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九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专题九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ID:65180

大小:46.01 KB

页数:15页

时间:2009-12-23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0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全案 专题九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学法导航】 1.掌握近代民主发展历程的基本规律 民主思想是民主政治运动的先导;资产阶级民主以维护资产阶级利益为使命。 2.科学看待各国人民对民主道路的选择。适合自己国情的、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的、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有利于国家统一与稳定的民主制度,就是人民所需要的,就是合理的。英国走君主立宪道路,美国确立总统制共和制,法国选择议会制共和制,中国形成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都是典型的范例。 3.误区提醒: (1)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理论在美国运用,卢梭的思想在法国实践。 (2)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 美国《独立宣言》,法国《人权宣言》,中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必修一重点描述民主政治的表现,而选修二则重于争取民主斗争的过程。 【典例1】阅读材料: 英国人一定是丧失了所有的道德和自由感,否则怎么会对这场世界经历过的最重要革命,对它正在进行的庄严方式,不表敬仰赞赏。凡有幸目睹这一伟大城市最近三天发展的同胞,一定不会认为我的话是夸张的。                             ——《晨邮报》 1789年7月21日 论巴士底狱的陷落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1789—1815年的相关史实是否说明法国革命是一场“世界经历过的最重要革命”?为什么?  (2)《晨邮报》的这则评论认为,英国对法国正在进行的事件应该持有怎样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解释你的判断。 答案:(1)观点一,是。因为法国革命摧毁了欧洲大陆最顽固的封建堡垒,建立了民主制度;拿破仑打击了欧洲大陆的封建势力,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法国革命时期实行的政策对世界其他国家也产生了积极影响;法国革命精神激励着世界各国人民。   观点二,不是。①从时间来看,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都比法国革命早;从影响来看,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影响了其他国家,甚至法国革命也受到美国革命的影响;③从方式来看,英国的“光荣革命”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业革命影响也很深远。  (2)应该持积极支持的态度。因为英国本身也曾进行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经过启蒙运动,自由平等的观念已得到了西方进步人士的认可。 解析:第(1)问有两种问答,注意关键词“最重要革命”“1789年7月”“巴士底狱”,观点可以从法国大革命的角度或者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角度回答。回答第(2)问注意关键词“不表敬仰赞赏”“伟大城市”,可以判断报刊的观点。理由可以从英法革命的性质相同方面考虑。 【典例2】阅读材料,问答下列问题: 材料 :英国人阿瑟·扬在亲临法国大革命初期的国民议会现场后,有如下评论:“旁听席上的群众被允许以鼓掌和其他表示赞许的声音来干预辩论,这样做太欠雅观,也很危险,因为他们既然可以表示赞许,也就可以表示反时,既然可以鼓掌,也就可以发出嘘声。据说,他们已经这样做了,而这样是会压制辩论,影响议事的。”       ——《1787~1789年法国游记》   (1)民主有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在材料中有何反映?     (2)分析这两种形式的民主各自在法国大革命中的作用。 答案:(1)群众干预具有直接民主色彩;国民议会是间接民主。 (2)直接民主:人民主权原则和平等观念获得广泛认同;动员群众,形成革命的根本动力;行之过当,社会秩序不稳。   间接民主:取代旧制度,建立了基本的民主制度;确立统治秩序,巩固革命的基本成果;行之不当,不利于革命的推进。  解析:回答第(1)问注意关键词“国民会议现场”“旁听群众”,推断哪一种民主形式。回答第(2)问要从两种形式的积极和消极作用方面考虑。 【典例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长时期以来,军政和绝大部分公民把意大利战争和埃及战争的英雄人物第一执政当作偶像来崇拜,都齐声祝愿他能有一个同他的名望和同法国的伟大相符的称号。……大家感到他有一个国家最高元首的称号是顺理成章的,因为他实际上已扮演了这样的角色。……要说是皇帝了篡夺了金銮宝座,那么我们可以说,他身边的同谋比善于导演喜悲剧的所有暴君都多,因为四分之三的法国人都参与了他的阴谋。                                              ——(法)康斯坦《回忆拿破仑》。   材料二  欧洲则普遍认为,由人民自己治理国家,最终只会导致无政府主义和天下大乱。但不管怎样,华盛顿并没有顺应当时的潮流,为世上多添一项王冠。然而世界却将因多了一位总统,而使王冠从此暗淡无光甚至难以戴稳。                                              ——陈森《华盛顿--美国的开国元勋》。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促成拿破仑称帝的因素。      (2)材料二表明华盛顿拒绝称王,其个人原因何在?但有人认为,华盛顿实际上具备称王的条件,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3)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的“世界却将因多了一位总统,而使王冠从此暗淡无关甚至难以戴稳”?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特定历史时期影响政治体制选择的因素。 答案:(1)拿破仑的对外战争为他赢得崇高威望,法国大部分人对拿破仑的支持。 (2)华盛顿有着强烈的共和思想(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华盛顿不贪恋权力。华盛顿通过领导美国独立战争而赢得个人威望,大陆军中的一些军官要求华盛顿当国王。 (3)美国建立了共和制政体(民主制度),冲击了欧洲乃至世界的君主制度。 (4)个人品质、具体国情、时代形势、历史传统等。  解析:回答第(1)问注意关键词“军政”“绝大部分公民”“当作偶像”“国家最元首的称号”,后归纳原因。第(2)问从所学知识美国1787年宪法产生的背景分析。第(3)问可以从政体角度比较。第(4)问可以从国情、传统、时代变化角度分析原因。 【典例精析】 1.(2009年全国Ⅰ卷文综)法国人达尔让松在18世纪中期写道:“委托给大臣们的事务漫无边际。没有他们,什么事也办不了,只有通过他们,事情才能办成;如果他们的知识与他们庞大的权力有距离,他们便被迫将一切交给办事员办理。”上述材料说明,当时的法国 A.专制王权强化                                     B.办事人员权力上升 C.国王权力旁落                                     D.社会等级壁垒森严 答案:A 解析:注意关键词“知识”“权力距离” 2.(2009年全国Ⅰ卷文综)1787年费城会议制定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规定: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这反映了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是    A.民主主义       B.平等主义              C.自由主义      D.共和主义 答案:D 解析:注意关键词“合众国”“贵族爵位”。 3.(2009年全国Ⅱ卷文综)美国历史学家弗格森在《美国革命史(1763——1790)》中写道:“1776年革命派认为自由是保护个人权利,反对政府暴政的侵犯。1787年联邦派所要保持的自由,按他们的理解,则是反对群众暴政的侵犯。”根据他的看法,创立美国联邦政府 A.背离了美国革命的原则                                      B.强化了全国性政府的权力 C.忽视了以个人自由的保护                              D.维护了商人和农场主的利益 答案:B 解析:美国由邦联制到联邦制,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4.(2009年安徽文综)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托马斯·潘恩在《常识》中告诫民众:“君主政体意味着我们自身的堕落和失势,同样地,被人当作权利来争夺的世袭,则是对我们子孙的侮辱和欺骗。”这一观点的理论依据是   A.人文主义    B.民族主义   C.天赋人权说   D.三权分立学说 答案:C 解析:君主政体与人人平等矛盾。 5.(2009年四川文综)“法治”取代“人治”是近代社会区别于古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在确定近代社会具体法律规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是  A.《人权宣言》的发表             B.《社会契约论》的出版 C.《拿破仑法典》的颁布           D《论法的精神》的出版 答案:C 解析:A、B、D具有法律色彩,理论主张类刊物。 6.(2009年上海历史)近代以来许多国家实行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三权”是指     A.立法权、行政权、监察权              B.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 C.行政权、司法权、考试权              D.监察权、考试权、行政权 答案:B 解析:孟德斯鸠主张三权分立即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立。 7.(2009海南历史)《独立宣言》曾被马克思称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人权宣言”。与法国《人权宣言》不同,《独立宣言》还提出  A.生命权  B.自由权   C.财产权  D.反抗压迫权 答案:A 解析:B、C、D项是《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的共同点。 