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常态课自评
加入VIP免费下载

《穷人》常态课自评

ID:963030

大小:28 KB

页数:7页

时间:2022-03-1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新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师?近些年来,投身特区教育的教师队伍迅猛壮大,甚至有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都将“教师”作为职业的首选,的确令人欣慰。教育,作为立国之本,强国之关键,受重视程度越高,才越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迈向高阶的象征与体现。但教师数量的加增,不代表教师素质的提升。尊师、重教,这在中国的传统伦理文化中,似乎是不能分割的左右。放眼望去,在深圳拼搏,播撒教育种子的教师队伍里,绝大多数都是洋溢着青春气息的面孔,教师数量之多,年龄跨度之广,实能看出深圳“重教”的决心。可是,“尊师”所包括的内涵,就不仅仅只是“重教”的决心那么简单了——它需要教师拥有被尊重的资本。一个教师如何被尊重?他肚子里墨水的多寡,就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多少年来,人们之所以对投身教师这个职业趋之若鹜,除了它的神圣之处在于其“教书育人”之外,还有相当的原因,则是其“稳定” 的特质。学校相对单纯的社会环境,教师工资相对稳定的现实现状,让很多本无意成为老师的年轻人,也都将触角伸向这个行业。从事教育,却未必懂得教育,这乃是现今教育领域中的棘手问题。学校的教育,正面临着一个巨大难题:年轻的教师们阅历尚浅,不少出身名校的毕业生在没有深深研读教育的情况下,便成为了一名祖国的园丁,并以为只需教好书本内容便已然完成教学重任;年长的教师虽教学经验丰富,但时代的烙印,却总让他们与坐在教室中的祖国的花朵们有着或多或少的“代沟”,能成为“良师”,却难成为“益友”。那么,新时代了,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师?有知识≠有文化随着中国“大国崛起”步伐的不断加快,各经济区域带发展的快速腾飞,加之互联网对日常生活的深切影响,一个人、一个社会所需承载的资讯,早已不再是单一层面的需求。对教师而言,昔日比拼的是教师掌握知识的“深度”,而今,除了深度之外,已同时要求对知识掌握的“广度”。而恰恰就是这“广度”,才构成了文化。很多教师都自豪自己的学历水平,纵观深圳各大中小学的教师头衔,本科毕业生的学历,都已日益变得羞于启齿。而更多的教师头衔,则都被硕士、博士,乃至博士后通篇盖过。在各个学校的招聘简章里,也都将教师的学历、毕业院校等作为绝对重要的录用条件,而且,这门槛提升的趋势,还在不断捧高。学历,的确代表了一个人的学识水平,而且不能否认的是,一个人的学识多寡,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学历水平的高低。然而,课本中学到的、课堂里接收的,更多的是相关科目的“知识”,但我们能说,有知识就等同于有文化吗?很抱歉,不能。因为这些知识,只是浩大“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学会知识不代表就能教授知识,掌握知识不代表就能懂得文化。小时候我们常常在作文中使用这样的比喻:“遨游在知识的海洋。”然而长大了才渐渐发现,那个当初的“海洋” ,其实,就是文化。而知识,只是这浩瀚海洋中的支流小溪。因为,文化,是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起算的,是随着不同的种族发展、不同的历史变迁,不同的社会更迭而不断积累的。可知识,则是在这文化的发展历程中,逐渐梳理出来的子孙。教育的职责,就是教育者通过对知识的灌输,让受教者攀着知识的阶梯,不断寻根觅祖,探究文化的内涵与意义。因此我们不能说,有知识,就等于有了文化。然而随着教师队伍的不断年轻化,有很多青年教师站在三尺讲台的那一霎那,俨然已自信地把自己归为了“文化人”。是的,我们不能否认,受了多年教育的他们,的确有很多专业领域的知识。可那只能称之为“知识人”,却非“文化人”。文化的血脉源远流长,绝非一朝一夕便可获得的。而临时抱佛脚,同样能像微波炉加热般,火速掌握一门知识。一名真正合格的教师——不是一锤定音地用其学历来衡量他知识的广博与否,却应以他是否是个“文化人”来定夺。那么,文化,又是什么呢?“文化,是社会教育,是身份认同”曾任台北文化局局长的龙应台曾说,“文化,是社会教育,是身份认同。” 文化,是需要时间的积淀作为前提和保障的。衡量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文化厚实与薄寡,除了用历史年轮的秒表外,更多的,还有那人民对于文化的保护程度、尊重程度。