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欣赏论文——浅析李唐采薇图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中国绘画欣赏论文——浅析李唐采薇图

ID:978339

大小:134 KB

页数:3页

时间:2022-03-1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浅析李唐《采薇图》一、 两宋时期的画风    北宋继承前朝旧制,在宫廷中设立了“翰林图画院”,宋代的院画,对绘画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同时培养了一大批绘画人才。山水画,至此朝着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发展,更加注意写生和技法的探索,呈现出巨匠辈出,异彩纷呈的繁荣景象。著名画家有李成,范宽,他们继承了荆浩水墨传统,以北方雄浑的自然景观为描绘对象,他们的创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之后,有王士元,王端,燕文贵,许道宁,高克明,郭熙,李宗成,丘纳,王诜等。其他还有擅楼台界画的郭忠恕,擅湖山小景的惠崇,赵令穰,擅青绿山水的王希孟等。花鸟方面,发展的成就突出,花鸟画家比较注重师法自然,注重写生,同时也强调了花鸟画的思想内涵。主要画家有以黄筌为代表的富贵一派,有黄筌,黄居采,以徐熙为代表的野逸一派,有徐熙,徐崇嗣,徐崇勋,徐崇矩。其中徐崇嗣创造了“没骨画法”。后来还有时画风发生变化的赵昌,崔白,崔悫,吴元瑜,易元吉等。院画花鸟中,以徽宗为代表,其本人的粗笔水墨花鸟画也是一种创新。人物画,尤其是人物故事和社会风俗画得到了高度发展。主要有武宗元,高元亨,毛文昌,祁序等。文人画开始出现,主要有苏轼,文同,黄庭坚,李公麟,米芾等。他们强调绘画要有诗的意境,追求萧散简淡的水墨表现风格,主张即兴创作,取神舍形。此外还有燕肃,宋道,宋迪,李公年,李时敏,梁师闵,郭元方,李延之,王宗汉等。      南宋绘画的活动中心,仍集中在画院。南宋的画风与北宋有所不同,山水画家一部分仍沿袭北宋,以全景式的构图,雄浑的自然山水为表现题材。而真正能够代表南宋山水风格的是着重意境,以抒情为目的的偏角山水。其构图简洁,意境完整,主体鲜明,笔触大胆泼辣,水墨发挥的更加充分。这方面,李唐是开派大师,后有刘松年,马远,夏圭等。技法方面,马远的“大斧劈皴”,夏圭的“拖泥带水皴”是一个重大发展。文人画在实践中创造了杰出成就,梅,兰,竹,菊四君子画,成为文人画的特殊题材。 二、李唐简介李唐是宋朝一个有名的画家,他对山水、人物、林木、竹石、禽兽等,几乎无一不工,其中造诣最深的是山水画,其次是人物画,画牛也很出名。 李唐山水初学李思训,能作青绿山水,但更多取法荆浩、范宽,所作山水多用斧劈皴,苍劲古朴,气势雄壮,开南宋水墨苍劲、浑厚一派的先河。与刘松年、马远、夏圭并称“南宋四大家”。最能代表李唐山水画风格的作品,应推《万壑松风图》。  他开创了南宋一派的画风,而且他也是一个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的画家。    他具体出生在哪一年,我们也不是太清楚了,大约在1066年。他从小便饱读诗书,酷爱画画,37岁的时候就是个有名的画家了,曾经有一位毕文简公得到过一幅唐朝的名画《邢和璞司房次律图》,崇宁二年(1103年),毕文简公的后人要把此图复制为别本以藏,就去请当时年仅37岁左右的李唐临摹,李唐完成了这一难度较大的工作。    宋徽宗政和年(1111年—1118年)中,李唐48岁左右,赴开封参加当时皇家举办的图画院考试,那一次试题是《竹锁桥边卖酒家》,参加考试的人大多都在酒家上着工夫,惟李唐画桥头竹外挂一酒帘,深得“锁”意。宋徽宗亲自审阅试卷。从此,李唐就在皇家的画院中学习和创作,成为一名专业画家。李唐在画院期间,曾经到过宋徽宗的第九个儿子赵构那里去过,赵构后来当了皇帝,当时居住在康邸。赵构爱画,尤爱书法,李唐在康邸大约为赵构画过画,指点过书法。    正当李唐在艺术道路上蓬勃发展的时候,北宋王朝遭到了灭顶之灾。