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学案--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新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8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学案--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新人教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专题二 地球表面的形态 微专题5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微专题5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考试内容 考试要求 节次 考试内容 必考要求 加试要求 节次 考试内容 必考要求 加试要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1.地壳的物质组成 ‎(1)地壳的物质组成 ‎(2)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3)三大类岩石及其成因 a b b 地球表面形态 ‎1.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主要表现形式 a 16‎ ‎2.地壳的物质循环 三大类岩石之间及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图示 c ‎2.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六大板块的分布 ‎(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 ‎(3)地质构造的类型 ‎(4)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 a b a ‎ c 分析世界典型地表形态的成因 ‎1.地壳物质循环 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2.板块构造学说 ‎(1)板块的划分 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是海洋外,其余五大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如下图:‎ 16‎ ‎(2)板块运动与地貌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如下图:‎ 板块运动 板块张裂区 板块碰撞区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边界类型 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 运动方向 对地貌 的影响 形成裂谷或海洋 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举例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 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 图示 A级特别提醒 ‎(1)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位于印度洋板块。‎ ‎(2)冰岛——欧亚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 ‎(3)新西兰南、北二岛——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消亡边界。‎ ‎(4)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3.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判读与应用 ‎(1)褶皱与断层的比较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判断 方法 从形 态上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岩层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16‎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图示 构造 地貌 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 侵蚀后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图示 C级方法技巧 岩层新老关系的判定方法 ‎(1)根据地层层序律确定: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形成的,因而一般规律是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 ‎(2)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存在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存在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3)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 ‎(4)根据海底岩石形成和扩张过程判断: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 ‎(2)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可通过下图进行理解:‎ 16‎ 真题 设问 ‎1.