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词四首》教学设计(苏科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八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词四首》教学设计(苏科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古诗四首 一、 预习要求:‎ 1、 熟读课文;‎ 2、 疏通字词,理解文意。‎ 二、文本细读 ‎《春望》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过零丁洋》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起一经”当指天祥二十岁中进士说的,四周星即四年。天祥于德祐元年(1275),起兵勤王,至祥兴元年(1278)被俘,恰为四个年头。此自叙生平,思今忆昔。从时间说,拈出“入世”和“勤王”,一关个人出处,一关国家危亡,两件大事,一片忠心。唐宋时期,一个人要想替国家做出一番事业,必须入仕,要入仕,作为知识分子必须通过科举考选,考选就得读经,文天祥遇难时,衣带中留有个自赞文说:“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就是把这两件事拴在一起的。圣人著作就叫经,经是治国安邦的。这两句诗,讲两件事,似可分开独立,而实质上是连结在一起的。干戈寥落一作干戈落落,意思相近。《后汉书·耿弁传》“落落难合”注云:“落落犹疏阔也。”疏阔即稀疏、疏散,与寥落义同。《宋史》说当时谢后下勤王诏,响应的人很少,这里所讲情况正合史实。‎ 颔联接着说“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还是从国家和个人两方面展开和深入加以铺叙。宋朝自临安弃守,恭帝赵昰被俘,事实上已经灭亡。剩下的只是各地方军民自动组织起来抵抗。文天祥、张世杰等人拥立的端宗赵昱逃难中惊悸而死,陆秀夫复立八岁的赵昺建行宫于崖山,各处流亡,用山河破碎形容这种局面,加上说“风飘絮”,形象生动,而心情沉郁。这时文天祥自己老母被俘,妻妾被囚,大儿丧亡,真像水上浮萍,无依无附,景象凄凉。[4] ‎ 颈联继续追述今昔不同的处境和心情,昔日惶恐滩边,忧国忧民,诚惶诚恐;今天零丁洋上孤独一人,自叹伶仃。皇恐滩是赣江十八滩之一,水流湍急,令人惊恐,也叫惶恐滩。原名黄公滩,因读音相近,讹为皇恐滩。滩在今江西省万安县境内赣江中,文天祥起兵勤王时曾路过这里。零丁洋在今广东省珠江15里外的崖山外面,现名伶丁洋,文天祥兵败被俘,押送过此。前者为追忆,后者乃当前实况,两者均亲身经历。一身为战将,一为阶下囚。故作战将,面对强大敌人,恐不能完成守土复国的使命,惶恐不安。而作为阶下囚,孤苦伶仃,只有一人。这里“风飘絮”、“雨打萍”、“惶恐滩”、“零丁洋”‎ 9‎ 都是眼前景物,信手拈来,对仗工整,出语自然,而形象生动,流露出一腔悲愤和盈握血泪。‎ 尾联笔势一转,忽然宕进,由现在渡到将来,拨开现实,露出理想,如此结语,有如撞钟,清音绕梁。全诗格调,顿然一变,由沉郁转为开拓、豪放、洒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让赤诚的心如一团火,照耀史册,照亮世界,照暖人生。用一照字,显示光芒四射,英气逼人。据说张弘范看到文天祥这首诗,尤其是尾联这两句,连称:“好人,好诗!”诚然文天祥把做诗与做人,诗格与人格,浑然一体。千秋绝唱,情调高昂,激励和感召古往今来无数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英勇献身。‎ ‎《泊秦淮》在《泊秦淮》这首诗中,杜牧更是以政治家的深沉表达了对时事的忧虑。第一句写暮烟凉月笼罩着寒水荒沙,一片凄凉。第二句视点变换,由远景切换为近景,镜头对淮河边一家酒家。后两句画面再次切换,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正在唱《玉树后庭花》的歌女,由此引发出诗人对“商女不知亡国恨”的深沉感慨。《玉树后庭花》是陈朝灭亡前夕陈后主制作的歌曲,被后世称为亡国之音。那个歌女唱的也许真是《玉树后庭花》,也许只是一般的流行歌曲。但由于诗人心中有一幅陈后主荒淫亡国的图象,而且蜻蜒点水一样老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叠合点。此情与歌女唱歌的此景一碰,立即爆发出灵感的火花,诗人眼前就展现出一个新天地。他表面上是指责卖唱的歌女不顾国势的日益危机,还在唱这种靡靡之音,实际是指责晚唐士大夫毫无心肝,在国家风雨飘摇的时刻,还这么醉生梦死地享乐。‎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首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 诗的开头两句,意思紧密相联:“僵卧孤村不自哀”叙述了作者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尚思为国戍轮台”是对“不自哀”这种精神状态的解释,前后照应,形成对比。“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僵”字写年迈,写肌骨衰老,“卧”字写多病,写常在床蓐;“孤”字写生活孤苦,不仅居处偏僻,而且思想苦闷,没有知音;“村”写诗人贫困村居,过着荒村野老的凄苦生活。