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墙上的斑点》最新课件培训资料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最新《墙上的斑点》最新课件培训资料

ID:979008

大小:221 KB

页数:15页

时间:2022-03-1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作者生平弗吉尼亚·伍尔芙(1882—1941),英国女作家、批判家,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她出生在伦敦的一个文学世家,父亲是一位著名的批评家、传记家和出版家。父亲的熏陶直接影响着她进行文学创作。她从未上过学,却博览群书,知识渊博。伍尔夫自幼身体虚弱,并有精神病史。1905年后,她的精神病经常发作,并逐渐加重,但她一边与病魔抗争一边顽强创作。最后,由于病情恶化,反复发作,她不胜折磨,于1941年3月在住家不远处投河自尽。二、相关介绍: 2、文学成就伍尔芙的主要成就是小说,1919年至30年代初,是她的意识流小说创作的兴盛期,先后发表了《墙上的斑点》(1919年,是她的第一篇典型“意识流作品”)、《雅各的房间》(1922年)、《达罗威夫人》(1925年)、《到灯塔去》(1927年)、《海浪》(1931年)等意识流作品。这些作品着重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受,注重描写人物的“内心真实”(也称“主观真实”);她的作品虽也描写人的外部活动,但更加强调“意识流”,认为许多自然主义的外部描绘是多余的、非本质的。这种创作风格是和她的文学观点密不可分的。著名的“意识流小说”作家作品,还有法国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爱尔兰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美国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等。其中,伍尔芙、乔伊斯、福克纳,并称为“意识流小说三杰”。 三、内容探究:(学生迅速浏览课文)问1:这篇小说好懂吗?明确:不太好懂,不知道在写些什么。问2:跟一般的小说有何不同?明确:一般小说往往都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而这篇小说是由各种猜测和联想构成。一个又一个的“意识片段”彼此串联,像河流一样不断向前流淌。这就是“意识流小说”的特点。问3:哪些段落在写这些“猜测和联想”?明确:第2-13段。问4:这些“猜测和联想”有没有一个共同的触发点?明确:有,那就是“墙上的斑点”。实际上,“墙上的斑点”就是这篇小说的结构线索。 问5:文章的主体部分思绪纷繁却并不杂乱,思路都是由对斑点的“描写”“猜测”到“联想”。文中对斑点进行描写、猜测的脉络句有哪些呢?明确:“如果这个斑点是一只钉子留下的痕迹”(第2段)、“我又想,它不像是钉子留下的痕迹。它太大、太圆了”(第3段)、“它很可能是什么暗黑色的圆形物体,比如说,一片夏天残留下的玫瑰花瓣造成的”(第5段)、“在某种光线下面看墙上那个斑点,它竟像是凸出在墙上的。它也不完全是圆形的。我不敢肯定,不过它似乎投下一点淡淡的影子”(第8段)、“假如我在此时此刻站起身来,弄明白墙上的斑点果真是——我们怎么说才好呢?——一只巨大的旧钉子的钉头”(第9段)、“我一定要跳起来亲眼看看墙上的斑点到底是什么?——是只钉子?一片玫瑰花瓣?还是木板上的裂纹?”(第10段)。抓住了以上这些句子,也就把握住了小说主体部分的思想脉络。【二】(第2-13段)“斑点”引发各种猜想。 花瓣式结构:P2P3P5P8P9P10斑点 (学生齐读第1段)问6:第一段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明确:小说的第一段以“内心独白”的方式,通过回忆,交代了发现斑点的时间——“大约是今年一月中旬”。为了确定发现斑点是在哪一天,作者讲叙了当时的情形——黄色的炉火照着书页、玻璃缸里插着三朵菊花、自己喝完茶后在吸烟、脑际出现系列幻觉、幻觉被斑点打断。另外,作者还交代了斑点的形状——“圆形的小迹记”、颜色——“呈暗黑色”、位置——“在壁炉上方大约六七英尺”。