际范例的评价。 2.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五、教师小结,鼓励积累。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上了一节生动、有趣的口语交际课,通过交际,我们了解了大人 们的童年,感受到了童年的丰富多彩。如果让我形容童年中的趣事的话,我会把它比喻一 朵花,一朵芳香四溢的花;一个盒子,一个装着许多秘密的盒子;一个葡萄架,一个长满 了数不清葡萄的葡萄架……就让我们一起来享受这童话般的故事吧!(播放歌曲《童年》。) 2.课后作业: (1)利用课余时间,和自己周围的人进行交流,了解更多人的童年生活。 (2)搜集和阅读名家描写童年的作品,利用课余时间说给自己的同学或家人听。 推荐阅读:《笔墨童年》余秋雨 习作 那一刻,我长大了 教学目标 1.在习作中记录自己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事情,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还要把自己 受到感触、感到长大的那个瞬间写具体,记录当时的真实感受。 2.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学会用恰当的方式感恩父母、感恩老师、 感恩社会。 3.体验“长大”的自豪,理解“长大”的内涵。 4.养成修改自己习作的习惯,并能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习作。 教学重点 在习作中记录自己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事情,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还要把自己受 到感触、感到长大的那个瞬间写具体,记录当时的真实感受。教学难点 在习作中把受到触动的那个瞬间写具体。 教学过程 一、交流激趣,导入课题。 1.引导回忆:同学们,随着时间的流逝,你们都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最大的变化就是 你们都长大了。谁能说说从哪儿可以看出自己长大了? 2.学生自由发言,其他学生进行评议,也可以做补充发言。 3.教师小结:从交流中可以看出,同学们身体长高了,学会了很多知识,学会了关心 别人,学会了体贴父母……所有的这一切都足以证明——你们长大了。 4.观看视频,引发交流: (1)我长大了,学会做许多的事情了,你们看,这些小朋友能做什么事呢? 播放录像视频:跳绳、系鞋带、帮老师拿本子、给同学撑伞、帮家长做家务…… (2)我们也长大了,又会做什么事情呢?(自信、环保、文明、爱心、体育、勤学、 家务……) 5.教师评议,导入课题:翻阅影集、日记、成长手册……回忆一下自己的成长历程, 有没有某一个瞬间、某一件事让你突然觉得自己长大了?这节习作课我们就根据自己的体 会,联系生活实际写一写成长中的自己。(板书:那一刻,我长大了) 二、课件展示,引导选材。 1.出示课件 (1)今年我过生日,妈妈给我切蛋糕的时候,我发现她的眼角出现了浅浅的皱纹。 (2)最近爷爷起早贪黑,忙着采、晒野菊去集市卖,原来是为了给我买双新球鞋, 接过爷爷递过来的球鞋,感觉手上沉甸甸的。 (3)上个星期,第一次在班里当众发言,看到同学们鼓励的目光,我忽然对自己充 满了信心。 2.小组交流:你从哪里可以看出上面资料中的“我”在那一刻长大了?结合课文插图, 联系自己的成长经历,你还能从哪些地方看出一个人在那一刻长大了?(小组长分类整理 小组同学的发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分类总结。 (1)品德方面:看到出现皱纹的妈妈,懂得了关心父母;看到为自己操劳的爷爷懂 得了关爱老人;看到生病还坚持上课的老师,懂得了尊敬老师;得到同学帮助的那一刻, 懂得了关爱同学;获得同学掌声的那一刻,我对自己充满了信心,也懂得了要欣赏和鼓励 别人;帮助低年级的小同学修好文具盒,那一声谢谢让我感受到助人后的愉悦…… (2)学习方面:课堂发言受到老师表扬的那一刻,懂得了要努力学习;克服困难,独立解决疑难问题的那一刻,懂得了要学会独立思考;读书交流会上得到同学们掌声的那 一刻,懂得了要主动探索新知识…… (3)能力方面:学会了一项新技能,为自己感到自豪;放学了,爸妈没来接我,独 立回家的那一刻,内心充满了喜悦;晚上自己在家没有感觉害怕,得到爸妈赞许的那一刻 内心非常激动…… (4)友情方面:原谅朋友过失,看到朋友激动表情的那一刻,我真正感受到对待朋 友要宽容;把自己的钢笔借给朋友,听到谢谢的那一刻,我懂得了要帮助别人…… 4.独立思考:回忆自己的成长历程,寻找让自己觉得忽然长大了的某一个瞬间、某一 件事情。 5.小组交流:小组同学互相介绍让自己觉得忽然长大了的某一个瞬间、某一件事情。 6.全班交流,教师评议。 三、互相交流,拓展思路,指导命题。 1.小组交流:怎样根据要求写出感人的文章? 2.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并板书: (1)选择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 (2)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3)要把自己受到触动,感到长大的那个瞬间写具体。 (4)在习作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3.指导命题: (1)可以用“那一刻,我长大了”做为习作的题目。 (2)可以根据选取的材料进行命题。 (3)可以根据自己最深的感受对习作进行命题。 (4)可以把自己受到的教育或启发做为习作的题目。 四、欣赏范文,把握技法 那一刻,我长大了 人生中总会有一些难忘的事情,我也不例外。而使我终生难忘的,却是一次不愉快的回忆。   那一次,我独自走在放学的路上,看见道路的一旁有一棵梨树。上面那黄嫩嫩、水灵 灵的梨儿,使我不禁心中一阵欢喜。我记得这梨树好像是小卖部的主人老王伯伯种的。“没 关系,反正树上这么多梨呢!”我心里想着,手不知不觉的伸了上去,摘下了两个硕大的 梨子、我小心地把梨装进书包里,满心欢喜,像一只小鸟似的飞回了家。   爸爸打开门,一眼就看到了我的包鼓起的那一大块儿。“那是什么?”爸爸把声音压 的很低。“梨!”我欢快地告诉爸爸。“哪儿来的?”“在老王伯伯的那棵梨树上摘的。”我满不在乎地回答。“你为什么偷别人的东西?”爸爸的眼神像箭一般,让我不敢看一下。 