四字写出了作者罢官回乡后处境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现状。笼罩着一种悲哀的气氛,让人十分同情。但接下去“不自哀”三字情绪急转,又现出一种乐观豪放之气。诗人对自己的处境并不感到悲哀,贫病凄凉对他来说没有什么值得悲哀之处;诗人自己尚且“不自哀”,当然也不需要别人的同情。但他需要理解,理解他终生不渝的统一之志,理解他为这个壮志奋斗的一生,理解他的满腔热血、一颗忠心,就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的精神状态。这两句诗是诗人灵魂和人格的最好说明,山河破碎,国难当头,自有“肉食者谋之”,诗人不必多此一举。另外,诗人正是因为“喜论恢复”、热心抗敌才屡屡受打击,最后才罢官闲居的。作为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他一生问心无愧,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尽到了自己的责任,而今后国运如何他可以毫不负责。其次,虽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诗人作为年迈多病的老人也已不能承担报国杀敌的义务了。作为一个既无责任也无义务的七旬老人仍有“为国戍轮台”的壮志,这就让人肃然起敬慷慨扼腕。相比之下,那些屈辱投降的达官贵人和苟且偷生的人,他们承担着责任和义务却无心复国,显得渺小和可鄙。‎ ‎“夜阑卧听风吹雨”紧承上两句。因“思”‎ 9‎ 而夜阑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这样听着、想着,辗转反侧,幻化出特殊的梦境——“铁马冰河”,而且“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铁马冰河入梦来”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英雄气概。这也是一代志士仁人的心声,是南宋时代的民族正气。‎ 三、教学流程:‎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能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大意。‎ ‎2.能结合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怀。‎ ‎3.反复朗读诗歌,能读出感情,并熟练成诵。‎ ‎【重点难点】‎ ‎1.能结合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怀。‎ ‎2.反复朗读诗歌,能读出感情,并熟练成诵。‎ ‎【教学方法】诵读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我们知道,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在浩如烟海的诗作中,有许多诗篇饱含着诗人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感。不管岁月如何更迭,时代如何变迁,它们都永远闪耀着动人的光芒,澎湃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潮。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四首》,聆听诗人忧愤深广的动情倾诉,感受他们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春望》‎ 一、 初读感受 ‎1、自由朗读诗歌,读完说一说你对这首诗的初步感受是什么?‎ ‎(自由谈论自己的听读感受。)‎ 总结:刚才同学们谈了自己的感受,我想很多同学可能都听出了这首诗字里行间流露出的诗人的那种浓的悲痛与忧伤。这种悲痛与忧伤就是我们常说的感情基调。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自己再反复地把诗歌读几遍,稍后我们请几位同学来展示一下,大家来评一评,看哪些同学读出了这种悲痛忧伤的感情。‎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朗读、展示、评价。)‎ 9‎ ‎2、诗歌写了哪些春景?这些春景在诗人眼中有什么特点?(荒芜衰败)‎ ‎3、在一般人眼中,春天的景象总是美好的,万紫千红,生机勃勃,为什么在诗人眼中却是满目荒凉?‎ ‎(国破、感时、恨别、烽火)‎ 总结: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就是古诗中常用的一种手法:移情于景。‎ ‎(补充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诗人杜甫知道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被安禄山叛军扣留在长安。次年春天,诗人登高远望,虽山河依旧,国家却四分五裂,人民流离失所。目睹长安一片破败景象,想到自己走投无路的遭遇,诗人不禁潸然泪下,感慨万千,挥笔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忧民的五言律诗。 ‎ 一、 熟读感悟 ‎(过渡)理解诗歌还可以抓住诗眼。