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一语文必修一4.13《兰亭集序》ppt课件(语文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8年高一语文必修一4.13《兰亭集序》ppt课件(语文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3  *兰亭集序 第四单元 情动于衷而形于言 王羲之自幼苦练书法,摩前人帖,日夜不辍,但直到二十来岁时还无大的成就。一夜,王羲之睡下后还想着白天练的笔画结构,不觉之中用手就在夫人的肚子上写画起来。夫人问:“你干什么?”王羲之答:“我摩体。”夫人生气地说:“你摸体,你自己有体为什么不摸自己的体 , 偏摸别人的体?”王羲之沉思良久,想:对啊,我为什么偏摩别人的体,我应该创自己的体啊,从此以后,探求摸索,自成一体,终为大家。 ◆ 走近作者 ◆ 王羲之 (303—361) ,字逸少,号澹斋,原 籍琅琊临沂 ( 今属山东 )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 内史,是东晋大书法家 , 被后人尊为 “ 书圣 ” 。 儿子王献之的书法与之齐名,人称 “ 二王 ” 。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 “ 王右军 ” 、 “ 王会稽 ” 。代表作品有:楷书 《 乐毅论 》《 黄庭经 》 、草书 《 十七帖 》 、行书 《 姨母帖 》《 快雪时晴帖 》《 丧乱帖 》 、行楷 《 兰亭集序 》 等。精研体势, 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 “ 天质自然,丰神盖代 ” 的行书。其中,王羲之书写的 《 兰亭集序 》 为书家所敬仰,被称作 “ 天下第一行书 ” 。王羲之对楷、草、行诸体书法造诣都很深。 ◆ 背景呈现 ◆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 ( 今浙江绍兴市 ) 城西南郊名胜。兰亭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 ( 上巳节 ) ,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举行过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参加的名士,有 “ 东山再起 ” 的司徒谢安、 “ 掷地作金石声 ” 的辞赋家孙绰、潜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 《 兰亭集 》 ,并为此集作序一篇,就是 《 兰亭集序 》 。 ◆ 知识链接 ◆    “ 序言 ” 简称 “ 序 ” ,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 “ 跋 ” 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 “ 跋 ” 。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 “ 自序 ” ;也有请他人写的,叫 “ 他序 ” ,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由,通“犹” 修长 , 高而直 长 修建 整治、治办 面对 , 这里引申为阅读 面对 将要 处所、地方 , 这里指曲水之旁 下一等 次序、按次序 , 这里引申为轮到 行军途中的驻地 动词 , 往 , 到达 代词 , 这 助词 , 取消句子独立性 助词 , 的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 以 …… 为齐 形容词作名词 , 贤士 形容词作名词 , 年轻的人、年长的人 使动用法 , 使 …… 流动、使 …… 弯曲 使动用法 , 使 …… 放纵 数词的意动用法 , 把 …… 看作一样 数词作形容词 , 一样、相同 曲水旁边。 自然界的万物。 内心的想法 , 情怀。 用来 …… 。 低头、抬头之间 , 形容时间短暂。 这次集会的诗文。 六、特殊句式 ①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______________ ②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_________________ ③ 引以为流觞曲水  ____________ ④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__________________ ⑤ 不能喻之于怀  ___________________ 定语后置句 介宾结构后置句 省略句 介宾结构后置句 介宾结构后置句 七、名句默写 ① 此地有崇山峻岭, __________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________________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② 是日也,天朗气清, ________________ 。