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记承天寺夜游》‎ ‎【设计意图】‎ 教学设计的基本意图是“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充分体现“诵读,品析,积累,运用”等语文课堂的教学要素,力求做到“课型新颖,思路清晰,提问精粹,品读细腻,活动充分,积累丰富”,教学方案追求的美学境界是“简化、优化、美化”。‎ 教学设计体现两个思路:‎ 一、板块式思路。‎ 板块式思路,即“分步组合式思路”。教学设计所展示的是七个呈“块”状的教学内容。它们着眼于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着眼于学生自主的合作的学习,着眼于每一“块”解决一个方面的学习内容或进行一个方面的学习活动,步步为营,有序延展,形成一篇课文清晰明朗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解决了长期困扰阅读课堂教学繁杂无序的问题,它就像一篇结构清朗的文章,又像一座层级井然的能让学生拾级而上的阶梯,给人以看得见、想得到、用得着的感觉。‎ 二、线索式思路。‎ ‎1、问题牵引。‎ 线索式思路的教学设计对课文进行整体处理并从中提炼出优美的教学线条,从而能有效地简化教学头绪,表现出一种高屋建瓴的设计风格,有着鲜明的整体阅读教学的特色,使教学内容于单纯之中表现出丰满,于明晰之中透露出细腻,十分有效地突现了课文内含的最佳信息。笔者通过对课文的认真分析,找到“哪里可见苏轼之“闲”?苏轼为何能‘闲’?苏轼愿做‘闲人’吗?”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把讨论、解决这个问题作为中心目标,并在围绕这个中心问题的讨论中,让学生思维的触角深入到课文的每一处。很明显,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就是教学设计所要抓住、所要突现的一个“线索”。它一方面能带动对全篇文章的阅读理解,另一方面又能牵动课堂阅读活动生动有序地进行。‎ ‎2、一词经纬。‎ 教学设计以词语“闲”为线索展开“一词经纬”式思路教学,其特征就是巧妙抓住足以结构全文教学过程、铺展教学主要内容的一个词语去设计教学方案,力求用这一词语去纵横连贯全课的教学内容,带动对全篇课文的阅读品析。‎ ‎【教学目标】‎ ‎1、认知一位宋词大家。 2、理解一组文言词语。‎ ‎3、背诵一篇抒情美文。 4、感悟一种旷达襟怀。‎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利用网络,以“走近东坡”为主题搜集苏轼相关资 ‎          料,重点搜集苏轼被贬黄州的史事。‎ 4‎ ‎【教学重点】主问题探讨:哪里可见苏轼之“闲”?苏轼为何能“闲”?‎ ‎          苏轼愿做“闲人”吗?‎ ‎【教学难点】写景手法:寓情于景。‎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板块一:说说作者】‎ ‎1、学生听读。(诵读经典,引出作者。)‎ ‎   ①、苏轼的《题西林壁》。‎ ‎   ②、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走近东坡。(学生汇报网络搜集的资料。)‎ ‎3、指名朗读。(学生对诗人说话)【显示课件】‎ ‎   ★你是子瞻,你是 东坡居士,你是眉山(今四川省眉州)人,你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   ★你文学方面成就杰出:你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你的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你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你是豪放词派的开创者,文学上有“雄视百代”的称誉。‎ ‎   ★你的词《水调歌头》中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成为千古绝唱。‎ ‎   ★你在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而招致政敌的弹劾,被横加“讪谤朝政”的罪名,你因此下狱,酿就了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   ★你以犯人身份被贬黄州,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被贬黄州期间,你写就了《记承天寺夜游》一文。‎ ‎4、林语堂说东坡。(学生齐读)‎ ‎   苏轼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板块二:读读课文】‎ ‎1、听读课文。