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人教版必修二)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人教版必修二)》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认可、支持“对外开放”这项基本国策;‎ ‎(2)掌握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理解浦东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3)掌握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分析初步形成的特点,能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 ‎ ‎(1)利用历史图片、文字、示意图等,引导学生从多种形式的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 ‎(2)运用上网查询资料,课堂组织讨论等方式,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运用比较、概括和阐释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对外开放的过程,把握全貌;‎ ‎(3)通过设置“为什么最早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地方建立经济特区?”“当代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向列强开放通商口岸和商埠有哪些本质区别?”等问题,组织学生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 ‎(2)进一步思考如何应对对外开放给国家和个人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增强紧迫感。教育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与时俱进。‎ ‎(3)教育学生珍惜生活、奋发学习,为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推波助澜。‎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难点:经济特区和浦东新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背景 ‎1、国际方面:‎ ‎①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走向缓和 ‎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相继实现了正常化;‎ ‎②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亚洲“四小龙”等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这一切都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难得的国际环境。‎ ‎2、国内方面:‎ ‎①“十年动乱”的破坏,致使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②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了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 ‎(3)邓小平认识到“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1978年和1979年,邓小平先后访问了日本和美国。面对西方高速发展的经济,在深感中国已经落后的同时,他深刻地认识到:“环顾全球,今天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没有一个是闭关自守的。对外开放的政策是中国的希望。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合作探究】1:阅读下列材料:‎ 邓小平同志指出:“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资金是不可能的。”‎ 请回答:结合材料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 理论上:‎ 首先,对外经济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其次,社会化大生产不仅使国家间的经济联系具有必然性,也为其创造了可能性。‎ 再次,随着社会大生产的发展,国际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频繁。‎ 实践上:发展对外经济是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在不断加强对外关系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从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曲折历史来看,封闭就要落后,开放才能获得迅速发展。‎ 二、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 ‎(一)经济特区的创办 ‎1、含义:经济特区就是一个主权国家或地区在交通便利,条件适合的地方划出一定区域,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开放的特殊政策用优惠的办法,吸引外资,引进技术,从而达到一定经济目的的特殊经济区。中国的经济特区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的行政区域,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 ‎2、创办 ‎(1)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2)1988年,中国设立海南省,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3、条件:地理、人文条件方面具有展开对外经济活动的优势。‎ ‎(1)靠近国际市场。深圳和珠海与香港、澳门毗邻,汕头和厦门也与港澳临近,厦门还与台湾隔海相望。‎ ‎(2)是历史上这些地方与海外有密切交往。‎ ‎(3)深圳是中国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汕头和厦门是中国南方的重要海运港口。‎ ‎(4)是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可为依托。‎ ‎(5)是有许多海外华侨、外籍华人的祖籍就在这里。‎ ‎(6)特殊政策:国家给予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4、经济特区“特殊”‎ 特区的“特”主要体现在中国政府对其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 ‎(1)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 ‎(2)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 ‎(3)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5、影响 ‎(1)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2)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1)开放: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2)目的:旨在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合作探究】:请同学们在P59地图上找出14个城市的位置,并思考 ‎(1)这些城市发展经济具有哪些有利条件?‎ ‎(2)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影响?‎ ‎(1)沿海城市具有较雄厚的工业基础,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交通方便,具有较大的外运港口,并且同内地铁路相连,是中国重要的贸易口岸。‎ ‎(2)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旨在加快利用外部资金、引进技术的步伐,它们将成为经济繁荣、技术先进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和沟通国内、面向世界的现代化港口城市。‎ ‎2、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1)开放: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2)结果: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合作探究】:阅读P59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示意图,思考我国沿海开放地带发展经济有哪些有利条件?‎ 水陆交通方便,自然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科学技术进步,农业条件好,乡镇企业发达,又有广阔的腹地作为依托。‎ ‎(3)意义: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内地开发,都有深远影响。‎ ‎3、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1)建立:中国政府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2)特点 a.以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为主;‎ b.通常汇集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 c.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 ‎ “外向型经济”战略的实施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通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这个体系的形成,标志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三、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全方位”,就是既对发达国家开放,也对发展中国家开放,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 ‎“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宽领域”不仅在经济领域,也涉及到保险、邮电通信等服务贸易以及环保、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开放。‎ 四、对外开放的新发展——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1、目的:‎ ‎(1)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 ‎(2)尽快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 ‎(3)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2、时间:1990年,浦东开发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3、浦东开发的优势;‎ 上海在对地理位置、交通条件、人才资源、自然资源以及历史积淀的与国际交往的联系和经验等等。这些,都预示上海有着迅速发展的内在潜质,有着重塑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形象的先天条件。‎ ‎4、意义: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合作探究】:当代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向列强开放通商口岸和商埠有哪些本质区别?‎ 第一,背景不同:近代开放是在西方列强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侵略战争的情况下出现的。‎ ‎                当代开放是在世界各国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全球化逐步加强的情况下出现的 第二,基础不同:近代开放是不平等的基础上,而当代开放是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 第三,指导思想不同:当今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国家主权这一前提,在旧中国这一点是无从谈起的。‎ 第四,性质不同:近代开放是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与掠夺。‎ ‎                当代开放是中国与世界各国正常的经济技术交流。‎ 第五: 结果不同:近代开放,中国沦为半殖民地,有利于帝国主义在中国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而不利于中国的民族工业。今天对外开放有利引进外资,发展中国的民族经济,使中国走向富强繁荣。‎ ‎【合作探究】:当今中国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的主要区别 ‎(1)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开放是闭关自守、腐朽落后的清政府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败后被迫开放的;当今的开放是在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实行的。‎ ‎(2)内容: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以武装入侵为手段,后又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辟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当今中国的开放是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目的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3)影响:旧中国的“开放”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当今中国的开放将能够大大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4)性质: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当今中国的开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使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加速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板书】‎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背景 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 经济特区的创办 沿海港口城市的开辟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对外开放的新发展——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