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金色的鱼钩
加入VIP免费下载

15 金色的鱼钩

ID:976143

大小:62.5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2-03-1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5金色的鱼钩学习目标1.快速默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课文。2.抓住描写老班长的外貌、动作、语言等重点词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3.认识本课12个生字和新词,理解“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学习重点:品读重点语段,体会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出示课题,初读课文1.出示课题:金色的鱼钩。(1)朗读课题,应该强调哪个词?(2)读到“金色”这个词语,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语感,说自己想到的,教师可以引导:光明、灿烂、永垂不朽等。2.快速默读课文。(1)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语言表达可以多种多样,也不要求过分简练,大致的意思是: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故事。(2)读了课文你有哪些疑问?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重点出示两个问题:①为什么说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②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鱼钩”为题?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1.默读课文,思考: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当“我”和两个小同志病得实在跟不上队伍时,老班长接受了一个什么任务?当时指导员是怎么嘱咐的?2.出示句子:“他们年轻。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上级”就是“领导”,“上级”怎么会又是“保姆”和“勤务员”呢?指导员的意思是什么? 老班长既是“上级”,要在遇到困难时安抚小战士的情绪,要不断鼓励病号战胜困难,走出草地,要在重重困难面前想方设法。又要像“保姆”和“勤务员”一样时时处处关心照顾小战士们。3.同学们,要完成这一任务容易吗?再读课文,想想老班长在完成任务时要碰到哪些困难?4.为了完成他既是“上级”,又是“保姆、勤务员”的任务,老班长是怎么做的?学生抓住课文句子和内容自由讨论。5.这是一位怎么样的老班长?舍己为人,忠于革命,忠于职守……三、品读课文,体会情感1.课文主要是抓住老班长的什么来表现他既是“上级”,又是“保姆、勤务员”的呢?(外貌、动作、神态等)小组合作学习,请再读课文,找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句子,划下来,深入体会理解。交流,品读:小组汇报,出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句子,重点讲解:◇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为什么不到四十岁的炊事班长会显得那么苍老?这说明了什么?◇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老班长吃得多吗?“嚼”字写出了什么?(食物少,难吃,硬)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说说:读后你有什么感受?3.研读“笑”意。◇他笑着说:“吃吧,就是少了点儿。唉!一条好大的鱼已经上了钩,又跑了!”◇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疙瘩。◇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鱼汤这么少,为什么老班长还“笑着说”?从“笑”到“收敛了笑容”,再到“露出了一丝笑意”,你读懂了什么?4.长时间的辛苦劳累,长时间的饥饿折磨,终于把老班长累跨了,饿跨了。他终于支撑不住昏倒在黑水潭边。同学们,当我好不容易钓到了小鱼,做好了救命的鱼汤送到老班长面前时,老班长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出示句子:“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头一句话就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奄奄一息”是什么意思?既然是“奄奄一息”了,为什么他说的话中还用了两个“!”? 是的,生命垂危的老班长,即使在最后一刻,也没忘记要鼓励三个小战士克服困难走出草地,也没忘记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也没忘记一个共产党员忠于职守的职责。多么可敬的老班长啊!5.把最让你感动的地方用最富深情的朗读来体现。四、前呼后应,解困释疑1.出示最后一段话。思考:“我”为什么要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为什么说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凝结了老红军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高贵品质;长满红锈的铁鱼钩闪烁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昭示着老班长关心同志,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精神永垂不朽.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句话。3.总结: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的革命先辈用他们的青春与热血换来的。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五、作业复述课文。16桥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2.积累课文特色语言,了解课文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表达特点。3.认识6个生字,学会本课新词、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学习重点: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和学习老支书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以“桥”引入,初步感知1.谈话引入课题。