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三十三百家争鸣作业课件人民版202104171147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三十三百家争鸣作业课件人民版202104171147

ID:944591

大小:203 KB

页数:42页

时间:2022-03-1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三十三 百家争鸣(40分钟85分) 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1·郑州模拟)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其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具备忠信、克己、礼让、仁恕等美德,还具有经世济民的情怀。孔子大力倡导君子之道,反映了当时()A.士阶层的思想品格和政治要求B.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C.儒家重建社会秩序的政治主张D.思想家对理想人格的共同追求 【解析】选B。由材料无法得知孔子倡导的君子之道反映出士阶层的思想品格,故A错误;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孔子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即从自己做起,大力倡导君子之道,故B正确;孔子倡导的君子之道只是思想品格的要求,而非政治主张,故C错误;君子之道只是孔子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故D错误。 2.《礼记·礼运》记载,孔子曰:“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故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这反映了孔子主张()A.君权神授B.以礼治国C.民贵君轻D.仁者爱人【解析】选B。据材料“夫礼……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可知孔子主张以礼治国,故选B;材料未体现君权神授问题,排除A;材料强调礼治,而不是君民关系,排除C;材料未涉及仁,排除D。 【拔高训练】玉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商周时期,玉器主要服务于礼仪活动。孔子提出“君子比德于玉”,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学说应运而生,佩玉替代礼玉成为“风潮”。这体现出()A.儒家正统地位确立B.礼乐制度逐渐完善C.崇德重教渐入人心D.玉器制造技术进步 【解析】选C。孔子以玉比君子德行,随着儒家思想的影响日益扩大,使得佩玉成为“风潮”,说明儒家倡导的崇德重教得到人们的认可,故选C;汉武帝时期儒学确立正统地位,时间不符,排除A;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制度已逐渐松弛瓦解,排除B;佩玉成为“风潮”应与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息息相关,并非是由于生产技术进步所致,且材料未涉及玉器制造技术,排除D。 3.(2020·南宁模拟)有人因为孔子谦虚自己是“述而不作”,就说他只是全盘接受了周礼中蕴含的思想,是保守派,下列各项能反驳这一观点的是()A.克己复礼为仁B.礼乐征伐自天子出C.名不正则言不顺D.有教无类 【解析】选D。根据材料“‘述而不作’,就说他只是全盘接受了周礼中蕴含的思想,是保守派”可知这强调孔子忠于西周的传统礼乐制度,把自己的精力主要放在古代优秀文化的传承而不是创作上,能反驳这一观点的是“有教无类”,其强调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教育没有高下贵贱之分,打破等级,故选D;“克己复礼为仁”强调克制自己,使言行符合道德规范,就达到了仁者的境界,属于“保守派”,排除A;“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强调礼乐等级,排除B;“名不正则言不顺”强调等级名分,排除C。 4.荀子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以其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指差异性)。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荀子强调“群”的主要目的是()A.维护等级秩序,实现社会和谐B.用礼乐规范行为,使人向善C.反对苛政刑杀,建立一统国家D.呼吁王道和仁义,以德治民 【解析】选A。根据材料“人何以能群?曰:分(指差异性)”,可知荀子认为人之所以能结成社会群体,在于有差异性,这些差异性可以体现在政治等级、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又根据材料“分何以能行?曰义”可知,这些差异性能够推行,在于“义”,再根据材料“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可知,荀子认为根据“义”推行的差异性,能够使人和睦、团结一致、强大,因此荀子主张通过“义”来维系人的差异性,最终实现社会和谐,故选A;以礼乐规范行为,是周礼及孔子的思想内容,排除B;荀子主张通过“义”来维系人的差异性,最终实现社会和谐,未涉及对苛政刑杀的态度和建立一统国家,排除C;荀子主张通过“义”来维系人的差异性,并未呼吁王道和仁义,排除D。 5.(2020·淮北模拟)孟子提出要“制民之产”,即保证授予普通人民一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墨子提出统治者必须采取措施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管子也强调“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这表明当时()A.以民为本思想成为主流B.各家思想逐渐融合C.富民利民观念得到重视D.政府支持农业发展 【解析】选C。根据题干内容可知,战国时期的孟子、墨子、管子都强调让老百姓获得一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说明在该时期,富民利民的观念受到了诸子百家的重视,故选C;以民为本强调的是要重视人民,把人民作为统治的基础,而题干之意在于强调要让老百姓富足,排除A;题干中所述及的孟子、墨子和管子的思想具有相似性,而不是说各家思想的融合,排除B;题干之意在于强调要让老百姓富足,而没有涉及政府的做法,排除D。 