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三组“深深的怀念”整组模块教学设计
加入VIP免费下载

六年级下册三组“深深的怀念”整组模块教学设计

ID:56270

大小:232.24 KB

页数:23页

时间:2008-02-11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h1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 } .h2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h3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DIV.union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 DIV.union TD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   一、单元教材解读:   缅怀革命先辈,继承光荣传统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三单元的主题,本单元围绕此主题安排了2篇精读课文,即《十六年前的回忆》和《为人民服务》,《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篇回忆性文章,记叙了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时和在法庭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而《为人民服务》这篇课文是毛泽东同志在中央警卫团举行的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另安排了2篇略读课文,即《灯光》和《一夜的工作》,《灯光》通过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一夜的工作》讲的是作者在陪同周总理审阅一篇稿子时,目睹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情形。本组教材中的人物所处时期不同、岗位不同、事迹不同,“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却是相同的。为了人民的利益,他们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因此,本组课文的教学可以围绕革命志士共同的理想与信念,加强各篇课文教学之间的联系,采用单元整合教学。     紧扣单元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安排的是“我的理想”,主要是让学生在学完课文后,受到情感上的熏陶,并将自己的理想和革命先驱的理想联系起来。回顾·拓展安排的是交流课文的写法,阅读、积累一些革命诗歌,并在课外阅读一些革命题材的名著。     二、单元训练思考:   学习本组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受到革命传统教育,纪念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懂得为人民服务的道理;二是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由于本组课文的内容与现在学生生活相差较远,学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缺乏了解,基于六年级下期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学习方法,而且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因此在教学本组课文时,主要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采用让学生自读、自悟、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师只作点拨、指导。课前,让学生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或者布置学生读中国近代史以及一些革命书籍,既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且渗透课外知识与课内知识相结合的意识,又为学习本组课文奠定了基础,其次,在学习本组课文时,进一步培养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训练巩固学生能抓住重点词句或关键词句进行主要内容的归纳能力,并能通过重点词句或关键词句的理解,体会文章所表达的真情实感,最后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叙述顺序并能在习作中加以运用。并且让学生继续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因此,预计本单元共9 课时完成。     三、单元模块设计     模块一 课文教学     1.课前行动     (1)知背景,晓人物     同学们,请读读第三组课文的提示语,想想本组课文的主题是什么?(缅怀革命先辈,继承光荣传统)。     再看看教材选用的课文,文中的事情分别发生在什么时候?(1927.1944.1947.1974年),主要人物有哪些?(李大钊、英勇的战士、张思德、周恩来)     对于文中的主要人物和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你了解多少呢?请同学们选择上网、到图书馆、走访等形式搜集与本组课文相关的资料吧!并作好记载和整理。     (2)学生字,解生词     请学生课前自学本组课文的生字和理解难懂的生词意思。把学习成果记录在本子上。     2.课堂风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交流本组课文的时代背景,谈读书体会。     2.认识本组课文18个生字,会写23个生词,理解难懂的词语意思。     能读通顺本组课文。     3.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理解词语,交流时代背景,谈读书体会。     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本组课文的时代背景     小组内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并把优秀的资料整理在一起。     小组派代表交流本组搜集的好资料。(有雷同就不再重复)     (参考资料:     1.李大钊:河北省乐亭县人,1889年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者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优秀领导者之一、1926年3月,盘踞在东北的军阀张作霖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下令通缉李大钊同志。李大钊同志毫不畏惧,为了革命工作,在极端困难和危险的情况下,仍然留在北京。1927年4月6日,他被张作霖逮捕。被捕后,遭受了种种残酷的刑罚,始终坚贞不屈。在监牢里,他继续领导党的工作,宣传共产主义,受到许多犯人的敬爱。4月28日,万恶的反动派绞死了李大钊同志,同时遇害的有20多人。            2.张作霖:奉(奉天,今辽宁省沈阳市)系军阀首领。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长期盘踞东北。