文化,是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阶层的。文化,也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时代的考验的。就如同近年来深圳高举“文化立市”的大旗,其所需要的,不仅仅是人们拥有的领域内的“知识”便为足够,而更多的,则是跨领域的、纵深相间的社会教育,综合起来,才能承托得起“文化”二字的重量。否则,我们只能复制出无数的“知识人”,却并非这个社会发展趋势所需的“文化人”。文化,是身份认同吗?是的,至少,没有教师会否认,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是不神圣的——因为,教书育人,这是关乎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千秋大业的伟业。同样的文化让一个族群有了身份的认同,对于教育行业来说,这种对固有文化的传承,以及对他民族文化的接触,更是让从事同样一个职业的教师,有了对“文化”二字更广博的理解。这一点,又尤其体现在英语教师身上。英语教师,接触到的不仅是中国传统与现代的文化,他们同时吸收着英语国家的知识与文化。但现今的英语老师,大部分只是将传播英语知识视为己任,却忽视了传播英语文化的重要性。不少英语老师甚至认为,只要自己懂得英语知识,再将这知识搬上传送带,便可让学生同样掌握了英语知识,而后自己的教育重任也就可以画上圆满的句号。如果说,当一个个承载着教育重任的教师,只将自己的价值定位在“知识的传送带”,却非“文化的传播者”时,那么,究竟是教师的自轻,还是教育的堕落?学习并教授了多年英语的教师们,又有几个敢站出来,抬头挺胸地说“我学会了英语文化”呢? 语言,不是插在沃土里的木头筷子——那永远也不可能变成一棵参天大树。因为语言背后,有着一整套精密细致、深奥复杂的思维系统,还有的,则是那汇聚八方智慧、源远流长的文化。没有根基的木头筷子,被教育的传播者送上传送带之后,充其量也就是交给了受教者“什么是知识”,却非文化。而能让教育的传播者来传播“文化”,首要的,则是让他们有能传播文化的资本。那么,何为资本?——这种资本,就是教师本身具备的人文素养——却也是目前相当数量的教师所最为欠缺的。传统培训=“西医疗法”西医和中医最大的不同,也许就在于西医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见效快,疗效明显,却难保病痛二次复发。中医,良药苦口利于病,本着从内调理、内外见效的宗旨,也许短时效果并不明显,见效尤慢,可却能医治病痛的本源,避免复发的可能。那么对于教育,我们需要的是西医疗法,还是中医内调呢?当英语教育培训已经成为深圳蓬勃发展的产业的时候,却又暴露了种种弊端——太多的英语培训机构采用传统的西医疗法:口语差?好,提供外教来补口语。语法差?可以,我们有补语法的课程。写作差?没问题,我们有专门加强写作的补习班。阅读差?太好了,我们有最新出版的阅读教程,一定可以帮你短时提升!……在校学生“吃不饱”,可以选择课外“开小灶”,但如果连我们的英语老师都觉得“不够吃” 的时候,他们又怎么能将知识,甚至是文化,带给那些充满求知欲望的孩子们呢?然而深圳大部分英语培训机构的现状,则是采用“西医疗法”,帮助困惑的学生诊断、治病。但可怕的是,这些“诊断、治病”的过程,也大都是个“知识传送带”的过程,缺少文化积淀作为后盾,学生们只能在某个板块的分数得到了提升,但英语文化究竟为何,学了十来年英语的学生常常无从解答——因为回到校园,就算是每天见面的英语老师,能解答“什么是英语文化”的,也少得可怜。因此,要想让学生“有文化”,首先,就应当让他们的老师“有文化”。教育,从根基改善,才能影响千秋教育,作为立国之本,强国之关键,需要从长计议,改善根基,才能稳固立足,影响千秋。而改善根基的关键一步,就是对教师综合素养的培训。我们每天身处的社会,早已不再是孤立的社会,各种讯息的重磅冲击,已清晰地向教育工作者们发出了信号:今天的深圳教师,需要的是通才与专才的混合体,而并非多少年前的社会,仅需要成为领域内的专才,就可称之为优秀教师。缺少对母国文化的认知,缺乏对他国文化的探索,站在讲台上的教师,能讲出的些许知识,无论如何修饰,都将是枯燥无味的。讲台上的40分钟,不应只是教师为了完成工作量的应付,而应当将它当成文化展示的舞台,用文化累积的思想,征服台下的下一代。当然,作为教师,你可以选择成为一个“安分守己” 的教书匠,但也可以选择成为一名知识广博、文化底蕴深厚的“育人学者”,关键,只在于你的选择。多元培训,是让教师跟上时代步伐的第一步专业知识不足、自我感觉良好、文化内涵缺失、沟通能力欠佳、团队意识短缺的等等现状,已经成为深圳目前英语教师队伍阔步前行的绊脚石,也成为了阻碍其跟上时代教育步伐的短板。要想拥有优秀的教育团队,需逾越以上多重障碍,才可顺应时代的要求,并开拓出纵深齐行的文化教育新路。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