仰观宇宙之大, _____________ ,所以游目骋怀 ,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茂林修竹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惠风和畅 俯察品类之盛 1. 作者写兰亭的景色时突出了什么特征?与作者的 “ 情 ” 有何关系? 我的理解: 文章写兰亭景色突出 “ 淡雅 ” 的特征。三月的江南 , 山涧水渚之间,绿树成荫,鲜花吐艳,但在作者笔下,所有浓艳之物皆不见踪影,唯山、水、林、竹、天、风而已。看山,言其“崇”“峻”而舍其青翠;绘竹,言其“修”而舍其绿;写水,言其“清”而舍其碧;叙气候,亦“天朗气清 , 惠风和畅”而已。一切尽显淡雅,而这景物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观反映。东晋之时,玄学盛行 , 名士们对山水的欣赏 , 不仅“目遇”,而且“神游”,到自然中去,并认真观察思考,不只是怡情养性,还可以“明理”和“悟道”。 2. 文章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作者为什么会有 “ 信可乐 ” 的感受? 我的理解: 集会盛况 感受成因 群贤毕至 , 少长咸集 来聚会的人多 有崇山峻岭 , 茂林修竹 , 又有清流激湍 , 映带左右 聚会的地点 , 环境优美 引以为流觞曲水 , 一觞一咏 , 亦足以畅叙幽情 聚会时的游乐形式雅洁有趣 天朗气清 , 惠风和畅。游目骋怀 , 足以极视听之娱 聚会时天气晴朗 3. 文章第二自然段写 “ 静者 ” 与 “ 躁者 ” 的异同 , 其作用是什么 ? 我的理解: 文章的第二段写了两种人 , 一个是喜欢 “ 静 ” 的人 , 一个是喜欢 “ 躁 ” 的人。前者 “ 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 ” ,后者 “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 ,性格乃至行为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两者又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 快乐的时候,得意忘形 , 感觉不到自己在慢慢地衰老,等对高兴的事物感到了厌倦,感慨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什么感慨?有两个:一个是“向之所欣, 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 ;另一个是“修短随化 , 终期于尽 ” 。它告诉我们三点:其一,事物有生就有灭,有乐就有悲;其二 , 事物由生到灭,由乐到悲,其时间很短暂,倏忽之间,正如白驹过隙;其三,生命之长短之存灭,不是主观所能左右的 , 它取决于自然的造化。由此说来,生命是何其宝贵!正因如此,作者才引用古训“死生亦大矣”;正因如此,作者才慨叹:“岂不痛哉!” 4. 第三自然段议论中饱含感情,作者的感情脉络是怎样发展的? 我的理解: 由读昔人 “ 兴感 ” 之作时的体验 “ 若合一契 ” 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 “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 ,表现了作者抗拒人生虚幻的执着努力 , 随之又发出 “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 悲夫 ” 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着,接着作者交代了 《 兰亭集 》 的成因 “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 ,既然人生变化如此迅疾,那么此次宴集的情况就该记录下来,以免湮灭不彰,同时也使将来之人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随着感情变化的步步推进,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是作者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 5. 全文在亦 “ 乐 ” 亦 “ 痛 ” 之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怀? 我的理解: 本文由 “ 乐 ” 而 “ 悲 ” , 感情曲折深沉。作者先写景、写事、写情,以一 “ 乐 ” 字作统领,然后写宴集之后的感慨,以一 “ 悲 ” 字为核心。