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文本解读五上
加入VIP免费下载

泊船瓜洲文本解读五上

ID:979010

大小:21.54 KB

页数:3页

时间:2022-03-1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泊船瓜洲文本解读【课本原文】泊船瓜洲宋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文本解读】一、知体裁,明格律《泊船瓜洲》是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一首古诗,按格律规范分,为格律诗,全诗共四句,每句七个字,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则属于七言绝句。同时,七言绝句的格律有四种格式:①正格平起式两种:平起首句入韵,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首句不入韵,平平仄仄平平仄。②偏格仄起式两种:仄起首句入韵,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首句不入韵,仄仄平平平仄仄。《泊船瓜洲》属于偏格仄起式的第一种,仄起平收,首句押韵。(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全诗押“an”韵,在朗读中要把握诗的格律,读出古诗的停顿、节奏与韵味。【注:括弧中的是可以平可以仄的字。(平声为普通话的一二声,仄声为普通话的三四声),也可以此解释间为什么读作第一声。】按主题分,《泊船瓜洲》是一首典型的抒情诗,《尚书尧典》中记载,“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人在里面不仅抒发了自己的思乡之情,也有表达出自己的抱负。二、观诗人,解背景诗人生平:王安石(1021-1086),北宋人,字介甫,晚号半山,汉族江右民系。是中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庆历二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少年英才)。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两次变法,两次罢免)元祐元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赠太傅。绍圣元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也称王荆公。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在散文、诗歌、词等方面成就显著。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著有《临川先生文集》。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写作背景: 第一次被罢相将近一年后,皇帝又招王安石进京任宰相,他两次推辞,皇帝仍然要他进京。这年春天,55岁的王安石从南京出发,上京赴任。这一天晚上,他乘船停泊在瓜洲江边。站在月光下,他望着远方的家乡,想到自己此番进京,不知道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局……就这样写下了《泊船瓜洲》这首诗。三、找意象,揣意境诗人在本诗中一共选取了八个目之所及的意象,其中五个为具体的地点意象,分别是京口、瓜洲、一水(指长江)、钟山和江南岸,另外三个为景物意象,分别是数重山、春风、明月。从中可以看出这首诗的方位是比较明确的,而诗人的位置则可以从题目得到——瓜洲,同时作诗的季节和时间也有所交代——春天,夜晚。这样可以画一幅草图,想象着自己正在诗人的位置,一个春天的夜晚,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有一艘停泊的小船,目之所及都是山,都是水,春风阵阵,江南岸已经是一派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景象,抬头看看天上的明月,你什么时候才能再照着我回到我的家乡呢?通过这些意象的串联和读者的联想想象,不难构建或还原出一幅生动清晰的画面。由此可以揣摩诗的意境,此时诗人“泊船瓜洲”,回首南望,那熟悉而亲切的“京口”仅一水相间,“钟山”也只隔数重山,真是近在咫尺。但空间距离上的近,却反衬了诗人心理距离上的远。因为家乡虽如此之近,但可望而不可及,看近实远。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距离还会越来越大,更何况这一去又不知何时才能回来,不知何时才能再见到这家乡的山山水水,甚至他可能想到,将来还能不能再回到自己的家乡。诗人在这里运用了以近写远、相反相成的艺术手法,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忧惋深切、无可奈何的伤感心情,展现了诗人心灵深处的巨大的失落感、孤独感。其实,一水长江,数重大山,相间相隔的空间上的距离也是很大的,诗人反以近写之,也是为了强调诗人对家乡的强烈依恋,流露出恋恋不舍的思乡爱乡眷乡之情。后两句借春风和明月,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接抒发了自己对故乡的不舍与眷恋之情。