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人教版语文选修《从素材到写作内容》word同步练习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6人教版语文选修《从素材到写作内容》word同步练习

ID:999769

大小:78.5 KB

页数:7页

时间:2022-03-2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同步检测四第一节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一、写法探究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回答问题。雨中的荷聂春友参加南戴河举办的荷花节,看惯了映日荷花的我忽然心有闪念:这满园盛荷在一片风雨中,当是何等的风姿呢?几天后的一日,天还没亮,我被窗外的一片雨声吵醒了。走到湖边,我的心一下子被强烈地震撼了:只见湖中那一丛丛荷花儿,仿佛是一排排战士、一个个团队,靠着集体的力量,顽强地抗击着风雨的摧残。在湖水的涌动中,在雨滴不歇的敲击中,每个团队周边那些硕大的荷叶,不停地在水中起伏、在风中翻卷,越到团队的中心,那起伏、翻卷的波动越小……而那些姿态各异的荷花儿,尽管在风雨中颤抖着,尽管有的被雨扫去了美丽的花瓣儿,有的被风扯乱了金黄色的花蕊,那一株株纤细的荷茎,依然直直地挺立着;那一朵朵儿美丽的花儿,依然笑对苍天,依然用自己的一片芳心,遮挡着、守卫着一颗颗幼小的花蕾……中华荷园栽植了300多个品种的荷花儿。我们乘船下到湖中观赏。掌船的师傅知道我的心思,一路上,尽量把船开得慢些,尽量让船贴近花丛。在映荷桥下,一株刚刚盛开不久的荷花,在风雨的摇曳下,多数花瓣已经散落得无影无踪,失去了晴日的娇美,而那托举着花蕊的荷茎直直地伸展向桥顶,直到顶上了桥底,依旧不肯折腰。她仿佛要用尽自己的力量,要用自己稚嫩的生命,支撑起这巨石垒就的桥梁。还有一株荷,看得出来,她的茎干受到过伤害,曾经险些被折断。然而,在伤口处,那细瘦的茎干只是稍稍向下弯曲了一下,便又直直地向上挺起,挺举起一个饱满的花蕾。在湖中赏荷与在岸上观荷,眼中所见有所不同。任目光顺着水平面望过去,风雨中,碧叶翻卷,万荷摇动,只见一片片荷丛中,有的是叶护着花儿,花叶相依,亲密无间。有的是莲蓬高举,昂首屹立,显示着铮铮傲骨。也有的花形虽被风雨吹散,花瓣随波飘零,但神采依旧,真有“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凛然正气。还有几朵儿隐在荷丛深处,像是漂浮在水面上的花朵,任头上百花争艳,任身边水波涌流,她们纹丝不动,恍如一个个隐士,静静地听着尘世的风声雨声。荷花常被誉为凌波仙子,在人们眼中,似乎,她只是个娇艳的女子。今天看来,她更有志士的筋骨、君子的风范!雨越下越大,我们弃舟登岸,走进荷园北侧的二仙居。这里供奉着和、合两位仙人的汉白玉雕像。而那大门两侧的楹联,“和生和立和达和平世界,和爱和祥和谐和乐人生”,则阐释和发挥了“和合”的含义。多少年来,人们把和合二仙作为家庭和睦与社会和平的象征,把生活美满幸福的愿望寄托在他们身上。人们让合仙背负荷花儿,一方面是“和合”与“荷”谐音,另一方面,我想,无疑,这是人们对荷的情操的敬重。讲解员给我们讲述两位仙人的故事时,我忽然忆起刚走进荷园时,那一个个荷的团队,协力同心,抗击风雨的情景……我们要创建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不正需要全社会的人们都具有荷的这种精神境界吗! 窗外雨声连绵,脑中忽然掠过古人雅士们关于荷的种种咏叹。有诗曰“碧叶喜翻风,红英宜照日”,虽说出了荷的灵动、大气,但缺少荷的沉练、豁达;“映日荷花别样红”,绘就了荷的高雅,却又过于华丽,反而冲淡了荷的神韵、荷的情怀;而“留得残荷听雨声”,荷的韵致倒也勾勒出来了,但一个“残”字,总觉得内中含了太多的苦涩和惆怅。面对这满塘涌动的翠绿,一池抗争的嫣红,好像任何诗句都难以准确传情达意。倒是几只蜻蜓似乎领悟到了荷的真谛,紧紧抓住花蕾、残蓬不放,痴情诉说着什么,久久不愿离去……人生一世,花开一季,草木一秋,是自然规律。其实荷的四季,不就是人生的缩影吗?从破土、发芽、开花到残落,历经风霜,坎坎坷坷,但始终不变的是一种向上的精神,一种不屈的傲骨,一种永不低头的信念。我想,小雨、中雨、大雨,微风、大风、暴风,对荷仅仅是一个考验,是一种锻炼。失去的是荷芳,永存的是荷神1.原始素材不能直接写入文章,必须经过作者的筛选和提炼。面对客观的景物,要想写出美文,也要对眼中之景,进行细致的选择,要选好观察点和观察角度,文中说“在湖中赏荷与在岸上观荷,眼中所见有所不同”,想一想“眼中所见有所不同”的不同点在哪儿?2.素材往往随作者认识的变化而变化,同样为荷塘,朱自清笔下的荷塘弥漫着“清幽淡雅、安谧柔和、朦胧和谐”的情致,而此篇文章却有着别样的情怀。