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闰土-用于合并
加入VIP免费下载

少年闰土-用于合并

ID:967809

大小:37 KB

页数:4页

时间:2022-03-1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少年闰土》是小语经典名篇。我在执教此课时,原打算在引导学生感受到闰土的“聪明、机智、能干”后,再抛出“闰土真的什么都比‘我’强吗?”这一问题,以期能让学生更全面、深刻、多元地感受人物形象。没想到,当全班还刚刚开始研究闰土的那些“正面”特点时,一个学生却“斜刺杀出”,让原来打算安排在后面的教程不得不临时提前!当时的情况如下:师:同学们,闰土的过人之处还有不少呢,让我们继续找。生1(突然起立):老师,我突然觉得闰土其实也是一只井底之蛙!(全班哗然)师:噢,闰土也是井底之蛙,你能说说具体的理由吗?生1:好。我觉得闰土虽然有自己拿手好戏,如装弶捕鸟、看瓜刺猹等,但他刚到“我”家时,非常害羞,这说明他也有胆小的时候,远没有“我”落落大方。师:你很善于发现,闰土刚到时是有点儿害羞,可能他没见过这样的大场面吧。生2:书上写闰土说他“上城之后,见了许多没有见过的东西”,这说明他也有不少不知道的事情,就跟“我”叫不出那些鸟的名字是一样的。师:就是说,闰土知道的东西,多是跟他所生活的环境有关的,是吧?生2:是这样的,他也有他自己的盲点。师:你能够读出与众不同的感受,这就叫会读书,不简单。同学们,你们想给闰土什么建议呢?生3:闰土如果也像“我”一样念点书,就会写字、算数。生4:“我”从小生活在城里,见过一些大场面、新花样,而这些,闰土说不定听都没听说过,他也需要好好“补课”。师:哦,叫闰土“补课”?这说法可真幽默!同学们,现在的我们,假如要了解更多的事情,应该怎么做呢?生4:我们要多读课外书,还可以上网查找所需要的资料。生5:我们可以去旅游,实地踏看,考察社会。师:同学们,闰土是不是井底之蛙,看来已不重要了。怎样才不会成为一只井底之蛙?我们是否可以记住这样一句话:“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反思]面对“节外生枝”,教者“勇于面对”并“趁热打铁”,“热”处理的的手法换来的是精彩的现场生成。我想,闰土的形象之所以深入人心,就是因为其生动的个性,而生动的个性往往又是立面、多维、广角的,绝不是抽象单一和静止不变的。如果要上出一堂有“深度”、有“力度”的语文课,教师就要不怕课堂上的各种“挑战”,哪怕是自己事先并未想到过的。有时候,甚至教师都需要去主动寻找那些可能会令自己尴尬的“挑战”。说白了,只要有助于学生的感悟和拓展,哪怕自己被“将”了一军又有何妨呢?须知,这就是“以学生为主”啊!静心回放此课场景并作深入反思,尽管并不能说就是完美和无可挑剔的,但是,面对学生的“突然行动”时,教师能毫不犹豫地改变原来设计并不慌不忙巧于应对,这样的课至少真实的,而真实的课往往也就是有生命力的。从这一角度而言,我们教师确需“勇敢一点”![例2]“总理审稿的安排不是太好!”《一夜的工作》一课,赞颂周总理为国为民不辞劳苦的工作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按理说,这样的课文在教学时,不太可能碰到意外情况,但是,课堂永远是一个我们无法完全掌控的“黑箱”,谁也说不准在具体教学中会遇到什么。本学期刚开学,我在执教此课时,就碰到了这种情况。在引领学生完成对全课的研读之后,我本想作一个课堂的收束,小结一下总理的辛劳。当我问学生“你们对总理这一夜的工作有何新的体会”时,学生给我出了难题。请看:生:老师,我觉得总理审稿的安排不是太好!师:哦?怎么不好,具体说说看好吗?生:那天晚上,看起来“我”是唯一一个来到总理办公室的人,总理为何不先审阅“我”呈送的文件,而要让“我”到值班室里先去睡,等他那么长时间呢?如果先审阅我的稿,这样对总理没什么影响,但却能让我在第一时间内拿回稿件,这岂不是更好吗?老实说,我备课再仔细,也确实没有想到这一层。况且,作为一篇“老”课文,本课的教学我也不可谓不熟悉,名师的教学实录也见过不少,从来也没见过这里也会“出事”!那么,既然碰到了,当然也就不能“搪塞”,怎么办呢?于是,我只好先“稳住”他,同时自己的脑筋也开始了“高速运转”。我这样引导:师:你的问题,主要是在课文的二到四自然段中,那么,就请你,也请其他同学一起来思考思考。我们来看看,总理为什么这样安排?(学生开始再次深入研读课文,三分钟过后,展开交流)生1:我觉得总理的安排是有其道理的,因为他是总理,送给他来审阅的文件,肯定都是非常重要的,而“我”送的文件,重要性说不定还比不上其他的文件呢。师:是的,他是一国的总理,他要批的文件,又有哪一份是次要的呢?生2:总理不是今天晚上才批文件,他每个晚上都是这样工作的。