四、品诗句,抓诗眼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  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一水间”三字,形容舟行迅疾,顷刻就到。次句“钟山只隔万重山”,以依恋的心情写他对钟山的回望,王安石于景佑四年(1037年)随父王益定居江宁,从此江宁便成了他的息肩之地,第一次罢相后即寓居江宁钟山。“只隔”两字极言钟山之近在咫尺。把“万重山刀的间隔说得如此平常,反映了诗入对于钟山依恋之深;而事实上,钟山毕竟被“万重山”挡住了,因此诗人的视线转向了江岸。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了江岸美丽的春色,寄托了诗人浩荡的情思。其中“又”字用得恰到好处,突出体现了作者内心的浓浓乡愁。“春风”尚且有情,还知道一年一度“又绿江南岸”,而诗人自己呢,却不得不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离开江南的家乡,违心地重登仕途。这一去,前途吉凶莫测,不知何时才“又”能回到江南的家中呢?一个“又”字,融情于景,实在是诗人满心难以排遣的无限乡愁的真实写照。接着一个“绿”字,它是经过诗人精心筛选的,古文有记载王安石作此诗前后改此字十余次,终录“绿”字,一时成为佳 话。在宋人洪迈的《容斋续笔》卷八“诗词改字”中有详细记录,原文如下:“王荆公绝句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或许是对此字的独特钟爱还是以为得意之笔,王安石在《书湖阴先生壁》中再次用到此字:“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蹊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又在《送和甫至龙安微雨因寄吴氏女子》中再次用同样的手法用了“绿”字:“荒烟凉雨助人悲,泪染衣巾不自知。除却春风沙际绿,一如看汝过江时。”“绿”极其富于表现力,也是本诗的诗眼。其巧妙之处在于:一、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绿”本身是一个形容词,在这里却是“吹绿”的意思,将其活用为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来临,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景象,画面一下子就“活”起来了,同时这也体现出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性、生动性与形象化。二、前四字都只从风本身的流动着想,粘皮带骨,以此描写看不见的春风,依然显得抽象,也缺乏个性;“绿”字则开拓一层,从春风吹过以后产生的奇妙的效果着想,从而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春风拂煦,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这就写出了春风的精神,诗思也深沉得多了。三、本句描绘的生机盎然的景色与诗人奉召回京的喜悦心情相谐合,“春风”一词,既是写实,又有政治寓意。“春风”实指皇恩。宋神宗下诏恢复王安石的相位,表明他决心要把新法推行下去。对此,诗人感到欣喜。他希望凭借这股温暖的春风驱散政治上的寒流,开创变法的新局面。这种心情,用“绿”字表达,最微妙,最含蓄。四、“绿”字还透露了诗人内心的矛盾,而这正是本诗的主旨。鉴于第一次罢相前夕朝廷上政治斗争的尖锐复杂,对于这次重新入相,他不能不产生重里的顾虑。变法图强,遐希翟契是他的政治理想;退居林下,吟咏情性,是他的生活理想。由于变法遇到强大阻力,他本人也受到反对派的猛烈攻击,秀丽的钟山、恬静的山林,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维《送别》:“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都是把草绿与思归联系在一起的。本句暗暗融入了前人的诗意,表达了作者希望早日辞官归家的心愿。这种心愿,至结句始明白揭出。  毋庸讳言,用绿字描写春风,唐人不乏其例。李白《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柳色初晴听新莺百啭歌》:“春风已绿瀛洲草,紫段红楼觉春好。”丘为《题农父庐舍》:“春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温庭筠《敬答李先生》:“绿昏晴气春风岸,红漾轻轮野水天”,常建的《闲斋卧雨行药至山管稍次湖庭》:“主人山门绿,小隐湖中花”。等,都为王安石提供了借鉴,但从表现思想感情的深度来说,上述数例,而“山门”“山”“草”皆可绿,而江南岸的绿却是颇有动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从时间上说,已是夜晚。诗人回望既久,不觉红日西沉,皓月初上。隔岸的景物虽然消失在朦胧的月色之中,而对钟山的依恋却愈益加深。他相信自己投老山林,终将有日,故结尾以设问句式表达了这一想法。瓜洲古渡,落寞影单,春景盎然,一腔离愁!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