诗眼就是能够统领全篇,对于揭示诗歌主旨起着重要作用的字眼或词语。比如,《春望》这首诗,我们就可以抓住一个“望”字来理解全诗。‎ ‎1、读首联颔联,说说这两句望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2、读颈联尾联,体会这两句的情感有何变化?‎ 总结:。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是远望所见;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近望所感,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盼望渴望,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是失望绝望。那么,在这远望、近望、盼望、失望中,给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一个呢?请同学们结合诗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结合诗句谈感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远望 其实,这每一“望”,都是那么的摄人心魄!你看,他朝远处望去,望那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诗人的内心该是多么的悲痛!请大家带着悲痛的语气朗读诗歌。‎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近望 他转移视线,望着眼前的花朵,那花朵仿佛也在无声的哭泣!抬头望望掠身而过的小鸟,小鸟似乎也是胆战心惊!诗人内心的悲痛已经移情到了眼前所见的一切景物上了!请大家带着悲痛的语气再读诗歌。‎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盼望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失望 纷飞的战火要能早点平息那就好了,这样自己也就可以早日与亲人团聚!但是诗人盼啊盼啊,一个月过去了,烽火没有熄灭;两个月过去了,战争仍在继续,三个月过去了,内乱依然未平。再看自己,已到人生暮年,白发脱落,形体憔悴,一生就要这样蹉跎过去了。想到这里,诗人的内心越发地悲痛了!‎ 请大家带着更加悲痛的语气再读诗歌。(再次感受诗人沉郁顿挫的诗风。)‎ ‎(补充:杜甫,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开元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因而被称为 “诗史”。其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被后人誉为“‎ 9‎ 诗圣”。)‎ 过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是这样的诗句,将一个感时伤怀、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深深地定格在了读者的心中。可幸的是,诗人的这种爱国情怀不是孤独的,每一个时代都有与之发出和谐共振的声音。下面,我们就一起到南宋去,听听爱国将领、诗人文天祥的心声。‎ ‎《过零丁洋》‎ 一、初读感受 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诗歌《过零丁洋》,说一说,哪几句诗让你感觉到了悲?哪几句诗又让你感觉到了壮?为什么?‎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朗读、思考、交流。)‎ 二、熟读体悟 ‎(过渡)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知道,前面六句诗主要叙写诗人自身的生活经历和国家的破碎景况,让人心生悲凉。‎ ‎1、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艰苦的生活经历从读书做官开始,以微薄的兵力与元军苦战了四年。‎ 首联回想自己的生活经历。这么多年吃尽苦头,还不是一部经书引起的吗?这是怎么回事呢?请看背景链接:‎ 背景链接 宝佑四年(1256),文天祥参加科举考试,因通晓经义被钦点为状元,从此步入仕途,在官场和战场中遭逢数不清的险滩。德佑元年(1275),元兵渡江,他以全部家产充当军费,组织抗元义军。可惜当时像文天祥那样高举义旗者寥寥无几。有限的几支军队在东南沿海抵抗,仗越打越糟,南宋朝廷濒临灭亡。这种艰难局面,已苦苦支撑四年了。“干戈寥落”,包含多少辛酸和遗憾!‎ ‎2、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 背景链接 这一联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和个人的命运。当时,大宋江山基本上被元军占领,用“风飘絮”来比喻无可挽回的败局十分恰当。“雨打萍”则是文天祥政治生涯的写照。中状元后,文天祥历任刑部郎官及湖南、江西等地方官职。元军南侵后,朝廷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赴敌营谈判,被扣留。后逃脱,流亡到南方,坚持抗元。最后战败被俘。