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两首-采薇教案及反思(人教版必修二)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诗经两首-采薇教案及反思(人教版必修二)》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项目 内容 课题 诗经两首-采薇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 ‎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 ‎2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 ‎3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 过程与方法 ‎1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 ‎2探究学习,通过这两首诗歌中的乡情之比较,探讨诗歌中的乡思情结的内涵,体验这一美好的感情。 ‎ ‎3鉴赏诗歌,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体验家园之思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 ‎2在更广阔的阅读视野中,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教学重、‎ 难点 ‎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 ‎2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展开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的对话交流。 ‎ ‎3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 教学 方法 文本研习法 教学 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初中时,我们学习了《诗经》中的《关雎》、《蒹葭》,今天我们学习《诗经》中的名篇──《采薇》。 二、作者、背景资料 1、回顾初中时,我们学过的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 《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于礼义。……305篇,孔子皆歌弦之。”一般认为,现存的《诗经》基本上经孔子删汰选编而成的。所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它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160篇,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雅”乃宫廷之乐,多为京都一带朝廷官吏的作品,有“大雅”“小雅”之分,共105篇;“颂”乃庙堂之音,是王侯举行祭祀或者其它重大典礼时专用的乐歌,共40篇,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合称三颂。 “风”、“雅”、“颂”和《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赋”“比”“兴”合起来,被称为“《诗经》六义” 风”的绝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了《诗经》的最高文学成就。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 岁亦莫(mù)止 猃狁(xiǎnyǔn)之故 王事靡盬(gǔ)‎ 我行不来(lài)‎ 彼路(lù)斯何 四牡騤騤(kuí)‎ 雨(yù)雪霏霏 小人所腓(féi)‎ 象弭(mǐ)鱼服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教师启发: ⑴ 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学生讨论明确:《采薇》是一位饱尝服役思归之苦的戍边战士,在归途中所作的边塞诗,诗中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 ⑵ 这首边塞诗,它的抒情基调是什么样的?我们改用什么样的语调、语速朗读它? 学生讨论明确:基调凄凉、忧伤,语调低沉,语速缓慢。 ⑶ 《诗经》基本上是四言诗,节奏为“二二”式,用铅笔划分本诗的节奏。‎ ‎⑷ 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本诗创设氛围。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要运用联想、想象,再现此情此景。)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可同位合作探究,借助注解,疏通语句,用较优美的语言翻译全诗)‎ ‎5、再读全诗,把握本诗的创作思路: 明确: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及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 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 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四、对话和文本研讨(学生对下列问题的讨论可能会有多种多样的理解,教师不能随便下结论,但对下列问题,应给出基本要点) 1、乡愁的具体内涵有那些?乡愁是如何产生的? 基本要点: 乡愁即家园之思,是对亲人、对故土的思念。 求学、做官、战争等原因使游子漂泊在外,导致了游子的思乡之愁。 2、找出本诗中表现人物强烈思乡之愁的句子。(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可先分小组交流, 后展示本组的共同成果(每组准备两到三处)。 交流显示: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家靡室,猃狁之故。”“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曰归曰归,岁亦阳止”“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3、诗歌从“采薇”写起,这跟乡愁有怎样的联系? 基本要点: 这是《诗经》里常用的起兴手法。“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本诗前三章的首句:“采薇采薇,薇亦作止。”“采薇采薇,薇亦柔止。”“采薇采薇,薇亦刚止。”都是“兴”的表达方法。  “薇”巢菜,是乡间常见的事物,是家乡常有的野菜,这自然能唤起思乡之情。 4、仔细阅读2、3两章,比较忧心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基本要点: ‎ 第2段,从空间上表现乡愁之浓,从“亲人”方面渲染乡愁。 