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新教材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新人教版.doc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共有 1 个子文件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 2014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本 册 课 时 安 排 :‎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的“各学段课程内容参考教学时间一览表”,实验教材的编者为四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安排了59课时的教学内容。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教师教学时可以根据本班具体情况适当灵活掌握。‎ 一、大数的认识(10课时)‎ ‎ 1亿有多大?………………………………………………………1课时 二、公顷和平方千米(3课时)‎ 二、角的度量(4课时)‎ 三、三位数乘两位数(9课时)‎ ‎ 1.口算乘法…………………………………………………2课时左右 ‎ 2.笔算乘法…………………………………………………7课时左右 四、平行四边形和梯形(6课时)‎ 五、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13课时)‎ ‎ 1.口算除法…………………………………………………2课时左右 ‎ 2.笔算除法……………………………………………… 12课时左右 ‎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六、统计(3课时)‎ ‎ 你寄过贺卡吗?………………………………………………… 1课时 七、数学广角(4课时)‎ 八、总复习(5课时)‎ 教学中需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 ‎ 本册教材是第二学段的开始,第一学段教学时用过的一些教具和学具有的仍可继续使用,如小棒、方木块、钉子板等。第二学段的教学需要一些新教具和学具,这里介绍几种,供参考。‎ ‎1.多位数计数器 教学“大数的认识”时使用(见教科书第3页)。可以自制,制作原理和方法与一年级下册的计数器相同,只是要把数位扩展到千亿位。也可直接在市场上购买。‎ ‎2.多级数位顺序表 教学数位、计数单位、大数的读写时使用(见教科书第20页)。可以自制,制作原理和方法与二年级下册的“万以内数位表”相同,只是要把数位扩展到千亿位,加上数级、计数单位等的内容,并可在表的下面贴上一张白纸或连接几排插袋,便于进行读、写数的练习。‎ ‎3.计算器 教学计算工具的认识、大数的四则计算时使用。计算器一般分成算术型计算器和科学型计算器两种,算术型计算器可完成基本的四则计算,但是不能自动识别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科学型计算器比算术型计算器的功能有所扩展,可以进行乘方、开方、指数、对数、统计等运算,能够自动识别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本套教科书以信利牌(TRULY)P-127型小学生专用计算器为例,介绍电子计算器的构造、功能和使用方法。‎ ‎4.算盘 教学计算工具的认识时使用。教师应准备一个算盘教具,有条件的学校可再准备几个算盘学具。‎ ‎5.用硬纸条做的角和平行四边形 教学角的度量和平行四边形时使用。通过操作理解角的大小变化,测量角的大小,理解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之间的转化关系。‎ ‎6.量角器、三角板、直尺 教学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使用。这几种教具和学具要求有很高的精确度,自己很难制作,可在市场上购买。‎ ‎7.其他教具 教师还可以根据各部分教学内容的需要自己准备或设计制作一些教具和学具。如用小棒作为算筹记数,找两把扇子认识平角和周角等;根据教科书第57页的“格子乘法表”制作表格。教科书第120页思考题的学具,如果计数器不能代替,可以自己制作类似的便于操作的学具。‎ 备课修改栏 第一单元 大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 千万、亿,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一个大数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在认数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受。‎ 课时安排:‎ ‎1、亿以内数的认识………………………6课时 ‎2、数的产生………………………………1课时 ‎3、亿以上数的认识………………………1课时 ‎4、计算工具的认识………………………1课时 ‎5、用计算器计算…………………………2课时 ‎1亿有多大?……………………… 1课时 第 一 课 时 课题: 亿以内数的读法(一)‎ 教学内容: 亿以内数的认识(课本第2~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关系。‎ ‎2、理解、掌握我国计数习惯。‎ ‎ 3、体会大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4、了解我国人口状况,在教学中渗透国情教育。‎ 教学难点:‎ 数级、数位、计数单位的区别以及”位值”的理解。‎ 教学重点:‎ 计数单位以及各计数单位间的关系。‎ 教学媒体:‎ 计数器、小卡片、表格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引入 ‎1、让学生写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数。如:‎ 学校里共有多少名学生?你家里没月收入大约是多少元?一年的收入大约有多少元?‎ ‎2、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 教师板书:25000‎ 老师:这是一个存折里显示的存款,请同学们说一说,这里有多少存款? 这个数是几位数?(五位数)各个数位的名称是什么?各个数位上的计数单位分别是什么?‎ ‎ 2 5 0 0 0‎ ‎……万千百十个 位位位位位 →数位 ‎……万千百十个 →计数单位 二、学习新课。‎ ‎1、导入新知,揭示课题。‎ 老师:以上所说的到的是我们过去学过的知识─万以内的数,其实在生活中我们已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这就需要我们学习更大的数─亿以内数的认识。‎ ‎2、介绍主题图。‎ 老师:2000年我国开展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现在老师提供几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人口数,请同学们看看这几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人口数据。‎ (1) 投影出示:(教科书第2页主题图)‎ (2) 看了这些数据,你了解了什么?有什么想法?有没有什么问题需要提的?‎ ‎3、教学例1‎ 教师:从同学们刚才尝试读数中,我们明白要想正确地读出这些大数,应该先了解掌握这些数的数位和计数单位。现在,我们就先来学习这些知识点。‎ (1) 投影出示例1图:‎ 老师:19612368这个数有多大呢?‎ (2) 计数单位的认识:‎ 计数器上遮去万以上的计数单位 ① 一千一千地数,数到10个一千。‎ 老师:10个一千是多少 学生:10个一千是一万。(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满10向前一位进1,得出结果。)‎ 教师用计数器表示:‎ ② 一万一万地数,数到10个一万。‎ 老师:10个一万是多少?(在计数器上显示“十万”)‎ ‎ ③同样方法认识百万、千万。‎ ‎④认识亿的计数单位。‎ 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千万位左边一位是什么位?它的计数单位是多少?‎ 老师明确说明:千万位左一位是亿位,它的计数单位是亿。在计数器上显示”亿”。‎ (3) 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同学们请你们想一想: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4) 认识数级.‎ ① 引导学生观察数位及计数单位的排列规律.‎ 学生回答探讨结果,并在自己的数位顺序表中填出新学习的数位以及相应的计数单位.‎ ② 进一步向学生说明:按照我国计数的习惯,每4个数位为一级.最低一级是个级.引导学生理解掌握个级左边一级是万级,万级左边一级是亿级,并填写完整.‎ (1) 认识“数值”‎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8页练习一的第1题.‎ 让学生自己尝试制作数位顺序表,加深学生对数位排列顺序的数级划分的认识.‎ ‎2. 课本第8页练习一的第3题 四、课堂总评 让学生自己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 第 二 课 时 课题: 亿以内的数的读法(二)‎ 教学内容:亿以内数的读法。(课本第5页的第2及”做一做”,第8页练习一的第2~5题)‎ 教学目标:‎ 1. 掌握含两级的数的读法,能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大数,并体会,理解读数的规则。‎ 2. 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3. 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含两级的数的读法。 ‎ 教学难点:‎ 级中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媒体:‎ 实物投影、数位顺序表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数位顺序表知识.‎ 让学生回答下列几个问题:‎ (1) 从个位起,第几位是万位?第几位是千万位?‎ (2) 个级含哪些数位?万级含哪些数位?‎ (3) 万级中各个数位对应的计数单位各是多少?‎ 2、 个级的数的读法.‎ 下面这些数怎么读:‎ 5432 ‎ 4000 2008 105 120 3025‎ 让学生说一说有什么体会?‎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2。投影出示数位表:‎ ‎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 万 万 万 ‎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然后对照数位写上数字.‎ (1) 个级的数的读法,写出2496.‎ (2) 万级的数的读法.写出24960000.‎ ① 先让学生尝试读法 ② 比较24960000和2496在数位上的区别。‎ ‎24960000含两级的数,其中的”2496”在万级,”0000”在个级,2496是个级上的数。‎ ③ 启发:引导24960000的读法。‎ 说说各个数位上的数表示什么?‎ ‎6表示6个万 9表示90个万 ‎4表示400个万 2表示2000个万 读作:二千四百九十六万,并在黑板上写出(或电脑显示)这个数的读法。‎ ① 讨论:2496与26960000读法的联系与区别。‎ ‎ 二千四百九十六┆‎ 二千四百九十六┆万 联系:“2496”不论在个级还是在万级都读二千四百九十六。‎ 区别:万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万”,读数时要添上“万”字,而个级上的数表示多少”1”,读数时就不读这个1。‎ ② 即时训练.‎ 读一读:50000 180000 2350000 40000000‎ ③ 小结:首先要先明确万级上的各数(可以画出分级线);‎ ‎ 万级上的数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 ‎ 再在后面添上一个”万”字.‎ (1) 两级的数的读法.写出6407000.‎ ① 引导观察6407000与24960000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相同点 : 都是含两级的数.‎ 不同点 : 6407000个级上有7000;24960000个级上是0.‎ ② 老师;万级,个级上都有具体的数字该怎么读?‎ ③ 先让学生尝试读一读,然后有教师总结说明;先读万级上的数(多少万)再读个级上的数.‎ 板书 : 640┆7000读作:六百四十万七千.(万级上的数是”640”,就按照个级来读─六百四十,在添上”万”字,然后再接着读个级上的数.)‎ 小结:分级→先读万级上的数→接着读着读个级上的数.‎ ④ 即时训练.‎ 读一读:1205000 2358700 18006500 256050‎ (2) 每级中见有0的数的读法.‎ 写出85000300‎ ① 讨论,尝试读法.‎ ② 要求按读数的步骤进行;‎ 分别:8500┆0300‎ 读万级的数:八千五百万 读个级的数.‎ 启发:每级中间有0的应该读零.‎ 正确读法:八千五百万零三百.‎ ① 即时训练.‎ 读一读:2430800 23000050‎ 通过练习,使学生懂得每级中间有0(不管是连续两个0,或是3个0)的都只读一个零;每级末尾有0的不读零.‎ 三、巩固练习.‎ ‎1、课文第5页的”做一做”‎ ‎2、课文第8页第2题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不体会:同样的数字放在个级和万级的读法不同。‎ ‎ 3、课文练习一的第3~5题。‎ 第3题呈现了一个情境:小组同学交流不同的读数方法,探索比较方面的读法,体现了由学生自主先哲合适的读数方法。‎ 第4题呈现三幅北京景观的图片,让学生正确地读出图下面的数,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亿的内数读法的理解,提高学生读数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 由学生自己来说说这节课体会和总结含两级的数的读法:先读万级的数,在读个数的数.万级的数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每级中间有0的应该读零(联系两个0或着三个0的只读一个零),没级末尾的0不读.‎ 第 三 课 时 课题 : 亿以内数的写法 教学内容:‎ 亿以内数的写法.(课文第6页的例3、第7页的”做一做”及练习一中的第6~8题)‎ 教学目标:‎ ‎1.掌握含有两级的数的写法,能正确写出亿以内的数。‎ ‎2.通过探究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教学难点:掌握什么时候写0、写几个0。‎ 教学重点:含有两级的数的写法。‎ 教学媒体:‎ ‎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亿以内数的读法.‎ ‎(1)先要求学生读出下面各题的数.‎ ‎32000 1200000 1050000 30080000‎ ‎40500000 186400 1086400 10086004‎ (1)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经过学生的回答,教师简明概括,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亿以内的数的读发.‎ ‎2、万以内的数的写法.‎ ‎(1)出示9650,学生读:九千六百五十 擦去”9650”,让学生根据”九千六百五十”写数.‎ ‎(2)出示”7080”,学生读:七千零八十”.‎ 擦去” 7080”,让学生根据” 七千零八十”写数 ‎(3)让学生说一说万以内的数的写法体会.‎ 学生可能回答:‎ (1) 从高位写起,那一位上是几就写几,那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就写0占位.‎ (2) 要注意含有0的数的写法.‎ 二.讲授新课 ‎1、导入新知,揭示课题.‎ 老师:刚才我们写的几个数,都是万以内的数的写法.同学们掌握了这些方法,还谈到了写数的体会,并总结出一些经验.很好!这对于我们进一步学习写数很有帮助.今天,我们就进一步学习新的内容─亿以内数的写法.板书:亿以内数的写法.‎ ‎2、教学例3.‎ (1) 投影出示:‎ 语音播出:”2000年有六千八百五十万少先队员参加了手拉手活动.‎ ① 尝试写六千八百五十万.(对照数位顺序表)‎ ② 同桌互相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写的?‎ ③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掌握含两级的数的写法.如:‎ 六千八百五十万含有几级的数?(两级)‎ 你怎么知道?根据什么?(读数时有”万”字)‎ 万级数位上是多少?个级的数是多少?‎ ④ 写数步骤:‎ 先出示数位顺序表.‎ ‎ 千 百 十 万 ┆ 千 百 十 个 ‎ 万 万 万 ┆‎ ‎ 位 位 位 位 ┆ 位 位 位 位 写万级上的数.‎ 问: 六千八百五十万,写在万级上的数字是多少?‎ 生:6850.‎ 板书:(对照数位顺序表)6850‎ 写个级上的数.‎ 问:个级数位上有没有数?(没有)‎ ‎ 没有数怎么办?(用0表示或用0占位)‎ ‎ 如果不写0,就剩下”6850”性不行?为什么?‎ 板书:(对照数位顺序表)在6850后面写上”0000”,即68500000.