1926年3月,他率兵进关,攻占河北、察哈尔(今河北省西部及山西省北部)山东等省,残酷镇压革命运动,使当时北方的革命运动受到很大的破坏。1928年,张作霖因与日本帝国主义发生矛盾,在皇姑屯车站(今辽宁境内)被日军埋下的炸弹炸死。     3.王愿坚(1929-1991) 当代作家,1929年生,山东诸城县人。1943 年以前在家乡读书,1944年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次年参加八路军,在一个军分区宣传队当宣传员。解放战争期间,在华东野战军一个纵队的报社任编辑和记者。1947年入党,1952年调《解放军文艺》任编辑,1956年至1966年,参加“解放军三十年征文”──革命回忆录选集《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1970年曾下连队当兵,1972年和1975年先后两次到长征路上去采访。主要作品有短篇小学《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足迹》《路标》以及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与陆柱国合写)。     4.《为人民服务》发表的背景     1944年9月8日,即张思德牺牲后3天,中央直属机关在延安凤凰山脚枣园操场上为他举行了约千人的追悼会,毛主席亲笔写了“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下午1时以后,毛主席迈着沉重的步子走上祭台,作了题目是《为人民服务》的演讲。     毛主席的讲话,是深知张思德的经历有感而发。张思德是革命队伍中的普通一兵,在战斗部队打过仗,负过伤,在大生产运动中纺中线、烧过炭;从战士到班长,再从班长到战士,一切从人民利益和党的需要出发,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其高尚品质十分可贵。毛泽东在演讲中称赞:“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毛主席由张思德进而要求全党:“因为我们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只要我们为人民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还要和全国大多数人民走这一条路。”“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要奋斗就会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这些话,后来传遍了中国的家家户户,成为每个党员和要求进步的同志的座右铭。     毛主席此番讲话正值抗日战争走向胜利的关键阶段,此时阐明党和人民军队宗旨,对鼓舞群众斗志、促进人民团结有着特殊的意义。从此,“为人民服务”这句话流传开来,既为党和军队指明了方向,也为党和军队赢得了千千万万民众的信任。直到今天,在中国武装力量的队列中,仍有着这样标准的口号──“同志们辛苦了!”“为人民服务!”   5.张思德生平介绍   张思德,小名谷娃子,1915年出生于四川省仪陇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全家靠给地主帮工度日,母亲和几个哥哥相继冻饿而死,父亲远走他乡,不知所终。张思德成了孤儿,是叔父叔母收养了他,11岁时才读了几个月的书。苦难的生活,磨砺出他坚韧的性格。   1933年8月,红四方面军解放了朱德总司令的故乡仪陇县,苦大仇深的张思德第一个报名参加少先队,成为乡里首任少先队长。他积极帮助红军筹粮筹款,受到乡苏维埃的嘉奖。同年10月他加入红军,在县独立团二营当通讯员,在瓦子寨战斗中立功一次。   同年冬天他又随部队转战到四川,进入当地列宁小学学习文化和军事,毕业后被调到省军区指挥部政治部当交通员,不久加入共青团。他在战斗中浑身是胆,被战友们誉为“小老虎”。1935年5月,他跟随红四方面军退出川陕根据地,开始长征,其间三次过草地。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张思德所在部队在开赴前线前,留下老弱病残编成了一个警卫连。张思德因有伤病也被编入警卫连,任副班长,负责云阳镇八路军留守处和荣誉军人学校的警卫。1937年10月,张思德加入了共产党,1938年春又任班长。1940年春,张思备调往延安在中央警卫营任通讯班长。   1942年10月,军委警卫营与中央教导大队合编为中央警卫团,领导决定张思德由班长改为战士,张思德愉快地接受了组织安排。他说:“当班长是革命工作需要,当战士也是革命工作需要。”他在战争年代参军11年,同期入伍的同志有许多人已当了团长甚至旅长,张思德身为战士却从不计较职务高低。   1944年夏天,张思德带领4个战士到安塞县烧炭。他们完成任务后,为了多出炭,张思德又参加了突击队,与战友一起开挖了一孔新窑。   9月5日中午时分,窑洞即将挖成突然塌方,张思德奋力把开窑口的战友推出洞去,自己则被砸埋在窑里牺牲,时年29岁。   6.何其芳简介   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原名何永芳,出生于四川万州一个守旧的大家庭。幼年时即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1929年到上海入中国公学预科学习,读了大量新诗。1931—193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大学毕业后,何其芳先后在天津和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任教。     二、谈听了资料后或看了相关书籍的体会     1.抽生谈听了资料的感受。     2.看了相关的书籍和人物的事迹,如《红岩》等,交流读书心得。     (重点了解那个时代的情况,明白主要人物的所作所为和他们高尚的品德,明白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为学文埋下伏笔。)     三、交流自学生字、生词的情况     1.提示易读错的字。如:瞅、刑、璀璨、炊     2.提示易写错的字。如:哼、舅、鼎、     3.交流自己理解的词语意思。     军阀:指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     轻易:本课指随随便便。     恐怖:惊慌、害怕。     一拥而入:形容很多人同时闯进门来。     严峻:严肃而厉害。     会意:领会别人没有明确表达的意思。     沉着:镇静,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     憧憬:向往。       千钧一发: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等于30斤。千钧一发指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极其危险。     璀璨: 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本课指天安门广场灯光耀眼。     鸿毛:鸿雁的毛。愈事物微不足道。     死得其所:形容死得有意义,有价值。所:处所、地方。     卖力:尽量使出自己的力量。     追悼会:开沉痛的怀念死者的会。     咨询:征求意见。     浏览:大略地看。     极其:非常,到了顶点。     矇眬:快要睡着或刚醒时,两眼半开半闭,看东西模糊的样子。     陈设:本课指房间里摆设的东西。     四、检查读文情况     1.小组开火车读课文。(注意正音和长句子的指导)     2.自由读文。重点读自己还读得不够流畅的地方。     五、作业:     1.写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读本组课文     3.