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教学设计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月光曲》教学设计

ID:966204

大小:45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2-03-1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月光曲》的教学设计万静萍名师工作室成员马新明一、教材内容:人教实验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二、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审美方面有一些基础,虽然基本能欣赏到大自然的美、心灵的美,但对音乐、绘画、戏剧的艺术美的欣赏是空白。作为十来岁的学生,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对真、假、美、丑的辨别是十分有限的,加上他们的个人表现欲望十分强烈,自我控制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教学本组课文的时候,我要着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揣摩、品味语言,从字里行间欣赏艺术的美。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从作者生动的描写中想象画面,通过自读自悟,产生共鸣。三、教材分析:《月光曲》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传奇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有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感受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我依据课程理念,充分发挥文本的资源优势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对音乐的感受能力。10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并理解“蜡烛、茅屋、清幽、盲姑娘、琴键、苏醒、记录、陌生”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在质疑理解、感情朗读、想象写话的语言实践过程中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及了解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合理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学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大意。2、借助课件演示,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3、运用假象,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之情,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五、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情怀。2、教学难点:写实与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六、教法与学法:10 1、教法:在教学中利用课件展示月夜图片、播放《月光曲》,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产生联想;教学中以读促悟,使学生在读中感悟,从而体会音乐的魅力。2、学法:朗读、感悟、交流讨论。七、课时设计:两课时八、教学过程的设计:第一课时(导入)(一)激趣导入,认识贝多芬1、播放音乐《月光曲》交响曲。2、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它是怎样谱写成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传说《月光曲》。(板书课题)3、课件出示贝多芬资料,让我们来看看“乐圣”贝多芬的一生: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穷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穷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讲授)(二)初读课文,理清条理1、自学本课的生字新词。(1)请学生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和词,遇到容易出错的生字多分析一下字型结构,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还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随机:课件展示生字)(2)、出示“我来试一试”的课件,考查学生对识字的掌握情况。(3)、加强对生字的书写指导,让学生记住字形,如“券”下半部是“刀”,10 “盲”的上半部是“亡”,不要写成“云”。(4)、给本课的生字组词语辨析。能说说“幽静”“纯熟”“陶醉”这三个词语的意思吧?会用这些词语写个句子吗?(点击课件出示解释和例句。)(5)、学生在练习本上写生字词。(6)、辨析部分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设计意图:准确掌握本课8个生字词,提醒学生读准“茵”“霎”“粼”的读音,注意“盲”字的书写,读准“啊”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读法。]2、快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1)、《月光曲》是在什么时期创作的?创作的背景是什么?(2)、《月光曲》是为谁创作的?(3)为什么这首曲子叫月光曲?3、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及时反馈。(活动)(三)、学习第一段(第1自然段)1、齐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课文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既然是传说,也就说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2、理解“谱写”:“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10 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一自然段总的介绍了《月光曲》的来历。](四)、学习课文第二段(2-6自然段)1、读书。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随机课件出示问题)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什么?(断断续续的弹琴声)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他的特别注意?(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启发学生联想:“同学们想一想,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2、“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师: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不大熟练,但是很不容易。)