为什么?3.素材的选择是为中心服务的,文中第四段宕开去写“二仙居”,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文字?从表现主题的角度考虑,这段文字可以删除吗?答案:1.岸上观荷是远距离观看,由于位置高于湖面,居高临下,侧重于对荷的整体的描写:一丛丛、一株株、一朵朵都是从整体上着眼的,目的在于表现荷花靠着集体力量,顽强地抗击风雨摧残的团队精神。湖中赏荷是近距离触摸,人在湖中,随船的行进,一路观察,荷花高于人的视线,采用仰视,选取个例来具体描摹,细腻地描写荷花那志士的筋骨、君子的风范,用以突出荷花那向上的精神:一种不屈的傲骨,一种永不低头的信念。2.这是因为在观察荷塘的时候两位作者所持的“心眼”是不同的:朱自清眼中的荷塘是他为了排遣心中的郁闷而编织起来的一个心灵的避难所,目的在于抚慰严酷现实重压下苦闷、彷徨和寂寞的心境;而本文的作者把荷放置在风雨的背景下来观察,目的在于以荷喻人,人的一生虽然历经风霜,坎坎坷坷,但始终不变的是一种向上的精神,一种不屈的傲骨,一种永不低头的信念。所以两篇文章表现出来的情致是不同的。3.不能删除,写荷神庙实际上是在为进一步写荷花与现实的联系,突出荷花“和平”“和谐”的象征意义作铺垫。二、专项训练4.面对素材,要发现其内在的“意义”。一则材料说明的不单纯是一个道理或者问题,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看材料就能得出事物不同的本质,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同的学生看材料也会有不同的理解。要找到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从而找到合适的立意。下面是学生对一则材料的立意分析,请你评判这几种立意的高下,根据你的理解,写出你的立意。材料:一位裁缝在吸烟时不小心将一条高档裙子烧了一个窟窿,致使其成了废品。这位裁缝为了挽回损失,凭借其高超的技艺在裙子四周剪了许多窟窿,并精心饰以金边,然后,将其取名为“金边凤尾裙”。不但卖了好价钱,还一传十,十传百,吸引了不少顾客慕名前来求购,生意十分红火。思考一:裁缝在吸烟时不小心将高档裙子烧了一个窟窿,致使其成了废品。如果这条高档裙子的主人知道了,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会怎么看待这个裁缝?毛皮、棉、丝等材料都是易燃物品,裁缝应该知道这些物品必须远离火种。因此引出了“工作态度”和“责任心”的话题。思考二:这位裁缝凭借其高超的技艺,将这条被损坏的裙子改造成“金边凤尾裙”。面对因为自己疏忽而造成的严重事故,裁缝变不利为有利,充分说明人要从失误的阴影中走出来,就需要过人的智慧和灵活变通的思维。这样,可以立意为:办法总比问题多,改变角度,创新思维,就有新发现,新办法。思考三:这位裁缝能从困境中走出来,最后意外取得了成功,主要是因为其高超的技艺,这样还可以立意为:成功往往有其偶然性,但更有其必然性,扎实的基本功才是成功的基础。就如俗语所说,“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没有高超的技艺,即使想到了挽救的方法,也无法付诸实施,同样难逃失败的命运。思考四:有学生认为“不但卖了好价钱,还一传十,十传百,吸引了不少顾客慕名前来求购,生意十分红火”,说明“金边凤尾裙”成为了一种时尚,成为了一种潮流,而这种时尚潮流是裁缝偶然发现的,提出“潮流往往是偶然”的观点。答案:立意分析与评判:材料中的裁缝利用智慧和技艺,使自己摆脱了不利的局面,变废为宝,获得成功。在理解题意的时候,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是准确把握立意的关键。“不小心”“废品”“为了挽回损失”等词可以帮助我们明确“金边凤尾裙”的造就并不是主观创新和时尚潮流的产物,而是一种积极变通、灵活创新的结果。“凭借其高超的技艺”“精心”“取名为‘金边凤尾裙’”等词句告诉我们裁缝能够变废为宝的主要原因是他主观上并不放弃,加之技艺高超,善于创新。而“思考一”只截取了材料的一部分,比较片面,没有完全理解材料。“思考四”则把成功归为偶然,忽略了材料中凭借其高超技艺的表达及全篇材料的掌握,所以也不是一个恰当的立意。我的立意:经过裁缝精心修补的裙子,最后不但卖了个好价钱,还吸引了不少慕名而来的顾客,裙子从废品转变成精品,说明在裁缝眼里根本没有“废品”两个字,面对困难永不放弃。从这个角度可以联系自身学习上的追求,体现当代学生的坚定与执著。(1)陷于困境,决不放弃;(2)挫折(困难)不可怕,战胜挫折(困难)才能成功;(3)练就高超本领,才能绝处逢生(化腐朽为神奇);(4)点亮希望的灯,才能照亮黑暗;(5)办法总比困难多……5.根据以下素材,用重复中心句手法的写法,以“说‘勤’”为题,写一个片段。