‎ ⑤ 读一读.‎ 同样,把68500000分级,在读做:六千八百五十万,然后和原来的读数(原题目)进行比较,检验.‎ (2) 显示:三千零八十万人参加了”保护母亲河”行动.‎ ① 让学生尝试写数;‎ ② 引导启发:含有几级的数;‎ ‎ 万级上的数字是多少?个级上的数字是多少?‎ ‎ 与上一题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要注意什么?‎ ‎(同样,这也是含两级的数,万级上的数字是”3080”,个级上的数字是”0000”.在写数时要注意:万级上的“零”要用0表示,个级数位上要用0占位.)‎ (1) 写一写:一千五百六十九万三千 ‎ 六百七十二万三千一百一十三 ① 同样,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在让学生学出这两个数;‎ ②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讨论,检验;‎ ③ 提出存在的问题,有同学或来势来讲解;‎ ④ 全班交流,板书正确写法:‎ 一千五百六十九万三千 写作:15693000‎ 六百七十二万三千一百一十三 写作:6723112‎ ⑤ 看数读一读.‎ 三、巩固练习 ‎1.课文第7页”做一做”‎ ‎(1)由学生独立完成,请4位同学上台板演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全班校对.‎ ‎2.课文第7页:“你知道吗?”‎ 介绍有关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发展历史,对学生形成数感,感受数字的文化内涵提供了素材。‎ ‎3、练习一的第6题的一、二排 第6题“看计数器写数”要求学生对照计数器上的数位顺序,看珠子写数2、练习一的第7题,‎ 本题没有数位表来支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数位线或数位格来代替,逐步过度到直接写出.‎ 四、练习一的第6题的第三排 五、总评:‎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 四 课 时 课题: 练习课 练习内容: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能正确地,熟练地读,写亿以内的数.‎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意识.‎ ‎3.通过收集有关大数的信息的活动,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难点:‎ 每级中间.末尾含有0的树的读,写法 教学重点:‎ 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媒体:‎ 数位顺序表、实物投影 练习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对照顺序表,回答.]‎ 千 百 十 万 ┆ 千 百 十 个 万 万 万 ┆‎ 位 位 位 位 ┆ 位 位 位 位 ‎ 9 ┆ 0 0 0 0 9表示什么?这个数读作________‎ ‎ 1 0 5 ┆ 0 0 0 0 1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 ‎ 2 3 0 0 ┆ 0 0 0 0 这个数读作___________________‎ ‎ 2 3 4 ┆ 0 0 0 0 2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这个数读作___‎ ‎ “234”在哪一级上表示什么?‎ ‎ “5”在哪一级上,表示什么?‎ ‎ 这个数读作__________.‎ ‎ 1 0 2 0 ┆ 0 8 0 0 这个数读作__________.‎ ‎2.写出下面各数.‎ 六千三百二十 二十三万五千 一百零四万零二十 要求:(1)先说一说写数的方法,步骤(你是怎么写的)‎ ‎(2)读一读,先明确含有几级的数;‎ ‎(3)对照数位顺序表写数.‎ ‎2.练习一中的第12题.‎ 要求:(1)先读一读:13090034,96000000,860100,13909000‎ ‎ (2)写一写:九千六百万 一千三百九十万九千 ‎ 八十六万零一百 一千三百零九万零三十四 ‎ (3)按题目要求连一连 ‎ (4)想一想:如果不经过读数,写数,能不能通过推测,判断进行连线?说出你的策略.‎ 二.专项练习 ‎1.不对照数位顺序表直接写出下面各数.‎ ‎(1)一百五十万三千 ‎①由学生独立完成;‎ ‎②引导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过度到直接写数.‎ 如:第一步,先明确有几级的数.‎ ‎ 第二步,划线表示万级,个级万级 个级,最重要的是必须明确每级含有死个数位.‎ ‎ 第三步,分级填上数字:10250600/万级个级 ‎(3)写一写:‎ 一千零八万 二百二十六万三千四百 二百万零六十三 ‎2.课本练习一中的第14题:‎ 要求:(1)教师读数,学生听写 ‎ (2)同桌校对,互相交流,检验;‎ ‎(3)让学生说说体会,介绍自己写数的方法,步骤.‎ ‎3.课本练习一中第9题.‎ 要求:‎ ‎(1)看一看,读一读,说一说题目特征.‎ ‎(2)引导练习.‎ 比如第(1)小题.‎ 提出问题:最高位是什么位?‎ ‎(对照数位顺序表)百万位上写什么数字? 十万位上写什么数字?‎ 千位上写什么数字? 其余各个位写什么数字?‎ ‎(3)第(2)(3)题由学生独立完成.‎ ‎(4)学生之间相互校对,教师巡视,检查.‎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练习一的第10.12.13.15题.‎ 第10题呈现了一个读,写数的实现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大数.教材这样设计题目的目的既可使学生感到有趣,也为教师组织合作学习提供了素材,因此我们要很好地利用,并组织开展活动.‎ 第11题呈现一组图片,让学生读,写其中的数.图片的内容可使学生了解有关知识,扩大视野.‎ 第15题是判断题,同过呈现的4个数据让学生说出是否合理,不仅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水平,培养了学生对大数的数感,而且训练了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 四、练习 课本练习一的第11题 五、总评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第 五 课 时 课题: 比较大数的大小 教学内容: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课文第13页的例4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二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比较大数的大小的方法.能正确地.熟练地比较两(或两个以上)大数的大小 ‎2.通过探索互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多个(两个以上)大数的比较.‎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比较大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媒体:‎ ‎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读出下面各数.‎ ‎32800 230008 1230080 3200000‎ 要求:‎ ‎1.题目用课件逐一出示;‎ ‎2.学生看数后,读数(每小题可请1.2位学生来读);‎ ‎3.课件出示每一题读法;‎ ‎4.全班对照数字,齐读一遍.‎ 二.讲授新课.‎ ‎1.对照数位顺序表,读数并回答问题.‎ ‎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万 万 万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 ‎ 4 0 0 0 0 0‎ ‎ 4 0 0 0 0 0 0‎ ‎(1)读一读:400000读作四十万 ‎ 4000000读坐四百万 ‎(2)回答问题.‎ 十万位上的”4”表示什么?(表示4个十万)‎ 百万位上的”4”表示什么?(表示4个百万)‎ 同样的数字─”4”在不同的数位上所示的大小一样吗?‎ ‎(3)比一比,这两个数哪个大哪个小?‎ ‎(4)想一想:如果去掉数位顺序表,你能否一下看出这两个数谁大谁小?你怎么想的?‎ 学生可能说:从数位的比较可以容易看出谁大谁小,一个是七位数,一个是六位数,七位数大雨六位数.‎ 这种想法很好,也很正确,教师应给予肯定,表扬.‎ (1) 比一比 (2) ‎700000和6000000 9999和111111‎ ‎2.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紧接着出示:‎ ‎6500000和5600000‎ 问:这两个数都是七位数,那么,又是哪个大哪个小呢?‎ 生:6500000大雨5600000.‎ 问:为什么?请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读数.根据数位顺序得出六百五十万大雨五百六十万.(两个数的最高位都在百万位,一个是6,一个是5,6个百万大雨5个百万.)‎ 引导探索:可是5600000中的第2个数字是6.而6500000的第2个数字是5,6比5大.我说5600000大雨6500000行不性?为什么?‎ ‎(对这个问题,学生并不难判断,很容易说出理由.老师引导的目的,是让学生概括出位数相同时,两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规律.)‎ 启发:从中你又知道了什么?‎ 生:位数相同时,看最高位(学生可能会表达成”第一位”,教师要予以改正.)最高位数字大的,这个数就大;最高位数字小的,这个数就小.‎ 紧接着,教师再出示:‎ ‎3306558和3380000‎ 问:那个大,那个小?你又是怎么比较的?‎ 等学生争取回答结果并说出比较方法后,老师再问,从中你又知道了什么?‎ 应到学生概括出:最高位上数字相同,就看后一位数字,后一位又相同,就看再后一位的数字,这一数位上的数字大,这个数就大;反之亦反.‎ ‎3.教学例4‎ 出示中国地图册挂图.‎ (1) 先让学生在地图中找到以下几个省的位置;‎ 黑龙江,内蒙古,青海,四川,西藏,新疆.‎ ‎(2)问:你去过这些省吗?看到了什么?给同学做个简单介绍.(学生知道什么就讲什么)‎ ‎(3)幻灯出示各地区特点的形象图片,教师先对这些文化名胜作简单介绍,然后再呈现各省的面积数.‎ ‎(4)让学生正确地读出这些数.‎ ‎(5)随意选取两个省份的面积数进行比较.‎ 如:黑龙江:454800 内蒙古:1100000.‎ 经过以上的基本题练习,学生根据位数多数字大,位数少的数字小,很容易得出结果.这时再要求学生用”>”号表示,得 ‎ 1100000>454800‎ 又如比较:西藏:1210000和新疆1660000.‎ 学生根据,位数相同,从最高我诶开始比较,也很容易得出结果.‎ ‎ 12100001210000>1100000‎ 六位数:720000>485000>454800‎ 正确排列:‎ ‎1660000>1210000>1100000>720000>485000>454800‎ 三.课堂活动 课文第13页的”做一做”‎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根据每组树的位数情况说一说比较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 ‎1、课内外作业.‎ 课文练习二的第1.2题.‎ 这两题是配合”比较大小”安排的练习题.第一题是联系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第2题是联系比较死个数的大小并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联系完成后,可以安排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及过程,看看哪一种方式简便,哪一种便于比较数的大小.‎ 第 六 课 课题 : 大数的改写 教学内容:大数的改写课本第14——1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掌握将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的方法,能正确的改写整万的数.‎ ‎2.掌握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的方法.能正确地”略写”非整万的数.‎ ‎3.理解,掌握”四舍五入”的含义,并能正确运用.‎ ‎4.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增强学生的科普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 教学难点: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做范围的近似数.‎ 教学重点:大数的”改写”和”略写”‎ 教学媒体: ‎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 旧知铺垫 出示下面各题 ‎1、写出下面各数 一百二十万二千三百 写作:‎ 二百零四万五千 写作 三千零二十万零六百八十 写作 五千八百万零七百吨 写作 三百六十四万八千个 写作 写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然后幻灯补充正确写数.‎ ‎2、读一读下面各数.‎ ‎2000000 读作 ‎3500000 读作 ‎10200000 读作 ‎86000000 读作 学生读数完成后,教师板书补充读数.‎ 二、讲授新课 ‎1、教学例5‎ ‎(1)出示挂图或电脑课件展示人体血液的构造,介绍红细胞,白细胞的作用.如图:‎ 说明在一滴血液中含有多大数目的红细胞和白细胞,教师出示板书。‎ 一小滴血液含有:‎ 红细胞:5000000个 白细胞:10000个 ‎(2)让学生读一读这两个数.再看看这两个数有什么特点.‎ 学生交流后,教师说明:这两个数都是整万的数.什么是整万的数呢?‎ 像20000 350000 1000000 1020000……都是整万的数.‎ 像20035 356000 1000005 1025600……都是非整万的数.‎ ‎(学生明确了整万数与非整万数后,不仅对改写以”万”坐单位的数有帮助而且对将非整万数”四舍五入”到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做了铺垫.)‎ ‎(3)明确告诉学生:在生产,生活中人们为了方便读写,常常将万位后面的4个0省略掉,换成一个”万”字来代替数末尾的4个0,这样就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了以”万”作单位的数.‎ ‎(4)改写.‎ 板书出示:500┆0000个=500万个 强调:把个级的4个0省略掉,在500后面写上个”万”字.这样照样读作:五百万个.‎ 想一想:10000个=1万个.‎ 先让学生来说,然后教师添上板书”1”‎ ‎(5)即时尝试.‎ 把下面的数改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180000 300000 18000000‎ 学生独立改成.老师巡视,观察学生是否记住写”万”字,并当作要点进行强调.‎ ‎2、教学例6.‎ ‎(1)投影展示太阳和地球图,让学生观察,收集信息,了解太阳和地球的大小关系.‎ ‎(2)让学生读出太阳和地球的直径分别是多少.并说一说太阳的直径是地球的多少倍.这时学生感到直接说出这两个大数之间的倍数关系比较困难.‎ ‎(3)启发学生想到:用”万”作单位的数进行比较会比较方便.‎ ‎(4)观察这两个数有什么特征?怎样把这两个数改为整万的数?‎ ‎ (5)介绍”四舍五入”法及如何用”四舍五入”法将非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①找准万位上的数.板书:12756‎ ‎②看万位右边第一位上的数,是2‎ ‎③说明:根据”四舍五入”法规定,像这样小于5,把它和右边的数全舍去,改写成0.板书:12756≈10000.‎ 说明:因为得出的是近似数,所以必须用”≈”,不能用”=”.‎ ‎④再把100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板书10000=1万(说明:这里两数是相等的,只能用”=”)‎ ‎(6)想一想:怎么将1389000用”四舍五入”法该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 先让学生尝试练习然后教师在逐步引导. ‎ ‎①找准万位上的数:1389000‎ ‎②看万位右边第1位上的数.大于5向前一位进1,再把它和右面的数全舍去,改写成0.‎ 板书:1389000≈1390000‎ ‎③再把1390000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板书:1390000=139万 教师:太阳的直径是地球的多少陪.‎ ‎(7)即时尝试 把下面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1264008 1328543 1209000‎ 先由学生尝试练习,然后教师讲评,如果学生直接”略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也可以,但要强调写上”≈”‎ 如:1264008≈126万 1328543≈133万 三、巩固练习.‎ ‎1、课文第14页的”做一做”。