8.(2009海南历史)英国革命与法国大革命“不仅反映了它们本身发生的地区即英法两国的要求,而且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这表明,英法资产阶级的成功标志着  A.工业生产方式确立             B.工业资产阶级胜利 C.新社会制度的胜利             D.君主制度的衰亡 答案:C 解析:不同于封建制度的资本主义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9.(2009广东理科基础)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英国是近代代议制民主的先驱。这是因为英国“光荣革命”后产 生了对后世影响巨大的     A.第一部成文宪法    B.多党制的议会       C.总统制        D.君主立宪政体 答案:D 解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是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10.(2009年广东历史)下列关于巴黎公社的表述,正确的是   A.公社实行直接民主的政治制度       B.公社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C.人民有权罢免公社公职人员         D.公社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答案:C 解析:巴黎公社实行民主作风,加强法制建设。 11.(2009海南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人口的集中固然对有产阶级起了鼓舞的和促进发展的作用,但是它更促进了工人的发展。工人们开始感觉到自己是一个整体,是一个阶级;他们已经意识到,他们分散时虽然是软弱的,但联合在一起就是一种力量。这促进了他们和资产阶级的分离,促进了工人所特有的、也是在他们的生活条件下所应该有的那些见解和思想的形成,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的受压迫的地位,他们开始在社会上和政治上发生影响和作用。大城市是工人运动的发源地:在这里,工人第一次开始考虑到自己的状况并为改变这种状况而斗争;在这里,第一次出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利益的对立;在这里,产生了工会、宪章主义和社会主义。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5年) 材料二  1884年,英国费边社的基本纲领提出:“费边社的目的是以下列方法来改革社会:从个人和阶级所有制下解放土地和工业资本,把它们交给社会所有,以谋公众的福利。只有通过这个方式,全国各种自然的和既得的利益才能公平地为全国人民所分享……为了这些目的,费边社应注意传播社会主义思想,鼓吹以社会主义为根据的社会和政治改革,包括确立男女平等的公民权利。同时推广有关个人与社会在经济、伦理和政治方面的关系的知识,以便实现这些目标。”                                                                      ——摘编自蒋相泽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恩格斯写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费边社与宪章派在斗争目标、斗争方式上的不同。 答案要点: (1)工业城市的兴起;工人阶级意识形成;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加剧。 (2)斗争目标:费边社:消灭私有制;宪章派:争取普选权。斗争方式:费边社:社会改良;宪章派:罢工示威、工人运动。 解析:回答第(1)问注意材料一关键词“工人”“联合”“一种力量”,“大城市是工人运动发源地”“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利益的对立”。回答第(2)问注意材料二中的关键词“费边社”“改革社会”。 12.(2009年辽宁文综)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组成国民议会的法国人民的代表们,认为不知人权、忽视人权或轻蔑人权是公众不幸和政府腐败的唯一原因,所以决定把自然的、不可剥夺的和神圣的人权阐明于庄严的宣言之中…… 第六条     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经由其代表去参与法律的制定。                                                                                           ——《人权和公民权宣言》 材料二  第三篇     国家权力    第一章     国民立法议会  第二节         初级会议  选举人的选任 第一条     为了组成国民立法议会,积极公民们应每年一次在城市和在区集合为初级会议。第二条  凡属积极公民,必须:……在王国内任何一地至少已经缴纳了相当三个工作日价值的直接税,并须提出纳税的收据。 ——摘编自《1791年宪法》(法国)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和《1791年宪法》关于公民权利的规定有何区别。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人权和公民权的宣言》与《1791年宪法》作出有关公民权利的规定的原因。 答案要点: (1)区别:《人权和公民权宣言》规定全体公民享有参与法律制定的权利;《1791年宪法》规定只有部分公民享有此权利。 (2)原因:《人权和公民权宣言》目的在于否定封建制度,从普遍人权着眼,确立基本的民主原则;《1791年宪法》从确立实际的民主制度出发,目的在于限制下层群众的政治权利,保护有产者的利益,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 解析:回答第(1)问注意关键词“参与法律制定”“缴纳直接税”。第(2)问从范围方面考虑。 13.(2009年山东文综)     现在几乎选到国家蒙受耻辱的最后阶段了。……我们所经历的祸患并非来自局部的或细小的缺点,而是来自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除了改变建筑物的首要原则和更换栋梁以外,是无法修理的。                                  ——汉密尔顿《联邦党人文集,当前的邦联不足以维持联邦》 (1)结合美国建国初期的史实,说明材料中的“建筑物”是指什么?“结构上的基本错误”又是指什么。 (2)美国是如何纠正“结构上的基本错误”的?在政治上有何重大意义? 答案要点: (1)“建筑物”:邦联体制。“结构上的基本错误”:当时美国只是一个松散联盟没有建立起强有力的全国性政府。 (2)纠正措施:制订《1787年宪法》,确立联邦制。意义:维护了美国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解析:回答第(1)问时要先分析材料的出处,再分析材料。第(2)问围绕美国1787年宪法回答相关问题。 24.(2009年福建文综)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立法权委托给由人民自由选出的……国民议会。行政权委托给国王。司法权委托给人民按时选出的审判官行驶之。每年缴纳直接税达三天工资以上者,被编入居住地国民自卫军的男子,享有选举权,即“积极公民”;而处于奴仆地位的、被提起公诉的、破产和不能清偿债务的以及其他不具备积极公民条件的人,则属于消极公民,无选举权。      ——摘编自法国《1791年宪法》 材料二  凡出生于法国并在法国有住所的男子而年满二十一岁者,……均有行驶法国公民权利的资格。立法权由普选产生的国民议会掌握。行政权由24人组成的执行会议行驶。大理院为最高审判机关。 请回答: (1)在国家政治体制的设置上,材料一二体现了什么共同原则?该原则源于法国启蒙思想家的那部著作? (2)指出两则材料在国家政体与公民权利规定上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二的相关规定。 答案要点: (1)原则:三权分立。著作:《论法的精神》。 (2)差异:材料一实行君主立宪制,材料二实行共和制;材料一将公民分为积极公民和消极公民,以纳税额和社会地位限制公民选举权;材料二取消积极公民和消极公民之分,扩大享有选举权的公民范围。评价:共和制的确立和公民权利的扩大,有利于调动人民积极性,推动大革命的深入发展,具有反专制的进步意义;没有给妇女公民权,有其局限性。 解析:回答第(1)问注意关键词“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的归属。回答第(2)问注意“国王”“执行会议”“公民”。  【专题突破】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的君主立宪政体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议会及政府逐步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权力,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得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探究英国议会与王权的斗争,如: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是近代宪法的策源地,英国宪法常被人们誉为“近代宪法之母”……英国宪法不是把国家的基本制度和原则系统地集中地规定在一个书面文件中,而是分别由许多宪法性法律、宪法性惯例和判例加以规定……因此,英国宪法被称为“不成文宪法”。                                             ——北京大学出版社《外国法制史》 材料二  美国宪法是人类法制文明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的制定将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以来有关人类对理性政治的思考变成了现实的政治原则,使这些伟大的思想在政治实践中获得发扬光大。                                          ——山东人民出版社《西方政治制度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英国宪法的特点、地位、并举例说明之。 (2)材料二认为,美国宪法“将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以来有关对理性政治的思考变成了现实的政治原则。”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答案:(1)特点:不成文宪法。地位:近代宪法之母。事例是《权利法案》,德国、日本建立了和英国类似的宪法和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 (2)洛克提出分权理论,孟德斯鸠认为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应该分立,这是对理性政治的深刻思考。1787年的美国宪法规定立法权属于国会,行政权属于总统,司法权属于法院,这就将上述对理性政治的思考变成了现实的政治原则。 解析:回答第(1)问注意关键词“近代宪法之母”“不成文宪法”。回答第(2)问时注意关键词“文艺复兴时代”“理性政治”,从启蒙思想家的主张筛选正确答案。     