(2016·浙江文综)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和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2.(2017·4月浙江选考)右图是某地质学家绘制的板块碰撞及其影响示意图。与图中板块A、B对应恰当的是 ‎3.(2016·4月浙江选考)图中勃朗峰所在山脉是欧亚板块与________板块________(填“碰撞”或“张裂”)而成。‎ 考向 和规律 ‎1.考向:六大板块的分布、运动方向及产生的影响;地质构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命题规律 题型:选择题与非选择题都是本专题的考查形式,其中又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多以填空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材料特征:多以区域示意图、地质构造示意图或地貌示意图等示意图和文字材料为载体,呈现考查内容的相关信息。‎ 设问特征:设问方式比较简单,在选择题中,多是正误判断类或组合类选项,非选择题多是以较为简单的名称、分布或运动方向、地貌特征等为主要设问内容与方向。‎ 选项或答案特征:围绕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出选项的正误或组合的合理性、正确性,归纳出非选择题的正确答案。‎ 例题 1.(2016·浙江文综)下图为某河谷地质、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 16‎ 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和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向斜 东侧大 B.背斜 东侧小 C.向斜 西侧大 D.背斜 西侧小 答案 C 解析 河谷处最外侧是石灰岩,向里依次是页岩、砂岩,河谷处岩层地层年代表现为中间新、两翼老的分布规律,据此判断地质构造为向斜,图中河谷西侧的阶地较东侧陡峻,说明西侧地壳抬升幅度大。‎ 例题 2.(2017·4月浙江选考)下图是“某地质学家绘制的板块碰撞及其影响示意图”。与图中板块A、B对应恰当的是(  )‎ A.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 B.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 C.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 D.非洲板块与欧亚板块 答案 A 解析 仔细观察图示,图中的板块是陆地板块之间的碰撞现象,且有大小之分,小板块在与大板块碰撞后,前端向下俯冲,后端随之隆起,大板块则呈现出一系列的隆起。这就是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北侧高大山脉形成过程的模拟图像,故A选项正确。‎ 到长白山天池边上的游人会发现这样一种石头:遍身气孔,看上去满目疮痍,入水不沉,这就是著名的长白山浮石。下图为王娟同学拍摄的天池自然风光及天池周边“浮石”图片。据此完成1~2题。‎ 16‎ ‎1.长白山天池形成源于(  )‎ A.火山活动 B.溶洞塌陷 C.地壳下陷 D.岩石崩塌 ‎2.关于“浮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浮石”中能找到动植物化石 B.“浮石”孔隙源于外力侵蚀 C.“浮石”与大理岩岩性相同 D.“浮石”源于岩浆喷发 答案 1.A 2.D 解析 第1题,长白山天池是火山湖。第2题,火山口附近的岩浆岩遍身气孔,为喷出型玄武岩(浮石是火山喷发的岩浆在地表凝固后胶结形成的密度较小的石块);能找到动植物化石的是沉积岩;岩浆岩源于内力作用;大理岩是变质岩。‎ 图1为澳大利亚某著名花岗岩景观图(岩石由表及里、层层风化剥离脱落),图2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1中的岩石类型属于图2中的(  )‎ A.甲B.乙C.丙D.丁 ‎4.形成该景观的地质作用是(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 3.B 4.A 解析 第3题,图1景观的形成是花岗岩(侵入岩)由表及里、层层风化剥离脱落而成,图2中乙为侵入岩。第4题,读图2分析可知,甲是沉积岩、乙是侵入岩、丙是变质岩、丁是喷出岩;①表示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及沉积作用,②表示变质作用,③表示固结成岩,④表示上升冷却凝固。故形成图1景观的地质作用对应图2中的①。‎ 16‎ ‎5.(2017·浙江东阳调研改编)读“某岛屿上东西方向延伸的地质、地形剖面图”,古老基底地区先后经历的地质作用可能是(  )‎ A.