我们在四年级学习过一篇课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桥》,也是一座生命桥。出示课题──《桥》。2.自学课文,要求:(1)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2)想一想:课文写了怎么样一件事?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深夜,当洪水袭来时,老村支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二、再读课文,感受“感动”1.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描写洪水的凶猛的句子?2.交流:(1)出示句子进行对比:①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②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山洪咆哮着,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2)理解:“咆哮”是什么意思?山洪是怎么咆哮的?理解“势不可挡”(3)知道学生读出洪水的凶猛。(4)还有哪些句子写出了洪水的凶猛?找出来说一说,读一读。(随机理解词语:跳舞、狞笑)3.过渡:当洪水袭来时,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踏在水里。惊慌失措的人们你拥我挤地逃跑,寻找生路?他们找到了吗?(找到了,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这是一座普通的桥吗?不,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桥,因为它窄窄的身躯上将承载一百多号人的生命,整个村庄的生命啊!于是,急于求生的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4.讨论:如果,大家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会是怎么的结果?(学生自由猜测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形势的紧张)5.是的,在危急关头,年迈的村支书没有因为惊慌而失去理智。他是怎么做?怎么说的呢?请再读课文,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读一读,说一说。(1)先村民到木桥前,便于指挥。(2)号召党员同志排后,体现党员同志的先进性。(3)不顾私情,支持让非党员村民先行,先人后己。(4)舍己为人,壮烈牺牲。6.你觉得这是一名怎么样的老汉?老汉用自己和儿子的生命换来了一百多号村民的生命,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共产党员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他是真正的共产党员!第二课时 一、抓住言行,研读体会1.指名读第七到第二十三自然段,找出描写老汉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仔细读一读,然后再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2.课堂交流,教师随机指导。(1)出示句子:“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大山。”①老汉“不说话”,却使人们停住了脚步,不再疯一样地拥上木桥。老汉真是“一座山”吗?为什么?老汉先村民到来到木桥前,却没有夺路而逃生,真是一个为村着想,为民着想的好书记,怪不得他受人“拥戴”,老汉在村民中的威信“像一座山”。②联系上下文,理解:拥戴。老汉为什么会受村民“拥戴”呢?想象老村书为村着想,为民着想的事例。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2)出示句子:“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①比较句子:◇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老汉突然跑上前,从队伍里拉出一个小伙子,叫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很。“冲、揪、吼、像只豹子”写出了什么?(动作果断,不容置疑。)②老汉明知道这是自己的儿子,是自己生命的后代,为什么还一定要小伙子排到最后去?这是一个怎么样的老汉?(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不殉私情,舍己为人)③有感情地朗读句子。(3)出示句子:“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①老汉如果能喊,要喊的是什么?写下来。交流朗读学生所写的句子。②这是一位怎么的老汉?老汉是村支书记,也是一位父亲,他血气方钢,他也充满父爱。但是,当个人与大家的利益相冲突时,他毅然选择的是“先人后己”!所以,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想说的太多太多……3.再读加深感受:再选择第七到二十三自然段中令你最感动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二、启发想象,体验感悟1.洪水退了,村民们得救了。但老汉却与自己的儿子却永远离开了自己的亲人。齐读最后四自然段。 2.同学们,老汉牺牲后,村民们会怎么做,怎么说?想象当时的一个场景,以不同的身份,写个片断。参考题目:爷爷,我们想您!老支书,慢走!挥泪送别老支书!我们永远纪念您!洪水退后……四、领悟写法,激发情感1.自由朗读全文,想想课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别的地方?2.根据学生的理解和领悟,随机指导学生在课文中发现。(1)巧妙的设置悬念。讨论:课文为什么最后才交代老汉与小伙子的关系?(2)用环境描写烘托紧张的气氛,突出人物形象。(3)语言简练,语句简短。五、积累摘录课文中有特色的句子。17、梦想的力量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了解瑞恩的梦想和他为实现梦想而做出的努力,体会瑞恩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心灵。2.认识6个生字。学习重点:通过阅读,明白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瑞恩怎样做,这样做的意义何在,我们从瑞恩身上应该学到什么。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搜集资料了解非洲缺水的状况教学过程:一、“梦想”的质疑1.出示课题:梦想的力量2.读了课题,有什么想知道的?根据学生的质疑,教师要梳理归纳: (1)谁的梦想?(2)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梦想?(3)梦想是怎么实现的?(4)这个梦想究竟有什么力量?二、“梦想”是什么1.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读通课文。2.尝试理解“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梦想?”