《拿破仑法典》依据法国大革命的成果,用法律的形式巩固了资产阶级专政,维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产阶级的社会经济秩序,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起了奠基石的作用。探究近代法国民主政治,如: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拿破仑在1808年正式创立帝国贵族制度,据统计,在帝国贵族中,旧贵族出身的占22.5%,资产阶级出身的占58%,其他阶级出身的占19.5%。进出宫廷的公卿、侍臣、宫女与旧贵族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些人本身就是几代的贵族……在拿破仑任命的省长中,出身贵族的到1814年达到43%。                                          ——摘编自《从高卢到戴高乐》 材料二     1814年3月14日 拿破仑说:“只要我还活着,我将是全法国的主人……今天像在奥斯特立茨战场上一样,我是主人…….但是我认为在拉法耶特的时候(指法国大革命前期)和我这个时期有一个区别:当时人民是主宰,而现在我是主宰”  ——摘编自《拿破仑与帝国》 请回答: (1)概括指出上述材料所反映的拿破仑统治的特征。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拿破仑统治与法国大革命之间关系的角度评价拿破仑。   答案:(1)统治集团以资产阶级为支柱,吸收了其他阶级的成员(包容性,妥协性);实行个人独裁。 (2)顺应历史潮流,巩固资本主义制度,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破坏了人民主权原则,强压民主运动,与封建势力妥协。 解析:回答第(1)问注意关键词“资产阶级出身占58%”“拿破仑任命省长”。回答第(2)问从《拿破仑法典》的积极作用和“主宰”方面评价。     抗战胜利后围绕要求和平、反对内战的斗争;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从近代中国各阶级探究追求民主的斗争,如3—4题。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6年,中国民主建国会主张:“建设一种新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政治,而其斗争方法和态度又是和平的、渐进的,在本质上面是改良的”“走向改良进步的道路,坚决反对保守反动的道路,也不愿走向暴力革命的道路”。这一主张得到了多数党派的赞成。                                                     --摘编自《中国现代史资料简编》   材料二  1947年底到1948年初,中国民主同盟指出:“在民主运动胜利高潮快要到来的现阶段,中国已经分成了两个营垒,一方面是反动的营垒,另一方面是革命的营垒;一方面是民主的人民的营垒,另一方面是独裁的反人民的营垒。不属于这个营垒,就是属于那个营垒。中间的地位是已经不再存在了。”                                                     --摘编自《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民主党派的政治主张发生了哪些变化。   (2)说明民主党派的政治主张发生变化的原因。  答案:(1)从主张走中间道路,到承认中间道路失败;从主张和平改良,到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支持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主张。 (2)民主党派没有实现其主张的条件;国民党统治集团坚持独裁内战,对民主党派国家实行政治迫害;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受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的思想影响和统一战线政策的推动。  解析:回答第(1)问注意关键词“走改良进步道路”“不愿走暴力革命”“中间地位不再存在”。回答第(2)问从1947年国内形势分析,国民党独裁内战,和平建国方针化为泡影。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12年“清室优待条件”节选   1924年“修正清室优待条件”节选  皇帝尊号仍存不废,以待各外 国 君主之礼相待;皇帝岁用400万两,由中华民国拨用;皇帝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人等照常留用;皇帝辞位后,原有私产由中华民国特别保护;原禁卫军归中华民国陆军部编制,额数俸饷特别保护。   即日起永远废除帝号,与国民在法律上同等;每年补助清室家用50万元,另特支200万元,开办平民工厂,收容旗籍贫民;即日移出宫禁,以后得自由选择居住;清室私产归清室完全享有,其一切公产应归政府。  (1)南京临时政府内部对是否接受“清室优待条件”有不同意见。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2)概括说明“修正清室优待条件”比“清室优待条件”有哪些进步。 答案:(1)答案一:应该接受。应从南京临时政府面临的严峻形势、“清室优待条件”的进步作用两个方面加以分析。答案二:不应接受。应从南京临时政府的革命性、“清室优待条件”反封建的不彻底性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2)彻底废除了帝号;进一步削弱了清室特权;体现了民主平等的观念。  解析:回答第(1)问可以从革命性或者妥协性方面分析。回答第(2)问从专制与民主角度考虑。 