‎ 通过联系,一方面是让学生用刚学到的知识进行改写,进一掌握新知;一方面回忆过去提供的有关地理知识素材,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地理知识,扩大视野.‎ ‎2、课文第15页的”做一做”。‎ 通过让学生分别求出同一个大数的不同的近似数,联系使用”四舍五入”求近似数,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近似数的理解.‎ ‎3、课文练习二的第3~8题。‎ 第3题的素材介绍了我国主要的农产品,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改写之后还要求学生进行大数的比较,对两部分知识进行混合练习。‎ 第4题是关于近似数的练习,通过准确数与近似数的对比,区分联系,体会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准确数,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近似数,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近似数的含义和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第5题是关于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中6个省份的人口数.让学生求出这些数的近似诉,并提示学生在可能的情况下通过互联网等媒体了解其他地区的人口数.同时还介绍了我国每十年进行一次人口普查的知识.‎ 第6题是大数的大小比较,是对上一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练习.‎ 第7题是让学会练习将大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对于题目中出现了亿以上的数,对改写不会增加难度。‎ 第8题是先写数,然后再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就是用”四舍五入”‎ 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 四、课堂总结。‎ ‎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数的产生 第一课时 课题:数的产生 教学内容:教材第19-20页数的产生、自然数和整数、十进制计数法及数位顺序。‎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简单了解数的产生,认识自然数的含义。知道自然数是整数的一部分。‎ ‎2.使学生认识多位数的计数单位,理解十进制计数法及数位 的含义,掌握数位的顺序和数级的概念,能根据数位或数级的顷序,初步认识一个具体的数中各个数位,以及数的组成。‎ 教学重点:数的产生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意义 教具准备:计数器,多位数的卡片,数位顺序表。‎ 教学过程:‎ 一、教学数的产生 ‎1.复习。‎ ‎(1)提问:你能从右往左说出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吗?谁能从右往左说一说每个数位上的计数单位? ‎ ‎(2)读出下面各数,并说一说每个数的组成。10000 4000 4500 4530 4532 2060 2006‎ ‎2.教学数的产生。‎ ‎(1)自然数的产生。 (2)说明数的产生。‎ ‎3.教学自然数。‎ ‎(1)说明自然数。‎ 有了数字,就可以用数来表示物体的个数。‎ 提问:如果一个物体也没有,用哪个数表示?‎ 追问:什么样的数叫做自然数?你能再说出几个自然数吗?‎ ‎(2)教学自然数的特征。‎ 提问:自然数是怎样排列的?相邻的两个自然数相差几?有最大的自然数?为什么?‎ 想一想:自然数的个数是怎样的?‎ 追问:哪些数是整数?‎ 二、教学十进制计数法 ‎1.教学计数单位。‎ ‎(1)复习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 我们在前三年多里学的整数,都是万以内的数。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指板书的个、十、百、千、万)想一想,这些计数单位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提问:根据上面的关系,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教学万以上的计数单位。‎ ‎①说明: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要用到比万大的数,从今天起,我们要学习比万大的多位数。‎ 老师举出一些比万大的数的例子。‎ ‎②从以前学习的一万开始,还可以继续数下去。‎ 出示计数器,拨上一万。提问:现在计数器上表示多少?‎ 我们可以一万一万地数下去。‎ 追问:10个一万是多少万? 现在我们一起十万十万地数。‎ 追问:10个十万是多少万? 一百万一百万地数。10个一百万是多少万?怎样拨珠?现在万位是“1”,是1个多少?接下去一千万一千万地数。数到10个一千万时,说明向前一位亿位上进1,是一亿。这时计数单位是什么?‎ 提问:刚才数数时,有哪些计数单位?每位满几就向前一位进 l?‎ ‎③我们还可以这样数下去。师生共同一亿一亿地数到十亿、‎ 提问:10个一亿是多少亿?十亿十亿地数到一百亿。提问:l0个十亿是多少亿?谁能说一说,这里数数时有哪些计数单位?‎ ‎①小结:现在,你能按顺序说出有哪些计数单位吗?‎ 让学生看着计数器的数位按顺序说——说有哪些计数单位。‎ ‎2.说明十进制计数法。‎ 刚才我们数数时,每一位上的计数单位满几就要向前一位进l?想一想,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说明: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都是十进关系。像这样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法。‎ 追问:怎样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在十进制计数法有哪些计数单位?‎ 三、教学数位顺序表 ‎1.讲解数位。‎ ‎(1)提问:阿拉伯数字有哪几个?‎ 说明:要把一个数写出来就要用到数字。例如386,是一个数,它要用三个数字3、8、6。‎ 追问:这个数是多少?用了哪几个数字?‎ 板书1529。提问:这个数是多少?用了哪些数字?这个数从右往左有哪些数位?每个数位上的计数单位是什么?‎ 指出: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每个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2)下面数里各有哪些数位?每个数位上的数字各表示多少? 2625 313‎ 说明:数字2在十位上表示2个十,在千位上表示2个千;数字3在个位上表示3个一,在百位上表示3个百。一个数字所在的数位不同,表示的数的大小也不同。‎ ‎2.教学数位顺序表。‎ ‎(1)认识数位顺序。‎ 除了已经知道的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外,多位数的数位也是按一定顺序排列的。请看整数的数位顺序。‎ 提问:从右往左除了已经学习个位、十位、百位、千位外,依次还有哪些数位? 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追问:从右往左,第五位是什么数位?第九位呢?‎ ‎(2)认识数级。‎ 说明: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边起每四位是一级。‎ 提问:从数位顺序表上看,依次有哪些数级?个级有哪些数位?万级有哪些数位?亿级呢?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指名学生说一说,从右往左,哪些数位是个级?哪些数位是万级?哪些数位是亿级?‎ 追问:你发现每个数级的数位排列有什么规律吗?‎ ‎(3)请你按数级从右边起,说说每个数级各有哪些计数单位。‎ ‎(4)做“练一练”。‎ ‎3.认识多位数的组成。‎ ‎(1)下面的数各是几位数,按数级分各有哪几个数级?你是怎 样分的?‎ ‎3248 143248 1263248 41263248‎ ‎(2)先把下列各数按数级分一分,再说一说各有哪些数位,最 高位是什么数位。‎ ‎4253643 62538 234567321 4561732150‎ ‎(3)下面各数亿级、万级、个级上的数各是多少?‎ ‎263004 2063245 12304325 12072462130‎ 引导学生先分数级,再启发学生说出每一数级上各是多少。‎ ‎(4)从左往右,先根据数位的顺序,指导学生说一说下面各数的组成;再根据数级的顷序,告诉学生每一数级上各表示多少,并让学生说一说。 3400 2603400 623054000‎ 四、小结和练习 第二课时 课题:亿以上数的读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21页。‎ 教学目标:‎ ‎1、认识亿、十亿、百亿、千亿。‎ ‎2、能正确地读出亿以上的数。‎ ‎3、通过归纳亿以内数的读数规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整理数位顺序表和亿上数的读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投影片、拨数器 教学过程:‎ (一) 学前准备 ‎1、要求同学说出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学生口答。‎ ‎2、投影出示:‎ ‎(1)、10个亿( );10个十亿是( )十个百亿是( )‎ ‎(2)、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几?‎ 三、小黑板出示:读出下列各数。‎ ‎47690000、7002000‎ (二) 探究新知 ‎1、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读法 ‎2、提出要求:在拨数器上一千万一千万地拨,一直拨到九千万。‎ 问:九千万加一千万是多少?千万位满十怎么办?(板书:亿)‎ 在拨数器上一亿一亿地拨珠,一直拨到九亿。‎ 问:九亿加一亿是多少?亿位满十怎么办?(板书:十亿)‎ ‎(用同样的方法认识百亿、千万亿。)‎ 板书:十亿、百亿、千亿 指出:亿、十亿、百亿、千亿都是计数单位 ‎3、教学例1‎ ‎(1)、要求学生在拨数器上拨出六十一亿 引导学生先按个级的方法读六十一,再在后面加个“亿”字。‎ ‎(2)、要求学生在拨数器上拨出一百亿四千万二千并按刚才的方法读出这个数。‎ ‎(3)、要求学生读出“做一做”中的练习题中的数。‎ ‎(4)、小结:亿级上的数和个级上的数的读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课题:计算工具的认识 教学内容:计算工具的认识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知道计算工具发展的简单历史,认识算盘,了解珠算的计算方法。‎ 2. 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3. 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思想。‎ 教学重点:介绍数字键和运算键 教学难点:键盘操作与显示的关系。‎ 教具准备:算盘,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谈话。‎ 教师:同学们,你们去过超市吗?当你们同家人在那买了生活和学习用品后,兴高采烈地去结帐时,结帐处的阿姨是怎样给你们算帐的呢?用计算器算帐有什么好处吗?想一想,什么土地方,哪些行业的人员会使用计算器或计算机呢?‎ ‎2、了解学生调查的情况。(调查作业提前布置)‎ 教师:昨天让大家回家调查发结帐时所用到的工具。谁能给大家说说。‎ ‎ 算盘也是一种计算工具,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些关于算盘的知识呢?‎ 二、探究新知 ‎1、计算工具发展的简单历史 ‎(课件简单介绍计算工具的发展)‎ ‎2、珠算 ‎(1)介绍珠算 用算盘作为工具进行计算的方法,叫做珠算。珠算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计算实践中,首创的一门科学的计算技术,是我国珍贵的历史产物之一。据记载,十五世纪初期,珠算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先后流传到朝鲜、日本、韩国等邻邦,成为东亚各国广泛使用的一种计算方法。‎ ‎(2)认识算盘 认识算盘各部分名称:梁、档、框、顶珠、上珠、下珠、底珠。‎ ‎3、算盘的计数方法。‎ 算盘上每一档代表一个数位,计数前先要确定某一档做个位,定位是有算盘计数的特殊要求,再从个位向左依次是十位、百位、千位等与整数的数位顺序一致。‎ 使用算盘时,只有把算珠拨到靠梁时,才表示算盘上有数,算珠都靠框时,表示没有数。‎ 说明:“5”一般不用5个下珠表示,而是用一个上珠表示,“10”一般不用一个上珠和五个下珠表示,也不用两个上珠表示,而用十位上的一个下珠表示,这一点与十进制计数法是一致的。‎ ‎4、珠算拨珠方法 用拇指拨上1、2、3、4、‎ 用食指拨去世、2、3、4、‎ 用中指拨上5,拨去5‎ 用拇指和中指联合拨上6、7、8、9,再有食指和中指同时拨去6、7、8、9。‎ ‎5、了解计算器的知识 ‎(1)了解计算器的外观 ‎(2)说说在生活中见过什么样的计算器。‎ ‎(3)认识计算器的面板。‎ 用计算器的计算 第一课时 课题: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内容:用计算器计算,课本第26、2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了解算术型计算器表面各按键的功能.‎ ‎2.了解算术型计算器工作的基本过程.‎ ‎3.掌握算术型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计算器的键盘结构,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投影下列题目。‎ ‎57+26=       82-49=      12×27=      351÷13= ‎ ‎36+47=       41-18=      26×28=      544÷16=‎ 师:哪个同学和老师比赛?看谁做的快?‎ 师:同学们想知道老师为什么做的又对又快吗?这节课老师就把这中间的奥妙告诉你们,相信你们知道后比老师做的还快.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电子计算器的使用.‎ ‎(板书课题) ‎ 二、讲授新课 ‎(一)计算器的认识 ‎1.师:关于计算器,同学们都知道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言)‎ ‎2.师:大家说的都不错,下面我们请计算器博士给大家介绍一下电子计算器方面的知识.(演示动画“电子计算器”)‎ ‎3.师:听了计算器博士的介绍,我们对于电子计算器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那么如何使用呢?我们继续研究.(学生拿出准备的计算器)‎ ‎4.出示思考题 ‎(1)计算器包括哪些按键?‎ ‎(2)这些按键的功能是什么?(学生通过实验自己验证)‎ ‎5.汇报结果 ‎(1)哪些是数字键?按下数字键在哪里显示?他们什么关系?‎ 教师任意报数,学生练习输入(教师强调输入要从高位输起)‎ ‎(2)要完成加减乘除运算并显示计算结果,还需要什么键?(四则运算键和等号键)(板书)‎ 练习12÷4 (说出过程)‎ ‎(3)A.如果发现输入错误,怎么办?(清除键)(板书)‎ ‎ 例如:9-3,‎ 按键,教师强调:清除键只清除错误输入的4,前边输入的数据仍然保留.‎ B.如果一道题计算完毕,需要计算另一道题,这时应该怎么办?‎ C.如果需要清除前边的所有数据,应该怎么办?为什么?‎ 师:下面我们通过几道四则运算式题,检验一下大家的学习效果.‎ ‎(二)计算器的应用 ‎1.出示例1:用计算器计算386+179 825-138(板书)‎ 学生自己试做,然后汇报过程.(教师可继续演示动画“电子计算器”,利用其中的计算器进行演示)‎ 教师关键要强调输入数据和使用运算键的方法.‎ 练习:‎ ‎750+1473=     2983-627=      32×68=‎ ‎1548÷43=      49×39=        17805-3976=‎ 小结:加、减、乘、除的单项运算,只要选择相应的四则运算符号就可以了 ‎2、教学例题2‎ 出示:9999×1‎ ‎ 9999×2‎ ‎9999×3‎ ‎9999×4‎ ‎(1)独立计算,把结果写出来。‎ ‎(2)观察,找出答案中数位上的数字排列规律。‎ 出示:9999×5‎ ‎9999×7‎ ‎9999×9‎ ‎(3)按照找出的规律,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这些题的答案。‎ ‎(4)运用计算器对答案给予验证。‎ 三、巩固反馈 ‎1.用计算器计算.‎ ‎48+97      146-89      301+274      1952-764‎ ‎102×63     4608÷36     27×39        1596÷38‎ ‎2.用计算器计算 ‎591-243+207        52×34+625       3815÷35-27‎ ‎32×59-1034         8004÷92+76      8027-7570-84‎ ‎3.有一批货物,用一辆载重8吨的货车15次可以运完;如果改用一辆载重12吨的货车,多少次可以运完?