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边的关系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三角形边的关系

ID:56370

大小:77.33 KB

页数:14页

时间:2008-03-21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三角形边的关系 安徽省芜湖市绿影小学 包慧文 showElementsTop(0);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观察比较,初步感知三角形边的关系,体验学数学的乐趣。   (2)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践操作、猜想验证、合作探究,经历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性质的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体验“做数学”的成功。   3.情感与态度:   (1)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会从美观和实用的角度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学会从全面、周到的角度考虑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教学难点:   引导探索三角形的边的关系,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袋。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今天很高兴能认识各位在座的小朋友。我呀,是来自绿影小学的包老师。来之前,我就听说某某学校的小朋友,聪明伶俐,爱动脑筋,是不是这样啊?为了表扬同学们在课堂的表现,老师还特地带来了一些小奖品,瞧,都贴黑板上了。(三张不同颜色的小笑脸)你们喜欢吗?   如果你能答出老师的问题,老师就让你上来任意选一个小奖品。你们想选哪一个?有几种选法?(三种)   如果某个小朋友回答问题特别棒,老师就让你任意选两个。有几种选法?(三种)   教师:真不错,不知不觉中,同学们已经回答出老师的两个问题啦。希望大家再接再厉,在课堂上有更好的表现。   一、动手游戏,提出问题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你的1号学具袋,看看里面有什么?  (三根小棒。)   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先猜。   教师:光猜可不行,知识是科学,咱们来动手围一围。   学生动手围,集体交流:有的能围成,有的不能围成。   教师请能围成和不能围成的同学分别上来展示一下。   同时板贴:能围成三角形  不能围成三角形    教师小结:随意的给你三根小棒,有的时候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时候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看来呀,咱们考虑问题的时候要全面、周到。   提出问题:那么,能围还是不能围,跟三角形的什么有关系呢?   引导学生明白:跟三角形的边有关系。   教师:对,三角形的边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探究这个问题呀?   板书课题:三角形边的关系(让学生收拾好一号学具袋)   [设计意图:随意的给学生三根小棒,让学生先猜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再通过动手围,发现有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有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旧知,刺激了学生的思维,更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跟什么有关系,怎么的三根小棒才能围成三角形呢?]   二、实践操作,探究学习   1.动手操作。   电脑出示:现有两根小棒,一根长3厘米,一根长6厘米,再配一根多长的小棒,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教师说明操作要求:   (1)从2号学具袋中拿出操作材料(两根小棒、作业纸和实践操作表格);   (2)在作业纸上有不同的线段,请你用两根小棒去围一围,看看是否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至少要和三条不同的线段围一围);   (3)将数据和结果填写在表格中,能围成的用√表示,不能围成的用×表示。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   教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汇报一下你的操作结果。   请不同的学生汇报,教师在课件中输入数据和结果。如下图:   第一边 长度(cm) 第二边 长度(cm) 第三边 长度(cm) 能否 围成 算       式 6 3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设计意图:既然已经知道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与三角形的边有关系,所以教师先给出学生两根6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到,当第三边是几厘米的时候能围成三角形,直观明了,为后面的探究打好基础。]   3.集体探究。   第一层次:发现不能围成的原因。   (1)教师:同学们通过动手实践,发现1厘米的小棒不能围,确定吗?咱们再来验证一下。   课件演示:当三根小棒分别是1厘米、3厘米和6厘米的时候,围不成三角形。   教师:为什么围不成?你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得出:1+36   教师点击:那么下面就依次类推了。课件依次出现算式:6+3>6  7+3>6   8+3>6  9+3>6   [设计意图:由于有了“两边之和≤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个结论作基础,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当“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时候就能围成三角形。这时教师及时说明,这只是猜想,要经过验证才能判断它是否正确。]   第三个层次:引发矛盾,突破难点。   教师指着表格,质疑:你们有没有发现问题啊?咱们在动手操作的时候得出9厘米不能围,可是9+3>6呀,这符合我们刚刚得出的结论啊?   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进行课件演示。   