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日出》教学设计
加入VIP免费下载

《泰山日出》教学设计

ID:93497

大小:41.0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9-06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玉门三中 初二 年级 语文上册 导学案 使用者 编号 时间 1 课题_____《泰山日出》_ ______ 主备教师 参与教师 审核人 课 时 1 课时 授课时间 教 学 目 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情感的奔放,想象的奇幻及作者诗化灵动的文辞。 3、理解作者给人以新的、生机神秘的美的享受。 重点 精读课文,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情感的奔放,想象的奇幻及作者诗化灵动的文辞。 难点 理解作者给人以新的、生机神秘的美的享受。 准备 补充相关材料,准备课件。 导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   上节课我们随着现当代作家刘白羽在飞机上看了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今天哪,我们 再随着现代诗人、散文家徐志摩去泰山上看日出。板书课题、作者。 徐志摩的散文是别具特色的,文学大家沈从文说:“在现代风景散文里面,情感的奔放,想象的奇幻, 词彩的华灿,惟徐志摩一篇《泰山日出》可说。”确实,他的散文,感情奔放,不可阻遇。其行文如秋空 一缕行云,舒卷自如。其文字如黄昏夕阳,华彩纷呈,瞬息变化。但最为人所称道的,是徐志摩散文的情 感特征,徐志摩的《泰山日出》这篇散文就体现了徐志摩“浓得化不开”的诗一样的对日出富于感情色彩 的描绘和奇特的想象。富于感情色彩的描绘和奇特的想象是我们这篇文章的的目标。(阐释目标) 二、出示学习目标并阐释,明确重难点( ): 三、学习新课 (一)【知识链接】( ) 1、作者简介: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原名章垿,字槱森,留 学美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云中鹤、仙鹤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 新月诗社成员。1918 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 年赴英国留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 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散文集《落 叶》、《巴黎的鳞爪》等。 2、创作背景:一九二四年泰戈尔访华前夕,徐志摩应《小说月报》主编郑振铎之请,为《小说月报》“泰 戈尔专号”写颂词。此时正当徐志摩观赏泰山日出归来,因此他以《泰山日出》为题,隐喻泰戈尔的文学 创作和来华访问,表达中国诗人对泰戈尔敬仰的感情,这也是泰戈尔来华的颂词。 本环节教师个人教学设计: (二)【基础知识】( ) 1、给划线的字注音: 饱馀 无餍 醒豁 厚毳 溟濛 飒飒 平拓 层累 四隅 海句力士 横亘 消翳 2、解释下面词语(其他解释见课本。)玉门三中 初二 年级 语文上册 导学案 使用者 编号 时间 2 ①见所未见:看到从来没有看到过的。形容事物十分稀罕。 ②蜿蜒:上下起伏,前后曲折。像蛇类爬行的样子。 ③临莅:来到﹑来临。 本环节教师个人教学设计: (三)【重难点学习】( )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都写了什么内容?按照什么顺序写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情感? 明确:云海、日出、想象自己是一个巨人、对日出的赞美。是按照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写得。 表达了作者对光明的渴望和赞美。 2、作者是怎样写日出之前的云海和日出时的云海? 明确:日出之前的云海: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云海比喻为绵羊,由绵羊联想,引出羊绒、羊角、羊颈的 交接。这一比喻很形象地写出了云海的奇观,突出了云海的一种静态的美。 日出时的云海:云海的动态之美。一个“活”字,不仅有拟人化色彩,还点出了云海的动感。眠熟的 兽形涛澜昂头摇尾地向作者脚下的“小岛”冲洗过来,“浪花”飞溅,震荡着生命,好像在向世人宣告着 光明的到来,充满着欢欣与激动。作者赋予了云海以情感,读来让人振奋。 3、课文哪些描写表现了作者对光明的渴望和赞美?作者为什么有那么强烈的渴望和赞美? 我不由得大声的狂叫。 发生了奇异的幻想——我躯体无限的长大,脚下的山峦比例我的身量,只是一块拳石;这巨大……平 拓着一双长臂,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地叫唤;在崇拜,在祈祷,在流泪——在流久慕未见而 将见的悲喜交互的热泪…… 这泪不是空流的,这默祷不是不生显应的。 歌唱呀,赞美呀,这是东方之复活,这是光明的胜利…… 散发祷祝的巨人,他的身形横亘在无边的云海上,已经渐渐的消翳在普遍的欢欣里;现在他雄浑的颂 美的歌声,也已在霞彩变幻中,普彻了四方八隅…… 听呀,这普彻的欢声;看呀,这普照的光明! 作者运用了象征的写法,象征东方巨人的觉醒。 写作时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期,“光明”“复活”等都是象征五四精神。这里的欢乐,狂欢般的,是 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欢呼和礼赞。 本环节教师个人教学设计: (三)【拓展提升】( ) 比较刘白羽和徐志摩在写景方法上的异同. 明确:刘白羽:把景象写透了,才激动起来,慢慢诱导读者激动,避免读者跟不上趟而无动于衷(层层烘 托、步步蓄势,在一次又一次的渲染之后,终于推出了雄伟无比的高空奇景) 徐志摩:很善于调动读者情绪和作者同步发展,循序渐进。徐是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情绪来得很快,很 突然,引起读者的惊异,以戏剧性的悬念,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刚开始漫不经心,懒洋洋,笔锋一转 “果然”读者的情绪还没跟上“我不由得打声狂叫”引起读者的惊异的作者激动的景色,倒不一定一下子 很惊人,很令人震撼,写景抒情文章常用的手法,以作者的情感为主导。 玉门三中 初二 年级 语文上册 导学案 使用者 编号 时间 3 刘白羽:1)描写角度新 2)立意深远 3)表现手法巧妙 徐志摩:词藻华丽、立意新奇、色调绚烂、富有音乐性。 本环节教师个人教学设计: (四)【当堂检测】( ) 1.下面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全文结构完整,构思独特,呼应巧妙,其想象更是不同凡响,紧扣泰山日出的壮丽景观。 B.作者把对光明的歌唱,对光明的赞美表达到了极致。 C.徐志摩以“泰山日出”来隐喻泰戈尔的文学创作和来华访问,表达中国诗人对泰戈尔的敬仰的感情。 D.课文是一篇散文诗,着重在抒情、幻想、暗示。 2.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破折号的作用。 (1)果然,我们起初时,天还暗沉沉的,西方是一片铁青,东方些微有些白意,宇宙只是——如用旧词 形容——一体莽莽苍苍的。(补充说明) (2)等到留心回览时,我不由得大声地狂叫——因为眼前只是一个见所未见的境界。( 解释说明) (3)巨人的手,指向着东方——(提示下文) 四、【课堂总结】教师小结。 五、【布置作业】完成《配套练习》 板 书 设 计 课 后 反 思 审 查 意 见 签字: 年 月 日

资料: 119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