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导学案——绿(教师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九年级语文导学案——绿(教师版)

ID:64866

大小:54.2 KB

页数:5页

时间:2009-12-10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九年级语文导学案(教师版) 备课教师:       总计__________课时     学生_____________课题_    绿_______     课型 新授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作者对美好境界的热情赞美和执着追求的思想感情 2、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3、如何抓住“文眼”来组织材料。 4、掌握读书动笔的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知识链接: 1、文学常识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定居扬州,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与散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2、字词积累          1).踞:蹲。                  2).倏:极快地,忽然。   3).皱缬(xié):潭水泛起波纹,好像有花纹的绸缎(微微)皱折着。缬,有花纹的丝织品。   4).挹(yì):舀,把液体盛出来。 5).尘滓(zǐ):这里指杂质。 6).蕴蓄:积蓄而未显露。   7).明眸善睐:指明亮的眼珠善于左顾右盼。眸,本指瞳仁,泛指眼睛。睐,看,向旁边看。 二、预习导航、 1、读课文掌握生字词,完成《学习与评价》1-3题 2、为何要求我们要“读书动笔”?,怎样进行“读书动笔”? 参阅课本211页“读书动笔” 3.常用的读书动笔的符号有哪些? 参阅课本216页  “圈点符号”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2).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3).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  4).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  5).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6).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我怎么比拟得出呢? 7).——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5、把上题涉及的内容在文中标出,并反复朗读,力争能背诵 三、课堂导学 (一)预习检查: (二)自主学习:学生自学课文完成相应内容,老师监督指点 1读课文《绿》,写出文章内容提要 结构层次   第一段:开门见山,一语点题——惊诧于“绿”。   第二段:从几个不同的观察点写梅雨瀑。   第三段:从多个角度描写梅雨潭的绿。   第四段:进一步深化文章的主旨。 2、这篇散文的“文眼”是什么? 这篇散文的文眼是: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情-惊诧,表象对象—梅雨潭,重点-绿) 3、作者写景的立足点有几个?每个立足点写了什么景物? 作者写三个景物:梅雨瀑、梅雨亭、梅雨潭-----由远而近 第一个观察点在山边,看到的是梅雨潭的远景;第二个观察点在梅雨亭边,写梅雨潭的环境;第三个观察点在梅雨潭边,写梅雨潭的绿。不同地点,不同角度,写不同景物---“移步换景” 4、找出表现作者行踪的词句 走到山边——坐在亭边——站在水边:由远而近,从高到低,从各个方面细看梅雨潭的美丽景色 (三)合作探究;如果觉得独立完成有困难,请与身边同学共同研究。 题目:作者是怎样抓住“文眼”来写“绿”的? 开头点题——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然后紧扣“惊诧”,从不同方面来写梅雨潭的绿:作者写三个景物:梅雨瀑、梅雨亭、梅雨潭-----由远而近 第一个观察点在山边,看到的是梅雨潭的远景;第二个观察点在梅雨亭边,写梅雨潭的环境;第三个观察点在梅雨潭边,写梅雨潭的绿。不同地点,不同角度,写不同景物---“移步换景”  后文章照应开头“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可以说“惊诧”之感贯穿始终,体现了“绿”给人留下的强烈的印象》(文眼是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惊诧”) (四展示答疑:学生充分展示,老师适当点拨 (五)内容总结: 山边仰望,写梅雨潭的远景;亭中平视,写梅雨潭的近景;潭边俯视,写梅雨潭的绿。这便是观察点移动的线索。全文依次写了潭——亭——绿,处处流露出作者的狂喜之情,把倾慕、欢愉、神往的感情融会到一片绿色之中。 四、巩固提升 1、课后完成《补充习题》1-4题 2反复阅读课文第三段,并记住其中你喜欢的内容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 1看拼音,写汉字    chà       qiàn         liǔ          zǐ         yùn           bó 惊(    )  镶(    ) 几(      )  尘(    )   (      )蓄  (     )阴      xié           móu       lài           mó 皱(    )   明(    )善(     )   抚(      )   2、作者是怎样抓住“文眼”来写“绿”的? 