①可选择下列能论证“勤”的词语入文:负薪挂角 囊萤映雪 凿壁偷光 悬梁刺股 精卫填海 闻鸡起舞 韦编三绝 纪昌学射 梦笔生花 王冕学画 铁杵磨针②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的白居易苦学力文“不遑寝息”。他在44岁时,写给元九的信中说:“昼课赋,夜读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壮而肤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③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更是“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过度的辛劳使他“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④鲁迅先生之所以“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是因为“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他献身文学艺术三十年,勤耕不辍,如写日记,他从1912年起,无论生病、避难,还是同反动文人论战,乃至到逝世前十几个钟头,始终没有间断过。⑤齐白石年轻时,向一位老篆刻家求教,老篆刻家说:“你去挑一担础石回家,刻了磨,磨了刻,等到这一担石头都变成了泥浆,那时你的印就刻好了。” 于是齐白石挑了一担础石回家,夜以继日地刻,刻了磨平,磨平了再刻。手上起了血泡,他也不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担础石统统“化石为泥”了,他的篆刻艺术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答案:示例一:勤奋是产生天才的根本条件。打开我们的历史,有许多这方面的例子:纪昌学射,是勤;王冕“挂角”,是勤;李白“铁杵磨成针”,也是勤。大家都说鲁迅是天才,“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鲁迅却这样回答:“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鲁迅为我们遗留下来的近七百万字的著作,就是最好的证明示例二:翻开成功者的历史,哪一页没载满“勤奋”二字?回顾成功者的历程,哪一步没洒满“勤奋”的汗水?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留下了勤的千古佳话;韦编三绝,铁杵磨针,展示了勤的顽强精神;悬梁刺股,闻鸡起舞,谱写了勤的壮丽诗篇。白居易以“昼课赋,夜读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之勤,终成唐代三大诗人之一;韩愈以“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之勤,终居唐宋八大家之首;齐白石刻了磨,磨了刻,终以“化石为泥”之勤,使自己的篆刻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勤,是奠定成功的基石,是通往胜利的桥梁。6.对素材的使用要根据中心的需要进行调整。下面一段文字,论点与论据不够一致,缺乏一个贯穿全文的中心,如果以“跬步与千里”为题来改写这段文字,该如何重新组织材料?要求:必须使用原文中的两个例子;必须运用比喻句来揭示“跬步”与“千里”之间的关系。[原文]学习要刻苦荀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确如此,我国古代的射箭手纪昌,为了打好学射的基础,就先练基本功。第一步练眼睛长久地睁着不动,直练到连针尖刺到眼边都不眨,才练第二步。随后,每天都找一个细小目标,眼睁睁地盯着,要求能把小东西看成大东西。这才去练习射箭。经过苦练,他终于成为名射手。还有晋朝书法家王羲之,从小潜心学书,从点、横、撇、捺学起,不知经过多少寒冬酷暑,他练完就到池边洗笔,天长日久。竟把池水染黑了。试想,如果他们没有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能够成为名手吗?答案:荀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如果把“至千里”比作学有所成,那么,这成功只能来自一个个“跬步”的点滴积累。事实不也正是如此吗?如果纪昌在学射时,没有先练“视而不瞬”,再练“视小如大”这些基本功“量”的积累,又怎能有名射手那“质”的飞跃?如果王羲之学书时,没有天天染黑池水,日日从点、横、撇、捺练起这一“量”的积累,又怎能有一代书圣那“质”的飞跃?