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词语万花筒
词是语言中最小的能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本材料。汉语的词汇是指汉语里所使用的词和相当于词的用法的固定结构(熟语)的总和。词语使用是否恰当要根据场合来判断。“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一字之失,整句减色;一词有误,往往牵动全篇,所以词语的作用不可小觑。第一节探讨多义词的有关问题。第二节探讨同义词的有关问题。第三节探讨新词语的有关问题。第四节探讨熟语的有关问题。
学习目标1.了解多义词的特点,把握多义词不同意义之间的关系。2.了解同义词的特点,能正确辨析与使用同义词(近义词)。3.了解熟语的类型和用法,能正确使用熟语,特别是成语。4.关注词语的发展变化,不断搜集新词语,努力创新语言。学习建议1.了解词语不同意义之间的关系,掌握理解、辨析词语的方法,不断积累整合。2.了解词语的发展演变规律,不断积累传统词汇、新生词语知识,提高自己的辨析和运用能力。
《考试大纲》中对词语的考查要求为: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E“正确使用词语”,这里的词语包括实词、虚词、熟语,其中熟语包括成语、惯用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考查内容主要包括两个层面:正确理解词语(包括熟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能根据语境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这里不仅有词语使用正确的问题,还有能否使用得更好的问题。正确使用词语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2015年全国高考试题中,有12套试题对这一考点进行了考查,形式为选择题,都是提供一定的语境和相似的词语,要求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就实词而言,重点考查辨析和使用近义词,主要集中在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恰当运用上。就虚词而言,重点考查灵活使用能力,主要集中在常见副词、介词等的搭配和使用上。就熟语而言,重点考查正确理解和运用能力,主要体现在成语的恰当运用上。
12341.(2015·课标全国高考Ⅱ)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他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但性格懦弱、谨小慎微,做起事来总是,从来不敢越雷池一步。(2)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我们更要勇于开拓,不断进取,如果,就会落后甚至被时代潮流所淘汰。(3)要想让中国传统戏曲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决不能满足于现状,,唯有创新才是弘扬戏曲文化的康庄大道。A.故步自封 墨守成规 抱残守缺B.墨守成规故步自封抱残守缺C.抱残守缺故步自封墨守成规D.墨守成规抱残守缺故步自封
1234解析:“故步自封”,比喻安于现状,不求进步。“墨守成规”,指因循守旧,不肯改进。“抱残守缺”,形容保守不知改进。(1)句“谨小慎微”“从来不敢越雷池一步”说的都是小心谨慎,不求变化。由此可知,应选“墨守成规”。(2)句根据“勇于开拓,不断进取”可知应与不求进步有关,应选“故步自封”。(3)句根据“决不能满足于现状”“唯有创新”等内容可知,应选“抱残守缺”。答案:B
12342.(2015·四川高考)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2015年度中国文化跨界论坛”日前在北京举行,届时来自世界各国的艺术家、企业家和媒体人围绕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热点进行了交流。B.对于那些熟稔互联网的人来说,进行“互联网+”创业,最难的可能并不是“互联网”这一部分,而是“+”什么以及怎么“+”的问题。C.这家民用小型无人机公司一年前还寂寂无闻,一年后却声名鹊起,其系列产品先后被评为“十大科技产品”“2014年杰出高科技产品”。D.近年来,广袤蜀地的新村建设全面推进,大巴山区漂亮民居星罗棋布,大凉山上彝家新寨鳞次栉比,西部高原羌寨碉楼拔地而起。解析:A项,“届时”,到时候,用于还没有发生的某项活动或某项事件,与句中“日前”“进行了交流”相矛盾。答案:A