第3段,从时间上表现乡愁之浓,从“我”这方面渲染乡愁。 5、前三章第二句的变化与表现诗歌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联系? 这种变化不仅是避免重复,更是用“薇菜”的生长暗示乡愁的渐浓、渐深。 6、第4、5两章是如何表现诗歌的主题的? 基本要点: 第4、5两章转写战事之频、战事之烈,这是乡愁的根本原因。 7、“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历来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谈谈你的看法。(个性化阅读,见仁见智) 基本要点: 以哀情写乐景,情景交融。想象之笔,虚实结合,表达物是人非之叹。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四句运用对比的方式,将时序之“今──昔”,物候之“柳──雪”,人生之“往──来”剪接融汇,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短短四句诗,看似平淡,娓娓道来,却充满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以乐景写哀情”,“一倍增其哀乐”。 同一个“我”,但已有“今、昔”之分,同一条路,却已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之别,而这一切都在这一“往”一“来”的人生变化中生成…… 8、带着情感再读《采薇》,同时在头脑构想主人公的形象。(品读抒情语段,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形象表述: 这首诗,像一幅画,把一个出门在外的旅人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出门时是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扬,而回来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在一年的当儿,他经历了什么已经尽在不言中了。 我们可以想象,也许他的妻子正在家等着他。我们可以想象,也许他的恋人正在故乡等着他。即便是一年中受尽苦难,也要等到相见的一天。纷纷扬扬的大雪之中他终于上路了,虽然是一个人在落寞的独行,但是远处有一盏灯在为他亮着。那是他全部的希望所在,是他活着的动力。为了杨柳依依,他可以忍受雨雪霏霏…… ‎ ‎  (以上问题设计不可一律,但在引导文本研习、展开对话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话题展开对话,抓住文本的关键词句、文本内容之间的联系以及文本的表现手法的运用进行文本研习。) 教师小结: 读到这里,我们仿佛看见一个身心憔悴的戍边战士,冒着大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大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这首诗的主题是严肃的,情感是深沉的。 作者以戍役军士的身份,描述了天子之命,将帅之责、戍役之苦,更写了“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定居”、“岂不日戒”等戍边将士的忠诚之心,他们的爱国情怀是通过对猃狁的仇恨来表现的,他们的思乡之情是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来烘托的──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刚,棠棣花开,依依杨柳,霏霏雨雪……都烘托了将士思归的情感。 这里写的都是将士们真真实实的思想,忧伤的情调并不降低本篇作为爱国诗篇的价值,恰恰相反,它表现了人们的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也正是这种纯正的真实性,赋予了这首诗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五、品读本诗的艺术魅力 1、了解了这首诗的思想情感,那么我们再来讨论一下这首诗是用什么方法来表达情感的? 基本要点: 诗的前三章以倒叙的方式,回忆了征战的苦况。为了抵御狁的侵扰,他长期远离家室,戎马倥偬,多么渴望边境早日安定而返故乡! 四、五两章陡转笔锋,描写边防军士出征威仪,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兵士们的爱国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末章写解甲归里,用了对比手法。虽能生还,然昔日的征戍劳苦却只换来今日的“载渴载饥”,怎不令人黯然伤神? 全诗有记叙,有议论;有写景,有抒情;有动作描写,又有心理描写:搭配错落有致,妥帖自然。 2、集体诵读本诗,体味语言上的特点──重章叠咏,一唱三叹。 体味要点:《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 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如前三章的重章叠句中,文字略有变化,以薇的生长过程,衬托离家日久企盼早归之情,异常生动妥贴。 《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往往喜欢从流行曲调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词唱唱。而《诗经》的时代,流行于民间的曲凋一般都比较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兴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许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众人和,直到唱痛快为止。每重唱一遍,只变动少数词语,最简单。最容易传唱,最便于记忆。当然也就最乐于为人们所采用了。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六、拓展迁移,开阔视野 1、回忆《诗经》中其他不同思乡的作品,写出你读过的那些写乡愁的诗句,介绍给同学们听听,并说说你的理解。 2、课后搜集更多的表现乡情的诗歌散文作品,将你最感动的一篇拿到班上与同学分享感受。 七、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文学天地的源头清水,它开阔、丰盈、简洁、生动。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从诗经中走来的男子历经沧桑,豁达坚毅,从诗经中流传出的故事飘渺悠长,哀婉凄美。 让我们用真挚的情、善感的心,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板书 设计 第一至三章:写戍卒守无定所及种种饥渴劳苦之状    详写戍卒 ‎ 第四、 五章:写戍卒紧张劳苦的生活    种种情形      追叙 ‎ ‎ 第六章:写士卒归途抚今追昔————今昔对比,借景抒情,‎ ‎ 回到现实 ‎ 教学 反思 ‎ ‎ ‎ ‎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