从书上的描写来看,总理让“我”先去睡一觉时,是很自然地对“我”说的。这说明,对总理而言,这种安排是天经地义的,根本不用多考虑,他的安排是非常日常化的。师:“非常日常化”,说得真不错。而“我”好像也觉得这很 正常,是吗?生2:是的,“我”马上听从安排去值班室里睡了。生3:我觉得,总理当然知道“我”送的文件是要交到《人民文学》杂志去发表的,而且内容又是他自己的报告,可他仍然这样安排,说明他审文件时不因为跟自己沾点关系就优先安排,而是遵照原有的计划。师:好的,这一侧面的发现,真是了不起!生4:我是这样想的,“我”送的文件,即使稍稍等一下也不会有大关系,而别的文件,可能涉及政治、经济、外交等各个方面的重大问题,这一点,总理是知道轻重的。师:因此,他把“我”送去的文件按本来的顺序很自然地放在了最后,是吧?生(齐):是的。……[反思]应该说,学生所提出的疑惑,表面上看似乎与全课的教学走向关系不大,但是我们不能忘了,不管什么样的问题,毕竟是产生于课堂上的。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坐视不理无疑是不行的,最好应怎么办呢?我想,“既来之则安之”,把来自他们的“皮球”暂时先踢给他们,让他们自己先“处理球”,这不失为一个合适的办法。这样做首先保证了学生能再次读书思考、主动探究。同时,在学生在思考,教师也在思考,这同样是一种教学相长。退一步而言,即使教师能很快答复,那这种“快速解决”却也会在无形中让他们失去一次“深入文本”的宝贵机会,如果白白地造成这种“隐性损失”那就太可惜了,教师必须明白,书毕竟是要靠学生自己读懂的。不难发现,这一意外的情况,最终生成了非常精彩的课堂场景。尽管这不是教师预设的,但“收效”却大大高于预设。由此,学生对总理形象的理解岂不更加多维而深入?这就是由意外所带来的精彩!【案例3】“青蛙妈妈”突然掉下……以上两则案例,让我们充分感到“课堂意外”所内蕴的巨大价值。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意外”都有那么大的价值,都需要大力展开?显然并非如此。因为课堂上的“意外”各种各样,如果一味“尊重主体”,不管三七二十一都大做文章,则教学时间就难以全用在“刀刃”上,这显然是得不偿失的。这里不妨来看这样一则案例:一位老师上低年级课文《小蝌蚪找妈妈》,正当教师引导学生观看黑板时,突然“青蛙妈妈”图片因粘贴不牢而从黑板上掉落在地。一时间,学生座间发出不少声响,听课教师也都屏息凝视执教者,或许有人还会在心底里纳闷:“怎么那么轻巧的图片都会掉下,课前准备是不是也太随便了些?”但见执教者处惊不变,对全班说:“小朋友,我们让青蛙妈妈再跳上来好吗?”随着一阵整齐的“好”,教师躬身拾起“青蛙妈妈”并迅速从桌边揭起一小块已去皮的双面胶纸粘上,瞬间让“青蛙妈妈”又“跳”了上去并继续上课。[反思]以上,也算得上是一个小小的“意外”,但教师只是让“青蛙妈妈”再“跳上来”就将之化解了,整个过程只有十秒左右,丝毫不影响教学全程。而如果细细咀嚼一下教师所说的是让“青蛙妈妈”再“跳上来”而不是把“青蛙妈妈”再“贴上去”的话,你就会感觉到,原来,即使在“危急”时刻,教师的教学语言也能如此巧妙啊!再联系一下教师从桌边揭起的那一小块已去皮的双面纸,你更会明白,她的课前准备堪称是充分至极啊!正因准备充分,面对“意外”时,她能瞬间“脱险”!【畅想】课堂“意外”:一道考问教师的“判断题” 面对“意外”时,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办?我认为,打一个比方来说,每一次意外都是一道考问教师教学素养、教学机智的“判断题”。如果“意外”没有什么价值或者说价值不大,那么教师完全可以轻巧地让其马上“过去”,而如果是那些看起来“来势汹汹”但却可能非常“有料”的“意外”,教师则应视之为宝并充分用好。因为这种“难剃的头”表面不好对付,实则属于可遇而不可求的机遇,常会有出人意料的喜人收获,正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投身于新课程语文课堂上的我们,时时都会遭遇“意外”。没有“意外”的课堂是不存在的,而有了“意外”未能处理好的课堂同样也是让人叹惜的。如果教师能认识到这一点,相信我们的课堂一定会惊喜不断。当然,同样是面对“意外”,有的教师能充分利用并收效颇高,而有的教师则只能被其“撞一下腰”而已,为何会有此区别呢?关键是,教师得“时刻准备着”,也就是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唯此方能在“意外”来临时“踢好”这重要的“临门一脚”。一句话:教师只有不断修炼自己的“内功”,最终拥有深厚的底蕴,才能让“意外”的遭遇变成意外的精彩!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