12343.(2014·江西高考)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时下,概括中国教育病症最流行的莫过于“应试教育”。(2)你们这样对待远道而来的客人,太不礼貌了吧。(3)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中国海监船进入钓鱼岛海域活动。A.词语 不免 无可厚非B.词汇 不免 无可厚非C.词汇 未免 无可非议D.词语 未免 无可非议
1234解析:“词语”,词和词组,“应试教育”是一个词语。“词汇”,是一种语言里所使用的词和固定词组的总称。词汇是词的集合体,词汇和词的关系是集体与个体的关系,好比树林和树的关系。“不免”,表示由于前面所说的原因而不能避免某种结果,这种结果可能已经出现了,也可能是还未实现的。“未免”,不能不说是,一般用在否定句中。“未免”符合语境。“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摘,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理解或原谅。“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中国海监船进入钓鱼岛海域活动做得完全妥当,“无可非议”适合语境。答案:D
1234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阳春三月,一位老人在杭州西湖岸边展示他高超的拳脚功夫,引来许多行人侧目观赏。B.大学毕业已经十年了,其间,他换过几种不同性质的工作,但始终没有放弃专业学习。C.老王一直热衷于收藏,每当得到心仪的藏品,喜悦的心情总让他如坐春风,夜不成寐。D.此前中国航空西南分公司一直与四川航空公司鼎足而立,所占市场份额相差无几。
1234解析:A项,“侧目”,不敢从正面看,斜着眼睛看,形容畏惧而又愤恨。C项,“如坐春风”,好像置身于和暖的春风里,形容受到良师的教诲、熏陶。D项,“鼎足而立”,像鼎的三只脚一样,三者各立一方。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面。以上三项均与语境不合。答案:B
一二三一、正确辨析近义实词正确使用实词,要以准确理解实词为基础,包括词义、词性、词的色彩、词义的轻重、词的适用范围、语体的差别等。当然,这种“理解”不是要求准确无误地记住某个实词的词典意义,而是能够将它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把握它在实际运用中的动态意义。在具体的辨析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大的角度切入:1.从词义上加以辨析有些词语尽管意义相近,但是如果细细品味,我们还是能够发现其不同之处,这些不同主要表现在适用对象、词义轻重、词义范围大小上。例如2015年湖北卷的“鉴别/甄别”“色泽/色彩”“终于/最终”。
一二三2.从色彩上加以辨析有些词语意义相同,但是词语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往往不同。例如“沟通”和“勾通”。3.从用法上加以辨析有些词语只就意义和色彩来讲可能难以区分,在此情况下我们就要注意辨析其语法功能。例如“必须”和“必需”。
一二三二、正确辨析易混虚词分析词语的性质、功能,尤其是用法,对于辨析使用虚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辨析虚词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1.从词性的角度辨析例如“固然”和“诚然”。前者只能作转折连词,后者除有同样的性质、功能外,还可以作副词。例如:
一二三2.从词语适用的对象、场合、范围等角度辨析例如“对”和“对于”。前者适用的范围比后者广,一般而言,用“对于”的地方都能换用“对”,但用“对”的句子,有些不能换用“对于”。需要特别注意的是:(1)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能用“对”。例如:(2)强调动作行为的方向、目标或含有“对待”意味的,只能用“对”。例如:
一二三(3)“对”可用在助动词前、副词前或后,也可用于主语前(有停顿),意思相同。例如:“对于”不能用在助动词、副词之后。3.从词语的搭配角度辨析许多关联词的搭配是固定的。如表示并列关系的“也……也……”“既……又……”等,表示递进关系的“不但……而且……”“不仅……还……”等。
一二三4.从表达关系的角度辨析如“进而”“从而”,前者一般表示递进关系,后者一般表示承接或因果关系。例如:再如“只要”与“只有”,前者强调的是必要条件,后者所强调的是充分条件。例如:
一二三5.从语气的角度辨析主要是指表示语气的副词和助词。如“难道”和“莫非”。前者多用来加强反问语气,后者多用于揣测语气,有时也用来加强反问语气,但不及前者强烈。例如:
一二三三、正确辨析使用熟语(包括成语)(一)辨析熟语在结构上是短语,但只能当一个词来使用。因此,正确使用熟语和使用实词原则上没有什么区别,实词的相关辨析方法完全可以用于熟语的辨析。一般说来,熟语的误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色彩不明熟语从感情色彩上又可分为褒义词、中性词、贬义词,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辨明色彩,否则就会误用。例如:
一二三“附庸风雅”指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这是一个明显带有贬义色彩的词语。用在上面的语境中褒贬失当。再如:“拔起萝卜带出泥”是俗语,常用来比喻事情做得不圆满,引出了其他麻烦,或比喻调查先落网的案犯,引出其他相关案犯的暴露。
一二三2.断“词”取义熟语的意义具有整体性,如果在使用时只断取熟语中个别词素的意义,而抛开熟语其他词素的意义,就会导致熟语意义与句子语意相悖。例如:“津津乐道”意思是很感兴趣地谈论。用在这里与后面的“谈论”重复。用在此处只断取了成语中“津津”的意思,而抛开了“乐道”之意,与语境不符。
一二三3.对象误用有些熟语有特定的适用对象,如果把握不准,就容易扩大使用范围或误作他用。如:时,(因为书多)装满了屋子。这里明显扩大了熟语适用的范围。
一二三4.谦敬错位有些熟语是谦辞,只能对己;有些熟语是敬辞,只能对人。如果辨别不准,就会导致谦敬错位。例如:“蓬荜生辉”表示由于别人来到自己家里或别人的字画等挂在自己室内而使自己非常光荣。用作谦辞,只能对己。用在这里犯了谦辞敬用的错误。
一二三5.功能混乱每个熟语由于自身词义和词性的不同,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也不同。如果把握不准,就容易造成功能混乱的错误。例如:“信手拈来”指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这是一个形容词性成语,而该句由于对它的语法功能把握不准,误把它当作动词性成语。
一二三6.不合语境有些熟语使用时有着特定的语言环境,如果使用不当,就会与所在的语境不协调。例如:“防患未然”指在事故或灾害尚未发生之前采取预防措施,也说防患于未然。根据“在种种灾害面前”及“把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可知灾害已经发生,用在此处前后矛盾,不合语境。再如:“等量齐观”指对有差别的事物同等看待。而语境中“我省”与“沿海省份”动漫原创产品的产值已经“等量”了,没有量的差别了。
一二三7.望文生义熟语的意蕴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都有一定的典故,加之有些熟语中的语素还含有生僻的古义,这就造成了熟语理解上的难度。如果不仔细辨析,一瞥而过,就容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例如:“文不加点”指写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这里的“点”是“涂上一点,表示删去”的意思。用在此句中理解为“文章不加标点”,显然错误。
一二三8.形似混淆有些熟语与其他熟语由于读音、字形相近或具有某些共同的语素,使用时极易混淆。例如:“不负众望”意思是没有辜负众人对他的期望,而句中却把它与读音相近、只有一字之差的成语“不孚众望”混淆了。
一二三(二)使用了解了熟语误用的原因,我们复习熟语、解答此类试题也就有了切入口。熟语的复习,一是要注意积累的“量”,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能力的迁移;二是要注意在使用过程中的“质”。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二三1.高度重视积累,确切掌握意义首先,弄清熟语的字面意义和整体意义。现代汉语中大部分熟语的字面意义和整体意义并不一致,它们的意义并非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往往是通过引申或用本义作比喻而产生的整体意义。其次,注意熟语中某些字的古义,了解熟语的出处有助于对熟语的理解。熟语主要来自神话寓言、历史故事、诗文名句和口头俗语等。比如“汗牛充栋、望洋兴叹、目无全牛、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刎颈之交、破釜沉舟、狡兔三窟、青出于蓝、登堂入室、屡试不爽、一衣带水、东施效颦、请君入瓮”等熟语,如果不追其本源,只简单地去理解,就会弄错其含义,以致误用。
