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十年未考查,
2018
年考查热度较高
)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句段全解
字词全解
【结构图解】
【
主题归纳
】
这篇游记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在其中。
【
写作特色
】
1.
叙事简约,写景富有特色。
文章叙事简明扼要,“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起笔就扣住了“夜游”的“夜”字,径入题旨。“解衣欲睡,月色入户”,又把前面提到的“夜”具体化了。
更重要的是,点出了“夜”的特点是月色溶溶,而非月黑风高。作者抓住这个特点,铺展文墨,简洁入题。
本文绘景特色鲜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ꎬ
盖竹柏影也”,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
月光临照,“庭下如积水空明”,可以推见月色之明;“水中藻、荇交横”,可以推见月光之清,月光透过竹柏枝叶,投影地上,才会形成如此奇妙的景象。
由此可见
ꎬ
作者写景紧扣“月”字,从竹柏之影入手,独具匠心。
2.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本文虽然以写景为主,但景中有情,如作者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念无与为乐者”“遂”“寻”等无不显露出作者那微妙变化的思想感情。
结尾更是用点睛之笔表达了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苦闷心情。
【
问题探究
】
如何理解
«
记承天寺夜游
»
中“闲人”的含义
?
探究一:“闲人”指清闲的人。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道
:
:“何夜无月
?
何处无竹柏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ꎮ
。”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感到自豪
———
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
探究二:“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贬官,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
?
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读后感悟】
“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其实分不开,不能单看山而忘水,也不能只谈水而忘山。
山刚、水柔,才构成了优美的自然风景。山川大地,日月星辰,总是刚柔相济、动静结合。让我们也做一个爱山、爱水、爱生活的人吧。
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
月色入户
户
:
单扇的
(
2
)
欣然起行
行
:
走
(3)
解衣欲睡
解
:
脱、脱下
(4
)
念无与为乐者
念
:
考虑,想到
(5)
怀民亦未寝
寝
:
睡
(6)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
只是
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1)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月光照进门内,
(
十分幽美,
)
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2)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3)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如积水一般空明澄澈,水中的藻、荇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4)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
.翻译下列句子。
3
.概括层次主要内容。
(1)
概括
«
记承天寺夜游
»
第一层“元丰
……
相与步于中庭”的内容。
交代时间、地点和夜游原因。
(2)
概括
《
记承天寺夜游
》
第二层“庭下
……
盖竹柏影也”的内容。
描绘庭院里月光的澄澈。从实感而来,令人宛然若见。
(3)
概括
《
记承天寺夜游
》
第三层“何夜无月
……
如吾两人者耳”的内容。
以慨叹两人闲置的处境作结。
4
.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内容。
(1)
“
月色入户”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味
?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似乎月亮也懂得作者寂寞无聊,悄悄进门与他为伴。
(2)
“
欣然起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
表现了作者寂寞寒夜中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3)
从“念无与为乐者”中揣摩作者的心情。
作者可能想
:
与谁一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宵
?
在这谪居的寂寞中,谁能与我同赏明月
?
透出忧愁孤寂的心情。
(4)
表明“念”的结果的句子是什么
?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
“
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
?
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
“积水空明” 比喻月光
ꎮ
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藻、荇交横” 比喻竹柏影子。
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摇曳多姿、清丽淡雅。
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
ꎬ
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6)
“
何夜无月
?
何处无竹柏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
?
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
: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尽在其中。闲人” 的含义
:
清闲的人。
首先,“闲人” 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5
.
请用“
/ ”
给下列句子标出停顿。
(1)
月色
/
入户,欣然
/
起行。
(2)
念
/
无与为乐者,遂
/
至承天寺
/
寻
/
张怀民。
(3)
庭下
/
如积水空明,水中
/
藻、荇交横,盖
/
竹柏影也。
(4)
但
/
少闲人
/
如吾两人者耳。
5
.
领悟古诗文内涵,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1)
从
《
记承天寺夜游
》
作者的人生经历中,你受到怎样的启示
?
《
记承天寺夜游
》»
的作者苏轼一生虽屡遭贬谪,但仍乐观豁达,宠辱不惊。
告诫我们每个人一生都可能不止一次的起起落落,既不可得意忘形,亦不必灰心丧志,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面对挫折与困难。
(一)记承天寺夜游
(15
分
)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ꎬ
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
何处无竹柏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
.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
(5
分
)
(1)
念无与为乐者
念
:
考虑,想到
(2)
相与步于中庭
相
:
共同、一起
空明
:
形容水的清澈
交横
:
交错纵横
(5)
但少闲人
但
:
只是
(
3
)庭下如积水空明
(4)
藻、荇交横
2
.翻译下列句子。
(4
分
)
(1)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这时月光照进门里,
(
十分幽美,
)
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2)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
(
于是
)
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光空明皎洁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月色的喜爱,也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情怀。
3.
文章末尾提到“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你如何理解这句话中的“闲”字
? (
3 分
)
既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又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表现了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
4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话历来为人所称道,请从语言鉴赏的角度,谈谈这句话好在哪里
? (
3 分
)
(二)记承天寺夜游
(15
分
)
苏轼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ꎬ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③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
何处无竹柏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
.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
(5
分
)
欣然
:
高兴地
(2)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
:
于是,就
(
3
)怀民亦未寝
寝
:
睡觉
相与
:
共同、一起
(5)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
只是
(1)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4)
步于中庭相与相与
2
.翻译句子。
(4
分
)
(1)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
(2)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好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3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
A
.
文章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
.
文章第①②句叙事,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叙述自然流畅。
C
.
文章第②③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D
.
作者描绘庭中景物极富特色
:
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清。
D
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
4、“积水空明” “藻、荇交横” 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 (
3 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