开头点题——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然后紧扣“惊诧”,从不同方面来写梅雨潭的绿:作者写三个景物:梅雨瀑、梅雨亭、梅雨潭-----由远而近 第一个观察点在山边,看到的是梅雨潭的远景;第二个观察点在梅雨亭边,写梅雨潭的环境;第三个观察点在梅雨潭边,写梅雨潭的绿。不同地点,不同角度,写不同景物---“移步换景”  后文章照应开头“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可以说“惊诧”之感贯穿始终,体现了“绿”给人留下的强烈的印象》(文眼是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惊诧”)文章写了梅雨潭用了好多比喻。 二课堂导学 (一)检查学生完成情况 (二)自主学习:学生自学课文完成相应内容,老师监督指点  1:作者重点要描写梅雨潭的绿,为何又要写梅雨瀑?   解答 作者用较多的笔墨写梅雨瀑,写山,写岩,写亭,写草,这些都是为了衬托梅雨瀑的美。而写梅雨瀑又是为了衬托出梅雨潭绿的美。这样层层烘云托月,集中突出了梅雨潭绿的美。 2 “女儿绿”有什么深刻内涵?   解答 “女儿绿”是作者在与绿的对话中为绿的性格做的定位,因为只有“女儿绿”才会如此柔美、妩媚,不由得让人心旌动荡,与前面的“处女的心”相照应。 3:作者是抓住梅雨潭绿的哪些特点加以描写的?   解答 作者抓住梅雨潭绿的可爱、醉人、浓淡相宜、明暗适当的特点,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多角度来描写,突出了它清亮、鲜嫩、柔软、纯净的特征,成功运用了烘托和衬托的手法突出梅雨潭绿的美。 (三)合作探究;如果觉得独立完成有困难,请与身边同学共同研究。 1文章中哪些内容是说梅雨潭的绿“恰到好处”的?请从读过的文章中找一个同样美的“恰到好处”的事物加以叙述   2在第3段中,作者已开始都是称“绿”为“她”,而后来改称呼为“你”,这是为什么?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3、文章的结尾和开头有什么不同,你认为这样写好吗?         4、找出文中你喜欢的语句,并加以赏析。 1.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赏析 “绿”是作者惊诧的原因,开篇点题,感情倾泻而出,“惊诧于梅雨潭的绿”,是全篇文眼之所在。   2.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赏析 “踞”突出了梅雨亭险峻之势,给人以凌空突起的感觉。   3.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   赏析 此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花的色泽、形状、数量之多和不断舞动的姿态。   4.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   赏析 “招引”和“追捉”突出了梅雨潭绿色的无穷魅力,写出了“我”对这绿色倾心的喜爱;“揪”、“攀”、“探身”、“鞠躬”等动词,则极为准确、自然地写出“我”探奇览胜的急迫,对“闪闪的绿色”的无限喜爱。   5.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赏析 用一连串生动、形象的比喻,从潭水的深度、情态、形状、质地、亮度、色彩等不同角度,写出了梅雨潭醉人的绿和醉人的美,把对绿色的倾慕、喜爱、向往之情融为一体。   6.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我怎么比拟得出呢?   赏析 通过对比的手法,以及运用比喻、反问、拟人等修辞方法,写出了梅雨潭的绿是明暗适度,浓淡相宜,绿得实在是恰当、独特而又无法比拟。   7.——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赏析 这一语段中,作者一连用了九个“你”,又用了“拍”“抚”“掬”“吻”等富于亲切感、抒情性的动词,充分地表达出作者对那“醉人的绿”的炽热而奔放的爱恋之情。 (四展示答疑:学生充分展示,老师适当点拨 (五)内容总结:1、烘托和衬托手法  2  语言准确生动,抒情性很强  3叠词运用,增强了音韵美  4比喻生动贴切,增强文章美感与表现力。 (六)学习读书动笔方法,看书中批注内容,重点阅读第三段,写出你的批注 三、拓展提高  1.liàn yàn wān yán qún mèi   2.写溪水是为了写绿,只有在一片绿色的映衬下,溪水才会显得分外好看。   3.具体写树的绿和青苔的绿: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概括的写: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点拨 此题重在考查详略得当。   4.感到蓬勃的生机和茁壮的生命力。   5.示例: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这句话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了荷叶绿的特点。   点拨 本单元学习要点之一是学会评点,此题考查的正是这一点。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