写读书笔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把握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真情实感。     3.能从课文中找出值得深入体会的句子和提出不懂的问题,通过交流讨论,深入理解李大钊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视死如归的精神。     教学重点:     能把握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真情实感。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李大钊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视死如归的精神。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谁能结合课前预习,说一说题目为什么叫“十六年前的回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课文主要讲了李大钊同志的三件事:被捕前、被捕、在法庭上。)     二、学习课文     1.文章主要围绕哪句话写的?     (教师可设计一个问题:李大钊在敌人面前英勇无畏,将生死置之度外,是什么样的力量占据着他的心?学生会很快找到答案:是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2.围绕“信心”一词,展开联想。     (引导学生围绕“信心”一词,联想到战争年代革命英雄黄继光、刘胡兰、董存瑞……是因为他们对革命事业有着坚定的信念──相信革命事业必定会取得胜利,才使他们在敌人面前英勇无畏,将生死置之度外。)     3.学习“被捕前”,品析人物语言。     (着重引导学生体味李大钊说的两句话:①“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就“知道什么”设计三种解释让学生选择(A.小孩你什么都不知道;B.小孩子你知道的不多;C.小孩子你不应该知道。)可让学生反复读,在读中品味词语所包含的意思。②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应抓住词语“坚决”、“常”、“轻易”、“什么时候”,让学生在品析词中体会李大钊坚持留在北京,忠于革命的伟大精神。最后在读中品析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4.学习“被捕时”,体味人物神态,。     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两句描写人物神态的话,从中领悟人物的思想感情。①“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把“不慌不忙”换成“匆匆忙忙”行不行?为什么?)②面对凶恶的敌人,“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惯有”、“严峻”两个词去掉行不行?)教师扣住“惯有”一词,进一步引导学生想像父亲平时对待革命工作的态度。最后使学生弄清父亲平时的态度和面对敌人的态度保持一致说明什么?(体会父亲处变不惊,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伟大精神。)     5.体会对比描写手法的反衬作用。     “被捕前”、“被捕时”两部分内容,均采用了对比描写的手法,要让学生体会这样写的作用。①前后态度的对比。(把父亲烧文件“我”提出问题时的态度,与父亲平时对“我”耐心的态度作比较,使学生了解到父亲前后态度的不同,有力地突出了父亲忠于革命的精神。)②面对敌人,“我”与父亲的态度对比。(“我”是瞪着眼、恐怖……父亲是“不慌不忙”、“严峻的态度”)     6.学法迁移,自学“在法庭上”。    (可放手让学生按以上的方法,讨论、自学李大钊在法庭上的表现。学生会很快找出直接描写李大钊的语言和神态的语句,找出描写敌人和家人的神态和语言的语句,通过讨论,分析、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最后可让学生分角色上台表演、深化理解。)     三、围绕重点,学习表达     (本文的写作特点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教师应让学生学习表达方法,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     1.弄清什么叫“前后照应”。     2.试找出与下面句子相照应的句子,说说有什么好处。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2)我蹲在旁边,看到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从文中学生能很快地找出与之相照应的句子:A.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B.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C.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这些句子前后照应,使人读了会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清楚,印象和感受也会更深。)     四、总结、拓展     1.把课文中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什么地方写得好,为什么?     (学生可畅所欲言,在品评之中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     2.读写结合,发展技能。     (鼓励学生运用前后照应的写法,写一篇写人的短文,要求通过一个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阅读关于革命题材的小说。   板书: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灯光》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抓住重点探究,体会郝副营长的无私奉献精神。     2.学习抓住主要线索去读懂课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     抓住几个“多好啊!体会郝副营长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抓住主要线索去读懂课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生读题,再读学习提示:看看学习这篇课文,要我们解决哪些问题?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多好啊!”分别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3.他们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哪些地方是写往事的?     (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即第一、二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写的是现在,其余写的都是往事。)     2.学生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同座互相说一说。