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词。2、梳理文章的写作顺序,把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3、品味老舍的“京味儿”语言,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二、预习检测1、作者回顾:老舍,原名,字______,______族人,生于______,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著有长篇小说《》、《》,话剧《》《》。老舍的文学语言,,,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2、字词检测:我会写:腊八zhōu()suàn()瓣米cù()lì()子亲qi()biān()炮通xiāo()xián()熟guàng()庙会又甜又nián()jié()然不同我会读:蜜饯()翡()翠榛()子掺()和()间()断小贩()店铺()分()外三、整体感知1、快速浏览课文,把表示时间的词语画出来,并想一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2、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默读课文,完成这张表格。日期活动腊八腊月初九—二十二腊月二十三过了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1)语句赏析:“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运用了何种手法?有什么作用?(2)作用分析:“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读一读,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四、问题探究1、再读课文,说说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读一读下列语句,注意加点的词语,分析并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1)“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2)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3)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五、主题概括文章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________开始,直到__________结束,这一段时间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字里行间反映出老北京人的心情,也表达了作者对__________的喜爱和认同。六、拓展延伸1、拓展阅读:斯妤《除夕》片段节选读课后“阅读链接”斯妤的《除夕》,和课文比较一下,说说两位作者描写的春节有什么不同。我于是猛地想起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记忆中这个日子在老外婆手里是从凌晨三点开始的。凌晨三点外婆就赤着脚下床,然后开始佝偻着腰紧张而麻利地忙着。今天是腊月廿九,是围炉的日子,迎新送旧的日子。在闽南老家,这一天是大忙特忙的日子。要擦桌擦床擦门洗地板,要蒸桌面那样大的白糖年糕、红糖年糕、咸味年糕,要炸成缸的“炸枣”,做整盆的五香肠,还要换上新浆洗的窗帘床单,铺上雪白的台布。然后,要开始热气腾腾地忙围炉的年饭⋯⋯夜幕降临时,大家便团团围坐在圆桌前外婆开始祷告,舅舅们开始祝酒,小孩子们开始整段整段地往嘴里塞五香肠。妈妈和老外公开始悠悠扬扬地哼起乡剧来。于是,除夕噼里啪啦大笑着走来,又噼里啪啦大笑着离去。(1)斯妤描写的是哪一地域的除夕?该地有什么独特的习俗文化?
(2)除了地域文化不同之外,与老舍的《北京的春节》相比,试着说一说还有哪些不同?(请从内容和情感两个角度做一下分析。)2、诗词积累:在中华文明灿烂的长卷中,有关与描写春节的诗句有很多,你能试着列举几首吗?七、课后作业:必做:你们的家乡是怎样过春节的呢?借鉴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写一写吧!(要求不少于400字。)选做:阅读舒乙的《北京的春节》。对比思考:同样是描写北京的春节,舒乙与老舍笔下的北京春节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