‎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知识?用计算器计算时我们要注意什么?根据你所了解和掌握的关于计算器的知识,你能设想一下未来计算器的发展趋势吗?‎ 五、课后作业 ‎1.用计算器计算.‎ ‎69000+135000=        352400-168000=‎ ‎300760-259065=       920084+1540217=‎ ‎2.用计算器计算.‎ ‎203-2584÷76=         2405÷(85-48)=‎ ‎35×(729÷27)=       7641-56×82=‎ ‎2412÷(288÷8)=      470+21×19=‎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课,课本第28页到32页练习三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读、写亿以上的数。‎ ‎2.通过让学生观察、发现规律,从而感受有些题目用简便方法比计算器还要快一些。‎ ‎3.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灵活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 教学准备:计算器,数学卡片 教学过程:‎ (一) 基本练习 1、 回忆亿以上数的读法、写法和改写方法。‎ 学生相互启发、补充。集体交流,达成共识。‎ 2、 教材第28页的第5题。‎ (1) 投影出示,读题。‎ (2) 按题目要求,独立完成。‎ (3) 教师有针对性地辅导。‎ 3、 写出下列各数。‎ ‎(1)一亿三千八百万 写作:( )‎ ‎(2)四亿零八十万七千 写作:( )‎ ‎(3)六百亿九千零二万 写作:( )‎ ‎(4)一千零二亿零二十万 写作:( )‎ ‎4、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用“亿”做单位的数。‎ ‎(1)300000000 =( )亿 ‎(2)2800000000 =( )亿 ‎(3)80200000000 =( )亿 ‎(4)50000000000 =( )亿 二、巩固练习 ‎1、教材第31页第15题 ‎(1)四人一组,分组游戏。‎ ‎(2)讲明游戏方法 ‎ 每人用数字卡片摆出一个多位数,其他三人分别读一读。‎ (1) 反复摆、读,交流自己的读数的方法。‎ ‎2、把下面相等的数用直线连接起来。‎ ‎2045000000 七亿 ‎32100000000 七十亿零八百零五万 ‎700000000 三百二十一亿 ‎350070000 二十亿四千五百万 ‎7008050000 一百零三亿 ‎10300000000 三亿五千零七万 3、 用3、6、0、0、0、0、8、9、这八个数字,按要求写出八位数。X|k | B| 1 . c |O |m ‎(1)最大的数。 ( )‎ ‎(2)最小的数。 ( )‎ ‎(3)不读0的数。 ( )‎ ‎(4)约等于1亿的数。 ( )‎ ‎(5)改写成8369万的数。( )‎ ‎4、教材第30页第13题。‎ ‎5、教材第31页第14题。‎ ‎ 注意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6、教材第32页的第19题。‎ ‎(1)看清题意,说说自己的想法。‎ ‎(2)集体口算结果 ‎(3)出示题目的下部分。 ‎ ‎(4)看看结果是否合理,分析一下错误原因。‎ ‎(5)计算出精确值进行验证。‎ ‎(6)谈谈做题感受。‎ 活动课 1亿有多大 教学内容: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课文第33—3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通过学习、交流,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向他人学习、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大数的意义,建立数感。‎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1亿有多大。‎ 教具准备:一叠纸张(1000张)、直尺等。‎ 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 老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许多大数。今天,老师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能想象1亿有多大吗?引发学生猜想。学生根据不同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可能会结合不同的量进行猜测。‎ 学生回答的内容可能有:1亿大米能装满一间房子、一整车吧;1亿米在体育场上要跑一万圈,10万圈吧;1亿本书摞起来有一座山那么高吧。‎ 二、探究活动X|k | B| 1 . c |O |m ‎1.首先确定研究方案,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研究选择测量“1亿张纸摞起来的高度。”‎ ‎2.思考如何进行测量。‎ 提问引导:找出1亿张纸摞起来直接进行测量行吗?不能直接测量怎么办?‎ 学生想到,可以先测量一部分,再推算出整体是多少。‎ ‎“一部分应该取多少张呢?学生:100张、1000张、10000张。‎ 教师:有没有想到取115张、1021张呢?接着说明,为了计算方便,应该取整百、整千、整万的数量。‎ ‎3.分组进行实验操作。‎ 分别用100张和1000张纸的高度为基数进行测量。‎ ⑴教师取几份100张纸给部分学生测量高度,然后学生分小组推算1亿张纸的高度;‎ ⑵‎ 教师把1000张纸给其他的学生测量高度,让他们也分小组去推算1亿张纸的高度。‎ 由于学生测量时的误差,得出的结果也不相同,另外部分学生对推算的方法、过程也不一定理解、掌握,所以,教师有必要进行全班讲演。‎ 以100张为例。测量高度:约1厘米。(为了计算的方便,预备的纸张要有所选择)‎ 提问引导:1000张呢?——10厘米 ‎ 10000张呢?——100厘米——1米 ‎ 100000张呢?——10米 ‎ 1000000张呢?——100米 ‎ 10000000张呢?——1000米 ‎ 100000000张呢?——10000米 ⑶推算结果。‎ ‎1亿张纸的高度是1万米。老师:你知道1万米有多高吗?‎ 你记得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有多高吗?这里学生感受到1万米比珠穆朗玛峰还高,也就是说如果有1亿张这样的纸摞起来,它的高度将超过珠穆朗玛峰。‎ 以1000张为例。测量高度:约9厘米。照此推算:1万张的高度为9000米。‎ 老师:为什么选择不同的基数进行测量,推算的结果就不同呢?‎ 为了让学生理解“基数越大,误差越小”的道理,教师可以打个比方;如果取1亿张还有误差,还有误差吗?‎ 三、自主活动:让学生自己选择不同基数的物品进行测量、推算,进一步感受1亿有多大。‎ 教学后记:‎ ‎ ‎ 第二单元 公顷和平方千米 教学内容:课本第84页(公顷、平方千米)‎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土地面积单位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 ‎2、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 ‎3、进一步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4、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 教学重难点:形象感知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使学生了解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 教学准备:让学生课前测量一下操场的长和宽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球赛吗?(学生自由谈一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让我们一起看一幅体育场的图片好吗?师出示情境图。‎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寻找数学信息。向同学们介绍自己发现的数学信息。‎ 师:现在老师很想知道这个体育场的面积有多大,你们能帮助老师想一下办法吗?‎ 生:……‎ ‎(生可能会说,这么大,怎么量呀?)‎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比平方米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师板书课题:公顷和平方千米 设计意图:用学生平时喜欢观看的足球赛为教学情景,学生感兴趣,在这种氛围下将学生带入新课的学习,提高教学效率。新 课 标 第 一 网 二、自主合作探究:‎ 活动一:学习公顷 师:同学们,你们课前对操场的长和宽进行了测量,谁能说一说自己测量的数据?‎ 生:我测量操场的长是140米,宽是100米。‎ 根据你们测量的数据,你能计算出后操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吗?‎ 学生独立计算出操场的面积是多大。‎ ‎140×100=14000(平方米)‎ 师:你认为用平方米去测量像操场这样大的面积方便吗?‎ 生:不方便。‎ 师:其实有一个比平方米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多大的面积是1公顷呢?谁能估计一下,你认为1公顷有多大?‎ 生:教学楼那样大。‎ 生:象操场那样大是一公顷。‎ 师:1公顷到底有多大?‎ 教师边说边板书: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同时 也让学生看到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为何让学生进行估计,原因在于:学生在没有一公顷的概念前的估计属于一种,无尺度的估计,也就是随意估计,想它是多少就估成多少。而在知道了公顷的概念之后,就好象给了学生一把尺子,对于所接触的面积就可以用这把尺子进行度量。前后的对比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掌握。‎ 师:刚才同学估计我们的教学楼大约是一公顷,在你知道了一公顷有多少之后,你认为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生:不正确,因为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而我们的教学楼的长不到100米,宽更不到100米,所以它的面积没有1公顷。‎ 师:你怎么知道教学楼的长和宽都不到100米,你进行测量了吗?‎ 生:没有。因为我们对操场进行了测量,操场的宽是100米,而教学楼的长和宽都没有操场的宽长,所以我认为它的面积不到1公顷。‎ 师:刚才有的同学说,操场的面积是1公顷?你认为呢?‎ 生:我认为不是。因为操场的长比100大,所以我认为操场的面积不是1公顷,但是可以说是操场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 设计意图:教师针对学生前面的估计,让学生进行分析前面的估计是否准确,这有利于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判断,从而达到更有效地学习、理解1公顷的效果。‎ 师:那么公顷和平方米之间是什么进位关系呢?谁能说一说?‎ 生: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得知,因为边长是100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而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又是10000平方米,那么10000平方米=1公顷。‎ 师:那么2公顷=( )平方米,30000平方米=( )公顷 活动二:学习平方千米 ‎1、师:在生活中,公顷是否是最大的面积单位呢?并不是,如果人们要进行较大面积的计算时或是测量时常用比公顷还要大的面积单位------平方千米。‎ ‎2、课件出示:加深学生对面积单位的理解。‎ ‎3、师:从字面来分析,你认为多大才是1平方千米?它和公顷有什么关系呢?学习 注意:这里学生的回答可能是五花八门的,也可能是比较直接。当学生的回答效果较差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我们学习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公顷它们都是边长的多少的正方形。‎ 然后,请学生自己阅读课本第84页的内容,然后交流从中获得和的数学知识。(平方千米也可以写成km2及1平方千米=100公顷)‎ 设计意图:在这里,我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学习探究平方千米,对其有一个初步的理解,然后再由我将学生的知识通过引领,归纳到学习的知识点上来,学生比较感兴趣。‎ 三、方法应用:学习小知识 课件出示,让生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设计意图:加入小知识的学习,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但可以放松一下,而且还能了解到“生活中的数学”,可谓一举两得。‎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两个更大的面积单位,你们都知道了吧?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学得可真棒,回家后跟家长讲一讲自己的收获,好不好?下面进入我们的课堂小检测,好吗?‎ 设计意图:利用商量的语气,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 五、课堂检测:‎ A卷:‎ ‎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用手势表示一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 ‎3、你能进行单位换算吗?‎ ‎7公顷=( )平方米 20000平方米=( )公顷 ‎( )平方千米=400公顷 ( )公顷=50平方千米 ‎44公顷=( )平方米 720000平方米=( )公顷 B卷:‎ ‎1、填空: 3平方米=( )平方分米 6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500平方米=( )平方分米 2平方千米=(  )公顷 ‎12公顷=( )平方米 110000平方米=( )公顷 ‎2、你知道吗?‎ ‎(1)、东营区新区广场面积大约有20(  )。‎ ‎(2)、区一中操场面积约26400(  )。‎ ‎(3)、上海市的面积大约是6340(  )。‎ ‎(4)、中国的领土面积是960万(   )。‎ 设计意图:课堂上设置小检测,不但可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还可以找出其中的问题,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补救,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目标达成情况,而且还达到了对所学知识的巩固练习的目的。‎ 附检测题答案:‎ A卷:‎ ‎1、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2、答案略。(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师当场点评。)‎ ‎3、70000、2、4、5000、440000、72‎ B卷:‎ ‎1、300、600、50000、200、120000、11‎ ‎2、(1 )、公顷( 2)、平方米( 3)、平方千米( 4)、平方千米 六、布置作业:根据实际情况,布置适当有关面积的作业。‎ 第三单元 角的度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 ‎ ‎(2)使学生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和按指定度数画角。‎ ‎(3)通过探索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加深对角的认识,形成画角和量角的技能,初步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教学难点:直角的认识、周角的含义。‎ 教学关键:加强操作活动,弄清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 课时划分:4课时 直线、射线和角 ……………… 1课时 角的度量………………………… 1课时 角的分类………………………… 1课时 画角……………………………… 1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直线、射线和角 教学内容:射线、直线和线段的认识及它们的联系和区别,角的定义。(课文第35-36页的内容,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射线,直线,能识别射线、直线和线段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 使学生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3、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初步能力。