6.(2021·合肥模拟)春秋战国时期,儒家认为道德并不仅仅是表达某种个体人格品性或生活态度,更是作为一个人的生存的意义和根基。先秦儒家强调道德的主要目的是()A.达到复古的政治目标B.旨在推动社会变革C.重塑一个有序的社会D.努力完善个人品质 【解析】选C。根据材料“不仅仅是表达某种个体人格品性或生活态度,更是作为一个人的生存的意义和根基”可知,儒家认为道德不只是事关个体,更重要的是依据某种标准,来评判个人在社会中的意义,即“一个人的生存的意义和根基”,故选C;儒家是在强调道德要求,不是政治目标,排除A;儒家是希望强化对个人及社会的道德约束,不涉及社会变革,排除B;根据材料“不仅仅是表达某种个体人格品性或生活态度”可知,不只是完善个人品质,排除D。 【拓展延伸】先秦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思想的比较 7.某先贤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为此,他主张()A.统治者要“为政以德”B.以无为达到无不为C.“非攻”可以民富国安D.君主要以法来治国 【解析】选B。材料中是说以无为、清静之道去治理国家,以奇巧、诡秘的办法去用兵,以不扰害人民而治理天下。我怎么知道是这种情形呢?根据就在于:天下的禁忌越多,而老百姓就越陷于贫穷;人民的锐利武器越多,国家就越陷于混乱。人们的技巧越多,邪风怪事就越闹得厉害;法令越是森严,盗贼就越是不断地增加。可知这位先贤主张无为而治,故选B;儒家主张“为政以德”,与材料中道家观点不符,排除A;C是墨家观点,排除C;D是法家观点,与材料中“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不符,排除D。 8.(2020·合肥模拟)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说:“废常尚贤则乱,舍法任智则危。故曰‘尚法而不尚贤’。”下列言论与之属同一学派的是()A.“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芳华”B.“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C.“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D.“古者圣王之为攻,列德而尚贤” 【解析】选A。根据题干中“尚法而不尚贤”,可知该学派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芳华”体现了商鞅主张按照军功来授予爵位,而商鞅正是法家思想的代表,故选A;“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体现的是荀子“人性本恶”的观点,而荀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排除B;“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体现的是老子所主张顺应自然的观点,而老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排除C;“古者圣王之为攻,列德而尚贤”体现出墨子的“尚贤”主张,而墨子是墨家的代表,排除D。 【加固训练】百家争鸣时期的一位思想家认为:“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何以“明”之?曰()A.克己复礼B.兼爱非攻C.道法自然D.加强君权【解析】选C。材料说明该思想家否定了儒家和墨家,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是道家思想,克己复礼是儒家的观念,故A错误;兼爱非攻是墨家的观念,故B错误;C是道家思想符合题意;D是法家思想,排除。 9.墨家认为“天”与“鬼”是钳制人们行为的外在力量,能帮助天下安定,必须服从;丧、葬、音乐不利于积累财富与繁庶人口,这些礼乐制度必须废除。这反映出()A.儒学无法适应社会需要B.墨家思想具有实用色彩C.墨学在争鸣中发展完善D.墨家对儒家思想的扬弃 【解析】选B。由材料可知墨家主张为了追求财富可以取消形式主义的繁文缛节,具有实用主义的色彩,故选B;材料强调的是墨家而非儒家,排除A;材料强调墨家对待天命论、礼乐制的态度而非墨家思想的发展,排除C;儒家具有人文主义的色彩,墨家具有现实主义的色彩,排除D。 10.(2020·合肥模拟)韩非认为:“赏罚者,邦之利器也,在君则制臣,在臣则胜君”。这一主张()A.说明了君臣矛盾的激化B.体现了严刑峻法的思想C.反映了百家争鸣的局面D.迎合了专制集权的需要 【解析】选D。题干中“赏罚者,邦之利器也”说明韩非比较看重君主赏罚的权力,如果赏罚权在君主手中,就能够控御臣下,如果赏罚权在臣下手中,君主的权威会大大削弱,据此可知,韩非主张君主应该专制和集权,故选D;题干着重论述赏罚权力归属的重要性,而不是说君臣之间矛盾的激化,排除A;题干着重论述韩非所重视的权力归属问题,没有涉及其刑法的思想,排除B;题干中仅是述及了韩非一个人的思想主张,没有涉及其他人,不能推断为“百家争鸣”局面,排除C。 11.下表是春秋战国时期道、儒、法部分思想家对“天道”与“人道”的相关认识。由此可见() A.天道更侧重人的主观能动性B.人道是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C.诸子思想具有同源异流特征D.天道与人道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相互对立 【解析】选B。依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道家在人道上主张无为而治;儒家认为人道主要指的是恪守礼教、仁心爱人的德治思想;法家认为天道指的是掌控世界运行的无上法则,那么人道便是规范行为、巩固统治的法律准绳,由此可以看出人道是建立在天道规则基础之上,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是为适应事物不断发展而产生的一系列规律方法,故B正确;天道更侧重客观性与公正性,它不偏向于任何一方,并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侧重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道的特点,故A错误;道家、儒家以及法家思想代表不同阶级的思想,有本质不同,故C错误;人道是建立在天道规则基础之上,二者不是根本对立的关系,故D错误。 12.(2021·哈尔滨模拟)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孔子主张“保守”,那么先秦诸子不“保守”的就极少了。