一二三2.仔细辨析差异不同的熟语,感情色彩和适用范围常常不同,不理解这一点,就会导致熟语运用不当。像“良莠不齐、巧夺天工、凤毛麟角、耳濡目染、萍水相逢、老气横秋、脍炙人口”等,就必须弄清它们的适用范围。像“始作俑者、趋之若鹜、耿耿于怀、乐不思蜀、不可理喻、无所作为、大放厥词、罄竹难书、弹冠相庆”等,运用时就必须辨明它们的感情色彩。辨析熟语时,尤其要注意辨析近义熟语的细微差异。要注意在对象、程度、褒贬、范围、侧重点等方面认真加以揣摩。例如:“风流云散”与“烟消云散”对象不同,“妄自菲薄”与“自暴自弃”程度上有差别,“侃侃而谈”与“夸夸其谈”褒贬不同,“洞若观火”与“了如指掌”侧重点不同,“手无寸铁”与“赤手空拳”范围不同。
一二三类似的还有:包罗万象——应有尽有,遍体鳞伤——体无完肤,病入膏肓——不可救药,不动声色——无动于衷,不共戴天——势不两立,不谋而合——不约而同,不由自主——情不自禁,趁火打劫——浑水摸鱼,称心如意——心满意足,重整旗鼓——卷土重来,当仁不让——义不容辞,道貌岸然——一本正经,东山再起——死灰复燃,独树一帜——标新立异,耳闻目睹——耳濡目染,功亏一篑——前功尽弃,钩心斗角——尔虞我诈,固若金汤——坚如磐石,海市蜃楼——空中楼阁,和衷共济——同心协力,囫囵吞枣——生吞活剥……
一二三3.巧扣语境选用使用熟语,就表明熟语是处在一种“动态”之中的。巧扣语境,就是要对上下文的内容清楚地理解,只有理解上下文的内容,才会知道所用熟语的语境意义是什么。可以说准确地把握了上下文,紧紧扣住语境,巧妙地联系语境,也就找到了解答熟语运用题的钥匙。另外,我们要注意的是在每年高考试题中都有较生僻的熟语,答题时注意“避生就熟”。一般来讲,四个选项中有两个是很容易排除的,另外两个,要避开生僻的,因为一般不会在生僻字词上设置考查点。抓住似懂非懂的一个选项,则可推测一下出题者的意图,是在有意混淆什么,一般即可做出判断。
第一节 看我“七十二变”——多义词
近代名士章式之给学生作文写的批语相当幽默。有个学生在作文中一连用了十几个“而”字,都不恰当,章式之看了,啼笑皆非。于是在该生作文本上写了一段批语:当而而不而,不当而而而,而今而后,宜而而而也!这个绝妙的批语一共19个字,竟然用了11个“而”。你知道这里的“而”分别是什么意思吗?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词的意义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有的词义变得更深刻、准确,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词义缩小了,有的词义发生了转移。本节研究了多义词的不同义项以及词义的演变的问题。
1.词的“本义”与“基本义”有何不同?提示:词的本义是指文献记载的词的最初的意义。而基本义就是词在现代最常用和最主要的意义。如“兵”的本义是“兵器”,而现在的基本义是“战士,军队”。2.什么是词的“借代引申”?提示:词的“借代引申”是指甲、乙两类对象之间有某种相关性,所以就可能用原本指称甲类对象的词语去指称乙类对象。3.什么是词的“比喻引申”?提示:词的“比喻引申”是指甲、乙两类对象之间有某种相似性,所以就可能用原本指称甲类对象的词语去指称乙类对象。
结晶:指物质从液态或气态形成晶体。如:这种白色的粉末是盐的结晶体。(本义)比喻珍贵的成果。如:这部著作是老教授多年心血的结晶。(比喻引申义)
4.什么是词义的深化?提示:词义的“深化”指词的适用对象不变,但意义更深刻或更准确。5.什么是词义的扩大?提示:词义的“扩大”是指词的今义所表示的范围大于古义,而古义包括在今义中。6.什么是词义的缩小?提示:词义的“缩小”是指词的今义所表示的范围小于古义。7.词义的转移有几种情况?提示:词义的“转移”分为两种情况:词所表示的概念的转移和感情色彩的转移。
123456789101112一、基础巩固1.多义词具有多个义项,这些义项地位并不完全等同,有的叫作,有的叫作,有的叫作。答案:本义 基本义 引申义
1234567891011122.词义的演变包括、、、等现象。答案:词义深化 词义扩大 词义缩小 词义转移
1234567891011123.指出下列词中的单义词和多义词。①报道②比拟③岔路④诚心⑤创伤⑥地基⑦风景⑧挂彩⑨后台⑩细节属于单义词的有:属于多义词的有:答案:③⑦⑩①②④⑤⑥⑧⑨
1234567891011124.从基本义、借代引申义、比喻引申义考虑,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各项的一项是()解析:A、B、C三项用的是基本义,D项“帽子”用的是比喻引申义。答案:D
1234567891011125.“忽悠”一词近年来使用频率较高,请根据它在下列各句中的意思,分别用一个词语进行替换。答案:(1)晃动(2)欺骗(3)闲聊(应付、说)