由 “ 乐 ” 而 “ 悲 ” ,看似突兀,但却在情理之中。作者由聚想到散,由宴集想到人生,顿生感慨;随着时光流逝,生命也终有尽期,感慨之余,产生伤感,“悲”随之而生。作者将目光上移至古人,从古人留下的文章来看 , 古人亦为人生的变化而兴叹 , 因此斥庄子“一死生,齐彭殇”为虚妄,再将目光移至未来、推想后人,未来的人一定和古 今之人的感情相通。死生之大,千古同慨,“录其所述”并为之作序,目的在于引起“后之览者”的感慨与共鸣,且能够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与前文的“乐”遥相照应,形成一个整体。 1 .写法归纳 借题发挥 , 立意高远 本文虽是书序,作者却善于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作者借题发挥带有鲜明的抒情色彩。情缘事发,所以先叙事,首段叙事分两层:前一层侧重叙述活动的情形,后一层转入写与会者的主观感受。第二段开头出现了一个阔大的境界 —— “ 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 ,人生匆匆,作者水到渠成地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 —— “ 死生亦大矣 ” ,作为书序,以此来概括一篇之意,便是作者见解的高远之处。 2 .技法指导 所谓 “ 高屋建瓴法 ” ,就是指作文要 “ 大气 ” ,要有高远的立意,也就是要有才识。有了才识,就具备了发展创新的意识和气量,就从思想上有了把握全局与选择目标的能力;有了才识,就能形成独立之见,就有了超越平庸的气概和胆略;有了才识,就有了创造的自信和魄力,面对机遇和挑战,才能全面充分地展示自我。 (1) 不断超越 , 抛弃小我为大家 。深刻高远的立意总是与 “ 自我 ” 无缘的,所以,必须超越自我局限,追求更高的精神、价值、情感。 (2) 运用发散思维 , 古今中外纵横。 针对一个问题,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寻求答案,由一点向四周辐射的开放性思考,便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的实质是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开展多角度思维。“纵”就是纵向思考,按时间顺序,古往今来地联想。它由过去、现在、未来三部分组成。“横”就是横向思考,按空间顺序四面八方地联想。 3 .随堂练笔 以 “ 读书 ” 为话题写一段文字,要求立意高远, 200 字左右。 4 . 他山之石 “ 读史早知今日事,对花还忆去年人。 ” 从陈老的诗句中,我们读出了他的那份坦荡,是他心甘情愿地选择了这条艰辛道路,那是什么给了他这种惊人的勇气呢?余英时的一句话给了我答案。他说:“知识分子天生就是文化价值的捍卫者,正因为有了超越的精神力量 , 他才能对现实中的不平提出批判。”是的 , 是知识分子的责任,是对民族、民生的关切,对历史的严肃认真,让陈寅恪选择了这条道路,最终流芳百世。而在同样的考验面前,有的历史学家却成了软骨头,虽为新儒学大师,却甘愿做了“侍臣”,与陈寅恪的节操相比,霄壤之别。 人生活在世界上 , 有许多事物需要我们去寻找,去发现 , 去品味。要学会发现风景 , 欣赏风景 , 享受生活,赞美生活。 《 兰亭集序 》 开头的美景,就可以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在 “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 之时,我们何不远足 “ 崇山峻岭 ” ,穿行 “ 茂林修竹 ” ?我们虽不是 “ 群贤毕至 ” ,能不能与三五朋友,临清流而赋诗,提壶觞叙幽情? “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 , 我们能不能发现 “ 一觞一咏 ” 的乐趣 ? “ 仰观宇宙 ”“ 俯察品类 ” ,我们是不是有 “ 信可乐也 ” 的情调?有人说,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是的,生活需要情趣,美景也需要慧眼。 [ 适用话题 ] 这则材料可适用于 “ 生活需要发现 ”“ 要用心体会生活 ”“ 学会发现美,欣赏美 ” 等话题的写作中。 幽兰寂寞自流水 飘然一羽 带上故事访兰亭 , 犹如赴一场千年之 约。那是一个冬天 , 北国寒意攀升,江南 草木凋零的时节,我因公事出行,如一 只过路的飞鸟,暂栖于古越国之地的绍 兴。在一个并不明媚的下午,我在朋友的引领下迫不及待地向兰亭进发了。 一入兰亭,向前走几步,便有一方鹅池映入眼帘。数只白鹅端浮于水上 , 心里明知是造景的需要让它们优游于这里 , 与舞台上的道具别无二致,但因心中知王羲之爱鹅,所以看那白鹅倒也平添了几分端丽与优雅。相传王羲之爱鹅甚痴,有一个道士养了许多鹅,羲之多次去观赏,喜欢得不得了,请求道士将鹅卖给他,道士跟他讲了个条件,说羲之肯为他写 《 道德经 》 就将鹅全部送他。从不轻易给人写字的王羲之慨然应允,写罢欣然“笼鹅而归,甚以为乐”。