‎ 4、 培养学生关于射线、直线、线段和角的空间观念。‎ ‎5、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直线、射线和角的表象的形成过程。‎ ‎6、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能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学。‎ 教学重点:角的意义。‎ 教学难点:射线、直线和线段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课件、活动角、尺或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认识射线,直线 ‎1、复习线段的特点。‎ 出示线段:它有什么特点?‎ ‎2、认识射线。‎ ‎(1)课件显示,学生感知线段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 ‎(2)射线有什么特点?‎ ‎(3)生活中你见过射线吗?‎ 指导学生用尺或三角板画射线。‎ ‎ 3、认识直线。‎ ‎(1)课件显示,学生感知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 ‎(23)学生尝试画直线。‎ ‎(4)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关系?‎ ‎ 4、线段、射线和直线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出示表格:以小组为单位填表 名称 图形 联系 区别 线段 射线 直线 ‎ 小组汇报 ‎5、练习,下面那些图形是线段、哪些是射线、哪些是直线?(P39、1)‎ 引导想象,课件显示:从一点可以引出无数条射线,为学习角作铺垫。‎ 二、认识角 从一点引出的射线中留下两条,问:这个图形认识吗?‎ 什么叫做角?角该用什么符号表示?下面我们来研究角。‎ ‎1、你能举例见过的角吗?‎ 学生举实例,教师随着学生举例课件显示实物并抽象成各种形状的角,让学生感知生活中角的存在。‎ ‎2、建立角的概念。‎ ‎(1)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画角的步骤:①画出一点,从这一点引出一条射线;②从这一点再引出另一条射线;③写出各部分名称。用∠1表示。‎ ‎(2)问:到底什么叫角?总结角的概念。‎ 从一点到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点叫做和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角的符号用“∠”表示。‎ 三、巩固练习:‎ 1、 P36“做一做”1、2‎ ‎2、P39、2、‎ 四、课堂小结 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知道什么?‎ 我们这节课研究了直线、射线和角(板书课题:直线、射线和角)‎ 五、课后作业:P40、8‎ 第二课时 课题:角的度量 教学内容:角的大小、角的计量单位,用量角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课文第37-38页的内容,“做一做”)‎ 教学目标:‎ 1、 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出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会用量角器量角。‎ 2、 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理解量角的意义。‎ ‎4、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同时使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5、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教具准备:量角器、尺或三角板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下列三种椅子问学生:你喜欢坐哪种椅子,为什么? ‎ 学生回答后作如下小结:根据刚才同学们的交流,看来椅子靠背的角度不同,它的作用也不同,像第2种椅子就是专门给登月的宇航员设计的,要造这样的椅子就要知道靠背的角度,你有办法知道它的角度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角的度量) 二、自主探究,认识量角器。 1、认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 (1)师:量角用什么工具?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合作研究量角器。 (3)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注意这里要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来解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要说明哪里是量角器的中心,哪里是0度刻度线及内刻度和外刻度,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等。根据回答作出下列板书:中心、0度刻度线、内刻度和外刻度。(如果学生答不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教师可提下列问题启发:根据量角器上的刻度和数,你想一想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多少份的?) 2、建立1°角的观念。 (1)让学生把量角器上平均分成180份中的每一份所对的角用细丝游戏棒(在一种塑料扫帚上剪下的)在课桌上摆一摆大约有多大。 (2)与学生共同讨论,得出同学们刚才摆出的这个角就是1°角。‎ ‎3、认识几度角。 (1) 在量角器上出示下列角,问学生这是多少度的角,为什么?‎ ‎(在量角器上画出20°的角,其中每一个刻度都用虚线标出,便于学生讲出为什么20°的道理,图略) (2)在量角器上出示60°、120°角(把角画在印在纸上的量角器上)。和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同一个刻度,一个表示60°,另一个却表示120°?从而让学生谈谈在量角器上读角时要注意什么?突破读内外圈刻度易错这一难点。 (3) 量角器上找出30°、100°、135°的角。‎ 三、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 1、出示下列角(P37)‎ ‎,问:这个角你能读出它的度数吗?(因为没有标角的度数,所以学生读不出)。接着问:要读出这个角的度数该怎么办?指导学生实际操作,按步骤去量角。‎ 第一步,使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第二步,使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与角一条边重合;第三步,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教师边说明边演示,巡视加以指导。‎ ‎2、量出下列角的度数(P39、3)。(突出第二个角的边不够长可以延长边来量,要问学生为什么可以延长边来量的道理)。 四、比较角的大小。‎ 用量角器量下面的两组角,比较一下它们的大小。(P38例1)‎ 讨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总结结论: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叉开得越大,角越大。‎ 五、巩固练习:‎ ‎1、P38“做一做”‎ ‎2、P39、4先估算每个角的度数,然后验证。 3、P40、6用一副三角板拼出下面度数的角。‎ ‎75° 105° 120° 135° 150° 180° 六、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七、课后作业:P40、5、7。‎ 第三课时 课题:角的分类 教学内容:认识平角、周角以及锐角、直角、平角和周角之间的关系。(课文底41页的例2、例3及相关的练习)、‎ 教学目标:‎ 1、 学习角的分类,使学生学会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并知道直角、平角和周角的关系。‎ 2、 初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 ‎3、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平角和周角形成过程,并根据角的度数加以区分。‎ ‎4、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 教具准备:量角器、活动角、尺或三角板;各种角的学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 师:最近讲了什么知识?(角的知识)‎ 谁愿意说说什么叫做角?‎ 师打开一个口袋,里面是各种角:‎ 师:我们每组都准备了许多角,面对这些角,你们打算怎么研究?(分类)‎ 二、探究新知:‎ ‎1.以小组为单位把每组的角进行分类。‎ 师: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你们知道比直角大的角、比直角小的角叫什么角吗?‎ ‎ 学生边小结什么是直角、锐角、钝角。‎ 板书:锐角:小于90°直角:等于90°钝角:大于90°‎ ‎2.你们是按角的度数进行分类的吗?‎ 师:你们量了吗?量一量。这些角各有什么特点?在这三类角中,哪一类角比较特殊?(直角)你能说出身边有哪些是直角?‎ ‎3.请选择适当的学具,每人画一个直角。‎ 指名汇报,你选择了什么学具?怎么画的?‎ ‎4.用最快的速度画一个锐角、一个钝角。‎ 指出你用什么方法帮同学检查的?(板书:目测、量、比三角板)‎ ‎5.小结:以90°的直角为标准,来判断锐角、钝角,所以直角很重要。(出示一个直角贴在黑板上)‎ ‎6.认识平角和周角。‎ ‎①师:除了这些角,你们还知道什么角?你对平角、周角有什么认识?打开书P41,自学例2.‎ ‎②请同学们拿出活动角,动手折出平角、周角。‎ 板书:平角:等于180°周角=360°‎ 师:你还发现平角、周角与什么角有关系?板书补充: 1平角=2个直角 ‎ 1周角=2个平角=4个直角 师:那我们来看钝角。只说它大于90°,行不行,怎么补充?‎ 板书: 钝角:大于90°,小于180°三、三、巩固认识:‎ ‎1、先判断是什么角,再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想一想,你们采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小篇子)‎ ‎2、P41、思考题 ‎3、P43、4看图填一填 ‎4、P43、1先估计再量出图中各角的度数。‎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角的分类)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五、课后作业:P43、3、5。‎ 第四课时 课题:角的画法和角的巩固练习 教学内容:按给定的度数画角。(课文第42页的内容及相应的“做一做”,第2题,以及练习五的第2、3、5、6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并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4、通过学习,使学生经历画角和练习的全过程,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5、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具准备:量角器、活动角、尺或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检查 ‎1、说出下面的角各是哪一种角。‎ ‎2、我们已经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会进行角的分类,怎样画角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画角。‎ 板书课题:画角 二、探究新知 ‎1、教学角的画法 问:量角的工具是什么?‎ 说明要画一个指定度数的角,也要用量角器来画。‎ 出示例题:画一个65°的角 ‎(1)请同学自学角的画法,书P42‎ ‎(2)试一试:让学生拿出量角器、铅笔、练习本,按书上的步骤一步一步地画一画。‎ 说一说: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学生一边说,教师在黑板上示范,最后教师讲解说明。‎ ‎2、做一做(P42、2)分别画出75°、105°的角。‎ 让一名较好的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画。教师巡视,注意画的步骤。‎ 三、巩固练习 ‎1、P43、2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下列各角,并说说它们分别是哪一种角。‎ ‎10° 45° 60° 90° 105° 120°‎ ‎2、P44、6用一副三角尺,分别画出15°、75°、150° 165°的角。‎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五、课后作业:P44、7。‎ 教学后记:‎ 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 ‎(4)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以及乘法的估算。‎ 教学难点:估算时,正确处理因数估大估小的问题。。‎ 课时划分:9课时 1、 口算…………………. 2课时左右 ‎2、笔算…………………… 7课时左右X|k | B| 1 . c |O |m 第一课时 课题:口算乘法 教学内容: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课文第45的例1,相应的“做一做”,及练习六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5、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具准备:图片、题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新 课 标 第 一 网 ‎1、你们想知道一些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吗?(出示六种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 ‎2、你还知道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吗?‎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 ‎ 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 特快列车1小时约行160千米。‎ ‎1)人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怎样列式?如何计算?‎ 小组交流讨论。小组汇报 问:30小时行多少千米?‎ 练一练: 18×4= 24×3= 25×2= 14×6=‎ ‎2) 特快列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怎么列式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比较两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 练习:130×5= 2×380= 150×6= 7×13= 460×2=‎ 口算乘法的方法是什么?‎ 师生归纳总结口算方法;一位数与几百几十相乘,先乘0前面的数,再在乘积的后面添上一个0。‎ 板书课题:口算乘法 三、巩固新知:‎ ‎1、练习六第1题。将得数写在树叶旁边。‎ ‎2、练习六第1题和第2题。应用乘法口算解决实际问题。‎ ‎3、练习六第4题和第5题 口算练习(略)‎ 四、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 第48页6--9。新|课 |标|第 |一| 网 第二课时 课题:口算乘法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的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有关“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通过巩固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口算的正确性和熟练程度。‎ ‎2、让学生感悟积随因数变化的情况,为后面学习“积的变化规律”埋下伏笔。‎ ‎3、在估算过程中,学会有理有据地进行表达,培养他们的推理能力。