3.指名分角色读第五、六两自然段的对话。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朗读。[设计意图:老师的描述,在学生眼前呈现出一个画面,学生听着老师的描述开始进入情境,紧接着启发想象,使画面更清晰,感情上更接近课文。在教学此环节时,教学设计上重点在于朗读的指导,许多问题的思考都是从朗读中产生,在朗读中寻求到答案的,所以教学时可采用边读边悟的教学方法。](作业设计):10 一、生字巩固。比一比,再组词。茵()盲()卷()蜡()普()键()菌()育()券()腊()谱()健()二、在括号里填写适合的量词。粒缕艘番片层株支摞一()画报一()石子一()帆船一()话语一()草滩一()微云一()歌曲一()柳树随机板书:听到:断断续续多难多好太贵太穷月光曲看到:微弱旧盲姑娘第二课时(导入)(一)、音乐导入,学习课文第三段(第8、9自然段)1、听《月光曲》。师:这时,贝多芬看到盲姑娘听到他的曲子是这样的兴奋,这样的喜悦,贝多芬心里怎么样?”(活动)2、师生对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话。(1)师:“于是,贝多芬又给她弹了一曲,这个曲子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贝多芬早已谱写好的,还是趁着兴致当时弹出来的?从哪一句里可以看出?”(2)师:“10 同学们想一想,当时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著名的乐曲呢?盲姑娘和皮鞋匠是怎样听的?他们听着,听着,又展开了怎样的联想?”“请你们看看插图、带着这个问题自学第三部分。”3.(学生自学)全班交流。“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闻名的乐曲呢?”(老师读课文“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读后描述,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课文中有一幅插图,这个情景多美啊。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美。交流:为了描写这个环境,课文中用了什么词?“(清幽)”这个“清”是“亮、清朗”的意思;“幽”给人宁静的美感。前面也讲到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清幽、幽静”,都有幽雅、美和静的含义。但“清幽”有光亮的意思。月光是那么亮、那么美,也给人宁静的感觉。”(二)、再读想象,体会联想1、“现在就请你们把这一节课文读一下,眼睛闭起来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然后请你们讲这幅图。”(学生各自准备,同座两人对话。)教学预设:(描述插图)一阵风拂过,把蜡烛吹灭了。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亮了茅屋。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月夜呀,身边的穷兄妹是这样的穷苦,他们同样需要音乐,我一定要用我的音乐给他们带来快乐,给盲姑娘带来光明,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借着月光弹起琴来。2、师:月光是这样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贝多芬的琴声给穷兄妹带来了什么呢?课文上没有写,但是从哪儿我们可以知道?10 课文是通过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联想来写的。现在我们看看下一节课文,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因听琴声产生的联想?3、学生读写实的部分:皮鞋匠静静地听着。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他睁得大大的眼睛。4、学生读联想,体会情境。(1)读书想象第一幅画面:体会月光照耀下海波粼粼的画面(2)体会第二幅画面:月亮越升越高……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的情境。(3)随着音乐体会第三幅画面: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凤,卷起了巨浪的情境。再引导再看图:“想一想皮鞋匠听了琴声,仿佛觉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明确哪里写实哪里写的联想,在联想部分充分让学生去想象音乐的情感,让优美的旋律在学生心中流淌,教学时可多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三)、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师: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是与文章中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引导对比: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不那么深刻感人。)不信,可以读读。指导读:读这类文章时,要搞清楚哪是叙事,哪是联想,从而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10 指导写: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设计意图:体会联想与写实的妙处。](四)、朗读全文,体会文章的前后照应“盲姑娘听到贝多芬的第一个曲子是"入神""激动",听了"月光曲"是"恬静"是"陶醉",我们想想看这个穷苦的盲姑娘此刻心里觉得怎么样呢?她心里可能要说什么?我们帮她说出来。”“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而且说如果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也是非常幸福的,这时贝多芬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个词儿说明他也很激动?”(飞奔)。师:“同学们,我们再读读课文吧。大家可以跟着录音小声读一次,再大声读一次。”[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文章中前后照应的地方。品读课文,感受文章中人格之美,艺术之美,文字之美。](提高练习):一、画出括号里的正确读音。蜡烛(lànà)琴键(qīnqīng)入场券(juànquàn)纯熟(chúnshun)陶醉(zuìzhuì)霎时间(chàshà)二、仔细揣摩句子,体会读出什么样的语气。1、盲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该多好啊!”()10 2、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3、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九、板书设计:26月光曲盲姑娘懂音乐贝多芬技巧高感情深皮鞋匠爱音乐十、课后反思:本人在教学设计时重点落实在读和悟上,教学时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去讨论。当然由于学生在知识、思想感情、意境等方面与贝多芬时代有一定距离,设计时注重充分发挥学生想象能力,去说,感悟文章的意境隽永,文质兼美,受到美的熏陶。此外,领会人物形象的人格魅力,品味《月光曲》艺术魅力,感受生动文字的画面美丽,是我在教学细节中适度穿插的。当然,任何时候都无法存在完美教学,我在教学设计中也存在许多的不足,有待于个人自身能力的加强与补充,本人将尽我个人能力不断完善努力,争取更大进步!《月光曲》第二学时教学活动10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