其一生浮沉,其实比“雨打萍”还要惨。‎ ‎3、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去年在惶恐滩头诉说心中的惶恐,而今在零丁洋里悲叹孤苦零丁。‎ 背景链接 9‎ 惶恐滩是赣江中的一个险滩,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的军队被元军击败后退往福建汀州。当时的惶恐心情正与地名暗合。零丁洋在今广东珠江口外。当文天祥被俘后押经零丁洋时,孤苦伶仃的感觉正与地名暗合。‎ 刚才,我们通过对前面六句的分析,确实感受到了文天祥一生的坎坷不平、悲苦伶仃。请同学们带着悲苦伶仃的语调反复诵读前面六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学生诵读)‎ ‎(过渡)通过刚才的反复诵读,同学们一定走进了诗人悲苦伶仃的内心世界,一定会为诗人的坎坷不平的人生命运而扼腕叹息。但是,诗人是不是就会因此消沉下去,屈服于命运,苟且于人世呢?让我们齐读诗歌的最后两句:‎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最后两句笔锋一转,情绪由悲愤转为激昂,由压抑转为高亢。让我们再读,读得激昂一点,高亢一点。‎ ‎(学生再读)‎ 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舍身取义,一片丹心将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这激情慷慨的两句诗,表明了诗人舍身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这多么值得钦佩和赞叹!让我们带着钦佩和赞叹的语气再读。‎ ‎(学生再读)‎ 总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全诗正是因为有此两句收尾而成为一代名作,千古壮歌。这两句诗有如洪钟巨吕,震撼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的心灵。‎ 第二课时 ‎《泊秦淮》‎ ‎1、朗读诗歌,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的大意,并与小组同学进行交流。‎ ‎(老师组织学生朗读并交流诗歌大意。)‎ ‎2、刚才大家读了几遍诗歌,理解了诗歌的大意,请用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秦淮之水、秦淮之月、秦淮酒家之人带给自己的感受,并说明理由。‎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思考并交流。)‎ ‎(1)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 “寒”:来自自然的切入肌肤的寒冷,来自现实的深入肺腑的心寒。‎ 9‎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相信很多同学刚才都选择了第一句诗中的“寒”字。这“寒”,既有来自自然的切入肌肤的寒冷,更有来自现实的深入肺腑的心寒,而后者恐怕更是诗的主旨所在。那么,作者是为什么而心寒呢?请大家齐读最后两句诗。‎ ‎(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为什么听到歌女唱《后庭花》就会感到心寒呢?这《后庭花》是什么曲子呢? ‎ ‎《后庭花》是《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后主在金陵时,荒于声色,作《玉树后庭花》舞曲。一天到晚与弄臣、嫔妃们饮酒作乐,不理政事,终于亡国。所以后世以此曲为亡国之音。‎ ‎3、(一读)原来,这《后庭花》乃亡国之音。这歌女唱什么不好,为何偏偏要唱这靡靡之音?假如我们是诗人,听到商女伊咿呀呀地唱着这首曲子,怎能不和诗人一样感到厌恶呢?请大家带着厌恶的语调来读最后两句诗。‎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二读)这商女只知道娱乐宾客,根本就不懂得什么是前车之鉴、亡国之痛,这怎不让人感到悲哀呢?请大家带着悲哀的语气再读。‎ ‎(三读)这商女成天到晚唱个没晚,根本没有一丝一毫的羞耻,整个秦淮河畔都被她们的这醉生梦死的歌声浸淫了,这怎不让人感到愤怒呢?请大家带着愤怒的语气再读。‎ ‎(过渡)是啊,这秦淮河畔,夜市繁荣,商女只知以歌声献媚游客,博取报酬,根本不管什么亡国之音,确实让人感到心寒。但是,让人心寒的难道仅仅是这些吟风弄月、搔首弄姿的商女吗?还有没有其他更让诗人感到心寒的人呢?要能准确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了解一下诗歌的写作背景。‎ 创作背景:‎ ‎ 杜牧生活在晚唐时代,其时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民众生活越发穷困,但是统治阶层仍旧过着花天酒地、骄奢淫逸的生活,唐朝气象日渐衰微。《泊秦淮》是杜牧游金陵,夜泊秦淮时所作。流经城内的秦淮河,从六朝以来,一直是权贵富豪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地方。诗人泊舟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古讽今,写下了这篇七绝。