‎ ‎   简介承天寺:承天寺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2、读准字音。‎ ‎3、读好节奏。‎ 4‎ ‎   念/无与为乐者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庭下/如积水空明 ‎   水中/藻、荇交横 ‎   盖/竹柏影也 ‎4、读出层次。(叙事+绘景+议论)‎ ‎【板块三:解解词义】(着眼于古今词义的变化)‎ ‎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板块四:议议写法】‎ ‎   1、全文共84个字,哪些语句叙事?哪些语句绘景?哪些语句议论?‎ 指出:叙事48字+绘景18字+议论18字=84字【层次分明】‎ ‎   2、作者何以夜游?仅仅因为“月色入户”吗?作者何以至承天寺?作者何以不找别的朋友?【事中寓情】‎ ‎   简介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3、文中绘景无一“月”字,但无一字不在写“月”,你能体会出 来吗?(突破难点)‎ 月色:“积水空明”——月色之明月中物:“藻、荇交横”——月色之清【寓情于景】‎ 点破句:“盖竹柏影也”——月色之浓 ‎【板块五:谈谈主题】‎ ‎1、课文始终是用哪个字一线串珠?‎ ‎2、文中哪里可见苏轼之“闲”?‎ 指出:入夜即“解衣欲睡”‎ ‎ “月色入户”即“欣然起行”‎ ‎ “寻张怀民步于中庭”细赏月色 ‎3、苏轼为何能“闲”?苏轼愿做“闲人”吗?(突破重点)‎ ‎    指出:有贬谪的悲凉,有失意的落寞,更有悠然赏月的欣喜,自我排遣的旷达。‎ ‎4、学生根据提示摘录文中语言回答。‎ 一位闲人   挂一闲职   在一闲时 4‎ 于一闲地   赏一闲景   抒一闲情 ‎5、板书总结(略)‎ ‎【板块六:学学赏析】(文章助读)‎ 层次分明话夜游   用笔简练抒闲情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只有84个字,却也层次分明。“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这像是写日记,老老实实地写出年月日,又写了个“夜”字,接下去就应该写“夜”里干什么。究竟干什么呢?“解衣欲睡”,没有什么可干的。可就在“解衣”之时,看见“月色入户”,就又感到有什么可干了,便“欣然起行”。干什么呢?寻“乐”。一个人“行”了一阵,不很“乐”,再有一个人就好了;忽而想起一个可以共“乐”的人,就去找他。这些思想和行动,是用“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几句表现出来的。寻见张怀民了没有,寻见后讲了些什么,约他寻什么“乐”,他是否同意,在一般人笔下,这都是要写的。作者却只写了这么两句:“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接着便写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步于中庭”的时候,目光为满院月光所吸引,引起一种错觉:“积水空明”,空明得能够看清横斜交错的各种水草。院子里怎么会有藻、荇之类的水草呢?抬头一看,这才醒悟过来:原来不是“藻、荇”,而是月光照出的“竹、柏”影子!“月光如水”的比喻是常用的,但运用之妙,因人而异。不能说作者没有用这个比喻,但他的用法却和一般人很不相同,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也很不相同。‎ 文思如滔滔流水,“与山石曲折”,至此当“止于不可不止”了。“止”于什么呢?因见“月色入户”而“欣然起行”,当止于月;看见“藻、荇交横”,却原来是“竹、柏影也”,当止于“竹柏”;谁赏月?谁看竹柏?是他和张怀民,当止于他和张怀民。于是总括这一切,写了如下几句,便悠然而止:‎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寥寥数笔,摄取了一个生活片断。叙事简净,写景如绘,而抒情即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很“闲”。“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冬夜出游赏月看竹柏的,却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是忙人,“吾两人”是“闲人”。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惟其“闲”,才能“夜游”,才能欣赏月夜的美景。读完全文,两个“闲人”的身影、心情及其所观赏的景色,都历历如见。‎ ‎【板块七:背背经典】‎ ‎   (播放轻音乐《夏夜》营造轻松的背诵情境。) ‎ 4‎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