外力侵蚀——沉积作用——变质作用——岩浆喷出 B.沉积作用——变质作用——岩浆喷出——岩浆侵入 C.变质作用——岩浆侵入——岩浆喷出——外力侵蚀 D.沉积作用——岩浆侵入——变质作用——岩浆喷出 答案 C 解析 图中基底是片麻岩,是一种变质岩,说明该地发生过变质作用;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侵入到基底之中,说明发生了岩浆侵入;有火山熔岩分布,说明有岩浆的喷出运动;花岗岩脉出露地表说明受外力的侵蚀作用,综合判断C项正确。‎ ‎(2017·浙江冲刺卷)下图是“北方四岛(南千岛群岛)示意图”。读图完成第6题。‎ ‎6.北方四岛的形成原因是(  )‎ A.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形成 B.太平洋板块张裂形成 C.火山喷发而成 D.流水沉积形成 答案 A 解析 北方四岛属于东亚岛弧,地处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消亡边界,由两板块碰撞形成,故A项正确。‎ ‎(2017·11月浙江选考)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完成7~8题。‎ 16‎ ‎7.甲地所在地形区的地质构造是(  )‎ A.地垒 B.地堑 C.背斜 D.向斜 ‎8.按成因分类,乙处岩石属于(  )‎ A.喷出岩 B.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答案 7.A 8.D 解析 第7题,根据图示,甲地两侧都有断层,且相对断层两侧的地块上升,故为地垒。第8题,乙处岩石是片麻岩,片麻岩是由花岗岩变质而成的,属于变质岩。‎ 下图为一典型褶曲剖面。读图完成9~10题。‎ ‎9.图示褶曲中,岩层的新老关系为(  )‎ A.自西向东由老到新 B.自东向西由老到新 C.自中心向两侧由老到新 D.自中心向两侧由新到老 ‎10.图示山岭是(  )‎ A.沿顶部裂隙侵蚀而成的背斜山 B.因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向斜山 C.因顶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背斜山 D.沿槽部裂隙侵蚀而成的向斜山 答案 9.D 10.B 解析 第9题,图示岩层中心新,两翼老,为向斜。第10题,由地表形态看为一山岭,结合上题可知是因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 ‎11.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6‎ ‎(1)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海沟是由________板块俯冲到________板块之下形成的,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形成________。‎ ‎(2)________板块周边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火山地震带。‎ ‎(3)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下列现象的主要成因。‎ 红海面积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本群岛的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大洋 大陆 山脉或高原 ‎(2)太平洋 ‎(3)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张裂使红海面积不断扩大 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挤压 太平洋板块俯冲到欧亚板块的下面,欧亚板块受挤压抬升 解析 第(1)题,大洋板块位置较低,与大陆板块相遇,大洋板块会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两个大陆板块相撞,二者位置都较高,交界处挤压隆起形成山脉或高原。第(2)题,环太平洋地区是全球最大的火山地震带。第(3)题,红海位于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交界处,且相互分离,红海面积不断扩大;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挤压碰撞形成喜马拉雅山脉;日本群岛主要是太平洋板块俯冲到欧亚板块之下,挤压碰撞形成的。‎ ‎12.读下图,回答问题。‎ ‎(1)从地质构造看,A是__________,B是__________,C是__________。‎ ‎(2)从地形上看,A是________,B是________,形成的原因分别是A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箭头表示C处岩层的运动方向。‎ 答案 (1)背斜 向斜 断层 ‎(2)谷地 山岭 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风化侵蚀形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不易被风化侵蚀形成山岭 ‎(3)画图略(断层线左侧的岩层相对上升,右侧岩层相对下降)。‎ ‎13.