我马上感觉到形势不妙,老老实实站到了爸爸面前,恨不能把头低到胸脯上,等待着一场 暴风雨的来临。谁知,爸爸心平气和地说:“乱拿别人的东西不是一个好习惯,现在的小 偷就是小时候像你一样,爱偷别人的小玩意儿,现在是两个梨,将来就可能是一筐梨,甚 至是更贵重的东西!快给人家还回去!”爸爸的声音虽不高,每一个字却像一条鞭子,抽 打着我的心。“爸爸……”“快去!”爸爸用两个字拒绝了我的请求。我的话还未说出口, 就被这两个字顶了回去。   我手中拿着这两个梨,它们仿佛有千斤的重量,压着我的心。我实在没有勇气面对小 卖部的老王伯伯。我走到梨树边,四处张望没有一个人,才放心地把梨子放在了树下的草 地上。风吹着梨树的叶子沙沙地响,那千斤的重量也随风而去,我心里轻松多了,几乎是 一路唱着歌回到了家。   那一刻,我发现自己好像长大了不少,觉得自己突然成熟了许多。我永远不会忘记爸 爸对我的教诲,每次想起我都会提醒自己:“做一个光明正大的人,做光明正大的事,我 长大了,我再也不是小孩子了!” 1.我当小评委:学生欣赏范文,说说什么地方写得好?(小组交流,汇报发言。) 2.师生交流,教师小结,把握技法。 (1)开头用简洁的语言直接引出主题,干脆利落。 (2)习作选取了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写清了事情的经过。 (3)习作通过细致描写自己的心理活动,记录了当时的这是感受: (4)总评:本文作者能选取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事情来叙述,写清了事情的经过, 把自己受到触动、感到长大的那个瞬间写具体,记录了当时的真实感受。 五、独立习作,教师巡视。 1.明确习作要求。 2.学生独立完成习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提醒学生格式要正确。 六、全班交际,师生评议。 1.习作完成后,自己阅读并修改,保证句子通顺,没有错别字。 2.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同学把自己的习作在小组里读一读,小组同学互相评议,提出 修改意见。也可以大家一起帮助修改,并选出最好的一篇习作作为小组的代表作。 3.课件出示教师巡视时发现的优秀学生习作。 (1)学生自由阅读。 (2)自由发言,进行评议,发现亮点,提倡借鉴。 4.课件出示教师巡视时发现的存在普遍性问题的学生习作。 (1)学生自由阅读。(2)自由发言,进行评议,发现问题,提出建议。 (3)集体交流,进行修改。 5.小组交流。 (1)把自己独立修改后的习作读给小组同学听,和同学一起分享当时的快乐心情。 (2)互相评价:从哪里感受到了当时的快乐心情,哪些地方没听明白。 七、自我修改,誊抄习作。 1.请同学们根据交流情况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试着用好修改符号。 2.小组内交流再次修改后的文章。 3.把自己的习作认真誊抄。 八、教师小结,鼓励积累。 今天,老师非常高兴,因为从短短的一节课,我看到了每个同学都在长大!因为你们 会倾听、肯思考、勤举手、常发言。这不正是长大的表现吗?老师衷心地祝贺你们,你们 ——长大了!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有过欢乐,有过烦恼,学会了本领,拥有了愿望。老 师祝愿你们能学会更多的本领,用双手创造自己美好的未来!让我们自豪地喊一声:“那 一刻,我长大了!”(学生深情地大声说:“那一刻,我长大了!”) 板书内容 那一刻,我长大了 (1)选择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 (2)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3)要把自己受到触动,感到长大的那个瞬间写具体。 (4)在习作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平台”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文章中直接抒发感情和在不动声色 的叙述中抒发感情的两种方法。 2.通过“词句段运用”的学习,想象句子描写的情景,选择情景进行仿写;了解句子 在表达上的特点,学会照样子写一写。 3.通过“积累与运用”的学习,理解古诗《游子吟》,体会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积 累古诗。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文章中抒发感情的方法;学会想象句子描写的情景,了解句子在表达上的特点;体会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积累古诗。 教学难点 了解和掌握文章中抒发感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学习“交流平台”。 1.读一读,找规律。 (1)课件出示: ①我在读《月是故乡明》时,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主人公,体会到了作者对故乡的怀 乡之情。 ②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体会到的感情表达出来,加深了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 会。 ③读到《月是故乡明》中“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这句话,我能直接感受到 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 ④读《祖父的园子》时,我从课文对园子里的花朵、鸟儿、虫子等事物的描述中,体 会到了字里行间蕴含着的对祖父和园子深沉的爱与怀念。 (2)问题引导: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多种多样,有的比较直接。有的比较含蓄。 读一读上面四个小朋友说的话,结合本单元的学习,看看你都了解了哪些表达思想感情的 方法? (3)小组交流。 (4)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评议,引导交流: ①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人物,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和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体会到的感情表达出来,加深了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 会。 ③抓住文章中直接表达感情的句段,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④从课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中,体会到字里行间蕴含着的思想感情。 2.练一练,学运用。 小组交流:怎样体会到下面各段表达的思想感情? (1)出示课件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 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祖父的园子》 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评议,相机小结:这段话,就是把情感寄托在园子里的花朵、鸟儿、昆虫等事物上,用委婉含蓄的方式,表达作者对祖父的园子深沉的热爱和怀 念。从文段对花、鸟、虫子等具体事物的描写中体会到字里行间蕴含着的思想感情,感受 作者对祖父园子的热爱和怀念。 (2)出示课件 3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 ……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里的月亮啊! ——《月是故乡明》 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评议,相机小结:文章开篇点题,接着由月过渡到山, 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并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 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结尾处短短几句话,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抓住文章中直接 表达感情的句段,是感受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方法。 3.我拓展,我积累。 在同一篇文章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也不是单一的,为了表达的需要作者可能多种表 达思想感情的方法穿插运用。一般的表达情感的方法有如下三种:【出示课件】 (1)寓情于景:情感的抒发蕴蓄在景物里,即情景交融。 例如:老舍《草原》“……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 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 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本段描写的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作 者通过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流露出对草原的赞美之情。) (2)融情于事:情感的抒发蕴蓄在对事件的叙述中。 例如:萧红《祖父的园子》中我和祖父的对话。(从作者对事情的叙述中让我们感受 到祖父对“我”的耐心和慈爱;感受到祖父的慈祥、和蔼可亲和疼爱孙女。也感受到作者 对祖父的崇敬和怀念。 (3)借物抒情:情感的抒发蕴蓄在对某一物的介绍中。 例如:许地山《落花生》中父亲对“我们”讲的道理。(文章采用的是借物抒情的写 作方法,借歌颂花生的特点告诉我们学不要看不起外表不美,要像花生那样做普普通通的 人,干实实在在的事,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别人带去更多的好处。) 二、学习“词句段运用”。 (一)读下面的例句,想象句子描写的情景,再选一种情景仿照着说一说。 1.读一读,找规律。 【出示课件】 太阳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黑暗的 地方飞出来。(1)小组交流,想象句子描写的情景。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用排比的方法写出阳光的亮、刺眼, 同时又生动的描写了蚯蚓、蝙蝠害怕光,富有童趣。 【出示课件】 八月,天多热。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热得吐出舌头,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 (1)小组交流,想象句子描写的情景。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用拟人和排比的方法写出了天气的炎 热。 2.练一练,学运用。 (1)小组交流:从“慢、冷、吵、静、快、暗”中选一种情景,仿照上面的句子说 一说。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 ①今天天气太冷,冷得滴水成冰,冷得小鸟缩成一团,冷得我浑身哆嗦。 ②教室里真安静啊!静得连一根针掉地上都听得见,静得连呼吸声都听得见,静得连 心跳声都听得见。 (二)下面的语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想一想,照样子写一写。 【出示课件】 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 过月亮。……对此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 亮。 (1)小组交流:语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这是对比。