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词的基本知识词是盛于宋代的一种合乐长短歌词先按律制调,然后配以歌词一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调名按词调的字数小令、中调或长调(58字以内为小令,91字以上为长调,58字以上至90字为中调。长短句的句式字声配合严密
宋词的流派婉约派豪放派题材选取儿女之情、离别之思抒情、写景、说理、怀古、感事表现方法含蓄直抒胸臆格调委婉恢宏代表作家柳永、李清照苏轼、辛弃疾
作者简介辛弃疾,号稼轩,字幼安,是南宋爱国词人,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中国。在他六十八年的人生历程中,曾遭贬职,先后有二十余年是在江西上绕闲居多年。对黄沙岭较熟悉。辛弃疾
写作背景这首词是写于辛弃疾晚年退隐江西农村之时。辛弃疾一直关心人民疾苦,常常因农民的丰收在望而喜悦,也为百姓疾苦而伤怀。
词题之解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课题上读懂了什么?(夜,点明时间;行,点明事情;黄沙,点明地点。)这首词有50字,属小令,但有两段,故称双调。双调的词要注意上、下段(又称上片、下片或上阙、下阙)之间的联系。
江西上饶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好。诗人对那一带非常熟悉。有一天晚上,他又到那边的小路上欣赏风景,即兴写下了一首词。叫-----〈〈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朗读这首词并划分节凑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朗读)
默读,自己解决诗句的意思。一、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如借助注释、看图、单音变双音字、调换顺序、补充词语等)二、不懂的地方反复默读几次。三、有疑问、不懂的地方作记号。
逐句赏析: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惊动喜鹊)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飞离树枝惊动喜鹊蝉在鸣叫诉说着丰收之年七八颗星星天空上两三点雨滴山的前面以前茅房土地庙附近的树林忽然看见明亮的月亮惊动了喜鹊飞离树枝,在清风吹拂的深夜,传来声声蝉鸣。以动写静,写出夏夜的宁静。稻花飘香,一片蛙声,好像在诉说丰年年。侧面烘托,写丰收喜悦之情。遥远的天边闪烁着七八颗星星,黄沙岭上下起了两三点阵雨。过去熟悉的在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在路转溪桥后才忽然见到。
小结:诗中情怀这首词写的是作者在山乡夜行中所见所闻。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溪流小桥,构成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以及闲适的心境。
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南宋时,与诗人同行,一起欣赏夜晚的美景吧。
明月/别枝/惊鹊,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诗人在夜晚行走在黄沙岭上:看到了--()()()诗人不禁高兴地吟道:()闻到了--()听到了--()()丰收在望,喜讯远传,诗人忍不住又一次呤道:()走着,走着,忽然骤雨将至,茅店立见,真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辛弃疾夜行山道,不禁兴奋地吟道——()明月高挂绿树环绕喜鹊翻飞稻香扑鼻蝉儿轻叫蛙鸣齐唱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作业:【阅读训练】1.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C.“惊”和“鸣”不是分别写“鹊”和“蝉”的,而是说“鹊”、“蝉”、“惊”、“鸣”。D.“见,读jiàn,见到的意思。2。词中以“_____________”写乌云密布,这样写的好处是增加画面的美感。3。从全词看,是生机勃勃的农村风光和令人喜悦的_____________,唤起了词人辛弃疾的愉快心境。4.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5.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6.词的上下片各描写了怎样的场景?7.“路转溪头忽见”透露了一种怎样的心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