再抽生说。     三、细读课文     1.快读课文,想想“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几次,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把有关语句画出来,再深入想想,他们在说这句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什么。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什么?     2.交流     (“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三次。第一次是清明节的一天晚上,“我”漫步在天安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说这话的人也许是第一次来北京,也许是时过几年又来北京,看到北京的美丽,看到人民的幸福生活,“多好啊!”是出自内心的由衷赞美。     第二次是战斗打响前,郝副营长借着火柴的亮光在看一本破书。书上的插图画的是一个孩子在电灯上读书。“多好啊”是郝副营长看插图时的自言自语。此时,他也许想到胜利以后,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也许触景生情,暗暗下决心,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下一代能过上美好生活,要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第三次是郝副营长在和“我”交谈时说的话,“多好啊”是他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下学习。”)     3.在学生理解第二、三次“多好啊”以后,要让学生再深入往下想,为了“多好啊”的幸福生活,在战斗中郝副营长怎么做,画出有关语句体会郝副营长的牺牲精神。     四、再次深入理解课文     1.找找文中写“灯光”的句子,想想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     2.自由交流     (第一句: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第二句: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第三句: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第四句: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第五句: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3.有感情地朗读这几个句子。     五、小结     板书:     灯光       灯光    (多好啊)  幸福生活       火光    (多好啊)  生命换取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为人民服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抓住重点语句,理解为人民服务的道理。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语句,理解为人民服务的道理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语句,理解为人民服务的道理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二、理清文章思路     1.自由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为人民服务》,课文从哪几个方面讲了应如何为人民服务?     (首先讲了我党及人民军队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接着讲了人的死有两种不同意义;然后讲为人民服务要坚持好的,改正错的;又讲为人民服务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最后讲开追悼会的目的。)     教师小结:这五个自然段讲了五层意思,每一个自然段都可以独立成为一段。     三、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结合这一段中的词语说说什么是为人民服务?     学生能够说出为人民服务就是为了解放人民,为人民利益工作的就可以了,不要求学生的回答深入详尽。     2.出示:     我们这个队伍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板示出这两句话后,让学生读一读,比较比较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从带点的词语中能体会出什么?请同学们谈一谈。     “完全”说明我们这个队伍是百分之百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别的目的。“彻底”则说明了我们这个队伍无论在什么时候,做什么工作,时刻都想着人民。这句话揭示了党和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人民服务的要求和标准,党和军队与人民群众有着密切关系。     四、学习第二段。     学习第二段,可让学生先自己读一读第二段,画一画有哪些句子不理解,然后提出不懂的问题。     学生的问题可能集中在这两句话上: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的死有价值、有意义,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无价值,无意义,比“鸿毛”还轻。     学生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可再让学生说说什么人的死比“泰山”还重?使学生深入领会“为人民服务”的含义。     (2)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的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这句话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理解。张思德同志1933年参加革命,经过长征,负过伤,是一个忠实地为人民利益服务的共产党员。1944年9月5日,在陕北安塞县山中烧炭,因炭窑崩塌而牺牲。张思德同志牢记革命队伍的宗旨,活着为人民的利益工作,死为人民的利益牺牲,体现了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因为他为人民的利益而死,虽然一生中没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的死却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所以说“比泰山还重”。     学生领会了这两个难句的意思,教师可让学生带着体会到的感情再读课文,通过朗读,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学习第三段。     1.让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缺点?从课文中画出有关语句。     学生可能画出这几句话。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2.教师可将这些句子板示出来,然后提问,这段话共有几句?