文章中明确提到了“对比 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这样对比描 写更能突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出示课件】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1)小组交流:语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 子里的桂花。”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杜甫的“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从这句话中表现 出母亲浓浓的爱乡情。 【出示课件】 虽然姑爹小船上盖的只是破旧的蓬,远比不上绍兴的鸟篷船精致,但姑爹的小渔船仍 然是那么亲切,那么难忘……(1)小组交流:语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姑爹的小船和精致的乌篷船对比,说 明承载父爱的小小渔船的亲切难忘,更显出了父爱之深挚。 【出示课件】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一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1)小组交流:语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这是《社戏》的最后一段,用简明的 语言表达人物的情感。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与以后所有的豆,所有的 戏相比较,凸显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的美好回忆。 三、学习“日积月累”。 1.出示古诗,学习生字。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1)师范读,学生跟读。互相交流识记生字。自由朗读。 (2)解题: 古人把离家在外的人叫“游子”,“吟”是朗诵、唱,是诗歌的一种形式。 3.简介作者: 孟郊(751 年-815 年),字东野,唐朝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祖籍平昌(今山东 德州临邑县),先世居汝州(今属河南汝州),唐代著名诗人。代表作有《游子吟》。 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4.简介创作背景: 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职,结 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这首诗就写于此时。诗人自然不把这样的小 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于山水吟咏,公务则有所废弛,县令就只给他半俸。此篇题下作者 自注:“迎母溧上作”,当是他居官溧阳时的作品。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颂了一种普通而 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5.课件出示重点词语的注释。 (1)《游子吟》:题下原注:“迎母溧上作。”当时作者居官溧阳县尉时所作。 (2)吟:吟诵,诵读。(3)游子:出门远游的人。即作者自己。 (4)临:将要 (5)意恐:心里很担心 (6)归:回家。 (7)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儿女。 (8)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 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6.课件出示相关图片,学生欣赏图片,看注释,小组合作,交流体会诗句的意思。 7.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小结: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 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有谁敢说,子女像小 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8.赏析。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 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 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 者强烈的共鸣。 10.教师小结:《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五言乐府诗。全诗共三句三十字, 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 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 11.延伸阅读: 母爱是世界最纯朴无私的爱,是文人笔下永远的话题。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多 少名人志士,都深刻地意识母爱的真挚,他们用不同的诗句,表达着赞美母爱的共同的心 声。你知道有哪些诗句吗? 岁暮到家/岁末到家 [清] 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译文:母亲爱子女的心是无穷无尽的,我在过年的时候到家,母亲多高兴啊!她正在 为我缝棉衣,针针线线缝得密,我寄的家书刚收到,墨迹还新。一见面母亲便怜爱地说我 瘦了,连声问我在外苦不苦?我惭愧地低下头,不敢对她说我在外漂泊的境况。。十五 [宋]王安石 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 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 译文:母亲在月圆之夜听到杜鹃的声音,就想起离乡在外的儿子,虽然南北相隔,但是仍然 深深牵挂.

资料: 8611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