‎ 明确了写作背景,同学们又是怎样理解老师刚才提出的这个问题的呢?请大家先独立思考,然后与小组同学讨论。(现场老师组织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诗歌主旨:借古讽今,借歌女批评统治者。揭露了晚唐统治者沉溺声色,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沉痛心情。)‎ ‎(四读)通过刚才的讨论和交流,我想同学们一定找到了答案。真正让人感到心寒不是歌女,而是那些点歌的人。而能来这里花天酒地、寻欢作乐的不正是那些达官贵人吗?身为统治者,只知贪图享乐,沉溺声色,那醉生梦死的样子怎不让人感到厌恶。让我们带着厌恶的感情读最后两句。‎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五读)‎ 9‎ 身为统治阶层,任凭这靡靡之音在晚唐传唱不衰,殊不知它将成为国家灭亡的挽歌,这怎不让人感到悲哀。让我们带着悲哀的感情再读。‎ ‎(六读)多少王朝的衰败,就是这样在人们醉生梦死、无忧无虑的享乐声中不知不觉地酿成的。脚下的金陵古城,曾见证过多少这样的亡国故事啊!身为统治者,连亡国之音也分辨不出来了,竟然还为这靡靡之音推波助澜,这怎不让人感到愤怒。让我们带着愤怒的感情再读。‎ ‎(七读)诗人就这样以冷眼看时事,以醒目观醉者,以历史讽现实,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前途的深深的忧虑。让我们带着诗人的这份清醒,带着他对靡靡之音的厌恶,对于统治阶层的沉迷不悟的失望、悲哀、愤怒,最后再诵读一遍全诗。 ‎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一、这首诗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的作品。我们以前学过陆游的很多诗歌,比如《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从那时起,我们就知道陆游是一个爱国诗人。他一生中写了很多作品,是目前古代诗人中诗歌留传后世数量最多的一位。对于陆游的生平经历,我们再来简要回顾一下:‎ 作者简介 陆游主要生活在南宋时期。他出生三年后,宋徽宗、宋钦宗被金所掳,北宋灭亡。亡国之痛、流离之苦伴随他成长,而南宋偏安一隅,屈膝乞和,促使他更加念念不忘收复中原,但他从来都得不到朝廷重用,多次罢职闲居,壮志难酬。尽管如此,陆游的爱国热情始终没有减退,恢复中原的信念始终没有动摇。‎ 二、 自由朗读,把握感情基调 明确:感情基调:慷慨激昂 壮阔雄浑 那么这首诗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呢?我们来看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陆游回归故里的第四年,也就是68岁时所作。诗人当时虽然年迈体衰,但是风雨之夜却勾起了他对金戈铁马的战斗生活的回忆,使他再次燃起驰骋沙场、保家卫国的热情。‎ 所以,读这首诗,我们要体会诗人的雄心壮志和强烈的爱国情怀,把握慷慨激昂、壮阔雄浑的感情基调。‎ 请几位同学来展示一下,看哪些同学读出了慷慨激昂的感情。‎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朗读、交流。)‎ ‎(过渡)‎ 9‎ 陆游已经68岁高龄了,虽然不受朝廷重用,只能直直地躺在孤落的村子里,但他却并不为自己的处境感到哀愁,还想着为国家守卫边疆。深夜睡在床上听着风吹雨打声,直把它当作战场的马蹄声,虽然诗人渐渐睡着了,但睡梦中又来到铁骑飞跃冰河的战场。这是多么可敬的一位老人!但是,朝廷的当权者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与陆游同时代的诗人林升写的《题临安邸》。‎ 题临安邸 ‎ ‎[宋]林 升 ‎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从这首诗我们可以知道,虽然当时中原被侵,北宋皇帝被擒,但是宋高宗却不思进取,而是安于一隅,在杭州建明堂,修太庙。达官显宦,富商巨贾也相继营造宅第,杭州成了他们的安乐窝,又具有了当年汴京的规模。‎ 北方的山河在敌人的铁蹄下风雨飘摇,而统治者们却在这里寻欢作乐,这多么让人可气!让我们质问统治者:请齐读前面两句诗。‎ ‎(学生齐读)‎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北方的老百姓过着水深火热的奴隶生活,盼望中原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简直是望眼欲穿,而你们统治者只知自己享乐,完全不管百姓死活,这多么让人可恨!让我们指着统治者问:请再读前面两句。‎ ‎(学生齐读)‎ 南宋的统治者们终日寻欢作乐,而陆游虽身处逆境,心里却始终不忘早日收复北方的壮丽河山,这多么让人敬佩!让我们带着敬佩的心情朗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四句诗。‎ 总结:我们通过两首诗歌的对比朗读,诗人陆游的崇高形象便跃然于我们的脑海中。同学们,爱国,是一个公民首要的美德。让我们追随那些爱国者的脚步,用自己的实践来发扬这种优良的传统,让爱国主义永远散发出夺人的光彩!‎ 9‎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