每句说的是什么?句与句是怎样连起来的?     教师可以帮助、指导、启发学生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为人民服务,要善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无论是自己的同志,亲密的朋友,还是平日相处时有矛盾的人、反对过自己的人,这些人的批评都要听得进去。只要是正确的批评和意见,我们就要接受,就要改正,就要照办。这就表明了衡量是与非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要符合人民的利益,对人民有好处。     学生还可能画出这句话:     (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学生提出这句话,教师可启发学生结合对上面几句话的理解来体会这句话的含义。     这句话讲的是:人民的利益是衡量对错的标准。要使我们的队伍兴旺起来,就必须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坚持好的,坚持对人民有益的,改正错的,改正对人民无益的。     学生理解了这几个难句,教师可再组织学生自读课文,进一步深刻体会文章的含义,同时为后面的背诵奠定基础。     六、学习第四段。     在前面三段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采取了不同的形式教学生读书,找难句,提问题;点拨启发学生,理解难句。在第四段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讨论,自己学习。     让学生自己读课文第四段,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或不懂的句子,然后在小组中说说你对重点句的理解,最后再把不懂的句子提出来,小组里的几个同学共同讨论,互相补充。     集体讨论。     请学生读自己画出的重点句,再谈谈自己的理解。     七、把小组讨论后理解仍有困难的句子提出来集体讨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这几句话的点拨。     我们今天已经领导着有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但是还不够,还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     “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指的是当时的陕甘宁边区和华北、华中、华南等抗日根据地。当时这些根据地的人口总和是九千一百万。这句话是说,还要扩大抗日革命根据地,才能取得全民族,全中国的解放。可见,当时为人民服务的共同目标就是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民族。     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这句话是说,革命斗争,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要遇到艰难困苦。但是,我们为了人民利益,为了民族解放,就不能怕困难,要看到成绩和光明,要树立信心,鼓足勇气。     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革命队伍的人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走到一起的。因此,不论是干部对战士,还是战士对战士,都要互相关心、爱护和帮助。这样才能更好地团结起来,共同奋斗,实现我们的目标。     八、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板书:     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一夜的工作》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从周总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中感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     3.领悟本课用朴实无华的文字、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人物高尚品质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从周总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中感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     教学难点:     领悟本课用朴实无华的文字、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人物高尚品质的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谈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曾在周总理身边工作过的文学评论家、诗人何其芳同志写的文章,题目叫一齐说(教师揭题)。     这篇文章是何其芳同志亲自陪周总理审阅稿子,亲眼看到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那么,他这“一夜的工作”效果怎样?我们还得来听一听课文录音。(边听录音边看课件)     二、播放课文录音,整体感知。     思考: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你觉得周总理这一夜的工作怎么样?要求从课文中找出一个重要句子来回答。     根据思考线路──加深理解     (1)师:课文录音听完了,也看了课件,谁能说说它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师:你觉得周总理这一夜的工作,可用文中哪句话来概括?      (“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     (3)什么叫“劳苦”?平时我们通常说的什么劳苦?(工作劳苦)。     (4)什么叫“简朴”?平时我们通常说的什么简朴?(生活简朴)。     小结:作者写总理的一夜工作,就是从这些方面来写的。     三、学习课文     1.分小组讨论课文中用了哪些例子说明周总理工作劳苦?又从哪几方面讲他生活简朴的?     2.师生共同交流学习结果,随机出示并指导朗读。     (1)描写周总理工作劳苦的句子:     a、总理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上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说:“我今晚上要批这些文件。你们送来的稿子,我放在最后。你到隔壁值班室去睡一觉,到时候叫你。”(任务重)     b、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审阅细)     c、喝了一会儿茶,就听见公鸡喔喔喔地叫明了。(时间长)     (2)看图导读:此时夜很静,我们敬爱的周总理还在认真地批阅文件,他看看画画,还不时停笔想一想,他的工作是那样的劳苦!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读这几句话呢?     (3)出示“周总理的一天”深化情感     时间:1974年3月26日至27日(此时已患重病)     下午三时:起床     下午四时:与尼雷尔会谈(五楼)     晚七时:陪餐     晚十时:政治局会议     晨二时半:约民航同志开会     晨七时:办公     中午十二时:去东郊迎接西哈努克亲王和王后     下午两时:休息      师: 同学们,周总理是人民的好总理,他为人民的事业夜以继日地工作,鞠躬尽瘁,无私地奉献了一生。我们读着课文内容,看着总理的日志,看看画面想说些什么呢?请将自己的感受用一句话在插图旁写下来。     (4)学生出示并分析描写周总理生活简朴的句子:     a、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设备简)     b、值班室的同志送来两杯热腾腾的绿茶,一小碟花生米,放在写字台上。总理让我跟他一起喝茶,吃花生米。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夜宵少)      讨论:有的同学认为,“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这句话,意思是花生米跟平常一样多,没有增加分量。你同意吗?为什么?     4.指导阅读第三部分。     (1)作者目睹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之后,对自己说了什么?想对全世界说什么?这些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你读了本课又想说些什么呢?     (3)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课文,(要求读出热爱总理的感情)     四、总结、拓展     1.总结全文,概括中心     2.围绕重点,学会表达     (1)体会对比写法,感受总理伟大人格。     (2)领悟通过小事展现人物精神,表达真情实感。     3.指导课外实践     从下面选取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开展活动。     (1)结合资料,办一份关于周总理的手抄报。     (2)写一首赞颂周总理的诗,读给别人听。     (3)自由组合举行关于周总理的故事会。     板书设计:     一夜的工作                 工作劳苦    生活简朴                 模块二 口语交际、习作教学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当众即席演讲的能力。     2.畅谈理想,展开想象对自己的未来进行美好憧憬。要讲真话、吐真情、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态度自然大方。     3.口语交际中,要联系自己的兴趣、爱好、向往,敢想敢说。还要耐心倾听、进行评价。培养良好的听话和说话习惯。     4.认识到人生早期树立理想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为理想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5.能根据口语交际的内容写一篇记叙文《我的理想》     教学重点:     畅谈理想,展开想象对自己的未来进行美好憧憬。要讲真话、吐真情、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态度自然大方。     写一篇记叙文《我的理想》     教学难点:     1.认识到人生早期树立理想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为理想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2.能运用从其他学科学到的材料丰富写作材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      1.课前,老师已布置你们收集一些有关理想方面的名人名言。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说给大家听。     2.学生交流积累有关理想方面的名人名言。     3.这些有关理想的名人名言是否给同学们一点启示,同学们,我们作为祖国的希望,更应该及早立下自己的志向。今天的口语交际课,我们就一起来畅谈自己的理想。(板书:我的理想)     二、明确要求,自己准备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生的奋斗目标,从小树立目标十分重要。那么,你的理想是什么?(板书:我的理想是什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学生各自交流自己的理想。     3.汇报自己的理想。(老师随机提问)     三、小组交流      1.同学们,理想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你们都有崇高的理想。现在请同学们讨论一下,练习把自己的理想,以及为什么有这样的理想,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说出来。(板书:为什么有这样的理想?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     2.小组交流、讨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3.推荐上台交流的同学     四、班级演讲     1.大家都讲过以后,各小组推荐讲得好的同学,代表小组参加班级“我的理想”的演讲,要注意演讲的要求。(出示小黑板:1.吐音要字正腔圆,语气要刚柔相济,2.情绪饱满,情感真挚,情趣盎然。3.仪表端庄,笑容可掬,谦逊有礼。)     2各组选手进行演讲,师生评议     五、课堂总结     听了同学们的演讲,老师也不由得热血沸腾,真是有志不在年高! 现在就请你把今天演讲的内容整理成题为“我的理想”的作文。注意写清楚三方面内容:(1)要写清楚自己的理想是什么?(2)为什么有这样的理想?(3)准备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     六、作业     习作《我的理想》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评析作文《我的理想》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自评、互评的能力。     2.学生能根据别人的评价意见修改作文。     教学重点:     修改作文     教学难点:     修改作文     教学过程:     一、制订作文评价标准     1.读作文要求     2.制订评价标准     (1)是否写清楚了自己的理想、产生这个理想的原因和准备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     (2)是否运用了从其他学科学到的材料,作文内容是否丰富;     (3)内容是否具体,语句是否通顺;     二、抽一篇作文和几个片段进行全班评价     1.展示一篇作文,师生共同评价出优、缺点;     2.集体评改。     3.展示几个片段,包括好的和有明显问题的,共同评价、修改。     三、同桌互评     四、自改。     五、誊写     模块三 回顾探究     教学目标:     1.交流本单元的课文内容和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2.背诵《囚歌》     3.阅读革命书籍     教学重点:     交流本单元的课文内容和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在习作中学会运用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盘点     二、交流平台     1.