没有涓涓细流的汇积,就不会有汪洋大海的形成;没有粒粒沙石的堆聚,就不会有巍峨山岳的耸立。你学习的一个个公式,就是汇积学海的涓涓细流;你学习的一篇篇课文,就是堆起书山的粒粒沙石;你每天的一堂堂新课,便是你“至千里”的跬步!朋友,你想要学有所成吗?那就从点滴积累做起吧!7.对素材的有效利用,还表现在语言表述上,语言对于思想来说,不仅像一面镜子,能反映出你的思想,还可以成为思想的磨刀石。琢磨语言,也就是在砥砺思想,使之更锋利、更明亮。对事物进行“立体透视”,不单能够让思想具有穿透力和深刻性,而且会产生铺陈的华章,飞扬的文采。下面是一同学在作文《潇洒走一回》中写的一组“潇洒”的典型,但不够深刻。试作修改,突出其深刻性。蔺相如功高不自矜,不仅不与廉颇在朝廷上争列,而且外出时望见廉颇还“引车避匿”,这是潇洒;宋濂年轻时刻苦求学,同窗们个个服饰华丽,“烨然若神人”,他“缦袍敝衣处其间”,却能做到“略无慕艳意”,这是潇洒;史可法在梅花岭上,“誓与城为殉” ,不愿落入敌人之手以死,因其部下有人愿助其成就殉国大节而面露喜色,这是潇洒;庖丁解牛时动作娴熟优美,“所解数千牛”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这是潇洒。(《潇洒走一回》)答案:蔺相如功高不自矜,不仅不与廉颇在朝廷上争列,而且外出时望见廉颇还“引车避匿”,这是气度上的潇洒;宋濂年轻时刻苦求学,同窗们个个服饰华丽,“烨然若神人”,他“缦袍敝衣处其间”,却能做到“略无慕艳意”,这是心态上的潇洒;史可法在梅花岭上,“誓与城为殉”,不愿落入敌人之手以死,因其部下有人愿助其成就殉国大节而面露喜色,这是人格上的潇洒;庖丁解牛时动作娴熟优美,“所解数千牛”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这是技艺上的潇洒。潇洒是不计他人之过,以大局为重的谦让宽容的生活态度;潇洒是不为外物所役执著于自己内心追求而具有的一种精神优势;潇洒是为了民族大业临危不惧勇于献身的人格境界;潇洒是经过长期努力磨砺掌握客观规律之后获得的一种自由。(《潇洒走一回》)三、篇章写作8.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改写成一篇意境优美的散文,不少于700字。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答案:例文:春天的江水被风吹过,泛起些许涟漪,就如同我此时的心情;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似与潮水一起涌出来,就如同我此刻的愁绪。月光照耀了整个春江,那光亮随着波浪闪耀万里,到处的春江上都会泛着这皎洁的月光,不知此刻的她是否会看到?江水曲折地从花草丛生的原野间顺势流淌。一抹银色的月光照耀着开满鲜花的树林,那些树的小嫩叶子微微抖动,好似细密的雪珠在远方闪烁。如白霜般的月光从空中直泻而下,月光在飞翔吗?我没感觉到,但照耀下江畔的白沙却在淡漠着,消逝着。江水、天空慢慢变成一色,看不到扬起的灰尘,只看到一轮孤月高悬天际。正当踱步在江边,我却思忖着这样的问题:什么人最初在江上看见了这皎洁的月光?究竟又是何年何月这月光最初照耀着相思的人们?一代代的人类无穷无尽,唯有江上的明月一年年总是相似。正如同那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般,令人深深感喟。江上的月亮,你在照耀着什么人啊?我看不到,却只看见长江不断地为江水默默输送着溪流。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轻轻地离去,只剩下思念他的人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谁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江中独自飘零?又在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阁楼苦苦相思?我想此刻不停移动的月光一定会照耀在她的梳妆台。此刻的我好想她。仰望长空,鸿雁远飞,却依然飞不出月的光影,于是那飞也是无用;眺望江面,鱼儿在深水中跃动,但只是激起阵阵水波,于是那跃也是徒劳。昨晚梦见花朵悄然坠落在悠闲的水潭中。可怜啊,春天都已过去一半还不能还家。春光在江水中流淌,将要流尽;水潭上的皓月晚晚落下,如今又将西斜。斜月下沉,躲在海雾里。此刻我与潇湘的离人距离却是无限的遥远。 不知有几人已经乘着月光回家,只看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我浓浓的离情,将它洒满了整个江边的树林。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