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

ID:977292

大小:71.21 KB

页数:4页

时间:2022-03-1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本课,引导学生准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深刻含义及在全文中的作用,正确感悟科学精神。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运用三个典型事例证明中心论点的方法,学习作者写作时的行文思路,深刻感悟文章的主要内容。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与欣赏水平。在探究性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与感悟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2.教学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悟文章的主题思想。2.准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深刻含义及在全文中的作用,进一步体会科学家的思想与精神,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自我感悟的能力。3.了解课文的三个小故事,体会人物所具有的科学精神,为此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探索科学的思想。3.教学用具4.标签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有很多同学特别崇拜科学家,能说一说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吗?(学生各抒己见)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学生自由发言,如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等。)纵观千百年的科学技术发展,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然后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溯源,最后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文题目)谁来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自由发言)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第二十课,请同学们齐读课文题目。相信同学们学过课文,对这句话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二细读课文,深入探究1.播放本课朗读录音。(学生随录音浏览课文,初步感知全文内容,自主消除 阅读障碍。)出示重点词语解释:(1)敏锐:感觉灵敏,眼光锐利。(2)纵观:放开眼任意观看。(3)逻辑:思维的规律。(4)推理:逻辑学上指思维的基本方式之一,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前提)推出新判断(结论)的过程,有直接推论和间接推论等。(5)漩涡:液体旋转时形成的螺旋形。(6)见微知著:见到一点儿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7)追根求源:追究事物的根源。(8)无独有偶:虽然罕见,但是不止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9)打破沙锅问到底:比喻对事情的原委追问到底。2.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根据出示的问题,独立思考。)(1)本文主要写了几件事?学生甲:本文记叙了科学发明的三个小故事。(2)每个科学家发明的小故事讲的是什么?学生乙:第一个典型事例。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联想到地球的自转,并作出了合乎逻辑的判断: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而美国处于北半球,便使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如果在南半球则恰好相反,洗澡水将顺时针形成漩涡;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学生丙:第二个典型事例,化学家波义耳无意中发现紫罗兰中有一种物质遇盐酸变成红色,由此研究发明了石蕊试纸。学生丁:第三个典型事例,奥地利一位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这个现象,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推断出凡睡者眼珠转动都表示在做梦的普遍规律。(3)文章用这三个事例,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把这句话画出来。 学生戊:这三个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却都发现了真理。因此,只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敏锐地去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就一定能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三个故事都是在围绕这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开展的,而这正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学生己:这些事例是科学技术发展史上三个确凿的事例,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家们都在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1)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的?学生甲:文章在第1自然段就开门见山,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这本身就肯定了论点的正确性、普遍性。(2)你还能列举类似的事例吗?学生甲:伽利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事例。学生乙:蚯蚓在美国东海有,在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断出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分为两个大洲。(3)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是例证法、引证法、对比论证法和比喻论证法。本文主要运用的论证法是哪种?学生丙:本文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例证法。(4)文章的结尾是怎样收尾的?学生丁:作者先用“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这一句话,强调“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真理的普遍性。然后总结全文,指出科学并不神秘,也不遥远,关键在于“见微知著”,善于从看起来很平常的事情中发现真理,能“解答一百个问号”,即坚持不懈地思考问题,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但见微知著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不是凭空想出来的,文章用华罗庚的一句话进行收尾,总结全文。2.速读课文,理清脉络。(在整体分析了全文内容之后,本文的脉络也自然地显现出来。)根据文章内容,在结构上可分为三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提出论点。 第二段(第2~6自然段):运用具体事例论证中心论点。第一层(第2自然段):概括指出发现真理要具备的条件。第二层(第3自然段):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联想到地球的自转,并作出了合乎逻辑的判断。第三层(第4自然段):化学家波义耳无意中发现紫罗兰中有一种物质遇盐酸变色,悉心研究后,发明了石蕊试纸。第四层(第5自然段):奥地利的一位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这个现象,推断出凡睡者眼珠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的普遍规律。第五层(第6自然段):对三个典型事例作总结。第三段(第7、8自然段):总结全文,重申论点。2.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呢?学生甲:按“总—分—总”的形式写的,先提出中心论点,用三个事例证明中心论点,最后总结全文,重申论点。文章结构严谨,有条理。3.老师小结:这篇课文思路特别清晰,作者先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然后概括地指出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上,那些定理、定律、学说都是在发现者、创立者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获得的,运用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确凿事例证明中心论点;最后指出科学发现的“偶然机遇”只能给有准备的人,而不会给任何一个懒汉,重申论点,总结全文。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