读对话,想想这次我们交流的主题是什么?     (本组单元的课文内容和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2.回顾课文内容     (1)本单元每篇课文分别讲了什么?     a.请学生分小组交流     b.抽生说     3.回顾《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写作方法(首尾呼应)     4.结合所学课文《匆匆》等讨论首尾呼应的好处     5.结合自己的作文谈谈自己是如何运用这种方法的。     二、日积月累     1.读诗《囚歌》     2.交流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和叶挺生平     3.交流这首诗的意思     4.朗诵     5.背诵     6.你还知道哪些革命诗歌?交流。     三、课外书屋     1.读短文     2说说课外书屋推荐了哪些书籍?     3.你曾经看过类似的哪些书籍?有何感受?交流。            模块四 拓展训练     教学目标:   1. 巩固归纳主要内容的能力   2. 能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真情实感。   3. 能找出文首尾呼应的句子。   教学重点:     巩固归纳主要内容的能力     教学难点:     能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真情实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知识点   二、   1. 本单元要我们掌握哪些知识点?   2. (能抓文章的主要内容,能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真情实感,会在习作中运用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三、复习方法   四、   1.我们归纳主要内容常用哪些方法?   2.(题目拓展法抓六要素 段意连接法 抓重点句段的方法)     什么叫首尾呼应?运用它有什么好处?     (呼应指在一篇文章里,有的内容前面说到了,后面又作必要的交代;有的内容虽然主要在后面说,但在前面也有必要提一下,这就是首尾呼应。     好处:可以使读者明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   五、巩固训练   六、    《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北上必须夺取的泸定桥。   国民党反动派早就派了两个团防守泸定桥,阻拦红军北上;后来又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妄想把我红军消灭在桥头上。我军早就看穿了敌人的诡计。28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 时间只剩下20多个小时了,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240里。敌人的两个旅援兵正在对岸向泸定桥行进。 抢在敌人前头,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   红四团翻山越岭,沿路击溃了好几股阻击的敌人,到晚上7点钟,离泸定桥还有110里。战士们一整 天没顾得上吃饭。天又下起雨来,把他们都淋透了。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水继续前进。   忽然对岸出现了无数火把,像一条长蛇向泸定桥的方向奔去,分明是敌人的增援部队。红四团的战士索性也点起火把,照亮了道路跟对岸的敌人赛跑。 敌人看到了这边的火把,扯着嗓子喊:“你们是哪个部分的?”我们的战士高声答话:“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对岸的敌人并不疑心。两支军队像两条火龙,隔着大渡河走了二三十里。雨越下越猛, 像瓢泼一样,把两岸的火把都浇灭了。对岸的敌人不能再走,只好停下来宿营。红四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后面了。   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 板,就是桥面。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 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桥对岸的泸定桥背靠着山,西门正对着桥头。守城的两个团的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   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团长和政委亲自站在桥头上指挥战斗。号手们吹起冲锋号,所有武器一齐开火,枪炮声,喊杀声,霎时间震动山谷。二连担任突击队,22位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 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三连,战士们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   突击队刚刚冲到对岸,敌人就放起火来,桥头立刻被大火包围了。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激战了两个小时,守城的敌人被消灭了大半,其余的都狼狈地逃跑了。   红四团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红军的主力渡过了天险大渡河,浩浩荡荡地奔赴抗日的最前线。   1.读短文,想想短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着重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3.读了这篇短文,你想到了什么?   4.请用“──”勾出首尾呼应的一组句子。       四、总结     谈谈学习本组课文的收获。     板书:      抓主要内容 体会真情实感  学会首尾呼应     反思手记:   此次备课,采用单元整合的方式,采用课前热身、课堂教学、课余拓展训练三部分。目的在于减少重复劳动,提高教学效率。虽说教材涉及的课文不一样,但主题都是缅怀革命先辈,继承光荣传统。本组课文都是离学生较久远的内容,学生学习课文前都要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于是我干脆让学生一次就把资料搜集好,既便于他们操作,又便于他们整理资料,更有利于他们在这些资料中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这样的整合,大大节省时间,又提高了学习效率。生字教学也是如此。   当然在课堂教学这个模块中,我并没有象以前的备课,讲读课要2──3课时,略读课1课时,而是在教学中抓住每课的的重点,一课时完成,这样的设计主要是根据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课堂上他们才是真正的主人,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特别是口语交际和习作内容一样,就放在一起教学。这样的设计更体现整合产生的效益。     拓展训练实际上是在教学基础上的巩固、延伸,便于学生总结和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