‎ ‎4、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5、提供独立思考的环境,通过习题教学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6、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计算规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提高学生口算的正确性和熟练程度。‎ 教学用具:挂图、口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教科书47页的第4题。‎ ‎1、 教师以口算卡的形式出示算题,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算理、正确应用算法的基础上,提高运算的正确性和速度。‎ ‎2、练习时人人参与,独立口算。‎ ‎3、 个别答和小组开火车相结合,然后在教科书上填写结果。‎ ‎(2)教科书48页的第5题。‎ ‎1、小黑板出示算题。‎ ‎2、口算得数,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3、请认真观察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注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交流讨论。)‎ 结合学生的发现,引导学生归纳出: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教师可利用板书进行简要的说明。) ‎ 二、估算练习。http://www.xk b1.com 教科书48页的第6题。‎ ‎1、小黑板呈现题目,学生读题。‎ ‎2、学生独立思考,口算结果。‎ ‎3、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 三、创新思维练习。、‎ 教科书48页的第7题。‎ ‎1、板书题目。‎ ‎2、读题,理解题意。“买3棵送1棵”是什么意思?(付3棵的钱,得到4棵小树)‎ ‎3、想一想,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独立思考,交流讨论。‎ ‎4、反馈讨论结果,教师进行小结。引导学生认真体会,鼓励创新思维。‎ ‎5、课堂小结:今天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2、笔算乘法 第一课时 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中间、末尾有零的笔算乘法。‎ 教学内容:笔算乘法(例1)(课文第49页的例1、“做一做”,练习七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 1、 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 ‎4、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教具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152×2= 231×4= 321×2= 415×3= 298×3= 523×3=‎ ‎2、笔算 24×12= 44×59= 63×52= 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新-课 -标- 第-一-网 ‎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板书课题:笔算乘法 二、探究新知.‎ 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问: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 板书课题补充;三位数乘两位数 ‎145×12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怎么计算出准确的结果?‎ 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这道题,自己试一试。‎ 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最后算什么?‎ ‎145×12=1740‎ ‎ 145‎ ‎× 12‎ ‎-------‎ ‎ 290‎ ‎1 45 ‎ ‎-------‎ ‎1 740‎ 问:如何检验自己的运算结果? ‎ 小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师生归纳:两位数乘法,先用一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个位对齐;再用这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三、巩固练习:1、书后做一做 134×12= 176×47 = 425×36 = 237×82=‎ ‎2、练习七的1、2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课题:笔算乘法练习 教学内容:综合应用三位数乘两位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文练习七的第5—11题)‎ 教学目标:‎ 1、 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形成计算的技能。‎ ‎3、使学生经历巩固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进一步巩固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 ‎4、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5、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教具准备:题卡。‎ 教学过程:http://www.xk b1.com 一、 复习导入;‎ ‎1、口算 ‎28×3= 16`×8= 36×2= 46×20= 4×160= 3×150= 15×6=‎ ‎150×6= 26×7= 20×19= 200×73= 900×24= 430×8= 190×5=‎ 口算的方法是什么?‎ ‎2、笔算 ‎322×24= 145×27= 679×13= 286×35=‎ 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板书课题:笔算乘法练习 二、练习内容:‎ ‎1、判断并改错。‎ ‎134 152 246‎ ‎ × 16 × 23 × 34‎ ‎---—— ———— ————‎ ‎ 804 156 964‎ ‎ 134 104 638 ‎ ‎———— ———— ———— ‎ ‎ 938 1196 7344‎ 说一说找到的错处和纠正的结果、错的原因和怎样避免。‎ 笔算时应注意什么?‎ ‎2、笔算 ‎124×73= 46×215= 224×36= 28×153= 27×142= 182×47=‎ 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3、解决问题 ‎1)学校准备发练习本,发给15个班,每班144本,还需要留40本作为备用。学校应买多少本?‎ ‎2)一场电影有观众806人,照这样计算,放映32场共有观众多少人?‎ ‎3)有8个班做体操,平均每行24人,站了12行,共有多少人?‎ ‎4)学校要为图书馆增添两种新书,每种3套,儿童百科每套125元,数学大全每套18元,一共要花多少钱?‎ ‎5)书上练习七第8题 四、思维训练:探究一下正确的积是多少。‎ ‎1、小量做了一道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题,他把乘数18看成了15,结果得到的积比正确的积少609,那么正确的积是多少?‎ ‎2、练习七第12、13思考题。‎ 四、课堂总结: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七第10、11题。‎ 第三课时 课题:因数中间 或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内容:因数中间 或末尾有0的三位乘两位数的乘法。课文第52页(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及练习八的1—4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 ‎4、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 教具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口算 ‎40×72= 600×300= 30×23= 53×30= 20×700= 40×22= 608×5= ‎ ‎40×72= 40×72= 40×72= 20×20= 40×90= 502×7= 908×4= ‎ ‎2、笔算 708×6= 790×8= 54×278=‎ 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板书课题:笔算乘法 二、探究新知.‎ 例2、特快列车1小时可行160千米。普通列车1小时可行106千米它们30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问: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 板书课题补充;因数中间 或末尾有0的乘法。‎ 怎么计算出结果?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自己试一试。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1) ‎160×30= 问: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怎样确定积的末尾0的个数?‎ ‎160×30=4800‎ ‎ 160‎ ‎× 30‎ ‎—————‎ ‎ 4800‎ ‎2)106×30= 自己试一试 学生反馈时讨论:‎ (1) 竖式的简便写法,为什么不写成 ‎106‎ ‎× 30‎ ‎————‎ ‎(2)计算106×30时,既然中间的0与3相乘得0,那么这个过程可以不要吗?如何写这一位的积?‎ ‎106×30=3180‎ ‎ ‎ ‎106‎ ‎× 30‎ ‎——————‎ ‎ 3180‎ 计算时哪个竖式更简便?‎ 小结: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师生归纳: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以后再看乘数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填写几个0。‎ 三、巩固练习:‎ ‎1、书后第53页做一做 ‎2、练习八的1、2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八第3、4、7题。‎ 第四课时 课题: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速度、时间和所行的路程之间的关系。(课文第54页内容及练习八的第5—9.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学会速度的写法。‎ ‎2、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并应用它去解决问题。‎ ‎3、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大认知视野,使学生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 教学重点: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1、出示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介绍学生未知的交通工具(陆、海、空到宇宙方面)的运行速度,自然界一些动物的运行速度等等 ‎2、你还知道哪些运行速度?学生展示搜集的信息 二、探究新知 ‎1、教学速度的概念,学会速度的写法,‎ ‎1)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 我们把人骑自行车1小时行的路程叫做速度 还可以说成:人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6千米。可以写成16千米/时。(用统一的符号表示速度)‎ ‎2)普通列车每小时行106千米。特快列车每小时行160千米。‎ 小林每分钟走60米 师:还可以怎么用数学语言叙述?‎ 这些用符号怎么写呢?‎ 师:每小时,每分钟都表示单位时间。单位时间可以是每小时、每分钟、每秒、每日等等。‎ ‎3)试着写出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 ‎2、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一辆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李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225米/分,10分钟可行多少千米?‎ 独立计算并找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改变其中一题,求时间或者求速度。‎ 问:你能发现速度、时间与路程有什么关系吗?‎ 三、巩固新知 ‎1、猎豹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10千米,可写作——‎ ‎2、蝴蝶的速度每分钟500米,写作——‎ ‎3、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每秒钟340米,写作——‎ ‎4、小强每天早上跑步15千米,他的速度大约是120米/分,小强每天大约跑步多少米?‎ ‎5、练习八第8、9题 。‎ 四、课堂总结: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八第10题 。‎ 第五课时 课题: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情况。(课文第58页的例4,“做一做”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 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2、 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3、 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4、 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 ‎5、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具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饿规律。‎ ‎1、研究问题,概括规律。‎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怎么变化。‎ 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每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试试看 ‎6×2= 8×125=‎ ‎6×20= 24×125=‎ ‎6×200= 72×125=‎ 组织小组交流。‎ 归纳规律: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有怎么变化?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有发现了什么?‎ ‎8×4= 25×160=‎ ‎40×4= 25×40=‎ ‎20×4= 25×10=‎ 引导学生概括: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 ‎(3)整体概括规律 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2、验证规律 ‎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 ‎26×48= 17×12=‎ ‎26×24= 17×24=‎ ‎26×12= 17×36=‎ 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 ‎3、应用规律 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9的1-——4题。‎ 二、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积变化的规律“。‎ ‎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 完成下列计算,说规律。‎ ‎18×24= (18÷2)×(24×2)= (18×2)×(24÷2)=‎ ‎105×45= (105÷5)×(45×5)= (105×3)×(45÷3)=‎ ‎2、组织全班交流,概括规律: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它们的乘积不变。 ‎ 三、巩固新知 ‎1、书上练习九的1、2、3。