教师:9和3这组的两边之和是大于6,可是它能围成吗?(不能)(课件演示确实不能围成。)   教师:我们再换一组看看,3和6这组的两边之和第三边9比,什么关系?(相等)   教师:那还要看哪一组?(6和9的和与3比)   引导学生明确:只通过一组来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全面吗?那应该怎么说?   引导学生得出“任意”两字。   [设计意图:9+3>6却围不成三角形,这一下就给学生制造出了矛盾冲突,学生就会立刻思索这三边到底还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从而发现只通过一组两边的和来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是不全面的,必须要看三组,这样“任意”在这里的引出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四个层次:再次验证,明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教师:下面我们利用这个结论再来验证一下,这些能围成三角形的三边,是不是都具备这样的关系?每个同学选一个你喜欢的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交流,集体汇报。   第一边 长度(cm) 第二边 长度(cm) 第三边 长度(cm) 能否 围成 算       式    6    3 1 × 1+34     4+6>3 5 √ 5+3>6     3+6>5     5+6>3 6 √ 6+3>6     3+6>6     6+6>3 7 √ 7+3>6     3+6>7     7+6>3 8 √ 8+3>6     3+6>8     8+6>3 9 × 9+3>6     3+6=9     9+6>3 10 ×       ……       教师:在同学们的猜想前面加上“任意”两字,通过再次验证后,发现它就是一条正确的结论。(教师擦掉“?”)咱们来一起读一遍。   [设计意图:加上“任意”两字以后,结论是不是就正确了呢?这时,让学生回过头来,再次验证能围成三角形的三边是不是具备这样的关系,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边的关系的理解,也让学生充分经历了“猜想—验证—结论”这一科学的学习过程。]   第五个层次:找出判断不能围成的简捷方法。   教师:在这些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三边中,它们也应该有几组算式?(3组)   那我们在判断它能不能围成的时候,是不是要把三组算式都找出来啊?   引导学生明确:只要找到一组不符合能围成的条件就可以了。   教师:谁能快速地说出‘10’不能围成的原因?   [设计意图:怎样最快的找到不能围成的原因,在这里也应该让学生明确。方法最优化应随时有效地渗透在教学环节中。]   第六个层次:再次验证“任意”,将结论从特殊扩大到一般;同时发现判断能围成三角形的简单方法。   (1)教师:刚刚咱们是给3厘米和6厘米寻找能围成三角形的第三边,得到这样的结论的。那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都具备这样的关系呢?   教师演示课件,随意拖拉两次,让学生用估算的方法说出三边的关系。   [设计意图:一开始的研究,是从给定的3厘米和6厘米的两边着手的。在这里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将特殊情况推广到一般情况,让学生明白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都有这样的性质。]   (2)提出:在判断能围成三角形的时候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是不是每次都要计算三组啊?   让学生先充分地进行交流。   引导学生发现:因为较小的两边的和都大于最长的边了,那么用最长的边加一条较短的边,就一定大于另一条短边了。所以呢,这要把只要把较小的两条边加起来这一组进行判断,就可以代表三组了。还需要每组都判断吗?   [设计意图:我以为,在全体学生都已经掌握的基础上,肯定会有少数学生发现判断能围成三角形的诀窍。教师的设计应当顾及到这样的学生。所以,在这里可以及时地引导全体学生都掌握简单方法。]   三、深化认知,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轻松小游戏。   教师:同学们的表现真是棒极了,老师为了表扬大家,给你做个小游戏,想不想啊?   出示:有人说自己步子大,一步能跨两米多,你相信吗?为什么?   请两个学生上来跨一步。   先让学生充分的交流。   教师:你能用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来解释一下吗?   课件演示:两腿和地面跨出的距离形成了一个三角形。   教师:可是有个人说,我可以。你们知道是谁吗?   出示姚明图片,身高:226厘米;腿长131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的形式解决问题,使学生主动地把本课的知识内容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同时熏陶学生逐步达到“会学”数学的境界,并再次向学生渗透看问题要全面的原则。]   2.判断:下面哪组的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单位:厘米)(有图。)   (1)3、4、5   (2)3、3、3   (3)3、3、5    (4)2、6、2   [设计意图:这道基础题的练习,既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巩固,同时引导学生利用简单方法快速地进行判断。]   3.儿童乐园要建一个凉亭,亭子上部是三角形木架,现在已经准备了两根三米长的木料,假如你是设计师,第三根木料会准备多长?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让学生用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并从美观和讲究实用的角度出发,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全课小结,从考虑问题要全面,引出第三边的取值范围   [设计意图: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而言,范围的建立的确是有一定困难的。再次呈现前面的研究表格,这些数据是具体的,教师提出:“3.5厘米行吗?3.2呢?3.1呢?3.01呢?不断地向3逼近,学生自然会想到3.0001也是可以的,那该怎样表述呢?“比3厘米长”已呼之欲出;以此思考,学生不难得出“又必须比9厘米短”。这样层层递进的启发引导,发散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有机地渗透了无限逼近的数学思想,培养了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