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案模板1
加入VIP免费下载

草原教案模板1

ID:957164

大小:27.04 KB

页数:4页

时间:2022-03-1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2,学科:语文2,课时:23,学生课前准备:(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二)、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的意思。(三)、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二、教学课题《草原》教养方面:1、学会本课1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2、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课文中的句子感悟草原景色美。3、能正确完成课后题。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育方面:1、培养学生好学好问的良好习惯。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草原美。人情美。文字美发展方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欣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三、教材分析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本文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惜别,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百度知道http://www.nipic.com/show/1/47/4770998k57f7294a.html四、教学方法本文作为“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而是在阅读中体会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并积累语言;三是走进西部,通过这一篇课文学习,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欲望,激起对西部探讨的兴趣。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教学难点一是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二是通过学习此文,引起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五、教学过程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1、2段,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二)体会文中比喻句的内容及作用。   (三)了解文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四)背诵课文第1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二)背诵课文第1段。教学过程:一  (一)讲读第1段。    1.默读,分层次。思考: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分几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    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     (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3.细读、思考: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      (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      (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    (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③“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说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读时注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可用“美丽”或“壮丽”与“奇丽”作比较,理解“奇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句子。)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     (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     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  (二)讲读第2段。    1.指名读第2段。     (教师提示:学习课文第2段,我们要学习作者如何按照地点的转换,抓住事物与环境的联系、变化的特点,运用动态的描写方法,把文章写得又形象又生动。)    2.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     (可分为两层:①初入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②快到公社,主人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    3.讲读第1层课文。     (1)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草原十分辽阔。)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洒脱”是什么意思?(不受拘束。课文指行动自由,不受限制。)     (2)“初入草原,听不到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这些描写说明草原环境有什么特点?(十分静寂。)     (3)初入草原,环境的特点是辽阔、静寂。后来呢?草原环境有什么变化?从什么地方开始变化的?       (草原的环境有了变化,从见到一条河开始变化。)     (4)看到了河,环境有什么变化?隐隐有鞭子的轻响说明了什么?       (说明有人了。)     (5)为什么有了河,草原的环境就有了变化?(有了河流、水草长得茂盛,蒙族人民就会把牛、羊、马群赶到这儿来放牧。)    4.讲读第2层。     (1)指名学生读第2层。     (2)“疾驰”、“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     (3)作者为什么用一条彩虹比喻来欢迎远客的蒙族男女老少?        (因为他们突然出现在远处的山丘上,而且都穿着颜色鲜艳的衣裳,这样既恰切又形象地表现了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情。)     (4)当主人见到客人时,草原的环境有什么变化?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小结:作者初入草原,看不见什么东西,听不见一点声音,处在这种环境使人产生一种辽阔、静寂的感受,接着作者快到公社时,看到了牛羊成群,主人热情迎客,听到了各种声响,自然引起一种兴旺、热闹的感受。作者的感受由静到动,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在变化的结果,这说明,环境变了,事物也在变化。  (三)作业。    1.背诵课文第1段。    2.练习课后作业第1、3题。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3、4、5段。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课文第3、4、5段。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百度知道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cl=2&cm=1&sc=0&lm=-1&fr=ala2&pn=2&rn=1&di=145940060350&ln=1976&word=%B4%F3%B2%DD%D4%AD%CD%BC%C6%AC#pn17&-1&di201367723500&objURLhttp%3A%2F%2Fpic4.nipic.com%2F20091022%2F2409700_143058003579_2.jp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ooo_z%26e3Bgtrtv_z%26e3Bv54AzdH3Ffi5oAzdH3F8AzdH3F0mAzdH3Fjm1l0v0809cj899l_z%26e3Bip4s&W1024&H687&T7900&S136&TPjpg (一)导入。     课文第1、2自然段,作者抓住访问的经过和草原环境的变化,让我们读了觉得祖国草原的景物是多么美。现在学习课文后三个自然段,我们会进一步知道草原的人更好。  (二)讲读3、4、5自然段。   1.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   2.读后讨论交流。    (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    (2)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3)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讲?(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②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间姑娘们还要唱民歌;③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这三方面表现了蒙古人民的风俗习惯。)  (三)总结全文。   1.从全文看,前面两段主要是写什么?     后面三段主要是写什么?     (课文前两段主要讲草原景物的美,后三段主要讲草原人民的美,说明蒙汉两族人民感情深厚。)   2.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但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小结: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中心是表现蒙汉人民的友好情谊,歌颂各民族的团结。作者以写草原之美衬托蒙族人民的心灵之美,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同时,也写出了草原的独特的风光形成了蒙族人民独特的风俗,独特的民族气质——热情豪爽。作者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接、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烈欢腾场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作业。   1.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读一读,想一想把什么比作什么,然后抄写在摘抄本上。   2.练习课后练习题第4题。 一、教学反思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一、二自然段,学生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友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二、教师个人介绍省份:山东学校:莲花盆小学姓名:张仁保职称:小学一级电话:3708110通讯地址:青州市王府街道莲花盆小学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