读“大洋板块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6‎ ‎(1)图中海底地形A处为________,P处为________,B处是________物质上升处。‎ ‎(2)各类岩石中,在H处常见的是________岩。‎ ‎(3)据勘探,C、D、E三处海底地层岩石年龄按自老到新依次排列是________。‎ ‎(4)如果M板块为太平洋板块,则N板块的名称是________板块,当M板块俯冲到N板块下面,N板块受挤压上拱,形成高大山系的名称是________山系。‎ 答案 (1)海沟 海岭 地幔 ‎(2)喷出(岩浆)‎ ‎(3)ECD ‎(4)美洲 科迪勒拉 解析 第(1)题,A处位于海底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地带,为海沟;P处露出海平面,为海岭;B处为岩浆的发源地即地幔。第(2)题,H处位于火山口附近,岩浆喷出冷却凝固形成喷出型岩浆岩。第(3)题,岩浆涌出地壳不断冷却凝固,推动两侧地壳向远处移动。按距离B处远近即可判断岩石年龄的新老排序。第(4)题,结合大陆板块N与M板块的相对位置可知其为美洲板块,二者碰撞形成科迪勒拉山系。‎ ‎14.(2016·浙江温州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北京时间‎2015年9月17日6时54分左右,智利西部海岸发生里氏8.3级地震,首都圣地亚哥震感强烈。‎ 材料二 下图为南美洲略图。‎ ‎(1)智利属于________板块,位于板块的________(生长或消亡)边界,地震多发。‎ ‎(2)安山岩一词源于安第斯山名,按成因分类,它属于________岩,其形成过程属于________(填内力或外力作用表现形式)。‎ 答案 (1)美洲 消亡 ‎(2)岩浆(或喷出) 岩浆活动 解析 第(1)题,据图中信息可知,智利位于安第斯山脉的西侧、太平洋沿岸,属于美洲板块,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多火山、地震。第(2)题,安山岩按成因分类属于岩浆岩(或喷出岩),其形成过程属于岩浆活动。‎ 16‎ ‎(2017·浙江开化检测改编)读“物质大循环示意图(图中序号表示地质作用)”,完成1~2题。‎ ‎1.图示各种地质作用中,相同的是(  )‎ A.①②⑤ B.④⑥⑧‎ C.⑤⑦⑧ D.①③⑤‎ ‎2.从物质大循环的完整性看,图中缺失的过程包括(  )‎ A.沉积物到变质岩的过程 B.沉积岩到岩浆的过程 C.火成岩到沉积岩的过程 D.变质岩到火成岩的过程 答案 1.D 2.B 解析 第1题,分析图示可知,⑦为冷却凝固,⑥⑧为重熔再生,④为变质作用,②为固结成岩,①③⑤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故D正确。第2题,图中②④为沉积物到变质岩的过程,故A错误;任何岩石都可经过重熔再生作用形成岩浆,而图中缺失沉积岩直接指向岩浆这一过程,故B正确;火成岩到沉积岩的过程必须经过沉积物这一环节,图中的③和②可表示,故C错误;变质岩只有转化为岩浆以后才能形成火成岩,图中⑥和⑦可表现出其转化的过程,故D错误。‎ 火山是地球奉献给人类最伟大的奇观之一。完成3~4题。‎ ‎3.2016年,日本九州南部的樱岛活火山频频喷发。该火山形成于板块的消亡边界。下列火山中,同样形成于消亡边界的是(  )‎ A.大西洋中脊上的冰岛海克拉火山 B.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火山 C.南美大陆西部圣何塞火山 D.东非大裂谷中的乞力马扎罗火山 ‎4.樱岛火山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岩石类似于(  )‎ A.灰色石灰岩 B.褐色沉积砂岩 C.黑色玄武岩 D.肉红色花岗岩 16‎ 答案 3.C 4.C 解析 第3题,南美大陆西部地处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多火山地震。第4题,黑色玄武岩是火山喷发形成的;石灰岩、砂岩都是外力作用形成的沉积岩;花岗岩是岩浆侵入形成的侵入岩。‎ ‎(2016·浙江省名校协作体调研改编)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完成5~6题。‎ ‎5.该区域的地质构造是(  )‎ A.背斜 B.向斜 C.地垒 D.地堑 ‎6.该区域主要外力作用的先后顺序是(  )‎ A.水平挤压、外力侵蚀、岩浆侵入 B.岩浆侵入、水平挤压、外力侵蚀 C.水平挤压、岩浆侵入、外力侵蚀 D.外力侵蚀、水平挤压、岩浆侵入 答案 5.A 6.C 解析 第5题,据图可知,该地岩石向上拱起为背斜。第6题,据图可知,该地先经历内力的水平挤压形成背斜,背斜顶部被侵蚀,说明经历了外力侵蚀,加上有侵入岩,并且顶部缺失,说明先经历岩浆侵入,后经外力侵蚀而成。‎ 结合“我国某区域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完成7~8题。‎ ‎7.有关图中地貌的成因,正确的是(  )‎ A.甲、乙两座山脉的形成原因相同 B.丙河流的形成与断层处岩体破碎有关 C.图中地貌的形成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 D.图中地貌的形成主要与板块张裂有关 ‎8.图中(  )‎ A.①处为良好的储水构造 B.②处可能形成于干旱环境 16‎ C.形成时间顺序为②①③‎ D.