【专题综合】 一、以英国为例,分析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与封建时代的君主制度的区别 1.性质不同: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的代议制立宪政体;君主制度是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政体。 2.国王与议会的关系不同:在君主立宪制下,君主是虚位,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受到宪法的制约,而议会的权力得到提升,真正掌握了国家的实权;而在君主专制下,君主的权力至高无上。 3.目的不同:君主专制是为了维护封建君主统治,而君主立宪制使资产阶级分享到国家的权力,使社会获得了政治稳定与经济持续发展的制度保证。 【典例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 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之外,不依赖任何的东西, 这就是自由人。                                                                     ——《伏尔泰语录》 材料二: 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多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 力的政体,其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思想?用一句话评价其历史作用?  (2)归纳材料二所体现的思想,并指出这一思想的历史渊源和影响。  (3)在自由这个问题上,材料一和材料二各侧重于什么? 答案:(1)自由平等,天赋人权。对反对封建专制起了推动作用。 (2)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源于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为西方民主政治的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3)材料一侧重于要求获得自由平等、天赋人权;材料二侧重于如何保卫自由与人权。  二、美国1787年宪法和《人权宣言》在国家政体、人民权利方面有明显区别。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1.美国是刚刚获得独立而诞生的年轻国家,既要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体来确保国家独立,又要防止政权走向专制独裁,故突出三权分立原则;掌权的资产阶级、种植园主阶级为了自身利益,进行种族歧视,所以没有真正解决人权问题。 2.法国是封建势力十分强大的国家,突出人权有利于摧毁君主制和等级制,维护资产阶级利益;但当时的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与封建势力有着种种联系,反封建态度不坚决,不能断然与封建势力决裂,故建立起君主立宪国家。 【典例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美国革命在当时具有深远的影响,一个独立的共和国在美国的建立,在欧洲广泛解释为:它意味着启蒙运动的思想切实可行——一个民族有可能建立一个国家,有能制定一种建立在个人权利基础上的切实可行的政体。 ——《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世纪初在反对拿破仑一世的解放战争中,一些德意志民族主义者主张把居住在欧洲境内的所有日耳曼血统的人统一到一个民族国家之内。普法战争使德国完成了统一。19世纪60、70年代,以操德语或日耳曼语的居民实现政治统一为目标的理论和主张,后来发展为反映德国大资产阶级和容克地主扩张野心的沙文主义思潮,又名“泛日耳曼主义”、“泛德意志主义”。——在这种背景下,德国出现了各种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团体,最有名的是1891手成立的泛日耳曼同盟(又译泛德意志同盟)。——同盟的机关报《泛日耳曼报》炮制和宣扬“地缘政治学”、“生存空间论”、“人种优劣论”、“武力决定论”等学说和理论。  ——摘自百度百科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以北美为例说明“一个民族有可能建立一个国家”的历史条件有哪些?独立后的美国在民主法制道路上是怎样不断发展的? (2)结合材料二指出,德国民族主义在普法战争前后的不同表现形式及其不同影响。 (3)通过对上述两则材料的综合阅读与思考,谈淡在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道路上。我们应崇尚怎样的民族主义? 答案:(1)条件:北美殖民地经济的发展;英国政府的殖民政策损害殖民地人民的经济利益;启蒙思想的影响;北美殖民地人民较高的自治意识和能力,共同的地域与文化心理。发展:通过制定1787年宪法,走上民主道路;随着西进运动与民主建州,民主制度在空间上扩展;美国内战后消除了黑人奴隶制,保障了黑人公民权;二战后面对黑人民权运动的高涨,最高法院宣布种族隔离违宪。 (2)普法战争前的民族主义表现为争取民族自主与统一,推动德国完成了统一并走上近代化道路。普法战争后的民族主义表现为扩张主义,成为对外推行侵略政策的思想武器,推动德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 (3)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崇尚民主、和平的民族主义;民族主义要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解析:第(1)问考查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和民主政治的演变历程。