(1)默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①我要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又干净的水喝。②他们不应该过这样的生活……我一定要为他们挖一口井。③我想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2)有感情地朗读句子。(3)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梦想?”瑞恩的梦想在不断地变大,从挖一口井到要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三、“梦想”怎样实现的1.默读课文,思考:瑞恩的梦想是怎样变成现实的?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意见,进一步深入理解。(1)瑞恩为攒够这70块钱,做了很多额外的家务活。①在课文中找出瑞恩做家务活的句段,大声朗读。瑞恩的第一项工作是为地毯吸尘……瑞恩把得到的钱,都放进了那个饼干盒里。②好玩是孩子的天性,瑞恩还是一个孩子,是什么使他放弃玩耍的机会,做那么多的家务活。当时瑞恩心里会怎么想的?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2)瑞恩的同情心感动了很多人,得到了同学、老师和其他很多人的支持。①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一周以后,瑞恩受到了一张25元的支票……瑞恩筹齐了大一口井的钱。◇瑞恩的老师没想到……是瑞恩和同学们更非洲的孩子们通上了信。②当人们在报刊、杂志、电视电台中听到瑞恩的故事后,他们会怎么想的?③有感情地朗读这两段话。3.再次默读课文,深入地思考:是什么是瑞恩的梦想成真? 实现梦想不仅仅是钱,更是人们的同情心和爱心。四、“梦想”的力量1.默读课文,思考:瑞恩的梦想到底有多大的力量?2.课堂交流。(1)打好了瑞恩的第一口井。①朗读课文第十四自然段到第十六自然段。②当瑞恩来到非洲后,站在“瑞恩的井”边时,他会像些什么?③瑞恩和他的父母为什么而激动?为什么而幸福地流泪?④有感情地朗读句子“是啊,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在此时有谁不流泪呢?”(2)“瑞恩的井”基金会成立,已经为非洲打了30口井。3.讨论:你还认为“梦想的力量”大在哪里?梦想的力量,能够唤起人们的爱心,能够为非洲人民带来生存的希望,能够为非洲建设作出贡献。五、作业1.摘录瑞恩说的话。口语交际习作4一.明确本次作文的要求:1、本次习作是写事的,选一件令你感动的事来写。2、事情的经过要写具体,语句通顺,表达出真情实感。二. 构思:1、明确要求,恰当选材。在交际前,想一想自己曾经看到、听到或亲身经历过的事情中,哪些深深地触动过你的心灵,令你深受感动,让你难以忘怀,使你受到震撼。你从中选择一件事,作为交际的材料。2、认真回顾,讲清经过。选好事情后,你要认真地回顾事情的经过,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想清楚、想具体。讲述一件经过的那部分要详细说,说些什么要做到心中有数。3入情入境,充分表达。本次口语交际,通过讲述一件让自己感动的事,再次感动他人。要要想感动他人首先得感动自己。因此,在交流时我们一定要入情入境,感情要真挚,语调自然,做到言辞恳切。另外还要把握好叙述基调,恰当把握好自己的情感流露才会感染他人。4、确定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与文章的内容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给文章拟定一个恰当的题目尤为重要,本次作文可按以下方法拟题;(1)文题可以直接表达,概括文章的思想。如《班里好事多》等。(2)文题可以直接标明事件。如《看老师》、《赏菊花》等。(3)文题还可以点明与文章内容有关的事物。如《一本集邮册》、《一支钢笔》等。(4)文题还可以标明与事件有关的时间、环境或地点等。如《夏天的晚上》《校园里的事》等。三、认真修改。习作写好后,要对照要求仔细修改。看是否有一定的顺序,详略是否得当,前后的照应是否存在问题,事件的经过是否具体,语句是否通顺等。回顾拓展四教学目的1.结合本单元的专题学习内容,交流课内和课外令人感动的人和事,在交流中受到方法的启示。初步学习理性地分析总结自己的学习,并进行改进。2.引导学生朗读、积累关于永不放弃的相关成语。3.展示、交流本单元课文学习的收获,用多种方式进行展示。教学重点:结合本单元内容,交流学习活动,在交流中受到方法的启示。初步学习理性地分析总结自己的学习,并进行改进。教学难点:交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可以用多种方式进行展示,汇报自己这一阶段来的学习收获。教学时间:1-2课时教具准备:准备一些以前学过的课文和课外作品,以供交流。教学过程一、交流平台1.在学习小组里,从课文学习、语言积累、写字、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几个方面,结合课内学习交流自己的体会和提高。形式A:小组内,从上述几方面按顺序逐一交流,学生之间互相补充。 形式B:每个小组,按上述几方面进行分配交流,小组汇报,各小组之间互相补充。2.就本组课文学习,交流表达思想感情的不同方法。(1)在这一个单元的学习中,你在课外阅读了哪些文章、书籍?你知道有哪些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说给你的同桌听听。(2)谁愿把你感受最深的体会与大家一起分享?(3)你是如何获得这样的收获的?把你的方法讲给大家听,让别人也学到好方法,行吗?3.教师引导全班交流,共同回顾。注意:教师可以请学生在小组内提出自己觉得欠缺的地方,请大家帮助。二、日积月累1.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背诵,然后谈谈各自对这些成语的理解。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给成语分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正确使用这些成语。2.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一个成语,运用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3.请学生在摘抄本上,分类摘记一些自己喜欢的成语。三、展示台1.组织学生读课外阅读中令人感动的文章,领会文章的表达方法,并说说自己的收获与体会。2.教师根据口语交际和习作中的了解,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多分析归纳习作中的表达方法。四、成语故事1.阅读成语故事,想想讲了什么,成语的寓意何处?2.交流:(1)故事讲了什么,“程门立雪”的寓意是什么?(2)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3.分组讲讲你课外收集到的成语故事。然后把评出的故事大王推荐给全班同学。 4.全班交流收集到的成语故事。5.总结:俗话说,积少成多,积沙成塔。徜徉在成语故事里,品读着精妙的语言文字,感受着耐人寻味的寓意,让我们受益匪浅。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