‎ ‎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56平方厘米,如果长缩小到原来的 ,宽扩大到原来的4倍,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它的边长是多少?‎ 五、总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第59页4、5。‎ 第六课时 课题:乘法估算 教学内容:乘法估算的基本方法。课文第60页的例5、相应的“做一做”,以及练习十中的第1—6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 ‎2、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归纳概括、迁移类推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学习乘法估算的全过程,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 ‎ ‎4、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 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学校组织秋游活动,我们四年级同学去××公园,去那里的费用是每人49元,包括客票和公园门票,四年级全年级共有104人,老师大约应该准备多少钱呢?‎ 出示图片:‎ 二、探究方法,学习新知:‎ ‎1、师:你们能帮老师估算一下大约应该准备多少钱吗?‎ ‎1)独立估算,并写出估算过程 ‎ ‎2)小组内学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和结果。并说明理由。‎ ‎3)全班交流。反馈学生估算结果。‎ ‎4)鼓励学生说出多种想法。对估算结果进行评价。‎ 师:你认为谁估计得更接近准确的钱数呢?为什么?在估算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 小结:接近准确值(符合实际);计算方便(将两个因数看成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 ‎2.运水公司为居民运送纯净水,一月份运送718桶,照这样计算的话,估算一下,全年可以运水多少桶?‎ 三、巩固新知 1. 你是怎样估算的? ‎ ‎《新编小学生字典》有592页,大约是(  )页。‎ 小明每分钟打字108个,大约是(  )个。‎ 李平大叔今年收橘子1328千克,大约是(  )千克。‎ ‎2小明同学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62cm,他从操场这头走到那头共走了252步。操场大约长多少米?‎ a1800米 b1200米 c1500米 ‎3沙坪小学有学生612人,全乡有这样的小学19所,全乡约有多少名小学生?‎ 燕鸥从北极飞到南极行程是17000千米,如果他每天飞780千米,20天能飞 到吗?‎ ‎4、第62页的5、6、7‎ 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第63页8、9、10、11、12。‎ 第七课时 课题:练习课 教学内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及符合应用的练习。(课文第62—63页的第7—11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的进行运算。‎ ‎2、进一步理解关于两位数相乘时,积随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3、通过应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练习,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并感受接替策略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4、提供独立思考的环境,通过习题教学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5、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计算规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 教学重点:能正确熟练的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进一步理解关于两位数相乘时,积随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通过应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练习,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 教学用具:幻灯、小黑板、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教科书62页的第7题。‎ ‎ 以口算卡片的形式出示算式,个别答与开火车相结合,以作到人人参与。‎ ‎2、教科书63页的第8题。‎ ‎(1)学生独立笔算,教师巡视。‎ ‎(2)汇报结果,要求学生说明因数中间的零和因数末尾的零在笔算时的不同操作办法,教师进行演板。‎ ‎3、教科书63页的第8、9题。‎ ‎(1)列出原算式:63×4=‎ ‎(2)改变因数,再分别计算出它们的积。‎ ‎(3)利用算式进行对比。‎ ‎(4)仔细观察,请你说一说哪个因数的变化了,怎样变的,积又是怎样变的。‎ 二、提高练习。‎ ‎1、出示(1) 12 × 18 = 216 (12×3)×(18÷3)= ‎ 请你猜一猜结果会是几?你的理由是什么?教师结合算式进行详细的讲解。‎ ‎2、那么(2)(12÷3)×(18×3)=的结果是多少呢?你是怎样想的?‎ ‎3、而(3)(12×10)×(18×10)=又该等于多少呢?‎ 三、综合应用练习。教科书63页的第11题。‎ ‎1、认真读题,你知道了什么,题目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2、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提出多种解法。‎ 如:用估算,430、380、407都看作400,因此400×30=12000(千克)或(400×3)×10=12000(千克)。‎ ‎ 用笔算,430+380+407=1217(千克),1217×(30÷3)=12170(千克);(430+380+407)÷3=406(千克)把406看作400,因此400×30=12000(千克)。‎ 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综合练习,相信大家都有一定的收获,谁来说一说。‎ 教学后记:‎ 第五单元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会用直尺、三角尺画垂线和平行线。‎ (2) 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3) 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垂直与平行的概念;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画垂线、画平行线、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课时划分:6课时 垂直与平行………………………………. 3课时左右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3课时左右 1、 垂直和平行 第一课时 课题 :垂直与平行的概念 教学内容: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垂直与平行。(课文第64页的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几联系十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垂线。‎ 1、 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合作精神得到和谐发展。‎ ‎3、在比较分析、综合的观察与思维中渗透分类的思想方法。‎ ‎4、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认识垂直与平行线的过程,掌握其特征。‎ ‎5、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体会数学的应用与美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与垂线。‎ 教学难点:理解永不相交的含义 教具准备:铅笔、小棒、展示板、三角板、直尺、手工纸、挂图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提出问题:两根铅笔落在地上后可能会形成哪些图形?‎ 二、探索比较,掌握特征 ‎(一)动手操作,反馈展示。‎ ‎1、每个同学先独立思考,把可能出现的图形用铅笔摆一摆,摆完后,小组长组织大家把可能出现的图形用小棒摆在展示板上。‎ ‎2、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了解情况。‎ ‎3、集中显示典型图形,强化图形表征。‎ ‎(1)展示其中一个小组的展示板。‎ ‎(2)除了展示板上的这几种情况,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 ‎(二)小组讨论交流,探索图形特征。‎ 1、 整理图形,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图形通过电脑课件来展示,并编上序号。‎ 这些图形,同学们能不能对它们进行分类呢?可以分成几类?为什么这样分?‎ ‎2、尝试把摆出的图形进行分类。(教师参与讨论,强调学生说明分类的标准)‎ ‎3、把铅笔想象成直线,再次分类。‎ ‎4、根据研究需要,按照“相交”和“不相交”的标准进行分类。‎ 师:同学们,我们在对物体进行分类时,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标准,也就有了不同的分类结果。根据我们今天这堂课研究的需要,如果按照“相交”或者“不相交”来分的话,大家认为应该怎样分?‎ ‎(三)归纳特征,构建新知 ‎1、通过同学们自己的探索研究,我们发现了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互位置关系的两种不同情况:一种是相交,一种是不相交。‎ ‎2、再次分类,并归纳“平行”与“垂直”的特征,让学生质疑。(揭示课题)‎ ‎3、其实我们天天都在和垂线与平行线打交道。你们看:书本面相邻的两边是互相垂直的,相对的两边是互相平行的。同学们,你们还能找一找、想一想你的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垂直的,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平行的?找到后快快把你的发现告诉同组的同学 ‎4、学生试着说概念 师归纳总结并板书。互相平行和互相垂直、垂线和垂足的概念 三、解释应用,巩固新知 (一) 折纸 ‎1、同学们已经找到了生活中很多的平等线与垂线,那要是给每个同学一张这样的不规则纸,你们能动手折一折,折出垂线与平行线吗?这可有一定难度,愿意接受挑战吗?‎ ‎2、学生动手折垂线,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3、大家都折出垂线了吗?哪个小老师愿意向全班同学展示一下你是怎样折的?‎ ‎4、请在刚才折的基础上,再折一折,使两条折痕互相平行。有困难的,可以和小组同学讨论讨论。‎ ‎5、学生演示。‎ 师:大家可真不简单,能够动手折出垂线和平行线!现在,请迅速把这些纸收好。这几个小组的动作可真快,看来,你们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 拓展练习:贴挂图69页7题 四、全课总结,完善认知。‎ 同学们,你觉得这节课里你表现怎样?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课后作业:P65 1、2‎ 第二课时 课题:画垂线 教学内容:学习画垂线,认识点到垂线的距离。(课文第66页的例2、练习十一中的地3、4的相应小题,第5、6题。)‎ 教学目标: ‎ 1、 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最短。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3、通过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画垂线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线。‎ 教学难点:准确的画出垂线。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最短。‎ 教具准备:三角板、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回忆一下,你记得什么叫垂直吗?‎ ‎2、看我们的数学书,每两条边都是怎样的?怎样用三角板画垂线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画垂线。‎ 板书课题:画垂线 二、探究新知 ‎1、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三角板上有一个角是直角,通常可以用三角尺来画垂线。‎ 1) 先画一条直线。‎ ‎2)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出的直线就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直角顶点是垂足)。‎ 强调:让三角板的直角顶点落在给定的这点上;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画线前让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通过这个已知点。一般用左手持三角板,右手画线。当要求直线通过其一点时,要考虑到笔画的粗细度,三角板的边与已知点之间可稍留一些空隙。‎ 教师讲解示范后,学生自己动手尝试着画一个,然后互相交流一下。‎ ‎1)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垂线,该怎么画呢?‎ 学生动手尝试,小组内交流。‎ ‎2)直线外一点A与直线上任意一点连接起来,可以画出很多条线段。‎ 学生独立的画出几条线段,其中包括一条垂线。‎ 小组内研究交流:这几条线段在长度上有什么特点?‎ 小结: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三、巩固练习 ‎1、68页4题画一画。‎ ‎2、69页5题。我们在测定跳远成绩时,怎样测量比较准确呢?为什么?‎ ‎3、69页6题怎样修路最近呢? ‎ 1、 你能用一把直尺和一个量角器画一条直线的垂线吗?‎ 四、课堂小结:通过学习画垂线,你有什么体会?‎ 五、作业:练习画垂线。‎ 第三课时 课题:画平行线、画长方形。‎ 教学内容:学习平行线,画长方形的方法。((课文第67页的例3、练习十一的地3、4(2)(3)题。)‎ 教学目标:‎ 1、 用三角尺和直尺熟练准确的画出一组平行线。‎ ‎2、会利用画垂线的方法准确的画出长方形。‎ ‎3、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 ‎4、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画平行线的全过程,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 ‎ ‎5、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巩固对平行线的认识,会用三角尺和直尺准确的画出一组平行线。‎ 教学难点:准确的画出垂线和一组平行线。会利用画垂线和画平行线的方法准确的画出长方形。‎ 教具准备:直尺或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回忆一下,什么叫平行线?‎ ‎2、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平行的。‎ 我们怎么样才能画出一组平行线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画平行线。‎ 板书课题:画平行线 二、探究新知 ‎1.可以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 步骤:1)用左手固定直尺,用右手将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紧贴着直尺,沿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 ‎2)将三角尺紧贴着直尺移动位置,再画出一条直线,这条直线与第一步画出的直线平行。‎ 可以用画平行线的方法检验两条直线是不是互相平行。‎ ‎2、大家用自己手中的直尺和三角板自己画一组平行线,然后小组内的同学互相检查,对方画的是否平行。‎ ‎3、小组活动:在你所画的这组平行线之间画几条与平行线垂直的线段,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你能发现什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全班汇报。