第(2)问普法战争,德意志在战争的前一阶段属于民族斗争范畴,后一阶段属于侵略行为。第(3)问可以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民主、和平的民族主义分析。 三、比较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1.康有为与梁启超 (1)相同:主张君主立宪制。(2)不同:梁启超的思想比康有为更为激进,民权思想更突出,后来更进一步接受卢梭等启蒙思想家的学说。 2.康有为与孙中山 (1)相同: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学习西方民主政治制度。(2)不同点:康有为主张保留君主,通过改良方式建立君主立宪国家;孙中山主张推翻君主,通过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国。 3.梁启超与孙中山 (1)相同:吸收启蒙思想的学说,民权思想比较突出。(2)不同点:梁启超没有突破君主立宪的思想;孙中山明确提出了民主共和的主张。 四、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前,中国内地政治斗争的焦点是什么?围绕这一焦点展开了哪些斗争?斗争的实质是什么?其结局有说明了什么? 1.焦点:民主共和与封建专制的斗争 2.斗争史实:辛亥革命及《临时约法》、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等。 3.实质: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 4.结局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旧民主主义革命走打了尽头。 五、抗战胜利后到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有三种政治力量,即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和民主党派,这三种政治力量在中国前途问题上的基本主张是什么?其实践结果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主张:国民党主张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解放区和人民军队,坚持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中共主张推翻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和新民主主义国家;民主党派主张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原因:国民党失败的原因在于它依靠帝国主义的支持,实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违背了人民的意愿和历史发展潮流;中共成功的原因在于它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民主党派受挫的原因在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局限性,加上国民党、帝国主义的压迫和人民的反对。 【典例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放弃自己的自由,就是放弃自己做人的资格,就是放弃人类的权利,甚至就是放弃自己的义务。……即使分散着的人们一一相继地被某个个人所奴役,无论他们的人数可能有多少,我在这里就只看到一个主人和一群奴隶,我根本没有看到人民和他们的首领。                                    ——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二  今革命之事毕矣,而革命之目的尚未全达,是何也?不良之政府虽倒,而良善政治之建设则未尝有也。故民国成立之届年余,而政治之纷扰,无一定策画如故也;政治之污秽,无扫荡方法如故也。以若斯之政府,而欲求得良善之政治,即不可能也,亦不可望也。     ——宋教仁1913年3月《代草国民党之大政见》 请回答: (1)归纳材料一的观点。 (2)材料二中的“良善政治”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民国成立已届年余,而政治之纷扰……污秽……如故”? (3)简述法国启蒙思想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答案:(1)主张自由、平等。  (2)“良善政治”指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治。因为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反对民主共和,实行专制独裁政治。w.w.w.k.s.5.u.c.o.m (3)影响: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辛亥革命期间,启蒙思想家们倡导的民主、政治制度等思想得到不同程度的实践。新文化运动期间,启蒙思想家的民主、科学等思想成为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解析:回答第(1)问注意关键词“自由”“奴役”“主人”“奴隶”。第(2)问结合材料出处和时代背景回答提问。第(3)问从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方面考虑。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