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青山处处埋忠骨(第一课时)
加入VIP免费下载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青山处处埋忠骨(第一课时)

ID:949535

大小:17.34 KB

页数:4页

时间:2022-03-1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受毛主席的伟人胸怀,常人情感。2、体会、领悟并运用通过人物的动作描写人物的方法,兼顾心理、神态描写。3、学习课文词语,重点理解:殉职(联系上下文)、眷恋(解释重点字)、黯然、踌躇。重点:感受毛主席的伟人胸怀,常人情感难点:梳理课文情感因素和提炼课文写法因素的融合体会三个层次的情感:1、毛泽东在接到儿子殉职的噩耗后的内心的痛楚和外表的平静2、毛泽东在接到选择的内心矛盾的外化表现3、毛泽东在无人时渲泻自己的情感,任泪水打湿枕巾。教学教程:一、导入课文,初读诗句毛泽东,他是我们新中国的第一任主席,今天我们不去仰视他身上众多的光环,而是去认识一个作为常人的毛泽东,一个作为父亲的毛泽东,他曾经用这样的诗句表达内心的感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1、指名试读诗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2、你觉得怎么读才能表达诗句的含义,品一下诗的内容,你觉得用怎样的语气读比较好?3、指导读二、根据线索,初知大意要求:请大家读课文一遍,想一想,毛泽东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下这句诗的?1、读了文章后,你知道毛泽东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下这句诗的?毛泽东收到爱子毛岸英因公殉职的电报后悲痛万分,最后还是决定将岸英安葬在朝鲜。毛泽东在儿子殉职后,选择将爱子葬在朝鲜。2、梳理脉络:毛泽东是接到第一次电报后才知道儿子牺牲的,接到第二次的两封电报后,选择将岸英安葬在朝鲜。总结:所以可以这么说,这篇课文的行文线索是两次,共三封电报。不少课文都有行文的线索,所谓行文线索指的是事情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内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有时根据线索,这样概括起来就条理清晰了。三、第一封电报后:内心痛楚,外表平静  出示:1、我们来看第一封电报,请大家默读第一封电报,从电报的内容里你知道了什么? (从具体到概括:在敌机轰炸时已到了安全地域,却又返回取作战图,被汽油弹击中而牺牲。   他为的一幅作战图,这幅作战图意味着什么?也就是说他是为了自己的职责,为了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也是为了国家)理解殉职:这就是把自己的岗位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板书:殉职)2、那一天是1950年11月25日,距离毛泽英入朝参战仅仅五十天,年近花甲之年的毛泽东,收到了心爱的长子殉职的噩耗,请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你从哪些词语中可以体会到毛泽东当时的心情?随机交流:出示: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好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3、生简单交流后,老师指引:体会语言时,我们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文章为什么要这样写,如果经常这样想我们的对文章的体会就深入了。4、就这样,整整一天,屋子里烟气缭绕,集中,又慢慢散开,烟雾缭绕,毛泽东一动也不动,此时他的眼前一定出现了许多的画面。透过这满屋子的烟雾,往事历历在目。出示读课文相关内容。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孩子送到他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在国外的大学毕业后,他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指名读这是描写毛泽东心理活动的句子,谁愿意通过朗读把此刻毛泽东的悲伤的心情体会出来读了这些内容你有什么想法?(一次一次地送,一次一次地别)5、这是一对异于常人的父子,父亲的拳拳爱心,一次次的分别,这是对儿子的锻炼、磨炼,甚至是战场上残酷的生死考验。