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青山处处埋忠骨》课件
加入VIP免费下载

27、《青山处处埋忠骨》课件

ID:949060

大小:1.47 MB

页数:38页

时间:2022-03-1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毛泽东,字润之,1893年生于湖南省长沙湘潭县韶山冲,1976年逝世。 青山处处埋忠骨 学习目标1.认识8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4.进一步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 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27日,美国政府宣布武装干涉朝鲜内政,派兵入侵朝鲜,并不顾我国政府的多次声明和警告,把战火烧到我国东北边境,严重威胁我国的安全。对此,中共中央作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东北边防军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由彭德怀任司令员,于10月19日跨过鸭绿江,开赴前线,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者。此后,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全国开展了抗美援朝的宣传教育活动,全国人民以实际行动热情地投入到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中。时代背景 自学指导一:1、各自大声读课文,遇到不熟悉的字词查查词典。2、小组内分段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出现问题互帮互助纠正。3、小组内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1、选择正确的读音:拟定(nǐyǐ)奔赴(fùpù)踌躇(chúzhù)殉职(xùnxún)检查预习导学1:2、读词语、读诗句:勋鉴拟定殉职奔赴踌躇黯然功勋狂轰滥炸原封不动情不自禁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检查预习导学2:3、我知道下列词语的意思:(1)、主席勋鉴:(2)、岸英同志为了人民的事业光荣殉职。(3)、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4)、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 勋鉴:缀于信首收信人的称呼之后。鉴,审查,看;勋,功德,功劳。勋鉴的大意是有功德之人看。多用于政界,文界。殉职:因公务而牺牲。踌躇:犹豫不决的样子。黯然: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 悲痛—()安慰—()踌躇—()繁忙—()近义词悲伤犹豫问候反义词悲痛—()尊重—()安慰—()繁忙—()欢喜轻视忙碌责备清闲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听闻这个噩耗()的心情和对()的抉择过程。中心思想抗美援朝极度痛苦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 主席的爱子光荣殉职 毛岸英,毛泽东的长子。1922年10月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市。8岁时,由于母亲杨开慧被捕入狱,他也被关进牢房。1936年,他和弟弟毛岸青被安排到苏联学习。1946年回到延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新婚不久的毛岸英主动请求入朝参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俄语翻译和秘书。1950年11月25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了解烈士 读课文,画出以下答案,并小组合作讨论:(1)毛主席在得知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后,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来的?(2)当“彭老总请求将遗体运回国”、“金日成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时,毛主席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来的?(3)当毛主席要在电报记录稿上签时,毛主席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来的?(4)当毛主席要在记录稿上签时,他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来的?(5)“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你是怎样理解的? 读课文,画出以下答案,并小组合作讨论:(1)毛主席在得知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后,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来的? ①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②“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反馈一:①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②“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动作描写(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毛主席极度悲痛的心情。 大弟弟毛泽民(1896—1943),经过长征后到达陕北,任财政部长,在新疆被敌人杀害。小弟弟毛泽覃(1905—1935),任红军师长、军政委,在瑞金作战时牺牲。妻子杨开慧(1901—1930),在长沙做地方党的工作,被反动派逮捕,壮烈就义。堂妹毛泽莲(1906—1929),任游击队队长,在掩护同志们撤退时,被敌人杀害。侄子毛楚雄(1927—1946),毛泽覃之子,随部队打游击,不幸牺牲,年仅19岁。大儿子毛岸英(1922—1950),幼年同母亲一起坐过牢,解放后到朝鲜前线参加抗美援朝,光荣牺牲,年仅29岁。 后两封电报第几封电报谁发来的电报内容第二封第三封彭德怀总司令朝鲜金日成首相说岸英是主席的儿子,请求破格将遗体运回国。向主席表示慰问,他说岸英同志是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的,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他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 (2)当“彭老总请求将遗体运回国”、“金日成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时,毛主席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来的? 反馈二:①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②“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主席想。然而,这种想法很快被打消了。他像是自我安慰地说道:“我的儿子死了,我当然很悲痛,可是,战争嘛,总是要死人的。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我们从主席在对待儿子遗体是否归国作出的非常人的抉择可以看出毛泽东身上的凡人情怀、和不同于凡人的宽广胸怀。心理、语言描写动作、神态描写 “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作为父亲多么想(),多么想(      );但是,作为主席,他不能(     ),不能(     )。毛泽东是平凡的,更是(    )的! (3)当毛主席要在电报记录稿上签字时,毛主席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来的? 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岸英难道真的不在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 反馈三:①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②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这是对主席()和()的描写,我们从中看出,毛泽东()。神态动作仍然沉浸在对爱子的无限思念中,另一方面表现出毛主席不愿让自己的悲痛“感染”身边的同志,故意支开了秘书。 反馈四:①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放在枕头上的电文稿写着一行醒目的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什么意思? (5)“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你是怎样理解的? 清代龚自珍《已亥杂诗》之一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忠骨”指忠臣的遗骸,在这里指毛岸英烈士的遗体。“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马革裹尸”就是用战马的皮把尸体包裹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需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这里既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毛泽东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这是本文的最后一句话,单列一段作为文章的结尾。透过这句话,我仿佛看到了,我仿佛听到了,我感受到了。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通过细致地对人物进行(   )、(   )、(),()来反映毛泽东()的内心世界。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极度悲痛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如何安葬的抉择学习对人物进行细致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描写的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要求: 布置作业:小练笔:(仿写)哀痛的一夜。仿照本课对人物进行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的句子,写一写毛主席收到电报那一夜的情景:主席想了什么、做了什么等。 练笔这该是一个多么难熬的漫漫长夜啊!请你闭上眼,走近他,贴近他这颗滴血的心,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请你用手中的笔为我们重现这个抉择的夜晚。窗外的北风更大了······ 毛主席把一生奉献给了新中国,奉献给了中国的劳苦大众。此前,他的五位亲人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已经相继献出了生命。此时,这位老人又失去了他挚爱的长子,这是多么剜心的疼痛啊!他不说一句话、不吃一口饭,他黯然神伤,他泪水涟涟.但他却毅然决然地把儿子的尸骨留在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异国他乡,他的爱似山般的厚重,他的情如海般的深邃!他的革命胸怀如海似山!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一次去体会毛主席他那凡人情感中的伟人风范吧!感情朗读.深化感悟 铁骨铮铮的毛岸英 毛泽东和毛岸英 毛岸英在俄当翻译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