感觉在这样的故事里,王羲之很像一个率真的孩子,为了心中想要的一件东西,不计价钱,吃了亏也像得了大便宜似的,隔着久远的年代,依然透着说不出的可爱来。难怪大诗人李白为此题 诗曰 “ 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 ” 了 , 还戏谑他 “ 书罢笼鹅去 , 何曾别主人 ” 。想着这些典故,再细端详那几只鹅 , 觉得它们真是幸运,竟被王羲之日日欣赏不厌,还从鹅的姿态中悟出书法灵光来。据说王羲之对照鹅的姿态精研书法神韵 , 尤其一个“之”字更是从白鹅修长而美丽的脖颈上得到启迪,一篇 《 兰亭集序 》 就有二十多个“之”字,各具神韵 , 惊羡世人。或许,真正的艺术大家,都是一个与自然最接近的孩子,那么容易与万物实现交流共融,哪怕仅仅是几只白鹅。 在一处修竹环抱的开阔之地,一条蜿蜒的小溪静静地流淌着,溪水两侧各置几个圆形坐垫,旁边伫立着两位古代仕女,这便是当年四十一名士风雅集会的曲水流觞处了。这里的景色布局一如 《 兰亭集序 》 所描绘的那样“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这条溪按古时的叫法应叫兰花溪 , 溪边兰草夹岸,想象一下,若不是冬天 , 岸上香风竹韵,一定非常怡人。行至此处的人,自然会想起一千六百多年前的那次盛宴和 《 兰亭集序 》 的横空出世。据说当时四十一名士,有人赋诗两首或一首,有人作不出诗被罚酒。其中四十一名士中就有一代山水诗人谢灵运的祖父谢安,而作不出诗者就有王羲之的小儿子王献之。 游人行至此处,当然知道,此处曲水已不是承载当年流觞雅事的曲水了 , 甚至季节也不是那样的季节。这是冬天了 , 景致萧索,满园的修竹如这个时代拼命减肥而营养不良的女子一样面黄肌瘦,游人和两个伫立的女子也因为天气寒冷而气色黯然。但每个前来的人还是要在这溪水前坐下来,体味一下当年四十一名士在水之湄吟诗品酒的心情。那种魏晋名士寄情山水放达洒脱的情怀,曾感动了历史上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有人将那个时代的文人身上所特有的情怀,亲切的尊崇为“魏晋风度”。余秋雨先生评价魏晋名士“开拓了中国知识分子自在而又自为的一方心灵秘土”。我想每一个在曲水流觞处流连忘返的人,定不是空洞地怀念永和九年那 场盛宴的繁华热闹,也不仅仅是惊叹于羲之横绝于天下的第一行书,而是感动于晋人风雅自在率性而为的情怀。听导游说,今人也经常仿照先贤在此举办曲水流觞活动,也一样的吟诗题字,却不知可有晋人清雅飘逸、洒脱不俗的风度? 曲水流觞处的对面,有一个流觞亭,亭内的巨大屏风上有扇形的 “ 兰亭修禊图 ” ,活灵活现描绘了当年四十一名士曲水流觞的情景,人物形态虽然各异,却各有一种 “ 是真名士自风流 ” 的气度 , 不是后人可仿复的。忽想起当日流觞吟诗之时 , 王羲之的小儿子因吟不出诗被罚酒的事,想若是今人,举办这等风雅集会,为了显摆一下 “ 孺子可教,后生可畏 ” ,也许早就事先写好默记下来,临场再作即兴发挥状了。今人越来越聪明,也越来越远离了纯真。而魏晋人士笑傲山林风雅洒脱的笑容,是几代文人风骨的缓慢沉潜 , 从阮籍、嵇康到王羲之 , 再到陶渊明、谢灵运 , 今人仿得了其外在的风采 , 却复制不了其内在的精魂。 所以余秋雨先生在写到那个时代时将文章的名字取为“遥远的绝响”,既是绝响,说明魏晋名士超拔于乱世所树立起来的精神风标,已如嵇康断头台前弹奏的 《 广陵散 》 一样遗失于岁月深处了。 兰亭,兰亭,若今日仍在,也定是寂寞的。如同此刻的兰花溪畔,空留“幽兰寂寞自流水”,而魏晋风流千古事,俱往矣,不可追。 [ 赏评 ]  作者以游踪为线索,在这篇散文中先后写到 “ 鹅池 ”“ 曲水流觞处 ”“ 流觞亭 ” 。文章善于边叙边议,叙所看之景和当年往事 , 议今日之思,抒怀古幽情。作者感慨千万 , 思接千载,慨叹 “ 魏晋 ” 风采已逝, “ 今人仿得了其外在的风采 , 却复制不了其内在的精魂 ” ,最后, “ 兰亭,兰亭,若今日仍在,也定是寂寞的 ” , 一语而神伤,读来颇令人感怀不已。 灞上秋居 马 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 赏析 ]   这首诗写客居灞上而感秋来寂寞,情景萧瑟。首联写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秋风秋雨已定,雁群频飞。 一个 “ 频 ” 字 , 既表明了雁群之多 , 又使人联想起雁急于投宿的惶急之状。 古人每见雁回 , 易感思乡之情。“落叶他乡树”,又见风雨中片片黄叶从树上飘落下来,寄居在孤寺中的诗人在他乡看到落叶的情景,不能不有所感触。颔联写在他乡异土见落叶和寒夜独处的悲凄。颈联写秋夜寂静,卧听滴露,孤单无依,与僧为邻,更进一步写出孤独的心境。尾联抒发诗人的感慨,表达怀才不遇,仕途渺茫的悲愤。全诗写景朴实无华,写情真切感人。 [ 思考 ]  这首诗首联中 “ 频 ” 字有何妙处? [ 提示 ]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资料: 7.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