如果说到“消极”,孔孟大儒的消极因素更多。如果说到“专制”,孔子、墨子、孟子、荀子等都符合。这说明()A.思想一统趋势已经出现B.固化价值判断影响历史理解C.诸子百家互相交流借鉴D.专制集权理论适应政治需要 【解析】选B。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体现其思想的保守性;但是孔子主张仁、为政以德,首创私学,促进教育发展,具有进步性。因此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脱离时代和阶级背景,材料中该学者认为固化对孔子以及诸子百家价值判断不利于得出客观、全面的历史解释,即固化价值判断影响历史理解,故B正确。 【深化点拨】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从纵向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儒、法两学派思想是古代中国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分)材料一 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然则性而已(如果只有本性),则人无礼义,不知礼义。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悖。——《荀子》 材料二 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呵斥)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韩非子》 (1)根据材料一,归纳荀子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政治背景。(15分)(2)根据材料二,归纳韩非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秦朝施政的影响。(10分) 【解析】第(1)题主张,根据“今人之性,固无礼义”得出人天性不知礼义(或人性本恶);根据“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得出可以通过学习、思考获取礼义;根据“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悖”得出礼义规范个人行为,维护社会秩序。背景,根据所学知识,从战国时期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变革分析。第(2)题主张,根据“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得出以法治国;根据“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得出厚赏;根据“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得出重罚;根据“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得出法令统一。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回答积极和消极影响,积极: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消极:造成暴政,激化矛盾。 答案:(1)主张:人天性不知礼义(或人性本恶);通过学习、思考获取礼义;礼义规范个人行为,维护社会秩序。背景: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封建制确立),礼崩乐坏。(15分)(2)主张:以法治国;厚赏;重罚;法令统一。影响:积极: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消极:造成暴政,激化矛盾。(10分) 14.史学研究的基本步骤之一是“确立主题——史料收集——史料解释——叙述评价”。下表是与研究孔子思想有关的材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综合三段材料,请选取孔子思想中的一个角度确定研究主题,围绕该主题对以上材料分别做出史料解释(对原材料的阐释,不表明自己观点),最终得出历史评价。(12分) 【解析】根据材料甲中“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材料乙中“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及材料丙“儒家满口仁义道德”得出强调孔子的道德观;材料甲“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材料乙“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员”及材料丙“秦始皇比孔子伟大得多,秦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讲的是法律观。在评论中,通过对材料的解读不难看出,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辩证地论述。 答案:示例一:主题:孔子的道德观。(2分)史料解释:①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统治者的道德是引导百姓道德的风向标。②伏尔泰认为孔子的道德是纯粹的道德,没有神秘色彩,符合理性、顺应自然。③毛泽东认为孔子倡导的道德具有虚伪性。(5分)历史评价: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但孔子道德经过历代学者改造是封建伦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对维护专制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孔子道德具有普世价值,与西方的宗教神学相比具有明显进步性,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必须答出中西两个角度)(5分) 您好,谢谢观看! 示例二:主题:孔子的法治思想。(2分)史料解释:①孔子认为执法要得当,刑罚不当百姓就会手足无措。②伏尔泰认为孔子对古代法律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③毛泽东认为孔子不重视法律,忽视法律的作用。(5分)历史评价:孔子看到了法治对社会治理的作用,但其法治思想是先礼后法;孔子法治思想对启蒙运动传播法治思想提供了例证。(5分)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