这是一对聚少离多的父子,尽管工作繁忙,他们还是享受着与一般人不同的,也是更为深沉的父子情谊,然而,这一次,毛泽东由于实在太忙了,他是一国的主席啊,日理万机的他,没有来得太送上儿子一面,谁知这一别就成了永别,从此天人永隔。你说这位父亲能不悲痛吗?6、文意梳理:此时的毛泽东,他一动不动地在房间里,就像是——一尊雕塑一样。(板书:静)归纳梳理:他表面上是平静的,但是内心却是巨大的波澜。总结:课文就是这样抓住了毛泽东的静,表面上的安静,内心的极不平静。写出了他作为父亲在听闻儿子牺牲的噩耗后的悲痛。人在遇到突如其来的事情的时候是会这样的,但是主席的这种痛又和一般的人痛是有区别的:但是如潮水般奔涌而来的思绪能挡得住吗?7、品读句子:“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理解情不自禁。情不自禁哪,情不自禁,想控制也控制不了的。所有的想说的话,千言万语,融成了对儿子的深切呼唤:岸英,岸英。(板书:情不自禁) 他心里有那么多话想对儿子说,他想对儿子说的很多很多,可那么多的话,到了嘴边只剩下对儿子名字的深情呼唤。四、后两封电报后,痛苦抉择,眼望空茫1、如果说第一封电报带给了毛泽东极大的痛苦,他还能保持一种表现的安静,随之而来的两份电报让他再也不能保持这种宁静,哪怕只是表现的平静:他必须面对两种选择,他不得不面对一个极难的选择,这种选择是?“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我的儿子死了,我当然很悲痛,可是战争嘛,总是要死人的。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指名读2、这是两种声音:一种声音是,另一种声音是?学生可能:是两种爱在对话,一种是大爱,一种是小爱是两个身份在说话,一是领袖,二个父亲是两种情感的对话:一是情感的自然流露,一是理智的自我控制3、此时毛泽东的心里充满了矛盾,(课文中着重通过对他的什么描写)课文中是这样写的:出示: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4、请你比较一下,收到后两封电报后的对毛泽东的描写和前面的描写有什么不一样的? ①强忍着,想要忍住的是什么,却又不能忍受的是什么,这样的内心煎熬,让人怎样?(板书:强忍)眷恋这个词语能不能换一个呢?②读一读这两句话,想一想,一次是把目光望向天花板,一次是把目光转向窗外,(板书:望)这里因为主席的已经在强忍着自己的痛苦,所以更多地描写他的动作了。③你觉得为什么没有写看着工作人员,看着电报呢?④这空茫处,这远处,可以让主席……?5、以国家为重,以国家为重,有国才有家,在矛盾中,最后,他写了这样的批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    下了这样的决定就意味着……(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毛泽东这一辈子没有去过朝鲜,儿子不能再见一面,就成了他永远的痛!6、你们知道吗?这句话是有来历的,少年毛泽东16岁时,走出家乡,韶山冲去实现他人生的报负时,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zǐ)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当毛泽东想到自己当年的豪情时,再看看自己写下的这句话,他的心里会?其实是少年毛泽东对自己的一种承诺,对大丈夫当建功立业的一种豪情,而现在白发人送黑发人,他竟为儿子不归国,要知道,儿子原本是可以破格回来的,要知道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命运竟是这样的轮回,7、写话练习:(归纳梳理板书)毛泽东在接到儿子殉职的噩耗后,内心极为痛楚却像一尊雕像一样什么也没有说,什么也没有做,作者着力写了他的心理活动;接到第二第三电报后,他在父亲与领袖的的身份之间煎熬,强忍内心的悲痛,把目光投向空茫处,作者开始进行动作描写,这都是在白天,在外人在场的时候,到了晚上,他不需要掩饰,在这个房间里有太多的岸英留下的记忆,瞧,那桌子上的父子的合影,还有许多……那么,这个晚上,他会怎么说,他会怎么做,他会怎样渲泻自己对儿子的无尽的想念呢?请你拿起笔:这天晚上,最后终于在电文稿上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再读诗句8、读课文最后一段,想一想这样为什么要这样写。总结:大悲无言,我们无法得知那一晚毛泽东是如何度过的,所以课文用这样的独句成段的结尾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让我们记住被泪水打湿的枕巾,这是一位老人深深的痛。板书青山处处埋忠骨悲伤静(动作、心理)情不自禁抉择望(动作)强忍诀别?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