【一】(第1段)发现并介绍斑点(时、情、形、色、位)。 (学生齐读第2段)问7:第一次“猜测”引发了哪些联想?明确:钉子——肖像画(贵妇人)——房客(房客的装饰品味、房客谈主人搬迁的原因、房客谈艺术与思想)——分手如火车里看景(铁路旁的郊外别墅)。(学生齐读第3段)问8:第二次“猜测”引发了哪些联想?明确:神秘遗失的物件——人被射到上帝脚下(生活速度飞快、不为人知的偶然性)——无法说清的来世(关于人投生的“为什么”)——许多说不清的生活问题(“什么是”“是不是”“我也不知道”)。问9:这些联想说明了一个什么观点?(扣关键议论句)明确:“生命是多么神秘;思想是多么不准确!人类是多么无知!”“人的生活带有多少偶然性啊”“一切都那么偶然,那么碰巧”均为议论关键句。观点:生命神秘而不可知。 (学生默读5-7段)问10:第三次“猜测”引发了哪些联想?明确:玫瑰花瓣——尘土——特洛伊城——(穿插“树枝敲打玻璃”的现实场景)——莎士比亚——我进屋谈植物——自我崇拜与保护——照镜子——未来的小说家们——概括——社论、内阁大臣——凡事都有规矩(伦敦的星期日、已经去世的人、桌布、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问11:第7段中“假定镜子打碎了,……那个人的外壳”的意思如何理解?后面提到的“照镜子”又该如何理解?明确:这里所讲的“镜子中的世界”——浪漫的形象和绿色的森林,实际上指的就是“想象中的美好世界”,这几句话说的意思就是:战争下的现实生活令人觉得烦闷,人需要一些对想象中美好世界的憧憬。面对面地坐在公共汽车和地下铁道里时,人的双眼为什么会呆滞蒙眬?那是因为此时人们逃离了眼前的现实,进入了心灵中的想象世界。 问12:第7段中未来小说家的创作理论是什么?明确:作者认为,未来的小说家会更加注重对人内心世界的描绘,排除对现实世界的描绘。问13:对“凡事都有一定的规矩”,作者怎么看?明确:作者希望抛弃人人都得遵守的正统、标准和规矩,追求非法的自由感(即打破正统和规范的心灵自由)。对尊卑序列表的否定,体现了她的女权主义思想。(学生齐读第8段)问14:第四次“猜想”中作者想到了些什么?明确:古冢——白骨——古物收藏家——退役的上校——牧师和他们的老伴——上校宣读文章时中风——箭镞收藏进当地博物馆。作者认为,他抛妻弃女研究出的成果不能证明任何东西(徒劳无益)。 (学生齐读第9段)问15:第五次“猜想”中作者想到了些什么?作者表达出了怎样的思想认识呢?明确:钉子的来历——知识——考古研究的学者——安宁而广阔的世界。作者否定了考古学者的研究和现实中的规范,表达了对想象中安宁广阔世界的向往。(学生齐读10-12段)问16:第六次“猜想”中,作者认为观察“墙上的斑点”有哪些作用?明确:作者认为,观察墙上的斑点能引发人的无限猜想,这种想象能让人远离现实规范的束缚,打断不愉快的思想。 (学生齐读第13段)问17:第七次“猜想”中,作者由“一块木板”想到了些什么?明确:仔细看斑点时,作者想到自己在大海中抓住了一块木板,于是就想到了树,想到树的生存,想到了树的生命延续。(学生默读14-17段)问18:最后三段在整篇文章中有什么作用?明确:最后几段写他人的话让作者从想象回到现实,终于认清“墙上的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作用:回答了“墙上的斑点是什么”,与小说开头的“质疑”形成呼应,使小说显得结构严谨。【三】(第14段到结尾)认清斑点是蜗牛。 四、总结全文:整篇小说通过对“墙上的斑点”的观察、猜想和思考,把精神的触角伸向人生、社会、历史、文学、宗教的方方面面,产生了一系列感悟——1、生命神秘而不可知;2、否定历史和现实的真实,追求主观世界的真实;3、渴望打破现实中的正统和规范,追求精神世界的自由;4、生命是永恒延续的。(所有这些感悟均由想象、思考得来)《墙上的斑点》比较典型地采用了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两种技巧。整体上看作品所叙述的内容完全是人物的内心独白,而每一部分之中又是由自由联想展开的。“追求精神自由、嘲讽现实单调”是这篇小说的思想核心。同时,由于小说创作于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也曲折地反映出作者对战争的反感和战争给人们心灵带来的烦恼。 结束语谢谢大家聆听!!!15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