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金人攻陷了东京,掳走了徽、钦二帝,同时掳走了所有的宫廷画家及其他技艺百工,连早已散落在民间的一些艺人也被千方百计地追回,然后押往北国。李唐当时正在画院,他和成千上万的宋朝诸色人物一起被押往北国。    1127年,惟一没被掳走的徽宗第九子康五赵构在南京(河南商丘)登上皇帝位,是为宋高宗。于是金军立即把攻击的方向指向赵构,赵构开始了几年逃难生活。已灭亡了的赵家王朝又继续下来了。这时,很多人闻说赵构南渡事,纷纷从金营中逃回,李唐也冒死从北国逃出,长途跋涉,南渡寻投宋高宗。    李唐南渡,经过了太行山,这里是梁兴等人率领自发组织的抗金部队的根据地。李唐在这里遭到了抗金部队的盘查,其中有一位从建康(今南京)赶来参加抗金队伍的英雄,名叫萧照,也颇知书,又善画,他发现李唐所背的行囊中,尽是些“粉奁画笔”之类的东西,于是才知道这个人就是著名的画家李唐。于是,萧照便辞别了抗金队伍跟随李唐南渡,也随李唐学习绘画。 大约是绍兴初年(12世纪30年代初),李唐和萧照赶到了临安。此时赵构亦刚刚到临安,才稳定下来,朝廷心于军事,财政又特别紧张,一时无法恢复画院。李唐只好在街头卖画为生。当时,李唐的画销路不好,因而他的生活日加贫困。绍兴十六年之后(1146年),南宋朝廷开始富裕起来,于是恢复了书画院,开始招募画家。于是李唐复入画院,为画院待诏。这时李唐已经是八十岁左右的老画家了。    《采薇图》就是李唐所画的表达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作品。三、《采薇图》《采薇图》描绘的是商代贵族,伯夷、叔齐兄弟在商灭亡以后,耻食周粟,以野菜充饥,最终饿死首阳山的故事。据《史记》记载,商代末年,封地诸侯孤竹国 君要传位给叔齐,叔齐认为大哥伯夷德才兼备要比自己强,他才是继承王位的最好人选。因此,请父亲传位给伯夷。伯夷说父命不可违,否则是不孝。兄弟二人互相谦让相持不下,竟都离家出走。最后王位传给孤竹国君的另一个儿子,兄弟俩才如释重负。后二人不满纣王的暴政,听说周文王善待百姓,便一起去投奔。到达目的地,恰值文王刚刚过世,其子武王带着灵枢率领大军要去讨伐纣王。伯夷、叔齐二人以文弱之身拦在武王马前,劝阻说:“你父亲去世不久,你还没尽丧葬之礼就大起兵事,这是孝吗?作为商的臣子,却要弑君,这是仁吗?”武王听后大怒,命亲兵杀他们,被姜子牙阻拦。不久武王伐纣成功商王周立。伯夷,叔齐不愿作周朝臣民,于是隐居首阳山。后人敬仰他们谦让王位的仁义精神,视二人为忠孝节烈的象征。但也有人认为他们谏阻武王是“愚忠”,认为与其忠于政治残暴、奄奄一息的商朝,不如支持行仁政的周朝。既然二人同样痛恨商纣的统治,为什么还要用生命去维护?在他们眼中看来,纣王暴政固然是错,可用暴力的方式推翻暴力同样不对。时代的演进、王朝的更迭,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不管朝代如何变,“仁、义、智、礼、信”,作为人人都应遵循的道德原则却不会变。他们在饥苦的菜薇岁月中唱道:“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采薇图》27.2×90.5 cm,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绢本,水墨浅设色、横卷,山石上有作者题款:“河阳李唐画伯夷,叔齐。”画面的伯夷叔齐是两位长须老者:左边一位着上去年龄略小。似是叔齐,左边一位年龄稍大,应是伯夷。在采薇的间歇,二人把锄头和篮子放在身边,正坐着说话。叔齐的身后是悬崖,伯夷的身后是峭壁——在画面上,伯夷、叔齐被安置在中景,环境的暗色调把二人的素衣和苍白的肤色衬托得十分突出。离我们视线稍近的叔齐侧面而坐身体微微前倾,一手扶地一手比划着,神情激昂地在诉说着什么;坐在对面的伯夷倚树抱膝面带倦容,乍看着一副悠闲的样子,但仔细看去会发现他在倾听,神情十分专注。二人穿着草鞋衣冠已不肃整,但形神中仍然保留着高贵的气质。他们虽置身于山林草木之中。但内在的神形让人感到他们仍在关怀着世事,并为之抑郁孤愤。这幅画创造性地集人物,山水为一体,成为一种“山水人物”画,这样既能相对深入地刻画人物,也能相对精致地描绘景物这是时代性的新突破!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