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学反思
加入VIP免费下载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学反思

ID:975186

大小:14.5 KB

页数:2页

时间:2022-03-1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石灰吟》教学反思福建省建瓯市芝山街道中心小学翁贤英《石灰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古诗词背诵中的一首。传说此诗是明朝爱国诗人于谦12岁时所作。诗人于谦借石灰表达自己“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崇高志向,所以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古诗,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的思想感情。教学的重点在于让孩子领悟诗意的同时,学习并感受诗人用以寄托强烈情感的方式。这课的基本教学思路是:引诗文——释诗题——知诗人——诵诗文——感诗意———悟诗情——明诗眼。以“吟”字破题,顺学而导在释题中一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吟”的含义,知道了题目的意思是“吟诵、赞美石灰”后,问:看似平平常常的石灰,作者为什么要赞美它?赞美他什么呢?学生带着问题读诗,就有了后面的发现和感悟,感悟到石灰不怕困难(我换成“不畏艰险”进行板书);学生感悟到石灰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我也将“勇于献身”进行板书)。以“生”为本,自悟诗中内涵整首诗字字如话明白易懂,所以老师没有繁琐地分析,而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自读自悟。新课程强调合作和对话。以学习者的个体经验为出发点,必定带有差异的色彩,从自己的经验基础出发,对同一言语事实,选取的理解角度及理解的广度、深度会不尽相同。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这些来自不同个性的不同角度的不同理解,又补充了个体经验的局限,从而推向合理与完善。所以,在理解诗词内涵中,孩子们不仅准确地把握了诗意,还把短短的28个字给读厚了,由“千锤万凿”想到了带“千”和“万”的诗,由“若等闲”想到了“等闲识得东风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万水千山只等闲”……这种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不仅温故知新,积累还由窄到宽了。以“资料”为桥梁,明白作者之志首先,以这句过渡:“我们要深入读诗,就要从读诗句到读诗人,现在,老师给大家讲一个于谦小时候的故事。”在故事中学生真切体会于谦写《石灰吟》立下少年时期的志向是因为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影响,接着,很自然地引出“于谦成年后,他是否雄心不变,壮志未改呢?” 用PPT给学生补充了四段于谦生平的主要事迹,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于谦,理解这“清白”二字的真正内涵。这样,学生对古诗的作者、古诗的写作背景有所了解后,才能真正走近诗人,体会诗人的感情,受到情感熏陶和感染。以“境”中诵读,读出情读出意走进故事中,与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教学就像被推开一扇扇窗户,新鲜的空气就会扑面而来!于是,我创设了语言情境带领学生走进于谦,结合反复诵读,来走进诗人的内心。如在说到于谦一心为国,却因不与宦官王振等人同流合污时而被奸人所害,以“谋逆罪”判死。紧接着音乐响起老师声情并茂地说“这一天,北京乌云压城,闷雷滚动。城中的老百姓扶老携幼,来为于谦送行。此刻,于谦回首自己光明磊落的一生,不禁慷慨吟诵-——”指名一生读。“是的,此刻,于谦很坦然。他已经无愧于自己,无愧于百姓,无愧于国家,无愧于天地,死亦何惧?但他分别听到,身后的百姓们,也在轻轻地吟诵着——”指名一组生读。“那声音越来越大越来越大,在天地间久久回荡着——”齐读。就是在这样的反复吟诵中,于谦的形象昭然可见。虽然设计时自我感觉对整首诗的理解还算到位,把握好像也精妙,教学环节的设计似乎也无痕。但上完后,发现遗憾依然存在。比如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托物言志。而托物言志的奥妙既不在物,也不在志,而是在拟人。诗中的“若等闲”和“全不怕”是把石灰拟人了,诗人借石灰抒发自己心中的志向,所以诗的最后,是“清白”这样有生命道义气节的字眼,而不是类似“纯白”这样的物理字眼。于谦吟的不是石灰,而是像石灰一样的人。而这样的理念,在我的课堂没有得以落实,或者说是仅仅稍有体现,并不是一以贯之。是啊,学习必有得,每次学习的经历都应渗透着教师的学法指导,既然是托物言志的诗,那就必须让学生对此类诗有个直观的了解,知道这类诗的写作方法,写作意图,帮助学生今后学习感悟这一类的诗。古诗的教学重在参与,贵在得法,好在感染,乐在熏陶,妙在延伸。诗中之景、之情、之志,讲究个层层递进,回旋上升。解读与感悟都需入情入境,才能入心。今后的课堂应力求使自己的教学更为精致,更为巧妙,努力扩展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感受。学生只有在交流中进行思想的碰撞,在对话中达到相互的启发,在情境中得到感染与熏陶,才能让之真正享受阅读古诗的乐趣。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