③处可能含有生物化石 答案 7.B 8.C 解析 第7题,结合图中岩层的构造、断层、河流等信息可知,图中地貌的形成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力作用可能与板块的挤压作用有关;甲山脉所处的地质构造为向斜,乙山脉所处的地质构造为背斜,因而两山脉的形成原因不同;丙河流形成于断层处,主要与断层处岩体破碎,容易被侵蚀成河谷有关。第8题,图中①处位于背斜为储油、储气构造;图中②处为石灰岩,主要是在浅海的环境下形成的;图中②处岩层位于①处岩层下面,说明②岩层形成时间早,③处岩层侵入①岩层,说明③岩层形成时间晚;③处为岩浆岩,不可能含有生物化石。‎ ‎(2018届浙江省五校10月联考)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9.图示地区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A.拉张褶皱、拉张断裂、砂岩沉积、砾岩沉积、岩浆侵入与喷出 B.拉张褶皱、拉张断裂、抬升侵蚀、下沉沉积、岩浆侵入与喷出 C.褶皱、断裂、抬升侵蚀、岩浆侵入与喷出、砂岩沉积、砾岩沉积 D.沉积、挤压褶皱、断裂、抬升侵蚀、下沉沉积、岩浆侵入与喷出 ‎10.图中①②处岩石发生了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最有可能的是(  )‎ A.板岩、片麻岩 B.板岩、大理岩 C.石英岩、大理岩 D.石英岩、片麻岩 答案 9.D 10.C 解析 第9题,本题关键主要是判断出挤压褶皱、岩浆侵入和发生断裂的时间先后。石灰岩是沉积岩,其形成过程中一定有沉积作用;图中断层两侧的石灰岩都发生了褶皱,说明石灰岩先经历了褶皱,后发生断层;石灰岩由于断层而产生错位,但其顶部却是平整的,说明产生断层后又经过了抬升、侵蚀;平整的石灰岩之上有砂岩和砾岩,说明在抬升、侵蚀后又经过了下沉、沉积;岩浆岩穿过砂岩和砾岩,说明其形成晚于砂岩和砾岩。故D项正确。第10题,①处的岩石原本是砂岩,经过岩浆的高温、高压作用发生变质后形成石英岩;②处的岩石原本是石灰岩,经过岩浆的高温、高压作用发生变质后形成大理岩。故C项正确。‎ ‎(2015·浙江高考改编)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完成11~12题。‎ 16‎ ‎11.图中甲、乙两地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 B.乙—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 C.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 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 ‎12.有人称丙处山峰为“飞来峰”,其岩石可能是(  )‎ A.大理岩 石英岩 B.花岗岩 流纹岩 C.安山岩 玄武岩 D.石灰岩 砂岩 答案 11.B 12.D 解析 第11题,图中①~⑧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读图分析,根据岩层弯曲形态,甲处是向斜岩层,由水平挤压成向斜,外力侵蚀成山,A错;甲位于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向斜,受侵蚀成岭,C错;乙处为背斜,顶部受张力疏松被侵蚀成谷,B对,D错。第12题,丙处山峰为“飞来峰”,其岩石与周围岩石不同。读图,丙处岩层按顺序形成较晚,且没有侵入或切断的形态,是在地表沉积形成,可能是石灰岩等沉积岩,或是石灰岩变质成的大理岩,D对。不可能是岩浆岩,A、B、C错。‎ ‎13.(2017·浙江永康调研)读下图,回答问题。‎ ‎(1)判断A处的褶曲形态,并说明判断理由。‎ ‎(2)判断B处的地貌形态,并解释其成因。‎ ‎(3)该地计划在这里修建一条南北走向的地下隧道,判断该隧道应该选择A处还是B处,并说明判断理由。‎ 答案 (1)向斜。岩层向下弯曲(或中部岩层新,两翼岩层老)。‎ ‎(2)谷地。成因: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谷地。‎ ‎(3)B处。理由:背斜构造中岩层向上拱起,能起到支撑隧道上覆岩层的作用,隧道安全稳定;不利于地下水储存,减少隧道内积水;易于施工。‎ 16‎ ‎14.(2016·浙江普陀调研)读“地质构造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两处,属于背斜的是________处,属于向斜的是________处。‎ ‎(2)图中所示褶皱和断层构造主要是由________(填“内力”或“外力”)作用形成的。‎ ‎(3)图中A处地形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A、B两处,有可能找到油气资源的是__________处,地下水资源较丰富的是________处。‎ ‎(5)若在图示区域建一东西向的隧道,A、B、C、D四处中应选择________处。‎ ‎(6)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按地质构造与图中字母______相同。‎ 答案 (1)A B (2)内力 (3)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易被侵蚀形成谷地 (4)A B (5)A (6)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的判断、成因分析及实践意义。注意判断背斜和向斜的依据应主要看岩层新老关系而不是看地表起伏状况。‎ 16‎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