123456789101112二、强化提升6.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危笃(病势危急)正襟危坐(拘谨的样子)危害(使受破坏)临危不惧(面临死亡也不害怕)B.绝唱(绝妙的演唱)斩尽杀绝(全部杀掉一个不留)断绝(失去联系)绝无仅有(形容极罕见的事物)C.横亘(横跨、横卧)横七竖八(杂乱无章,极不整齐)横祸(凶暴的灾难)横征暴敛(强行捐税,搜刮百姓财富)D.叛逆(背叛、背叛者)倒行逆施(做事违背常理)逆料(难以预料)逆来顺受(碰上恶劣境遇,顺从忍受)解析:B项,“绝唱”意为“诗文创作的最高造诣”,有时指“死前最后的歌唱”;C项,“横祸”意为“意外的祸患”;D项,“逆料”意为“预料”。答案:A
123456789101112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123456789101112解析:C项,两句中的“清新”都是新颖、不俗气。A项,慷慨:①不吝惜;②充满正气,情绪激昂。B项,朦胧:①月光不明;②不清楚,模糊。D项,颓唐:①精神萎靡;②衰颓败落。答案:C
123456789101112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123456789101112解析:A项,有口皆碑:所有人的嘴都是活的记功碑,比喻人人称赞。本句误为“尽人皆知”之意。B项,不情之请:不合情理的请求。谦辞,指自己提出的请求很冒昧。本句用错对象。C项,亡羊补牢: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本句误为“不可挽回”之意。答案:D
1234567891011129.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八股文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在封建时代曾用于科举考试。它必须“代圣人立言”,在形式上也必须遵守一些死板的。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止科举考试制度,八股文随之失去它的实际效用;新文化运动兴起时,它作为封建旧文化的象征之一,受到严厉;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成了无人肯说的话题。A.限定 抨击 生僻B.限制 批评 生僻C.限制 批评 冷僻D.限定 抨击 冷僻
123456789101112解析:限定:在数量、范围等方面加以规定。限制:规定范围,不许超过,带有强制性。八股文作为一种考试方法,应用“限定”。抨击:用评论来攻击(某人或某种言论、行动)。批评:提出意见。“抨击”的程度比“批评”强烈,应用“抨击”。生僻:不常见的、不熟悉的。冷僻:冷落、不常见的。“无人肯说”应该是“冷落”,应用“冷僻”。答案:D
12345678910111210.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一些人为了谋求一官半职求名得利而不愿离开领导干部队伍,说话而言不由衷,行事而吃里爬外,还必须装得像模像样,怕人发现,这种煎熬真是受罪啊。甚至有些时候连他们自己都有些渴望“有一说一”,以至于有些腐败分子入狱后,竟然长长松一口气说自己“终于解脱了”。分裂的世界观导致内心迷茫与行为变异的力量之大由此可见一斑。A.言不由衷B.吃里爬外C.有一说一D.可见一斑解析:B项,吃里爬外:接受这一方的好处,却为那一方卖力,也指将自己方面的情况告诉对方,比喻背叛自己的集体为别人办事。本段的语意是指说话做事都虚伪,并且是为自己谋取利益,而非给对方或别人办事。答案:B
123456789101112
123456789101112解析:B项,独善其身:做不了官,就搞好自身的修养。现也指只顾自己,缺乏集体精神。不合语境。答案:B
12345678910111212.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第一次庭审时,原告律师向法庭所作的,揭露了三年来原告在这起家庭暴力案件中遭受虐待的真相。(2)人应当讲信用,对已经做出的允诺就决不。(3)汪曾祺先生终生主要从事创作,即使偶尔也写些评论,甚至这些评论可以归入学术论文一类,总的说来,他天生就是一个作家,很难算是一个纯粹的学者。A.申述 食言 但/而B.申述 失言 不过/也C.申诉 失言 但/而D.申诉 食言 不过/也
123456789101112解析:“申述”的“述”重在“陈述、说明”;“申诉”的“诉”重在控告,一般只用于对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处分、判决或裁定不服时,向某机关提出自己的意见、要求。(1)句根据“……揭露了……真相”,应选择“申述”,详细说明之意。“失言”是指无意中说出不该说的话;“食言”是不履行诺言,失信。(2)句应选“食言”。第(3)句中“但”为转折连词,“不过”是一个轻转连词,本题重在考查后一个关联词语的使用,后半句是“是……而不是”的变形,表并列关系,应选用“而”,不能选用表递进关系的“也”。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