‎ 小结:平行线间的距离是相等的。‎ ‎4、小组讨论:怎样画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长方形的对边是互相平行的。相邻的两条边是互相垂直的。可以用垂线或平行线的方法来画。‎ 全班汇报组内研究的画法:先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再过两个端点在线段的同侧分别画两条与它垂直的2厘米长的线段,最后把两条线段的端点用线连接起来。‎ 三、巩固新知:‎ ‎1、独立画一个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 1、 利用所学的画平行线和垂线的方法,自己设计一幅图画。‎ 四、课堂小结:通过学习画平行线,你有什么体会 五、作业:68页4题。‎ ‎2、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第一课时 课题:平行四边形分类、平行四边形、梯形特征 教学内容:平行四边形分类、关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课文第70页的例1)‎ 教学目标:‎ 1、 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 ‎2、使学生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 ‎3、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全过程,掌握它们的特征。 ‎ ‎4、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用集合图表示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图形、剪子、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感知图形 ‎1.出示校园图(70页)在我们美丽的校园中,你能找到那些四边形?‎ ‎2.画出你喜欢的一个四边形。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展示学生画出的四边形,请学生标出它们的名称。‎ 长方形    平行四边形         ‎ 梯形    正方形 ‎ ‎3.小组交流:从四边形的特点来看,四边形可以分成几类?学生讨论交流。‎ 二、探究新知 ‎1.归纳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 有什么特点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强调说明:只要四边形的每组对边分别平行,就能确定它的每组对边相等。因此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提问:①生活中你见过这样的图形吗?它们的外形像什么?‎ ‎②这些图形有几条边?几个角?是什么图形?‎ ‎③这几个四边形有边有什么特点?‎ ‎④它是平行四边形吗?‎ ‎⑤你们在量这些图形时,是否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如果有,是什么?‎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5.现在你有什么问题吗?‎ 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 ‎6.用集合图表示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刚刚认识的梯形,你能用这个集合圈来表示他们的关系吗?‎ ‎7.判断:‎ ‎①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 ‎②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③一个梯形中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 三、巩固练习。‎ ‎1、在梯形里画两条线段,把它分割成三个三角形。你有几种画法?学生展示 ‎2、七巧板拼一拼 ① 用两块拼一个梯形 ② 用三块拼一个梯形 ‎③用一套七巧板拼一个平行四边形 1. 下面的图形中有( )个大小不同的梯形。‎ 2.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把1张梯形纸剪一次,再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 拿一张长方行纸,不对折,剪一次,再拼出一个梯形。‎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何体会和收获?‎ 五、作业:‎ ‎1、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图形,然后拼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是什么三角形?有几种剪拼的方法?‎ ‎2、把一张平行四边形的纸剪一下,分成两个梯形,有多少种剪法?‎ 第二课时 课题: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教学内容:‎ 认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学习画高,梯形的各部分的名称。课文第71的例2、第72页的“做一做”及练习十二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 ‎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经历认识梯形的底和高的意义和画高的全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梯形底和高的意义并会画梯形的高。‎ 教具准备:图形,剪子。‎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 感受新知 ‎1.平行四边形的特性。‎ 同学们已经学过三角形,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性,那么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征呢?‎ ‎(1)教师演示。教师拿出一个用四根木条钉成的长方形,两手捏住长方形的两个对角,向相反方向拉,观察两组对边有什么变化?拉成了什么图形?为什么没有变? ‎ ‎(2)动手操作。学生自己把准备长方形框拉成了平行四边形,并动手测量一下两线对边是否还平行。‎ ‎(3)归纳。根据刚才的实验、测量,引导学生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 ‎(4)对比。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容易变形;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不同它容易变形,也就是不稳定性。‎ 你能举出例子日常生活中应用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这一性质的应用吗 二:探究新知 ‎1.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1)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2)找出相对应的底和高。‎ ‎(3)画平行四边形的高。‎ 教师讲解后,学生动手画高,72页“做一做”第2题。73页1题。‎ ‎2.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 1) 结合图说明,说一说梯形个部分的名称。‎ 提问:梯形的高是从哪一边到哪一边的垂线?高能不能画在腰上?‎ 完成72页做一做2,73页1题 。在梯形中试画高。‎ 总结:梯形的高只能从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中任意一条边上的一点,向它的对画垂线。‎ 再想一想,你怎样区分梯形的底和腰呢?‎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再次强调:梯形的底和腰是根据对否平行来区分的。‎ ‎2)认识等腰梯形。‎ ‎(1)小组研究:每组一个等腰梯形,研究它的特点。‎ ‎(2)小组交流汇报。‎ 对折后两腰相等,并且重合。用尺子测量后,也同样得到两腰相等的特征。‎ ‎(3)概括。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三、巩固练习 ‎1、73页2题,在点子图上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分别画出它们的高。‎ ‎2、73页3题。剪一剪。‎ 在平行四边形纸上剪一刀,使剪下的两个图形都是梯形。‎ 在梯形纸上剪一刀,使剪下的两个图形有一个是平行四边形。那么另一个图形是什么形呢?‎ 四、课堂小结:你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74-76页4、8、10题。‎ 第三课时 课题:练习课。‎ 教学内容:本单元知识的综合练习。(课文第74-7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实际测量充分感知四边形内角和为360度这一规律。‎ ‎2、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动手测量,使学生经历充分感知四边形内角和为360度这一规律 的全过程,并渗透归纳、猜想和验证的数学思想。 ‎ ‎4、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神奇和奥妙,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感知四边形内角和是360度这一规律。‎ 教具准备: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 引发探究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四边形。‎ 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二、探究新知 展示一个平行四边形,请学生用量角器测量一下每个角的度数。再把四个角的度数相加,是多少度呢?这是一个四边形,其他的四边形是什么情况呢?‎ 小组研究,总结规律:‎ 1. 组内分工测量75页8题中的每个四边形的各个角的度数。‎ 2. 汇总填表75页9题。‎ 3. 共同讨论总结规律,全班汇报交流。‎ 出示图形,小组内可再任意画一个四边形试一试。‎ 小结:任意一个四边形四个角的度数之和都是360度。‎ 三、巩固新知 ‎1.在表中适当的空格内画“∨”。 ‎ ‎2.在图中填写合适的四边形名称。‎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76页 10---12。‎ 教学后记:‎ 第六单元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商一位数)。‎ ‎(2)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经历探索过程,了解商的变化规律。‎ ‎(4)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除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5)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1、 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掌握“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 课时划分:15课时 口算除法 ------------------------------ 2课时左右 笔算除法 -------------------------------- 1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左右 ‎1、口算除法 第一课时 课题:口算除法 教学内容:用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通过观察,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 ‎3、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具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准备题:‎ ‎1、20、50、120、150分别是几个十?‎ ‎2、口算,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60÷2 80÷4 90÷3 120÷6‎ 二、新授:‎ ‎1、出示例1 ‎ ‎(1)有80个气球。每班20个。可以分给几个班?‎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80里面有几个20?怎样列式?80÷20 如何计算?‎ 小组交流讨论。小组汇报:‎ 练一练:80÷48= 90÷30= 83÷20≈ 80÷19≈ ‎ (1) 有120面彩旗。每班30面。能提什么问题?‎ 可以分给几个班?怎么计算?列式:120÷30‎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 ‎120里面有几个30?几个30是120?‎ ‎ 120是12个10,30是3个10,120个10除以3个10,商4。‎ 练一练:120÷40 150÷50 160÷80‎ 小结:口算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可从除法意义上想得数,也可用乘法去想,算后要验算一下,必免出现 ‎120÷30=40的情况,验算时可以用乘法来验算:30×40=1200。‎ 三、练习:‎ ‎1、口算下面各题 ‎ ‎4÷2 6÷3 36÷6 42÷7 450÷50 360÷90 810÷90 80÷40‎ ‎40÷20 60÷30 360÷60 420÷70 90÷30 540÷60 630÷70 180÷20 ‎ ‎2、书后:(P80 1、2、3、4、5)‎ 四、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自己相应练习一些口算题。‎ 第二课时 课题:口算除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0页练习十三的1—5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 ‎2、通过练习,巩固学生估算的方法。‎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类推,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巩固学生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巩固学生估算的方法。 ‎ 教具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1、口算。 ‎ ‎30÷10= 180÷60= 360÷40= 240÷60= 800÷40= ‎ ‎420÷60= 54÷3= 60÷30= 250÷50= 7200÷90= ‎ 要求学生说出口算的过程。新|课 |标|第 |一| 网 2、 口算。(完成教科书第80页练习十三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3、 出示教科书第80页练习十三的第2题。‎ 要求学生根据画面内容,口头编一道除法应用题。‎ 1、 出示教科书第80页练习十三的第3题。‎ 提问:“限载40人”是什么意思?‎ 根据画面编一道应用题。学生独立列式完成。‎ ‎5、完成教科书第80页练习十三的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提问:“≈”表示什么?‎ ‎6、完成教科书第80页练习十三的第5题。‎ 提问:“大约”表示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2、笔算除法 第一课时 课题: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1、82页的例1。‎ 教学目标:‎ 1、 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除法方法。‎ ‎2、让学生学会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竖式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除数是两位数,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和商的书写位置。‎ 教具媒体:图片、小棒。新 课 标 第 一 网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60÷20 120÷30‎ ‎2、在下面的( )里最大能填几?‎ ‎40×( )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